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9

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图书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rms’ Investment: Auxiliary Essay on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isted Companies Under the Control of Major Shareholders

SSAPID:101-8279-8081-08
ISBN:978-7-5097-0944-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投、融资是现代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投融资决策就构成了企业的两项基本财务活动,融资决策拟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投资决策则强调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本书就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之间关系展开系统性研究,启示了人们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表现特征的认识,深化了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思考,明确了人们对融资决策优化的方向。

相关信息

丛书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学术文库
作 者: 杨亦民 周发明
编 辑:陈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1.控制性股东

   2.融资结构

   3.公司投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历史的、逻辑的分析

   2.规范分析

   3.实证分析

   4.比较分析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第六节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一节 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

   一 传统公司金融理论

    1.新古典综合派的企业投资理论

    2.MM定理的无关论学说

   二 现代公司金融理论

    1.投资不足假说

    2.资产替代假说

    3.融资约束假说

    4.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假说

    5.负债的相机治理假说

   三 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第二节 相关实证研究述评

   一 国外的相关实证研究

   二 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

   三 相关实证研究评述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决策的制度环境分析

  第一节 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内涵与运行机理

   一 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内涵

   二 企业投融资体制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我国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

   一 集权主导型向分权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

   二 分权主导型向全面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

   三 全面扩散型向需求驱动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

   四 需求驱动型向市场引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融资制度环境分析

   一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制度环境分析

   二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制度环境分析

   三 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股东控制下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文献述评

  第二节 控制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行为特征

  第三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一 模型的假设前提

   二 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1.无负债融资情况下,控制性股东的投资行为选择

    2.有负债融资情况下,控制性股东的投资行为选择

    3.负债代理问题与企业投资行为

  第四节 模型的简要评价及理论扩展分析

   一 模型的不足

   二 理论扩展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股东控制下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 负债代理成本假说

   二 负债相机治理机制假说

   三 股权结构对公司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样本

    1.数据来源

    2.样本筛选

    3.样本行业分布

   二 变量选择

    1.公司投资支出变量

    2.公司融资结构变量

    3.控制变量选择

   三 基本模型的设定

    1.模型设定检验

    2.基本实证模型

  第四节 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检验

   一 数据处理

   二 描述性统计

   三 单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四 回归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不同风险转移动机和成长性情况下,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检验

    (二)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进一步检验

   五 稳定性检验

    1.融资结构变量替换的稳定性检验

    2.行业调整变量的稳定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股东控制下融资结构的经济后果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 变量与模型

    1.变量选择

    2.研究模型

  第四节 融资结构的经济后果检验

   一 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 假设变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一)整体样本与成长性分组样本的变量相关性分析

    (二)股权结构分组样本的变量相关性分析

   三 回归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整体性样本检验

    (二)不同成长性情况下,融资结构的经济后果检验

    (三)不同股权结构公司的进一步回归检验

     1.按股权集中度分组情况下的回归检验

     2.按股权性质分组情况下的回归检验

   四 稳定性检验

    (一)按成长性分组回归的稳定性检验:不引入交叉变量研究方法

    (二)按股权结构分组回归的稳定性检验:被解释变量的替换

     1.按股权集中度分组回归的稳定性检验

     2.按股权性质分组回归的稳定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关系扭曲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一 实施和深化股权分置改革

   二 培育国有股权的人格化管理机制

   三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体系

  第二节 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一 深化产权改革,塑造真正的企业债券市场主体

   二 明确债券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责任

   三 加强债券市场法制建设,构造完善的企业债券市场法律框架

   四 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五 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

   六 完善现有企业债券监管体制,实现功能型监管

  第三节 强化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机制

   一 深化银企产权改革,构建异质性银企产权主体

   二 强化金融中介的监控机制

   三 健全商业信用体系,净化商业信用环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后记

投资、融资是现代企业资金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投融资决策构成了企业的两项基本财务活动,融资决策拟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投资决策则强调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本书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的视角,构建了大股东控制下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基于成长性、股权结构以及股东的风险转移动机三维分类度量,就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展开实证检验。本书就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之间关系展开系统性研究,启示了人们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表现特征的认识,深化了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思考,明确了人们对融资决策优化的选择。

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陈耿、周军:“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一个基于代理成本的理论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数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陈新民、姚远:“论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新华网,2002年6月12日。

冯根福:“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冯巍:“内部现金流量和企业投资——来自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证据”,《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

郭丽红:“日本制造业的内部融资与投资关系的研究”,《经济科学》2004年第3期。

韩德宗、李艳荣:“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财经论丛》2003年第1期。

郝颖、刘星:“股票价格波动、股权融资依赖与公司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载《中国企业投融资运作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南开大学,2005。

何大安:“市场体制下的投资传导循环及其机理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何金耿、丁加华:“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9期。

何金耿:“股权控制、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经济管理》2001年第22期。

胡少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产权制度创新”,《财经科学》2002年第2期。

胡援成:“中国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研究”,《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黄志忠、白云霞:“上市公司举债、股东财富与股市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江平、赖源河:《两岸公司法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江伟:“负债的两面性与公司价值”,《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6期。

姜秀珍、全林、陈俊芳:“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决策——从公司规模角度的实证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年第8期。

蒋殿春:“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倾向”,《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

李伶利、王定祥:“投融资体制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关系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李胜楠、牛建波:“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3期。

李雯:“股东利益与股东行为:基于股权分裂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2期。

李增泉、余谦、王晓坤:“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李志文、宋衍蘅:“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练胜祥:“金融债权管理面临的难点与对策”,2003年7月15日《金融时报》。

刘星、魏锋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

刘星、杨亦民:“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预测》2006年第3期。

鲁新:“政府导演‘脱壳经营’,银行大量债权无奈悬空”,新华网,2004年6月27日。

陆正飞、高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陆正飞、韩霞、常琦:“公司长期负债与投资行为关系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欧盟公司法指令全译》,刘俊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

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齐寅峰、王曼舒等:“中国企业投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

沈洪涛:“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沈坤荣、张成:“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与企业成长——以上市公司为案例的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施天涛:《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谈儒勇:“论融资支持与我国乡村企业的成长”,《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

唐宗明、蒋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度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童盼:“负债期限结构与企业投资规模——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

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魏锋、刘星:“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经济科学》2004年第2期。

文宏:“融资偏好与融资效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6期。

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的理论分析”,《学术月刊》2005年第2期。

吴晓求:“股权流动性分裂的八大危害——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必须进行全流通变革”,《财贸经济》2004年第5期。

吴越:《企业集团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伍利娜、陆正飞:“企业投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的关系——基于一项实验研究的发现”,《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向德伟:“运用‘Z记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肖作平:“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1期。

徐强:“资本、投资的科学界定与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研究》1998年第9期。

阎达伍、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杨兴全、郑军:“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债务融资契约安排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7期。

杨运杰、李静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

易宪容:“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新解释”,2003年3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

于东智:“资本结构、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一项经验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余明桂、夏新平:“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关联交易: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6期。

俞乔、陈剑波等:“非国有企业投资行为研究”,《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3期。

张红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及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

张新民、陈汉臻、王希凡:“投融资体制改革及其政策取向”,《统计研究》2004年第2期。

郑江淮、何旭强、王华:“上市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从股权结构角度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

邹港永、宋敏、王杰邦:“中国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与软预算约束”,《中国金融学》2003年第1期。

Almazan,A. and Suarez,J.,“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nd the Market Reaction to Bank Loans”,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y,2003,Vol.16.

Alti,Aydogan,“How sensitive is investment to cash flow when financing is frictionless?”,Journal of Finance,2003,Vol.58.

Altman,E.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1968,Vol.9.

Barclay,M. and C.,Smith,“On Financial Architecture:Leverage,Maturity and Priority”,The New Corporate Finance,2nd,McGraw Hill,1996,Vol.4.

Berle,A. and Means,G.,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New York,Mc-Millan,1932.

Boyd,J.H. and Prescott,E.C.,“Financial Intermediary Coali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6,Vol.38.

Brainard,William C. and Tobin,James,“Pitfalls in Financial Model Build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Vol.58.

Brealey,R. and Myers,S.,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McGraw Hill,1991,Vol.7.

Breusch,T. and Pagan,A.,“The Lagrange Multiplier Test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Model Specification in Econometr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0,Vol.47.

Chapman,D.R.,Junor,C.W. and Stegman,T.R.,“Cash Flow Constraints and Firms’ Investment Behavior”,Applied Economics,1996,Vol.28.

Chen,Zhiwu and Peng,Xiong,“The Illiquidity Discount in China”,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Financial Research,Yale University,2001,Vol.9.

Chung,K. and Pruitt,S.,“A Simple Approximation of Tobin’s q”,Financial Management,1994,Vol.23.

Connie,X.Mao.,“Interaction of Debt Agency Problems and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3,Vol.2.

Diamond,D.,“Seniority and Maturity Structure of Debt Contrac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3,Vol.33.

Gavish,B. and Kalay,A.,“On the Asset Substitution Problem”,Journal of Financial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3,Vol.26.

Gilchrist,S. and Himmelberg,C.P.,“Evidence on the Role of Cash Flow for Invest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Vol.36.

Gomes,A.,“Going Public without Governance:Managerial Re-putation Effects”,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Vol.55.

Green,R. and E.Talmor,“Asset Substitution and the Agency Costs of Debt Financing”,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6,Vol.10.

Grossman,S.J. and Hart,O.D.,“One Share-One Vot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Vol.20.

Harris,M. and Raviv,A.,“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Debt”,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

Hausman,J.A.,“Specification Tests in Econometrics”,Econometrica,1978,Vol.46.

Heinkel,R. and Zechner,J.,“The Role of Debt and Preferred Stock as a Solution to Adverse Investment Incentive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0,Vol.25.

Holderness,C.,“A Survey of Block-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Vol.9.

Holderness,Clifford and Dennis,Sheehan,“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an Exploratory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Vol.20.

Holderness,Clifford and Dennis,Sheehan,“What Constrains Managers Who Own large Blocks of Stock?”,Managerial Economics Research Center Working,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88.

Holmstrom,B. and Tirole,J.,“Financial Intermediation,Loanable Funds,and the Real Sector”,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Vol.112.

Holmstrom,B. and Tirole,J.,“Private and Public Supply of Li-quidit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Vol.106.

John,K. and Senbet,L.,“Limited Liability,Corporate Leverage,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Wiscosin-Madison Mimeo,May,1988.

Johnson,S.,La Porta,R.,Lopez-de-Silanes,F. and Shleifer,A.,“Tunnel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2000,Vol.90.

Jorgenson,Dale W.,“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Vol.58.

Jorgenson,Dale W.,“Capital Theory and Investment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1963,Vol.53.

Jorgenson,Dale W.,“Econometric Studies of Investment Behavior: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1,Vol.9.

Jorgenson,Dale W.,“Optima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8,Vol.76.

Jorgenson,Dale W.,“Rational Distributed Lag Functions”,Econometrica,1966,Vol.34.

La Porta,R.,Lopez-de-Silanes,F. and Shleifer,A.,“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1999,Vol.54.

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 and Vishny,R.,“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Vol.58.

Lang,L. and Litzenberger,R.,“Dividend Announcements:Cash Flow Signaling vs.Free Cash Flow Hypothes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Vol.24.

Morck,R.,Shleifer,A. and Vishly,R.W.,“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Financial Economics,1988,Vol.20.

Mundlak,Y.,“On the Pooling of 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Econometrica,1978,Vol.46.

North,D.C.,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Norton,1981.

Rajan,R. and Zingales,L.,“The Great Reversals: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ournal Financial Economics,2003,Vol.69.

Rajan,R.G.,“Insiders and outsiders: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length Debt”,Journal of Finance,1992,Vol.47.

Robert S.Chirinko,“Business Fixed Investment Spending:Mode-ling Strategies,Empiric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3,Vol.31(4).

Shleifer,A.,and Vishny,R.W.,“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e,1997,Vol.52.

Shleifer,A. and Vishny,R.W.,“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Vol.94.

Tobin,James.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69,V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