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9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Provincial Eco-Civilization Index (ECI 2015)

SSAPID:101-8316-2201-53
ISBN:978-7-5097-8645-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部分集中了课题组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ECCI)理论基础、设计思路、评价分析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完善了ECCI国际版评价,解析了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短板,探寻着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驱动因素,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发展态势;第三部分评价、分析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生态文明绿皮书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5)》编写组

 Abstract

 摘要

 GⅠ 第一部分 中国省域生态 文明建设评价总报告

  GⅠ 第一部分 中国省域生态 文明建设评价总报告

   一 一张令人担忧的生态文明成绩单

    (一)国际差距大,与中国的世界地位严重不符

    (二)省域生态文明水平差异显著,建设类型分布明了

     1.海南蝉联第一,继续当好优等生

     2.闽藏粤三省各出奇招,闯入榜单前五强

     3.东南沿海经济实力雄厚,生态文明建设排名靠前

     4.东北生态承载力强,西南环境质量占优

     5.中北部建设水平欠佳,特色不明,亟须加强

    (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退步,进展不畅

   二 两个积重难返的生态文明建设难题

    (一)表面难题:环境污染积重难返

    (二)深层难题:生产生活绿色转型艰难

   三 四项迫在眉睫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

    (一)强体固基,确立生态立国理念

    (二)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两手抓,推动绿色化进程

    (三)省域联动,区域协作,增进协调发展

    (四)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促进快速发展

 GⅡ 第二部分 ECCI的理论与分析

  G.1 第一章 ECCI 2015理论框架

   一 ECCI 2015的理论根据——一体两用论及强体善用论

    (一)一体两用论:准确理解人与自然关系

     1.三种认识误区

     2.一体两用的基本含义

     3.一体两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4.一体两用论对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二)强体善用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

     1.强体善用的基本含义

     2.强体善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3.强体善用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之基本原则

   二 ECCI 2015设计与修改

    (一)ECCI 2015设计思路

    (二)ECCI 2015的修改

   三 ECCI 2015算法及分析方法改进

   四 ECCI的检测

  G.2 第二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比较

   一 ECCI 2015国际版

    (一)指标体系的完善

     1.指标新增

     2.指标置换

     3.指标优化

    (二)指标计算的细化

   二 环境质量——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最大差距

    (一)生态文明指数的世界排名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共性难题与个性挑战

    (一)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是普遍存在的难点

    (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远落后于经济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创造历史的最新机遇

  G.3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类型

   一 划分方法

   二 2014年六大类型

    1.均衡发展型的特点及建设策略

    2.社会发达型的特点及建设策略

    3.生态优势型的特点及建设策略

    4.相对均衡型的特点及建设策略

    5.环境优势型的特点及建设策略

    6.低度均衡型的特点及建设策略

   三 类型地理分布

    1.东部沿海地区社会发达,须加强对自然的反哺,实现均衡发展

    2.东北生态承载力强,西南环境质量占优,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扎实

    3.中北部地区生态文明水平不高,特色不明,亟须“中北部崛起”

   四 类型变动分析

   五 基本结论

  G.4 第四章 相关性分析

   一 二级指标与ECI相关性分析

   二 二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一)整体上各二级指标相互独立,环境质量与协调程度显著相关

    (二)各二级指标内部的相关性

   三 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一)三级指标与ECI的相关性分析

   四 偏相关分析

   五 结论与建言

    1.环境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凸显的难题

    2.化繁为简,把握核心变量,简化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G.5 第五章 年度进步指数

   一 全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1.自然生态系统活力恢复进展缓慢,生态保护隐忧重重

    2.环境污染问题已进入集中爆发期,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3.新常态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4.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总量过高,协调发展尚存短板

   二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指数

    1.省域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分析

    2.省域环境质量进步指数分析

    3.省域社会发展进步指数分析

    4.省域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分析

   三 进步指数分析结论

 GⅢ 第三部分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G.6 第六章 北京

   一 北京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7 第七章 天津

   一 天津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8 第八章 河北

   一 河北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9 第九章 山西

   一 山西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0 第十章 内蒙古

   一 内蒙古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1 第十一章 辽宁

   一 辽宁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2 第十二章 吉林

   一 吉林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3 第十三章 黑龙江

   一 黑龙江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4 第十四章 上海

   一 上海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5 第十五章 江苏

   一 江苏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和建议

  G.16 第十六章 浙江

   一 浙江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7 第十七章 安徽

   一 安徽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8 第十八章 福建

   一 福建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19 第十九章 江西

   一 江西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20 第二十章 山东

   一 山东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3.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G.21 第二十一章 河南

   一 河南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22 第二十二章 湖北

   一 湖北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促进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2.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3.构建森林生态保护下的水环境

  G.23 第二十三章 湖南

   一 湖南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24 第二十四章 广东

   一 广东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25 第二十五章 广西

   一 广西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26 第二十六章 海南

   一 海南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27 第二十七章 重庆

   一 重庆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28 第二十八章 四川

   一 四川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29 第二十九章 贵州

   一 贵州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巩固环境优势

     2.建立转移产业负面清单,确保经济绿色增长

     3.确定大气环境容量,守住环境底线

     4.扩大生态畜牧区,促进协调发展

  G.30 第三十章 云南

   一 云南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建立生态红线管控体系

     2.以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3.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水体质量

  G.31 第三十一章 西藏

   一 西藏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32 第三十二章 陕西

   一 陕西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2.加大生态保障力度

     3.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G.33 第三十三章 甘肃

   一 甘肃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34 第三十四章 青海

   一 青海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35 第三十五章 宁夏

   一 宁夏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36 第三十六章 新疆

   一 新疆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二 分析与展望

    (一)现状与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G.37 附录1 ECCI 2015指标解释和数据来源

   1.生态活力考察领域

   2.环境质量考察领域

   3.社会发展考察领域

   4.协调程度考察领域

  G.38 附录2 ECCI 2015算法及分析方法

   (一)相对评价算法

    1.数据标准化

    2.计算临界值

    3.赋予等级分,构建连续型随机变量

    4.计算三级指标等级分数

    5.对指标体系赋权

    6.逆指标确定

    7.特殊值处理

    8.计算ECI、GECI得分

   (二)ECCI 2015分析方法

    1.整体性聚类分析

    2.相关性分析

    3.年度进步指数分析

  G.39 参考文献

  G.40 后记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生态文明绿皮书已连续出版六个年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而构建可量化、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正是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10年,本课题组就在第一部ECI报告中,尝试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I 2010),首次实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量化评价。ECCI 2015,延续了此前五个版本ECCI的整体框架,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考察领域入手,基于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以独立公正的学界第三方视角对中国及各省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全方位的评价分析。随着课题组研究的不断深入,ECCI的理论体系日趋成熟。本报告首度系统阐释了生态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理论,即“一体两用论”。这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论,其核心观点认为,自然是包含人类在内、以生态系统形式存在的“体”,环境和资源则是生态系统被人使用而产生的两种基本功用。当下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人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不当造成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要“强体善用”,摆正生态之本体地位,强健生态之体,改善资源、环境的使用方式,促进协调发展。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国际排名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的世界地位严重不符。在111个国家中,中国生态文明指数排名倒数第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与发达国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国家均有较大差距,环境质量尤为落后。中国既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也存在的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均有待提高的共性难题,又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尖锐冲突的个性挑战。借鉴他国经验,走出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将是中国创造历史的最新机遇。具体到省域层面,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仍然显著。总体上可划分出六大建设类型,但建设类型有逐渐集中的趋势,地理分布特征也愈发明显。当前,东部沿海借助社会经济发展的雄厚实力,有望走向均衡发展。东北和西南地区遥相呼应,为中国提供了生态安全屏障和环境容量库存。华北、西北和华中等中北部地区则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潜力最大的区域,亟待崛起。但需要指出,类型划分只是相对排名的结果,实际上,生态文明建设应立足于自我比较和绝对改善。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当前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态文明指标,环境下限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仍处在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阶段。相关性分析同时显示,ECCI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四个建设领域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性最显著的核心变量,构成了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子。从发展态势来看,全国上下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生态文明建设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2013~2014年中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近半数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进反退,值得高度关注。具体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活力恢复进展缓慢,生态保护隐忧重重;环境污染问题已进入集中爆发期,环境质量持续恶化;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短板。在新常态下,中国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但受制于协调程度低,中国经济发展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仍然巨大,导致了环境恶化,致使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下降。综上,本报告建议,基于生态系统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树立生态立国理念已经刻不容缓。生态立国与两型社会建设应相互配合:一方面,要强体固基,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将削减污染物排放与扩大环境容量并重,以改善当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针对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环境的治理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应齐抓并举、全面铺开。此外,还须加强区域间的联动协作,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助力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创造新的世界奇迹。

〔德〕弗里德希·亨特布尔格、弗莱德·路克斯、玛尔库斯·史蒂文:《生态经济政策:在生态专制和环境灾难之间》,葛竞天、从明才、姚力、梁媛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美〕大卫·弗里德曼(David Freedman)等:《统计学》,魏宗舒、施锡铨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马杰、钟斌、朱又红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戴星翼、张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美〕杰弗里·希尔:《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胡颖廉译,中信出版社,2006。

〔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林自新、戢守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王如松、胡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沈清基、沈贻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著:《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孟凡玲译,中信出版社,2007。

〔美〕约翰·贝米拉·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西〕米格尔·鲁亚诺:《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吕晓惠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英〕乔·特里威克(Jo Treweek):《生态影响评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英〕大卫·布林尼:《生态学》,李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0。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龙洋、楚先锋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1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局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生态文明建设读本》编撰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本书编写组:《生态文明建设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重庆出版社,2008。

陈宗兴、祝光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实践卷),学习出版社,2014。

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综合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广州市林业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

江泽慧等:《中国现代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

姜春云:《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10。

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刘思华:《刘思华选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9。

卢风:《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卢风:《人类的家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卢风等:《生态文明新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王玉梅:《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

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严耕、林震、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严耕、王景福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严耕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张慕葏、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章友德:《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政策回顾与展望》,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战略卷),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4。

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庄锡昌等:《多维视角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左其亭、王丽、高军省:《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方法·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1期。

杜斌、张坤民、彭立颖:《国家环境可持续能力的评价研究:环境可持续性指数2005》,《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期。

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发展》2007年第2期。

蒋小平:《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求是》2013年第9期。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年第10期。

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12期。

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二),《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

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一),《统计研究》1998年第6期。

严耕、林震、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10期。

严耕、杨志华、林震等:《2009年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快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第6期。

杨开忠:《谁的生态最文明》,《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32期。

杨志华、严耕:《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杨志华、严耕:《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六大类型及其策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6期。

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2006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上),高秀平、郭沛源译,《世界环境》2006年第6期。

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2006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下),高秀平、郭沛源译,《世界环境》2007年第1期。

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3期。

余谋昌:《生态文化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年第4期。

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桂海论丛》2013年第1期。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求是》2013年第24期。

张丽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4期。

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组:《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经济》2003年第7期。

钟茂初、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

钟明春:《生态文明研究述评》,《前沿》2008年第8期。

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9月26日。

齐联:《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3月6日,第A01版。

国家林业局:《2011中国林业发展报告》,http://www.forestry.gov.cn/CommonAction.do?dispatch=index&colid=62(2013-5-18)。

国家林业局:《2012中国林业发展报告》,http://www.forestry.gov.cn/CommonAction.do?dispatch=index&colid=62 2013-5-18。

国家林业局:《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新闻发布会》,http://cftv.forestry.gov.cn:8080/ivss/web/jwzt/service09/inMeetingMgr/web/2010-05-26/16-27-54_4464694309008378615/after_meeting.jsp?meetingId=379&isLogin=no。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部开展华北平原排污企业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305/t20130509_251858.htm (2013-5-26)。

申振东等:《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http://www.gyjgdj.gov.cn/contents/63/9485.html。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颗粒物、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空气质量准则(2005年全球更新版)风险评估概要》,http://www.who.int/publications/list/who_sde_phe_oeh_06_02/zh/(2013-5-21)。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统计测度与评价》,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0/1/18/art-281-38807.html。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594-2002)。

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_2012),2012年2月29日发布。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报告》,2013。

Arthur P. J. Mol,David A. Sonnenfeld and Gert Spaargaren,The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Reader,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2009.

Cai DW.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Prevent Misuses of Pesticides.” 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1).

Christopher Belshaw,Environmental Philosophy,Montreal & Kingsto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1.

Ronald W. Hepburn,Philosophical Ideas of Nature,in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 The Free Press,1967.

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The List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2013-3-21)http://www.ramsar.org/cda/en/ramsar-documents-list/main/ramsar/1-31-218_4000_0__(2013-04-0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数据,http://stats.oecd.org/。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数据,http://geodata.grid.unep.ch/。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资料,http://www.fao.org/corp/statistics/zh/。

联合国统计司千年发展目标指标,http://unstats.un.org/unsd/mdg/Data.aspx。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数据集,http://earthtrends.wri.org/publications/data-set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环境统计数据2011》,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hjtjzl/hjtjsj2011/(2013-5-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