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0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1)图书

Report on the Peak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Neutrality (2021)

SSAPID:101-8303-3693-39
ISBN:978-7-5201-9266-8
DOI:
ISSN: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双碳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合作推出的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年度报告,邀请多位省部级领导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知名专家,聚焦“双碳”前沿动态和实现路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完善“双碳”政策体系、加强“双碳”国际合作等内容,细致分析、科学建议,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为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员全面把握“双碳”走向、汲取大家思想提供一手参考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低碳发展蓝皮书
作 者: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编 辑:宋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皮书数据库

 摘要

 序二

 皮书

 基本子库

 Ⅰ 总报告

  B.1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面临挑战及展望

   一 国际碳中和进展及动向

    (一)总体进展

    (二)典型国家做法

     1.制定出台法律法规

     2.加快能源结构转型

     3.推广应用低碳技术

     4.健全低碳政策体系

     5.积极倡导绿色生活

    (三)跨国企业做法

    (四)未来趋势

     1.碳中和将成为影响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标准的重要因素,甚至衍生出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

     2.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既有挑战又蕴含机遇,将引发一场全面系统、影响深远的大变革

   二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总体安排、实现路径及进展

    (一)总体安排

     1.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总体方向和目标逐步明确

     2.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3.“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

     4.各部门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二)实现路径

     1.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关注高耗能高排放产业

     2.推进能源转型,加快“减煤、稳油、增气、加新”

     3.加强节能提高能效,提升重点领域用能效率

    (三)地方和企业实践

     1.地方政府积极跟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2.企业纷纷加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三 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偏重,仍处在工业化深化期

    (二)能源结构偏煤,仍处在能源需求增长期

    (三)能源效率偏低,仍处在高耗能发展阶段

    (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尚待突破

    (五)市场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六)外部环境仍面临诸多挑战

   四 展望与建议

    (一)未来展望

    (二)政策建议

     1.因地制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避免“一刀切”和“攀高峰”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控“两高”产业

     3.调整能源结构,打造清洁高效现代能源体系

     4.重视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推动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和创新

     6.加强技术、政策、标准和规则等国际合作

     7.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电力体制

 Ⅱ 大家视角

  B.2 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促进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

   一

   二

   三

  B.3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与路径

   一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

    (一)人类活动已造成气候系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

   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提出紧迫要求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绿色低碳转型的刚性要求

    (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

   三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机遇和挑战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机遇

     1.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和全社会广泛共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保障

     2.新科技革命和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3.我国具有绿色低碳转型的“后发优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大空间

     4.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严峻挑战

     1.碳中和时限偏紧,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

     2.产业结构偏重,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3.能源结构偏煤,能源结构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4.能源效率偏低,提高能源效率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低碳转型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低碳转型总体目标

    (二)阶段性目标

     1.2030年前碳达峰

     2.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五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三)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四)完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

    (五)发挥市场机制对碳减排的积极作用

    (六)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七)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统计、监测和监管体系

    (八)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B.4 坚持创新引领 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一 统一认识、明确责任与目标、建立体系机制之后,科技创新成为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 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解决好的能源安全、技术、经济问题

    (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

    (二)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突破的其他关键技术

   三 将市场对发展氢能的热情引导到大胆创新、科学决策、理性投资上来

    (一)发展氢能受全球瞩目

    (二)氢能在争议与挑战中前行

    (三)发展氢能需要大胆创新和科学决策

  B.5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迎接低排放发展的新时代

   一 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

   二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本质是一场告别资源依赖的发展转型

   三 碳中和进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绿色低碳转型的竞技场

   四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五 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几点建议

  B.6 碳中和: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 中国为什么提出“双碳”目标

   二 绿色发展的全球含义

    (一)全球碳中和共识与行动:划时代的转变

    (二)绿色转型不同于过去的发展方式转型

    (三)绿色转型就是回到发展的初心

   三 碳中和有望开启中国下一个40年发展奇迹

    (一)自我实现的预期

    (二)碳中和与开启新征程

   四 碳中和迫切需要新的商业思维和商业创新

   五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不会因为“双碳”目标而下降

   六 碳中和倒逼中国改革

    (一)关于碳中和战略

    (二)关于碳中和的实现机制

    (三)政策的具体着力方向

   七 碳中和:避免走入误区

    (一)“两个后果”

    (二)避免误区

  B.7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一 政治要求和政策背景

   二 电力系统构成及发展进程

   三 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功能和逻辑框架

    (一)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要明确电力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新型电力系统基本要素及其演变

   四 结论

 Ⅲ 专题篇

  B.8 调整结构是减少碳排放的最大潜力之所在

   一 影响我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

    1.影响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首要因素是能源消耗强度较高

    2.我国能源消耗强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总体效率相对较低

    3.我国经济效率较低主要体现为二、三产业增加值率过低

    4.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占我国工业比重偏高

   二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结构是造成碳排放强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1.能源结构过于倚重煤炭造成我国能源效率较低

    2.能源综合利用率较低是我国能源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3.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布局客观上造成我国能源效率较低

    4.能源结构过于倚重煤炭是碳排放强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三 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简要建议

    1.调整能源结构要提高我国核能比重,淘汰落后煤电产能

    2.调整产业结构,长期调产能,短期调产品产量

  B.9 新型电力系统的冲击、演进与重塑

   一 关于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三种系统解决方案

   二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要全方位、多维度的系统共建

    (一)要在体制机制上创造自由公平竞争的条件

    (二)要让市场化价格机制尽快成为主旋律

    (三)要培植新能源良性发展的政策沃土

    (四)要让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强大助推器

   三 结语

  B.10 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电力高质量发展

  B.11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低碳化发展需求与模式

   一 碳中和给煤炭行业带来的巨大挑战

   二 煤炭行业低碳化发展的国家需求

   三 煤炭行业低碳化发展的中国模式

   四 CCUS技术与煤炭行业低碳化发展

   五 结语

  B.12 降低中国煤炭行业碳排放的建议

   一 我国煤炭低碳高效发展现状

    (一)煤炭生产

     1.煤炭产量处于历史高位

     2.煤炭清洁生产能力有所提升

     3.煤矿智能化逐步增强

    (二)供应格局

    (三)煤炭消费

    (四)技术进步

   二 我国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对煤炭依赖程度高

    (二)煤炭企业退出和转型压力大

    (三)减碳技术亟待突破

   三 推动煤炭低碳高效发展的建议

    (一)稳妥统筹减煤节奏

    (二)积极推动煤炭低碳高效开发利用

    (三)完善煤炭企业退出机制

    (四)推动碳减排技术创新

  B.13 关于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 新能源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抓手

   二 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技术进步促进新能源发电成本已实现平价

    (二)新能源波动性和随机性技术上已具备解决条件

    (三)数字技术不断进步为新能源交易提供便利

    (四)体制机制障碍仍然限制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 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设反映电力商品属性的电力市场

    (二)进一步加强储能、微网和虚拟电厂技术研发

    (三)建立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电力系统运行机制

    (四)加快数据公开共享,推动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

    (五)建立促进能源绿色消费的政策

  B.14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 当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2.新能源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3.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二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 大力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2.加快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

    3.加大绿色低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4.进一步丰富绿色低碳产业的应用场景

  B.15 数字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和建议

   一 以ICT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行业自身的碳排放和能耗占比呈下降趋势

   二 数字技术从供给、需求、固碳三方面同时发力赋能碳达峰、碳中和

    (一)供给侧

    (二)需求侧

     1.农业

     2.工业

     3.服务业

    (三)固碳侧

   三 对策建议

    (一)提高数字产业自身能效水平

    (二)加快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

    (三)创新能源消费模式

  B.16 全球深度脱碳技术发展趋势与启示*

   一 深度脱碳技术种类及现状

   二 全球多国和地区制定战略推动深度脱碳技术发展

    (一)美国

    (二)欧盟

    (三)英国等发达国家

    (四)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三 碳中和目标下全球深度脱碳技术发展趋势

    (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和布局,提出明确的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以能源低碳化为抓手,推进能源系统净零排放

    (三)低碳技术成为行业深度脱碳的综合解决方案

    (四)积极部署去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

    (五)重视废物回收与利用

    (六)全球深度脱碳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

   四 加快我国深度脱碳技术发展的建议

    (一)进行碳中和目标下的难减排部门和深度脱碳技术需求识别

    (二)开展不同领域的深度脱碳重点技术的探索、攻关与推广

    (三)形成深度脱碳技术发展的保障机制

  B.17 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 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的问题

     1.成本偏高

     2.身份定位不清晰

     3.市场机制不完善

     4.价格机制不合理

     5.技术标准不健全

   二 前景展望

    (一)技术进步

    (二)资源潜力

    (三)模式创新

     1.车网互动

     2.绿电储氢

   三 措施建议

    (一)找准定位,明确新型储能特殊属性

    (二)推广“共享储能”,鼓励储能多元应用

    (三)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研究储能成本疏导机制

    (四)优化配电网投资,重点推进智能配电网改造

    (五)探索长周期储能技术,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

  B.18 双碳时代“绿氢”登场

   一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态势

   二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尚面临六个“不”

    1.氢源不绿

    2.创新不强

    3.成本不菲

    4.场景不多

    5.热度不减

    6.政策不全

   三 深挖“氢潜力”,实现氢能产业国内大循环

    1.补政策: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产业理性发展

    2.强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矫正分散研发弊病

    3.绿氢源:以“绿氢”为导向,推动氢能源和新能源耦合发展

    4.降成本:鼓励氢能源就近消纳,尽快开展管道输氢试点示范

    5.拓场景:有序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形成多元应用场景

    6.促循环:完善产业链,参与全球氢能竞争

 Ⅳ 政策篇

  B.19 “十四五”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要迈七道坎

   一 有保有压强化顶层设计

   二 优化偏重的产业结构

   三 调整偏煤的能源结构

   四 重视节能提高能效的关键作用

   五 加快构建多元市场体系

   六 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蓬勃发展和新型业态持续涌现

   七 加强“双碳”领域国际合作和规则标准制定

  B.2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顶层设计

    (一)制度建设

    (二)组织机构

    (三)目标体系

    (四)政策体系

    (五)行动方案

   二 财政政策

    (一)增加与碳减排相关的气候资金投入

    (二)设立低碳转型或“碳中和”相关基金

   三 税收政策

    (一)对特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绿色低碳发展

    (二)择机实施征收碳税

   四 金融政策

   五 价格政策

   六 产业政策

    (一)推动工业产业优化和升级

    (二)调整能源产业结构

    (三)推动传统化石能源企业转型

   七 加强低碳科技研发和创新

   八 加快电力和碳交易两大市场机制建设

    (一)加快电力市场建设

    (二)加快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

   九 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十 开展全民绿色低碳行动,构建低碳零碳社会

   十一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

   十二 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坚持系统思维,打破各种壁垒和藩篱

    (二)避免“一刀切”和突击冒进

    (三)努力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

    (四)防范可能带来的风险

  B.21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体制障碍及政策建议

   一 新型电力系统要实现三大转变

    (一)电力电量结构由“煤电为主”向“新能源电力为主”转变

    (二)电网架构由“集中式、长距离骨干网为主”向“骨干网+源网荷储一体化配电网并重”转变

    (三)电网运行机制由“电网调度可控电源保稳定”向“多市场主体深度参与电力电量平衡”转变

   二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尚未形成竞争性的电力市场体系

    (二)增量配网改革面临电网资产处置和价格倒挂难题

    (三)电网企业仍保留售电功能制约售电侧改革效果

    (四)电力辅助服务机制不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要

    (五)交易机构仍未完全独立

   三 有关建议

    (一)完善多主体参与的电力市场体系

    (二)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配电网改革

    (三)建立市场化的电力辅助服务机制

    (四)构建电力交易主导调度的机制

    (五)健全成本有效疏导的电价机制

  B.22 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建设

   一 电力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建设现代电力市场是世界各国的电力改革方向

   三 电力市场能促进电力系统安全、高效、发展

   四 当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现状

    (一)实现省级、跨省跨区电网输配电价的全面覆盖,为多方直接参与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组建交易机构并完成股份制改造,为电力市场化交易搭建了公平规范的交易平台

    (三)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市场化交易初具规模

    (四)逐步规范整合中长期交易

    (五)现货试点逐步扩大

    (六)增量配电改革进展有待于加快

   五 国家电投参与电力市场情况

  B.2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一 试点碳市场建设情况

    (一)政策情况*

     1.立法体系

     2.配额总量目标设定

     3.覆盖范围

     4.配额分配

     5.排放的监测、报告与核查(MRV)

     6.抵消机制

     7.交易制度

     8.履约机制

     9.能力建设

    (二)交易情况*

     1.配额成交情况

     2.CCER成交情况

   二 全国碳市场建设情况

    (一)市场政策

     1.立法体系

     2.配额总量目标设定

     3.覆盖范围

     4.配额分配

     5.排放的监测、报告与核查(MRV)

     6.抵消机制

     7.交易制度

     8.履约机制

    (二)交易情况

   三 全国碳市场展望

  B.24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建立节能增效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 节能增效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能增效是最经济有效的降碳路径

    (二)节能增效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三)节能增效是碳中和下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二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节能增效面临新挑战

    (一)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灵活性不足

    (二)高耗能产业集中度不高且依法退出机制缺失

    (三)新兴领域高耗能问题凸显

    (四)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五)技术水平提升难度大

   三 建立节能增效长效机制的思路与建议

    (一)坚持严格控强度、科学控总量

    (二)处理好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关系

    (三)坚持以能定产原则,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布局

    (四)以能耗大户为抓手,推动系统性节能增效

  B.25 我国“双碳”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

    (一)支撑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或零碳能源规模化替代的相关技术政策变化过快,市场存在较大起伏风险

    (二)关键领域科技基础科学创新供给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

    (三)部分领域可实现技术领先却难以形成系统能力

    (四)简单从环保角度看待节能科技创新,存在“发展环保产业的束缚”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尚需探索

   二 对策建议

    1.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加速推广成熟的低碳技术

    2.在“双碳”领域设置新的国家计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4.优化国资应用创新布局,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

 Ⅴ 国际篇

  B.26 碳中和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一 立足长远的顶层设计

   二 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

   三 完善的市场机制

   四 广泛的社会共识

   五 对我国的有关启示

  B.27 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挑战及应对

   一 CBAM的内涵及实质

    (一)欧盟推动CBAM势在必行

    (二)CBAM具体可体现为碳关税、碳交易配额或碳税

    (三)CBAM的实质是欧盟等西方国家借气候治理之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打压”

   二 CBAM的国际反响及对我国的挑战

    (一)推行碳关税机制是发达国家一向呼吁支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

    (二)碳边境调节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遭到发展中国家一致反对

    (三)欧盟推行CBAM将使国际贸易体系和产业格局发生变化,对我国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构成新的挑战

   三 我国对CBAM的应对举措

    (一)主动与欧盟就CBAM开展对话

    (二)加强同美国等沟通,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三)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扩大碳定价覆盖范围

    (四)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B.28 核电国际合作

   一 新形势下核电国际合作发展环境

    1.后福岛时代,全球核电行业重新定位后的竞争更加激烈

    2.美国政府加大对中国核能政策调整力度,对特定领域核能国际合作带来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加快实现碳中和及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的迫切需求

    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新形势下核电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二 全球核电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全球核电市场发展现状

    (二)全球核电市场发展新趋势

     1.新技术方面

     2.新市场方面

     3.新模式方面

   三 全球主要核电强国战略新布局及经验启示

   四 中国核电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

    (一)我国核电国际合作及“走出去”现状

     1.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2.积极参与全球核能领域治理

     3.核电产业链自主化能力不断提升

     4.核电“走出去”具备良好基础

     5.核电海外项目开发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中国核电国际合作及“走出去”面临新挑战

   五 新形势下加强中国核电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新形势下中国核电定位与发展战略

    (二)坚持创新驱动,实现我国核电产业链自主可控

    (三)建立行业协调机制,创新核电产业管理模式

    (四)加强核能领域全球治理,探索对外合作新模式

  B.29 推动碳中和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现状

    (一)国际层面

    (二)国内层面

   二 碳中和背景下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缺乏应对气候治理规则的统一协调安排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根本利益分歧,增加了协同减排难度

    (三)各国在低碳技术水平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 面向碳中和的国际气候合作建议

    (一)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二)加强同美欧等大国沟通对话

    (三)借鉴欧盟等国际经验,加快开展碳核算实践

    (四)积极开展气候治理及低碳技术、人才合作

    (五)深化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

    (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国内ESG绿色投资框架体系

 Ⅵ 案例篇

  B.30 中国石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实践

   一 CCUS技术总体进展

    (一)CCUS技术是实现化石能源近零排放的必然选择

    (二)全球主要国家抓紧CCUS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三)我国CCUS技术应用需求更为迫切

   二 中国石油CCUS技术实践

    (一)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二)支持完善CCUS相关标准

    (三)广泛参与国内外合作

   三 下一步举措

  B.31 “新能源+”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一 “新能源+”从发电端优化新能源供给

    (一)“新能源+”多能互补

    (二)“新能源+”调相机

    (三)“新能源+”储能

    (四)“新能源+”数字化

   二 “新能源+”从用户端拉动新能源消纳

    (一)“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

    (二)“新能源+”美丽乡村

    (三)“新能源+”智慧园区

    (四)“新能源+”建筑一体化

    (五)“新能源+”清洁供暖

   三 “新能源+”从公共领域催生社会效益

    (一)“新能源+”生态修复

    (二)“新能源+”环境治理

    (三)“新能源+”产业融合

   四 “新能源+”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能源+”是突破新能源开发瓶颈的必由之路

    (二)“新能源+”是推动全社会绿色用能的有效途径

    (三)“新能源+”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破局之道

  B.32 中国推动氢能行业发展的地方实践

   一 珠三角地区:“佛山模式”引领氢能发展

    (一)率先把握氢能产业战略先机

    (二)勇于创新氢能产业发展思路

    (三)持续推进氢能产业集聚发展

    (四)不断推动氢能产业平台建设

    (五)积极探索氢能商业化道路

   二 长三角地区:上海牵头建设“1+6”示范城市群

    (一)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周边,体现长三角氢走廊联动发展优势

    (二)利用产业基础,汇聚众多氢能与燃料电池优质企业

    (三)牵头开展“1+6”上海城市群申报及建设工作

   三 京津冀地区:依托北京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与国际合作

    (一)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联动效应,夯实氢能发展基础

    (二)调动央企积极性,致力实现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化

    (三)依托首都功能优势,积极推进氢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B.33 后记

 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法律声明

 序一

庄国泰:《气候变化前所未有 灾害防御未雨绸缪》,《人民日报》2021年8月20日。

潘家华:《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财经智库》2021年第4期。

王一鸣等:《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中长期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王一鸣:《中国的绿色转型:进展和展望》,《中国经济报告》2019年第6期。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20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探索迈向碳中和之路》,科学出版社,2021。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0年9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5月。

《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1990)、《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1995)、《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15)、《2019IPCC特别报告》(2019)。

《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

《巴黎协定》,2016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2020年12月。

中央深改委:《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20年12月。

田慧芳:《国际碳中和的进展、趋势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第23期。

王灿、张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中国环境管理》2020年第6期。

杜祥琬:《碳中和目标引导下的能源转型》,《中国科学报》2020年12月。

李俊峰等:《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第1期。

Davis Wallerstein:《重构地球:AI FOR FEW》,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徐沛宇:《碳中和将成为中国科技巨头的刚需》,《财经十一人》2021年第1期。

《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第三版)综合卷》,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杨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中国电力》2021年第5期。

王志轩:《“碳中和”下电力经济气候平衡体系与电力系统重构分析》,《中国能源》2021年第4期。

惠春琳:《能源数字化:重塑全球能源发展态势》,《学习时报》2019年6月21日。

辛妍:《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新经济导刊》2015年4月5日。

刘文剑、卿苏德:《大数据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电信科学》2015年10月20日。

薛美美、代红才、吴贞龙:《数字化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电网报》2019年12月17日。

周碧玉:《面向网络能效优化的路由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CNN,“Paris Climate Accord:Biden Announces US will Rejoin Landmark Agreement”,https://edition.cnn.com/2021/01/20/politics/paris-climate-biden/index.html,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5月19日。

Department of Energy,South Africa,“Integrated Resource Plan(IRP2019)”,http://www.energy.gov.za/files/docs/IRP%202019.pdf,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5月19日。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Pan-Canadian Framework on Clea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Canada’s Pla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nd Grow the Economy”,https://www.canada.ca/content/dam/themes/environment/documents/weather1/20170125-en.pdf,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5月19日。

European Commission,“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for Achieving Climate Neutrality and Amending Regulation(EU)2018/1999(European Climate Law)”,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HTML/?uri=CELEX:52020PC0080&from=EN,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5月19日。

IEA,“Net Zero by 2050: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4719e321-6d3d-41a2-bd6b-461ad2f850a8/NetZeroby2050-ARoadmapfortheGlobalEnergySector.pdf,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5月19日。

The White House,“Executive Summary:U.S. International Climate Finance Plan”,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4/22/executive-summary-u-s-international-climate-finance-plan/,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5月19日。

UK Legislation,“Climate Change Act 2008”.

胡鞍钢:《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余碧莹、赵光普、安润颖等:《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2021年第1期。

蒋德斌:《能源转型:问题与展望》,中国电力网,2020年10月14日。

周宏春:《以碳中和指标为抓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1期。

刘自敏:《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新能源替代煤电》,《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年第12期。

田慧芳:《国际碳中和的进展、趋势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第23期。

张雅欣、罗荟霖、王灿:《碳中和行动的国际趋势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年第12期。

王克、刘芳名、尹明健、刘俊伶:《1.5℃温升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年第12期。

林伯强:《清洁低碳转型需要兼顾能源成本》,《环境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

王勇、王颖:《中国实现碳减排双控目标的可行性及最优路径——能源结构优化的视角》,《中国环境科学》2019年第39期。

姜克隽:《2060碳中和目标下企业需主动转型,避免淘汰》,《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第11期。

王高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行业任重道远》,《能源》2020年第11期。

王志轩:《实现碳中和,要谨防“灰犀牛”“黑天鹅”》,《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第12期。

武魏楠:《碳中和+能源不可能三角,有问题的价格体系不得不改》,《能源》2020年第11期。

张希良:《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的低碳能源转型情景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期刊信息服务平台,2020年11月12日。

刘满平:《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政策着力点》,《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2期。

邱晓华等:《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转型及投资机遇》,《保险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4期。

刘振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学习时报》2021年3月15日。

王毅、顾佰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进程:探索迈向碳中和之路》,《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第7期。

何建坤:《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环境经济研究》2021年第1期。

邓玥:《电力行业将率先启动碳上线交易》,《中国环境报》2020年12月10日。

张硕:《基于Copula模型的碳市场与能源期货市场相关性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胡灿:《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陈志斌、孙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历程——从试点到全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第2期。

唐剑:《对推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产权导刊》2018年第8期。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有望本月发布》,《上海证券报》2016年7月19日。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2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20。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20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9。

张治河、苗欣苑:《“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甄选机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远东咨信:《通往“碳达峰、碳中和”的路上,我国产业体系何去何从?》,2021。

刘宇飞、周源、褚恒、唐杰:《工程科技知识图谱驱动的专家交互技术路线图方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年第3期。

吕建中、杨虹:《着力营造我国能源央企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石油科技论坛》2020年第1期。

Branger,F.,& Quirion,P.,Would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prevent carbon leakage and heavy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losses?insights from a meta-analysis of recent economic studies. Ecological Economics,2014,99,29-39.

Erickson,A. S.,& Collins,G.,Competition With China Can Save the Planet:Pressure,Not Partnership,Will Spur Progress on Climate Change. Foreign Affairs,2021,100,No.3.

世界核协会(WNA):《核燃料报告扩展摘要:2019~2040年全球供求情况》,2020年6月。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能年度发展与展望(2021)》,2021年8月。

张萌:《关于加强我国核电“走出去”顶层协调及政策支持的建议》,CNEA核能协会,2020年7月16日。

陈润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战略分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

张萌:《世界核电出口国经验及对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建议》,《中国核工业》2015年第8期。

徐鬻:《中国核能国际合作纵览》,《中国核工业》2019年第4期。

IAEA-Nuclear Technology Review 2020[GC64/INF/2].

WNA-World Nuclear Performance Report 2021.

孙天印、祝韵:《金融机构碳核算的发展现状与建议》,《清华金融评论》2021年第4期。

《携手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人民日报》2021年1月20日。

许国:《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佛山实践》,人民网,2021年8月16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中国氢能产业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