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回顾与反思图书
Gender Perspective: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含“经验与性别考察”“知识与性别反思”“科技与性别社会”三部分,所选文章分析了相关学科论述呈现的性别意识,检视了“科学研究”与“自然事实”背后所蕴含的性别偏见,反思了古典医学知识及“妇女与工作研究”“女性更年期研究”“性别与空间”等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学术研究应有的问题意识与对研究方法的建议。
编序
后记
一 经验与性别考察
女性更年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前言
更年期的定义
更年期观念的回顾
一 中国观点
二 西方观点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临床医学
二 社会学
三 人类学
四 心理学
研究方法的缺失
(一)抽样方面
(二)症状定义方面
(三)更年期的定义方面
(四)文化刻板印象对症状的影响
(五)研究内容方面
结语
附录
古典妊娠医书中的“安胎”“养胎”与“辟杀”**
一 问题意识
二 妊娠女科传统之形成
三 古典妊娠知识的基本论题:逐月养胎
四 妊娠养胎的相关禁忌与调护
五 “胎杀”之避忌与呈现
六 余论:“女观”研究之可能
变调的“ngasal*”:婚姻、家庭、性行业与四个泰雅聚落妇女(1960~1998)*
一 前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被卖”“质押”“典卖”的定义
五 四个聚落的地理位置与从娼现象的差异
六 美水村四个聚落妇女涉及性产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1960~1976年:离婚与身价、赎财
1.妇女涉及性行业的特征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美水村四个聚落妇女的婚姻处境
(1)社会状况
(2)离婚率变动与妇女从娼的关联
(3)新娘身价、离婚赎财、无婚姻自主权、夫权、婚姻暴力
(4)外省人对聚落两性关系的冲击
(5)不合理的两性分工
3.第一时期妇女从娼后的个人境遇与对聚落的影响
(二)1977~1988年:押卖妇女盛行期
1.第二个时期妇女涉及性行业特征
2.聚落中介者
3.社会脱序的年代
(1)台湾色情市场发展与泰雅人的相对贫困处境
(2)社会文化经济剧变、社会脱序、父权与夫权的扩张
(3)日益恶化的家庭解组问题
(三)1989~1998年:两代从娼与聚落中女孩因反抗被家人押卖
1.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水村
2.第三时期从娼妇女特征
3.四位来自娼业中介者家族的女孩
七 结论
附录四 个娼业中介者家族从娼妇女之亲属关系
跨越父权与母权之分*
一 前言*
二 文献探讨
(一)母系或父系及女权或男权的争议
(二)原住民族群两性关系的相关文献
三 研究方法
四 跨越父权或母权——迈向文化主体性
(一)传承与义务
(二)冲突与圆融
(三)两性分工、经济与自主权
(四)现代的冲击
五 结论
二 知识与性别反思
游移于生物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之间:心理学中的性别意识*
前言
一 心理学领域中的性别权力结构
二 主流心理学的性别面貌:一门“男性化”的学科
(一)心理学教科书中的性别特点
(二)以生理性别为论述与研究重心
三 女性心理学者的反击
四 对立的扩大:生物心理学与建构心理学的兴起
五 与国际化、本土化之合纵连横
结语
从性别角度探讨社会弱势者的计算机学习*
一 前言
二 相关文献
(一)从后结构女性主义的观点看性别与计算机
(二)以ANT作为反本质的研究策略
1.ANT的分析原则
2.ANT的转向:他者性(otherness)
三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分析与发现
(一)当地社会网络与弱势者的学习情况
(二)转译过程与另类实践
(三)文化迷思与计算机实践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是为少数者?**
一 次级地位文献
1.性别阶层
2.性别职业隔离
3.性别比率
4.歧视
二 工作内涵之研究
1.职业(工作)社会学
2.人类学对男女分工的研究
3.家庭、性别角色、工作
三 角色理论
四 工作对人之影响研究
五 结论
三 科技与性别社会
科技的性别政治*
前言
一 到底什么才称为科技?摩天大楼与奶瓶
二 家庭中也有工业革命?新科技一定减轻妇女的家务劳动?
三 除了发明家,使用者也可能型塑科技发展
四 科技物又不是人,会有什么政治吗?甚至是性别政治?
五 我的性别认同,与科技有关?
六 科技的性别政治:台湾地区vs.“上国”
性别与科学:一个回顾*
一 科学知识生产者的性别政治——科学尽是男人的天下?
二 科学知识内容的性别政治
三 挑战生物决定论
四 女性主义者,小心科学就在你身边
生态女性主义:连接性别压迫与物种压迫的女性主义观点*
一 前言
二 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主张
三 生态女性主义:本质主义与女性主义向下沉沦?
(一)本质论倾向的批判与回应
(二)二元论倾向的批判与回应
(三)跨越本质论与二元论的迷思
四 解构压迫性概念
五 代结论:拓展女性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
性别、社会角色与忧郁症*
一 前言
二 性别与忧郁症状
(一)国际文献的比较
(二)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
(三)性别差异的解释模式
三 社会角色与健康之解释模式
(一)角色与压力之解释模式
(二)角色与资源之解释模式
四 性别、社会角色与忧郁症之实证研究
(一)西方的研究发现
(二)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
五 生命周期与社会角色之交互作用
六 结论
附录
《台湾妇女人权学习手册》导读*
一 女权即人权:由概念到教育
二 台湾地区女性的人权教育与实践
三 未来展望
1.工作室及研习会实际训练
2.发展本土妇女人权教材
3.国际联结与交流
结语
裘沛然主编《中国医学大成》,台北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
任骋:《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1。
Paul Ropp:《明清妇女研究:评介最近有关之英文著作》,梁其姿译,《新史学》1991年第2期。
王景琳、徐甸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海书店,1936。
杜正胜:《形体、精气与魂魄:中国传统对“人”认识的形成》,载黄应贵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第27~88页。
李良松、郭洪涛编《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宋锦秀:《傀儡、除煞与象征》,台北稻乡出版社,1994。
宋锦秀:《台湾传统安胎暨“胎神”的观念:神煞论初探》,1997。
吴颖:《中国民间择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张机撰、徐彬注《金匮要略论注》,二十四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81。
王叔和:《脉经》,台南大孚书局有限公司,1976。
巢元方等:《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79。
时贤:《产经》,二卷(日本传钞明施沛校刊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九十三卷,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83。
孙思邈:《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三十卷,据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版影印,《东洋医学善本丛书》(第十二册),1989。
昝殷:《经效产宝》三卷续一卷〔据清光绪七年(1881)影宋刊本〕,载裘沛然主编《中国医学大成》(第二十八册),台北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
佚名:《产宝诸方》,一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81。
佚名:《产宝诸方》,一卷(清光绪四年(1878)钱塘丁氏当归草堂刊本),医学丛书初编,第七册,1878。
佚名、胡文焕纂辑《新刻养生食忌》,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佚名:《保产育婴录》,载《奚囊广要》,十三种十四卷(据明童氏乐志堂刻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丛书类,第八十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王好古:《阴症略例》(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载《丛书集成初编》第一四一九册。中华书局,1985。
王衮:《博济方》,五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81。
陈自明:《妇人良方》,薛已校注,二十四卷(据嘉靖刊本缩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2。
朱端章编《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卷(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载《丛书集成初编》第一四二二、第一四二三册,中华书局,1985。
陈言:《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79。
李师圣、郭稽中等编《产育宝庆集》,二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81。
宋徽宗敕编《圣济总录纂要》,二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81。
李师圣、郭稽中等编《产育宝庆集方》,二卷,清光绪四年(1878)钱塘丁氏当归草堂刊本,1878,载《医学丛书初编》第五册。
朱端章编《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卷(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载《丛书集成初编》第一四二二、第一四二三册,中华书局,1985。
李鹏飞:《刻三元参赞延寿书》,胡文焕校,四卷,新收于《寿养丛书》,十六种三十六卷(据明胡文焕刻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丛书类,第八十二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周臣编辑、胡文焕校《新刻厚生训纂》,六卷,载《寿养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巴蜀出版社,1987。
徐大樁:《学源流论》,二卷,医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本,1778。
李调元:《释神》,姚东生辑,嘉庆十七年(1812),载王秋桂、李丰林主编《史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9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Douglas,
Falk,Nancy A. & Rita M. Gross(eds.),
MacCormack,Carol P.(ed.),
1.Abir-am,Pnina G. & Outram,D.(eds.),
2.Benjamin,M.,
3.Haraway,D.,
4.Harding,S.,
5.Harding,S. & O’Barr,Jean F.(eds.),
6.Jordanova,L.,
7.Keller,Evelyn F.,
8.Keller,Evelyn F.,
9.Keller,Evelyn F. & Longino,Helen E.(eds.),
10.Kohlstedt,Sally G. & Longino,Helen E.(eds.),Women,gender,and science:New directions,Osiris:
11.Ogilvie,Marilyn B. & Choquette,Clifford J.,
12.Rossiter,Margaret W.,
13.Russett,Cynthia E.,
14.Schiebinger,L.,
15.Schiebinger,L.,
16.Schiebinger,L. ed.,
17.傅大为、王秀云:《当代台湾女性科学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6年第22期,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