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静默的旋律——学术史与文化研究图书

SSAPID:101-8262-8896-96
ISBN:978-7-5097-5484-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20世纪俄苏文学理论框架下的高尔基 巴赫金进行了理论梳理,更加清晰的突出苏俄文学的世纪理路;第二部分是“文化研究” ,采取补充、接续的立场阐述了中国“文化研究”与欧陆学术传统的关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华学术文库
作 者: 邱运华
编 辑:刘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后记

 自序

 学术史研究

  高尔基学的形成(1900~1930)及其问题域

   一 作为学术史研究对象的高尔基学

   二 高尔基学的特殊性

   三 1900年代之交的高尔基研究:语境和重要代表

    (一)1900年代高尔基研究的语境

    (二)高尔基学重要的代表

   四 高尔基在异国文化的接受和阐释

    (一)弗兰茨·梅林(1846~1919)的论文《高尔基的〈夜店〉》

    (二)意大利对高尔基的接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高尔基学*

   一 转机和新变:俄国高尔基学

    (一)意识形态剧变和高尔基学的转向

    (二)《不合时宜的思想》出版事件

    (三)所谓“高尔基晚节问题”

    (四)《高尔基:新的观点》

   二 建设中国高尔基学的新路

    (一)中国高尔基学的提出以及问题设计

    (二)高尔基文艺思想中理论命题

     1.高尔基的人道主义问题

     2.文学是“人学”的问题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

     4.高尔基的文学史观念

     5.反对小市民习气

     6.高尔基与现代主义

    (三)高尔基美学体系的建构

    (四)《不合时宜的思想》译本出版

   三 欧美国家的高尔基学

    (一)《高尔基》(1986)

    (二)《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政治传记》(1999)

    (三)《欧洲作家》(1983)

    (四)《高尔基》(1988)

    (五)辛西娅·马什关于《底层》的评论文章

  外位性理论与巴赫金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研究者对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评论

   外位性理论的表述贯穿了巴赫金的全部学术活动

   巴赫金外位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作为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外位性理论

  维谢洛夫斯基和巴赫金对民间创作研究比较论*

   从“主义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转向

   维谢洛夫斯基:民间起点和诗学的历史视野

   巴赫金:发掘民间立场的意识形态视野

   为什么是民间创作研究?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

   (一)对三个立场的批评: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概念的语境

   (二)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术语体系

   (三)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的基本立场

   (四)整合和拓展:巴赫金“意识形态学说”的价值

  普列汉诺夫:诗学的“获生的跳跃”

   一 民粹派文学批评:启蒙话语中诗学的意识形态性

   二 别林斯基:诗学的现实关怀

    (一)思想必须面向现实:别林斯基与德国古典哲学

    (二)诗学现实关怀及其立场:关于文学批评的对象和标准

    (三)诗学的意识形态之维:关于艺术的“哲学批评”

   三 诗学的政论批评与意识形态之维度的建立

   四 不自觉的“艺术文化学”研究

  构建俄国文学思想史的独立话语

   一 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论问题

   二 俄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恰达耶夫《哲学书简》及其文学思想史价值

    (二)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及其影响

    (三)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研究

    (四)农奴制度改革后文学思想发展的方向问题

    (五)宗教文化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 材料问题

   四 形成文学思想史的话语

  “卡夫丁峡谷”及其文学理论效应

   一 “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及其含义

   二 “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于俄国革命思想的价值

   三 “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意义

  聚焦列夫·托尔斯泰现象

   一 文学诠释及其面临的困境

    1.作为诠释对象的20世纪托尔斯泰学说

    2.诠释的多维语境:革命民主主义、象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托尔斯泰的不同阐释立场

    3.面对托尔斯泰,文学阐释该说什么?

   二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阵营内部的不同学派的对话

    1.差异和契合

    2.方法论作为一个问题

    3.政治立场和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

    4.意识形态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5.托洛茨基对托尔斯泰研究的意义

  诗性体裁及其文化意识的积淀:“文化”与“诗学”中介的载体研究

   一

   二

   三

   四

   五

  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研究对象困惑

   文学性: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意义上的

   文学性:一种艺术结构的建构

   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

   跨民族文学研究的出现以及不同文化站位问题的提出

   三种不同的文化站位及其话语权力模式

   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和“他人文化的眼睛”的意义

   如何理解跨民族文学研究的文化站位?

 文化研究

  文学家族谱系的产生与理论话语问题

   新的经济形态导致的文学理论话语危机

   类型文学生产与文学家族谱系的形成

   关系性高于本质性:观察文学家族的新视野

   程式诗学与文化诗学:文学理论话语再生产

  “当代中国文化”视阈与内涵

   一 20世纪文化研究的视阈形成

   二 文化政治与“当代中国文化”问题

   三 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文化”内涵

   四 结语

  “面向未来的价值合作”与中美外交观念的更新*

  学术术语的全球化旅行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艺术化”的言说理路

   一

   二

   三

  理论之殇:反思马克思恩格斯一则经典理论

   一 苏东之败的原因:现实提出的问题

   二 重新反思一个经典原则

   三 现实的对比:苏联模式与英国模式

   四 理论之殇和中国的选择

  文化研究向何处去?

   一 “文化研究”的学科悖论

    (一)文化研究与社会学

    (二)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三)文化研究与政治学

   二 文化研究与时代精神

   三 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欧洲学术流派之传统

   四 文化研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