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2

国家视野下的民间音乐图书

SSAPID:101-8293-3779-35
ISBN:978-7-5097-408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花儿”之于民间信仰、两性婚恋、日常生活的意义,并从族群、民间宗教、音乐借鉴与认同、民间社会、国家政策、民间音乐商业化等多角度分析了花儿这一民间音乐形式的内涵,特别讨论了国家如何把花儿演唱场合整合到庙会中,乃至国家通过屯垦、移民方式对西北边疆的控制所造成汉、藏音乐的融合,以及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国家对“花儿”的再造。重视在田野经验和文献考证中把握中国民间音乐“国家化”的历史脉动。 作者旨在“礼”与“浪”、“雅”与“俗”、日常与节庆、官府与民间、国家与地方、现在与传统之间的互动与张力来解读花儿的历史与当下生境,实为强调前者对于后者的排拒、训调和吸纳,此番“民间音乐中的国家意识形态在场”的论证,对于时下风行的“原生态音乐和文化”构成了反思和质疑。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萧璇
编 辑:周志静;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序

 附录一 二郎山花儿会的来历

 附录三 林县“十八位湫神”

 附录五 新花儿唱词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二 选题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一)花儿研究

   (二)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与国家”

    1.音乐与“他性”

     (1)音乐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对应

     (2)反观西方音乐文化霸权

     (3)音乐政治功能论

    2.音乐与国家

     (1)“国家”影响的个人音乐体验

     (2)音乐与“民族国家”

     (3)中国大众文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表达

     (4)中国传统音乐与国家权力

  四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一章 那时花儿“开”

  一 初入林县

  二 田野纪实

  小结

 第二章 游戏与对歌

  一 林县花儿音乐类型

   (一)啊欧怜儿

   (二)两怜儿

   (三)河州花儿

  二 民间花儿赛唱的游戏特征

   (一)民间花儿赛唱

   (二)作为传统权威的“规则”

    1.旋律要素规则

    2.作为歌唱内容的“规程”

   (三)游戏过程的个人创造

  小结

 第三章 “浪山”:民间与官方祭祀的互动

  一 甜蜜的馈赠:冰糖事件

  二 花儿为媒

  三 花儿性俗与生殖崇拜

  四 “礼”与禁忌

  五 民间节庆与国家祭祀

  小结

 第四章 进入庙会

  一 飞扬的众神

   (一)包家族村的神灵

   (二)岷州宝卷

  二 花儿庙会的神灵

   (一)花儿庙会的组织管理:会首轮值

   (二)信仰的仪式:“走马路”和祈雨、发愿

   (三)传统的再生

  三 湫神的国家认同

   (一)帝国边疆的宗教控制

   (二)湫神的标准化*

   (三)“权力中心”的模仿

  四 花儿庙会

  小结

 第五章 边疆“王化”与族群音乐

  一 帝国之边疆

   (一)寻迹古羌人

   (二)帝国边疆的族群控制

   (三)汉、藏之过渡地带

  二 汉藏音乐文化融合

   (一)啊欧怜儿与甘南藏族民歌

   (二)啊欧怜儿与汉族民歌

  三 汉、回族之音乐文化融合与隔离

  小结

 第六章 书写花儿地方文化

  一 建构地方文化观

   (一)民国:进入学者话语

   (二)1949年后:搜集与研究

  二 知识标准化和资源争夺

   (一)花儿概念标准化

    1.花儿“名”与“实”

    2.“泛花儿”概念

    3.“花儿会”的非原生性

   (二)花儿类说

    1.花儿的学科定位

    2.“类”之辩

   (三)文化资源区隔

   (四)文化夸耀:源流与断代

  小结 学者叙事

   (一)“士”的音乐功能论建构

   (二)文化精英“书写”背后

 第七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一 当花儿遭遇政治

   (一)作为大众文化的花儿

   (二)危难与抗争

  二 打造花儿地方文化符号

   (一)“花儿之乡”与“民歌采录基地”

   (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

   (三)文化资源争夺

    1.争办花儿学术研讨会

    2.被“抢注”的花儿

  三 花儿的“合理利用”

  四 博弈和妥协

   (一)姜云英的变化

   (二)花儿经济

   (三)国家与个人

   (四)花儿歌手的社会评价

  小结

 结语 国家视野下的中国民间音乐

  一 中国音乐与国家政治权力

  二 一种音乐的权力实践:雅俗之辨*

  三 民间音乐的“雅化”

 内容提要

 后记

 附录二 林县麻娘娘的故事

 附录四 林县2010年文化局世界文化遗产日宣传单

 Abstract

 关键词索引

本书试图在田野经验和文献考证中把握中国民间音乐“国家化”的历史脉动,论述花儿之于信仰体系、两性婚恋、日常生活的意义;并从民间宗教、族群音乐文化借鉴、国家政策、知识生产、民间音乐商业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花儿这一民间音乐形式的内涵,特别讨论了国家如何把花儿演唱整合到庙会中,国家通过屯垦、移民加强对西北边疆的控制所造成的汉、藏音乐的融合,以及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国家对花儿的再造。笔者通过“礼”与“浪”、日常与节庆、官府与民间、国家与地方、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互动与张力来解读花儿的历史与当下生境,实为强调前者对于后者的排拒、训调和吸纳,此番“民间音乐中的国家意识形态在场”的论证,对于时下风行的“原生态音乐和文化”构成了反思和质疑。

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2000,《文化与交流》,郭凡、邹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艾伦·洛马克斯,1986,《歌唱测定体系》,章珍芳译,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埃文斯·普里查德,2002,《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华夏出版社。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5,《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世纪出版社。

卜锡文,1980,《论花儿的体系与流派》,载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花儿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布鲁诺·内特尔,1984,《民间音乐和部族音乐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中》,陈自明译,载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安徽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编《音乐与民族》内部资料。

布鲁诺·内特尔,1984,《研究民间音乐》,陈自明译,载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安徽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编《音乐与民族》,内部资料。

C.萨克斯,1985,《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民族音乐学译文集》,董维松、沈洽译,中国文联出版社。

蔡仲德,1999,《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人民音乐》第6期。

曹本冶主编,2010,《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以爱,2002,《中国现代学术机构的兴起》,江西教育出版社。

陈进国,2009,《宗教人类学》(第一辑),民族出版社。

陈四益,2011,《画说》,《读书》第9期。

程美宝,2006,《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邓力群,2004,《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戴季陶,1981,《开发西北工作的起点》,见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中央”文物供应社。

戴维·恩多斯比,2000,《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中音乐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桂珍,1987,《谈谈洮州花儿》,《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董维松,2008,《重提民族音乐学及学科名称问题》,《中国音乐》第2期。

杜亚雄,1997,《洮岷花儿与生殖崇拜》,《民间文学论坛》第4期。

杜赞奇,2009,《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杜赞奇,2003,《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E.霍布斯鲍姆、T.兰格,2004,《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

范长江,2001,《范长江新闻文集著》,沈谱编,新华出版社。

范长风,2008,《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苗会与文化多元性》,《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范文澜,1979,《范文澜历史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费孝通,2006,《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86,《甘南行上》,《瞭望周刊》第2期。

费孝通,1999,《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费孝通文集》(第七卷),群言出版社。

冯光钰,2003,《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变迁与同宗现象》,《中国音乐》第2期。

傅谨,2001,《草根的力量》,广西人民出版社。

高有鹏,2008,《庙会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葛兰言,2005,《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克利福德·吉尔兹,2004,《地方性知识》,王海龙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葛兆光,2007,《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齐琨,2000,《民族音乐学的一次科学实验:评洛马克斯的歌唱测定体系》,《中国音乐学》第4期。

秦晖,2003,《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钱理群,199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

钱穆,2005,《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高丙中,2000,《民间仪式的国家在场》,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季绪才,2008,《林县重点花儿庙会介绍》,马列主编《岷州花儿》,甘肃人民出版社。

郭丽萍,2007,《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郭于华,2002,《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顾颉刚,1992,《西北考察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

管建华、洛秦,2003,《民族音乐学的视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海德格尔,1992,《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海德格尔诗学文选》,华东师大大学出版社。

何新,2007,《诸神的起源》,时事出版社。

黄国信、温春来、吴滔,2006,《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第5期。

黄苇等,1993,《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黄奋生,1985,《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

黄翔鹏,1987,《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中国音乐学》第4期。

姜义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时空内涵》,《学术与国家》,安徽教育出版社。

J.胡伊青加,2007,《人:游戏者》,成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季有才,2008,《林县重点花儿庙会介绍》,《岷州花儿》,甘肃人民出版社。

贾克·阿达利,2000,《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翁桂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景军,1998,《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西北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社会学研究》第1期。

景生魁,2004,《从林县的当归贸易看民俗的嬗变与传承》,林县文联编《林县民俗文集》,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巨奇君,2006,《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的比较》,陈元龙主编《中国花儿纵论》,甘肃人民出版社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1981,《花儿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柯杨,2002,《诗与歌的狂欢节》,甘肃人民出版社。

柯诺氏,1928,《马克思的民族社会及国家概念》,朱应祺、朱应会译,上海泰东图书局。

拉铁摩尔,2010,《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雷闻,2009,《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李吉提,2004,《中国音乐的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李璘,2005,《甘肃林县民间湫神崇拜》,《叠藏河》第17期。

李璘,2006,《乡音》,甘肃人民出版社。

李军,2006,《什么是文化遗产》,陶立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论集》,学苑出版社。

李辽宁、弓小颖,2010,《试论中国红歌的历史演变》,《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第12期。

理查德·鲍曼,2008,《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国标,2007,《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刘茜,2006,《从第一批保护名录说开去》,陶立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学苑出版社。

刘凯,2008,《袁复礼教授与花儿》,《岷州花儿》,甘肃人民出版社。

吕骥,1988,《音乐理论中的斗争和建设》,《吕骥文选》(上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列文森,2000,《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静,2008,《羌族族群认同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罗伯特·莱顿,2009,《艺术人类学》,李东晔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道夫·奥托(Rudolf Otto),2003,《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吕振羽,1948,《中国民族简史》,光华书店发行。

马林诺夫斯基,2000,《原始的性爱》,王启龙、邓小咏译,中国社会出版社。

马珑,1981,《花儿源流试探》,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花儿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67,《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出版社。

宁文焕,1992,《洮州花儿散论》,甘肃民族出版社。

诺姆·乔姆斯基,2006,《乔姆斯基语言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钱穆,2005,《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中华书局。

屈文焜,1996,《论花儿的性爱主题以及渊源》,《民间文学论坛》第4期。

冉光荣等,1985,《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民族音乐学》,1988,人民音乐出版社。

沈洽,1982,《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宋志贤,2005,《岷县民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宋志贤,2004,《岷县民俗研究文选》,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宋志贤,2004,《岷县方言》,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宋志贤,2002,《岷县民间歌曲》,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苏独玉,1992,《民歌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国音乐》第1期。

汤亚汀,2008,《民族音乐学:历史思潮和方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汤亚汀,1991,《Ethnomusicology的释义和译名》,《中国音乐学》第3期。

特纳,1987,《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涂尔干,2006,《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1956,《神话与诗》,古籍出版社。

王国维,2003,《观堂集林》(上册,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康、李鉴踪、汪青玉,1992,《神秘的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和礼俗》,四川民族出版社。

王铭铭,2010,《人生史与人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王铭铭,1999,《民族与国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第6期。

王明柯,2008,《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

王沛主编,2007,《中国花儿曲令全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王耀华,2002,《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州教育出版社。

王永平,2010,《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华书局。

汪毓和,1994,《中国近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王荣华:《抗战前的西北经济开发热潮》,张克非、王劲主编《西北近代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

王斯福,2008,《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少青,2007,《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性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

陈元龙主编,2006,《中国花儿纵论》甘肃人民出版社。

王小盾,2008,《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汪元絅,1988,《岷州志》,《岷州志校注》,甘肃省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维克多·特纳,2006,《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项阳,2001,《山西乐户研究》,文物出版社。

谢润甫,1986,《校补叙言》,《花儿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郗慧民,1989,《西北花儿学》,兰州大学出版社。

郗慧民,2001,《西北民族歌谣学》,民族出版社。

萧凤霞,2003,《传统的循环与再生:小榄菊花会的文化、历史与政治经济》,《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1期。

肖浩辉等,200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湖南人民出版社。

萧璇,201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萧璇,2011,《“花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3期。

萧璇,2011,《“花儿”与族群》,《歌海》第6期。

萧璇,2012,《嗟吁击鼓兮,祈甘霖——岷县十八湫神崇拜》,《民俗研究》第4期。

修海林,2000,《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许慎,196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姚艺君、萧璇,2009,《音乐记忆》,《中国音乐》第2期。

严昌洪,2004,《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

杨辉,2010,《审美意识形态视野下汉代“移风易俗”的音乐政策》,《社会科学辑刊》第5期。

杨沐,2006,《性爱音乐活动研究(上)——以海南黎族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

杨民康,2008,《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杨鸣健,199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人民音乐出版社。

扬之水,2007,《诗经别裁》,中华书局。

杨荫浏,2001,《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余谠纂,1988,《岷州续志采访录》,《岷州志校注》,甘肃省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约翰·A.霍尔、G.约翰·艾坎伯雷,2007,《国家》,吉林人民出版社。

袁复礼,民国14年,《甘肃的歌谣——话儿》,《歌谣周刊》第82期。

约翰·布莱金,2007,《人的音乐性》,马瑛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主编,2006,《写文化》,商务印书馆。

赵国华,1990,《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赵世瑜,2002,《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赵世瑜,2002,《国家的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赵旭东,2009,《龙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乡村建构——以华北一村落庙会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张小军,2001,《传统文化生产中的象征性实践》,《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期。

张振涛,2007,《晋北采风二题——民间花会与国家在场》,《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

张亚雄,民国37年,《花儿集》,甘肃民国日报、西北论坛新光联合出版社。

张君仁,2002,《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

张润平,2009,《第二届全国花儿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甘肃省花儿学术研讨会回顾》,《岷州花儿》,甘肃人民出版社。

郑振满、陈春声,2003,《民间信仰与空间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

郑振满,2009,《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所研究史组编,1983,《回族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

周大鸣、马建春:《河湟地区族群互动关系的文化解读》,《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

朱仲禄,1997,《花儿曲令的沿革与变迁》,《群文天地》第2期。

朱自清,2005,《中国歌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朱桂莲,2010,《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的文献述评》,《宁夏大学学报》第6期。

Alan P.Merriam. 1964.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Anthony Seeger. 1987. Why Suya Sing:A Music Anthropology of Amazonian People.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Arthur P.Wolf. 1974. “Gods,Ghosts and Ancestors”,in A.Wolf(éd.),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runo Nettl. 1992. Recent Directions in Ethnomusicology. 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 Edited by Helen Myers. The Macmillan Press.

Carl Dahlhaus. 1989. The Idea of Absolute Music. trans. Roger Lustig.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risti-Anne Salazar Castro. 2001. Music,Politics,and the Nation at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s.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James L.Watson. 1985. “Standardizing the Gods: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Along South China Coast”,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edited by David Johnson,Andrew J.Nathan,Evellyn S.Rwski,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elen F.Siu. compiled and edited. 1990. Furrow:Peasants,Intellectuals,and the State:Stories and Histories from Modern China,Stan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Kay Kaufman Shelemay. 2001. Soundscape:Exploring Music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

Kelly M.Askew. 2002. Performing the Nation:Swahili Music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Tanzani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rris,Arnold. 1985. Music as Propaganda:Art to Persuade,Art to Control. Westport:Greenwood Pree.

Max Paddism. 1993. Adorno’s Aesthetics of Musi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Stokes. 1994. Ethnicity,Identity and Music-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 Berg:Oxford.

Mueggler,Erik. 2001. The Age of Wild Ghost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Qin luo.Kunju. 1997. 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and Its Revival in Social,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tex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College of FTine and Professional Art of Kent State University.

Robbie Lieberman. 1989. My Songs is My Weapon:People’s Song,American Communism,and the Politic of Culture,1930-1950.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pis Press.

Richard Curt Kraus. 1989. Pianos and Politics in China:Middle-Class Ambitions and the Struggle over Western Music.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 Leppert. 1988. Music and Imagin:Domesticity,Ideologyand Socio-cultural Form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elemay,K.Kay. 2001. Soundscapes Exploring Music in Changing World. New York:Norton.

Sherry B.Ortner. 1984.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In Comparative Studies on Society and History,University of Michigan.

Timothy Rice,1994,May It Fill Your Soul,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imothy Rice,1987,Toward Remodeling Ethnomusicology,Vol.31,No.3.

Tuohy,Sue Mary Clare,1988. Imagin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The Case of Hua’er Song,Fesitivals,and Scholarship. Ph.D. Insina University.

J.Blacking,1992,“Biology of Music-Making”,H.Meyers,ed.,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M.Hood,1969,“Ethnomusicology”,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2n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isnant,David E. 1983. All that is Native and Fine: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an American Region.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on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