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9

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图书

Facing Kalpa: Field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teriological Religions

SSAPID:101-8196-5519-81
ISBN:978-7-5201-088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近现代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民间教派(道门、教门)运动,并快速地传播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社会。作者深入福建、广东、江西、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长期田野调查,从梳理“济度宗教”范畴入手,认为在民间教派的存在方式中,以“济度”(济世度人)为主导的精神传统,是其得以持续成长的关键。讨论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有助于综合地思考华人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及其超越性的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作 者: 陈进国
编 辑: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鸣谢

 序三 万水归宗,普济群黎

 文前辅文

 序二 济度宗教的过化现象与类家族主义形态

 Preface Ⅰ Significance of Salvationist religions

 导论 济度宗教与现当代中国的道(教)门运动

  一 田野的召唤:为了忘却的记忆

   (一)江西老表的“优待”

   (二)贡院同仁的“醉酒”

  二 家族相似性:何以“重思”道门或教门

   (一)“宗教”概念与“道(教)门”名分辨析

   (二)宗教之“名分”的认识论博弈

    1.价值观念博弈

    2.宗教关系博弈

    3.社会角色博弈

    4.政教关系博弈

   (三)“现代性”与“宗教”的话语共谋

  三 类型分析:济度宗教与本土(复兴)运动

   (一)宗教人类学的本土(复兴)运动理论

   (二)从“救世(救度)团体”到“济度(救劫)宗教”

    1.救世与救度:学术界对道(教)门运动的性质界定

    2.济度与救劫:中文语境中的道(教)门运动的特性

   (三)近现代济度宗教的类型与信仰特质

    1.宗教本土运动的类型学分析

    2.近现代济度宗教的基本特征

   (四)济度宗教与两岸的宗教本土运动

    1.大陆地区宗教本土运动的挫折

    2.台湾地区宗教本土运动的存续

   (五)济度宗教与东南亚华人本土运动

    1.东南亚华人本土运动的实质

    2.马六甲海峡华人社会的历史处境

     (1)印度尼西亚

     (2)马来西亚

     (3)泰国

     (4)新加坡

    3.庙宇联邦:华人济度宗教的生存之道

     (1)孔教会、三教庙宇联合会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

     (2)德教会在新马泰的传播

     (3)一贯道传道“南洋”各国

  四 应世救劫:济度宗教的精神气质

   (一)济度宗教的“应世救劫”母题

   (二)“圣教”失道与“道落(在)庶民”

   (三)济度宗教的“中骨西皮”形态

   (四)济度宗教的“济世度人”情结

  五 盗机化育:济度宗教的创生活力与修行动力

   (一)陌生人—师道的信仰网络

   (二)道商合体:累积的文明传统

    (1)青莲教系

    (2)空道教

    (3)一贯道

    (4)德教会

   (三)信仰的变容与灵性的拼盘

   (四)存神过化(道化)与修行动力学

    1.人类学传播视角中的“存神过化”

    2.“存神过化”的语义学分析

    3.“存神过化”与济度宗教的修行传统

  六 济度宗教的内卷化与去过密化

   (一)内卷化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二)“宗教内卷化”的界定

   (三)济度宗教的内卷化困境

    1.教典教义

    2.仪轨实践

    3.神明体系

    4.组织形态

    5.社会功能

    6.宗教传播

   (四)宗教去过密化与“箭垛式”权威的转型

  七 本书的分析框架与主体内容

   (一)分析框架

   (二)主体内容

   (三)调查说明

 第一章 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以客家罗祖教为例

  一 弁言: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的镶嵌性

  二 客家地域社会与地域崇拜传统

   (一)客家乡族社会与济度宗教的扎根

   (二)传统经济网络与济度宗教的传播

   (三)客家的地域崇拜与民俗样式

    1.佛教及其民俗样式

    2.道教及其民俗样式

  三 客家地域社会的济度宗教传播史略

   (一)罗祖教在长汀的法脉传承

   (二)青莲教系在长汀的救劫布道

    (1)《解放前夕长汀县奉化坛概况》

    (2)《长汀县东郊苍玉古洞广化善坛先天道渊源》

   (三)罗祖教的诵念法事与仪式框架

    1.日常功课

    2.打醮度孤

    3.藏魂立禁

    4.开冥路

  四 刻经与灵媒:客家地区罗祖教复兴的动力

   (一)刻经人的叙事:大乘经的复制

   (二)灵媒的口述史:大乘经的灵力

    【事例1】童子ZMM:代罗祖师“传口谕”

    【事例2】童子DLM:想建一座罗祖庙

    【事例3】童子诵经盘口:念大乘经避免窜童

    【事例4】神童HDD:筹划修复地方佛寺

    【事例5】童子ZZ:大乘经盘口专业户

    【事例6】童子QGL:神明窜童如同入党考验

   (三)一个大乘经盘口的念经故事

  五 结语:济度宗教的记忆唤醒和文化再生

 第二章 济度宗教与神启权威:以闽东儒教道坛为例

  一 弁言:地方儒教形态的弥散性与聚合性

  二 地方儒教的传统与济度宗教团体的记忆

  三 道(仙)师的治病救劫:儒教道坛之勃兴

  四 箭垛式权威:韩雪仙姑的神启故事

  五 儒教道坛的道化方式与地方的文治化

   (一)儒教道坛的神圣空间与弘道模式

   (二)HJ村:儒教道坛教化地方的案例

  六 正统化困境:儒教道坛与知识精英的互动

  七 结语:神启权威与济度宗教的生成

 第三章 济度宗教与神道设教:以香港金兰观为例

  一 弁言:神道设教与新道教(道堂)运动

  二 代天宣化:香港金兰观发展简史

  三 香港金兰观的“综摄主义”特质

  四 香港金兰观的“济世主义”情结

   (一)医药济世

    1.乩示赠药

    2.配制药方

    3.赠医义诊

   (二)紫霞施泽

   (三)求赦民难

   (四)静坐气功

  五 香港金兰观的“神启”修行实践

   (一)保健课程

   (二)修身课程

   (三)修真课程

  六 结语:神道设教与济度宗教的张力

 第四章 济度宗教与位育教育:以台湾一贯道为例

  一 弁言:位育教育与一贯道的“道化”

  二 一贯道的发展脉络与信仰特质

   (一)一贯道在台湾的兴革概略

   (二)台湾一贯道之救劫济度的气质

  三 一贯道的进修班学制与人格位育之道

   (一)发一崇德道场的进阶学制

    1.从求道仪式到法会

    2.五年道场进阶教育

    3.讲师培训班、讲师班、点传师班

   (二)玉山宝光道场的进阶学制

   (三)安东道场的进阶学制

   (四)一贯道进阶教育的位育精神

    1.一贯道位育教育的基本特质

    2.位育教育“去过密化”的尝试

  四 一贯道与巴哈伊教的位育教育之比较

   (一)巴哈伊教的儒禧研习课程

   (二)两种宗教团体的位育教育差异

  五 结语:位育教育与济度宗教的成长

 第五章 济度宗教与区域网络:以南洋空道教为例

  一 弁言:空道教与信仰的区域网络建构

  二 空道教的区域网络扩张与戒烟治病运动

   (一)空道教在中国及南洋的区域分布

    1.空道教在中国内地的传布

    2.空道教在南洋地区的分布

   (二)空道教在南洋的治病救劫记忆

    1.马来西亚

    2.印度尼西亚

    3.新加坡(星洲)

  三 香港的空道教与南洋的信仰区域网络

   (一)香港空道教谱系及其没落化

    1.明德堂系

    2.复本原系

    3.祖山廖氏系

   (二)香港、南洋两地的道务互动

  四 空道教的转型之殇与内卷化困境

   (一)空道教的自我革新尝试

   (二)南洋空道教的教名之争

   (三)南洋空道教的教权之争

    1.祖山廖氏的权力之争

    2.神圣空间的诠释之争

   (四)南洋空道教的寄山费之争

  五 空道教的合法性危机与跨境性诉求

   (一)清代至民国的蒙冤和被查禁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取缔和审判

    1.福建省的取缔

    2.江西省的审判

   (三)南洋空道教的跨境性诉求

   (四)空道教在中国大陆的复苏

  六 结语:区域网络的修复与济度宗教的去过密化

 余论 意义何在:济度宗教作为方法

  一 话语构建:如何走出济度宗教的神话化解释

  二 救劫漩涡:济度宗教运动的生成何以可能

  三 迁流模式:济度宗教之“外延中国的天下”

 附录 道教人类学的路径反思

 序一 济度宗教的重要性*

近现代中国及周边地区,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教派宗教(道门、教门)运动,并被刻印上“封建”“秘密”“迷信”等神话化的记忆。具有典型“家族相似性”的教派宗教之持续存在的动力结构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教派宗教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文明基因?教派宗教为什么有持续的合法性危机和传播的限度?作为一种本土的济度(救劫)宗教运动,“道(教)门”基本上未脱离一个共通的创世神话类型及其“应世救劫”母题所引动的“漩涡效应”,一直主动谋求“近代化”的信仰转型,并最终形成了具有连续性文明特色的新宗教谱系。济度何在,谁之宗教?以济度宗教为方法,是重建一个关于“中国宗教谱系”的历史论述的渠道。而作为态度的济度宗教,同样是构建“批评的宗教学”的媒介。重思济度宗教,也是重思历史中国,重思中国文明。

(宋)张守:《谢除知福州到任表》,载《毘陵集》卷六,中华书局,1997。

(明)林兆恩:《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明)卢文辉存稿、陈衷瑜编、董史订:《林子本行实录》,莆田东山祖祠重印本,1995。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七,徐敏霞、周莹点校,中华书局,1983。

(清)李拔等纂修:《福宁府志》卷8《霞浦公廨》,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清)谭抡修王锡龄高昊纂:《福鼎县志》,清嘉庆十一年刊本。

(清)罗汝泽、刘以臧修、徐友梧纂:《霞浦县志》,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清)李拔纂修:《福宁府志》,清光绪六年刊本,宁德地区地方编纂委员会点校,1991。

黄恺元主修:《长汀县志》,民国二十九年版。

《长汀县志》,三联书店,1993。

云净子:《真空祖师全传》,1936年编印,星洲真空教联合会翻印,1978。

张德钦:《三教同言问答》,马来西亚霹雳州太平西华精舍,1966。

黄子艾编:《空中教发展史略》,马来西亚霹雳空中教会,1965。

无心子修编:《空道教史》,1936年编,森美兰芙蓉真空祖师复本原道堂复印本。

檀仁梅:《邵武云坪山空道教的初步研究》,《福建文化》第2卷第1期,1944。

《星洲真空教联合会成立廿二周年纪念特刊》,1976。

刘伯奎编:《砂劳越之真空教》,新加坡印,1977。

曾建成:《均仓福金山真空道堂梗概》,《顺昌文史资料》1982第1期。

潘友廉:《“真空教”流行在尤溪》,《尤溪文史资料》第8期。

陈天成:《真空教来历、活动和被取缔经过》,《南靖文史资料》第14辑。

翁鼎山:《福和山真空大道轶闻》,《永定文史资料》第21期。

醒凡子记录、凌子驹修订:《空道教传》,南洋天灵总道堂重抄本,1959。

凌腾骏(凌子驹)编订:《空道教传》,写印本,新加坡本元山道堂,时间未详。

沈金耀:《空道入门戒烟治病说明书》,江西章贡山、散空亭出版,黄达忠翻印,年代不详。

廖经才主编:《东南亚真空教道堂图刊》,香港真空纪念堂出版,1968。

廖经才编撰:《真空教历代系统谱表》,香港真空教纪念堂出版,1977。

《真空教主降世一百五十周年特刊》,香港真空纪念堂出版,1977。

《新加坡真空教联合会暨本元山道堂新厦落成开幕纪念册》,1992。

《归一会刊》第1-15期,新加坡真空教联合会出版,1998-2001。

张鸿基:《迷信荒诞的陈济棠》,《民国春秋》1994年第1期。

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主编:《客家风情》(续集),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1994。

宋光宇编著:《龙华宝经》,台北元佑出版社,1985。

赵嘉珠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赞助编印:《一贯道由非法到合法的历史记录》(宋光宇教授搜集整理),2009/9。

香港金兰观编:《金兰特刊.乙酉年(35周年)纪念特刊》,2005。

香港金兰观编:《金兰特刊.癸未年(2003)纪念特刊》,2003。

发一崇德道务中心负责群编:《传承永续:不休息菩萨行道六十周年感恩纪念专刊》,财团法人光慧文教基金会发行,2009。

北林编著:《白阳道脉薪传录》,台北明德出版社,2009。

《负责讲师手册——社会界、学界通用本》,财团法人光慧文教基金会,2005。

《点亮心灯》,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8。

《启迪童心》,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8。

《激扬朝华》,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0。

《挺身服务》,澳门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12。

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岩市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

政协福鼎市委员会文教卫体委编:《福鼎文史》第三十辑“磻溪专辑”,2012。

陆文荣统筹、大兴道人纂:《白玉蟾真人全集》,海南出版社,2015。

〔马来西亚〕李亚遨主编:《族魂林连玉续编》,吉隆坡林连玉基金会,2005。

车锡伦编著:《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王见川、李世伟、车锡伦、宋军、范纯武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

王见川、宋军、范纯武编:《中国预言救劫书汇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

潘光旦:《生物学观点下的孔门社会哲学》,刊于《留美学生季报》第1卷第1·3号(1926年3月,1927年1月)。

潘光旦:《教育与位育》,《华年》第2卷第43期,1933年10月25日。

潘光旦:《尚同与尚异》,潘乃穆编《潘光旦文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王世庆:《日据初期台湾之降笔会与戒烟运动》,《台湾文献》第37卷第4期,1986年12月。

李世瑜:《天津在理教调查研究》,载王见川、柯若朴主编《民间宗教》第2辑,台北南天书局,1996。

范存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总第3期。

李光伟:《民国道院扶乩活动辨正》,《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2001年01期。

施爱东:《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方式为例》,《民俗研究》2005年03期。

施爱东:《末日谣言的蝴蝶效应及其传播动力》,《民族艺术》2014年02期。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与共时研究——以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01期。

刘魁立、施爱东:《刘魁立先生访谈录》,《民俗研究》,2007年02期。

王见川:《同善社早期的特点及在云南的发展(1921-1937)》,台湾《民俗曲艺》第172期“救世团体与现代中国的新兴宗教运动”专辑,2011年6月。

游子安、危丁明:《先天道的尊孔崇道:香港道德会福庆堂、善庆洞的源流和变迁》,台湾《民俗曲艺》第173期“救世团体与现代中国的新兴宗教运动”专辑,2011年9月。

林国平:《定光古佛探索》,《圆光佛学学报》第3期,1999年2月。

李全生:《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读书》1997年11月。

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林安梧:《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载《原道》总第4辑,学术出版社,1997。

卢国龙:《“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原道》总第4辑,学术出版社,1997。

赖连金:《关于一贯道在日本发展之过程》,载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12月。

陈熙远:《宗教——一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关键词》,《新史学》第13卷4期,2002年12月。

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情况初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2期。

金泽:《新兴宗教研究——理论问题与社会挑战》,新兴宗教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2/6)。

马西沙:《论全真道的民间性》,载《全真道传承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3年12月。

毛巧晖:《二十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概念的流变》,载《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3年11月。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郭华清:《国民党政府的宗教管理政策述略》,《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

〔美〕科大卫、[中]刘志伟:《标准化还是正统化?从民间信仰与礼仪看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载《历史人类学刊》2008年,第6辑。

李瑞祥:《玉山宝光圣堂祭天乐舞之研究》,“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年7月。

丁仁杰:《当天道遭逢宗教市场:评Lu Yunfeng,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台湾社会学刊》2009年12月第43期。

杨流昌:《天道传奇——一贯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0。

李猛:《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计亚萍:《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钟云莺:《一贯道在台湾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华民国发展史·文化发展组》年(作者提供),2011。

钟贯豪:《紫靖阁与金兰观——香港潮籍道坛互动个案研究》,陈景熙、张禹东主编《学者论德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玉柱:《一贯道道场兴革与全球化发展》,台北一贯道全球化研讨会(2009/6/6)。

李玉柱:《一贯道的台湾经验与全球发展》之“两岸有关一贯道文化交流事项简录”,新兴宗教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2/6-7)。

王爱平:《宗教对印尼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作用——以印尼孔教、“三教”为例》,《世界民族》2010年第5期。

李猛:《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陈进国:《宗教生活世界的“灵性反观”》,载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陈进国:《中华教:当代儒教的三种实践形态》,载陈明主编《原道》第16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陈进国:《宗教救度团体的本土运动与全球拓展——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一贯道》,载《一贯道研究》第1卷创刊号,2011年11月。简体版授权刊于王铭铭主编的《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2辑,2012年6月。

陈进国:《济度道教的发展与信仰信育实践——以香港金兰观为例》,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5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陈进国:《中华信仰版图的建构与民间信仰形态的发展》,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游子安:《道脉南传:20世纪从岭南到越南先天道的传承与变迁》;载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危丁明:《吾道其南:先天道在泰国的流播》,载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范存武:《民初儒学的宗教化:段正元与道德学社的个案研究》,载台湾《民俗曲艺》第172期“救世团体与现代中国的新兴宗教运动”专辑,2011年6月。

李世伟:《海滨扶圣道:战后台湾民间儒教结社与活动(1945-1970)》,载台湾《民俗曲艺》第172期“救世团体与现代中国的新兴宗教运动”专辑,2011年6月。

王见川、康豹、宗树人:《导言:救世团体研究的回顾》,载台湾《民俗曲艺》第172期“救世团体与现代中国的新兴宗教运动”专辑,2011年6月。

钟云莺:《修心、修炼、修道:清末民初民间儒教的修行观》,《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

张小军:《文治复兴和礼制变革》,《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万晴川、王雅静:《救赎与救劫:古代小说中的神仙降凡主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1月。

范丽珠、陈纳:《“神道设教”的政治伦理信仰与民间儒教》,《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5期。

衣俊卿、欣文:《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6年1月。

庄孔韶:《早期儒学过程检视——古今跨学科诸问题之人类学研讨》,《人类学研究》第1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陈景熙:《从潮汕到香港,从乩盘到互联网——香港金兰观源流与乩文传播》,载陈春声、陈伟武主编:《地域文化的构造与播迁:第八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

杨莉:《从民间信仰到儒教——以XP道坛为例探讨儒教建构的可能性》,载卢国龙主编《儒道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孙艳艳:《奔走在阴阳两界的“看香”与“跑功”——河南省周口地区的民间信仰经验与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翟奎凤:《“存神过化”与儒道“存神”工夫考论》,载《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1期。

杨德睿:《从超验到通俗——弘阳教诉求主题变迁的研究》,载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孔瑞:《乡村空心化与民间信仰变迁:基于重庆市民族村的田野调查》,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郑筱筠:《试论福建民间信仰的组织管理模式对基层妇女的影响》,载《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1期。

〔日〕酒井忠夫:《民国初期之新兴宗教运动与新时代潮流》,张淑娥译,载王见川主编《民间宗教》第1辑,台北南天书局,1995年12月。

〔日〕志贺市子:《清末民初的救劫经所反映的危机——鼠疫、近代西洋文明及共产革新》,载“跨国危机的对应:1850-1950东亚港口-城市华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会议,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2016年6月。

〔德〕柯若朴(Philip Clam):《“民间儒教”概念之试探:以台湾儒宗神教为例》,《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4期,2002年9月。

〔加〕宗树人(David A.Palmer),“Chinese Redemptive Sovieties and Salvationist Religion:Historical Phenomenon or Sociological Category”,载台湾《民俗曲艺》“救世团体与现代中国的新兴宗教运动”专辑(2011年第172期);中文:《民国救世团体与中国济度宗教:历史现象还是社会学类别?》,载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马来西亚〕王琛发:《末劫收圆:概说先天道诸派瑶池信仰的循环创世观》,中国大陆青海社会科学院主办“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论”,2011年7月。

〔美〕Prasenjit Duara,“The Discourse of Civilization and Pan-Asianism,”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12:1(2001),pp.99-130,reprinted in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

〔马来西亚〕王琛发:《走出无奈:回顾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同化压力下的宗教传播》,发表于第四届“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东华大学,2010年3月26-27日。

〔马来西亚〕王琛发:《青莲教下南洋:马来亚最早期的瑶池信仰》,2010年,http://www.Xiao-en.org/cultural/magazine.asp?cat=34&loc=zh-cn&id=1862。

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罗香林:《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香港中国学社,1962。

谢扶雅:《宗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郑振满:《明清福建宗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5。

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2。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业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连立昌:《福建秘密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

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李世瑜:《现在华北秘密宗教》(增订本),台北兰台出版社,2007。

陈寅格:《陈寅格读书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周燮藩、牟钟鉴等著:《中国宗教纵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马西沙:《民间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马西沙:《清代八卦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马西沙:《古代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及社会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谢重光:《客家源流新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李文生、张鸿祥主编:《汀江与客家人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杨彦杰主编:《长汀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上),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2002。

张鸿祥:《长汀城关传统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

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金泽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牟中:《一贯道历史》,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1997。

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台北南天书局,1997。

宋光宇:《天道传灯——一贯道与现代社会》,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1996。

宋光宇:《天道传灯——一贯道与现代社会(下)》,台北三扬印刷企业,1996。

宋光宇:《一贯真传(一)——张培成传》,台北三扬印刷企业有限公司,1998。

宋光宇:《天道钩沉》(修订版),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

牟中:《一贯道历史》,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1997。

邵雍:《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丁仁杰:《社会脉络中的助人行为: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个案研究》,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9。

丁仁杰:《社会分化与宗教制度变迁:当代台湾新兴宗教现象的社会学考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4。

丁仁杰:《当代汉人民众宗教研究:论述、认同与社会再生产》,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

李世伟:《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的结社与活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陆仲伟:《一贯道内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庄吉发:《真空家乡:清代民间秘密宗教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陆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东方出版社,2000。

卢国龙:《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华夏出版社,2001。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游子安主编、危丁明编撰:《道风百年——香港道教与道观》,香港利文出版社,2002。

郑永华:《清代秘密教门治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黎志添、游子安、吴真等:《香港道堂科仪历史与传承》,香港中华书局,2007。

黎志添:《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

黎志添、游子安、吴真:《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香港中华书局,2010。

钟云莺:《清末民初民间儒教对主流儒学的吸收与转化》,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

郑丽生:《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

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金泽:《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1辑,民族出版社,2009。

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2-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14。

慕禹:《一贯道概要》,台南靝巨书局,2002。

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

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社族群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高师宁:《新兴宗教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钟云莺:《清末民初民间儒教对主流儒学的吸收与转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

陈进国:《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5-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016。

王爱平:《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中华书局,2010。

黄进兴:《皇帝、儒生与孔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陈景熙、张禹东主编:《学者论德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陈支平主编:《一统多元文化的宗教学阐释:闽台民间信仰论丛》,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谢重光:《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陈春声、陈伟武主编:《地域文化的构造与播迁:第八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

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刘俊文译,中华书局,199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第34,中华书局,1989。

游子安主编:《弘道展慈——香港道慈八十载》,香港红卐字会出版,2011。

金泽:《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青岛出版社,2016。

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中信出版集团,2016。

赵汀阳:《惠此中国》,中信出版集团,2016。

李零:《我们的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苏秉琦:《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王见川、李世伟、范存武等:《桃竹苗地区鸾堂收藏文献调查暨数位典藏计划期末成果报告书》,2016。

〔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孙歌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日〕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美〕David Jordan and Daniel Overmyer ed. The Flying Phoenix: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焦大卫、欧大年合著,周育民译,宋光宇校读:《飞鸾:中国民间教派面面观》,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日〕志贺市子:《香港道教与扶乩信仰:历史与认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林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美〕黄宗智:《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法律出版社,2014。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上海三联书店,1990。

〔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文版前言》,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书局,2000。

〔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日〕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林又崇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9。

〔日〕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史——宋代至近代》,龚颖、赵士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英〕布莱恩·特纳(Bryan.S.Turner):《身体与社会》,马海良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美〕包弼德(PeterK.Bol):《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美〕 苏尔、诺尔(Sure,Donald F. & Noll,Ray R.)编:《中国礼仪之争——西方文献一百篇(1645-1941)》,沈保义、顾卫民、朱静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马〕林廷辉、宋婉莹:《马来西亚华人新村50年》,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2。

〔美〕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黄剑波、高民贵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马〕苏庆华:《马新华人研究:苏庆华论文选集》(第一卷),马来西亚创价学会,2004。

〔马〕苏庆华:《马新华人研究:苏庆华论文选集》(第二卷),吉隆坡联营出版(马)有限公司,2009。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德〕《韦伯作品集》2《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等译,孙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美〕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 I.Schwartz):《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刘东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美〕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董江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马〕王琛发:《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实践》,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2006。

〔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杜赞奇(Prasenjit Duara):《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德〕《韦伯作品集》2《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英〕斯蒂芬·亨特(Stephen Hunt):《宗教与日常生活》,王修晓、林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英〕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陈维杭校,商务印书馆,2009。

〔奥〕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文化和价值》,黄正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

〔美〕武雅士(Arthur P.Wolf)等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彭泽安、邵铁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Geertz,Clifford,Agriculture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Dean,Kenneth(丁荷生).Lord of the Three in One:the Spread of a Cult in Southeast China(三一教:中国东南的膜拜扩散).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Lu Yunfeng(卢云峰),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dao in Taiwan: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台湾一贯道的转型:一个宗教经济变迁的调适),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08。

C.Julia Huang(黄倩玉),Charisma and Compassion:Cheng Yu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卡理斯玛与慈悲:证严与佛教慈济运动),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Vincent Goossaert(高万桑)and David A.Palmer(宗树人),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现代中国的宗教问题),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