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图书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SAPID:101-8182-2365-16
ISBN:978-7-5097-520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七个方面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传统道德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研究。专题从不同侧面研究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及其对群众思想活动的影响,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苏振芳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前言

 后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 新中国成立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状况(1949年以前)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2.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革命根据地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抗日根据地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国民党统治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把对国民党统治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革命事业有机地联系起来

     2.重视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学生运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4.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革命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5.把争取学生的切身利益同革命任务相结合,引导青年知识分子走一条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成长道路

     6.根据国民党统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确立(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一)开展新民主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

     1.根据《共同纲领》的要求,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2.设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

     3.引导学生参加各项运动和社会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4.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5.建立有效的政治工作机制,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格局

    (二)学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向学生进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

     2.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促进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把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作为一切专业教育的基础

     3.在确立高校培养目标过程中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4.初步形成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三)开展唯物主义宣传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1.积极组织大学生投入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划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思想界限

     2.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大力宣传辩证唯物主义

     3.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三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曲折过程(1957年1月~1966年4月)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高等学校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3.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改进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严重挫折(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红卫兵运动兴起,高校陷入无政府状态,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瘫痪

    2.用断章取义的“语录”代替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

    3.极“左”路线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全面推行

   五 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76年10月~1982年2月)

    1.粉碎“四人帮”以后,高校教学秩序恢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整顿恢复

    2.解放思想,在拨乱反正中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基本点的教育

    4.制定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改进和加强马列主义理论课

    5.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

    6.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六 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82年9月至今)

    1.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2.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

    3.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大学生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应承担的职责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一 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是革命事业的未来和希望,要特别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2)大学生是各种阶级势力争夺的对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

     (3)大学生是人生中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邓小平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未来

     (2)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重新认识和正确估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3)国内外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必须相应改变

    3.江泽民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提出抓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2)提出“德育首位”的思想,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3)提出“四个统一”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理论指导和努力方向

    4.胡锦涛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把创新和发展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来认识

     (2)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3)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两大新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4)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原则、新方法

     (5)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学科建设基础上

    5.习近平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要坚持“育德为先,以德为本”

     (3)高校党的建设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

     (4)青年要树立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5)引用经典勉励广大青年学生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建设、改革和创新

    1.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确定(1949~1956年)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曲折发展时期(1957~1976年)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阶段(1977~1983年)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次改革(1984~1990年)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次改革(1991~2004年)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次改革(2005年至今)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和目标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6.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典型教育法

    3.寓教于乐教育法

    4.感化教育法

    5.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7.冲突缓解法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呼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个体思想道德价值观认同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引导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建设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境界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四)道德实践养成与促进社会关系的良性运转相结合,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唤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自觉性,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体意识

     1.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2.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教育大学生自觉地为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奋斗

 第二章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探究

   一 大学生在文化认同中的自觉选择

   二 文化对大学生认同的内在约束

    (一)文化模式

    (二)文化方式

   三 大学生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外在调适

    (一)社会制度

    (二)学校教育

    (三)家庭

    (四)大众传媒

    (五)意见领袖

    (六)社会思潮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

   一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

    (一)从中西文化的单向疏离转向综合创新

    (二)从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批判走向理性公允

    (三)从政治需求转向对社会人文价值的追求

    (四)从此起彼伏的“热点”走向平静吸收

    (五)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偏离走向同向

   二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发展演进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日趋成熟

    (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三)传媒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领

   三 着力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转变为发展先进文化的现实推动力

    (一)准确制定大学生政策,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提供导向和制度保证

    (二)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树立文化认同的价值标准

    (三)坚持文化创新,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加强大众传媒管理,为大学生文化认同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三节 大学生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 大学生文化心理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推动力

   二 当代大学生文化心理分析

    (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认同

    (三)对大学生文化心理的评价分析

   三 构建大学生文化心理持续发展机制,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准确制定大学生发展政策,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序机制

    (二)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高文化价值判断水平

    (三)坚持文化创新,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加强大众传媒管理,保证对大学生文化心理的正确引导

  第四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文化认同

   一 文化认同的价值性规定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之必要

   二 大学生文化认同面临转型期的挑战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文化认同对策思考

    1.坚持文化方式与价值内涵的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认同的本质

    2.坚持一元主导、兼容并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认同的多维整合

    3.坚持扬弃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认同的去伪存真

 第三章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培育青年的历史经验

   一 高度重视青年是党培育青年的重要前提

    1.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青年是可贵的有生力量

    2.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力量对比的角度认识和对待青年

    3.中国共产党信任和依靠青年,把青年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二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培育青年的核心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青年成长的决定性意义

    2.青年成长的政治方向是不同政治力量激烈争夺的焦点

    3.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青年一代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保证

   三 在实践中与人民群众结合是党培育青年的正确道路

    1.青年只有在实践中与工农相结合,才能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2.青年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

   四 组织团结青年是党培育青年的基本原则

    1.团结组织最大多数青年

    2.通过青年组织维护青年利益

   五 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教训是党培育青年的一贯作风

    1.党实事求是反省自身培育青年的经验教训

    2.党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反思培育青年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变革与青年发展的路径转向

   一 1978~1991年,权力主导型缓慢消解的青年发展路径

    (一)国家权力保障和促进青年发展,但刚性的权力主导型青年发展模式缓慢松动

    (二)青年认同并积极参与改革,但是对改革出现的问题不满,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在震荡中磨合

   二 1992年至今,权利主导型的发展路径

    (一)国家确认和尊重青年的权利,为青年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必要的服务

    (二)青年理性认同和参与改革,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第三节 青年教育与社会思潮的分析和引导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社会思潮分析引导的必要性

    (一)社会思潮是反映思想热点的“晴雨表”

    (二)大学生成长与社会思潮密切相关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面临社会思潮的冲击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加强社会思潮引导的过程

   三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辟了社会思潮引导的途径

    (一)要积极占领思想阵地

    (二)要赋予大学生批判的武器

  第四节 青年学生的民主意识教育

   一 中西方民主实践的历史起点不同

   二 中西方民主实践的内容、本质不同

    1.民主作为国家形态表明国家的阶级性质,即“谁统治”的问题

    2.民主作为政治治理的规程,表明政治权力运转的程序和规范,即“怎么统治”的问题

    3.民主作为公民的权利,表明政治参与的广度,在实行竞争性选举的民主制国家,意味着“谁来选”

   三 中西方民主实践的前途、命运不同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底层青年

   一 底层青年概念界定

   二 关注底层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三 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底层青年

 第四章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第一节 辅导员专业定位、标准及其达成

   一 辅导员专业定位

    (一)辅导员为何需要专业定位

     1.辅导员是一个高度综合而又深入分化的工作,对专业定位提出内在要求

     2.辅导员专业化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专业定位做进一步的厘清

     3.辅导员工作中的现实困惑,需要通过专业定位来促进解决

     4.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发展路径,需要通过专业定位来支撑

    (二)辅导员如何进行专业定位

   二 辅导员专业标准的审视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专业道德

    (三)专业训练

    (四)专业成长

    (五)专业自主

    (六)专业组织

   三 辅导员的专业化现状与问题

    1.知识结构碎片化,教育能力有所不足

    2.专业道德潜在流失,专业伦理急需建设

    3.入职专业门槛低,专业训练亟待加强

    4.在职进修成效不高,专业成长任重道远

    5.专业自主受到质疑,专业权力名不副实

    6.专业组织力量薄弱,活动空间提升有限

   四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推进重点

    (一)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自觉

     1.牢记工作职责,确立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理想

     2.树立专业化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3.增强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提升工作的专业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1.以完善双轨发展机制为重点,引导辅导员专业定位

     2.以完善职称制度为重点,促进辅导员专业自主

     3.以政策落实为重点,健全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

  第二节 辅导员专业身份建构与认同

   一 高等教育发展中辅导员身份的制度嵌入与价值寻源

   二 多元主体互动中的辅导员身份建构

    (一)领导

    (二)学生

    (三)教师

    (四)干部

   三 辅导员身份的自我认同

    (一)飘移在双重身份之间

    (二)感受多重角色之惑

    (三)面对职业发展的弱势之选

    (四)不可忽视的负面心理体验

   四 高等教育体制内推进辅导员身份建构的思路

    (一)从制度安排为主向学术培育为主转变

    (二)从政策激励为主向职业建设为主转变

    (三)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专业发展为主转变

  第三节 专业化视野下的辅导员教育权力提升

   一 辅导员教育权力的构成

    (一)国家权力。“在任何教育体系中,国家权力都是存在的。”*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职能和特点决定了国家权力在辅导员教育权力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二)知识权力。知识权力是客观存在的,“弥漫于知识的传播、交流等过程中,不仅使人成为知识系统建构的对象,而且教育过程也是知识建构的对象”*。知识权力是辅导员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在教育中所展示的科学理性,是辅导员工作合规律性的根源

    (三)教师权力。教师权力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是辅导员工作合教育性的基石

   二 辅导员教育权力的特征

    (一)辅导员教育权力是教育性力量

    (二)辅导员教育权力是管理性力量

    (三)辅导员教育权力是服务性力量

    (四)辅导员的教育权力是形成教育共同体的力量

   三 辅导员教育权力的现状

    (一)国家权力强化中的制度过密趋势

    (二)知识权力专业化发展中非专业化现象依然突出

    (三)教师权力中角色统一性存在被实践冲突消解的可能

   四 辅导员教育权力的优化与发展

    (一)在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中落实国家权力

    (二)在推进辅导员专业化中提升知识权力

    (三)在推进辅导员工作精细化中实现教师权力

  第四节 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文化建设

   一 加强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职业文化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结果,也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辅导员职业文化是职业精神的浓缩与展现

    (三)辅导员职业文化是一种教育力量

    (四)辅导员职业文化是队伍发展的凝聚力

   二 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内容

    (二)辅导员职业文化的特征

   三 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

    (一)当前辅导员职业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组织、职业协会作用,营造和谐的组织文化,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推进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

     2.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职业文化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3.加强辅导员职业文化研究,为辅导员职业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五章 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精神维度

   一 和谐社会是思想不断整合的社会

   二 和谐社会是民族精神弘扬的社会

   三 和谐社会是创新精神勃发的社会

   四 和谐社会是心理健康的社会

  第二节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

   一 “八荣八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八荣八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

    (二)“八荣八耻”是对社会道德危机的积极回应

   二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

    (一)思想保证

    (二)价值导向

    (三)道德规范

    (四)素质提升

    (五)精神动力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践行“八荣八耻”

    (一)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八荣八耻”

    (二)重视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

    (三)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节 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一 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础

    (一)心理和谐是实现人与自我和谐的需要

    (二)心理和谐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的需要

    (三)心理和谐是形成人与社会和谐的需要

    (四)心理和谐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

   二 人的心理不和谐引发社会不和谐

    (一)认知不正确

    (二)情绪不稳定

    (三)意志不坚定

    (四)行为不规范

   三 努力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加大确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准则的心理导向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第四节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一 整合职能:增强价值认同感

   二 控制职能: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三 激励职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四 调节职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 凝聚职能:形成社会发展合力

   六 育人职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摆正人的位置,突出人的主体性

    (二)尊重人的人格,启发人的自觉性

    (三)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

    (四)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三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关注人的个性教育

     2.关注人的发展教育

    (三)建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1.建构间接渗透教育方法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间接渗透教育方法体系的主体框架

  第六节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

   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点

    (一)导向性

    (二)调节性

    (三)保障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机制创新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规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机制创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机制创新

   三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一)强化领导机制

    (二)优化调控机制

    (三)注重渗透机制

    (四)建立评估机制

    (五)完善保障机制

 第六章 传统道德教育研究

  第一节 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刍议

   一 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是国人寻找精神家园的需要

   二 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素质的需要

   三 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的可行性分析

   四 传统美德制度化的若干建议

  第二节 转型期道德典范效应常态化的思索

   一 转型期道德典范效应常态化及其依据

   二 转型期道德典范效应常态化的路径创新

    (一)打破道德精英主义壁垒,在道德典范的选择上走官方典范与草根典范相结合之路

    (二)充分尊重和保障典范权益,弘扬社会公正

  第三节 传统危机意识的现代价值及其反思

   一 传统文化中的危机意识及其特征

   二 传统危机意识的历史地位及其反思

   三 传统危机意识的现代价值

    1.善于正视矛盾,居安思危

    2.善于处理矛盾,临危不乱

    3.善于化解矛盾,以和为贵

  第四节 文化自觉视野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一 文化自觉及其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探索

   二 文化自觉视野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着力点

  第五节 传统与现代道德衔接的教学探索

   一 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衔接的点滴经验

   二 传统与现代道德衔接的若干启示

  第六节 朱熹的“慎独”境界及价值

   一 朱熹“慎独”释义的思想创见

   二 朱熹“慎独”境界的价值评析

   三 朱熹“慎独”境界的当代启示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研究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研究概述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矛盾分析

   一 矛盾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源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

    (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思路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三种基本矛盾形式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三 以化解主要矛盾为抓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一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开放性

    (三)稳定性

    (四)转换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系统功能

    (一)启动功能

    (二)维持功能

    (三)强化功能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类型

   一 根据来源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可分为元动力与驱动力

   二 根据作用方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可分为直接动力与间接动力

   三 根据主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可分为个体动力、群体动力和组织动力

   四 根据作用性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可分为正动力与负动力

   五 根据构成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可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与制度动力

本书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七个方面的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传统道德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研究。七个专题从不同侧面研究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及其对群众思想活动的影响,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