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f Guangdong, HongKong and Macao Bay Area Construction (2018)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造就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世界三大湾区,就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潜力做了深入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本书不仅是第一部全面深度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研究报告,而且对什么是大湾区、为什么要建设大湾区的科学命题作了普及性诠注。
主编简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编委会
后记
摘要
Abstract
Ⅰ 总报告
走进新时代的粤港澳大湾区
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由来与动态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价值
1.大湾区重大战略部署提供了发展新机遇
2.文明大变革契机展示了大湾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前景
二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特征与阶段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2.产业优势
3.制度优势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特征
1.全球经济的第一方阵
2.最有发展潜力的湾区
(三)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阶段
1.经济:迈向创新经济
2.区域:全面深化合作
三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
(一)国际三大湾区经验
(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四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方向与重大问题
(一)国家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二)“一带一路”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一国”内的世界级经济平台
(三)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科技走廊
(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五)重构粤港澳空间秩序,从城镇体系走向湾区集合
(六)推动大湾区公共产品跨境跨城供给
五 2018年工作重点和进展
(一)完成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获得突破
(三)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试验区
(四)建设庆盛粤港澳协同创新特别合作区
(五)推进粤港澳青年协同创新创业计划
(六)培育湾区意识
Ⅱ 合作创新篇
创新驱动,构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
一 引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
二 愿景与对标
(一)愿景
(二)现状
1.珠三角形成“1+1+7”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格局
2.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
3.珠三角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迅猛
4.深圳—香港地区创新能力居世界前列
(三)优势
1.人口众多驱动创新
2.空间广阔承载创新
3.制造发达集聚创新
(四)短板
1.人均GDP低
2.独角兽企业少
3.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三 协同与路径
(一)协同创新发展的潜力
1.深厚的合作基础
2.广深港创新共生的诉求
(二)构建湾区协同创新体系
1.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2.建设重大协同创新基地
3.创建一流协同创新平台
4.营造高效协同创新生态
四 瓶颈与突破
(一)创新要素集聚的制约
(二)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
(三)制度创新
1.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创新人才制度,促进人才集聚和流动
3.创新金融制度,促进资本集聚和流动
4.创新通关制度,推动科研器材和科研资金通关便利化
5.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信息要素集聚和流动
智慧城市,现代化城市群新起点
一 智慧城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智慧城市群的建设为深化粤港澳合作提供新方法
(二)智慧城市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二 粤港澳智慧城市群建设概况
三 粤港澳城市群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 粤港澳城市群智慧化建设和应用
数据说话,进入大数据的新时代
一 迈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
(一)经济竞争力分析
(二)发展空间布局与区域辐射力
(三)湾区交通规模分析
1.高速铁路
2.机场航空
3.公路交通
(四)开放发展水平分析
(五)人口规模与质量分析
二 现代化的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二)企业与品牌实力分析
(三)创新驱动与研发能力分析
(四)中央商务区分析
三 打造“一带一路”自由贸易港
(一)海港能力分析
(二)空港能力分析
(三)进出口水平分析
(四)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四 文化教育全面提速
(一)教育水平分析
(二)人才培养分析
(三)文化活力分析
1.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 绿色推动永续发展
(一)自然资源基础分析
(二)环境状况分析
(三)绿色发展指数分析
(四)节能减排分析
六 大数据推进科学管理决策
(一)大数据建设基本情况
(二)大数据发展重要成绩
(三)各城市大数据发展亮点
科研协同,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做起
一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概况
(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较为完备的基础科学和应用创新研究体系
(二)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实践科研团队和组织创新
(三)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较好的产业链升级模式
(四)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参与全球重点领域颠覆式创新的竞争
(五)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非常好的金融基础,可实现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式创新
(六)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国际协同创新方面已开拓出新局面
二 粤港澳大湾区“9+2”科技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协同创新依附性差
(二)产业链结构分布不够合理
(三)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显著
(四)地域诉求矛盾突出
三 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是要建设全球创新高地
(一)统筹协调,推动科技协同创新
(二)自力更生,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三)砥砺前行,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四)打破条条框框,促进创新要素在湾区内自由流动
(五)建立新型研究机构,推动传统研究机构升级
(六)建设知识产权金融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四 对策建议
(一)突破已有的行政边界,形成更紧密的互动与创新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夯实金融创新的人才基础
(三)协调各地产业发展,升级产业链
(四)优化创新环境,降低创新风险
(五)加大高校和基础研究投入
(六)区域科技一体化合作,推动科技企业海外发展
Ⅲ 一带一路篇
跨境合作,发挥大湾区金融中心引领作用
一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湾区金融合作与创新是广东乃至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战略要求
(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与合作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引领
(三)推进内地与港澳更深度的金融合作,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深度一体化和金融资源的跨境配置便利化
二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合作基础与现状
(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基础概述
1.香港
2.澳门
3.珠三角九市
(二)湾区金融合作现状
1.基于CEPA的金融合作
2.基于自贸区的金融合作
三 国际比较
(一)优势
1.经济基础雄厚
2.金融业发展蓬勃
3.现有产业错位发展
4.创新能力迅速增强
(二)劣势
1.互联互通有待加强
2.市场分割现象明显
3.产学研互动水平低
4.核心城市存在竞争
(三)机遇
1.南中国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粤港澳合作
3.我国正在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挑战
1.体制差异亟须顶层设计协调
2.打破现有金融格局面临激烈外部竞争
3.反全球化潮流不利于湾区金融合作
四 深化湾区金融合作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与城市定位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定位探讨
五 重点突破领域
(一)体制机制新突破:探索建立内外联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1.建立湾区内外的联动协调机制
2.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二)人民币跨境市场合作新突破:多维度打通人民币跨境融资通道,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
1.促进跨境金融创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服务功能
2.以自贸区为依托,注重利用港澳地区作为广东金融业“走出去”的“练兵场”
(三)跨境资本流动新突破:打通政策与制度通道,促进粤港澳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发展
(四)监管制度与政策新突破:探索在湾区内建设统一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健康稳定
提质扩容,探索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港
各具特色: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国际贸易稳步发展
一 广东九地市外贸发展情况
(一)广东九地市整体外贸进出口情况
(二)广东九地市外贸进出口情况
1.广州市整体外贸进出口情况
2.深圳市整体外贸进出口情况
3.佛山市整体外贸进出口情况
4.肇庆市整体外贸进出口情况
5.东莞市整体外贸进出口情况
6.惠州市整体外贸发展情况
7.珠海市整体外贸发展情况
8.中山市整体外贸发展情况
9.江门市整体外贸发展情况
二 香港外贸发展情况
三 澳门外贸发展情况
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一 广东九市与香港之间外贸发展情况
二 广东九市与澳门之间的外贸发展情况
展望未来:探索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港
一 关于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要求
(一)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
(二)国际上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情况
1.全球自由贸易港的特征及主要功能
二 探索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自由贸易港的先行区
(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占比较高
(二)广东海岸线长,港口优势明显
(三)广东毗邻香港,地理优势明显
三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组合式自由贸易港设想
(一)实施路径
(二)实施模式
(三)特色定位
(四)制度创新
转型升级,加快促进世界级现代产业先导区形成
一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及互补性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特征
1.三次产业结构特征: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2.制造业内部结构特征:中高端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
3.服务业内部结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
4.新兴产业发展特征:“三新”经济成为促进发展的新动能
(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补性分析
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2.“9+2”城市群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分工格局
(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体制障碍、区划限制及地区利益冲突等阻碍大湾区产业的有效整合
2.新兴产业领域仍缺乏能带动跨区域合作的大型龙头企业,集群效应难以发挥
3.多层面的跨区域产业及经贸合作协调机制缺失
二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内涵与新路径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内涵
1.转型升级与产业链全面融合创新
2.协同研发与新业态共育创新
3.国际国内市场双向拓展创新
(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1.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链协作配套为重点,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2.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合作,发挥其与制造业的联动效应,助力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
3.依托核心城市创新资源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打造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区
三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及机制创新
(一)深度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专业服务业合作
(二)突破制度壁垒,加快实现产业要素资源高度自由流动
(三)完善产业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人才合作示范区
(四)探索建立横向协商与纵向协调相结合的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
Ⅳ 改革动力篇
集聚人力资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一 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现状剖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规模居首,人力资源丰富
(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比重偏低,人才集聚要求迫切
(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竞争加剧,人才共享需求迫切
(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区域分布较不均衡
(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国际化水平依然较低
二 全球湾区的人才竞争态势分析
(一)新技术革命引发全球创新人才竞争热潮
(二)全球化态势加速人才国际化流动进程
(三)文明变革契机带来人才创新创业的新机遇
三 抢抓机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一)建设湾区人才高地是缩小创新差距的关键一步
(二)建设湾区人才高地是抢抓发展机遇的战略支撑
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职业资格互认进程,推进职业资格一体化
(二)破除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创设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集聚制度
1.以便利化为目标,推行更加便捷的海外人才签证及居留政策
2.以人才一体化为目标,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3.放宽户籍限制,清除国内人才流入障碍
4.把握人才流动新趋势,创新、丰富聚才用才形式
(三)引导要素集聚,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1.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2.搭建人才创新平台
3.搭建人才创业平台
(四)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探索符合实际的人才工作新机制
1.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
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不拘一格用人才
3.加强改革措施的协调协同,注重高端引领与整体开发的平衡
4.把解决创新创业人才住房、场地困难作为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的关键
5.强化政策开放,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
(五)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
1.深化改革,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
2.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让用人单位真正成为人才价值开发主体
3.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4.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5.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和高端医疗服务产业
(六)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国际化人才生活社区
(七)强化人才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法治化的现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八)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加大宣传力度
绿色发展,建设世界级宜居城市群
一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一)绿色发展的提出背景
(二)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发展的根本保障
2.绿色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健康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开创绿色发展新境界,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责任担当
二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三)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四)对标世界级湾区绿色发展
三 粤港澳三地绿色发展合作现状
(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合作进程
(二)珠三角环保一体化工作进展
1.组织架构
2.重点合作领域
3.支撑体系
(三)粤港环保合作现状
1.组织架构
2.重点合作领域
3.支撑体系
(四)粤澳环保合作现状
1.组织架构
2.重点合作领域
3.支撑体系
四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形势分析
(一)总体态势
1.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质量将继续稳步改善
2.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将进入“加速”期
3.粤港澳三地绿色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
1.大气污染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2.水环境污染是主要短板
(三)粤港澳绿色发展合作面临的挑战
1.治理模式的不同
2.生态环保诉求不同
五 对策建议
(一)世界三大湾区绿色发展经验
1.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协调管理机制
2.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3.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二)对策建议
1.建立生态文明合作共建机制
2.统筹推进湾区生态建设
3.联合推进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
4.联合开展水环境治理
5.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6.加强低碳发展合作
发展动力,发掘改革红利新空间
一 改革红利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一)改革红利的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改革红利的定义及来源
2.基本关系:改革目的在于发展,发展动力来自改革
3.基本逻辑:从发展到“再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开放40年粤港澳发展历程
1.传统合作阶段:(1978~1997)
2.优化调整阶段:(1997~2003)
3.积极转型阶段:(2003~2017)
(三)改革红利的已有成果
1.经济发展的增量优势与成果
2.既有的部分制度优势与成果
3.持续改革开放的区位优势与成果
二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动力来源
(一)面临问题和挑战
1.制度安排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
2.中心城市和中小及周边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3.积极创新与消极应对之间的矛盾
(二)外部拓展的需求
1.整合粤港澳全产业链、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的现实需求
2.助力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成为国际制度塑造者的全新使命
(三)内力强化的驱动
1.粤港澳和内地城市双向互动
2.粤港澳和整个国家双向互动
三 粤港澳大湾区的动力培育和维护
(一)“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新机遇
1.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连接大湾区城市群
2.经贸交往提升大湾区城市服务功能
3.不断提升的国家形象可增强大湾区国际竞争力
(二)国家发展新时代带来新红利
1.中央与地方政策的有力扶持
2.海内外资金的多方合流
3.多领域人才的智慧共建
(三)以创新为核心引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生态创新等
1.制度创新:进一步处理好政府管理和市场运行之间的关系
2.科技创新:处理好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活力再释放之间的关系
3.文化创新:主动营造全社会改革创新的文化氛围
4.生态创新:坚持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来打造“绿色和谐”的湾区环境
四 借鉴和启示
(一)学习和借鉴其他国际知名湾区的成功经验
1.美国旧金山湾区:在可持续发展“3E”原则引领下提升集聚效应
2.美国纽约湾区:运用效力持久、步步为营的城市规划打造“世界金融心脏”
3.日本东京湾区:以多种方式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二)推动和世界知名湾区的合作与互动
1.凸显先锋:发挥特色城市的“火车头”作用,实现“从点到面”的合作效应
2.改善生态:就相关政策进行沟通释疑,缔造友善透明的合作环境
3.协调避险:推动加强内部协调和规避对外合作风险的“双管齐下”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动力
一 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1.优化营商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全球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2.优化营商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化优质生活圈,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条件
3.优化营商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引领区,实现高水平崛起的重要依托
二 粤港澳营商环境的现状
(一)广东及珠三角营商环境现状
1.持续简政放权成效显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2.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3.开办企业时间环节缩短,便利水平不断提升
4.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长,总量稳居全国首位
(二)香港营商环境现状
1.开办企业便利度程度相当高
2.更为便捷的融资服务
3.简捷低税率制带来的更低经营成本
4.生产经营专业配套服务体系发达
5.更为发达的生产关系配套网络
6.更加有效的法律服务业
7.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发展迅猛
(三)澳门营商环境现状
1.较高的直接投资便利度
2.更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
3.商贸领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4.更有效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
5.更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6.较高的政务环境满意度
(四)珠三角营商环境的国际比较
三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战略要求
(一)国际环境
1.打造更加有利的高端要素集聚环境,增强发展动力
2.营造更加开放的投资便利化环境,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3.打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培育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4.提高人文发展软环境,提高城市群综合竞争力
(二)国内环境
1.持续简政放权
2.加快监管创新
3.优化政府服务
四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珠三角地区内部各市营商环境存在落差
2.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营商环境存在差距
3.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级大湾区营商环境较大差距
五 思路与建议
(一)基本思路
1.坚持顶层设计
2.坚持全球视野
3.坚持改革推动
4.坚持企业获得
5.坚持对接融合
(二)政策建议
1.降低准入门槛:以“多证合一”为重点深入推进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2.优化政府服务:以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核心重塑政商良好互动的新生态
3.完善监管体系:以信用监管为核心,建立现代化新型监管机制
4.优化投资环境:以落实负面清单为突破口,以降低成本为手段,拓展企业的投资空间
Ⅴ 湾区比较篇
比较优势,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标杆
一 湾区经济的发展轨迹和重要意义
(一)湾区的形成过程
(二)湾区的发展轨迹
1.第一阶段:港口经济阶段
2.第二阶段:工业经济阶段
3.第三阶段:服务经济阶段
4.第四阶段:创新经济阶段
(三)湾区经济是目前海洋经济的最高形态
二 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的发展现状
(一)纽约湾区:金融湾区
(二)东京湾区:产业湾区
(三)旧金山湾区:科技湾区
三 新兴崛起的粤港澳大湾区
(一)形成历史
1.始于粤港澳合作
2.概念的最终形成
(二)基本概况
1.基本组成
2.经济体量
3.经济增速预测分析
(三)产业布局
(四)城市群定位
1.城市群发展总体格局
2.各城市功能定位
3.中央商务区
(五)自由贸易区
1.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
2.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
3.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自贸试验片区
(六)交通状况
1.陆路交通
2.航空空港
3.航运港口
(七)自然环境
1.植被水文
2.自然资源
3.温度气候
4.地形地貌
四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的比较分析
(一)发展模式比较
1.纽约湾区:“跨区域统筹”模式
2.东京湾区:“各自为政”模式
3.旧金山湾区:“契约型”模式
4.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模式
(二)形成时间比较
1.纽约湾区:发端于19世纪中期
2.东京湾区:发端于17世纪初
3.旧金山湾区:发端于19世纪中期
4.粤港澳大湾区: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
(三)区位优势比较
1.纽约湾区:欧洲与美洲联系的纽带
2.东京湾区:环太平洋的建港良地
3.旧金山湾区:万流归海孕育的创新高地
4.粤港澳大湾区:发轫于珠三角的超大城市群
(四)产业定位比较
1.纽约湾区:世界金融中心
2.东京湾区:工业为核心的庞大产业集群
3.旧金山湾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4.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五)区域协作比较
1.纽约湾区:多次宏观科学规划推动
2.东京湾区:多因素积累循环
3.旧金山湾区:“头雁”引领区域协作
4.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亟待大胆创新
(六)创新体系比较
1.纽约湾区:打造全球创新网络
2.东京湾区:创新要素的多重集聚
3.旧金山湾区:独特的创新体系和风险投资
4.粤港澳大湾区: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引擎
(七)交通设施比较
1.纽约湾区: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
2.东京湾区:物流中心的辐射扩散
3.旧金山湾区:轨道交通带来发展加速度
4.粤港澳大湾区:愈发完善的交通体系
(八)开放环境比较
1.纽约湾区:移民塑造城市精神
2.东京湾区:良港奠定国际化氛围
3.旧金山湾区:多元创新文化之地
4.粤港澳大湾区:深厚的开放历史积淀
五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趋势
(一)总体结论
(二)发展趋势
1.十年内成长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湾区
2.区域联动显著增强资源整合能力
3.三大自贸区引领港澳全面深度融合
4.国际化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融合
5.基础设施进一步互联互通
6.对泛珠三角区、南海以及“一带一路”产生重大影响
Ⅵ 专家观点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势与挑战
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两大核心优势
(一)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挑战
(一)公共设施缺少系统规划和有效对接
(二)产业分工不清晰、发展存短板
(三)地区间缺乏深度融合,制约整体优势发挥
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
(一)发挥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
(二)统筹协调、系统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远发展
(三)错位发展,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税制协调
一 粤港澳大湾区的税制比较
二 粤港澳大湾区的税制冲突
(一)跨地区逃避税
(二)重复征税
(三)税收竞争
三 粤港澳大湾区的税制协调
(一)针对避税问题的规制
(二)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税务安排》
(三)CEPA协议
广深科技走廊建设观察综述
一 “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二 “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三 从访问中获取到的建言观点
(一)加强创新要素流动,突出各自优势
(二)让广深科创走廊形成无缝对接的整体
(三)靠创新和探索无人区赶超国际一流
(四)以占全国0.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的GDP
(五)打造中国“硅谷”,建设世界级经济大湾区
(六)建设多引擎:穗莞深三地科技产业形成合作互补
(七)应形成“三核、三带”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四 问题与对策
加快财税改革促进大湾区建设
一 引言
1.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
2.协同港澳和内地经济发展
3.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二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现状及现存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合作现状
1.零关税商品日益增多
2.税收协定书日趋完善
3.涉税跨境服务渐丰富
(二)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合作现存问题
1.三地税收协同效应差
2.税收管理机制不完善
3.涉税法律制度不健全
4.跨境电商带来新挑战
三 对策与建议
(一)缩进税制差异,突破制度约束
(二)聚智合作平台,集成协同体系
1.成立税收合作协调平台——税务管理会
2.完善跨境税源管理机制
(三)优化税收征管,完善制度保障
(四)创新管理服务,引进专业人才
1.智能化征税管理服务
2.培养跨境税收协调人才
大数据背景下开发粤港澳大湾区指数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2·3·3”新挑战
二 保障措施及对策建议
(一)明确开发粤港澳大湾区指数评价体系的目标
(二)设计粤港澳大湾区指数评价体系
(三)构建独立于政府体系以外的配套统计调查制度体系
(四)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采集平台
(五)逐步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指数基金”
(六)成立研究开发粤港澳大湾区指数评价体系课题组
Ⅶ 附录
粤港澳大湾区大事记
1991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文件
一 国家文件
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 广东文件
四 地市级文件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一 总则
二 合作重点领域
三 体制机制安排
四 其他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7)》,《广州日报》2017年6月30日。
科技部火炬中心、长城战略咨询:《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3月。
梁海明、冯达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四大挑战》,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5123?page=rest,2017年11月20日。
普华永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新机遇》2017年7月。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以“双转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开放导报》2017年第4期。
孙军:《香港经济发展的历程、困境与转型一个比较的视角》,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研究专论第三十六号,2016年10月。
团结香港基金:《香港创新科技业概况研究报告》2015年12月。
王苇航:《高科技产业成就旧金山湾区》,《中国财经报》2017年7月31日。
熊鸿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9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2017年7月。
中国指数研究院:《旧金山湾区发展启示:从淘金胜地到科技硅谷的涅槃之路》,《第一财经》2017年7月26日。
《广东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澳门统计年鉴(2016)》,统计暨普查局,2017。
《香港统计年刊(2017)》,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17。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yner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R].Guangzhou Daily Data and Digit Institute,2017.
艾媒咨询:《2017~2018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专题研究报告》,艾媒网,2017年7月25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研究》,《开放导报》2017年第4期,第13~19页。
《香港连续22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16年第3期。
《湾区何以称世界级?》,《南方日报》2017年11月29日。
《粤港澳大湾区GDP堪比澳大利亚》,Wind资讯,2017年7月11日。
许青青、彭惜君:《珠三角上年人均GDP11.43万元》,《北京日报》2017年10月13日。
郭亮、单菁菁主编《中国商务中心区(CBD)发展报告No.3(2016~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谈健:《一廊十核多节点打造“中国硅谷”》,《广东建设报》2017年12月15日。
Linton Nightingale.Top 100 Container Ports 2016: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N]. Lloyd's List,2017.8.30.
周顺波:《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构建世界级多枢纽航空系统》,《中国网》2017年7月14日。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R].www.topuniversities.com.
孙颖、吕冰冰:《珠江口如何崛起“中国斯坦福”?》,《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建设加速》,《南方日报》2017年12月29日。
蒋郭吉玛、吴昊:《地质调查为大湾区贡献的珍贵大礼——〈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解码》,《中国矿业报》2017年8月14日。
王尔德:《专访广东环保厅厅长鲁修禄:珠三角为何在全国率先空气质量达标》,《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1月12日。
杨琳、吴大磊、王丽娟:《广东绿色发展指数化评价研究》,《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7。
程晓波、马忠玉、于施洋:《2017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国家信息中心南海大数据应用研究院,2017年2月。
王帆:《广东如何“领跑”大数据时代?》,《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6月12日。
韩静、张玉荣:《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广东经验》,《小康旬刊》2017年第20期。
冯海波:《广东先行先试建设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广东科技报》2017年4月24日。
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以“双转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开放导报》2017年8月第4期。
香港贸易发展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瞻及香港的功能》,《经贸研究》,2017年7月。
创科香港基金会:《跑赢智能时代:香港科技创新创业白皮书》,2017。
陈笑天、谢振忠、李杨:《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破解香港去工业化魔咒》,《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第9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广东统计信息网,2017年第10期。
艾媒资讯集团:《2017~2018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专题研究报告》,2017。
赵毅、吴俊捷:《粤港澳大湾区:从世界工厂到智造经济》,《中国经营报》2017年7月。
张胜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需要明确产业分工》,中国经济网(北京),2017年4月。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16〕9号),新华社,2016年3月21日。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015年5月25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新华社,2015年6月16日。
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滨海新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国日报中文网,2015年12月23日。
刘云山:在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6日。
宇飞、高福一:《山东省人才发展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5〕49号),2015年10月21日,中国经济网。
孙锐:《以更大力度引进和集聚海外英才》,载《瞭望》2017年第34期。
张志军、王秀菊、谭家海:《研究所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年第9期。
汪怿:《全球人才竞争的新趋势、新挑战及其应对》,载《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
王辉耀:《人才国际化 凝聚全球智慧——全球人才流动的新趋势》,载《留学生》2012年第2期。
胡道远、马晓明、易志斌:《粤港环境合作机制及其对我国其他区域环境合作的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37卷第14期。
王玉明:《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合作的回顾与展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月第20卷第1期。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财经研究》2007年第1期。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1期。
张梅:《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5期。
齐水冰:《珠三角区域环境政策创新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马学广:《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城市观察》2012年第5期。
谢宝剑:《回归二十周年: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的回顾与前瞻》,《学海》2017年第3期。
谭刚:《粤港澳紧密合作下的前海地区发展策略探析》,《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年第4期,第3~3页。
文雅:《珠三角物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广东经济》2009年第11期,第55~59页。
罗智中:《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及瓶颈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
刘良山:《合作共赢——改革开放30年粤港澳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南方论刊》2008年第12期。
王健龙:《珠三角港口群的演化机理与协调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
程艳:《中国区域经济整合:泛一体化视野的分析》,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杨瑞秋、罗彬:《粤港澳合作:构建金融对外开放新格局——专访广东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刘文通》,《广东经济》2014年第2期,第32~33页。
雷颖剑:《粤港澳区域公共管理合作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刘小强:《粤西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人文情怀的浸润》,《南方论刊》2011年第8期。
向凌:《CEPA性质之我见》,《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王宏、陈琳琳:《美国跨国公司在珠三角的发展趋势与引资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28期。
孙艳玲:《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9期。
马富萍、郭玮:《香港与内地跨境人民币流动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胡天民:《日本东京湾港口城市群体的规划和建设》,《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85年第8期。
王敬华:《基于SFA的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陈广汉:《粤港澳经济关系走向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年第3期。
杨爱平:《从利益离散型合作到利益聚合型合作——改革以来内地发展模式的转型对粤港澳合作的影响》,《当代港澳研究》2012年第6期。
任思儒、李郇、陈婷婷:《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3期。
马向明、陈洋:《粤港澳大湾区:新阶段与新挑战》,《热带地理》2017年第6期。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
申勇、马忠新:《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卢锋、李昕、李双双、姜志霄、张杰平、杨业伟:《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
张锐:《世界湾区经济的建设经验与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第5期。
邓志新:《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发展的新引擎》,《广东经济》2017年第5期。
申勇:《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深圳湾区经济开放战略》,《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1期。
路旭、李贵才:《珠江口湾区的内涵与规划思路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
吴思康:《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几点思考》,《人民论坛》2015年第6期。
叶文忠:《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湖南大学》,2007。
《全球十大最富裕的城市》,《企业标准化》2008年第12期。
苏智良、江文君:《上海纽约城市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王宪明:《日本东京湾港口群的发展研究及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严明:《东亚都市的特征比较》,《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胡俊凯:《东京湾启示录:世界性大湾区的成功秘诀》,《时代报告》2017年第23期。
李睿:《国际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启示》,《港口经济》2015年第9期,第5~8页。
俞少奇:《国内外发展湾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福建金融》2016年第6期。
刘家林:《“前店后厂”经济合作模式对香港物流产业链影响分析》,《管理观察》2012年第20期。
雷佳:《湾区经济的分析与研究》,《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2期。
李林、赵文丹:《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功能定位》,《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
潘晓晨:《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来临珠海港该如何“突围”》,《南方日报》,2017年6月15日。
《GDP直逼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来临》,中国指数研究院,2017年6月1日。
江文君:《纽约湾区形成与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文汇报》,2014年2月17日。
《解析粤港澳大湾区前世今生:四方面投资机会》,《上海证券报》,2017年4月19日。
张晓兰:《东京和纽约都市圈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分析》,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张涵:《纽约湾区:多部门四次规划跨区域协作打造》,《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5月6日。
鲍其隽:《中央商务区(CBD)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研究》,天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世界三大湾区的特征和发展经验》,《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2017年7月27日。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历史钩沉》,智汇研究院,http://www.you1688.com/newsviews_51_1700.html。
《旧金山湾区发展启示:从淘金胜地到科技硅谷的涅槃之路》,中国指数研究院,2017年7月26日。
张涵:《一个时代的崛起:旧金山湾区溯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6月4日。
李超、程强:《崛起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研究之十一》,《华泰宏观》2017年1月29日。
王宏彬:《湾区经济与中国实践》,《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11期。
许洁:《国外流域开发模式与江苏沿江开发战略(模式)研究》,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任先博:《一路打通广深科技创新命脉》,《南方都市报》,2017年7月21日。
乐嘉昂:《全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以纽约为案例》,《上海管理科学》2016年第5期。
陈江生、刘瞳:《城市间分工协作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纽约都市圈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深圳特区报》2009年6月22日。
宋丁:《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九大发展趋势探析》,《宋丁茶社》2017年4月15日。
杜艳、苏梓威:《创新链渐成型,粤港澳大湾区以“链式跃升”赋能未来》,《南方日报》,2017年12月15日。
孔向荣:《后BEPS时代国际税收将更有作为》,《国际税收》2016年第7期。
刘隆亨:《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地区经贸关系的新发展及其税收协调》,《财税法论丛》2016年第2期。
王静田:《国际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经济师》2017年第11期。
李超民、胡怡建:《特朗普税制改革取向及其影响》,《税务研究》2017年第1期。
罗增庆、张惠冰:《开展税收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粤港澳税收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中国税务》2012年第3期。
张敬石、胡雍:《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税务与经济》2016年第1期。
龚辉文:《加强中国——东盟税收协调与合作的若干认识》,《税务研究》2016年第3期。
罗增庆:《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税收合作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网站:http://www.ndrc.gov.cn/fzgggz/dqjj/qygh/201707/W020170704311214436773.pdf.2017年7月3日。
欧阳慧:《积极应对我国区域发展新态势,实施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国宏高端智库公众号,2017年6月16日。
陈志豪:《做好大湾区城市群的“四通”》,香港《文汇报》(文汇论坛),2017年5月19日。
《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议定书,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tax.gov.cn/n810341/n810770/c1153751/content.html,2011年3月28日。
《2013年关税实施方案》(税委会〔2012〕22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http://www.gov.cn/zwgk/2012-12/17/content_2291986.html,2012年12月10日。
《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国家税务总局:http://www.chinatax.gov.cn/n810341/n810770/c1152827/content.html,2014年5月21日。
《国际税收征管协作中的问题和对策》,《国际税收》2017年第1期。
简 介:本书由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策划,本书主要是根据艾力彼“第三方医院分层评价体系”系列排行榜,对2018年度的排名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总结分析而成的年度行业报告。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一、分报告二、分报告三以及专题报告、附录共六个部分。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望本书以国家医疗地理的概念展示国家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
简 介:本书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突出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注重综合研究和案例分析,着眼于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凸显专家观点和学术视角。针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机制创新、区域融合、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文化生态圈建设等不同方面研究探讨解决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提供专家智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
简 介:《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出版、跟踪研究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蓝皮书,从学术视野探究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本书从全球城市排名评价分析、国际经贸、国际交往、国际传播等方面对广州城市国际化状况展开研究,并设国际交往中心专题就城市国际化的升级发展路径展开探讨,提出广州着力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