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以吉林发展为视角图书
Research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lin Development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笔者近年来进行区域战略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的科研成果,围绕区域发展的关键、前沿问题,以创新为指导,进行了相应探讨。本书以吉林省为视角,涉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等领域的现状分析和未来谋划,还对科技金融、城镇化、对外开放等有关内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部分内容在上报地方政府后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
后记
前言
上篇 区域发展战略的若干探讨
第一章 关于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探讨*
第一节 沿边开发开放相关文献评述*
一 国家战略中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
(一)五年规划中的沿边开发开放
(二)“东北振兴”中的沿边开发开放
(三)“图们江区域开发”中的沿边开发开放
二 省部级文件中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
(一)五年规划中的沿边开发开放
(二)其他规划和文件里的沿边开发开放
三 市(州)级文件中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
(一)通化市的沿边开发开放
(二)白山市的沿边开发开放
(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沿边开发开放
四 综合评价
第二节 沿边开发开放的传统优势和“新常态”
一 六个传统优势
二 六个“新常态”机遇
三 三个全新战略意义
四 四个可供选择的“突破口”
第三节 沿边开发开放的战略构想和空间格局
一 五个重要发展原则
二 四个重要战略定位
三 吉林省沿边地区发展目标预计
四 沿边地区空间格局构想
第四节 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任务体系设计
一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二 深化国际经济合作
三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四 完善开放平台体系
五 完善互联通道体系
六 完善开放合作机制
第五节 沿边地区开发开放重点领域谋划
一 产业支撑领域
二 城乡宜居领域
三 基础设施领域
第六节 结论及建议
第二章 关于科技发展战略的探讨*
第一节 科技发展情况概述
一 各类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二 重点机构加速成为区域创新极
三 农业科技创新深度保障粮食安全
四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五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六 科技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区域创新基础
七 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区域格局
一 四个主要原则
二 主要目标及区域布局构想
(一)提升长吉创新核心地位
(二)建设东部特色创新区域
(三)打造西部创新重要节点
(四)突出创新园区建设
第三节 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谋划
一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强化企业主体
(二)突出舟桥机制
二 强化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研究开发(R&D)体系
(二)加速构建具有特色的知识产权体系
(三)加速培育技术转移体系
(四)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三 强化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撑
(一)科技项目管理制度
(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三)科技金融结合机制
(四)科技经济结合机制
四 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一)农业科技领域
(二)工业及高新技术领域
(三)社会发展和民生技术领域
(四)中药和现代生物制药科技领域
(五)基础研究领域
第四节 结论及建议
第三章 关于长吉图区域发展战略的探讨*
第一节 长吉图区域发展情况概述
一 经济发展量质并进
二 通道平台互促支撑
三 对外合作跨越升级
四 先行先试成效初现
五 机遇挑战稍纵即逝
第二节 长吉图区域发展战略思路与空间格局重构
一 四个重要原则
二 主要目标预测
三 空间布局重塑
(一)“一核”
(二)“两轴”
(三)“三区”
(四)“四个功能平台”
第三节 长吉图区域发展的产业体系重塑
一 物流产业
二 旅游产业
三 生态产业
四 现代制造业
五 其他服务业
六 传统产业
第四节 长吉图区域发展的任务体系重塑
一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一)国际合作
(二)国内合作
(三)边腹联动
二 加强互联互通
(一)完善公路网络
(二)打造铁路通道
(三)推进海运通道
(四)强化航空支撑
(五)加强口岸建设
三 加大先行先试力度
(一)全面争取国家支持
(二)积极争取各类试点
(三)完善先行先试机制
(四)推动区域升级发展
四 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一)提升城镇化水平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三)提高科教支撑能力
第五节 结论及建议
第四章 关于综合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的探讨*
第一节 综合运输系统发展概述
一 运输能力大幅提高
二 公路运输占主导地位
三 长吉图成为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带
四 强化服务成为交通发展主旋律
五 总体规模尚小,效益水平不高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研究
一 相关研究回顾
二 相关作用机理探析
三 互动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综合运输系统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一 吉林省综合运输系统发展协调性评价
(一)协调性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
(二)货运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评价
(1)以铁路为主体
(2)以公路为主体
(3)以水运为主体
(4)以其他运输方式为主体
(三)客运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评价
(1)以铁路为主体
(2)以公路为主体
(3)以水运为主体
(4)以其他运输方式为主体
(四)省际协调性评价
(1)以吉林为主体
(2)以黑龙江为主体
(3)以辽宁为主体
(4)以内蒙古为主体
(五)市州间发展协调性评价
(1)以长春为主体
(2)以吉林为主体
(3)以四平为主体
(4)以辽源为主体
(5)以通化为主体
(6)以白山为主体
(7)以松原为主体
(8)以白城为主体
(9)以延边为主体
(10)以长吉图为主体
(11)以东南地区(通化、白山)为主体
(12)以南部地区(四平、辽源)为主体
(13)以西部地区(松原、白城)为主体
二 吉林省综合运输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1.评价方法
2.评价内容
3.主成分分析结果
(1)交通运输业GDP
(2)地区生产总值
(3)公路客运周转量
(4)公路货运周转量
(5)X、Y、Z、A的第一主成分值
4.弹性分析
第四节 综合运输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思路
一 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综合运输系统内部协调性不足
(三)综合运输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性不强
二 战略思路
(一)总体背景
(二)主要思路
三 规划构想
第五节 推动综合运输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以运输需求为导向,重构运输系统
二 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提高运输效率
三 以重点区域为核心,打造交通枢纽
四 以民生需求为目标,配置运输资源
五 以市场机制为根本,推进制度改革
下篇 调研报告选编
第五章 关于科技金融问题的相关报告
第一节 以新“三动”战略助力吉林省五大发展
一 实施“信息引动、金融撬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
二 实施“信息引动、金融撬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可行性
三 实施“信息引动、金融撬动、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新的目标体系
(一)“信息引动”战略目标的指标体系
(二)“金融撬动”战略目标的指标体系
(三)“创新驱动”战略目标的指标体系
四 实施“信息引动、金融撬动、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关建议
(一)建设集信息、金融、创新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
(二)“创意+”+“数据+”:以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产业层级
(三)明确金融定位:打造面向东北地区、服务科技企业的特色金融中心
(四)发展特色数据服务、“双创”金融、预警预测服务等配套服务业
(五)建设以信用为核心,产权保护、普惠财税为两翼的制度保障体系
第二节 吉林省发展科技金融的域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一 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科技金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灵魂,是完善市场体制的密钥
(二)科技金融是吉林振兴崛起的加速器
二 相关城市开展科技金融的典型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
(二)政策体系健全
(三)具有区域特色
(四)创新服务模式
(五)紧密结合“双创”
三 加快吉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谋划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
(二)实施吉林省科技金融攻坚行动计划
(三)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四)形成体系化的政策支持
(五)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平台
(六)建立积极的资源投入机制
(七)盘活存量财政科技经费资源
(八)强化科技金融的法治保障
第三节 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估及对策建议
一 吉林省科技金融供给能力的现状评价
(一)吉林省科技金融供给能力居全国第18位
(二)长春市科技金融供给能力在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居第21位
(三)吉林省其他市(州)科技金融供给能力在东北地区城市中的位次
二 吉林省科技金融需求能力的现状评价
(一)吉林省科技金融需求能力居全国第24位
(二)长春市科技金融需求能力在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居第22位
(三)吉林省其他市(州)科技金融需求能力在东北地区城市中的位次
三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1.以科技金融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举措
2.促进长春市科技金融资源向全省辐射
3.完善全省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4.以普惠性财政政策支持科技金融发展
第六章 关于创新战略问题的相关报告
第一节 关于双轮驱动吉林省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 吉林省有效投资率的现状和趋势
二 基于有效投资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及结果分析
三 结论与对策
(一)五大结论
(二)五大对策
第二节 残疾人、军转干部等特殊群体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特殊群体创新创业面临的八大难题
二 特殊群体创新创业应予特殊政策
(一)加强重视,努力打造特殊群体创新创业示范省份
(二)加强研究,制定一批特殊群体创新创业精准政策
(三)加强服务,壮大一批特殊群体创新创业现代企业
(四)加强协调,探索一种特殊群体创新创业新型机制
(五)加强宣传,营造一种特殊群体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第三节 推进“双创”须关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
一 传统产业“二次创业”不容忽视
(一)吉林省是传统产业大省
(二)传统产业面临升级窘境
(三)新兴产业需要传统产业支撑
(四)传统产业更加贴近民生
二 华魂模式:聚焦传统产业“二次创业”
(一)构筑传统产业创业平台
(二)助力传统产业理念跃升
(三)推进传统产业共享发展
(四)建设传统产业未来社区
三 在“双创”中推进传统产业“二次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在“双创”中打造若干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平台
1.建设综合性的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平台
2.建设专业性的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平台
(二)双轮驱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
1.理念跃升驱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
2.技术应用驱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
(三)探索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多元模式
(四)大力推动高级创业园模式发展
第四节 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一 四个共性问题
(一)重大展会缺少吉林印象
(二)吉林企业正在被“挖墙脚”
(三)政府服务存在一定不足
(四)医药健康产业的“三个不利境地”
二 有关建议
(一)公共管理层面
1.党政领导要强化三结合模式,发挥表率作用
2.公共政策要强化“四多四少”实现精准供给
(二)医药产业层面
1.推动医药产业“四化”发展
2.防范医药产业“创新边缘化”
3.优化医药产业“市场端”
第七章 有关区域发展问题的相关报告
第一节 吉林省特色城镇化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大学外迁能否支撑城镇化发展?
二 吉浙合作如何支撑城镇化发展?
三 基础设施能否支撑城镇化发展?
四 资源还是资本主导城镇化发展?
五 新城旧城如何支撑城镇化发展?
六 日前迫切需要推进的五项工作
第二节 科学治理、市场导向,提升特色城镇化发展水平*
一 吉林省特色城镇的发展现状——基于100个城镇的调研
(一)城镇建设规模差异巨大
(二)城镇基础设施差异巨大
(三)城镇产城融合差异巨大
(四)城镇市镇融合差异巨大
(五)城镇特色水平差异巨大
二 特色城镇发展的路径设计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路径
(二)对策建议
1.多渠道并举以赢特色之名
2.强产品服务以成特色之实
3.拓深度市场以增特色之利
4.联创新人才以强特色之基
5.乘智慧东风以造特色之翼
第三节 关于“实施振兴四策,促进吉林发展”的建议*
一 “唱响”之策塑形象
1.紧抓发展亮点唱出吉林发展成就
2.多种渠道并举唱出吉林发展成就
3.谋划专题栏目唱响吉林发展成就
二 “融合”之策促升级
1.促进新型业态与传统产业融合
2.促进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
3.发展新型园区促进产业体系升级
三 “创新”之策增动能
1.强化区域关键核心技术而不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2.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
3.塑造新型研发机构挖掘科技创新潜力
四 “民营”之策强内功
1.强化股改上市提升民营经济现代化治理水平
2.突出“双创”支撑扩大民营经济总体规模
3.突出营商环境建设,降低民营经济经营成本
第四节 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十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基本情况
二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中的十个突出问题
三 对策建议
(一)明确省政府及所属部门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中的职能:规划、协调、指导
(二)明确地方政府(市州及以下政府部门)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中的职能:落实、反馈、创新
(三)创新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推进企业搬迁改造
(四)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解决承接区建设问题
(五)注意腾退区开发不可急于一时
第五节 珲春与瑞丽开发开放水平比较及对吉林省的启示*
一 两市基本情况比较
二 两市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三 瑞丽市开发开放方面的有关经验
四 对吉林省沿边开发开放的启示
(一)沿边开发开放应积极主动,建议建立更为频繁的对外会谈会晤常态机制
(二)沿边开发开放应抓好特色产品,建议探索建立日本海及北太平洋海产品集散中心和日韩化妆品集散中心
(三)沿边开发开放应突出文化宣传,建议同步组织朝韩俄日重要节日的节庆活动和开设重要展会的沿边地区分会场
(四)沿边开发开放应依托民间平台,建议建立三个吉林—滨海边疆区民间合作组织
(五)沿边开发开放应突出交通信息支撑,建议组建地方性航空公司(或航空班组)和打造国际合作信息共享平台
第六节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需重塑吉林省区域布局*
一 吉林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TPP、TTIP的竞合*
1.TPP、TTIP合作倒逼“一带一路”倡议
2.全球经济一体化决定三者的竞合关系
(二)吉林省的三大战略定位
二 谋划与“一带一路”更为契合的区域布局
(一)“三纵一横”的区域布局
(二)“三纵一横”布局存在的问题
(三)“一核三纵三横”布局的构想及可行性
三 以城市为基、以城镇群(组团)为主体的区域布局思路
(一)城市或城镇群(组团)可以支撑新的区域布局
(二)根据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选择基点城市
(三)根据辐射半径和空间距离组建城市群(组团)
四 以陆路为主的区域交通网络
(一)公路网络建设
(二)铁路网络建设
(三)其他交通方式
五 推进“一核三横”布局形成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长吉图先导区升级版
(二)推动城市群(带、组团)制度创新
(三)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四)打造五条东西方向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