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8

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图书

SSAPID:101-8315-9165-69
ISBN:978-7-5097-096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系“第二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论文选集,主要围绕“中西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关系”这一核心论题展开,全书立足中西两个政治文化传统,探讨政治文化的发展、演进、个性特征以及政治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政治文化研究丛书
作 者: 丛日云 庞金友
编 辑:桂芳;刘德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第一编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从神圣到世俗:人民主权观念的诞生

   一 人民主权观念的中世纪渊源

   二 人民主权观念的世俗化

  近代西欧绝对主义思潮的特征与历史意义*

   一 “absolutism”中文翻译辨析

    1.“absolutism”与“despotism”

    2.当代西方学界中的“absolutism”

   二 绝对主义思想的意识形态特征

   三 绝对主义思潮与现代国家观念

    1.作为一种思潮的绝对主义思想

    2.国家理由思想和主权理论

    3.绝对主义思潮的引退与自由主义的权力底色

  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研究论纲

   一 大众民主

   二 研究视角

   三 思想脉络

    (一)大众政治

    (二)精英民主

    (三)公共领域

   四 结论

  超越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美国宪法中的共和主义研究*

   一 超越自由主义: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体权利

   二 超越民主主义:政治精英理性慎思下的共和政治

   三 结论

  试论政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一 政治文明个性的表现及其成因

   二 政治文明的共性

   三 政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权利基础的道德证明

   一 权利之根的论证

   二 “生活的意义”能否成为权利之根

  正当性的证明:程序正义*

   一 契约正义

   二 程序正义

   三 余论

  因袭与创新

   一 成为常识的“新酒”与被人遗忘的“旧瓶”

   二 “奇怪学说”背后的常识与英国革命的进程

   三 旧观念的改造与新原则的定型

   四 结语

  西方自由主义之个人主义论纲*

   一 “个人主义”的语源及其观念溯源

   二 西方自由主义之个人主义的兴起

   三 自由主义之个人主义的制度化及其品性

   四 自由主义之个人主义辩难

  多元的权利,多变的自由*

   一 柏克对理性自然法思想的反对

   二 真正的人权:持久契约下的权利

   三 个人的自由,团体的自由

   四 财产权,一切权利的基础

   结语

 第二编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民初联邦思想与联省自治运动

   一 民初知识分子的联省自治思想

   二 联省自治运动的兴起

   三 联省自治运动的终结

  略论20世纪以来中国自由主义者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 从科学主义向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思维向度转变

   二 关注自由主义的人文基础,反思传统文化

  政治浪漫主义的困境与宪政建国的构想*

   一 时代脉动:大浪漫的年代

   二 革命哲学:“替天行道”心理和经济决定论

   三 革命家、政治家与建国

   四 余论

 第三编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

  文化间民主的困境及其出路:以协商民主为例*

   一 多元文化对民主的挑战

   二 “文化间民主”的视野

   三 协商民主的解决方案

  弱政府是如何可能的:保守自由主义国家观及其批评者*

   一 从市场有效到政府失灵:弱政府的内在逻辑

    (一)“自发秩序”催动自由市场

    (二)“国家悖论”引发政府失灵

    (三)“最弱国家”限定政府职能

   二 从经验主义到消极自由:弱政府的理论根基

    (一)经验认识论

    (二)消极自由观

    (三)自由至上论

    (四)主流民主观

   三 从新自由主义到社群主义:弱政府的批评者

    (一)强政府还是弱政府:新自由主义的选择

    (二)公益政治还是权利政治:社群主义的反思

    (三)弱社会还是强社会:新左派的回应

  共和主义的复兴如何可能*

   一 历史想象中的古典共和主义

   二 反自由主义与暧昧的政治方案

   三 新共和主义的未来

  罗蒂与施特劳斯的隐匿对话

   一 “洞穴”问题

   二 政治与哲学之争

   三 诗与哲学之争

   四 小结

  积极自由新论

   一 自由的障碍

   二 道德规范(moral norms)是否成为自由之障碍

   三 机会概念和实践概念以及自由的时间性

   四 新积极自由理论对传统积极自由之悖论的回答

  社会选择理论与民主理论的对抗:威廉·赖克的民主理论述评*

   一 导言

   二 投票规则的两大缺陷:赖克的分析

   三 赖克的结论

   四 对赖克民主理论的回应

  比丘·帕瑞克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

   一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

   二 反对道德一元主义,超越自由主义

   三 重构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争议

    (一)社会资本概念:社会关系网、观念、市民参与,还是制度

    (二)社会资本的起源与影响:何为因,何为果?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三)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批评:理论创新还是“新瓶装旧酒”

   三 对社会资本概念的重新界定

   四 结论

  父权制理论地位的演变

   一 自由女权主义:父权制概念若隐若现

   二 社会女权主义:父权制与阶级分析的联姻

    (一)二元制理论:父权制与阶级分析并行

    (二)一元制理论:父权制与阶级分析交融

   三 激进女权主义:以父权制为理论基点

    (一)米利特的男权制理论:性即政治

    (二)一种必然的扩散:各种领域中的男权制

  绿色政治:权威主义,还是民主主义

   一 权威主义的倾向

    1.早期的端倪

    2.近期的怀疑

   二 与民主的相融性

    1.民主需要环境主义

    2.环境主义需要民主

   三 结语

  传统·历史·政治

   一 传统的内涵

    (一)传统与历史

    (二)传统与实践

   二 偶发性与政治

   三 西方政治传统的宝贵资源

    (一)古希腊的经验

    (二)古罗马的经验

    (三)中世纪的经验

    (四)当代欧洲国家的经验

   四 结语

 第四编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礼治论说与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趋向*

   一 社群主义趋向的礼治论说

   二 法治趋向的礼治论说

   三 政治保守主义趋向的礼治论说

   四 初步的评价

  社区建设与社会信任

   一 北京市当下的社区建设和治理

    (一)北京市社区建设的历史演变

    (二)如何测量北京市社区的治理表现

   二 对两种形态的社会信任进行测量

    (一)普遍性社会信任

    (二)特殊性信任

   三 两种形态的社会信任与社区治理表现

    (一)普遍性社会信任与社区治理表现

    (二)特殊性信任与社区治理

    (三)发现

   四 结论和意义

  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生长的制度化路径

   一 公民文化的社会—政治基础

   二 政府与社团关系的基本样式

   三 “依附性合作”模式下的群众文化

   四 “竞争性合作”模式与公民文化的成长

  试论宪政的概念与中国的法治*

  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心理与情绪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数据说明

   三 研究思路

    1.本文对广州“中产阶层”的操作定义

    2.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发现

    1.中产阶层的个人价值取向与其他社会群体基本一致

    2.中产阶层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3.中产阶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4.中产阶层不满意度较高的评价指标集中在公共服务、社会权益保障等方面

    5.中产阶层更支持、更倾向于采取社会行动

    6.中产阶层中公职人员与非公职人员的社会心理与情绪存在较大差异

   五 结论

   六 讨论

    1.关注中产阶层社会心理与情绪的社会政治影响

    2.全面看待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意义

 代序 认识中西政治文明关系的几个思路*

本书系“第二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论文选集,主要围绕“中西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关系”这一核心论题展开,全书立足中西两个政治文化传统,探讨政治文化的发展、演进、个性特征以及政治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集与同类研究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广泛,涉及当前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诸多主题;二是论题新颖,由于作者均为本领域内的青年学者,他们的视野独到,思维活跃,能够把握和捕捉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1]〔英〕洛克:《政府论》(上、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6。

[2]〔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崔妙因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3]〔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译林出版社。

[4]〔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美〕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

[6]丛日云:《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英〕约翰·福蒂斯丘爵士:《论英国的法律和政制》(On the Laws and Governance of England),S.Lockwood,ed.,“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意〕比赞:《论政治体》(The Book of the Body Politic),Kate L.Forhan,ed.,“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9]〔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0]〔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第2卷),薛力敏等译,新华出版社,1985。

[11][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下卷),张绪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12]〔英〕詹姆斯·塔利:《语境中的洛克》,梅雪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14]〔英〕哈林顿:《“大洋国”和“政治体系”》,J.G.A.Pocock,ed.,“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5]J.Locke,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P.Laslett,ed.,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9.

[16]N.Tarcov,Locke’s Second Treatise and “The Best Fence Against Rebellion”,In J.R.Milton,ed.,Locke’s Moral,Political and Legal Philosophy,Aldershot: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9.

[17]Ernst H.Kantorowicz,The King’s Two Bodies:A Study in Mediaeval Political Theolog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18]J.Dunn,“The Concept of Trust in the Politics of John Locke,”In R.Rorty,J.B.Schneewind,Q.Skinner,ed.,Philosophy in History:Essay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19]Hobbes,Leviathan,W.G.Pogson Smith,ed.,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9.

[20]R.Ashcraft,Revolutionary Politics and Locke’s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Radicalism and Lockean Political Theory,In J.Dunn,and I.Harris,ed.,Locke Volume I,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7.

[1]〔英〕塞西尔:《保守主义》,杜汝辑译,商务印书馆,1986。

[2]〔英〕C.B.麦克弗森:《柏克》,江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英〕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王瑞昌、王天成译,商务印书馆,2001。

[4]〔英〕柏克:《美洲三书》,缪哲选译,商务印书馆,2003。

[5]〔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2005。

[6]〔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王皖强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7]〔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

[8]〔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托马斯·兰敦·索尔森修订,盛葵阳、崔妙因、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10]〔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

[11]〔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

[12]〔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3]〔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

[14]陈志瑞、石斌编《埃德蒙·柏克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5]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7]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

[18]朱德米:《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9]陈志瑞:《自由与保守——埃德蒙·柏克的政治思想》,博士论文,1996,国家图书馆藏。

[20]申建林:《西方自然法理论的演进——一种人权观发展线索的考察》,博士论文,2004,国家图书馆藏。

[21]陈晓律:《英国式保守主义的内涵及其现代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22]张桂琳:《理性与传统:谁是权利的基础?——柏克政治哲学解读》,《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3]Louis I.Bredvold,and Ralph G.Ross,ed.,Philosophy of Edmund Burk,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

[24]Harris,Ian,ed.,Edmund Burke,Pre-Revolutionary Writings,“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5]Hampsher-Monk,Iain,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Edmund Burke,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7.

[1]林正弘主编《殷海光全集》(十八卷本),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

[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

[3]陈鼓应主编《春蚕吐丝——殷海光的最后话语》,三民书局,1969。

[4]王元化主编《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5]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肖滨:《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高瑞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Bassani,Luigi Marco,2002,“The Bankruptcy of the Republican School”,Telos,Summer,Issue 124.

[2]Brennan,Geoffre and Loren Lomasky,2006,“Against Reviving Republicanism”,Politics,Philosophy & Economics 5(2).

[3]Burtt,Shelley,1993,“The Politics of Virtue Toda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7(2).

[4]Dagger,Richard,1997,Civic Virtu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Haakonssen,Knud,1993,Republicanism,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edited by Robert E.Goodin and Philip Pettit,Basil Blackwell.

[6]Hankins,James (ed.),2000,Renaissance Civic Human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Herzog,Don,1986,“Some Questions for Republicans”,Political Theory,14(3).

[8]Horowitz,Asher and Richard K.Matthews,1997,“Narcissism of the Minor Differences”,Polity,30(1).

[9]Jeffrey C.Isaac,1988,“Republicanism vs.Liberalism?A Reconsideration”,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9(2).

[10]James T.Kloppenberg,1987,“The Virtues of Liberalism:Christianity,Republica-nism,and Ethics in Early American Political Discourse”,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74(1).

[11]Kramnick,Isaac,1990,Republicanism and Bourgeois Radicali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2]Larmore,Charles,2004,“Liberal and Republican Conceptions of Freedom”,Republicanism:History,Theory,and Practice,London:Frank Cass.

[13]Harvey C.Mansfield,2000,“Bruni and Machiavelli on Civic Humanism”,Renaissance Civic Human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John P.McCormick,2003,“Machiavelli Against Republicanism”,Political Theory,31(5).

[15]Nagel,Thomas,1989,“What Makes a Political Theory Utopian?” Social Research,56(4).

[16]Patten,Alan,1996,“The Republic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6(1).

[17]Pettit,Philip,1997,Republicanism:A Theory of Freedom and Government,Oxford:Clarendon Press.

[18]Paul A.Rahe,1992,Republics Ancient and Modern:Classical Republicanism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Daniel T.Rodgers,1992,“Republicanism:the Career of a Concept”,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79(1).

[20]Michael J.Sandel,1985,“The State and the Soul”,New Republic,June 10.

[21]Michael J.Sandel,1996,Democracy’s Discontent,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2]Cass R.Sunstein,1988,“Beyond the Republican Revival”,The Yale Law Journal,97(8).

[23]Weithman,Paul,2004,“Political Republicanism and Perfectionist Republica-nism”,The Review of Politics,66(2).

[24]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

[26]刘擎:《反思共和主义的复兴:一个批判性的考察》,载《悬而未决的时刻》,新星出版社,2007。

[27]刘训练:《当代共和主义的复兴》,《公民性与公民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a。

[28]刘训练:《后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新共和主义》,《浙江学刊》2006b第4期。

[29]刘训练:《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学海》2006c第5期。

[30]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31]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2]应奇、刘训练:《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李路路、李升:《同质中的分化——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载《第17届中国社会学年会·中产阶级国际比较研究论坛论文集》,2007。

李路曲:《东亚的中产阶级、市民社会与政治转型》,载《当代亚太》2000年第11期。

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刘长江:《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与中产阶级的类型》,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 4期。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

王建平:《当代中国城市中产阶级消费行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王建平:《中产阶级研究:理论视角及其局限》,载《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

萧新煌:《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斯坦问题的争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周晓虹:《再论中产阶级:理论、历史与类型学》,载《社会》2005年第5期。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O. D.Duncan,“A Socioeconomic Index for all Occupations and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Index”,Occupations and Social Status(A. J. Reiss,Ed.),Free Press,Glencoe,IL,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