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ct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2011)-Dubran Dilemma and China's Options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国际气候制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密切跟踪国际谈判进程,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咨询。他们对气候领域上述国际和国内相关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和权威的分析。本书对读者了解和认识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理解和把握国家强化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Abstract
前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文前辅文
主要编撰者简介
GⅠ 总报告
G.1 回顾与展望:前期谈判进展及对德班会议走向的判断
一 国际气候谈判困境
(一)哥本哈根不是终点而似起点
(二)坎昆会议核心议题分歧大于共识
(三)国际气候谈判困局难改
二 影响气候谈判的国际形势
(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
(三)日本核泄漏事故
(四)减排技术无根本性突破
三 德班会议形势与焦点问题
(一)气候谈判进展
(二)各国对德班会议预期
(三)德班谈判的焦点问题
1.议定书存废南北分歧明显,延续《京都议定书》需各方妥协
2.未来协议法律形式各有所求、各持己见
3.中期、长期目标显各方核心关切
4.资金仍是焦点,取得进展涉及各方利益平衡
四 德班会议展望与未来气候制度的走向
(一)不平衡的两轨
(二)未来国际气候制度与《京都议定书》的妥协形式
G.2 适应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科学认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意义
(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二)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是基于科学认识气候规律的正确判断
(三)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正确抉择
二 全面增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一)着力增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
(二)着力增强农业抗御气候风险能力
(三)着力增强重要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四)着力增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三 高度重视并加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一)加快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规划
(二)加快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工程措施
(三)加快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法制
GⅡ 国际气候变化热点议题
G.3 坎昆之后的全球排放峰值及长期目标问题
一 国际气候谈判中全球长期目标以及排放峰值问题的实质
(一)全球长期目标
(二)全球排放峰值
二 附件Ⅰ国家减排现状和未来目标分析
(一)美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二)英国政策助推近中期目标,远期目标实现存在技术难度
1.中近期目标的实现路径
2.远期目标的实现路径
(三)德国弃核,减排目标几成泡影
(四)欧盟内部意见不同,远期目标难完成
(五)澳大利亚欲以碳价为突破口,国内压力巨大
(六)日本以地震海啸为由,删除中期目标
三 坎昆之后长期目标和峰值问题谈判的走向
G.4 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适当减缓行动与政策
一 前言
二 主要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政策进展
(一)中国
(二)印度
(三)巴西
(四)南非
(五)其他发展中国家
三 发展中国家减缓问题的谈判焦点与谈判进展
(一)主要谈判进展
(二)主要争论焦点
四 德班会议前景展望
G.5 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机制谈判新形势与新进展
一 《坎昆协议》资金机制进展评述
(一)哥本哈根会议以来的资金机制谈判综述
(二)《坎昆协议》资金机制的基本内容
(三)对《坎昆协议》资金机制的分析与评述
二 《坎昆会议》资金机制中的焦点问题
(一)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兑现情况
(二)绿色气候基金
(三)绿色气候基金设计过渡委员会
(四)常设委员会
(五)私营部门、碳市场、航空航海税
(六)适应基金与资金直接拨付方式
三 德班气候大会需要解决的资金机制问题
(一)资金来源与规模
(二)快速启动资金信息透明披露
(三)绿色气候基金
(四)常设委员会
G.6 欧盟将航空排放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影响及应对
一 欧盟将航空排放纳入碳交易体系的主要驱动因素
(一)环境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二 围绕欧盟政策的法律争议
(一)欧盟政策内核
(二)法律争议
三 对欧盟方案的国际反应
(一)美国
(二)其他发达国家
(三)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四)重要的国际组织
四 欧盟碳交易体系的发展趋势及中方的应对措施
(一)欧盟碳交易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二)中方的应对措施
1.中方已采取的措施
2.应对欧盟碳排放交易的战略性措施
G.7 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能发展及减排行动的影响
一 世界核电发展的概况和展望
二 长期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减排情景与核能的发展
三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及其后果
四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世界各国的反应
五 福岛核电站事故对稳定大气温室
1.世界核电发展减慢,稳定大气浓度在450ppm以下的长期目标难以实现
2.核能仍然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选择
3.“低核、高天然气”的发展情景
G.8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 南南合作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一)南南合作机制的历史沿革
(二)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发展
二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现状
(一)主要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的现状
(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现状
三 南南合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障碍
四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新时期具有更新的价值
(二)面临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格局在发生变化
2.发达国家的推波助澜更猛烈
3.南南合作的机制需要更多创新
(三)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思路
1.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专项资金
2.引导和鼓励发展中国家多样化渠道的技术输出
3.强化协调机制
(四)我国开展南南合作的思考
1.提高认识,加强统筹
2.开拓思路,创新方式
3.加强宣传,营造环境
G.9 主要国家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比较
一 气候立法的背景及目的
二 各国气候法案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三 各国气候立法设定的重大制度与政策
四 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比较
五 对中国的启示
GⅢ 国内的减缓政策与行动
G.10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碳目标的分配和落实
一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及面临的挑战
(一)“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确定
(二)实现“十二五”节能低碳目标面临的挑战
二 “十二五”节能低碳的主要政策措施和目标分解
(一)“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1.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2.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3.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4.全面开展各领域的节能减排
5.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6.完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创新机制体制
7.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相关能力建设
8.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
(二)节能目标的地区分解
(三)非化石能源目标及分解
1.风电
2.核电
(四)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分解
三 各地区提出的节能低碳目标和方案
四 “十二五”节能低碳目标前景展望及政策建议
G.1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
一 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年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进展和新的发展背景*
三 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体系
1.关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相关立法的建议
2.优先行动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综合管理机构
1.关于管理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
2.优先行动
(三)提高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一致性,发挥政策组合的作用
1.涉及跨部门的政策建议
2.优先行动
(四)改善治理结构,逐步推进公众参与
1.加强公众参与的政策建议
2.优先行动
(五)转变对外发展方式,促进多层面国际合作
G.12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推进模式
一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局部尝试型
(二)特色产业型
(三)系统规划型
二 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试点与示范
(一)外力助推型
(二)整体推进型
(三)行业推进型
(四)政策推动型
三 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着力点
(一)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1.了解清楚城市目前的碳排放状况
2.研究城市未来中长期的碳排放情景
3.设定量化的减碳目标
4.编制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
5.实施低碳发展规划
6.评估和监测减碳效果
(二)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G.13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一 中国CDM市场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CDM项目开发状况及特征
(二)中国CDM市场面临的挑战
二 中国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政策动向
三 中国国内市场建设的试点行动
(一)中国自愿减排体系的建立
(二)中国低碳省市试点
(三)中国绿色碳汇基金
(四)碳中和行动
四 国内碳市场前景展望
G.14 中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现状、低碳政策与行动
一 中国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和特征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二)中国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三)中国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二 中国交通领域的低碳政策与行动
(一)道路交通的低碳化政策
1.燃油经济性标准
2.车用替代燃料相关政策
3.新能源汽车相关经济激励政策
4.燃油税及机动车税费优惠政策
5.其他低碳政策与行动
(二)其他交通方式的低碳化进程
1.铁路交通
2.航空运输
3.水路交通
三 中国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及展望
G.15 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
一 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现状
二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发展评价
(一)水电
(二)风电
(三)太阳能
(四)生物质能
(五)核电技术
(六)小结
三 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与效果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二)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
(三)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四)制定经济激励政策
(五)提高资金投入水平
四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积极发展水电
(二)加强并网配套工程,有效发展风电
(三)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四)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五)加强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研发和示范
GⅣ 气候风险与适应战略
G.16 全球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趋势与减灾政策
一 全球气候灾害概述
(一)全球天气气候灾害综述
(二)近十年的全球特大气候灾害事件
二 气候灾害趋势分析
(一)总体趋势分析
(二)未来趋势
三 气候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
(一)气候变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机制
(三)加强气候灾害风险管理的意义及经济手段
四 减灾政策综述与展望
(一)联合国的减灾政策
(二)国际上的减灾政策
(三)中国的减灾政策
G.17 中国气象灾害的影响和趋势
一 近50年来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
(一)干旱
(二)暴雨
(三)热带气旋
(四)夏季高温
(五)低温冷害、霜冻及降雪
(六)沙尘天气
二 气象灾害影响
(一)干旱影响
1.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特大秋冬春干旱
2.2011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近60年来罕见冬春季连旱
3.2011年西南地区再次遭受夏秋连旱,旱情严重
(二)暴雨洪涝的影响
1.2010年汛期南北方汛情严重
2.2011年城市内涝频繁发生
(三)热带气旋的影响
(四)低温冰冻害及影响
(五)高温热浪的影响
三 未来气象灾害趋势展望
G.18 面向适应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管理与行动
一 极端事件和气候灾害趋势
二 灾害风险管理的特点与意义
(一)灾害风险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内在要求
(二)灾害风险管理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
(三)灾害风险管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灾害风险管理是国家安全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中国灾害风险管理现状
(一)中国现有灾害管理机制
(二)中国气候风险管理特点及展望
四 国内外灾害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一)国外有关研究进展
(二)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有关行动进展
(三)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结合的困难和障碍
五 展望与建议
(一)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分析
(二)“十二五”规划中的灾害风险管理
(三)落实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的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和适应风险管理,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2.开展区域影响评估和适应措施研究,在重点领域和脆弱区域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3.增强防灾减灾和科普宣教工作力度,加强对极端事件的预测预警水平,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G.19 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效应分析与评估
一 引言
二 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
三 三峡水库的气候效应
四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成因
五 结论与讨论
G.20 沿海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与进展
一 沿海地区气候变化风险分析
(一)海平面上升的风险
(二)城市化与气候风险
(三)极端气候事件对沿海城市的影响
(四)综合灾害风险对沿海城市的影响
二 我国沿海城市的气候风险管理实践
三 国外城市低碳发展与适应行动进展
(一)国内外城市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实践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适应能力差异
四 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
1.资金限制
2.城市化发展迅速,进一步加重基础设施的不足
3.沿海城市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有限,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
(二)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1.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从“气候变化减缓”走向“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综合策略
2.将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建立并完善应急机制,提高灾害综合应对能力
3.引导公众走向低碳的消费方式和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G.21 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及中国的行动
一 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发展历程
二 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建设内容
(一)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组成部分
1.用户界面平台
2.气候服务信息系统
3.观测和监测
4.研究、模拟和预测
5.能力建设
(二)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作用和责任
1.全球层面
2.区域层面
3.国家层面
(三)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实施原则
1.原则1:所有国家均受益,但优先考虑气候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
2.原则2:框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所有国家更好地提供、获取和利用气候信息
3.原则3:框架活动针对三个地理区域:全球、区域和国家
4.原则4:气候服务业务化是框架的核心内容
5.原则5:气候信息主要是一种由各国政府提供的国际公益产品,政府通过框架在气候信息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6.原则6:框架将促进免费和开放地交换与气候有关的观测资料,同时尊重国家和国际资料政策
7.原则7:框架的作用是促进和加强,而不是重复建设
8.原则8:框架以“用户—提供方”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
(四)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实施的后续安排与世界气候计划
三 中国的立场和行动
(一)中国的立场及对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发展的贡献
(二)积极实施中国气候服务系统
1.气候基础业务
2.气候应用业务
3.气候服务业务
(三)展望和建议
1.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2.以需求为牵引,拓宽气候服务领域,提高气候服务的针对性
3.改善和提高气候服务的质量与效益
4.以科技为支撑,提高气候服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GⅤ 研究专论
G.22 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学及案例分析
一 气候灾害风险相关概念
(一)气候灾害风险的定义
(二)气候灾害风险的种类和特征
1.气候灾害风险的种类
2.气候灾害风险的特征
二 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一)气候灾害风险因素分析
1.气候灾害的致灾因子分析
2.气候灾害的孕灾环境分析
3.气候灾害承灾体的易损性分析
(二)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
三 案例分析——福建省连江县热带气旋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一)数据来源及连江县台风基本特征分析
1.资料及分析方法
2.保险赔付方案设计
(二)影响连江县的热带气旋灾害及活动特征统计
(三)连江县热带气旋灾害指数保险的建立
1.第Ⅰ类热带气旋
2.第Ⅱ类热带气旋
3.第Ⅲ类热带气旋
四 结论与建议
G.23 节能减排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
一 节能减排政策的趋势
(一)节能政策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
(二)减排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化
(三)节能减排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二 节能减排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效应
(一)节能减排与控制温室气体的正协同效应
1.能源消耗降低直接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
2.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来源具有同源性
3.污染物减排措施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是一致的
4.清洁发展机制促进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
(二)节能减排与控制GHG的负协同效应
1.设备运行导致温室气体间接排放增多
2.控制GHG排放技术间接地使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增多
三 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效益
G.24 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 导言
二 研究方法
(一)问卷结构及内容
(二)指数构造
(三)指数评价方法
三 被调查者的原始信息
(一)性别比例、年龄及受教育程度
(二)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所在工作部门
四 气候变化意识的统计分析
(一)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
1.气候变化的原因
2.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
3.气候变化的影响
4.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5.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
1.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
2.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分担
3.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4.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五 气候变化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认知指数及影响因素
(二)行为指数及影响因素
(三)意识指数及影响因素
(四)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年龄的影响
2.教育程度的影响
3.产业类型的影响
4.企业类型的影响
5.企业规模的影响
6.工作部门的影响
六 结论和建议
G.25 低碳发展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及其政策含义*
一 低碳发展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管理:研究背景及综述
(一)研究背景
(二)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1.协同关系的辨识
2.协同管理的可行性
3.协同行动的最优点
(三)国内外实践进展
二 减缓与适应的协同活动及其主要领域
(一)减缓与适应活动的交互影响分析
1.适应活动带来的排放影响
2.减缓活动对适应产生的外部性
(二)减缓与适应行动交互影响的重点领域
(三)减缓与适应活动的协同效应分析
1.减缓和适应活动的范围界定
2.减缓和适应活动的协同效应分析
三 减缓与适应的协同管理思路——以广东省为例
(一)广东省减缓与适应的重点领域
(二)减缓与适应行动的协同管理
1.水电站建设与水利设施的协同管理(强协同效应的行动管理)
2.城市绿化、科普与清洁能源的使用(弱协同效应的行动管理)
四 低碳发展与适应的政策协同:经验推广及政策建议
(一)制定协同管理政策的原则和目标
(二)协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实施协同管理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手段
1.善于发现协同效应,引导采取协同行动
2.加强协同管理
3.加强对协同效应的研究和培训
4.注意基础数据工作中的协同
5.加强宣传培训的协作
G.26 美国碳政治的最新发展与思考
一 美国碳政治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提升领导力
二 美国政治制度构架约束了美国碳政治的发展
(一)美国气候立法受阻
(二)美国绿色新政经历预算危机
三 美国将提升碳政治竞争力作为当前的重点
GⅥ 热点追踪与专家解读
G.27 美国气候变化科学计划与技术计划
一 概述
二 美国气候变化科学计划
(一)科学计划研究目标与领域
(二)科学计划主要成果和结论
1.科学计划关键的科学发现
2.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结论
(三)未来美国气候变化研究框架
1.综合观测
2.基础研究
3.适应研究
4.端点—端点模拟
5.评估
6.气候服务支持
7.沟通宣传教育
8.科学—社会感兴趣领域
9.支持USGCRP的国际活动
三 美国气候变化技术计划
(一)技术计划目标与任务
(二)技术计划近期和中长期技术研发重点
1.减少能源终端利用和基础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2.减少能源供应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3.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
4.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技术
5.提高温室气体测量和监控能力
6.加强支撑技术研发的基础科学
(三)技术计划关于潜在减排总量的估算和减排方案成本的比较
1.21世纪潜在累积减排总量
2.减排成本比较
(一)美国气候变化科技计划的世界影响
1.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
2.引导科学前沿的探索
3.激发技术创新的竞争
4.推动能源战略的调整
5.增加履约谈判的变数
(二)美国气候变化科技计划的启示
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
2.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
3.加强气候变化技术创新
4.加强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5.加强气候变化法制建设
G.28 地球工程
一 地球工程的内涵
二 地球工程方面的工作进展
(一)二氧化碳移除类(CDR)
1.繁殖海洋浮游生物减少二氧化碳
2.种植基因改良树
3.制造超级二氧化碳净化器
(二)太阳辐射管理(SRM)类
1.发射超级太空反射镜
2.再造人造火山
3.“造云”反射阳光
(三)国内研究进展
1.CCUS
2.微藻制油
三 各方对实施地球工程的看法
G.29 IPCC《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评述
一 IPCC《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编写背景
(一)特别报告主要作者
(二)特别报告编写过程
二 特别报告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内容
(二)主要结论
1.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激励,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2.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量不是限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3.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面临技术和制度方面的挑战
4.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吸引更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没有任何一个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政策是万能的
三 国际社会对特别报告的反应
四 特别报告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
GⅦ 附录**
G.30 附录Ⅰ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数据(2010年)
G.31 附录Ⅱ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数据(2010年)
G.32 附录Ⅲ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能源与碳排放数据(2010年)
G.33 附录Ⅳ 世界部分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及其实施潜力
G.34 附录Ⅴ 2010年中国分省区人口、GDP及构成
G.35 附录Ⅵ 中国“十一五”、“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
G.36 附录Ⅶ 全球气候灾害历史统计
G.37 附录Ⅷ 中国气候灾害历史统计
G.38 缩略语
气候变化绿皮书编撰委员会
摘要
法律声明
IPCC.Climate Change1995: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theSecond AssessmentReport ofthe Internation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WU L G,ZHANG Q,JIANG Z H.Three Gorges Dam affects regional precipitation,
李黄、张强:《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局地气候监测评价》,气象出版社,2003。
吴佳、高学杰、张冬峰等:《三峡水库气候效应及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事件的区域气候模拟》,《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第1期。
陈鲜艳、张强、叶殿秀等:《三峡库区局地气候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期。
陈鲜艳、张强等:《长江三峡局地气候监测(1961~2007年)》,气象出版社,2009。
陈鲜艳、廖要明、张强:《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三峡气候及影响因子研究》,气象出版社,2011。
高学杰、石英、Giorgi F.:《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个高分辨率数值模拟》,《中国科学》2010年第7期。
张冬峰、高学杰、赵宗慈等:《RegCM3对东亚环流和中国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第5期。
GIORGI F,FRANCISCO R,PAL J.Efects of a subgrid-scale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scheme on the simulation of surface climate and hydrology.part 1: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 disaggre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