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

产业转型与就业对策图书

SSAPID:101-8296-9367-91
ISBN:978-7-5097-706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政策,并以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供求情况协同研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主要情况与发展趋势为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最后还分析了以美国、日本、欧盟、印度为代表的典型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促进就业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科思论丛
作 者: 刘燕斌 袁良栋
编 辑:陈凤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4年“科思论丛”系列图书

 前言

 后记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与就业的理论概述

   一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

     1.循序渐进模式

     2.快速跨越模式

     3.融合发展模式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

     1.国家宏观调控

     2.区域资源驱动

     3.企业市场开拓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1.由美国发起的产业转移

     2.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的产业转移

     3.从新兴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

   二 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的理论综述

    (一)国外关于产业转型与就业的理论论述

     1.配第-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法则

     3.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4.二元经济理论

     5.主导产业理论

     6.增长极理论

     7.雁形理论

    (二)我国关于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的理论论述

     1.产业转型升级概念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式和路径

     3.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

   三 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产生影响的必然性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因素

     1.科技进步

     2.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3.产业结构的变化

     4.城乡结构的变化

    (三)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范畴

     1.就业结构

     2.就业区域分布

     3.就业质量和群体就业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一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一)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分别创造的就业数量以及总量

     1.第二产业产值最高,第三产业产值年增长最快

     2.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滑

     3.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与就业人数增长率呈明显相关性

     4.每万名从业人员创造的GDP第二产业最高,三次产业每亿元GDP产生的就业岗位数均逐年下降

    (二)典型行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

     1.制造业产值最高、就业人数最多,建筑业产值位列第四、从业人员增加最快,金融业的产值年增长最快、从业人员年增长较快

     2.纺织服装行业的传统主产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为平缓,从业人数受金融危机影响并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转移承接地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增长率很高,但从业人数增长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纺织服装产业更多是以资本密集为主的转移

     3.东中西部的农林牧渔业就业弹性几乎都为负值,不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转移,农业产值的增加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金融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在带动就业方面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

    (三)产业梯度转移带动劳动力资源的区域再配置

     1.东中西部的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加,西部地区增长最快

     2.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中部地区就业人数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其次

   二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一)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已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

     2.就业的产业分布持续优化,但仍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

     3.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负,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在0.20上下波动

    (二)典型行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1.制造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比重均最高,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

     2.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

     3.制造业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平均就业弹性最高

    (三)不同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化

     1.东部GDP比重和就业占比均在一半以上,中西部GDP比重缓慢增加,就业占比先降后升

     2.东部地区GDP占比高于就业占比,偏离度有缩小趋势,中西部地区GDP占比低于就业占比,西部地区偏离度逐年趋向于0

     3.东部地区就业弹性最高,中西部地区就业弹性不断上升,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比重增大

   三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一)对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影响*

     1.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总体上保持上升态势,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速度

     2.分行业看,制造业用人需求旺盛,居首位,并不断上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用人需求比重波动中略有下滑

     3.分用人单位看,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分列第一、第二、第三位,股份制企业用人需求比重不断上升

     4.人力资源市场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略高于女性,16~34岁、高中文化程度(含职高/技校/中专)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

    (二)对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的影响

     1.过去十年的“人口红利”保障了劳动力供给,并支撑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2.制造业企业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双重压力,制造业技工短缺严重

     3.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中的求职主体*

    (三)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所影响的主要就业群体

     1.高校毕业生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

     2.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出现了多元化选择

     3.城镇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增多,再就业难度大

   四 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一)产业转型升级导致职业的变化

     1.我国职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特征

     2.职业结构变化的产业动因

     3.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较高,劳动力需求略大于供给*

    (二)三次产业中劳动者教育培训专业水平的变化*

     1.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和技能获证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科技活动人员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也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幅度

     2.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大专以上比例历年平均水平

     3.技能人才总量有所增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增长最为明显

    (三)典型行业中劳动者教育培训专业水平的变化

     1.第一产业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但仍为三次产业中最低者

     2.制造业劳动者素质相对偏低,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3.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必需的专门人才匮乏

  第三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

    (一)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转型升级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 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就业难和失业问题

    (一)部分劳动者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失业或难就业

     1.对劳动力需求层次进一步提高,加剧结构性矛盾

     2.产业结构升级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

     3.集中性失业频率加剧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

    (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关停带来的就业岗位减少和失业问题

     1.钢铁行业

     2.火电行业

    (三)低效率、低收益产业、企业转移带来的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

   三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劳动力素质问题

    (一)三次产业、典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二)三次产业、典型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三)各地区劳动者供求素质差异使得就业难、招工难并存

     1.东部地区劳动者素质供求矛盾

     2.中部地区劳动者素质供求矛盾

     3.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供求矛盾

   四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人工成本迅速上升

    (二)企业招工难

    (三)企业转移,就业岗位流失

  第四节 产业转移升级和梯度转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不协调

    (一)财政政策

    (二)金融政策

    (三)投资政策

    (四)产业政策

   二 就业政策中的问题

    (一)劳动力流动障碍

    (二)社会保障转移接续问题

    (三)公共就业服务不足

   三 教育培训、人才制度政策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二)专业设置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三)农民工培训质量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

   四 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落后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

    (一)城镇化发展滞后

    (二)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

    (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

  第五节 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就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 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预测

    (一)就业总量预测

    (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预测

     1.总体情况

     2.分行业情况

     3.三次产业职业结构变化

     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教育层次结构

     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结构

    (三)典型行业就业结构预测

     1.纺织服装业调查和分析结果

     2.农林牧渔业调查和分析结果

     3.金融业调查和分析结果

     4.家庭服务业调查和分析结果

    (四)地区就业总量及结构变化

     1.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将持续快速增长

     2.东部地区就业弹性最大,中西部地区就业弹性不断上升,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比重增大

   二 带来的机遇

    (一)产业升级将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

    (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产业升级将推动企业创新和创业

   三 面临的挑战

    (一)高端人才更加短缺

    (二)人力资源配置能力不足

    (三)产业转型升级中失业突出

    (四)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挑战

  第六节 就业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 战略思考

    (一)指导思想

    (二)政策目标

     1.深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继续扩充就业岗位,保持就业总量稳定增长

     2.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3.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均等化,实现劳动者合理自由流动

     4.继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增加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

    (三)基本原则

     1.协调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关系

     2.协调好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3.协调好劳动者素质提升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4.协调好就业促进与就业保障的关系

     5.协调好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

   二 制定有利于在转型中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完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

    (二)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

   三 制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就业政策

    (一)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就业

    (二)消除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三)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点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1.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四)预防产业转型升级中集中性失业频率加剧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四 加快人才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一)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

    (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和训练人才

    (三)改善教育培训模式,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四)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等

 第二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一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二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变化

    (二)产业集聚影响就业结构

    (三)产业梯度转移带动就业区域分布调整

    (四)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群体

   三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梯度转移与就业的基本特征

   四 产业升级与梯度转移对就业质量和就业群体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总体情况分析

   一 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二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状况

   三 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四 分教育程度就业情况

   五 分职业就业情况

  第三节 全国各省产业成长性分析

  第四节 全国各行业就业情况分析

   1.农林牧渔业(见图2-11、图2-12)

   2.制造业(见图2-13、图2-14)

   3.建筑业(见图2-15、图2-16)

   4.采矿业(见图2-17、图2-18)

   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见图2-19、图2-20)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见图2-21、图2-22)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见图2-23、图2-24)

   8.批发和零售业(见图2-25、图2-26)

   9.住宿和餐饮业(见图2-27、图2-28)

   10.金融业(见图2-29、图2-30)

   11.房地产业(见图2-31、图2-32)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见图2-33、图2-34)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见图2-35、图2-36)

   14.水利、环境和公用设施管理业(见图2-37、图2-38)

   15.教育业(见图2-39、图2-40)

   1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见图2-41、图2-42)

   1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见图2-43、图2-44)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见图2-45、图2-46)

   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见图2-47、图2-48)

  第五节 未来行业就业人数预测

  第六节 典型行业转移与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一 纺织服装行业产业转移与就业变化情况分析

    (一)纺织服装行业产业转移与就业的总体状况

    (二)新疆承接纺织服装业转移中的就业变化情况

   二 农林牧渔业的产业区域结构与就业情况

   三 金融业的产业区域结构与就业情况

   四 家庭服务业

  第七节 结论与建议

   一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过程中就业变化的总体趋势

   二 全国分省产业升级和就业情况

   三 部分行业产业升级和就业情况

    (一)对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过程中影响较大的服装业的分析

    (二)对东中西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就业情况的分析

    (三)对东中西部金融业的研究

    (四)对家庭服务业的分析

   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第一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重点群体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对就业的影响及现状

   二 就业问题及成因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梯度转移

    (三)非理性的急剧扩招导致各类人才供给需求及结构失衡

    (四)就业预期及意向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三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与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影响及现状

    (二)问题及成因

     1.经济下行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2.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建设不同步导致就业问题仍突出

     3.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影响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现状

     4.农民工就业培训资金缺位影响其就业质量并加大不公

   四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与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一)影响及现状

    (二)问题及成因

     1.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导致就业困难群体数猛增

     2.促进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的内外部阻力同时存在

     3.现行失业保险功能缺失进而影响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

     4.公益性岗位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就业困难群体的需求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下的重点群体就业对策建议

   一 基于三大群体就业问题共性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政策

    (二)重视各类技能培训效果

    (三)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四)加大财政对就业的投入

    (五)全面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二 针对高校毕业生

    (一)因需设置学科及专业

    (二)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求职观念及预期

    (三)提升高新产业吸纳就业能力

    (四)逐步创新建立各类补贴制度

   三 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

    (一)重点培育国家新型产业工人

    (二)落实各项农民工的就业计划

    (三)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与就业

    (四)确立多种渠道保证培训基金

   四 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

    (一)全面发挥失业保险的各项功能

    (二)推动并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业

    (三)建立并探索更多公益性岗位

    (四)重视并扎实做好再就业培训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

  第一节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现状

   一 劳动者素质的概念及其结构

    (一)劳动者素质的概念

    (二)人才与劳动者素质要求

     1.人才与劳动者

     2.人才与劳动者的素质标准

    (三)本书对劳动者素质结构的划分

     1.衡量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指标

     2.衡量技能素质指标

     3.衡量科技人力资源质量指标

   二 劳动者素质现状

    (一)文化科学知识素质

    (二)技能素质

    (三)科技人力资源质量

   三 劳动者素质的变化

    (一)三次产业各行业就业人口大专以上比例

    (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大专以上比例历年平均水平

    (三)三次产业技能型人才比例变化

  第二节 我国产业发展对职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一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结构的影响

    (一)产业-职业结构演变

    (二)我国职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特征

    (三)职业结构变化的产业动因

   二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及职业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一)职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变化

    (二)三次产业中各类素质人才的需求数量变化

    (三)三次产业中典型行业的劳动者素质水平变化

   三 我国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职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一)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二)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对职业的影响

    (三)我国未来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劳动者素质结构

     1.产业结构整体上的高度化要求人才质量随之上升

     2.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及时调整就业结构

     3.产业结构的地区性差异要求区域人才开发与流动

     4.产业结构变动的突发性特点要求建立人才预警机制

  第三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问题分析

   一 劳动者素质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供给、需求矛盾

    (一)现状

     1.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

     2.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状况

    (二)供需问题及矛盾

     1.人才层次配置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匮乏,高级经管类人才不足

     2.人才供需地区结构基本相称,但东部地区高技术人才供需在未来可能会渐趋紧张

    (三)原因分析

     1.高科技人才的传统观念还有待转换,对于职业教育应给予更多关注

     2.教育领域的“计划性”与人才需求的“市场性”间的矛盾,造成了专业和需求结构的错位

     3.宏观规划和群体择业现状存在差距,劳动者在地域、行业等方面的择业观念在短期内难以转变

     4.人才市场的健全性、规范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纳

   二 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供求矛盾

    (一)东部地区劳动者素质供求矛盾

     1.能级结构提高

     2.知识结构提高

     3.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劳动力需求的层次

     4.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分工改变了劳动力需求的类型和规格

    (二)中部地区劳动者素质供求矛盾

    (三)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供求矛盾

   三 典型劳动者群体素质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素质问题分析

     1.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形成

     2.就业素质的内涵尚未明确

     3.就业素质教育的体系尚未形成

    (二)农民工素质问题分析

     1.体质状况总体偏低

     2.心理状态不稳定,部分人心理失衡

     3.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4.职业技能偏低

     5.文化程度偏低

    (三)就业困难群体素质问题分析

     1.年龄偏大,女职工多,身体素质差

     2.文化程度偏低

     3.技能素质偏低

     4.择业观念陈旧

   四 教育培训制度政策和人才制度政策、问题分析

    (一)教育培训制度(政策)问题分析

     1.教育规模政策

     2.教育结构政策

     3.教育体制政策

    (二)人才制度(政策)问题分析

     1.层次有待提高

     2.政策配套性不足

     3.操作性需要加强

     4.政策前瞻性有待加强

   五 面临挑战

    (一)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2.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问题

      (1)转出区方面的原因

      (2)转入区方面的原因

    (二)政策、体制方面的挑战

     1.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做不好的领域

     2.通过制度和秩序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政府需对产业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第四节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 基于产业发展构建“前置”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需求牵引的“前置性”人才战略

    (二)构建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机制

   二 构建“学以致用”的教育体系

    (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1.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开发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拓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

     2.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健康发展,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

     3.改革学校专业设置,优化教育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

    (二)构建基于产业发展的教育体系

   三 大力发展“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

    (一)构建完善的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体系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1.立法职能

     2.统筹规划职能

     3.信息服务职能

     4.财政投入职能

    (三)充分发挥行业的协调、管理职能

   四 大力推进、完善企业培训制度体系

    (一)立足“素质”,使员工更具竞争力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自主培训体系,使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

    (三)拓展企业培训模式

    (四)深化“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

     1.树立职业教育校企关系的新理念

      (1)树立大职业教育系统观,变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

      (2)遵循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规律,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合作体制

     2.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1)完善组织结构,全面规划设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2)建立决策体系,统筹协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关系

     3.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家制度

      (1)加快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体系

      (2)重点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关制度

     4.建立教育部门与产业行业协商机制

     5.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6.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科研服务机制

    (五)强化企业培训激励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拓展资金来源

     2.加大企业培训补贴、优惠力度

     3.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

   五 完善适应“职业发展”的终身学习制度

    (一)以终身教育培训推动劳动者素质终身发展

    (二)以提升创业素质推动劳动者发展“终身就业”素质

  第五节 结论

   (一)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战略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

   (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

   (四)以能力为导向,加强企业培训激励,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五)创造终身学习环境,促进人才与产业的共同发展

 第五章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政策

  第一节 就业政策的现状和问题

   一 就业政策发展现状

    (一)综合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1.高校毕业生

      (1)促进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

      (2)组织实施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

      (3)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4)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2.农村转移劳动力

     3.就业困难群体

    (三)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1.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优化创业政策环境

     2.进一步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

     3.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跟踪扶持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

    (四)提升就业能力和素质

     1.改善教育和职业培训

     2.引导劳动者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3.组织企业开展在职员工培训

    (五)完善就业保障,预防和减缓失业

    (六)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 存在问题

    (一)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性差

    (三)就业促进与就业保障政策关系和定位不够明确

    (四)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性不够

    (五)人力资源市场分割,配置能力不足

    (六)相关配套政策衔接不够

  第二节 就业政策发展对策

   一 继续实施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 协调好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三 协调好劳动者素质提升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四 协调好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促进各项政策落实

   五 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失业调控

   六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 完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

   二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就业

   三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四 消除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五 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点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六 加快人才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1.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

    2.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和训练人才

    3.改善教育培训模式,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4.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等

   七 预防产业转型升级中集中性失业频率加剧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第六章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化发展协同性研究

  第一节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化发展协同性研究背景

   一 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综述

    (一)技能人才、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1.技能人才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2.技能人才评价定义及现有评价方式

     3.产业、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

     4.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1.技能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范畴

     2.岗位训练是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实践活动

     3.劳动者技能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

     4.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应依产业发展而动

     5.技能人才评价是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

     6.全社会营造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人才结构的理论

   二 技能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律性研究

    (一)技能人才与产业协同的动力源

    (二)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技能人才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2.技能人才推动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3.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1.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要求有相应的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与之相匹配

     2.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要求不断调整技能人才的就业结构

   三 作为我国技能人才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

    (一)国家及部委级别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

     1.基本法律

     2.其他法规和政策

    (二)国家职业标准目录

    (三)我国职业准入制度

    (四)山西省政府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 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一 山西省产业转型发展概况

   二 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

    (一)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第三产业快速崛起

   三 山西产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失衡严重

    2.科技投入不足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技能人才匮乏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发展

   四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第三节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现状及问题探析

   一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发展现状

    (一)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二)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机构现状

    (三)山西技能人才评价业务开展情况

   二 企业及院校调研情况

    (一)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二)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四)太原技师学院

   三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调查问卷分析

    1.面向企业的调查问卷分析

    2.面向学校的调查问卷分析

    3.面向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面向技能人才调查问卷分析

    5.各调查问卷的交叉分析

   四 技能人才评价调研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一)职业准入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二)我国职业标准相对于产业发展滞后

    (三)技能人才评价方法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还缺乏有机的衔接

    (五)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相对滞后

    (六)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能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七)职业技能鉴定的“公益”界定不明晰

    (八)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需与产业协同相结合

  第四节 国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一 世界各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 各国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共性分析

   三 各国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对山西省的借鉴意义

  第五节 山西省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化发展协同性分析

   一 山西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评价开发互动的本质

   二 山西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技能人才评价需求方面

    (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方面

    (三)技能人才就业(使用)方面

    (四)技能人才激励(待遇)方面

   三 山西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互作用

    (一)山西产业结构对技能人才的挤出效应分析

     1.资源型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偏大,技能人才投资需求不足

     2.产业结构导致技能人才评价供给不足

     3.区域环境制约技能人才的积累

     4.社会资本缺乏导致技能人才流失

    (二)技能人才缺失对山西产业经济的锁定效应分析

     1.技能人才缺失对山西产业要素构成形成锁定

     2.技能人才缺失对山西省产业结构形成锁定

     3.技能人才缺失对山西区域制度变迁形成锁定

     4.技能人才缺失对山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锁定

  第六节 构建技能人才多维度评价体系

   一 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二 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

   三 多维度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

    1.技能水平指标体系

    2.履职责任指标体系

    3.工作业绩

    4.多维度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

   四 多维度技能人才评价模型的实践意义

    (一)多维度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更符合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多维度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对传统评价模式的完善和补充

    (三)多维度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能更好地体现人才评价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多维度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技能人才的真实水平

  第七节 山西技能人才评价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坚持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二 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

   三 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 技能人才政策、评价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五 延伸和打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六 逐步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证书制度

   七 加强技能人才评价基础建设

   八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九 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

   十 理顺技能鉴定机构职能

   十一 构建统一的标准与工作平台

 第七章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供求情况协同研究

  第一节 技能人才内涵

   一 技能人才基本特征

    (一)技术工人定义

    (二)技能人才定义

    (三)技能人才基本特征

   二 技能人才素质构成

  第二节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

   一 产业经济理论

   二 区域经济理论

   三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四 协同学基本原理

    1.协同效用原理

    2.支配原理

    3.自组织原则

  第三节 区域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环境分析

   一 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影响

   二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二)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第四节 黑龙江省技能人才供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及影响因素

   一 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管理体系及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一)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注意的方面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

    (三)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二 技能人才结构及区域内人才布局不尽合理

   三 企业技能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 黑龙江省技能人才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技能人才生存环境

    (二)就业形势变化的影响

  第五节 黑龙江省及部分地区三次产业与技能人才协同情况分析

   一 黑龙江省及部分地区三次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协同情况分析

    (一)黑龙江省三次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协同情况分析

    (二)哈尔滨市第二、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协同情况分析

    (三)齐齐哈尔市第二、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协同情况分析

    (四)大庆市第二、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协同情况分析

    (五)牡丹江市第二、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协同情况分析

    (六)黑河市第二、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协同情况分析

    (七)大兴安岭第二、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协同情况分析

   二 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预测

    (一)数据来源与预测方法

    (二)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VAR模型

     1.数据平稳性检验

     2.滞后期k的确定

     3.滞后1期和滞后4期的VAR模型

     4.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预测

      (1)滞后1期与滞后4期的VAR模型的选择

      (2)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环比比率预测

   三 黑龙江省及三次产业技能人才缺口量预测

    (一)黑龙江省技能人才缺口量

    (二)黑龙江省三次产业技能人才缺口量

  第六节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供求情况协同机制建构

   一 大力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

    (一)培养目标定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

     1.高职院校应坚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2.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

     3.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德育教育

     2.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二 社会影响与职业人才的就业渠道

    (一)社会背景和高学历化的影响

     1.高职的教学计划、大纲制定,不能照搬本科的教学计划

     2.要强调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3.产学结合是院校直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经费投入的影响

    (三)高职生源素质的影响

   三 人才市场建设

 第八章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主要情况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

   一 世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模式

    (一)内生型升级——美国模式

    (二)外植型升级——日本模式

    (三)混合型升级——韩国模式

   二 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阶段

    (一)由美国发起的产业转移

    (二)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的产业转移

    (三)从新兴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

   三 产业转移升级和梯度转移的未来趋势

    (一)产业升级继续深化

    (二)产业转移稳步推进

  第二节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基本情况

   一 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一)农业发展情况

    (二)工业发展情况

    (三)服务业发展情况

   二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转型升级

    (一)产业发展的阶段和历程

     1.第一阶段: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1949~1978年)

     2.第二阶段:工业化调整发展(1979~1992年)

     3.第三阶段:工业化初期发展(1993~2000年)

     4.第四阶段:以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2000~2010年)

     5.第五阶段: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2011年~)

    (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

     1.循序渐进模式

     2.快速跨越模式

     3.融合发展模式

   三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梯度转移

    (一)区域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产业梯度转移阶段和历程

     1.第一阶段(1949~1977年)

     2.第二阶段(1978~1992年)

     3.第三阶段(1993~2005年)

     4.第四阶段(2006年~)

  第三节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政策体系

   一 国家层面

    (一)存量调整:淘汰与升级并行

    (二)增量调整:培育与发展同步

   二 政府层面

    (一)区域协调

    (二)产业集聚

    (三)绿色环保

    (四)技术改造

    (五)自主创新

  第四节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市场仍需拓展

   二 区域发展模式趋同,产业增值有待提升

   三 产业转移空心严重,产业承接低端锁定

   四 粗放发展未能扭转,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第五节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基本条件

    (一)提高资源利用

    (二)协调区域发展

    (三)加快技术创新

    (四)强化人才培养

   二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未来方向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结合

   三 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发展方式

    (一)有机式发展

    (二)内涵式发展

    (三)融合式发展

 第九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促进就业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美国实施促进就业产业政策的经验

   一 国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干预力度

    (一)创新产业政策

    (二)提升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产业政策

   二 制定全面、完善的小企业发展政策

   三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四 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增强其吸纳就业能力

    (一)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与促进服务进出口贸易相结合

    (二)对服务业中的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扶持

    (三)注重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

    (四)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投资

   五 实施全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节 日本实施促进就业产业政策的经验

   一 成立专门组织研究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二 就业与产业同步增长的发展路径

   三 加大信息产业投资力度,拉动就业增长

   四 保护并扶持战略产业

   五 日本政府实现产业政策手段的多样化

   六 立足于国际市场制定产业政策

   七 重视产业的技术发展

   八 合理的产业结构转型政策

  第三节 欧盟实施促进就业产业政策的经验

   一 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 重视发展信息通信产业

   三 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

   四 发展服务业的政策

  第四节 印度实施促进就业产业政策的经验与教训

   一 软件产业政策

   二 生物技术产业政策

   三 纺织产业政策

   四 工业产业政策

  第五节 对中国的启示

   一 产业技术的选择要考虑自身要素禀赋优势

   二 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要考虑全面因素

   三 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四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五 注重平衡增长

本书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劳动者素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的就业政策,并以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供求情况协同研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主要情况与发展趋势为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最后还分析了以美国、日本、欧盟、印度为代表的典型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中促进就业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孙宝强:《产业升级理论研究中的争论与反思》,《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陈荣耀:《进口替代Ⅲ期与中国产业升级》,《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张晓云等:《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定位和财政政策框架》,《财政研究》2009年第10期。

[4]赵杨、刘延平:《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5]王孝成、于津平:《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

[6]杨宜勇:《2001~2020年国民经济增长与就业状况长期发展分析》,《调研世界》1998年第5期。

[7]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8]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0期。

[9]周天勇:《制度逆向安排:劳力剩余、失业严重和分配不公的深层症结》[EB/OL],(2006-03-05)[2007-02-09],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64077/64080/4405064.Html。

[10]卜鸥:《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与对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1]陈耀、陈钰:《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

[12]彭伟:《外商企业非正常撤资:原因、影响与对策》,《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第8期。

[13]罗传银:《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产业政策》,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1-05/23/content_23831554_3.htm。

[14]冯根福、刘志勇、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2期。

[15]王玉玲、刘成良、刘政道:《论后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16]黄勇:《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机制思考》,《湘潮》2008年第7期。

[17]姜玉山、朱孔来:《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统计研究》2002年第1期。

[18]徐惠民:《大连市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0]郭四代:《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困惑与途径分析》,《中国市场》2009年第36期。

[21]应柏君:《中国西部劳动力素质的现状与评估》,《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2]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蒋斌、张衡译,商务印书馆,1990。

[23]U.S.Department Of Commerce,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2-2013:The National Data Book (Skyhorse Publishing,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