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8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小康社会建设图书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ural Reform and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SSAPID:101-8156-7629-70
ISBN:978-7-5097-9747-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深化农村改革智库建设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的重要成果。书中就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介绍了各地方在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治理、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大量实践经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王楠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精准扶贫

  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

   一 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与趋势

    (一)城镇化增速和市民化意愿下降

    (二)城乡差距将进入持续缩小时期

    (三)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双向互动

    (四)政策从城市偏向转向农村偏向

   二 新常态下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一)农民增收和市民化难度加大

    (二)“农村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三)资源配置亟待实现城乡均衡

    (四)城乡二元体制亟须加快并轨

   三 新常态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战略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

     1.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

     2.分阶段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

     1.健全土地统一登记制度

     2.实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

     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

     1.消除影响城乡平等就业的一切障碍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3.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2.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六)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治理体系

     1.从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同治

     2.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体系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一 引言

   二 文献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三 推断和检验

    (一)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研究

     1.基于城镇化率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

      (1)稳定性检验

      (2)数据生成过程检验

     2.结果讨论

    (二)对推论的验证

     1.计量模型

     2.数据

     3.对全国城镇化水平决定因素的验证

      (1)时间序列数据的稳定性检验

      (2)估计变量之间的关系

      (3)对结果的解释

     4.稳健性检验

   四 政策建议

    (一)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开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

    (二)深化市场化改革

  浙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实践与成效

   一 从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到农村综合改革

    (一)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二)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二 整体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

    (一)深化强县扩权改革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四)不断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立安置失地农民长效机制

    (五)首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共保经营模式

    (六)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促进城乡社会均衡发展

    (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城乡环境整体优化

    (八)以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建设为推动,促进城乡要素集聚创新

  普惠型市民化与落户型市民化:兼论居住证制度的完善

   一 户籍属地福利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

   二 国内不同类型居住证管理模式分析

    (一)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条件转户”管理模式

     1.申领条件

     2.积分标准和福利配置

     3.居住证转常住户口的条件设定

    (二)广州市“保基本+积分入户”管理模式

     1.申领条件

     2.居住证功能

     3.积分入户条件

   三 两种居住证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赋权的“权利”范围较窄,难以满足进城农民多元化服务需求

    (二)“累积赋权”的渐进方式,偏重“人才”和“常住”性选择

    (三)积分赋权的“时间连续性”,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跨区域流动

   四 双重“市民化”路径下完善居住证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积分体系和标准,逐步放大城市社会福利保障范围

    (二)普惠性“扩权”,放大受益群体的覆盖范围

    (三)强化区域改革的同步性,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合理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一 河北省农村反贫困历程及成效

   二 当前河北省贫困现状及扶贫攻坚面临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与生态涵养区高度契合,产业扶贫受限

    (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反贫困缺乏中坚力量

    (三)社会参与不足,扶贫政策设计有待完善

    (四)农民生产生活保障体系不完善,扶贫成效待巩固

   三 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要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全面发展

    (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必须以生态文明为统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要注意扶贫政策的整合

    (四)要注意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

   四 精准扶贫框架下扶贫政策的优化路径

    (一)先行先试,推进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生态资源环境的资产化进程

     1.率先出台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条例,建立生态补偿式扶贫长效机制

     2.完善京津冀跨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填补市场化生态补偿空缺

     3.有序推动生态工程向生态产业转化

    (二)重视不动产登记制度下贫困人口个人资产的增值

     1.盘活环首都贫困带农村不动产,培植农村休闲养老产业

     2.以优化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抓手,提升黑龙港集中连片贫困户土地收益

     3.探索生态移民扶贫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结合扶贫机制

    (三)社会组织助推扶贫政策精准对接

     1.搭建社会扶贫精准对接大数据平台

     2.政府宏观规划与企业微观设计相结合,做实精准扶贫

  江苏“十三五”扶贫开发重点片区全面达小康研究

   一 重点片区“十二五”扶贫开发全面脱贫情况评估

    (一)重点片区基本情况

     1.片区贫困程度

     2.片区产业结构

     3.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4.片区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及脱贫难点

    (二)片区扶贫增收情况

     1.片区村集体收入增收情况

     2.片区乡村第三产业增收情况

     3.片区低收入农户收入达标情况

   二 重点片区实施整体帮扶、连片开发的主要成效与不足

    (一)主要成效

     1.经济总量增速显著提高

     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明显

    (二)存在的不足

     1.资金来源约束,挤占非片区资金投入

     2.资金多头管理,影响扶 贫效益发挥

     3.基础设施投入大,对培育“造血”能力重视不足

     4.少数单位对“挂钩”帮扶重视不足,帮扶措施不到位

   三 重点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的比较

    (一)经济密度与产业结构比较

    (二)人均GDP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三)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比较

    (四)实际利用外资与出口贸易情况比较

   四 当前重点片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SWOT分析

    (一)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二)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

    (三)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四)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

   五 “十三五”重点片区实施整体帮扶、连片开发的路径与重点

    (一)改变扶贫目标,突出帮扶对象的发展新要求

    (二)提高贫困标准,确立“发展型”贫困线

    (三)夯实脱贫基础,加快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

    (四)培育农村新型社区,实现片区“跨越式”脱贫

   六 推进重点片区全面达小康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片区扶贫绩效

    (二)落实农业产业化项目,提高低收入农户脱贫能力

    (三)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片区经济发展水平

    (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

    (五)推动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

   一 产业扶贫对老区发展的意义

    (一)产业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

    (二)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减贫的有效途径

    (三)产业扶贫能挖掘当地的资源及传统优势

    (四)产业扶贫能启发当地民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赣南老区发展状况及产业扶贫模式探索

    (一)赣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赣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2.赣南老区自然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鲜明

    (二)产业扶贫模式探索

     1.“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

     2.“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

     3.“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

     4.“移民搬迁进城进园”产业就业扶贫模式

   三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品种单一与农业生物多样性需求的矛盾

    (二)家庭分散经营与生产集约现代化需求的矛盾

    (三)扶贫产业链短与“接二连三”利益链延长的矛盾

    (四)单一融资模式(政府)与产业扶贫较大资金需求的矛盾

   四 破解路径

    (一)产业选择与当地规划、资源特色相统一

    (二)“产业链条”与“生态链条”耦合统一

    (三)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利益相统一

    (四)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与金融扶贫创新相统一

    (五)产业科技带动与技术创新推广相统一

    (六)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统一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青海藏区创新社会治理的差异化路径

   一 服务社区化与治理规范化的藏区城镇路径

    (一)青海藏区城镇人口分布及其诉求特征

     1.城镇人口少且分布广

     2.城镇人口构成复杂

     3.社会治理难度大

    (二)城镇服务社会化与治理规范化的构建

     1.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于群众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

     2.以精细化与责任化统筹协调推进

     3.以“社区服务+社区单位+社会组织”构成多元化基层治理格局

    (三)城镇社会服务与治理机制的完善

   二 村委会与合作社服务治理一体化的青海藏区农村路径

    (一)青海藏区农村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农村村委会和合作社服务治理一体化推进路径

     1.建立村委会为主、合作社为辅的服务治理主体

     2.建立政府管理和公共资源面向农村的延伸体系

     3.建立使村民生活市民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化治理体系

    (三)农村社会服务与治理机制的完善

   三 牧委会、合作社与民管会综合协作的牧区多元治理路径

    (一)青海藏区牧业区发展特征

     1.基本状况与发展特征

     2.主要问题

    (二)牧区牧委会、合作社与民管会综合协作的多元治理路径构建

     1.构建牧委会、合作社与民管会为主的服务治理组织体系

     2.搭建牧业区基层服务治理平台

     3.着力发挥民管会在多元协作寺院服务治理中的作用

     4.着力发挥牧业合作社在多元协作寺院服务治理中的作用

    (三)牧业区社会服务与治理机制的完善

  现代化农村治理方式研究

   一 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1.“乡政权制”治理模式(1949~1958年)

    2.人民公社制治理模式(1958~1983年)

    3.“乡政村治”治理模式(1983年至今)

   二 我国新型农村治理模式分析

    (一)政府主导型农村治理模式

    (二)多主体参与型农村治理模式

    (三)精英主导型农村治理模式

    (四)法制型农村治理模式

   三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政府有限主导—农民合作)

    (一)中国现实国情决定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仍将以政府为主导

    (二)乡村精英是国家(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合成者

    (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加强

   四 构建“政府有限主导—农民合作”模式的框架

    (一)定位国家(政府)的有限主导地位,强化国家权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决策能力

    (二)对乡村精英进行教育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监督,并给予合理的报酬,使之成为国家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合成者”

    (三)农民的信任、知情和参与

  青县模式:一种我国村庄治理的创新机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改革的着力点:村级组织架构的调整

    1.改变了传统的村级组织架构

    2.调整村级组织的职责和权力

    3.加强村级组织之间的相互制衡

   三 改革的保证:运行机制和相关程序

   四 改革的评价:效果显著与启示意义

    (一)社会效果显著

     1.制度创新推进农村群众的民主参与

     2.农村社会矛盾得到相当程度的化解

     3.党组织执政能力在机制创新中提高

     4.村干部经济违纪案件呈现明显下降

    (二)青县改革的启示与意义

     1.破除体制性障碍

     2.实践中探索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路径

     3.党组织执政能力是民主政治的保证

     4.政治改革重在制度创新和意识培养

     5.青县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农业创新发展理论与机制

  家庭农场发展:理论、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家庭农场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优规模主体

    (一)农业生产的性质对生产组织的特殊要求

     1.农业生产组织必须具有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2.农业生产组织必须要有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

     3.农业生产组织必须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家庭农场是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要求的最优规模经营主体

     1.家庭农场具有家庭经营的传统优势

     2.家庭农场具有适度规模经济效应

   二 当前家庭农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融资保险困难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农场经营者职业素养不高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低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 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示范性家庭农场名录制度

    (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需要

    (三)制定金融扶持政策,为家庭农场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以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为家庭农场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撑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家庭农场的服务支撑

    (六)探索家庭农场的多元化培育模式

  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演进中的“踏轮”效应研究及启示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与新理论假说的提出

    (一)文献回顾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演进

    (三)基于历史事实提出理论假说

   三 实证分析与解释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1.平稳性检验

     2.协整检验

     3. VAR模型估计、Granger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

     4.方差分解

   四 结论及启示

    (一)政策启示

    (二)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性规定的认识

    (三)关于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创新

  城郊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满意度与冲突意愿

   一 引言

   二 城郊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与冲突意愿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测量与模型设定

     1.主要变量的测量

     2.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

    (三)实证分析

     1.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关系

     2.城郊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对冲突意愿的影响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切实保障补偿分配公平性,提高失地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占比

    (二)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扩大征地补偿范围

    (三)对失地年限较长的城郊失地农民进行适当补偿

  安徽省金寨县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调查

   一 引言

    (一)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二)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是生物多样性的需求

   二 安徽省金寨县概况

   三 金寨县发展山区特色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

    (二)农特产品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科技创新不足

    (三)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组织凝聚力不强

    (四)新型经营主体借贷融资困难,农业保险薄弱

    (五)技术实用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四 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生产组织方式,促进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

    (二)功能性品种和新产品生产与开发并重,促进差异化的地方品种开发利用

    (三)加强农特产品产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四)加大投入力度,创新金融保险机制与政策

    (五)创新农民培训,重点加强对本地技术实用人才的培养

  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研究

   一 关于现代农业的理论思考:基于不确定性的视角

   二 禹城市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三)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 禹城市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禹城市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1.在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方面

     2.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

    (二)禹城市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四 粮食主产区推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全面加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三)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四)提高执行农业政策的灵活度

  京津冀农业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一 前言

   二 京津冀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

    (一)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二)京津冀农业主导产业状况

    (三)京津冀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

   三 京津冀农业资源禀赋约束

    (一)土地资源

    (二)人力资源

    (三)水资源

    (四)科学技术

   四 京津冀现行农业生产经营的困境

    (一)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区域经济实力差距大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不完备

    (三)农业生产的经营风险偏大

    (四)市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五 政策建议

    (一)明确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定位

    (二)建立紧密型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

    (三)建立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先导示范区

    (四)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五)积极推动多产业的联合

  诚信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我国传统诚信观与现代市场经济

    (一)中国传统诚信观

    (二)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的重要性

   三 基本分析模型

   四 市场经济与农村诚信现状

    (一)农户是农村诚信缺失最大的受害群体

    (二)农民正成为农村市场诚信缺失行为的主要实施者

    (三)部分农村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诚信缺失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五 构建农村诚信体系的政策建议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基础

  水土资源: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一 引言

   二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土资源形势分析

    (一)水资源形势分析

     1.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加

     2.农业用水总量增加,所占比例在减少

     3.旱灾受灾及成灾面积依然很大,成灾率有所下降

     4.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清洁水源更加短缺

    (二)耕地资源形势分析

     1.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2.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劣质耕地比例将进一步增加

     3.耕地资源污染日益严重,从局部向区域蔓延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土资源之间存在的几对矛盾

     1.农业用水需求增加与水资源保障程度下降之间的矛盾

     2.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增加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供给下降之间的矛盾

     3.农业生产的数量安全要求与优质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之间的矛盾

     4.农业生产的质量安全要求与耕地资源污染日益严重之间的矛盾

   三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水土资源基础的路径选择

    (一)以“三条红线”为原则,提高农业生产的水资源保障

    (二)以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三)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循环农业体系,减少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四)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减少对水土资源的污染

    (五)以土地生产率为准则,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

    (六)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改善耕地质量

    (七)以提高粮食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

    (八)建立耕地资源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我国违法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效果研究*

   一 我国耕地变动及利用现状

    (一)我国耕地变动情况

    (二)我国耕地利用现状

     1.我国耕地面积增减变动情况

     2.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情况

   二 我国违法占用耕地查处情况及特点

    (一)企事业单位、个人、村组集体在违法占用耕地中分列前三位

    (二)我国经济繁荣时期占用耕地面积较多

    (三)我国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

   三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效果

    (一)耕地面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减少

    (二)耕地锐减态势随着违法用地查处和耕地质量监测力度加大而减缓

    (三)我国耕地质量下降趋势明显

   四 我国耕地流失与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

    (一)土地财政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二)比较利益驱动村集体和农民以土地为代价谋发展

    (三)农村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耕地流失严重

    (四)土地的分割管理体制影响耕地保护

   五 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

    (一)改革财政收入分配比例,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二)实行集体土地确权和流转,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

    (三)做好顶层设计,绘制经济发展用地蓝图

    (四)改革现行土地管理的分割体制,扫除土地管理障碍与盲点

  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功能分析与平等分配机制构建

   一 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的功能

    (一)地方政府集体土地收益的功能

    (二)农村集体组织土地收益的功能

    (三)农民集体土地收益的功能

   二 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功能的错位及其原因

    (一)农村集体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错位发展,城市剥夺农村,农民现实利益受损

    (二)农村集体土地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利益补偿错位,农民长远利益受损

    (三)财税体制不完善,导致政府财政行为错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

   三 构建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平等分配长效机制

    (一)构建市场化的土地价格机制

    (二)形成多元化的土地补偿机制

    (三)完善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管理机制

    (四)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现状调查与思考*

   一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现状

    (一)对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补偿

     1.收入类补贴

     2.生产投入类补贴

     3.价格支持政策

     4.农业生态补偿

     5.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

    (二)对粮食主产地的利益补偿

     1.产粮大省奖励政策

     2.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3.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补助

    (三)产销区之间粮食产销合作

   二 现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粮食主产区的特殊性

    (二)政策指向性不强、精准性不高

    (三)针对新型经营主体补偿不足

    (四)利益补偿政策效果下降

    (五)尚未建立粮食主产省利益补偿机制

    (六)产粮大县粮财倒挂困境难破解

    (七)未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

    (八)缺乏产销区横向补偿机制

   三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思路与建议

    (一)完善对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补偿

    (二)健全对粮食主产省的利益补偿

    (三)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

    (四)建立产销区横向利益协调机制

    (五)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六)建立境外商品粮生产基地补偿机制

  农户参与农业环境政策意愿的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农户参与农业环境政策的理论评述

    (一)研究进展

    (二)影响农户参与农业环境政策的因素

   三 模型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样本的描述统计

   四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模型结果分析

     1.被调查农户户主特征

     2.农户的家庭特征和生产经营特征

     3.农户对农业污染危害的认知程度

     4.农户对当前农业支持政策认知信息

   五 结论与启示

  安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一 当前安徽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辐射带动力弱

    (二)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效率仍待提升

    (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四)农业科技水平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

    (五)农业资金筹措困难,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六)农产品营销渠道单一,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二 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理论层面的探讨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法与途径

   三 安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向适度规模化转变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向市场化转变

    (三)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向优质特色化转变

    (四)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支持农业向资本集约与现代化转变

    (五)引入“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向信息化转变

  河北省农村社会资本存量及其对农民合作的影响

   一 农村社会资本结构及测量维度

    (一)农村社会资本的含义及结构

    (二)农村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

   二 河北省农村社会资本存量及分布状况

    (一)数据来源

    (二)农村社会资本存量分析

     1.信任

     2.互惠互助

     3.团结合作

     4.公共参与

   三 农村社会资本对农民合作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农民的合作意愿,建立合作组织

     1.为农民合作提供心理基础

     2.为农民合作提供现实途径

     3.为农民合作提供精神动力

    (二)增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发展合作组织

     1.有利于增强农民组织的行动能力

     2.有利于摆脱农民组织的集体行动困境

 农村深化改革的区域实践

  成都试验区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一 引言

   二 成都试验区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探索

    (一)以落实农民财产权为指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二)以“同地同权同价”为目标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三)以放活经营权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四)以打破城乡户籍壁垒为重点推进城乡人口流动

    (五)以城乡二元金融制度为突破口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六)以交易平台为载体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

   三 成都市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评价

    (一)成都市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是突破城乡二元壁垒的破冰之举

    (二)成都市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前瞻性部署

    (三)成都市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首创意义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

    (四)成都市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五)成都市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仍存在需调适的内容

   四 继续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一)继续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必须加快修改相关法律

    (二)继续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继续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改革必须聚焦破解深层次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四)继续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应在加强顶层设计的条件下大胆鼓励地方和基层创造

  新疆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析

   一 新疆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合作主体多元化,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1.主体更加多元

     2.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二)合作社发展迅速,带动能力增强

     1.合作组织数量明显增加

     2.带动农户能力明显增强

    (三)合作组织规模化,联合优势逐步显现

    (四)合作机制规范化,合作层次逐步提升

     1.运行机制规范

     2.合作层次逐步提升

    (五)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二 新疆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惠政策落实较难

    (二)服务带动能力较弱

    (三)带头人素质亟待提升

    (四)运行机制不健全

   三 加快新疆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必须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

    (二)不断探索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现形式

    (三)加强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联合,扩大规模,提高组织发育程度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克服人才瓶颈

    (六)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在发展动力

  重庆市农地“三权分离”环节中的社会化服务问题研究*

   一 重庆市农地“三权分离”环节中的社会化服务现状

   二 重庆市农地“三权分离”环节中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三权分离”前

     1.信息服务

     2.政策和制度服务

     3.经营权评估服务

     4.农地确权服务

    (二)“三权分离”中

     1.规范文本服务

     2.交易谈判服务

     3.流转中介组织

     4.农村公益性服务

    (三)“三权分离”后

     1.生产服务

     2.金融服务

     3.销售服务

     4.保险服务

   三 促进农地“三权分离”环节中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三权分离”前

     1.加强信息服务

     2.完善政策服务

     3.健全评估服务

    (二)“三权分离”中

     1.做好中介服务

     2.规范合同服务

    (三)“三权分离”后

     1.加强保险服务

     2.拓宽农业信贷服务范围

     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河北省“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农村改革重点问题研究

   一 “十二五”时期河北省农村改革进展情况

    (一)农村土地改革稳步推进

    (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建设试点探索有序推进

    (三)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培育工作陆续开展

    (五)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进

   二 河北省深化农村改革面临主要的问题

    (一)改革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改革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三)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增强

   三 “十三五”时期河北省农村改革重点举措

    (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加快推进农用土地流转

     2.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3.加大山区综合开发、治理与保护力度

    (二)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全面推进农村资产确权登记

     2.积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造

     3.健全完善农村资产评估体系

     4.积极拓展资产抵押渠道

     5.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三)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2.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3.培育发展农业公司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1.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

     2.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3.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研究

   一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和经营能力不断壮大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撑能力不强

    (三)农业生产的政策扶持效力不足

   三 推进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创新金融支农机制

    (三)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四)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

    (五)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深化农村改革背景下山东农业发展研究

   一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

    (一)农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发展态势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农业发展的内生力量不断提升

     3.农业保险种类日益丰富

    (二)农村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

     1.承包经营权确认登记即将完成

     2.农村产权融资渠道越来越宽

    (三)惠农补贴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二 山东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1.农业生产形势不乐观

     2.农业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3.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4.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二)土地流转之困局

     1.土地流转非粮化困局

     2.土地流转之“新圈地运动”困局

    (三)农村新形势倒逼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问题

     2.现代农业社会化专业性服务不足的问题

     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

     4.山东土地“细碎化”现象仍然存在

   三 深化改革促进山东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

     1.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三农”资金支出力度,完善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2.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3.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4.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三)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

     1.促进土地有效流转

     2.发展农地托管

    (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

  河北省农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 河北省农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一)流转规模与推进力度高度相关

    (二)示范区地方政府多深度参与

    (三)流转价格高,出租收益大

    (四)经营主体渴求政府扶持政策

    (五)规模经营效率并不明显

    (六)“三金”农民之说并不可靠

   二 河北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规模粮食种植风险较小但收益很低

    (二)非粮化种植引致更大经营风险

    (三)农户对流转风险估计不足,政府可能面临很大问题

    (四)针对规模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匮乏

    (五)雇工管理困难

    (六)“农地股份合作社”缺少合作内涵

    (七)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社会稳定问题

   三 促进河北省土地合理化流转的对策建议

    1.徐图缓进,土地流转应当与劳动力转移相适应

    2.重视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主流作用

    3.重视对职业农民的培训

    4.完善针对规模农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体系

  甘肃现代农业体系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

   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龙头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2.龙头企业研发能力和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提高

     4.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势头迅猛

     2.优势特色产业特征明显

     3.多领域多元化发展

     4.规范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三)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二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难点及问题

    (一)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外因*

     1.耕地细碎化,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自然灾害频发,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

     3.现代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

     4.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制约农村发展后劲

     5.农业产出水平低

    (二)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因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2.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3.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普遍不高

     4.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5.资金不足制约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三 对策建议

    (一)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瓶颈

    (二)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强化整合提升,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四)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拓展空间

    (五)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发展水平

 序言

本书是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深化农村改革智库建设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的重要成果。主要内容包括4个部分: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精准扶贫、农业创新发展理论与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基础、农村深化改革的区域实践。本书就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介绍了各地方在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治理、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大量实践经验。

[1]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第2版。

[2]刘畅:《收入分配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3]朱常柏:《包容性增长与社会救助城乡二元特征的一体化——基于机会平等的视角》,《求索》2012年第12期。

[4]余秀艳:《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倒“U”型规律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0期。

[5]李扬:《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同于全球经济新常态》,《人民日报》2015年3月12日,第7版。

[6]李明、邵挺、刘守英:《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7]杨宜勇、顾严:《建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采用城镇调查失业率为约束性指标》,《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3期。

[8]杨遂全、张锰霖、钱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闲置房屋的出路》,《农村经济》2015年第1期。

[9]杨翠迎、庹国柱:《建立农民社会养老年金保险计划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5期。

[10]邵文娟、刘晓梅:《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整合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11]单菁菁:《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及其分担机制》,载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罗来军、罗雨泽、罗涛:《中国双向城乡一体化验证性研究——基于北京市怀柔区的调查数据》,《管理世界》2014年第11期。

[14]姜大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9日。

[15]胡晓义:《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1卷。

[16]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

[17]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18]董敏、郭飞:《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趋势与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19]樊丽明、郭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际比较:进程与经验》,《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7期。

[20]魏后凯:《我国城镇化战略调整思路》,《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7期。

[21]魏后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a。

[22]魏后凯:《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与规模增长》,《尘世与环境研究》2014年第1期b。

[23]魏后凯、苏红键:《中国农业转移入口市民化进程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5期。

[24]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14 Revision”,New York,2014.

[25]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2:Gender Equality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DC:World Bank,2011.

[26]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4:Risk and Opportunity—Managing Risk for Development”,Washington,DC:World Bank,2013.

[1]胡斌:《农村劳动力流动动机及其决策行为——兼析外出与不外出打工劳动力收入逆差的形成》,《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2]庾德昌:《农民贫富探源:农户经济性行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4)》,《经济学家》2007年第5期。

[5]刘盛和、蒋芳、张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

[6]欧阳峣、张杰飞:《发展中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一个理论模型及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9期。

[7]黄国华:《成本与市场双重约束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1期。

[8]陈吉元、彭建强、周文斌:《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9]张佑林:《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2期。

[10]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11]祁新华、朱宇、周燕萍:《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地理科学》2012年第1期。

[12]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13]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

[14]孙文凯、白重恩、谢沛初:《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15]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6]国家统计局:《2013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升至53.73%》,2014年1月20日,http://www.stats.gov.cn/。

[17]蒲实:《底特律的死与生:城市收缩的样本》,《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51期。

[18]Lewis,W.Arthur,“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22)1954.

[19]Fei,John,C.H. and Gustav Rannis,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Theory and Policy,1964.

[20]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6)1961.

[21]Todaro,P.Michael,“A Model of Labou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1969.

[1]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积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通知》(浙委办〔2001〕53号)。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5〕7号)。

[3]中共浙江省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浙委〔2006〕28号)。

[4]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

[5]顾益康、邵峰等:《农民创世纪》,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邵峰:《均衡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新举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7]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农村改革试验的若干意见》(浙委〔2012〕90号)。

[1]彭希哲、万芊、黄苏萍:《积分权益制:兼顾户籍改革多重目标的普惠型制度选择》,《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1期。

[2]顾海英、史清华、程英、单文豪:《现阶段“新二元结构”问题缓解的制度与政策——基于上海外来农民工的调研》,《管理世界》2011年第11期。

[3]王阳:《居住证制度地方实施现状研究——对上海、成都、郑州三市的考察与思考》,《人口研究》2014年第3期。

[4]谢宝富:《论实行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应遵循的原则》,《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5期。

[5]赵德余、彭希哲:《居住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励效应——制度导入与阶层内的再分化》,《人口研究》2010年第6期。

[6]郭秀云:《“居住证”离户籍有多远?——基于广东地区的分析兼与上海比较》,《南方人口》2010年第3期。

[7]刘同辉、丁振文、毛大立:《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研究》,《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关键是“资源资本化”——中国扶贫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实证经验》,《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2]朱广芹、韩浩:《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3]王金营、李竞博:《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家庭贫困测度及其致贫原因分析——以燕山—太行山和黑龙港地区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4期。

[4]刘娟、刘守义:《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模式及制度框架研究》,《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2期。

[5]牛勤:《贫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瓶颈与突破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3期。

[1]谭贤楚:《“输血”与“造血”的协同——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4期。

[3]王振颐:《生态资源富足区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耦合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张慧君:《赣南苏区产业扶贫的“新结构经济学”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3期。

[5]章康华:《创新产业扶贫方式 提高产业扶贫效果》,《老区建设》2014年第15期。

[6]冬唯:《以“产业扶贫”破解天津市贫困乡村造血难题》,《中国商贸》2014年12期。

[1]孔凡河:《困境与解局:社会治理创新语境下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考》,《学术探索》2011年第12期。

[2]陆学艺等:《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魏礼群:《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人民出版社,2011。

[5]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6]张通荣等:《村民自治呼唤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学习时报》2012年3月26日。

[1]武力:《中国乡村治理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第3期。

[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赵树凯:《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张晓山:《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科学决策》2006年第1期。

[5]贺雪峰、阿古智子:《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兼谈乡村治理研究中的若干相关话题》,《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刘欢迎、刘雪颖:《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选择——基于对农村治理体制变迁历程的考察》,《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张晓山、李周主编《中国农村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3]尹焕三:《村民自治运行中面临新的社会焦点问题研究》,《理论探讨》2011年第1期。

[4]河北省纪委办公厅:《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青县实行农村“村代会常任制”调查》,2007。

[5]赵超英:《完善农村村民自治机制的有益探索》,《红旗文稿》2004年第23期。

[6]孙送春:《村民自治下村委会政策执行监督问题分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7]张书怀:《制约村民自治的原因及对策探析》,《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4期。

[8]赵超英:《“新模式”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乡镇论坛》2005年10月。

[9]翁鸣:《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遏制农村基层腐败》,载《反腐倡廉建设新经验与新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10]梁军峰:《参与式民主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11]白钢、潘迎春:《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1期。

[12]〔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3]李杰、刘海宇、谢平:《实行村民代表会议常设制的实践与思考——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调查》,《红旗文稿》2009年第22期。

[14]肃宁县委:《肃宁县推进“四个覆盖”资料汇编》,2011。

[1]陈纪平:《家庭农场抑或企业化——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2]伍开群:《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经济纵横》2013年第6期。

[3]李雅莉:《农业家庭农场优势的相关理论探讨》,《农业经济》2011年第6期。

[4]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经济学家》2013年第6期。

[5]胡书东:《家庭农场:经济发展较成熟地区农业的出路》,《管理世界》1996年第5期。

[6]黄宗智:《〈中国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导言》,《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7]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3期。

[8]陈锡文、赵阳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8。

[9]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罗必良:《农业经济组织的效率决定》,《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

[1]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2]黄祖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3]张晓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4]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5期。

[5]潘劲:《流通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1期。

[6]田艳丽、修长柏:《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9期。

[7]国鲁来:《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8期。

[8]欧阳仁根:《试论我国合作社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9]冯开文:《论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的格局与方向》,《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3期。

[10]徐更生、刘开明:《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1]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2]米鸿才:《合作社发展简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13]慕永太:《合作社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4]朱道华:《外国农业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5]樊亢、戎殿新:《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16]农业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告》,2014。

[17]Basil G.Coley,“Econom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Growth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gric.L.Rev(11)2000.

[18]Drivas,K.,Giannakas,K.:“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s on Quality-Enhancing Innova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2010.

[19]Donald I.Vogelsang,John M.Bailey,LIoyd C.Biser,E.Eldon Eversull,J.Warren Mather,“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Cooperative Information Report,Rural Business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Service,USDA,1988,Reprinted in 1993.

[20]Helmberger,P.G.,S.Hoos,“Cooperative Bargaining in Agricul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1965.

[21]Michael L.Cook.,“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5)1995.

[22]Royer,J.S.,Smite,D.B.,“Patronage Refunds,Producer Expectations and Optimal Pricing b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ournal of Cooperatives(20)2007.

[23]Randall E.Torgerson,“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Thought,Throry and Purpose”,Presentation of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Their Importance in the Future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System”,Food and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nsortium,Las Vegas,NV,January 1997.

[24]Royer,J.S.,Bhuyan,S.,“Forward Integration by Farmer Cooperatives:Comparative Incentives and Impacts”,Journal of Cooperatives (10)1995.

[25]Sexton,R.J.,“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Cooperatives:A Spatial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1990.

[26]Tribi,C.,“Spatial Competition of Food Processing Cooperatives in A Mixed Market-the Case of Uniform Delivered Pricing”,Working Paper,Feder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Austria,2009.

[27]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arm Marketing,Supply and Service Cooperative Historical Statistics”,2006.

[28]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arm Marketing,Supply and Service Cooperative Historical Statistics(2006)”,Cooperative Information Report,1980.

[29]M.A.Braham,“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Pioneer to Modern” http://www.ag. ndsu.nodak.edu/qbcc/Library/HistoricalAspects/AgriculturalCooperatives:PioneertoModern. pdf,2010.

[1]谭术魁:《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4期。

[2]谭术魁:《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6期。

[3]邹秀清、钟骁勇、肖泽干等:《征地冲突中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农户行为的动态博弈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第10期。

[4]陈雪洁:《失地农民的行动策略研究——以营口市B区为例》,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齐睿:《我国征地冲突治理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李向军:《风险社会视角下失地农民的困境与抗争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译,译林出版社,2001。

[8]刘杨、黄贤金、吴晓洁:《失地农民的维权行为分析——以江苏省铁本事件征地案件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1期。

[9]邹秀清、钟骁勇:《失地农民冲突意愿形成的心理感知影响因素研究》,《资源科学》2013年第12期。

[10]谭术魁、肖建英:《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实证研究》,《中国房地产》2012年第1期。

[11]牟燕:《完全产权视角下的征地补偿价格分析》,《特区经济》2014年第9期。

[12]陈春节、佟仁城:《征地补偿价格量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1期。

[13]孟宏斌:《资源动员中的问题化建构:农村征地冲突的内在形成机理》,《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5期。

[1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城郊失地农民利益的合理补偿与征地制度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刘艳:《农业科研“十三五”布局与任务》,在“2014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业务培训班”上所做报告,2014年9月23日。

[2]王仁贵:《新一轮扶贫“整体战”》,《瞭望新闻周刊》,http://news.sohu.com/20120220/n335239971_1.shtml,2012年2月20日。

[1]魏后凯、王业强:《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2]赵波:《困境与突破:构建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06。

[4]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美国农业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樊祥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建设现代农业》,《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6]宫成喜:《中国的农业投资》,《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3期。

[7]黄日生:《劳动积累:国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资本原始积累》,《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8]钱文荣:《农地利用技术创新的类型与模式研究》,《经济地理》2003年第3期。

[9]〔美〕休斯、凯恩:《美国经济史》,邢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628页。

[10]王卉、徐建辉:《禹城:科技带来优越感》,《科学时报》2009年9月21日,第A1版。

[11]邢飞:《山东禹城:“三驾马车”引领小麦“十连增”》,http://www.sd.xinhuanet.com/sd/2012-06/21/c_112269565.htm,2012。

[12]王卉、徐建辉:《禹城:科技带来优越感》,《科学时报》2009年9月21日,第A1版。

[1]臧秀清:《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河北学刊》2015年第1期。

[2]陈功等:《京津冀“新首都圈”人口调控战略方向和路径选择》,http://news.gmw.cn/2015-03/25/content_15196097.htm。

[3]《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布局推进阶段》,http://gb.cri.cn/.2015-07-20。

[4]李国平等:《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5]章昌裕:《巴黎都市圈形成的特征》,《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月8日。

[6]苟露峰、崔磊:《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世界农业》2012年第3期。

[7]方志权:《日本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问题以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3期。

[8]张文胜:《日本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及案例分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9]李瑾、黄学群、宋建辉、史佳林:《天津滨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塘沽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构想》,《天津农业科学》2009年第6期。

[10]吴良镛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12]章力建、朱立志:《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中国农业信息》2014年第15期。

[13]赵帮宏、王俊芹:《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思考》,北京市社科联、天津市社科联、河北省社科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与思考——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4。

[14]陈思危:《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2014。

[15]孙芳、刘明河、刘立波:《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年第1期。

[16]杜云飞、连建新、张爱国、胡宝民:《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视阈下的农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7]江晶、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2期。

[18]刘刚、朱有余:《京津冀绿色农业分工协作机制探讨》,《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

[19]孔祥智、周振:《发展第六产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选择》,《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1期。

[20]高贵如、王慧军:《农业家庭经营交易成本与交易受损根源分析》,《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21]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协同创新研究(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王和平、蔡伟、杨嵘:《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的思考》,《金融纵横》2009年第2期。

[2]董悦芳、张国贞:《河北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证研究》,《华北金融》2011年第10期。

[3]马红:《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制度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林江鹏、许传华:《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创新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5]苏盾:《市场经济中信用的价值思考》,《商业经济文荟》2004年第1期。

[6]苏盾:《中国传统诚信观在市场经济中的当代转型》,《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7]肖建乐、孙德华:《博弈论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诚信观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柴鸡蛋与普通蛋有区别》,《河北农民报》2010年8月5日,第B03版。

[1]Barthel,S. and Isendahl C.,“Urban Gardens,Agriculture,and Water Management:Sources of Resilience for Long-term Food Security in Cities”,Ecological Economics(1)2013.

[2]Brown,R.L. and Halweil,B.,“Chi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World Watch (4)1998.

[3]Brown,R.L.Outgrowing the Earth:The Food Security Challenge in An Age of falling Water Tables and Rising Temperatures,London:Earthscan,2005.

[4]Brown,R.L.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Small Planet,New York,London:W.W.Norton and Company,1995.

[5]韩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6]姜广辉、孔祥斌,张凤荣等:《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7期。

[7]李广东、邱道持、王平:《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3期。

[8]李天祥、朱晶:《近十年来中国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对水土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9期。

[9]李周、宋宗水、包晓斌等:《化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10]林培、程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内涵及实现途径》,《中国土地科学》2001年第3期。

[11]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求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2]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3期。

[13]马海良、徐佳、王普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资源科学》2014年第2期。

[14]马军:《中国水危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15]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资源科学》2004年第5期。

[16]水利部:《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www.mwr.gov.cn/。

[17]水利部:《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www.mwr.gov.cn/。

[18]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21世纪中国水供求》,水电出版社,1999。

[19]谈明洪、吕昌河:《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第1期。

[20]吴泽斌、刘卫东:《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标准测算》,2009年第12期。

[21]许朗、黄莺:《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蒙城县的实地调查》,《资源科学》2012年第1期。

[22]杨艳昭、张伟科、封志明等:《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研究——以西辽河流域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第3期。

[23]雍新琴、张安录:《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探讨》,《资源科学》2012年第4期。

[24]于法稳:《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载于《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高层研讨会论文集》,新华出版社,2006。

[25]于法稳:《中国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之间脱钩关系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26]翟虎渠:《关于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9期。

[27]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国市场》2014年第28期。

[1]《1994年分税制改革》,http://www.sdds.gov.cn/art/2010/12/15/art_13696_451998.html.2010-12-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1~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2~2012。

[4]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国家土地督察公告》,www.mlr.gov.cn/zwgk/zytz/201204/t20120428_1091878.htm。

[1]张安录、匡爱民等:《征地补偿费分配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2]郑风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可唤醒巨量资本》,《新京报》2013年11月16日。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5日。

[4]田旭:《农地发展权配置与农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陶然、汪晖:《中国尚未完之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挑战与出路》,《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5期。

[6]刘立峰:《土地财政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9月26日。

[1]魏后凯、王业强:《中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2]齐海山、宋振远、孙彬:《粮食安全基层“遇冷”》,《瞭望》2013年第42期。

[3]赵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期。

[4]程国强:《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1]高雷:《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研究——基于要素投入视角》,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2]沈宇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研究——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尚宇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博弈分析》,《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4]孙淼:《欧盟农业环境政策评估——欧洲经验对我国农业环境政策的启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宋铁锋:《美欧农业谈判前景及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王晋斌:《转型时期我国农业环境的退化及其经济学研究:从农业“公共品”和农户预期角度所作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1999。

[7]吴连翠:《基于农户生产行为视角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研究——以安徽省为例》,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张辉等:《不同类型农户对于畜牧业污染认知差异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9]王华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姬亚岚:《多功能农业与中国农业政策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张利国:《农户从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研究——基于江西省278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6期。

[12]秦文利、王慧:《农民素质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第1期。

[13]张云华、马九杰:《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15县(市)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14]吕美晔、王凯:《山区农户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意愿研究——皖南山区茶叶生产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5期。

[15]Edi Defrancesco,Paola Gatto,Ford Runge and Samuele Trestini,“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Agri-Environmental Measures:Evidence from a Case Study”,University of Padov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onference Paper,2006.

[16]Vanslembrouck,G.V. Huylenbroeck,W.Verbeke,“Determinants of the Willingness of Belgian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Agri-environmental Measur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3)2002.

[17]Wilson,G.A,“Farmer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ESA Participation”,Geoforum (2)1996.

[18]Wynn,G.,Crabtree,B. and Potts,J.,“Modelling Farmer Entry into 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 Schemes in Scotland”,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52)2001.

[19]Dupraz,P.,Vanslembrouck,I.,Bonnieux,F. and Van Huylenbroeck,G.,“‘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European Agri-environmental Policies”,Zaragoza,Spain:EAAE Congress on Exploring Diversity in the European Agri-Food System,2002.

[1]周红云:《村级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对山东C县和湖北G市等地若干村落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罗小锋:《社会资本:理解农民合作的新视角——以马坪村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杨林峰:《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以福建省仙游县阳谷村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江旺龙:《社会资本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合作机制创新路径分析》,《商业时代》2012年第13期。

[5]王云飞:《论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7]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曹飞:《城乡统筹进程中的要素整合机制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2]王颂吉、白永秀:《城乡要素错配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7期。

[3]方杰:《统筹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0期。

[4]张国献:《利益协调视域下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6期。

[5]程又中、李睿:《城乡统筹发展经验:成都“样本”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6]贺雪峰:《统筹城乡路径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实践调查为基础》,《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2期。

[7]严金明、王晨:《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模式评析与政策选择——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7期。

[8]严冰:《城镇化的“土改”路径——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实践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9]孙超英、刘博:《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成都案例》,《西南金融》2012年第2期。

[1]郭艳芹、孔祥智:《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案例分析》,《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年第3期。

[2]宋建华:《2014~2015年新疆“三农”形势分析与预测》,载《2014~2015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

[3]黄祖辉、高钰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4]石玉梅、张敏:《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32期。

[5]余国新、刘维忠:《新疆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模式与对策选择》,《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第7期。

[6]黄祖辉、扶玉枝:《合作社效率评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7]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求是》2013年第22期。

[8]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4年第2期。

[1]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江汉论坛》2009年第5期。

[2]楚国良:《基于SWOT分析的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关于湖南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013-08-03,http://wenku.baidu.com/。

[3]黎阳:《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思考》,《农村经营管理》2011年第10期。

[4]张江海:《海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王建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3期。

[6]周泽宇:《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现状及问题研究》,《中国农技推广》2014年第1期。

[1]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若干意见》,2014年2月7日。

[2]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期。

[3]陈锡文:《关于农村土地制改革的两点思考》,《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

[4]韩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中国乡村发现》2015年第3期。

[5]蔡昉:《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6]党国英:《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1]孙中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农村经营管理》2012年第1期。

[2]倪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农业经济》2015年第8期。

[3]林乐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及化解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4]赵永柯:《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问题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7期。

[5]马改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以河北省为例》,《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河北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全文》,《河北日报》2015年8月26日。

[2]杨万宁:《冀州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唱主角》,《衡水日报》2015年4月28日。

[3]吴钟海:《农业生产组织的变迁机理——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的经验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5]《盘活“碎片化”土地 培育“新三金”农民》,《贵州日报》2016年1月4日。

[6]《京津冀协同创新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11月13日。

[1]杜志雄、王新志:《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变革的理论思考》,《理论探讨》2013年第4期。

[2]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0期。

[3]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求是》2013年第22期。

[4]邓磊:《中国共产党农业现代化理论演进初探》,《江汉论坛》2013年第12期。

[5]杨林娟、王铁、陈瑜:《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调查分析》,《甘肃农业》2013年第21期。

[6]嘉峪关市农牧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农业》2013年第21期。

[7]王铁、杨林娟:《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研究——基于甘肃省358家企业的调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8]翟同宪、郎玉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紧迫性和路径选择》,《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9]农业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3年2月。

[10]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4年2月。

[11]魏翔、杨林娟:《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第19期。

[12]李薇、陈秉谱:《甘肃省农业经营主体演变特点及制约因素初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10期。

[13]钱克明、彭廷军:《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6期。

[14]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改革》2013年第2期。

[15]庄俊康:《全省家庭农场达2458个》,《甘肃经济日报》2014年5月20日,第二版。

[16]罗丹、陈洁:《效益多元、地区差异与愿景诉求:3400个种粮户证据》,《改革》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