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9

人口预测方法与应用图书

Population Projec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SAPID:101-8252-9610-30
ISBN:978-7-5201-3593-1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口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生命表、总和生育率等人口测量方法为起点,全面系统介绍队列要素和孩次递进人口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细节。以实际研究问题和研究课题为案例,对人口预测的基础数据、预测模型、参数估计和误差来源等进行深入分析,使研究成果具有可重复和可检验的特征。书中将实际研究问题、真实研究案例、人口预测算法和独立知识产权人口预测软件开发与检验作为一个整体,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理解人口预测的技术细节和科学内涵。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广州
编 辑:郑庆寰;柯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后记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人口预测?

  第二节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第三节 我们需要一本什么样的书?

  第四节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第五节 希望什么人读这本书?

  第六节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七节 关于本书配套软件

 第二章 人口预测的历史与结果检验*

  第一节 经典人口预测方法简述

   一 人口总量预测

   二 人口结构预测

  第二节 中国人口预测的历史回顾

   一 中国人口预测研究起步与发展

   二 中国人口预测结果的回顾与评价

    (一)宋健等为独生子女政策所做的人口预测

    (二)“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课题人口预测

  第三节 国际人口研究机构中国人口预测回顾

   一 国际(国外)人口预测机构

    (一)联合国人口基金会

    (二)世界银行

    (三)美国人口普查局

    (四)美国人口咨询局

    (五)国际系统分析研究所

   二 国际机构对中国人口预测的主要结果

  第四节 联合国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预测结果评估

   一 1988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预测方案

   二 联合国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预测结果准确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人口预测方法讨论

   一 影响联合国人口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的回归分析

   二 影响人口预测结果的关键因素总结

    (一)原始数据质量

    (二)模型的选择和不确定性估计

    (三)生育理论和生育政策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评价

  第一节 人口数据来源

   一 人口普查

    (一)测量方法

     (1)短表

     (2)长表

    (二)公开数据

    (三)原始数据可生成数据

     (1)省级层次

     (2)县级(地市级)层次

     (3)街道(乡镇)层次

    (四)中国人口普查问题与争论*

   二 全员人口信息系统

    (一)户籍管理数据

    (二)婚姻登记

    (三)出生登记

    (四)学籍登记

    (五)其他实名登记系统

  第二节 人口数据质量评价

   一 年龄结构偏好指数

   二 惠普尔指数

   三 迈叶斯指数

   四 年龄准确性指数

   五 联合国综合指数

  附件 人口普查及指标说明

 第四章 死亡水平测量

  第一节 人口事件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一 队列分析与时期分析

    (一)队列分析

    (二)时期分析

   二 列克西斯图

    (一)同时人生存总体

    (二)同岁人生存总体

   三 假想队列

  第二节 死亡水平测量方法

   一 死亡率

   二 婴儿死亡率

    (一)队列婴儿死亡率

    (二)时期婴儿死亡率

   三 年龄别死亡率

   四 标准化

    (一)死亡率分解

    (二)标准化死亡率

  第三节 生命表

   一 生命表算法

    (1)估算事件发生风险率nmx,即年龄别死亡率

    (2)计算年龄别死亡发生概率nqx

    (3)计算生命表死亡事件发生数ndx

    (4)计算其余各岁的尚存活人口数lx

    (5)计算存活人年数nLx

    (6)计算剩余存活人年数T(x)

    (7)计算x岁时的平均预期寿命e(x)

   二 生命表重要概念、参数和指标的含义

    (一)平均死亡年龄

    (二)平均预期寿命

    (三)生命表中函数的其他信息

    (四)生命表中的参数nax估计方法

  第四节 生命表编制实例

   一 简略生命表

   二 预期寿命的敏感性

 第五章 生育水平测量

  第一节 生育水平测量方法

   一 出生率

   二 一般生育率

   三 年龄别生育率

   四 总和生育率

  第二节 总和生育率的基本性质

   一 粗出生率、一般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的近似

   二 生育模式

   三 总和生育率的进度效应

  第三节 孩次递进与孩次性别递进

   一 孩次递进

   二 孩次性别递进

  第四节 孩次递进生育的测量方法

   一 年龄别孩次递进比(例)

    (1)对于0孩到1孩递进的年龄别孩次递进比

    (2)对于1孩到2孩递进的年龄别孩次递进比

    (3)对于2孩到3孩递进,直至k-1孩到k孩递进(k≥2)等更一般情况的年龄别孩次递进比

   二 孩次递进生育率

    (一)对于0→1孩年龄别递进生育率

    (二)1→2孩年龄别递进生育率

    (三)总和递进生育率

   三 递进生育模式

   四 中国总和递进生育率变化研究实例

 第六章 人口预测模型

  第一节 人口总量模型

   一 基本模型

   二 参数估计方法

   三 应用案例

  第二节 队列要素人口预测

   一 队列要素人口预测算法

    (1)建立生命表

    (2)构造存活转移矩阵

    (3)建立生育模型

    (4)总人口

   二 人口预测参数假定与估计方法

    (一)存活概率

     (1)通过期望寿命参数推算存活概率

     (2)通过模型生命表法推算存活概率

    (二)生育率

  第三节 分城乡人口预测

   一 分城乡人口预测基本假设

   二 计算过程

    (1)乡村人口模型

    (2)城镇人口模型

    (3)迁移人口模型

    (4)总人口

  第四节 孩次递进人口预测

   一 孩次递进生育模型

    (1)育龄妇女年龄别、孩次别递进生育子女数

    (2)育龄妇女年龄别、孩次别没有递进生育

    (3)年龄别、孩次别妇女构成生育更新

   二 分孩次递进生育模型

    (1)0→1孩年龄别递进生育率

    (2)1→2孩年龄别递进生育率

    (3)总和递进生育率

    (4)递进生育模式

   三 分孩次年龄别递进比参数

    (1)年龄别孩次递进生育率

    (2)从年龄别孩次递进生育率推算年龄别孩次递进比

  第五节 孩次递进人口预测实例

   一 年龄结构预测

    (一)2000年预测结果检验

    (二)2010年预测结果检验

   二 育龄妇女年龄结构预测

   三 育龄妇女孩次结构预测

  第六节 中国人口情景预测与生育政策

   一 情景预测参数及主要预测结果

   二 人口变动过程情景分析

    (一)总人口

    (二)劳动年龄人口

    (三)少儿人口

    (四)老年人口

   三 从人口模拟结果看未来人口政策

 第七章 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估与调整

  第一节 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估与调整目的

  第二节 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与算法

  第三节 方法有效性分析

   一 人口总数比较

   二 年龄结构比较

  第四节 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与调整案例

   一 前言

   二 数据来源

   三 数据质量评估与调整

    (一)年龄结构数据总体质量评估与结构调整

    (二)对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问题的再认识

  第五节 人口重报研究案例

   一 引言

   二 数据来源

   三 重报问题分析

    (一)2000年人口普查存在比较严重的重报问题

    (二)2000年人口普查重报人口年龄分布特征

    (三)对200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数量的再认识

 第八章 中国人口预测软件

  第一节 软件安装/卸载

   一 安装

   二 卸载

  第二节 软件基本结构

   一 文件管理

   二 数据管理

   三 人口分析

   四 图形

   五 数据输入与存储

  第三节 人口预测

   一 队列要素人口预测

   二 递进人口预测

  第四节 软件其他功能

   一 年龄结构数据质量

   二 生命表

 第九章 北京出生人口预测案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来源

  第三节 影响北京出生人口规模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 生育水平变化

    (一)总和生育率

    (二)总和递进生育率

    (三)35岁以上妇女终身生育水平

    (四)生育水平的区域差异

    (五)生育模式

   二 人口结构变动

    (一)年龄结构

    (二)育龄妇女孩次结构

   三 生育政策调整

   四 人口迁移流动

    (一)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

  第四节 对北京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的估计

  第五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十章 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人数预测案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 目标人群界定

    (一)农村人口

    (二)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家庭

    (三)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概念界定

    (四)目标人群确定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一)基础数据研究

    (二)测算方法研究

    (三)测算结果分析

  第三节 基础数据

  第四节 模型与算法

   一 独生子女及其母亲年龄结构二维分布*

    (一)预测模型

    (二)年龄-孩次递进预测模型的拓展

   二 死亡独生子女及其母亲年龄结构二维分布

   三 伤残独生子女及其母亲年龄结构二维分布

   四 伤残死亡独生子女及其父亲年龄结构二维分布

  第五节 预测参数设定

   一 生育参数

   二 死亡参数

   三 人口城镇化参数

   四 残疾发生率参数

  第六节 测算结果及讨论

   一 全国测算结果

   二 分东、中、西部测算结果

   三 讨论

 第十一章 劳动力与高等教育人口预测案例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与就业预测*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三 劳动年龄人口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与结构

    (二)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四 劳动力供给

    (一)供给劳动力的总量与结构

    (二)供给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

   五 就业劳动力

    (一)就业劳动力的总量与结构

    (二)劳动力预期就业时间——劳动力总和就业年限

    (三)就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

   六 劳动力供给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劳动力供给总量结构估计

    (二)供给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估计

    (三)15岁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规模发生根本性转变

    (四)退出劳动力的总量结构

    (五)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老化

    (六)城镇不在业供给劳动力规模庞大。

   七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讨论

  第二节 高等教育人口预测案例*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人口预测方法

    (二)总和受教育年限

    (三)高等教育年龄在校人口规模估计

    (四)数据来源

   三 高等教育人口的总量与结构特征

    (一)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结构

    (二)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生总量与比例

    (三)年龄别高等教育在校比例

    (四)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量

   四 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估计

   五 高等教育年龄在校人口总量趋势预测

    (一)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预测

    (二)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预测

   六 研究结论与讨论

人口预测是定量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人口预测结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研究。本书以人口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生命表、总和生育率等人口测量方法为起点,全面系统介绍队列要素和孩次递进人口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细节。以实际研究问题和研究课题为案例,对人口预测的基础数据、预测模型、参数估计和误差来源等进行深入分析,使研究成果具有可重复和可检验的特征。本书的突出特色是将实际研究问题、真实研究案例、人口预测算法和独立知识产权人口预测软件开发与检验作为一个整体,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理解人口预测的技术细节和科学内涵。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a,《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第2期。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b,《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续)》,《人口与经济》第3期。

宋健、田雪原、于景元、李广元,1981,《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

宋健、于景元、李广元,1980,《人口发展过程的预测》,《中国科学》第9期。

王广州,2009,《中国人口学研究方法60年》,载《中国人口年鉴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广州,2012,《“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广州、张丽萍,2012,《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的政策生育潜力估计》,《社会学研究》第5期。

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2014,《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人口研究》第2期。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2000,《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龚跃、杨华民,1997,《应用神经网络方法仿真生育率结构》,《人口与经济》第6期。

郭士梅、牛慧恩、杨永春,2005 《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评析》,《西北人口》第1期。

郭震威、齐险峰,2008,《“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在生育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人口研究》第2期。

郭志刚,1990,《中国未来家庭户发展的预测》,《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2003,《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第5期。

郝永红、王学萌,2002,《灰色动态模型及其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5期。

胡英,2004,《“五普”长表抽样方法的评估及相关问题讨论》,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方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胡英、刘长松,1993,《人口发展的预测》,《经济研究参考》Z6期。

华民,1992,《年龄结婚胎次和胎次间隔人口动力学模型》,《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黄荣清、秦芳芳、王树新,1989,《人口分析技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姜爱平、张德生、武新乾、张小静,2007,《预测我国人口总量的具有外生变量的半参数自回归模型》,《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

蒋耒文、考斯顿,2001,《小区域家庭户预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人口与经济》第5期。

李南、胡华清,1998,《中国随机人口预测》,《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李善同、高嘉陵,1999,《微观分析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梁中堂,1980,《我国人口变动五十年展望》,《经济问题》第5期。

梁中堂,2014,《评宋健、于景元的人口测算》,载梁中堂《中国生育政策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

林富德,1980,《我国人口发展前景的预测》,《人口研究》第2期。

林富德、路磊,1989,《中国人口发展的形势》,《人口与经济》第2期。

刘涛,2004,《人口死亡率的灰色预测模型》,《数理医药学杂志》第4期。

罗志如,1934,《生命表编制法》,商务印书馆。

吕良、刘秀莲,1991,《利用高珀茨曲线实现人口预测的新方法》,《西北人口》第4期。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a,《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第2期。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b,《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续)》,《人口与经济》第3期。

[美]内森·凯菲茨,2000,《应用数理人口学》,郑真真等译,华夏出版社。

孟亮、高亮,2004,《Bertalanffy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第3期。

齐险峰、郭震威,2007,《“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与应用》,《人口研究》第3期。

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200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1960,《人口问题资料》,商务印书馆。

史希来,1989,《按1.90方案对我国人口发展的预测》,《科技导报》第4期。

宋健、于景元、李广元,1980,《人口发展过程的预测》,《中国科学》第9期。

宋健、田雪原、于景元、李广元,1981,《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

涂肇庆,2006,《生育转型、性别平等与香港生育政策选择》,《人口研究》第3期。

王承宽,2006,《灰色动态模型在人口总量预测中的应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王广州,2009,《中国人口学研究方法60年》,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编《中国人口年鉴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广州,2012,《“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广州、张丽萍,2012,《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的政策生育潜力估计》,《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广州,2014,《中国老年人口亲子数量与结构计算机仿真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广州,2016,《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人口与经济》第5期。

王广州,2017,《中国人口科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再认识》,《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泽旻、潘虹,2005,《灰色系统模型在我国人口数量预测中的应用》,《统计与决策》第1期。

杨华民、龚跃,1997,《多元非参数回归建模的神经网络方法》,《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第2期。

杨书章,1991,《中国人口规模现状与90年代展望》,《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杨耀臣,1999,《蒙特卡罗方法与人口仿真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尹春华、陈雷,2005,《基于BP神经网络人口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人口学刊》第2期。

尹文耀、沈秀平,2007,《间接估计技术在特殊区域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人口学刊》第1期。

游允中,1980,《对1978到2028年我国人口增长的展望》,《人口研究》第3期。

于景元、何湘伟、袁建华、刘建平,1990,《对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3期。

袁建华、庄岩、许屹,1996,《应用离散型年龄别升学递进模型预测中国未来人口》,《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张根明,1995,《未来15年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分析》,《预测》第2期。

张羚广、蒋正华,1995,《中国人口发展前景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曾毅,2006,《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曾毅、金沃泊、王正联,1998,《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查瑞传,1977,《人口预测的方法》,《人口研究》第3期。

朱力为,1985,《“七五”人口的初步预测》,《宏观经济管理》第7期。

Baca?r,Nicolas. 2011. A Short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Dynamics. New York:Springer.

Croxton,Frederick Emory & Dudley Johnstone Cowden. 1964. Applied General Statistics(2nd Edition). New Delhi:Prentice-Hall of India Pvt Ltd.

Greenhalgh,Susan & Edwin A. Winckler. 2005. 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From Leninist to Neoliberal Biopolitic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eyfitz,Nathan. 1972. On Future Popul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67(338).

Keyfitz,Nathan. 1981. The Limits of Population Forecasting.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7(4).

Leach,Donald. 1981. Re-Evaluation of the Logistic Curve for Human Population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General),144(1).

Long,John F. 1995. Complexity,Accuracy,and Utility of Official Population Projections.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Studies,5(3).

Marchetti,Cesare,Perrin S. Meyer & Jesse H. Ausubel. 1996. Human population dynamics revisited with the Logistic model:How much can be modeled and predicted?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2(1).

O’Neill,Brian C.,Deborah Balk,Melanie Brickman & Markos Ezra. 2001. A Guide to Global Population Projections. Demographic Research,4(8).

Siegel,Jacob & David A. Swanson. 2004.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2nd Edittion). California:Elsevier Academic Press.

Smith,Stanley K. 1997. Further Thoughs on Simplicity and Complexityin Population Projection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13(4).

Smith,Stanley K.,Jeff Tayman & David A. Swanson. 2001. State and Local Population Projections:Methodology and Analysis. 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Stoto,Michael A. 1983. The Accuracy of Population Projections. 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78(381).

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fairs. 1956. Manuals on Methods of Estimating Population,Manual III:Methods for Population Projections by Sex and Age,Population Studies,No.25. New York:United Nations.

Yusuf,Farhat,Jo. M. Martins & David A. Swanson. 2014. Methods of Demographic Analysis. The Netherlands:Springer.

崔红艳、张为民,2002,《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人口研究》第4期。

乔晓春,2002,《从“主要数据公报”看第五次人口普查存在的问题》,《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于学军,2002,《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人口研究》第3期。

王广州,2003,《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王广州、张齐超、赵元元,2010,《从国际视角看中国人口普查的内容设计》,《人口与发展》第2期。

王广州,2017,《中国人口科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再认识》,《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曾毅,1993,《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查瑞传,1991,《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技术》,中国人口出版社。

Ruggles,Steven. 2014. Big Microdata for Population Research. Demography,51(1).

Yusuf,Farhat,Jo. M. Martins & David A.Swanson. 2014. Methods of Demographic Analysis. Berlin:Springer.

〔法〕R.普雷萨,1989,《人口统计学》,张志鸿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马瀛通,2010,《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

〔美〕蒋庆琅,1984,《寿命表及其应用》,方积乾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王广州、胡耀岭、张丽萍,2013,《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广州,2017,《中国人口科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再认识》,《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曾毅,1993,《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查瑞传主编,1991,《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技术》,中国人口出版社。

Bras,Hervé Denis Le. 2008. The Nature of Demograph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selli,Graziella,Jacques Vallin & Guillaume J.Wunsch. 2016. Demography:Analysis and Synthesis. Burlington,MA:Academic Press.

Chiang,Chin Long. 1984. The Life Table and Its Applications. Florid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Courgeau,Daniel. 2012. Probability and Social Science:Method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New York:Springer.

Namboodiri,Krishan & C.M. Suchindran. 1987. Life Table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Orlando,Florida:Academic Press.

Smith,David & Nathan Keyfitz. 1977. Mathematical Demography. New York:Springer-Verlag.

Siegel,Jacob & David A.Swanson. 2004.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2nd Edittion). California:Elsevier Academic Press.

Yusuf,Farhat,Jo.M. Martins & David A. Swanson. 2014. Methods of Demographic Analysis. New York:Springer.

黄荣清、秦芳芳、王树新,1989,《人口分析技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a,《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第2期。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b,《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续)》,《人口与经济》第3期。

马瀛通,2010,《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

王广州,2004,《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模式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王广州、胡耀岭、张丽萍,2013,《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书章、王广州,2006,《孩次性别递进比研究》,《人口研究》第2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6,《孩次性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及孩次性别递进指标体系》,《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6,《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与性别失衡》,《市场与人口分析》第5期。

姚新武编,1995,《中国生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曾毅,1993,《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查瑞传主编,1991,《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技术》,中国人口出版社。

Chiang,Chin Long. 1984. The Life Table and Its Applications. Florid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Feeney,Griffith. 1982. Notes on Parity Progression Analysis. Gaceta Numismática,26(659).

Feeney,Griffith. 1983. Population Dynamics Based on Birth Intervals and Parity Progression. Population Studies,37(1).

Henry,Louis. 1980. Fertility of Marriages:A New Method of Measurement. Popu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eries,No.3. New York:United Nations. Originally published 1953.

Namboodiri,Krishan & C.M. Suchindran. 1987. Life Table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Orlando,Florida:Academic Press.

Smith,David P. 1992. Formal Demography. New York:Plenum Press.

黄荣清、秦芳芳、王树新编著,1989,《人口分析技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路磊,1992,《已知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时的生命表编制》,载翟振武主编《人口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外文出版社。

曾毅,1993,《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查瑞传主编,1991,《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技术》,中国人口出版社。

王广州,2015,《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王广州,2017,《中国人口科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再认识》,《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军、王广州,2016,《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研究》,《人口学刊》第2期。

张丽萍、王广州,2015,《中国育龄人群二孩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研究》,《人口与经济》第6期。

Croxton,F.E.,Cowden D.J. & Klein S. 1968. Applied General Statistics. London: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

Namboodiri,Krishan & C.M.Suchindran. 1987. Life Table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Orlando,Florida:Academic Press.

Preston,S.H.,Patrick Heuveline & M.Guillot. 2005. Demography—Measuring and Modelling Population Processes. Oxford:Blackwell.

Siegel,Jacob & David A. Swanson. 2004.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2nd Edittion). California:Elsevier Academic Press.

Smith,David P. 1992. Formal Demography. New York:Plenum Press.

崔红艳、张为民,2002,《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人口研究》第4期。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1985,《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1993,《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200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乔晓春,2002,《从“主要数据公报”看第五次人口普查存在的问题》,《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王广州,2003,《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王广州,2004,《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与调整》,《人口与经济》第5期。

于学军,2002,《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人口研究》第3期。

北京市统计局,2002,《北京市2001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公报》,http://www.bjstats.gov.cn/tjsj/tjgb/qtgb/201511/t20151124_327793.html。

北京市统计局,2004,《北京市2003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公报》,http://www.bjstats.gov.cn/tjsj/tjgb/qtgb/201511/t20151124_327796.html。

郭志刚,2003,《北京市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及外来人口影响》,《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郭志刚,2004,《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生育状况分析》,载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编《北京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课题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郭志刚,2005,《关于京津沪超低生育率中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检验》,《人口研究》第1期。

郭志刚,2005,《关于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再讨论》,《人口研究》第4期。

梁秋生,2004,《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大城市育龄妇女的超低总和生育率——以京、津、沪为例》,《人口研究》第5期。

梁秋生,2005,《再论大城市超低总和生育率中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郭志刚教授商榷》,《人口研究》第2 期。

梁秋生,2006,《京津沪超低总和生育率形成原因的再认识》,《人口研究》第3期。

梁在、徐刚、马忠东、崔红艳,2004,《中国流动人口:2000年普查的新发现》,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国际研讨会论文,北京。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a,《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第2期。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b,《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续)》,《人口与经济》第3期。

王广州,2001,《人口年龄结构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中国人口科学》5期。

王广州,200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张丽萍,2008,《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4期。

Smith,David P. 1992. Formal Demography. New York:Plenum Press.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1993,《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200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编,2003,《全国各省(区、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规范文件汇编》,中国人口出版社。

郭志刚,2001,《利用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独生子女信息的估计》,《市场与人口分析》1期。

郭志刚、刘金塘、宋健,2002,《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郭志刚,2005,《2000年人口普查按生育政策类型的人口分析》,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郭震威、郭志刚、王广州,2005,《2003~2050年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妇人数变动预测》,《人口研究》第2期。

李培林、朱庆芳,2003,《中国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瀛通,1989,《人口统计分析学》,红旗出版社。

马瀛通,1993,《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甘肃人口出版社。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a,《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第2期。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b,《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续)》,《人口与经济》第3期。

杨魁孚、陈胜利、魏津生,2000,《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人民出版社。

杨书章、郭震威,2000,《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4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7,《一种独生子女数量间接估计方法》,《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姚新武编,1995,《中国生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张二力、路磊,1993,《孩次—持续时间生育模型及其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人口发展前景与对策科学讨论会论文,北京。

张汉湘、武家华、郭震威、吴士勇、郭志刚、王广州,2004,《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计划》目标人群测算研究报告,载《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研究报告·测算方案》,中国人口出版社。

张羚广、蒋正华,1996,《人口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3,《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2003,《90年代以来生育水平分析课题研究报告》,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论文,北京。

Feeney,Griffith. 1985. Parity Progression Projection. I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Conference,Florence 1985,Volume 4. Liege,Belgium: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

Feeney,Griffith & Jingyuan Yu. 1987. Period Parity Progression Measures of Fertility in China. Population Studies,41(1).

Ni Bhrolchain,Maire. 1992. Period Paramount?A Critique of the Cohort Approach to Ferti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8(4).

Ng,Siu-Man Ng. 1992. “Age-parity-duration-specific Measures of Fertility:Application to China.” Ph.D.dis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国家统计局编,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2007,《中国财政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郭志刚,2017,《中国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2007,《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李善同、高嘉陵,1999,《微观分析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a,《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第2期。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b,《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续)》,《人口与经济》第3期。

王广州,2007,《深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2007年提交深圳人口计生局。

王广州,2008,《近期内我国劳动力供给形势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

王广州,2012,《“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广州,2015,《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王广州,2016,《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人口与经济》第5期。

王广州、张丽萍,2012,《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的政策生育潜力估计》,《社会学研究》第5期。

杨书章,1994,《学龄儿童失学状况分析》,《人口与计划生育》第5期。

张丽萍、王广州,2015,《育龄人群二孩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人口与经济》第6期。

Siegel,Jacob & David A. Swanson. 2004.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2nd Edittion). California:Elsevier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