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31

转型期中产阶层消费特征图书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class consump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SAPID:101-8110-9152-53
ISBN:978-7-5097-036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对我国城镇中产阶层的经济状态和消费行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中产阶层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的变化及其特征,验证了中产阶层的消费函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毅
编 辑:郑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后记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的中产阶层崛起

   二 总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及需求结构的理性选择

   三 消费范式的社会潮流与导向

   四 改革开放前沿的先行经验

  第二节 文献回顾及简要评论

   一 关于中产阶层问题的研究

    1.国外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

    2.国内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

    3.简要评论

   二 关于不同阶层群体消费问题的研究

    1.分城乡的居民消费研究

    2.按社会分层的消费研究

    3.简要评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 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内容

   二 理论假定

    1.转型社会催生中产阶层论题

    2.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特性论题

    3.中产阶层消费力影响论题

   三 逻辑分析框架

   四 主要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说明

  第五节 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 创新点

   二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转型社会中产阶层演变及消费行为影响力分析

  第一节 转型社会、中产阶层和消费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 转型社会

    1.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

    2.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

    3.转型社会与社会阶层分化

   二 中产阶层

    1.马克思和韦伯的中产阶层理论

    2.西方关于中产阶层理论的新发展

    3.中国学者关于中产阶层的理论界定

   三 消费者行为

    1.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内涵

    2.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中产阶层孕生和演变机制的理论假定

   一 经济技术与社会变革过程中产阶层孕生与演变机制分析

    1.工业化的作用

    2.城市化的作用

    3.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4.现代文明进步的作用

   二 社会分配制度变革影响中产阶层孕生与演变机制分析

    1.收入差距扩大,中产阶层显现并不断壮大

    2.利益格局调整,中产阶层的构成发生演变

    3.收入再分配的税收、福利制度有利于中产阶层的扩大

  第三节 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假定

   一 消费影响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分析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消费在经济波动中具有稳定作用

    3.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 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中产阶层强消费力的理论依据

    2.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产阶层消费带动的现实

 第三章 中产阶层的界定与测量

  第一节 国内外中产阶层的界定方法、标准及评价

   一 客观度量方法

    1.经济收入法

    2.消费指标法

    3.职业决定法

    4.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5.多指标测定

   二 主观认同方法

    1.自我评价法

    2.公众声誉界定法

    3.职业声望测量法

   三 综合判定法

    1.职业的工作、劳动方式

    2.职业权力

    3.收入及财富

    4.就业能力

    5.消费及生活方式

    6.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1.职业中产

    2.收入中产

    3.消费中产

    4.主观认同

   四 简要评价

  第二节 中产阶层界定指标的构建及珠三角中产阶层测度

   一 中产阶层界定指标的构建

    1.收入指标

    2.职业指标

    3.消费指标

    4.三项指标的共同界定

   二 转型期珠江三角洲中产阶层构成与演变测度

    1.收入中产

    2.职业中产

    3.消费中产

    4.三项指标共同界定的新、旧中产阶层

    5.中产阶层各单项指标交互比例测量

    6.新中产阶层的年龄与教育程度构成

   三 珠江三角洲中产阶层孕生与演变的特点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转型社会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分析

   一 当代珠江三角洲转型社会的特点

    1.结构转化与经济体制转轨同步进行

    2.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

    3.二元结构的分割逐渐减弱

    4.城市化过程的双向运动

    5.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二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是中产阶层孕生和演变的前提

    1.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中产阶层的孕生成为可能

    2.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给中产阶层的扩大提供条件

    3.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给中产阶层的壮大创造空间

   三 所有制的变革是中产阶层孕生和演变的基础

    1.旧中产阶层的产生机制: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兴起

    2.新中产阶层的产生机制:三资企业的大规模落户

   四 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中产阶层孕生和演变的动力

    1.从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转向按要素分配,扩展了中产阶层的收入渠道

    2.从再分配向首次分配为主转变,促使中产阶层内部构成的演化

   五 市场化进程是中产阶层孕生和演变的机遇

    1.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配置为中产阶层的流动提供机会

    2.教育的普及与选拔的公开是中产阶层扩大的重要机遇

 第四章 中产阶层的收入、财产及投资状况分析

  第一节 收入水平及收入来源构成

   一 收入水平分析

    1.现时的收入水平

    2.收入水平的历时变化

   二 收入来源构成分析

    1.现时的收入来源构成

    2.收入来源构成的历时变化

  第二节 财产与投资状况

   一 财产存量的估算

    1.估算方法

     (1)金融财产的估算方法

     (2)耐用品拥有量价值和收藏品价值的估算方法

     (3)房产价值的估算方法

     (4)负债的估算方法

    2.财产存量的估算结果

   二 金融财产与投资变动分析

    1.手持现金

    2.储蓄及有价证券

   三 实物财产与投资变动分析

    1.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住宅财产及投资

  第三节 新中产阶层收入、财产与投资的主要特征

   一 稳定的较高收入

   二 以工薪收入为主

   三 财产拥有量较高、增长较快

   四 金融财产增量减少,证券投资涉足不多

   五 财产选择的不稳定性

 第五章 中产阶层消费水平及消费倾向分析

  第一节 消费水平现状及演变

   一 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1.新中产阶层人均消费支出高于中产以下阶层

    2.新中产阶层人均消费支出高于全国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

   二 消费水平的增长趋势

    1.中产阶层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高于中产以下阶层

    2.中产与中产以下阶层的消费支出差距逐年扩大

    3.中产阶层消费增长过程出现较大波动

  第二节 消费倾向分析

   一 消费函数(消费倾向)理论与模型

    1.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

    2.杜森贝里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

    3.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

    4.莫迪里亚尼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

    5.霍尔理性预期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

    6.消费函数理论的新发展。

   二 消费函数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假设

    1.支持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

    2.支持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理论

    3.支持误差修正机制消费函数理论

   三 消费倾向实证检验

    1.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模型一)的实证检验

     (1)中产阶层消费倾向检验

     (2)中产以下阶层消费倾向检验

     (3)全国最高收入户消费倾向检验

    2.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理论模型(模型二)的实证检验

     (1)中产阶层消费倾向检验

     (2)中产以下阶层消费倾向检验

     (3)全国最高收入户消费倾向检验

    3.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理论模型(模型三)的实证检验

     (1)中产阶层消费倾向检验

     (2)中产以下阶层消费倾向检验

     (3)全国最高收入户消费倾向检验

    4.生命周期假说消费函数理论模型(模型四)的实证检验

     (1)中产阶层消费倾向检验

     (2)中产以下阶层消费倾向检验

     (3)全国最高收入户消费倾向检验

   四 检验结论

  第三节 消费水平与消费倾向的主要特征

   一 消费主要受当期收入的影响

   二 短期消费倾向极不稳定

    1.边际消费倾向出现每年的大幅度摆动

    2.平均消费倾向明显地表现出两阶段性

    3.宏观经济周期变化是中产阶层短期消费函数波动的主要诱因

   三 消费倾向较高

    1.中产阶层消费倾向高于其他阶层

    2.中产阶层的消费倾向正处于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四 消费能力强、消费观念新

    1.表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

    2.消费观念超前

 第六章 中产阶层消费结构分析

  第一节 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分析

   一 恩格尔系数的变动情况

   二 与其他阶层的恩格尔系数比较

   三 恩格尔系数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各大类消费品支出的阶段性变化考察

   一 消费结构变动的无特性非稳定阶段(1986~1991年)

   二 初步富裕的消费结构特征显现阶段(1992~2001年)

    1.食品支出比例遵循恩格尔定律持续下降

    2.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例先升后降

    3.居住消费支出比例异常升高

    4.交通通信支出持续快速增长

    5.医疗保健支出缓慢上升,但占总支出的比重依然不大

    6.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窄幅摆动

   三 消费结构逐步稳定及阶层特性日显阶段(2002~2004年)

  第三节 消费结构的变动速度和所达到的层次分析

   一 中产阶层消费结构变动度测算

    1.消费结构变动度的阶段性变化不平稳

    2.与其他阶层消费结构变动度总体持平

   二 各项消费支出变化对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

   三 消费结构相似系数测算与消费结构高度的现时层次

    1.中产阶层与其他阶层消费结构相似系数比较

    2.中产阶层与美国各阶层消费结构相似系数比较

  第四节 消费需求结构分析

   一 分析方法及模型的建立

    1.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ES)

    2.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

   二 基于ELES模型的初步计算

    1.基本需求处于稳定状态

    2.边际消费倾向大幅下降

    3.不同消费类别的消费倾向变化较大

   三 消费结构的各项需求弹性估算

    1.需求结构的收入弹性分析

    2.需求结构的总支出弹性分析

    3.需求结构的价格弹性分析

  第五节 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 发展型消费已经占有较高比例

    1.发展型消费份额比过去有很大提高

    2.发展型消费份额高于中产以下阶层

   二 与其他阶层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超前性

   三 消费结构变动的强烈波动与多元化

    1.经济周期变化强烈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动速度

    2.在变动中走向多元化

   四 注重实用的理性化消费结构

 第七章 促进中产阶层消费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影响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一 影响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的基本经济要素

    1.货币收入

    2.商品价格

    3.流动性约束

    4.经济周期

   二 制度变迁对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的影响

    1.风险预期的非确定性

    2.制度变革中的闲暇机会成本较高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消费政策的调整及评价

   一 双轨制条件下的调节消费政策

   二 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条件下的刺激消费政策

   三 消费政策调整的简要评价

    1.消费政策的选择还未能符合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

    2.各项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预期效果不显著

    3.现行利率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弱化

    4.计划经济和短缺时代形成的抑制消费政策尚未完全废除和纠正

    5.分层次引导居民消费行为措施不足

  第三节 推动中产阶层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 均衡经济周期,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平稳的发展

   二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善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

   三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降低未来消费不确定性预期

   四 发展消费信贷,消解流动约束

   五 降低闲暇的机会成本,创造消费时间和空间机会

   六 稳定个人投资领域,防止消费能力遭受挫伤

 后记二

本书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对我国城镇中产阶层的经济状态和消费行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中产阶层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的变化及其特征,验证了中产阶层的消费函数。中产阶层在中国社会沉寂数十年之久后又重新浮出水面,受到全社会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居民消费问题,又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书以我国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阿克利:《宏观经济理论》,陈彪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译,商务印书馆,1984。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求是》课题组:《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及其局限性:三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求是》2001年第5期。

边燕杰、刘勇利:《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对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编写组:《邓小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大卫·布鲁克斯:《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徐子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曹龙骐、郑建明:《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探讨》,《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陈浮:《城市高收入阶层生活方式与生活意识调查研究》,《人文地理》2002年第2期。

陈冠任、易扬:《中国中产者调查》,团结出版社,2004。

陈伟东:《当代西欧新中间阶层政治文化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2期。

陈晓春:《消费统计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陈秀武:《论大正时代新中间阶层的社会意识》,《日本研究》1995年第3期。

陈义平:《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陈义平:《广东在业青年职业流动意愿研究》,《青年探索》1998年第1期。

陈义平:《中国中产阶层扩大的条件与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4。

陈婴婴:《职业结构与流动》,东方出版社,1995。

城市高收入群体研究课题组:《城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消费与投资状况》,《中国统计》2001年第1期。

程巍:《模糊的“中产阶级”肖像》,《天涯》2002年第3期。

迟书君:《深圳人的职业评价》,见《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全国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2002。

仇立平:《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崔友平、金玉国、张远超:《我国经济周期的历史考察及宏观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戴炳源:《中国中产阶层的现状特点及发展态势简析》,《财政研究》1998年第9期。

戴慧思、卢汉龙:《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安格斯·迪顿:《理解消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董福荣:《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董晓琳:《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经济论坛》2005年第7期。

杜伟、唐丽霞:《析日本新中产阶级的形成与社会影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渡边雅南:《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陆泽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段若鹏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段晓强:《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恩格斯:《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

樊平:《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对城镇在业贫困者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范剑平:《鼓励消费政策可行性研究》,《经济科学》2001年第2期。

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1。

方卫平:《闲暇的特点、意义与质量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梁丽真、乐涛、石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高坂健次:《当代日本社会分层》,张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高富:《中间阶层意识的日本文化内涵》,《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1期。

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戈连科娃:《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宋竹音、王育民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龚志民:《消费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顾兴斌:《论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作用》,《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

广东省城调队:《广东城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研究》,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41116_23338.htm,2004年11月16日。

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广东私营企业发展蓝皮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郭俊、梅雪芹:《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上层的家庭意识探究》,《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资产》,《中国统计》1997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6万~50万: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探究》,《数据》2005年第6期。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城市家庭财产调查:概述篇1~6》,中国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csjtccdc/,2002年9月27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国务院研究机构对中国医疗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ylgg/tbgz/200509140346.htm,2005年7月29日。

蒿建华、刘青:《点击西安市高收入群体》,《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年第9期。

何承金:《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何建章:《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何明升、唐魁玉:《中国消费之谜》,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何明升、王雅林:《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贺菊煌等:《消费函数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胡宝臣:《河南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等级消费主体消费结构差异分析》,《市场研究》2001年第7期。

胡春旺、郭文革:《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市场的消费阶层分析及发展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胡乃武、张海峰、张琅:《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胡守忠:《上海中等收入群体服装消费分析和营销对策》,《上海纺织科技》2003年第6期。

黄淳:《消费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

黄谷:《消费结构研究的历史考察》,《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5年第11期。

黄朗辉等:《对城市高收入群体的调查及分析》,《涉外税务》2002年第3期。

黄朗辉等:《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现状》,《中国统计》2002年第12期。

黄维德、陈欣:《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霍金斯等:《消费者行为学》,符国群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积极财政政策跟踪研究”课题组:《从抑制消费战略转向鼓励消费战略》,《财贸经济》2001年第10期。

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彭华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吉利斯:《发展经济学》,黄卫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姜百臣:《消费需求系统模型的理论约束与实证应用探讨》,《经济评论》2007年第6期。

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B.L.杰菲:《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靳冬:《供需失衡房价飙升,广东拟限制住房套数》,2006年3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

橘木俊诏:《日本的贫富差距:从收入与资产进行分析》,丁红卫译,商务印书馆,2003。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

柯健:《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0期。

拉罗克等:《21世纪社会保障展望》,唐钧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赖革、许学强:《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储蓄时空变化分析》,《经济地理》1996年第1期。

埃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陈心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雷泳仁:《试论中间阶层及其在巴西的发展》,《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3期。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李国庆:《日本社会:结构特征与变迁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外国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路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路曲:《东亚的中产阶级、市民社会与政治转型》,《当代亚太》2000年第11期。

李明堃、李江涛:《中国社会分层:改革中的巨变》,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3。

李培林、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李培林:《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

李强:《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战略管理》1999年第3期。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中间阶级”论述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4期。

李锐、李子奈、项海容:《基于截取回归模型的农户消费需求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李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5期。

李实、魏众、B.古斯塔夫森:《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李薇:《加拿大华人中产阶层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李新慧、谢佳伟:《建国以来我国消费政策的变迁与启示》,《理论界》2005年第8期。

李学增、程学斌:《中国城市各阶层的利益差距》,《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李正东:《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天府新论》2004年第1期。

李正东:《论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现代化功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李正东:《填充模式与有效发展:中产阶层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理查德·斯凯思:《阶级》,雷玉琼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厉以宁:《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连建辉:《城镇居民资产选择与国民经济成长》,《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林白鹏等:《中国消费结构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林跃勤:《积极财政政策回顾与评价》,《中国金融》2005年第1期。

林壮光:《广东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分析研究》,《统计与预测》2001年第3期。

零点调查公司:《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零点调查公司,2005。

刘长庚、吕志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消费经济》2005年第4期。

刘辉煌、吴广君:《加入WTO对我国低收入阶层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及对策》,《消费经济》2003年第3期。

刘慧、路正南:《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刘建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比较与城市化战略》,《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刘金全、邵欣炜:《流动性约束与消费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刘静亚:《城市高收入家庭教育消费状况》,《中国统计》2001年第9期。

刘军:《佛山市高收入群体对市场的影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刘峻:《美国“中产阶级”及其经济地位的初步分析》,《经济评论》1996年第5期。

刘立峰:《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2期。

刘润芳:《ELES模型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经济纵横》2005年第2期。

刘树成:《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特点》,《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刘亚静:《城市高收入家庭教育消费状况》,《中国统计》2001年第9期。

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刘毅:《当代珠江三角洲社会转型特征分析》,见梁桂全、谢名家主编《2005年:广东现代化进程蓝皮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刘毅:《社会转型期中产阶层的财产变动:基于珠江三角洲1986~2004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刘毅:《社会转型期中产阶层的收入状况分析:来自珠江三角洲的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3期。

刘毅:《我国分城乡居民消费研究综述》,《消费经济》2005年第5期。

刘毅:《中产阶层的界定方法及实证测度: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开放时代》2006年第4期。

刘毅:《中产阶层消费结构变迁及特征:基于珠江三角洲城镇住户调查的分析》,《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刘毅:《中产阶层需求结构的数量分析:基于珠江三角洲城镇居民的微观数据》,《消费经济》2008年第3期。

刘毅:《珠江三角洲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见:梁桂全、李子彪主编《广东社会人口发展蓝皮书》(2006年),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刘兆佳等:《市场、阶级与政治:变迁中的华人社会》,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0。

刘兆佳等:《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的社会阶级变迁》,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4。

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卢嘉瑞:《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陆梅:《印度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代亚太》2000年第12期。

陆梅:《中产阶级的概念及理论回顾》,《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吕大乐、黄伟邦:《阶级分析与香港》,青文书屋,1998。

吕大乐、王志铮:《香港中产阶级处境观察》,香港三联书店,2003。

布·罗贝:《美国人民:从人口学角度看美国社会》,董天民、韩宝成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罗萍、张学军:《小城镇居民社会分层对消费方式的影响:对阳逻镇社区300户居民的问卷调查》,《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罗云毅:《关于消费率调控的政策有效性分析》,《财政研究》2004年第8期。

罗忠勇:《论转型期阶层地位的不一致性及其影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7期。

骆竹梅、吴文旭:《有效供给不足抑制中国消费需求:从长短期消费函数看消费不足的问题》,《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8期。

马军:《消费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9期。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成仿吾译,人民出版社,1978。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朱志泰、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81。

麦可·席维斯坦等:《奢华,正在流行》,陈正芬译,商智文化,2004。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莫迪里亚尼:《莫迪里亚尼论文选》,林少宫译,商务印书馆,1993。

倪力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宁自军:《从部分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看广东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统计与预测》2000年第1期。

牛慧娟、洪明:《印度中产阶级成长轨迹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工业化、城市化》,《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8年第9期。

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乔为国、孔欣欣:《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变动趋势的影响》,《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

秦言:《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秦熠群、卫建华:《我国长期和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邱晓庆、宋臻:《你怎么过日子:五大阶层消费调查》,《职业》2004年第7期。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任开蕾:《关于俄罗斯的中产阶级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任志祥:《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沈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中古到20世纪》,珠海出版社,1998。

沈伟基、王玉平:《居民金融投资变化趋势》,《中国统计》2005年第7期。

宋严萍:《试论19世纪法国中间阶层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宋则:《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和消费政策评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苏衡彦、蒋春福:《基于ELES模型的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孙凤:《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孙华标:《城市先富家庭生活、投资状况分析》,《广东统计分析》2000年第43期。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孙培钧:《印度中产阶级与21世纪的消费热潮》,《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

孙燕:《美国新兴城市中产阶级的职业特点和家庭生活》,《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

谭天媚:《负资产重压下的香港中产阶级》,《中国新时代》2003年第20期。

唐钧:《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陶大镛:《现代资本主义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田玉梅:《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方法比较》,《内蒙古统计》2004年第3期。

汪宁:《俄罗斯“中产阶级”论析》,《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2期。

王汉生、张新祥:《解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层次分化》,《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王宏:《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学术交流》2004年第1期。

王检贵、林长泉、丁加华:《城乡消费倾向比较研究:兼论扩大内需的思路》,《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王健华:《高收入家庭“高”在哪里》,《北京统计》2001年第1期。

王军:《中国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及其思考》,《财经研究》2001年第7期。

王雷、王代敬:《中外消费政策的比较与启示》,《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2期。

王亮:《对中国现有的几种边际消费倾向计算方法的评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第5期。

王曼华:《广东不同收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多元化结构分析》,《统计与预测》2000年第3期。

王孟霞:《消费政策障碍何时了》,2005年3月10日《中国经济导报》。

王受之:《哈罗!中产》,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王咏:《美国,一个中产阶级的神话》,《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

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王政霞:《城镇中等收入居民消费障碍的制度探析》,《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5期。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吴克烈、李汇简:《消费函数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吴绍中等:《中国消费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吴亚平:《我国农民消费倾向缘何低于城市居民》,《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2期。

吴忠民:《警惕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瞭望》,2005年第32期。

希夫曼、卡纽克:《消费者行为学》,俞文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香港物业报告:2002》,香港政府印务局,2002。

萧新煌:《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巨流图书公司,1989。

晓刚:《“穷人经济学”大家谈》,2005年11月24日《南方周末》。

肖华锋:《19世纪后半叶美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文史哲》2001年第5期。

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新周刊杂志社:《向中产看齐:一个阶层和它引领的生活》,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04。

邢艳琦:《当今俄罗斯的阶层划分与新中产阶级》,《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4期。

熊汉富:《略论家庭消费可支配闲暇时间的确定》,《消费经济》2003年第4期。

熊俊:《消费需求:我国需求不足的主导方面》,《商业研究》2005年第2期。

徐会奇:《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城镇消费阶层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11期。

徐平生:《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组成、演变规律及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20期。

徐向梅:《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中产阶级》,《当代世界》2000年第5期。

许海峰:《你“中产”了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许嘉猷:《阶级结构与阶级意识比较研究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

许荣:《新中产阶级:概念及其特征》,《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

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薛和生:《论消费需求与消费政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严先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分化加剧》,《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2期。

阎加林等:《启动上海中等收入阶层消费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杨明、刘毅、赵细康:《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职能重构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高教探索》2004年第1期。

杨奇、唐呜:《香港智力阶级:一个前途无限的新阶级》,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

杨圣明:《中国式消费模式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杨晓、李路路:《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关于分层指标的理论背景和制度背景的阐述》,《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5期。

杨雄:《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杨宜勇:《对瑞典和德国中产阶级的考察》,《开放导报》2004年第3期。

杨宜勇:《关于瑞典和德国中产阶级的调研报告》,《北方经济》2004年第4期。

杨中芳:《如何研究中国人:心理学本土化论文集》,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伊志宏:《消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易华:《我国家庭消费结构演变的制度分析》,《经济论坛》2004年第3期。

荫山庄司:《现代青年心理学》,邵道生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

殷一平:《高级灰:中国中产阶级写真》,蓝鲸出版有限公司,2002。

尹世杰、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于光远:《关于消费经济理论研究的一封信》,《求索》1982年第4期。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于祖尧:《转型时期暴富群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余文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级理论》,《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2期。

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郁方:《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特征》,《新经济》2005年第3期。

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4。

臧旭恒等:《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1。

臧旭恒、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基于ELES模型和AIDS模型的比较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曾令华:《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张道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张广智:《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张华葆:《社会阶层》,三民书局,1987。

张建辉:《美国中产阶级的经济现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张建明等:《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张蕊、田澎:《中国城镇居民10年消费结构变化实证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张晓山:《我国现阶段农民消费行为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87期。

张旭昆、徐俊:《消费的闲暇时间约束模型与假日经济现象》,《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

张元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中间阶级”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张忠祥:《黑人中产阶级与南非民主进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赵呈戏:《消费阶层和住房》,《社会》2001年第10期。

赵栋强、王元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个人消费函数形式的计量经济分析》,《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赵汇:《当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论”剖析》,《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赵晓敏:《从中产阶层的形成看吉林省消费市场的前景》,《经济纵横》2004年第8期。

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杭生:《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郑杭生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杭生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周建军、王韬:《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管理科学》2003年第2期。

周琪:《关于“中间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欧洲》1994年第4期。

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朱世达:《关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演变与思考》,《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

资树荣、范方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需求变动比较》,《经济纵横》2004年第5期。

Alan Richards,John Waterbury,A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iddle East:State,Clas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

Alcock,Pete,Understanding Poverty,London:Macmillan Press,1993.

Anthony Giddens,The Class Stratification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New York,Hagerstown,San Francisco,London:Harper & Row Publisher,1973.

Bian Yanjie,John 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6,61.

Cadallero,Ricardo,J. Consumption puzzles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0,25.

Carter,B,Capitalism,Class Conflict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5.

Centers,R.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es:a Study of Class Consciousness.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9.

Davis,K,Moor,W,E.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5,7.

Davis,Diane E.,Discipline and Development:Middle Classes and Prosperity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Duncan,O.D,ed. A Socioeconomic Index for All Occupations and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Index. Occupations and Social Status. Glencoe:Free Press,1961.

Edwards,A M. Comparative Occupational Statistics for the U.S.,16th census. 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Featherstone,M.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Postmoderni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1.

Green,R.D.Hassan,Z.A. and Johnson,S.R. Selection of Nonnested Demand Models.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Vol.43.

Gustafsson,ed.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n Urban China and in China as a Whole 1995.processed,2004.

Haer,Y L. Predictive Utility of Five Indic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

Hall,Robert E. 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

Jamess,Dusenberry,Income,Saving and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

Johnson,Dale L,ed. Middle Classes in Dependent Countries.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1985.

Karl,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New York:Rinehart,1944.

Levine,Rhonda. Social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 New York: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8.

Lluch,C. The Extended Linear Erxpenditure System.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73,(4).

Mark Brenner,Re-exa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n Rural China.In Riskin,Carl,Zhao Renwei(eds). China’s Retreat from Equalit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Armonl,New York:M E Sharpe,2001.

McGee,T,G. The Emergence of Megaurban Regions in Asia:A Research Proposal.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9.

Milton Friedman.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Nicholas Abercrombie,John Urry,Capital,Labour and the Middle Classes,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83.

North C C,Hatt,P K. Jobs and Occupations:A Poular Evaluation. Public Opinion News,1947,9.

Pierre Bourdieu. Outlines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Rina Bhattacharya. Private Sector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non-Keynesian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IMF Working Paper WP/99/112.

Rosenbaum,E F. Against Na?ve Materialism:Culture,Consumption and the Causes of Inequalit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Vol.23(3).

Simon Kuznets. National Income,A Summary of Findings. New York:NBER Paper,1946.

Stone,R.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s and Demand analysis: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 Economic journal,1954,64.

Szelenyi Ivan. Social inequalities in state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 economies:dilemmas for social policy in contemporary socialist of eas-t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78,19.

Victor Nee.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54.

Warner W L,ed. Social class in america.Chicago: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s,1949.

Warner W L. Yankee city,abridged ed.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