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17

韩国刑法总论图书

A Study of Korean Criminal Law

SSAPID:101-8087-8169-61
ISBN:978-7-5097-8250-7
DOI:
ISSN:

[内容简介] 韩国刑法典制定于1953年,至今已施行60多年。韩国的刑法及刑法理论已经走入了世界上先进的刑法及其理论的行列。韩国先进的刑法制度和丰富的理论发展成果,无论是对改革与发展我国现行的刑法制度还是对完善我国目前的刑法理论,无疑都具有较大的参考或借鉴的意义。本书除了力图正确的解释或阐述韩国刑法规定和刑法制度以外,尽可能做到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刑法学界和司法界对各个理论问题的争议焦点及争议的观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金昌俊
编 辑:冯立君;柏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前言

 第一章 刑法论

  第一节 刑法的意义

   一 刑法的意义

    (一)刑法

    (二)刑法的分类

   二 刑法的性质

    1.刑法的体系性地位

     (1)公法

     (2)司法法

     (3)实体法

    2.刑法存在方式上的独有特征

     (1)假言型规范

     (2)命令型规范

    3.作为一般法律规范的性质

     (1)评价规范

     (2)决定规范

     (3)行为规范

     (4)裁判规范

   三 刑法的功能

    1.人权保障的功能

    2.法益保护的功能

    3.社会保护的功能

  第二节 刑法理论

   一 刑法学派

    (一)古典学派(旧派)

     1.贝卡里亚(客观主义犯罪论者)

     2.康德和黑格尔(报应刑论者)

     3.费尔巴哈(一般预防论者)

    (二)近代学派(新派)

     1.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犯罪人类学派)

     2.李斯特(犯罪社会学派)

    (三)两派对立的主要观点

     1.古典学派

     2.近代学派

   二 刑法理论

    (一)犯罪理论

     1.客观主义犯罪论

     2.主观主义犯罪论

     3.评价

    (二)刑罚理论

     1.报应刑主义

     2.目的刑主义

     3.结合说

   三 现行刑法

  第三节 罪刑法定主义

   一 罪刑法定主义的意义

    (一)罪刑法定主义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意义

   二 罪刑法定主义的沿革及法理基础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沿革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法理背景

   三 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

    (一)禁止习惯刑法的原则

    (二)禁止类推解释的原则

    (三)禁止溯及效的原则

    (四)明确性原则

     1.明确性原则的含义

     2.构成要件的明确性

     3.刑罚规定的明确性

    (五)适正性原则

     1.适正性原则的意义

     2.犯罪规定的适正性

     3.刑罚规定的适正性

  第四节 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 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二 场所上的适用范围

   三 对人的适用范围

  第五节 刑法的历史及体系

   一 刑法的历史

   二 刑法典

   三 特别刑法

 第二章 犯罪一般论

  第一节 犯罪

   一 实质的犯罪

    1.侵害权利说

    2.违反义务说

    3.侵害法益说

    4.违反义务和侵害法益的结合说

   二 形式的犯罪

  第二节 犯罪的种类

   一 实害犯和危险犯

    1.实害犯

    2.危险犯

   二 结果犯与举动犯

    1.结果犯

    2.举动犯

   三 自然犯与法定犯

    1.自然犯(刑事犯)

    2.法定犯(行政犯)

   四 即时犯与继续犯

    1.即时犯

    2.继续犯

   五 一般犯与身份犯

    1.一般犯

    2.身份犯

     (1)真正身份犯

     (2)不真正身份犯

   六 目的犯和倾向犯

    1.目的犯

     (1)真正的目的犯

     (2)不真正的目的犯

    2.倾向犯

  第三节 犯罪的成立条件

   一 犯罪的成立条件

    (一)犯罪的成立要件

     1.一定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构成要件符合性)

     2.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违法(违法性)

     3.行为人具有责任(有责性)

    (二)三个成立要件的特征

   二 犯罪的处罚条件

    1.客观的处罚条件

    2.主观的处罚条件

   三 犯罪的追诉条件

  第四节 行为论

   一 行为

    (一)行为的意义

    (二)行为概念的机能

     1.界定功能

     2.分类功能

     3.结合(联结)机能

   二 行为论

    (一)因果行为论

     1.概念

     2.特征

     3.批判

    (二)目的行为论

     1.概念

     2.特征

     3.批判

    (三)社会行为论

     1.概念

     2.特征

     3.批判

  第五节 犯罪体系论

   一 犯罪体系论的意义

    1.犯罪体系论的含义

    2.犯罪体系论的机能

     (1)减轻法官心理性负担的机能

    3.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性机能

    4.保护一般人对判决信赖的机能

   二 德国犯罪体系论的建构与发展

    (一)古典型犯罪体系

    (二)新古典型犯罪体系

    (三)目的型犯罪体系

    (四)合一型犯罪体系论

   三 韩国犯罪体系论的演变

 第三章 构成要件符合性

  第一节 构成要件理论

   一 构成要件及其功能

    (一)构成要件

    (二)相关概念的区分

     1.符合构成要件

     2.充足构成要件

     3.构成要件事实

    (三)构成要件的功能

     1.保障的功能

     2.联结的功能

     3.规范的功能

     4.警示的功能

   二 构成要件理论的变迁

    1.贝林格的构成要件理论(1906年)

    2.迈耶的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的引入(1923年)

    3.麦兹格的主观性构成要件要素的引入(1939年)

    4.威尔哲尔的目的型犯罪论体系——故意从责任转移到构成要件(1954年)

    5.合一型犯罪体系(1970年)

   三 构成要件的形态

    1.基本的构成要件

    2.修正的构成要件

    3.加重的构成要件

    4.减轻的构成要件

    5.独自的构成要件

   四 构成要件要素

    1.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1)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2)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2.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1)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2)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3.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未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1)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2)未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第二节 犯罪的主体

   一 犯罪的主体

   二 法人的犯罪能力

    (一)法人的犯罪能力

     1.否定说

     2.部分的肯定说

    (二)两罚规定

     1.基于否定说的无过失责任的观点

     2.基于否定说的过失责任的观点

     3.基于肯定说的故意·过失责任的观点

  第三节 犯罪的客体

   一 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

    (二)没有客体的犯罪

   二 保护客体

    (一)概念

    (二)不存在无保护法益的犯罪

    (三)保护法益的种类

  第四节 因果关系与客观的归属

   一 因果关系

   二 因果关系的种类

    1.基本的因果关系

    2.二重的因果关系

    3.累积的因果关系

    4.现实的因果关系与假设的因果关系

    5.追越的因果关系

    6.非类型的(非典型的)因果关系

   三 因果关系论和客观归属论的结合

   四 有关因果关系的学说

    (一)条件说(等价说)

     1.内容

     2.批判

    (二)原因说(个别化说)

     1.内容

     2.问题点

    (三)因果关系中断说

     1.内容

     2.弊端

    (四)相当因果关系说

     1.内容

     2.问题

    (五)重要说

     1.内容

     2.批判

    (六)合法则性条件说

     1.内容

     2.评价

    (七)不作为和因果关系

   五 客观的归责论

    (一)概念和意义

    (二)客观归属的尺度(标准)

     1.创出或增大危险:创出或增大了不被容许的危险

     2.实现危险

     3.规范的保护目的:实现危险的结果应属于创出或增大危险的行为所违反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之内

  第五节 构成要件性故意

   一 故意及其组成要素

    (一)故意

    (二)故意的组成要素

    (三)故意的存在时期

   二 故意的体系性地位

    1.责任要素说(贝林格-1906年)

    2.构成要件要素说(威尔哲尔-1954年)

    3.双重地位说

   三 故意的对象

    (一)属于构成要件客观性要素的事实

     1.行为的主体

     2.行为的客体

     3.行为的样态

     4.行为的状况

     5.结果犯中的结果、具体的危险犯中的危险

     6.因果关系

     7.加重的、减轻的构成要件中作为加重的、减轻的要素的事实

    (二)属于构成要件规范性要素的事实

    (三)非故意之对象的事实

   四 故意的分类

    (一)确定的故意

     1.意图的故意

     2.知情的故意

    (二)不确定的故意

     1.未必的故意

     2.择一的故意

     3.概括的故意

  第六节 构成要件性过失

   一 过失及过失的种类

    (一)过失

    (二)过失与故意的区别

    (三)过失的种类

     1.无认识的过失和有认识的过失

     2.业务上的过失和普通过失

     3.重过失与轻过失

   二 过失的体系性地位

    (一)责任要素说

    (二)违法性要素说

    (三)构成要件要素说

    (四)双重地位说

   三 成立要件

    (一)发生结果

    (二)违反了注意义务

     1.注意义务的内容

     2.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3.注意义务的根据

    (三)因果关系和客观的归属

   四 被容许的危险和信赖的原则

    (一)限制或扩大注意义务范围的过失理论

     1.旧过失论

     2.新过失论

     3.新新过失论(畏惧感说)

    (二)被容许危险的理论

     1.被容许危险的意义

     2.法律效果

    (三)信赖原则(被容许危险的一个特则)

     1.含义

     2.适用范围

  第七节 事实的错误

   一 事实的错误

   二 事实错误的种类

    (一)具体的事实错误

    (二)抽象的事实错误

   三 事实的错误与故意

    (一)具体的符合说

    (二)法定的符合说

    (三)抽象的符合说

   四 因果关系的错误

    (一)行为作用的错误

    (二)概括的故意

   五 刑法第15条第1款的适用

  第八节 结果加重犯

   一 结果加重犯

   二 结果加重犯的种类

    (一)真正的结果加重犯

    (二)不真正的结果加重犯

     1.概念

     2.认定理由

     3.成立范围

   三 成立要件

    (一)故意的基本犯罪

    (二)发生了重的结果

    (三)基本的犯罪行为和重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对重的结果的预见可能性

     1.预见可能性和因果关系

     2.预见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四 刑法第15条第2款的适用

  第九节 不作为犯

   一 作为和不作为

   二 不作为的行为性

   三 不作为犯的种类

    (一)不作为犯

    (二)不作为犯的种类

     1.真正不作为犯

     2.不真正不作为犯

   四 不真正不作为犯

    (一)处于保证人的地位

     1.保证人地位与保证人义务

     2.保证义务的来源

     3.保证人地位的内容

    (二)作为的(防止结果)可能性

    (三)不作为的同价值性

    (四)故意

  第十节 同时犯

   一 同时犯

   二 同时犯的成立要件

    1.行为的主体是多数的,但行为的客体是同一的

    2.犯罪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

    3.同时或异时的独立行为发生了竞合

    4.作为原因的行为未能判明

   三 同时犯的效果

    1.同时犯的处罚原理(刑法第19条)

    2.伤害同时犯的特例(刑法第263条)

 第四章 违法性

  第一节 序说

   一 违法性

    1.违法性的含义

    2.违法性与不法

   二 体系性地位

    (一)与构成要件的关系

    (二)与责任的关系

   三 关于违法性的基础理论

    (一)违法性的本质(判断标准)

     1.形式的违法性论

     2.实质的违法性论

    (二)违法性的判断方法

     1.主观的违法性论

     2.客观的违法性论

    (三)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论

     1.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

     2.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的内容

   四 阻却违法性事由的原理

    (一)含义和种类

     1.阻却违法性事由的含义

     2.阻却违法性事由的种类

    (二)阻却违法性的根据

     1.一元说

     2.多元说

  第二节 正当行为

   一 正当行为

    (一)含义

    (二)法律性质

     1.超法规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法规化

     2.阻却违法性事由的补充性规定

    (三)刑法第20条的结构

   二 依法令的行为

    (一)公务员的执行职务行为

    (二)惩戒行为

    (三)私人拘捕现行犯的行为

    (四)人工流产行为

    (五)监护精神病人的行为

    (六)摘出器官行为

    (七)劳动争议行为

    (八)集会及示威行为

   三、因业务的行为

    (一)大夫的医疗行为

     1.含义和成立要件

     2.体系性地位

    (二)律师或神职人员的业务行为

    (三)运动竞技行为

   四 不违背社会常规的行为

    (一)社会常规的含义

    (二)社会常规的判断标准

     1.学说的观点

     2.判例的立场

    (三)社会常规和社会相当性理论

     1.社会相当性理论

     2.与社会常规的关系

    (四)行为类型

     1.安乐死

     2.轻微的侵害法益行为

  第三节 正当防卫

   一 正当防卫

   二 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

    1.保护自己的原理

    2.守护法秩序的原理

   三 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

    (一)存在现在不当的侵害

     1.侵害

     2.现在的侵害

     3.不当的侵害

    (二)为了防卫自己或他人法益的行为

     1.法益

     2.自己或他人法益的侵害

     3.出于防卫目的的行为

    (三)具有相当的理由

     1.必要性原则

     2.行为均衡性原则

     3.有关严格适用“相当性”要件的理论

   四 法律效果

   五 过剩防卫

   六 误想防卫

   七 误想过剩防卫

  第四节 紧急避难

   一 紧急避难

   二 紧急避难的正当化根据

    (一)一元说

     1.阻却违法性事由说

     2.阻却责任事由说

    (二)二元说

   三 紧急避难的成立要件

    (一)存在对自己或他人法益现在的危难

     1.现在的危难

     2.自己或他人的法益

    (二)为避免危难的行为

    (三)具有相当的理由(相当性)

     1.补充性原则

     2.优越利益的原则

     3.手段适当性的原则

   四 紧急避难的效果

   五 紧急避难的特则

   六 过剩避难

   七 误想避难

  第五节 义务的冲突

   一 义务的冲突

   二 义务冲突的法律性质

    1.紧急避难的一种说

    2.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说

   三 义务冲突的成立要件

    (一)存在义务冲突的状况

     1.义务的冲突应当是法律义务的冲突

     2.义务冲突的样态

    (二)发生实质性冲突

    (三)应履行高价值或同价值的义务

    (四)具有履行义务的意思

   四 义务冲突的效果

   五 义务冲突的错误

  第六节 自救行为

   一 自救行为

   二 自救行为的法律性质

    1.法律性质

    2.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难的区别

   三 自救行为的成立要件

    (一)自救行为的状况

     1.对请求权不当的侵害

     2.依法定程序无法保全请求权

    (二)自救行为

     1.自救行为应当是为了保全请求权的手段并非是其实行行为

     2.请求权只能是自己的请求权不包括他人的请求权

     3.自救意思

    (三)相当的理由(相当性)

     1.补充性原则

     2.利益衡量的原则

     3.手段适当性原则

   四 法律效果

   五 过剩自救行为

   六 误想自救行为

  第七节 依被害人承诺的行为

   一 被害人的承诺

   二 被害人承诺的正当化根据

    1.相当性说(社会相当说)

    2.利益欠缺说(利益抛弃说)

    3.法律政策说

   三 成立要件

    (一)对能够处分权益的承诺

    (二)有被害人的承诺

     1.承诺能力

     2.根据自由意志的承诺

     3.承诺的时期和方法

     4.行为人应当认识承诺的事实

    (三)没有违反社会常规

   四 法律效果

   五 相关问题

    (一)推定的承诺

     1.概念

     2.法律性质和类型

     3.成立要件

     4.法律效果

    (二)谅解

     1.谅解的含义

     2.谅解的成立要件

     3.谅解与被害人承诺的区别

 第五章 责任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 责任与责任主义

    (一)责任

    (二)责任主义

    (三)个人责任的原则

   二 责任的根据与本质

    (一)责任的根据

     1.道义责任论

     2.社会责任论

    (二)责任的本质

     1.心理责任论

     2.规范责任论

   三 责任判断(非难)的对象

    1.行为责任

    2.行为人责任(性格责任)

    3.人格责任

  第二节 责任能力

   一 责任能力的含义与本质

    (一)责任能力的含义

    (二)责任能力的本质

    (三)有关责任能力判定方法的立法例

     1.生物学方法

     2.心理学方法

     3.结合性方法

   二 无责任能力人

    (一)刑事未成年人

    (二)心神丧失人

     1.心神障碍

     2.事物辨别能力或意思决定能力

   三 限定责任能力人

    1.心神微弱者

    2.聋哑人

   四 责任能力的存在时期

   五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

    (一)含义

    (二)问题的焦点

    (三)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形成

     1.不可罚说

     2.可罚说

    (四)刑法第10条第3款

  第三节 违法性认识

   一 违法性认识

   二 违法性认识的具体内容与范围

    1.广义说

    2.狭义说

    3.最狭义说

   三 违法性认识的种类

    1.确定的违法性认识和未必的违法性认识

    2.现实的违法性认识和潜在的违法性认识

   四 违法性认识的推定与判断

   五 体系性地位

    (一)违法性认识不要说

    (二)故意说

     1.严格故意说

     2.限制故意说

    (三)责任说

     1.严格责任说

     2.限制责任说

  第四节 法律的错误

   一 法律的错误的含义与种类

    (一)法律的错误的含义

    (二)法律的错误的种类

     1.直接的错误

     2.间接的错误

   二 刑法第16条的解释

    (一)“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依法令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其误认具有正当的理由”

    (三)“不予处罚”

   三 法律错误的效果

    (一)具有正当理由的法律错误的效果

    (二)没有正当理由的法律错误的效果

     1.故意说

     2.责任说

     3.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理论

   四 阻却违法性事由要件(前提)事实的错误

    (一)含义

    (二)法律性质

    (三)法律效果

     1.故意说

     2.责任说

     3.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理论

  第五节 期待可能性

   一 期待可能性

    (一)期待可能性的意义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

    (三)作为责任客观要素的期待可能性

   二 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二)期待可能性的体系性地位

     1.消极的责任要素说

     2.积极的责任要素说

   三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1.国家标准说

    2.行为人标准说

    3.平均人标准说

   四 期待不可能性与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

   五 期待可能性的错误

    (一)含义

    (二)性质与效果

   六 期待可能性的适用

    (一)排责事由与免责事由的区别

    (二)免责事由:期待可能性被适用的情况

     1.法规上的适用

     2.超法规的适用

   七 被强迫的行为

    (一)被强迫的行为

    (二)被强迫行为的法律性质

    (三)成立要件

     1.强迫的状态

     2.被强迫的行为

    (四)法律效果

    (五)被强迫的行为与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的关系

 第六章 未遂论

  第一节 概述

   一 绪论

    (一)犯罪的实现阶段

     1.犯行决意阶段

     2.预备·阴谋阶段

     3.未遂阶段

     4.既遂阶段

    (二)“犯罪行为的终了”

     1.概念

     2.“犯罪行为终了”的意义

   二 未遂的含义与种类

    (一)未遂

    (二)未遂的种类

     1.障碍未遂(刑法第25条),属于任意的减轻

     2.中止未遂(第26条),属于必要的减免

     3.不能未遂(第27条),属于任意的减免

   三 未遂犯的竞合

  第二节 预备罪

   一 预备罪

    (一)预备罪

    (二)预备与阴谋的区别

     1.区分的意义

     2.观点的对立

    (三)不能预备

   二 法律性质

    (一)预备罪与基本犯罪的关系

     1.发现形态说

     2.独立犯罪说

    (二)预备行为的实行行为性

     1.肯定说

     2.否定说

     3.判例

   三 预备罪的成立要件

    (一)主观要件

     1.故意

     2.目的

    (二)客观要件

     1.预备行为的社会定型性

     2.物的预备与人的预备

     3.自己预备与他人预备

   四 预备罪的处罚

   五 相关问题

    (一)预备罪的共犯

     1.预备罪的共同正犯

     2.预备罪的教唆犯

     3.预备罪的帮助犯

    (二)预备的中止

  第三节 障碍未遂

   一 障碍未遂

    (一)含义

    (二)种类

   二 障碍未遂的处罚根据

    1.客观说

    2.主观说

    3.折中说

   三 成立要件

    (一)主观要件

    (二)客观要件

     1.着手实行

     2.未完成犯罪

   四 障碍未遂的处罚

   五 相关问题

    (一)不作为犯的未遂

    (二)结果加重犯的未遂

     1.否定说

     2.肯定说

  第四节 中止未遂

   一 中止未遂

    (一)含义

    (二)种类

   二 处罚根据

    1.刑事政策说

    2.法律说

    3.结合说

   三 成立要件

    (一)主观要件——自意性

     1.内部性要因说

     2.自律性动机说

     3.伦理性动机说

     4.弗朗克的公式

     5.社会通念说

    (二)客观要件——中止行为

     1.着手中止的客观要件

     2.实行中止的客观要件

     3.对不能未遂的中止未遂成立问题

   四 中止未遂的处罚

   五 相关问题

    (一)共同正犯的中止未遂

    (二)狭义共犯的中止未遂

  第五节 不能未遂

   一 不能未遂的意义

   二 处罚根据

   三 成立要件

    (一)主观要件

    (二)客观要件

     1.实行行为

     2.因实行的手段或对象的错误不可能发生结果

     3.具有危险性

   四 不能未遂的处罚

   五 相关问题

    (一)不能未遂与幻觉犯

    (二)不能未遂与共犯

 第七章 共犯论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 共犯及其范围

    (一)共犯

    (二)共犯的范围

     1.最广义的共犯

     2.广义的共犯

     3.狭义的共犯

   二 必要性共犯

    (一)含义

    (二)必要性共犯的种类

     1.集合犯

     2.对向犯

    (三)任意性共犯的规定适用于必要性共犯的问题

     1.犯罪人属于必要性共犯成员的情况

     2.犯罪人不属于必要性共犯成员的情况

   三 合同犯

    (一)刑法规定

    (二)合同犯的法律性质

    (三)合同犯的成立要件

     1.两人以上的实行行为

     2.意思联络

     3.犯罪人应当都在犯罪现场

    (四)在合同犯中共犯规定的适用

   四 共犯的立法模式

    (一)一元主义的立法模式

    (二)二元主义的立法模式

   五 正犯和共犯的关系

    (一)正犯的概念

     1.扩张的正犯概念

     2.限制的正犯概念

    (二)正犯与共犯的区别

     1.客观说

     2.主观说

     3.行为支配说

    (三)共犯的从属性

     1.能否承认从属性的问题

     2.有关从属程度的理论

     3.刑法规定

   六 共犯的处罚根据

    1.加入责任说

    2.加入违法说

    3.纯粹的引起说

    4.修正的引起说

    5.混合的引起说

     (1)从属的法益侵害说

     (2)行为无价值、结果无价值区分说

   七 正犯的形态

    (一)单独正犯与共同正犯

    (二)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三)同时犯

     1.一般的同时犯

     2.伤害罪同时犯

    (四)正犯与共犯之间的竞合

  第二节 共同正犯

   一 共同正犯及其特征

    (一)共同正犯

    (二)共同正犯的特征

   二 共同正犯的本质

    (一)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

     1.犯罪共同说

     2.行为共同说

    (二)修正说

     1.部分的犯罪共同说

     2.构成要件性行为共同说

     3.机能性犯行支配说

    (三)共同意思主体说与共同行为主体说

     1.共同意思主体说

     2.共同行为主体说

   三 成立要件

    (一)共同加工的意思

     1.共同加工意思的含义

     2.意思联络的方法和时期

    (二)共同加工行为

     1.共同加工行为的含义

     2.判断是否共同加工行为的标准

     3.共同加工行为和现场性

     4.依不作为的共同加工

   四 过失的共同正犯

    (1)肯定说

    (2)否定说

   五 承继的共同正犯

    (一)含义

    (二)后行为人对于共同实行的部分是否成立共同正犯(共同正犯的本质)

    (三)后行人对于先行人单独实行部分是否成立共同正犯(承继的共同正犯)

     1.肯定说

     2.否定说

   六 共谋的共同正犯

    (一)含义

    (二)理论争议

     1.肯定说

     2.否定说

     3.折中说

    (三)脱离共谋关系

   七 共同正犯的处罚

   八 相关问题

    (一)共同正犯的错误

     1.含义

     2.存在质的区别的情况(实行过限)

     3.存在量的区别的情况

    (二)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

  第三节 教唆犯

   一 教唆犯

   二 教唆犯的从属性

   三 教唆犯的成立要件

    (一)教唆人的要件

     1.主观要件——双重的故意

     2.客观要件——教唆行为

    (二)被教唆人的要件

     1.主观要件

     2.客观要件——实行行为

    (三)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 教唆的几种特殊情况

    (一)未遂的教唆

     1.正犯的实行行为未遂的情况

     2.正犯的实行行为既遂的情况

    (二)因不作为或因过失的教唆

    (三)间接教唆与连锁教唆

   五 教唆犯的处罚

   六 教唆的错误

    (一)在罪质上不一致的情况

    (二)在量上不一致的情况

     1.实行行为未达到教唆内容的情况

     2.实行行为超过教唆内容的情况

    (三)对被教唆人性质的错误

    (四)被教唆人客体或方法的错误

     1.具体事实的错误

     2.抽象事实的错误

  第四节 从犯

   一 从犯

   二 从犯的从属性

   三 从犯的成立条件

    (一)从犯的帮助行为

     1.帮助行为

     2.对帮助行为的故意

    (二)正犯的实行行为

     1.从犯的从属性

     2.从犯的从属形式

    (三)帮助行为和实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1.肯定说

     2.否定说

   四 从犯的处罚

   五 相关问题

    (一)从犯的错误

     1.在罪质上不一致的情况

     2.在量上不一致的情况

     3.具体事实的错误和抽象事实的错误

    (二)预备罪的从犯

    (三)独立的帮助罪的从犯

  第五节 共犯与身份

   一 身份及其特征

   二 身份的种类

    (一)(犯罪)构成的身份

    (二)(刑罚)加减的身份

    (三)消极的身份

   三 对刑法第33条的解释

    (一)第33条本文与但书规定的性质

    (二)第33条本文和但书的适用范围

   四 真正身份犯的共犯

    (一)非身份人加工于身份人的情况

    (二)身份人加工于非身份人的情况

   五 不真正身份犯的共犯

    (一)非身份人加工于身份人的情况

    (二)身份人加工于非身份人的情况

   六 消极的身份与共犯

    1.阻却违法性的身份

    2.阻却责任的身份与阻却刑罚的身份

  第六节 间接正犯

   一 间接正犯

   二 间接正犯的本质

    (一)正犯说

     1.工具理论

     2.意思支配说

    (二)从犯说

    (三)现行刑法的立场

   三 成立要件

    (一)有关利用人的成立要件

     1.利用行为

     2.着手实行的时期

    (二)有关被利用人的成立要件

     1.因某种行为不受处罚的人

     2.以过失犯受处罚的人

    (三)犯罪行为结果的发生

   四 间接正犯的处罚

   五 相关问题

    (一)间接正犯的错误

     1.对被利用人的错误

     2.被利用人的错误

    (二)因过失的间接正犯

 第八章 罪数论

  第一节 一般理论

   一 罪数论

   二 有关罪数标准的学说与判例

    (一)学说

     1.犯意标准说

     2.行为标准说

     3.法益标准说

     4.构成要件标准说

   二 判例的立场

   三 数罪的处罚

    (一)吸收主义

    (二)加重主义

    (三)并科主义

  第二节 一罪

   一 一罪的种类

    (一)含义

    (二)种类

   二 法条竞合

    (一)法条竞合的含义

    (二)法条竞合的种类

     1.特别关系

     2.补充关系

     3.吸收关系

    (三)法条竞合的效果

   三 包括的一罪

    (一)含义

    (二)种类

     1.结合犯

     2.继续犯

     3.接续犯

     4.集合犯

     5.连续犯

    (三)包括一罪的效果

     1.实体法上的效果

     2.诉讼法上的效果

  第三节 数罪

   一 数罪的种类

   二 想象的竞合犯

    (一)含义

    (二)法律性质

    (三)想象的竞合犯的成立要件

     1.一个行为

     2.数个犯罪

    (四)想象的竞合的效果

     1.实体法上的效果

     2.诉讼法上的效果

   三 实体的竞合犯

    (一)含义

    (二)实体的竞合犯的成立要件

     1.同时的竞合犯

     2.事后的竞合犯

    (三)实体的竞合犯的效果

     1.同时竞合犯的效果

     2.事后竞合犯的效果

 第九章 刑罚论

  第一节 一般理论

   一 刑罚

   二 刑罚的功能

    1.对社会一般人的功能

    2.对犯罪人(受刑人)的功能

    3.对被害人的功能

  第二节 刑罚的种类

   一 死刑

    (一)死刑的概念及制度沿革

    (二)现行刑法中的死刑

     1.刑法典中的死刑规定

     2.特别刑法和行政刑法中的死刑规定

     3.死刑的执行方法

    (三)死刑存废论

     1.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

     2.死刑废止论

     3.死刑存置论

     4.死刑限制论

    (四)判例的立场

   二 自由刑

    (一)自由刑

    (二)刑法中的自由刑

     1.惩役

     2.禁锢

     3.拘留

    (三)自由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1.自由刑的简便化问题

     2.短期自由刑的废止问题

   三 财产刑

    (一)财产刑及其种类

    (二)罚金

     1.罚金刑的意义

     2.罚金刑的内容

     3.罚金刑的特征和问题

     4.罚金刑的改善方案

    (三)科料

    (四)没收

     1.没收的概念和种类

     2.没收的性质

     3.没收的对象

     4.追缴

   四 名誉刑

    (一)名誉刑

    (二)资格丧失

    (三)资格停止

     1.当然停止

     2.宣告停止

   五 刑罚的轻重

  第三节 量刑

   一 量刑

   二 量刑的阶段

    (一)法定刑

    (二)处断刑

    (三)宣告刑

   三 刑罚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一)刑罚的加重

    (二)刑罚的减轻

     1.法定的减轻

     2.裁判的减轻

    (三)刑罚的免除

   四 刑罚的加减例

    (一)加重、减轻刑罚的顺序

    (二)加重、减轻刑罚的程度与方法

     1.关于加重刑罚的程度与方法

     2.关于减轻刑罚的程度及方法

   五 量刑的条件

    1.犯罪人的年龄、性情、智力能力和环境

    2.对被害人的关系

    3.犯罪行为的动机、手段和结果

    4.犯罪后的情况

   六 自首与自服

   七 判决的公示

  第四节 累犯

   一 累犯

    (一)累犯

    (二)累犯与常习犯的区别

   二 累犯加重的意义

   三 累犯的构成要件

    (一)前罪被判处禁锢以上的刑罚,后罪也可能被判处禁锢以上刑罚的犯罪

    (二)前罪的刑罚终了执行或者被赦免以后3年以内又实施了应当判处禁锢以上刑罚的犯罪

   四 累犯的处罚

    (一)累犯的处罚例

    (二)判决宣告后发现累犯

  第五节 刑罚的执行

   一 死刑的执行

   二 自由刑的执行

   三 财产刑的执行

   四 名誉刑的执行

  第六节 刑罚的犹豫与假释放

   一 刑罚犹豫的意义

   二 刑罚的宣告犹豫

    (一)宣告犹豫

    (二)宣告犹豫的要件

    (三)并科刑罚或保护观察

    (四)宣告犹豫的效果

    (五)宣告犹豫的失效

   三 刑罚的执行犹豫

    (一)执行犹豫

    (二)执行犹豫的要件

    (三)并科刑罚或保安处分

    (四)执行犹豫的效果

    (五)执行犹豫的失效

    (六)执行犹豫的取消

   四 假释放

    (一)假释放的意义

    (二)假释放的要件

    (三)假释放的期间和保护观察

     1.假释放的期间

     2.保护观察

    (四)假释放的失效或取消

     1.假释放的失效

     2.假释放的取消

     3.假释放失效或被取消的效果

    (五)假释放的效果

  第七节 刑罚的时效、消灭及期间

   一 刑罚的时效

    (一)行刑时效的意义

    (二)行刑时效的效果

    (三)行刑时效的期间

    (四)行刑时效的停止及中断

     1.行刑时效的停止

     2.行刑时效的中断

   二 刑罚的消灭

    (一)刑罚消灭的意义

    (二)犯罪人的死亡

    (三)赦免

     1.一般赦免

     2.特别赦免

    (四)刑罚的失效及复权(裁判上的复权)

     1.制度的意义

     2.刑的失效

     3.复权

     4.裁判程序

   三 刑罚的期间

    (一)期间的计算

    (二)期间的起算

     1.刑期从判决被确定之日起计算(第84条第1款)

     2.在惩役、禁锢、拘留和留置中没有被拘禁的日数不计入刑期(第84条第2款)

    (三)刑罚的执行与时效期间的初日以及释放日

 第十章 保安处分

  第一节 一般理论

   一 保安处分及其种类

    (一)保安处分

    (二)保安处分的种类

     1.对人的保安处分和对物的保安处分

     2.剥夺自由的保安处分和限制自由的保安处分

   二 保安处分制度的沿革

   三 保安处分与刑罚

    (一)保安处分和刑罚的关系

     1.二元论

     2.一元论

     3.判例的态度

    (二)保安处分与刑罚的执行方法

     1.择一主义

     2.并科主义

     3.代替主义

     4.现行法律

  第二节 治疗监护

   一 治疗监护

   二 治疗监护的要件

    (一)治疗监护对象人

    (二)具有治疗监护的必要性

    (三)存在再犯的危险性

   三 治疗监护的内容

    (一)治疗监护的诉讼程序

     1.检察官的治疗监护请求

     2.法院的审理与判决

     3.上诉权人的上诉等

    (二)治疗监护的期间与设施

    (三)治疗监护的执行方法

    (四)被治疗监护人的设施内处遇

    (五)治疗监护的执行终了、委托治疗和执行停止

   四 保护观察

    (一)决定保护观察

    (二)终了保护观察

    (三)取消假终了、委托治疗或重新治疗

   五 治疗监护审议委员会

   六 罚则

  第三节 保护观察

   一 保护观察

   二 保护观察的机关与对象人

    (一)保护观察审查委员会

    (二)保护观察所

    (三)保护观察对象人

   三 有关保护观察的程序

    (一)判决前的调查

     1.判决前的调查

     2.决定前的调查

    (二)判决的送达

    (三)教导所所长等的通报义务

    (四)假释放、退院、临时退院的申请

    (五)假释放、退院、临时退院、保护观察的审查与决定

     1.假释放、退院、临时退院的审查和决定

     2.对成年受刑人保护观察的审查和决定

     3.法务部长官的许可

   四 保护观察的内容

    (一)保护观察的期间与开始

     1.保护观察的期间

     2.保护观察的开始

    (二)保护观察对象人应遵守的事项

    (三)指导与监督

    (四)分类处遇和援护

   五 强制措施

    (一)拘引

    (二)紧急拘引

    (三)留置

    (四)保护装具的使用

   六 保护观察的终了、临时解除与停止

    (一)保护观察的终了

    (二)保护观察的临时解除

    (三)保护观察的停止

  第四节 保护处分

   一 保护处分

   二 保护案件

    (一)一般规定

     1.保护案件的对象范围

     2.案件的送致

    (二)调查

     1.调查的方针等

     2.调查措施

     3.辅助人的选任

     4.不开始审理的决定

    (三)审理

     1.开始审理的决定

     2.审理的方式

     3.陈述权的保障与劝告和解

     4.鉴证、扣押和搜索等

     5.不处分的决定

   三 保护处分及其内容

    (一)保护处分的种类

    (二)保护处分的期间

    (三)没收

    (四)决定的执行

    (五)保护处分和有罪判决等

    (六)保护处分的竞合

   四 抗告

    (一)抗告的事由与期间等

     1.抗告事由

     2.抗告的期间与提起

    (二)抗告状的裁判

    (三)再抗告

 附录 韩国刑法典

  刑法

   第1编 总则

    第1章 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2章 犯罪

     第1节 犯罪的成立和刑罚的减免

     第2节 未遂犯

     第三节 共犯

     第4节 累犯

     第5节 竞合犯

    第3章 刑罚

     第1节 刑罚的种类和轻重

     第2节 刑的量定

     第3节 刑罚的宣告犹豫

     第4节 刑法的执行犹豫

     第5节 刑罚的执行

     第6节 假释放

     第7节 刑罚的时效

     第8节 刑罚的消灭

    第4章 期间

   第2编 各则

    第1章 内乱犯罪

    第2章 外患犯罪

    第3章 有关国旗的犯罪

    第4章 有关国交的犯罪

    第5章 危害公安的犯罪

    第6章 有关爆炸物的犯罪

    第7章 有关公务员职务的犯罪

    第8章 有关妨害公务的犯罪

    第9章 脱逃、隐匿犯人的犯罪

    第10章 伪证和毁灭证据的犯罪

    第11章 诬告犯罪

    第12章 有关信仰的犯罪

    第13章 放火和失火的犯罪

    第14章 有关溢水和水利的犯罪

    第15章 妨害交通的犯罪

    第16章 有关饮用水的犯罪

    第17章 有关鸦片的犯罪

    第18章 有关通用货币的犯罪

    第19章 有关有价证券、邮票和印花的犯罪

    第20章 有关公文的犯罪

    第21章 有关印章的犯罪

    第22章 败坏风俗的犯罪

    第23章 有关赌博和彩票的犯罪

    第24章 危害生命、健康的犯罪

    第25章 伤害与暴行的犯罪

    第26章 过失致死伤罪

    第27章 堕胎犯罪

    第28章 遗弃和虐待犯罪

    第29章 逮捕和监禁的犯罪

    第30章 胁迫犯罪

    第31章 掠取和诱骗的犯罪

    第32章 强奸和强制猥亵的犯罪

    第33章 损害名誉的犯罪

    第34章 有关信用、业务与拍卖的犯罪

    第35章 妨害私生活安宁的犯罪

    第36章 侵入住宅的犯罪

    第37章 妨害权利行使的犯罪

    第38章 盗窃和强盗的犯罪

    第39章 诈骗和恐吓的犯罪

    第40章 侵占和背任的犯罪

    第41章 有关赃物的犯罪

    第42章 损坏犯罪

金日秀/徐辅鹤:《刑法总论》(第11版),博英社,2006。

裴钟大:《刑法总论》(第8全订版),弘文社,2005。

申东云:《刑法总论》(第7版),法文社,2013。

任雄:《刑法总论》(改订补订版),法文社,2005。

郑永锡:《刑法总论》(第5全订版),法文社,1987。

郑永一:《刑法总论》(第3版),博英社,2010。

朴相基:《刑法总论》(第7版),博英社,2007。

吴永根:《刑法总论》(第2版),博英社,2009。

李在祥:《刑法总论》(第5版补订版),博英社,2005。

李在祥等:《刑法总论》(第8版),博英社,2015。

金勇宇、崔在天:《刑事政策》(改订版),博英社,2006。

金在中:《刑罚制度的改善方案》,韩国学术情报(株),2008。

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陈兴良主编《刑法学》(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张明楷:《刑法学》(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

金日秀、徐辅鹤:《郑军男译韩国刑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李在祥著、韩相敦译《韩国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简 介:韩国刑法典制定于1953年,至今已施行60多年。韩国的刑法及刑法理论已经走入了世界上先进的刑法及其理论的行列。韩国先进的刑法制度和丰富的理论发展成果,无论是对改革与发展我国现行的刑法制度还是对完善我国目前的刑法理论,无疑都具有较大的参考或借鉴的意义。本书除了力图正确的解释或阐述韩国刑法规定和刑法制度以外,尽可能做到客观...

作者: 金昌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简 介:刑事强制医疗措施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防卫和恢复精神病人健康而采取的对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予以限制或剥夺,并对其所患精神病进行治疗的保安处分措施。对于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由法院在各方参与下决定予以强制医疗。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由刑...

作者: 王君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简 介:本书针对客观处罚条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客观处罚条件定位与性质的分歧、客观处罚条件的机能、客观处罚条件与刑法及犯罪等的关系、客观处罚条件立法现象对我国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前人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 吴情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简 介:刑事强制医疗措施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防卫和恢复精神病人健康而采取的对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予以限制或剥夺,并对其所患精神病进行治疗的保安处分措施。对于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由法院在各方参与下决定予以强制医疗。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由刑...

作者: 王君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简 介:本书针对客观处罚条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客观处罚条件定位与性质的分歧、客观处罚条件的机能、客观处罚条件与刑法及犯罪等的关系、客观处罚条件立法现象对我国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前人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 吴情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