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20-2021)图书
Th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Cities (2020-2021)
[内容简介] 本书以“健康指数”(ECHI)为统领,对国内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排名;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环境友好型城市、绿色生产型城市、绿色生活型城市、健康宜居型城市、综合创新型城市等特色发展城市进行考核评价,对地方政府生态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与排名,评选出生态城市特色发展100强。书中还指出了各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年度建设重点和难点,在案例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布“双十事件”,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城市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Abstract
生态城市绿皮书编委会
序言 加速推进中国高质量绿色发展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Ⅰ 总报告
G.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一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城市治理
(一)疫情冲击凸显城市治理短板*
1.系统性、前瞻性的城市建设标准缺位
2.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技术运用不够
3.专业化、智慧化的社区治理水平不高
4.机制化、常态化的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5.协同性、互补性的城市间协防机制不完善
(二)创新城市治理现代化价值理念
1.城市治理要坚持“系统观念”
2.城市治理要坚持“以民为本”*
3.城市治理要坚持“法律尺度”*
4.城市治理要坚持“伦理责任”
二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年度综述
(一)生态城市健康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1.2018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综合排名
2.2018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指标特点分析
3.2018年生态城市健康状况不同指数评析
(二)生态城市建设分类评价分析
1.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8年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得分分析
(2)2018年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空间格局分析
2.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8年绿色生产型城市指标得分分析
(2)2018年绿色生产型城市空间格局分析
3.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8年绿色生活型城市指标得分分析
(2)2018年绿色生活型城市空间格局分析
4.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1)2018年健康宜居型城市指标得分分析
(2)2018年健康宜居型城市空间格局分析
5.综合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结果
三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一)构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二)补齐短板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
1.筑牢城市治理的多主体合力
2.夯实城市治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3.构建城市治理的技术支撑体系
4.健全城市治理的协同共治机制
5.优化城市治理的社区自治机制
6.建立都市圈应急联动联控机制
(三)突出特色建设五类生态城市
1.借鉴奥斯陆经验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2.绿色创新助推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
3.全社会协同共建绿色生活型城市
4.目标导向合力打造健康宜居型城市
5.打造创新高地助推综合创新型城市升级
Ⅱ 整体评价报告
G.2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报告
一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一)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模型
1.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
2.生态城市建设的量化标准
3.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分类
(4)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经历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4.社会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
(1)社会满意度指标
(2)完备的生态城市建设
(3)生态建设发展均衡度
(二)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考核指标体系
二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考核排名
(一)2018年生态城市健康指数综合排名
(二)生态环境指数考核排名
1.森林覆盖率(%)[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m2)]
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河湖水质[人均用水量(吨)]
4.单位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万元)
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三)生态经济指数考核排名
1.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3.R&D经费占GDP比重(%)[科学技术指出和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4.信息化基础设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全市年末总人口(万人)]
5.人均GDP(元)
(四)生态社会指数考核排名
1.人口密度(人/km2)
2.生态环保知识、法规普及率,基础设施完好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市从业人员数(万人)/城市年底总人口(万人)]
3.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满意率[民用车辆数(辆)/城市道路长度(km)]
4.政府投入与建设效果[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万元)/城市GDP(万元)]
三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指导
(一)建设侧重度、建设难度、建设综合度的计算原理
(二)生态城市年度建设侧重度
(三)生态城市年度建设难度
(四)生态城市年度建设综合度
(五)结论与建议
Ⅲ 分类评价报告
G.3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指标说明、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1)单位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万元)
(2)民用汽车百人拥有量(辆/百人)
(3)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折纯量)(吨/公顷)
(4)主要清洁能源使用率(%)
(5)第三产业占GRP比重(%)
(二)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8年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
2.2018年环境友好型城市各地区比较分析
二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大力加强环保措施
(二)全力推行绿色出行
(三)发展绿色经济
三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
1.优化城市空间总体格局
2.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3.提升空间结构的连通性
4.推进国土整治修复与城市更新
5.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二)加快发展绿色交通
1.优化运输结构
2.创新运输组织
3.促进绿色出行
4.加强交通运输污染防治
5.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工程
(三)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1.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2.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
3.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四)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G.4 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绿色生产型城市评价报告
(一)绿色生产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绿色生产型城市的评价方法及评价范围
1.绿色生产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2.绿色生产型城市的评价范围及时间
(三)绿色生产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8年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
2.2018年绿色生产型城市区域分布
3.绿色生产型城市比较分析
(1)2015~2018年部分绿色生产型城市综合指数排名比较分析
(2)2015~2018年前100名绿色生产型城市区域分布比较分析
二 绿色生产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绿色制度创新的建设实践
1.政府不断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来指导绿色创新实践
2.“攻关计划”、“863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等推动重大绿色创新
3.通过一系列相关规定保障绿色创新的实施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建设实践
1.科研机构、人员、项目和经费稳步增长
2.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3.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巨大突破
(三)绿色文化创新的建设实践
1.绿色文化理念的树立
2.绿色文化功能的发挥
3.绿色文化制度的完善
4.绿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G.5 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指标说明、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1)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
(2)人均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元)
(3)人行道面积占道路面积的比例(%)
(4)单位城市道路面积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辆)
(5)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覆盖率(%)
(二)绿色生活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8年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总体评价与分析
2.2018年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分区域比较分析
二 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三 绿色生活型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G.6 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一 健康宜居型城市评价报告
(一)健康宜居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健康宜居型城市的评价方法及评价范围
1.健康宜居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2.健康宜居型城市的评价范围及时间
(三)健康宜居型城市评价与分析
1.2018年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
2.2018年健康宜居型城市的区域分布
3.健康宜居型城市比较分析
(1)2017~2018年部分健康宜居型城市综合指数排名比较分析
(2)2017~2018年前100名健康宜居型城市区域分布比较分析
二 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健康宜居型城市的建设目标
1.经济发展
2.社会和谐
3.文化丰富
4.生活舒适
5.景观怡人
6.公共安全
(二)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案例
1.国外案例——维也纳市
(1)城市规划方面,注重空间规划与基础设施的结合
(2)环境保护方面,推进多个领域的智慧改造
(3)建筑物改造方面,提升节能标准
(4)经济发展方面,支持环境友好型生产
(5)交通设施方面,提升公共交通体系
2.国内案例——上海市
(1)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并举
(2)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3)建设宜人化居住环境
(4)塑造特色城市文化
3.国内案例——甘肃省榆中县宜居工程
(1)住房结构保暖一体化技术
(2)室内负氧离子技术
(3)零能耗低排放技术
(4)中洁洁净新风系统技术。
三 实现健康宜居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人性化的城市设计
(二)系统化的城市营建
(三)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
(四)立体化的空间发展
(五)多元化的公共空间
G.7 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评价报告
一 引言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本质属性
1.综合创新型城市是人才高地,尤其是研发人员的集聚中心
2.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是知识生产高地,尤其是教育与科研中心
3.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尤其是创新的策源地
4.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是产业创新的温床,尤其是新兴产业的集聚地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二 研究方法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立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指数测算
(三)聚类分析及空间格局分析
三 评价结果
(一)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排名
(二)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聚类分析结果
Ⅳ 专题篇
G.8 城市在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治理应对
一 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经验与不足
(一)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
(二)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主要短板
二 中国城市疫情防控存在短板的原因分析
(一)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风险社会
(二)城市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的相对滞后
(三)城市政府社会动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生态城市的生物安全能级
(二)提高城市政府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治理能力
(三)增强城市治理中舆论导向的有效性
(四)充分调动并发挥社会力量达成城市共治
G.9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甘肃省城乡居民心理与行为特征及社区防控与治理情况调查报告
一 疫情初期民众心理与行为特征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结果分析
1.疫情初期民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总体状况
(1)疫情认知和信息获取
(2)疫情影响下的民众情绪
(3)疫情防护行为和应对方式
2.心理建设的群体差异
(1)民众获得疫情信息的渠道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
(2)整体而言,不同群体的社会情绪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3)不同群体在疫情应对方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五)对策建议
1.加大省内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力度,加强舆情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公开性
2.建立心理援助应急服务队,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3.加快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4.加强对大学生及青少年群体心理建设的指导
5.切实增加教师心理资本,发挥教师职业价值
6.建立心理服务转化机制,创造心理转化的条件,引导消极心理向积极心理合理转化
7.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8.建设社会心理服务的基础性工程,适度营造准备复工的舆论氛围,创造复工的现实性条件,争取做到抗疫止损、休息不休业
9.建立全省权威的社会心理服务学会(协会)联合体,统筹对重大公共事件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10.建立民众人文关怀、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
11.创新甘肃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社会共治共享格局
二 疫情初期社区防控与治理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结果分析
1.疫情态势发展对民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影响
2.社区疫情防控能力调查
3.民众对于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
4.城乡社区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五)对策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为社区赋权赋能,构建党建引领的城乡社区法制化、标准化、长效化的应急防疫机制
2.建立城乡社区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指挥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3.打造智慧社区标杆,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驱动社区治理转型
4.发挥多元化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志愿者为专业支撑的“三社联动”治理体系
5.关心关爱城乡社区工作人员,保障生命安全,助推全民健心行动
Ⅴ 附录
G.10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双十”案例
一 2019年生态城市建设十大亮点事件
事件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事件二:北京延庆成功举办世园会,生态建设成果显著
事件三:深圳率先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城市建设示范模式
事件四:杭州成功举办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推动关注大气污染防治
事件五:天津建设生态城水处理中心,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
事件六:银川擦亮生态底色,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事件七:雅安市水环境质量居全国城市之首
事件八:西安市以“一抓到底”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事件九:汕头市完成逾3000家“散乱污”场所整治
事件十:宣城市野外放归扬子鳄120条,为至今最大规模
二 2019年生态城市建设十大恶性事件
事件一:漳州市漳浦县矿山非法开采,生态恢复治理不力
事件二:临沂市兰山区大气污染治理急时滥作为,严重影响当地生产生活
事件三:益阳市石煤矿山污染严重,威胁洞庭湖及长江生态环境安全
事件四:海南省东方市矿山生态破坏严重,群众投诉不断
事件五:牡丹江市毁林百亩削山挖湖建私人庄园,严重破环生态环境
事件六:株洲市默许纵容绿心地区违建别墅,造成生态破坏
事件七:福清市江阴港城经济区污水偷排,引起兴化湾部分海域水质恶化
事件八:随州市随县小林镇疯狂采砂,水生态破坏现象屡禁不止
事件九:中卫市腾格里沙漠边缘再现大面积污染物,造成水土污染
事件十:亳州市谯城区企业环境污染严重,政企串通应付督察
G.1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大事记(2019年1~12月)
G.12 参考文献
摘要
后记
法律声明
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主编《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刘云德、王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刘佳坤等:《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与经验——以厦门市为例》,《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杜海龙、李迅、李冰:《绿色生态城市理论探索与系统模型构建》,《城市发展研究》2020年第10期。
郭险峰:《基于风险社会视野的城市治理创新:价值取向与路径体系》,《改革与战略》2020年第8期。
褚敏:《透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城市治理》,《上海城市管理》2020年第3期。
董慧:《空间、风险与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陈迪宇、张旭东:《疫情防控下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宏观经济管理》2020年第9期。
吴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城市治理思考——以浙江省为例》,《城乡建设》2020年第13期。
黄寰、张宇:《疫后城市治理离不开新技术赋能》,《国家治理》2020年第22期。
唐皇凤等:《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笔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成德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国家治理》2020年第20期。
孙育红、张春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回顾与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秦书生:《绿色文化与绿色技术创新》,《科技与管理》2006年第6期。
葛翠翠:《绿色创新研究现状与展望》,《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年第8期。
李留新:《绿色文化有力支撑绿色发展》,《人民论坛》2019年第16期。
雪锋、周懿:《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进展》,《标准科学》2018年第11期。
邓忠泉:《试论我国九大经济区域划分》,《世界经济情况》2010年第9期。
史宝娟、赵国杰:《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李健:《维也纳以“智慧城市”框架推动“绿色城市”建设的经验》,《环境保护》2016年第14期。
刘佳:《“国家—社会”共同在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全民动员和治理成长》,《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朱力:《在疫情防控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人民论坛》2020年第Z1期。
李晓燕:《重大疫情下的基层治理——基于多层治理视角》,《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艾光利:《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控治理研究》,《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
王艳:《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网络的应急协同治理策略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7期。
张京祥、赵丹、陈浩:《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2013年第1期。
杨俊宴等:《高密度城市的多尺度空间防疫体系建构思考》,《城市规划》2020年第3期。
金太军、鹿斌:《社会治理创新:结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2期。
邓毛颖:《危机与转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市应对思考——以广州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吴志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治理机制的构建研究》,《财政监督》2017年第11期。
陈垚:《社区应急能力国内研究述评与展望》,《社会科学动态》2020年第7期。
李雪琴:《基层社区在突发事件防范与应对中的角色定位及能力建设研究》,《理论月刊》2020年第7期。
李朝晖:《法治 智治 共治: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圳探索与实践》,《深圳特区报》2020年9月22日。
吕红星:《重大疫情防控给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国经济时报》2020年2月18日。
李海龙:《以全周期管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学习时报》2020年9月21日。
李波:《疫情防控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四个启示》,《中国社会报》2020年8月15日。
文宗川:《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彭娟娟:《济南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
徐雁:《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李润洁:《长沙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杨根辉:《南昌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农业大学,2007。
吴熙平:《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3。
周倩:《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分析与提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20。
陈月:《我国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提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工业大学,2018。
《“上海魅力”打造高品质有温度宜居城市》,中国新闻网,2019年4月23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04-23/8817977.shtml。
国家统计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发展阔步前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8月15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8/t20190815_1691416.html。
《国家统计局: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 户籍城镇化率44.38%》,中国经济网,2020年2月28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2/28/t20200228_34360903.shtml。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06年1月8日,http://www.gov.cn/yjgl/2006-01/08/content_21048.htm。
周晓津、尹绣程:《超大城市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改革思路和对策建议——当前我国超大城市发展态势、面临的问题及加强现代化治理的建议》,《广州日报》2020年3月26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266362776138368&wfr=spider&for=pc。
马亮:《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人民论坛网,2020年2月17日,http://www.rmlt.com.cn/2020/0217/569255.shtml。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5年9月21日,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_ 2936327.htm。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4年3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
Ying,X.et al.,“Combining AHP with GIS in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Eco-environment Quality—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China,”
Helen Sullivan,“Modernization,Democratization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