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5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研究图书

A Study on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dvertising Industry Park

SSAPID:101-8087-0832-08
ISBN:978-7-5097-960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集约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和运营研究的核心问题,作者围绕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约化发展的进展及如何推动其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向前发展,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采集了14家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方和216家入园广告企业有关集约化发展的数据资料,并实地走访考察了8家10区的国家广告产业园。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颜景毅
编 辑:宋浩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内容摘要

 后记

 制度安排与制度实践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问题

  0.3 研究意义

   0.3.1 集约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和运营研究的核心问题

   0.3.2 有助于出现发展偏差的园区校正发展方式

   0.3.3 有助于后起园区的集约化起步和集约化运营

   0.3.4 有助于实现中国广告产业整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标

  0.4 研究内容

   0.4.1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制度安排

   0.4.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分析框架的建立

   0.4.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0.4.4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0.4.5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0.5 研究方法

   0.5.1 实证分析方法

   0.5.2 规范研究方法

  0.6 可能的创新点

   0.6.1 以实证分析方法对于重大的国家广告产业发展举措做出客观评价

   0.6.2 适宜的分析框架获得了新的研究发现

   0.6.3 提出了基于实证分析的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管理与运营模式转变战略和路径选择

  0.7 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研究回望

  1.1 世界广告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1.1.1 欧美广告产业发展研究的缺失

   1.1.2 中国对于世界广告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的贡献

  1.2 中国广告产业研究

   1.2.1 中国广告产业的整体特征

   1.2.2 中国广告产业整体特征形成的原因

   1.2.3 影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1.2.4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路径探讨

    1.2.4.1 集群化发展

    1.2.4.2 集约化发展

  1.3 国家广告产业园研究

   1.3.1 建设国家广告产业园的意义

   1.3.2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经济学逻辑

   1.3.3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3.4 政府和市场在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1.3.5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具体举措

    1.3.5.1 打造产业链

    1.3.5.2 产业结构

    1.3.5.3 产业关联

    1.3.5.4 数字等新技术应用和新业态培育

    1.3.5.5 通过满足广告服务实现广告发展

  1.4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集约化理论

  2.1 集约化的内涵

   2.1.1 对于集约化内涵的早期研究

   2.1.2 中国学者的研究

  2.2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

   2.2.1 集约化的分类

   2.2.2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基本路径

    2.2.2.1 影响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因素

    2.2.2.2 企业集约化的组织选项

    2.2.2.3 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

  2.3 产业集约化发展

   2.3.1 产业集约、产业集约化与产业集约化发展

   2.3.2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或尺度

   2.3.3 影响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3.4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2.4 产业园与集约化

   2.4.1 产业园概述

    2.4.1.1 产业园的界定

    2.4.1.2 产业园的分类

   2.4.2 产业园与产业集群

   2.4.3 产业园、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约化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广告产业的长期粗放型增长:广告产业集约化转型的背景*

  3.1 中国广告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3.1.1 中国广告产业经营单位历年户均广告经营额变化特点分析

   3.1.2 中国广告产业从业人员历年人均广告经营额变化特点分析

   3.1.3 中国广告产业专业广告公司历年户均广告经营额变化特点分析

   3.1.4 中国广告产业专业广告公司从业人员历年人均广告经营额变化特点分析

   3.1.5 中国广告产业经营额与GDP关联特点分析

   3.1.6 中国广告产业经营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关联特点分析

   3.1.7 中国广告产业经济效益总体特点分析

  3.2 中国广告产业结构分析

   3.2.1 中国专业广告公司在广告产业总体中的地位分析

   3.2.2 中国专业广告公司经营额前8名集中度特点分析

  3.3 中国广告产业长期粗放型增长及其后果

   3.3.1 关于中国广告产业长期粗放型增长特征的认识

   3.3.2 中国广告产业长期粗放型增长的原因分析

   3.3.3 中国广告产业长期粗放型增长带来的后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广告产业集约化转型新的制度安排

  4.1 中国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

   4.1.1 广告企业层面的集约化经营管理路径

   4.1.2 广告产业层面的集约化发展路径

  4.2 国家广告产业园: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下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适宜路径

   4.2.1 产业园建设是产业集约化转型发展的一般方式

   4.2.2 产业园有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

   4.2.3 政府主导建设产业园符合中国国情

   4.2.4 产业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4.3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制度安排

   4.3.1 产业制度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

   4.3.2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反思

   4.3.3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4.3.4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是促进中国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新的重大制度安排

    4.3.4.1 国家、学者和行业部门三大力量促动下中国广告产业制度创新的探索

    4.3.4.2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率先行动

    4.3.4.3 《关于推进广告战略实施的意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广告产业园

    4.3.4.4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正式列入《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4.4 小结

 第五章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进展与问题:基于规模·结构·效率框架的实证分析

  5.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规模分析

   5.1.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规模数据

   5.1.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规模特点

    5.1.2.1 各园区资产规模的特点分析

    5.1.2.2 各园区产值规模的特点分析

    5.1.2.3 各园区企业数量规模分析

    5.1.2.4 各园区的从业人员数量规模分析

    5.1.2.5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总体规模分析

  5.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结构分析

   5.2.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规模结构

    5.2.1.1 国家广告产业园规模结构数据*

    5.2.1.2 国家广告产业园规模结构分析

   5.2.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市场结构

    5.2.2.1 各园区的产业集中度数据

    5.2.2.2 园区产业集中度的特点分析

   5.2.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产业结构

    5.2.3.1 国家广告产业园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数据

    5.2.3.2 国家广告产业园三大产业的结构特点分析

   5.2.4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广告产业内部结构

    5.2.4.1 国家广告产业园广告产业内部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5.2.4.2 国家广告产业园广告产业内部从业人员数量结构分析

    5.2.4.3 国家广告产业园广告产业内部企业产值结构分析

    5.2.4.4 国家广告产业园广告产业内部的总体结构分析

   5.2.5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总体结构特点

    5.2.5.1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总体结构特点

    5.2.5.2 国家广告产业园总体结构特点的成因探悉

  5.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效率分析

   5.3.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投入产出效率

    5.3.1.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投入产出效率数据*

    5.3.1.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5.3.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使用面积经营效率*

    5.3.2.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使用面积经营效率数据

    5.3.2.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使用面积经营效率分析

   5.3.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与市域广告产业效率比较

    5.3.3.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与市域广告产业效率数据*

    5.3.3.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与市域广告产业户均经营效率比较分析

    5.3.3.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与市域广告产业人均经营效率比较

    5.3.3.4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与市域广告产业效率的总体比较

   5.3.4 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效率的总体特点

    5.3.4.1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运营效率的总体特点分析

    5.3.4.2 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效率总体特点的成因探悉

  5.4 小结

 第六章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战略转变

  6.1 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6.1.1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6.1.2 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6.1.3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6.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与管理模式

   6.2.1 规划阶段的任务与管理模式

    6.2.1.1 战略规划环节

    6.2.1.2 建设与运营发展规划环节

   6.2.2 批复阶段的任务与管理模式

   6.2.3 建设阶段的任务与管理模式

   6.2.4 运营阶段的任务与管理模式

    6.2.4.1 招商环节

    6.2.4.2 调适环节

    6.2.4.3 稳定发展环节

  6.3 运营阶段: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6.3.1 国家广告产业园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6.3.1.1 政府主导建设的产业园区在运营阶段转向市场主导模式是园区发展的普遍选择

    6.3.1.2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运营方原本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地方企业

    6.3.1.3 国家广告产业园只有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才能形成内在的集约化发展动力和机制

   6.3.2 入园广告企业对于政府在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阶段的角色期望

   6.3.3 政府在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阶段的角色扮演

    6.3.3.1 政府在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阶段的角色选择

    6.3.3.2 政府在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阶段的角色扮演方式

  6.4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建立与运行

   6.4.1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内涵

   6.4.2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特殊性

   6.4.3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设计

    6.4.3.1 建设期政府主导模式的机构设置

    6.4.3.2 运营期市场主导模式的机构设置

   6.4.4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运行机制

    6.4.4.1 广告产业园服务协调联席会制度

    6.4.4.2 广告产业园运营企业的组成

    6.4.4.3 运营企业的五大基本职责

    6.4.4.4 运营企业的盈利模式

  6.5 小结

 第七章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之一

  7.1 广告产业链

   7.1.1 “产业链”的含义

   7.1.2 产业链的分类

   7.1.3 广告产业链的特殊性

  7.2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链建构的基本原则

   7.2.1 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7.2.2 以网状结构为基础的原则

   7.2.3 以园区为主体的原则

   7.2.4 补充完善的原则

   7.2.5 顺应数字化变革的原则

  7.3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链建构的意义

   7.3.1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产业链构建状况

   7.3.2 产业链搭建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意义

  7.4 新建型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产业链建构模式

   7.4.1 产业链的空间模式

    7.4.1.1 独立园区的全产业链

    7.4.1.2 组合园区的全产业链

    7.4.1.3 独立园区的主体节点产业链

   7.4.2 产业链的聚集模式

    7.4.2.1 节点式聚集

    7.4.2.2 轮轴式聚集

    7.4.2.3 平台式聚集

    7.4.2.4 综合性聚集

  7.5 改建型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产业链完善模式

   7.5.1 以原有关联产业为基础完善产业链

   7.5.2 以原有广告产业节点为基础完善产业链

   7.5.3 通过顶层设计、选商招商形成完善的特色产业链

   7.5.4 通过制定新规则限制或劝退某类企业

  7.6 小结

 第八章 扶持重点业态: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之二

  8.1 国家广告产业园扶持重点业态的意义

   8.1.1 业态含义辨析

   8.1.2 广告业态

   8.1.3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重点业态

   8.1.4 国家广告产业园扶持重点业态的意义

  8.2 国家广告产业园扶持重点业态的现状分析

   8.2.1 各家园区都有明确的重点业态

   8.2.2 各家园区选择重点业态的主要依据是符合广告产业集聚规律

   8.2.3 各家园区选择最多的重点业态是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业态

   8.2.4 各家园区扶持重点业态的举措最多的是特惠的入驻和扶持政策

  8.3 国家广告产业园重点业态选择的基本方式

   8.3.1 以改建园区原有较好基础的业态为重点业态

   8.3.2 以符合广告产业发展方向的某类企业和产业节点为重点业态

   8.3.3 以有利于园区形成独特竞争力的业态为重点业态

   8.3.4 以满足区域广告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重点业态

  8.4 国家广告产业园重点业态的扶持办法

   8.4.1 通过政策倾斜扶持重点业态

   8.4.2 通过特定空间聚合重点业态

   8.4.3 通过园区平台为重点业态招徕需求

   8.4.4 通过持续性的整合营销活动推广重点业态

  8.5 小结

 第九章 壮大龙头企业: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之三

  9.1 国家广告产业园龙头企业界定

   9.1.1 “龙头企业”的含义

   9.1.2 龙头企业的作用

   9.1.3 龙头企业的作用机制

   9.1.4 龙头企业的形成机理

   9.1.5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龙头企业确定

  9.2 国家广告产业园壮大龙头企业的现状分析

   9.2.1 大多数园区认识到了壮大龙头企业的重要性

   9.2.2 实力强是各家园区选择龙头企业最看重的标准

   9.2.3 各家园区壮大龙头企业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大扶持优惠政策

  9.3 国家广告产业园龙头企业的引入

   9.3.1 引入龙头企业的原则

   9.3.2 引入龙头企业的方案设计

   9.3.3 引入龙头企业的过程管理

  9.4 国家广告产业园壮大龙头企业的主要途径

   9.4.1 政府在壮大龙头企业过程中的职责

   9.4.2 广告行业组织在壮大龙头企业过程中的职责

   9.4.3 运营方在壮大龙头企业过程中的职责

   9.4.4 龙头企业在自身壮大过程中的职责

   9.4.5 学术机构在龙头企业壮大过程中的职责

  9.5 小结

 第十章 培育产业集群: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之四

  10.1 广告产业集群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意义

   10.1.1 产业园区的经济学逻辑是产业集群

   10.1.2 产业集群是产业园区演化的高级阶段

   10.1.3 只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才能实现总体上的集约化发展

  10.2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群化演进

   10.2.1 规划建设阶段的集群化意识

   10.2.2 招商阶段的集群化标准

   10.2.3 运营阶段的集群化培育

  10.3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虚拟集群建设

   10.3.1 “虚拟广告产业集群”的含义

   10.3.2 构建虚拟广告产业集群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意义

   10.3.3 构建虚拟广告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10.3.4 构建虚拟广告产业集群的可能性

   10.3.5 虚拟广告产业集群的构建模式

    模式一:一园多区

    模式二:一园多城多区模式

    模式三:注册与经营分离模式

    模式四:核心区与政策区组合模式

  10.4 小结

 结语

 表目录

 图目录

安筱鹏、曹远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探讨》,《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1期。

安悦:《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分异与形成机制研究》,《上海城市规划》2013年第4期。

鲍繁:《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21期。

鲍丽洁:《产业园区建设中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1期。

陈弼明:《我国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7期。

陈登源:《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执行的满意度分析——基于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企业的调查与思考》,《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陈刚、孙美玲:《结构、制度、要素——对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的解析》,《广告研究》2011年第8期。

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5期。

褚劲风:《国外创意产业聚集的理论与研究系谱》,《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3月第1期。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异研究》,《人文地理》2009年第2期。

邓敏:《我国广告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当代传播》2008年第1期。

邓雪、宿晶晶:《产业园区内企业间学习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27期。

丁敬平、赵英:《关于加速我国社会生产集约化发展的看法》,《改革》1992年第5期。

杜海东:《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创意产业发展策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付冰:《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3期。

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

龚雪:《自发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机理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郭嘉、付跃龙、刘升学:《R&D投入对产业园区技术效率影响研究——以湖南18个产业园区为例》,《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何晓静、王海波:《创意产业园区空间整合研究》,《包装世界》2013年9月。

胡熙华、明杰:《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调发展的四大问题及对策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1期。

胡晓鹏:《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2期。

华正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空间效应探析》,《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2期。

华正伟:《中国创意产业制度的缺失与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2期。

黄璐:《我国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战略路径》,《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8期。

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贾淑军:《我国产业园区集约化发展路径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贾文艺、唐德善:《产业集群理论概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金定海:《链接激活创新——广告产业园区的价值思考》,《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年第8期。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多种概念辨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李宝值、梁亮、于涵:《浙江创意产业聚集分析》,《浙江金融》2009年第9期。

李靖华、吴开嶂、李宗乘:《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杭州市西湖区案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8期。

李开元:《面向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李树斌、于德明:《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统计与咨询》2013年第4期。

李嬛:《基于DEA方法对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效率分析》,《科技和产业》2008年第1期。

李莹:《我国集约经济理论初探》,《计划与市场》1999年第1期。

廖秉宜:《我国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策略》,《开放导报》2013年第4期。

廖秉宜:《中国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分析》,《广告大观》(理论版)2012年第12期。

刘海燕、赵洪珊:《北京市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及策略》,《现代商业》2014年第23期。

刘璟:《沈阳浑南产业园区的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第4总期。

刘军云:《影响产业园区营商环境的能动主体》,《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刘云、王德:《基于产业园区的创意城市空间构建——西方国家城市的相关经验与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1期。

卢艳:《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吕拉昌、魏也华:《产业集群理论的争论、困惑与评论》,《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吕拉昌、魏也华:《制度转向、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2005年第4期。

罗文:《园区经济升级之路——集群与集约》,《消费导刊》2008年第10期。

罗友花:《竞争力视角下湖南产业集群效应研究》,《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马云霞:《对上海旧工业遗产保护区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现状的反思》,《工业建筑》2009年第12期。

牛维麟:《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1期。

欧光军、孙骞、王茜:《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湖北高新区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欧阳新年:《产业集约化发展及其关联要素分析》,《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秦远建、李必强:《产业集约化及我国产业实现集约化途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任文凭、胡永军:《创意产业园区产业生态链构建分析》,《价值工程》2009年第3期。

盛黎:《创意资本的本地市场效应——兼论中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约束与对策》,《法制与经济》2013年第1期。

石晨旭:《关于建设广告产业园的建议——以青岛广告产业园为例》,《广告大观》(理论版)2012年第8期。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策略研究》,《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宋泓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苏启林、李凡、王欢:《创意产业政府支持政策的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2期。

孙春晓、刘国彦、周岩:《杭州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北方经济》2010年第10期。

孙佳、黄国安:《基于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经济论坛》2007年第21期。

孙奕:《创意产业政策研究及经验借鉴》,《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5期。

孙永萍:《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建设研究》,《广西城镇建设》2011年12期。

谭娜、高长春:《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技术经济》2011年第2期。

汪毅、徐响、朱喜钢:《南京创意产业聚集区分布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热带地理》2010年第1期。

王发明:《创意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集群效应的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3期。

王发明、马立强:《产业集聚与创意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

王发明、宋雅静:《创意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资本与创意的矛盾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1期。

王逢宝、雷定安:《采用绿色GDP统计指标对发展我国集约经济的作用》,《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王逢宝、刘新:《基于DEA模型的城市集约经营效率分析——以我国的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逢宝、刘新、秦贞兰:《中国集约经济的发展现状: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07年第2期。

王缉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地理学报》2004年第1期。

王缉慈:《中国产业园区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规划师》2011年第9期。

王林丽、宋巍:《产业园区知识型员工多因子薪酬模式的功能与应用》,《求实》2013年第1期。

王启万:《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品牌生态要素识别及驱动关系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第11期。

王淑荣:《大连发展动漫产业集群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对外经贸》2012年第8期。

王伟年、张平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人文地理》2006年第1期。

王颖辉:《生态位视角下的文化产业集群研究》,《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第1期。

魏炳义:《再论集约经济》,《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6期。

魏利、王玉光:《浅议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及规划对策》,《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1期。

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管理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邬盛根:《中国广告产业制度变迁的逻辑与空间》,《广告大观》(理论版)2013年第3期。

吴冰:《浅谈差异化和规模经济视角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策略》,《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吴雄兵:《产业园区特色化建设策略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期。

肖维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3月第7期。

徐德力、孙文雯、陆佳希:《常州广告产业园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4期。

许正林、李名亮:《以国家的名义:广告产业发展战略的新境界——“实施国家广告战略”的内涵、保障与路径》,《广告研究》2012年第2期。

薛薇:《集聚经济与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7期。

颜景毅:《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定位探析》,《青年记者》2015年第4期。

颜景毅:《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探析》,《青年记者》2015年第5期。

杨斌、邓雅芯:《基于知识转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策略研究》,《商业经济》2013年第10期。

杨国华:《论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杨全城、程铁军:《产业园区: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的一种区域模式分析》,《江淮论坛》2011年2月。

杨全城、梁祥君:《信息内容服务业辨析和产业发展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2期。

杨文:《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以第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为例》,《经济纵横》2012年第6期。

杨晓峰、闫波、韩倩:《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误区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商业时代》2012年25期。

杨永忠、黄舒怡、林明华:《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8期。

姚曦、邓秋菊:《创意经济与中国广告产业的内生型增长》,《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年第5期。

尹德洪:《商业集聚的经济学分析》,《财经科学》2011年第2期。

曾伟、姜炜:《关于产业园区绩效评估体系的分析》,《求实》2013年第1期。

张凤华:《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4期。

张凤娟、陈书龙:《关于文化产业园绩效评估体系的探讨》,《产业经济》2013年第2期。

张杰、刘东:《产业技术轨道与集群创新动力的互动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5期。

张金海:《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现实情境的制度检视》,《广告研究》2011年8月第4期。

张金海、黎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广告产业经济发展》,《广告研究》2011年6月刊。

张金海、廖秉宜:《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危机及产业创新的对策》,《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第12期。

张金海、廖秉宜:《中国专业广告公司的生存现状与模式创新》,《中国广告》2006年第7期。

张金海、林翔:《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现实情境的制度检视》,《广告研究》2011年8月刊。

张金海、刘芳:《广告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年第3期。

张鸣:《论动漫产业集群建设模式》,《东岳论丛》2010年第5期。

张倩肖、何静、李村璞:《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效率研究》,《经济纵横》2005年第7期。

张兴龙:《广告产业园拷问城市发展方式创新转型》,《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年第4期。

张英:《从做壳到强核——关于推动宁波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考》,《宁波通讯》2013年11月。

张祖林:《基于波特集群理论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路径探析》,《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1期。

赵东川:《文化产业园区“热”的冷思考——论文化价值的创造、重塑与产业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

赵玉石:《中美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9期。

郑浩、陶岸君、吴晓、高源:《情境规划技术支持下的产业园区建设时序设定——以南京宁高高科技产业园启动区城市设计为例》,《规划师》2013年第12期。

周军:《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湖南省园区平台建设研究》,《现代商业》2011年10月第29期。

庄廷江:《浅论数字出版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培育》,《中国出版》2010年第3期。

程霞珍:《安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支持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丁立义:《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创新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段军芳:《生态约束机制下创意产业聚集的组织演化研究》,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耿蕊:《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郭庭政:《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兰天:《产业集群化评价研究》,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秦远建:《产业集约化理论与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宋旻:《我国体育产业的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1994~2010)》,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谢娟娟:《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工业园区集群化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徐卫华:《中国广告管理体制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杨全城:《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姚曦:《中国广告公司经营管理研究——基于创新与激励的视角》,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袁海:《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基于C一I一H耦合互动框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陈培爱:《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广告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陈石:《产业园区企业化运营模式:基于贵州省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陈自芳:《构建集约型经济体系》,人民出版社,2012。

程工、张秋云、李前程、李云峰、李淑慧:《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傅才武、翁春萌、蒋昕:《文化产业集聚区策划与运营》,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龚新蜀:《西部地区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管娟:《理想空间58: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产业振兴与转型升级》,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郝云宏:《中小企业集约化经营案例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廖秉宜:《自主与创新:中国广告产业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刘小铁:《产业集群与园区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任浩:《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中国产业园区:使命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史清琪:《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途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史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机理·评价·对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及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王尔德:《改革:新经济政策向何处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王关义:《中国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王海光:《企业集群共生治理的模式及演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王兆华:《循环经济: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态工业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王肇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武常岐:《世界经典文化产业园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肖弦弈:《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徐光华:《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阎兆万、王爱华、展宝卫:《经济园区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杨畅:《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战略研究——创新转型的突破口》,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曾华国:《媒体的扩张:大众媒体的产业化、集约化和全球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张维迎:《市场与政府》,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

张旭梅:《集团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周曾:《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朱跃军、姜盼:《中国产业园区:使命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爱尔兰〕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王立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修订版),伍晓鹰、马德斌译,王小鲁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张菲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美〕丹尼斯·W.卡尔顿、杰弗里·M.佩洛夫:《现代产业组织》,胡汉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芬兰〕蒂莫·J.海迈莱伊宁、里斯托·海斯卡拉著,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编《社会创新、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产业、区域和社会的结构调整过程探索》,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美〕恩·佩波尔、丹·理查兹、乔治·诺曼等:《产业组织:现代理论与实践》,郑江淮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英〕哈维·阿姆斯特朗:《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刘乃全、贾彦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

〔美〕林恩·派波儿、丹·理查兹、乔治·诺曼:《当代产业组织理论》,唐要家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意〕罗伯塔·卡佩罗:《区域经济学》,赵文、陈飞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10。

〔美〕皮埃尔-菲得普·库姆斯、蒂里·迈耶、雅克-弗朗索瓦·蒂斯等:《区域和国家一体化》,颜银根、徐杨、吴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王永钦、薛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英〕乔治·马丁内斯-维斯奎泽、弗朗索瓦·瓦利恩考特等:《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安虎森、刘军辉、皮亚彬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法〕让·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日〕藤田昌久、〔美〕保罗·R.克鲁格曼、〔英〕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梁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美〕威谦·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张志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美〕沃尔特·艾萨德:《区位与空间经济——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杨开忠、沈体雁、方森、王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美〕乌韦·坎特纳、弗朗哥·马雷尔巴:《创新、产业动态与结构变迁》,肖兴志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苏联〕伊利英:《社会主义农业的集约化问题》,罗士权译,时代出版社,1956。

Allen J.,Scott,“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Urban Affairs Review,March 2004,39(4).

Amanpreet Kang,“Identifying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s: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Macro-economic Data”,Leisure and Tourism Marketing,2014(4).

Amin A.,Cohendet P.,“Learning and Adaptation in Decentralized Business Network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1999(17).

Amiti M.,“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EU:A Study of Evid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14(2).

Bakhshi H.,E. McVittie and J. Simmie,“Creating Innovation:Do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Support Innovation in the Wider Economy?” NEST Research Report,London,July 2008.

Becchetti L.,Rossi S. P. S.,“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on Export Performance of Italian Firms”,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16(1).

Catherine Beaudry,Peter Swann,“Growth in Industrial Cluster:A Bird’s Eye View of the United Kingdom”,SIEPR Discussion Paper,2001.

Cumbers A.,MacKinnon D.,“Introduction:Clusters in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2004,41(5/6).

David S.Waller and Roman Lani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Disclosure of Advertising Agencies: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Six Holding Companies’ Annual Reports”,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9,38(1).

Duranton G.,Puga D.,“Diversity and Specialization in Cities:Why,Where and When Does It Matter?” Urban Studies,2000,37(30).

Ellison G.,Glaeser E.L.,“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2).

Enright M.,“Regional Cluste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Research Agenda[A],U.Staber,N. Schaefer,and B. Sharma.Business Networks:Prospect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96.

Gordon M.Winder,“The North American Manufacturing Belt in 1880:A Cluster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ystems or One Large Industrial Distrist”,Economic Geography,1999(1).

Gordon I.R. and McCann P.,“Industrial Clusters:Complexes,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Urban Studies,2000,37(3).

Guerrieri P.,Pietrobelli C.,“Industrial Districts’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gimes:Italy and Taiwan”,Technovation,2004(24).

G. Wee,J.,“Innovation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Creative Industries”,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2009,11(2).

Heiner Depner,Harald Bathelt,“Exporting the German Model: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Automobil Industry Cluster in Shanghai”,Economic Geography,2005(1).

Huergo E. and J. Jaumandreu,“How Does Grobability of Innovation Change with Firm Age”,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4(22).

Jane Zheng,Roger Chan,“A Property-led Approach to Cluster Development:‘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s’and Creative Industry Networks in Shanghai”,Town Planning Review,2013,84(5).

J. Zheng,R. Chan,“The Impact of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s’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hanghai”,City Culture & Society,2014(5).

Kathrin Müller,Christian Rammer,Ohannes Trüby,“The Role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Innovation,Innovation:Management”,Policy & Practice 2009(11).

Kim,“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The Trends in U. S. 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1860-1987”,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es,1995(110).

Kristin B. Backhaus,“An Exploration of Corporate Recruitment Descriptions on Monster.com”,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2004,41(2).

Leiponen,“A Skills and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23).

Lucas,Jr.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M.Sasaki S.,“Kanazawa:A Creative and Sustainable City”,Political Science 2003,10(2).

Macke,Janaina,Vallejos,Rolando Vargas,Faccin,Kadígia,Genari,Denise,“Social Capital in Collaborative Networks Competitiveness:The Case of the Brazilian Wine Industry Clust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13,26(1-2).

Maryann P.,et al.,“Home Grown Solutions:Fostering Cluster Form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4,18(2).

Michael Keane,“Between the Tangible and the Intangible:China’s New Development Dilemma”,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9,2(1).

Michael Keane,“Great Adaptations:China’s Creative Clusters and the New Social Contract”,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2009,23(2).

Musterd,M.,Bontje W.Ostendorf,“The Changing Role of Old and New Centres:The Case of the Alllsteulam Region”,Urban Geography,2006,27(4).

Paluzie E.,Pons J.Tirado D.,“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Pattens in Spain”,Regional Studies,2001(35).

Perry M.,“Cluster Last Stand Planning”,Practice and Research,1999,14(2).

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eonomie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98).

Porter M.E.,“Location,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5).

Pratt,Andy C.,“Creative Clusters:Towards the Governa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2004.

Pratt,Andy C.,“Creative Clusters:Towards the Governance of the Creative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Media Intemational Australia,2004(112).

R. Gordon and Philip McCann,“Industrial Clusters: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Urban Studies,2000(3).

Sal Kukalis,“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Industry Clusters”,Journal of Management March,2010,36(2).

Schuster,J.Mark,“Subnational Cultural Policy:Where the Action Is?Mapping State Cultur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 Policy,2002(8).

Scott,A.J.,“The Collective Order of Flexible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s:Lesson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Strategic Choice”,Economic Geography,1992(68).

Scott,“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

Steinle,C. and Schiel,H.,“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s?A Proposal on How to Assess an Industry’s Propensity to Concentration at a Single Region or Nation”,Research Policy,2002(31).

Wolfe,D.,Gertler,M.,“Clusters from the Inside and Out:Local Dynamics and Global Linkages”,Urban Studies,2004(41).

Yung-Lung Lai,Maw-Shin Hsu,Feng-Jyh Lin,Yi-Min Chen,Yi-Hsin Lin,“The Effects of Industry Cluster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5).

Zheng,J.,“‘Entrepreneurial State’ in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Development in Shanghai”,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10(32).

Zheng,J.,“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of Shanghai”,Urban Studies,2001(48).

Albino Vito,Garavelli A. Claudio,Schiuma Giovanni,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Technovation Alnsterdam:Jan,1999.

Bathelt H.,Malmberg A.,Maskell P.,Cluster and Knowledge: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Danish Research Unit for Industrial Dynamics(DRUID)Working Paper 02-12.

Caves,R.,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Charles L.,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London:Earth Sean Publications,2000.

Cheung,Stephen N.S.,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Florida,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NewYork:Basic Books,2002.

Fritz O.,Mahringer H.,Valdenama M.,A Risk-oriented Analysis of Regional Clusters[A]. M. Stein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London:Pion,1998.

Jacobs J.,Citie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Random House,1984.

Landry,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London:Earthscan,2000.

Laura Paija,ICT Cluster the Engine of Knowledge Driven Growth in Finland,Working Paper to be Presented in the OECD Cluster Focus Group Workshop,New York,Harper Collins,2001.

Putnam,R.,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00.

Qi,Ershi,Shen,Jiang,Dou,Runliang the Correlation of Urban Cluster and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Atlantis Press,2015.

Rabellotti,R.,External Economies and Cooperation in Industrial Districts:A Comparison of Italy and Mexico,Macmillan Press Ltd.,1997.

Scott,A.,Social Economy of the Metropolis:Cognitive-cultural Capitalism and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Cit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Scott,A.J.,New Industrial Space,London,Pion,1998.

Wynne,D.,The Culture Industry,Swindon,Avebury,1992.

简 介:作者采取多维邻近的理论视角,或者说以多维邻近的理论作为问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来具体透视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中的产业集群问题。在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研究中,其理论选择独到而切适。作者认为,广告产业园的建设为广告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了地理邻近的基础,但是地理邻近或许还只是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却非充分条件,组织邻近与认...

作者: 郭洪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