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38

地方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应对管理与回应机制建设研究图书

The Research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Response Mechanism to Cope with Public opinion of Internet in China

SSAPID:101-8086-5191-31
ISBN:978-7-5201-3301-2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我国地方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应对管理与回应机制进行研究。全书十一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网络社会中网络公共舆论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其传播规律;第二部分是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应对处置与实践;第三部分研究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回应能力与机制建设。本书是研究网络舆情应对与管理的成熟著作,对于完善中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提升广大政府官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大数据与国家治理
作 者: 李伟权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序言

 附录 广东省网民社会心态调查问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与网络公共舆论的政府挑战

    (二)网络时代网络舆论的复杂化发展

    (三)网络舆论对政府改革的“双刃剑”推动作用

    (四)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的应对能力需要提升

   二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总结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编 网络公共舆论传播与网民社会心态

     第二编 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应对处置与实践

     第三编 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回应能力与机制建设

    (二)主要研究方法

     (1)基于多学科综合的理论研究

     (2)基于数据挖掘进行案例分析与事件内容分析

     (3)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实证研究

     (4)基于典型个案的事件研究

     (5)系统与功能理论分析方法

   五 研究局限与不足

 第一编 网络公共舆论传播规律与网民社会心态

  第二章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与网络突发事件

   一 网络公共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网络与网络空间

    (二)网络社会与网络舆论

   二 地方政府网络舆论产生的基础

    (一)网络舆论产生的技术因素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网络舆论平台

     2.网民人数的增加推动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扩张

     3.现代网络交流工具与技术促进舆论的发展

     4.互联网的传播技术优势大大推动了各类舆情发展

    (二)网络社会的舆论空间权利争议

   三 网络突发事件与舆情管理

    (一)网络突发事件及其主要特征

    (二)网络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

    (三)网络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

   四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的舆情管理分类

    (一)监督地方政府类舆情

    (二)爱国情绪类舆情

    (三)网络谣言类舆情

    (四)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

    (五)其他网络舆论事件

   五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和社会的发展,网民出现的变化

    (二)网络载体的多样化成为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政府公信力缺失和少数官员素质低下导致舆情事件频发

   六 网络舆论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挑战

    (一)地方政府网络回应能力是执政能力的体现

    (二)加强政府网络回应能力建设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内在需要

    (三)地方政府网络回应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章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与传播规律

   一 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一)网络公共舆论形成的原因分析

    (二)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三)网络公共舆论的传播特点与变化

   二 网络舆论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舆论在危机传播中的激活效应

    (二)网络舆论在危机过程中的激励和抑制作用

    (三)网络舆论在危机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三 网络公共舆论的负性传播规律

    (一)网络传播第一规律:恶性假设与恶性传言

    (二)网络传播第二规律:网络破窗效应

    (三)网络传播第三规律:危机共振规律

    (四)网络传播第四规律:长尾效应规律

    (五)网络传播第五规律:敌对共识规律

   四 网络公共舆论传播的正向规律与演化机理

    (一)网络传播生成与放大规律:蝴蝶效应演化机理

    (二)网络传播群体行为规律:集体行动与意见领袖引领机理

    (三)网络传播心理演化规律:从众效应与逆反心理机理

    (四)网络传播群体演化规律:群体极化效应机理

  第四章 网络舆论中网民社会心态状态表现及调适问题

   一 网民社会心态概念、特征及调适必要性

    (一)互联网时代网民的社会心态概念及特征

    (二)网络社会心态形成的原因与背景

    (三)网络事件中网民的社会心态表现突出,需及时调适引导

   二 广东网民一般社会心态调查报告的分析与发现

    (一)网民压力感与幸福感:压力大但幸福感普遍强

    (二)公平感与社会诚信问题:不公平感受深,诚信缺乏

     1.关于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社会心态分析

     2.制度公平问题

     3.社会诚信问题

    (三)社会归属感与社会信任:归属感差异大,认为道德水平下滑

    (四)网民对政府公务服务社会心态:总体满意度不高

     1.网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一般

     2.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满意度较低

     3.网民对所在地方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较好

    (五)网民对腐败较为反感

    (六)网民对各级政府满意度判断具有明显的差序性特征

    (七)网民对各类社会问题关注度高,首重贫富差距

    (八)网民网络权利意识较强

     1.网民的网络权利意识在增长

     2.网民的信息发布渠道更愿意使用网络方式

     3.网民信息发布平台更多集中在社交平台与论坛

     4.网民关注度与使用比较尖锐或激进的语言评论行为分析

     5.网民认为政府部门对网络事件的处置效果一般

     6.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成为网民解决矛盾与冲突的重要选择

   三 网民网络公共舆论中一般行为心态层面的分析

    (一)网民对负面信息的关注程度仍高于对正面信息的关注

    (二)网民对正面信息的关注度显著增强,关注党和政府政策成为主流

    (三)网民主动披露网络事件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四)网民的社会心态容易变化,其影响因素来自政府处置

    (五)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对官方有较强的期待

    (六)多层次高标准的需求成为网民对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心态

    (七)底层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

    (八)阶层意识成已经凸显为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重心

    (九)网民权利观增强,共享价值观需要构建

   四 网民在网络公共舆论事件中的典型社会心态分析

    (一)仇官仇富心态:不断减弱但依然明显影响网民行为

    (二)民族主义心态:略微凸显,但需要注意民族主义问题

    (三)怀旧心态:高龄网民对过去时代的特殊事物怀旧情结较重

    (四)弱势心态:社会无力感普遍,源于多方面因素

   五 政府主动调适与引导网民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网络新技术对网民社会心态行为的影响

    (二)政府网民社会心态调适机制中忽视政府承诺兑现机制影响

    (三)政府处置网络事件对网民社会心态影响缺乏有效的评估

    (四)在对网民社会心态的调适中忽视网民获得感和存在感、参与感

    (五)网民社会心态调适核心问题在于公共舆论事件处置不当影响

 第二编 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应对处置与实践

  第五章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的识别与预警

   一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的危机先兆与危机识别

    (一)根据传播扩散程度来识别

    (二)根据民众关注程度来识别

    (三)根据信息内容进行判断

    (四)根据发帖人行为进行判断

    (五)根据网民反应行为进行判断

   二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的危机预警与预防方法

    (一)“事故倾向性格”论的预警法

    (二)网络突发事件因果连锁预警法

    (三)基于系统分析理论的网络预警法

    (四)基于瑟利模型的网络预警法

    (五)基于灾害成因理论的灾害因子预警法

    (六)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关键点预警分析法

   三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风险意识与控制意识提升

    (一)官员不断增强网络舆情危机意识与风险意识

    (二)地方政府官员要学会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并及时处置

    (三)地方政府官员要增强对有关网络热点问题的预见性

   四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危机预防管控的主要原则

    (一)提升效率:事件处置的第一时间原则

    (二)注意态度:网络事件处置的真实坦诚原则

    (三)加强信任:事件应对的第三方介入原则

    (四)注意平衡:事件协调过程的息事宁人原则

    (五)强化规范:网络事件信息沟通的口径统一原则

    (六)言辞谨慎:事件处置与信息发布留有余地原则

   五 网络舆情危机处理预防性管控阶段性难点与重点

    (一)网络舆论事件突发期预防:读懂危机并对症下药

    (二)网络舆论事件爆发期控管:抑制火势为防止蔓延

    (三)网络舆论事件衰减期观察:冷静观察避免生意外

    (四)网络舆论事件平息期维持:答谢各方并做好善后

  第六章 地方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的沟通与应对管理

   一 网络公共舆论处理过程中双向互动与沟通问题

    (一)网络公共舆论的高层领导沟通问题

    (二)网络公共舆论的基层领导沟通问题

    (三)网络公共舆论一线负责官员的沟通问题

   二 地方政府与网民双向沟通与互动的困境分析

    (一)传统观念下互动机制欠缺与单向度权力运作导致沟通不足

    (二)网络回应体制中行政领导体制不健全,缺乏沟通激励

    (三)网络回应机制互动较为封闭,导致有效回应效率低下

    (四)地方政府官员与网民情感互动激励不足,沟通存在阻碍

   三 建立地方政府与网民双向沟通互动的有效途径

    (一)从权利互动入手:通过网络平台保障沟通与互动机制

    (二)以情感为基础:建立网民参与和协商的沟通与互动机制

    (三)从制度入手:建立地方政府官员与网民之间常态的互动沟通渠道

    (四)从部门职责入手:完善信息报送与沟通机制

    (五)以协调利益为关键点:掌握网络冲突沟通管理和谈判技巧

  第七章 网络公共舆论受众逆反心理应对管理与回应*

   一 突发事件状态下舆论传播受众逆反心理的出现

    (一)突发事件状态下舆论传播的受众逆反心理

    (二)突发事件状态下舆论传播的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

    (三)突发事件状态下舆论传播的受众逆反心理原因分析

   二 突发事件状态下舆论传播受众逆反心理的影响及危机

    (一)逆反心理是政府信息传播效果的主要心理屏障

    (二)逆反心理直接影响信息传播效果,导致传播目标错向发展

    (三)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逆反心理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三 政府网络舆论的公众逆反心理预警机理分析

   四 突发事件状态下政府舆论传播受众逆反心理的策略

    (一)减少政府的把关人角色,增强受众的“认同”心理

    (二)抓住受众的共同特征,引发其“共鸣”与偏爱心理

    (三)从内容上强调期待意识和参与,合理规避逆反心理

    (四)进行议题管理,形成意见领袖,合理影响并利用逆反心理

    (五)要加强对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

    (六)建设网络公共舆论逆反心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宣泄机制

   五 网络舆论逆反心理预警的技术路线与指标体系建构

    (一)网络舆论逆反心理预警的背景分析

    (二)政府应急舆论传播的受众逆反心理预警的技术路线

    (三)政府应急舆论传播的受众逆反心理预警体系指标设计

     1.逆反心理预警单项指标体系:四个维度

      (1)公众对突发事件传播者的逆反心理预警A1

      (2)公众对突发事件传播内容的逆反心理预警A2

      (3)公众对传播形式的逆反心理预警A3

      (4)公众对传播环境的逆反心理预警A4

     2.公众逆反心理程度评估指标预警体系:危机预警相关性指标

    (四)评估体系的运用与建设: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

   六 网络舆论传播受众逆反心理政府预警与干预机制构建

    (一)常态性逆反心理预警干预机制

    (二)动态性逆反心理预警干预机制

    (三)发展性逆反心理预警干预机制

  第八章 重大网络公共舆论事件的政府应对特征与重点

   一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时空分布特点

    (一)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年份分布

    (二)广州市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在全省的比重

   二 广东省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类型及发展特征

    (一)贪污腐败类型事件一直是网络舆情的重灾区

    (二)社会管理类舆情事件不断增加且处置难度不断增加

    (三)突发群体性事件与安全事故类舆论事件成为舆论处置难点

    (四)政府决策事件与社会伦道德事件也成为网络舆论重点

    (五)重大网络舆论突发事件所涉五大主体

   三 广东省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政府危机应对重点

    (一)加强网络舆情事件的舆情监测预警与研判

    (二)加强对网络舆论事故类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

    (三)做好相关政策风险评估工作并重视网络民意表达

    (四)对社会网络舆论重点对象分别应对与处置

 第三编 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回应能力与机制建设

  第九章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回应与应对机制的发展

   一 各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回应环境的变革

    (一)民主发展不断推动政府的网络回应机制发生改变

    (二)网络权利扩大使网民获得更大的参与和表达的空间

    (三)基层政府建设取得较好进展,为网络回应提供基础与平台

    (四)通信与网络设施的完善增加了网络社会参与与监督的途径

   二 政府网络公共舆论的回应性法规不断加强与健全

    (一)网络信息公开方面的制度不断完善

    (二)网络公共舆论处置责任追究制度已经形成

   三 网络舆论公众参与和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立与发展

    (一)各地政府已经初步建立网络舆论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二)新制度不断创新使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保障

    (三)政府网络舆论回应责任追究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四)律师参与政府网络公共事务,保障回应的专业性

    (五)利益相关者的网络诉求保障机制拓宽了回应广度

  第十章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回应能力提升方向

   一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回应意识薄弱,对网络舆论回应普遍滞后

    (二)回应能力较差与渠道不畅

    (三)回应过程不透明与结果不公平

    (四)政府网络回应制度化程度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二 网络突发事件公务员回应与应对能力不足的表现

    (一)政府官员缺乏有效训练,危机识别与预警意识淡薄

    (二)政府官员回应理念出现价值偏差,主动精神欠缺*

    (三)政府官员普遍缺乏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和关键技能

   三 提升地方政府官员网络突发事件的各阶段应对能力

    (一)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提高官员的网络政治敏感度

    (二)加强网络事件潜伏阶段的应急准备能力建设

    (三)加强网络事件发作和持续阶段的政府官员能力提升

    (四)政府官员在网络事件解决阶段的能力提升

   四 打造回应型政府,提高网络公共舆论回应能力顶层策略

    (一)建设各类网络宣传平台,形成网络应对联动机制

    (二)打造政府内部网络精锐管理队伍,形成有舆必应的机制

    (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培育网络舆论领袖

    (四)完善政府网络舆情监督预警机制,保证政府良好的应对

    (五)政府要规范网络行业行为并营造社会网络文化氛围

  第十一章 完善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回应机制建设思路

   一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三个维度

    (一)透明度:提升政府决策公开性,强化网络舆论回应力

    (二)参与度:拓展网络公共议题舆论的社会性互动回应通道

    (三)回应度:打造高效的政府公共网络回应能力的系统

   二 地方政府网络公共回应能力提高的机制建设

    (一)强化政府的承诺兑现机制,保证网络回应的社会性

    (二)强化重大涉舆事件的决策公开与参与机制,确保回应广度

    (三)试行网络公共舆论重大事件决策复决制度,保障回应性

    (四)强化网络公共舆论回应机制的法制化建设,保障回应的权威性

    (五)强化网络舆论回应的责任制度

   三 建立网民社会心态调适机制:以管理创新解决网民关心的问题

    (一)创新社会管理,建构解决各类网民面临现实问题的机制

    (二)减轻网民生活压力,建立除政府之外的社会支持网络机制

    (三)提升网民的社会安全感,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防范与诚信体系

    (四)消解不良的社会情绪,建立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致力于阶层融合

    (五)消除网民间矛盾,理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机制

   四 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消解与调适不良网络心态

    (一)政府信息要及时公开、透明,健全网络对话协商机制

    (二)提高相关部门舆情应对能力,执法公正,缓解焦虑感

    (三)完善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机制,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

    (四)建立对网络社会心态线上线下引导相结合的机制

   五 网信部门加强网民治理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统筹协调

    (一)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引导网民的正向社会心态

    (二)做强正面主题宣传,强调舆论领导权,完善舆论发声机制

    (三)巧妙设置议题,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网络话语权的控制机制

    (四)加强网络舆论管理权,构建舆论一体化引导机制

    (五)政府领导在重大网络危机前要敢于担当,形成靠前指挥责任机制

    (六)加大对网信办的投入,形成网络管控适度把控的机制

    (七)加快对网民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制度与机制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六 以民为本,打造新形态的网络回应型政府

    (一)公共利益与民意导向:网络协商式回应政府

    (二)公众参与与合作共治:参与式网络回应政府

    (三)以公共责任机制为根本的政府:责任型网络回应政府

    (四)权利至上与公平正义政府:网络回应需要公正政府

本书主要对我国地方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应对管理与回应机制进行研究。全书十一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网络社会中网络公共舆论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其传播规律。在对网络、网络空间与网络社会进行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政府网络舆论产生的基础和事件频发的原因,对网络突发事件及其特征做了总结。同时,还对网络舆论中网民社会心态表现做了具体的分析。第二部分是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应对处置与实践。研究指出,网络舆论的应对起点在于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的识别与预警,应对要点在于地方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的沟通与应对管理,应对难点在于网络公共舆论的受众逆反心理地方应对管理与回应。第三部分研究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回应能力与机制建设。该部分对各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回应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应对能力欠缺主要表现、问题与原因,针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与回应能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网络公共舆论回应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本书是研究网络舆情应对与管理的成熟著作,对于完善中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提升广大政府官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较好的借鉴作用。本书既是研究性专著,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专著,也可以作为政府官员、新闻传播人员和网络评论员舆情管理课程的重要培训参考用书。

〔美〕埃瑟·戴森:《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

蔡盈洲:《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谣言传播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曹劲松:《政府网络传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曹茹、王秋菊:《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

〔英〕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任猛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

陈兵等编《政府网站:创新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主渠道》,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陈天祥:《基层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角色、动力与行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陈卫星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程工:《网络舆情研究与应对》,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美〕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郑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英〕戴雪:《公共舆论的力量:19世纪英国的法律与公共舆论》,戴鹏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中文版),展江、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党生翠:《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杜骏飞:《政府网络危机》,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杜骏飞主编《危如朝露:2010—2011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范铁中:《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机制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冯巍:《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的技能与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

宫承波、李珊珊、田园:《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分析与应对的比较视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顾明毅:《中国网民社交媒体传播需求研究》,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14。

广东省网络文化协会编《2015年广东省“互联网+”现状及发展大数据分析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贺文发、李烨辉:《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洪向华:《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侯东阳:《舆论传播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黄鸣刚:《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预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黄永林等:《网络舆论监测与安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荷〕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2版),蔡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匡文波:《网民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李旭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

雷霞:《移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李弼程等:《网络舆情分析:理论、技术与应对策略》,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李彪:《舆情:山雨欲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李伟权、刘新业:《新媒体与政府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刘波、李娜:《网络化治理:面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刘德海:《群体性事件的演变与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龙力莉:《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案例与启示》,人民出版社,2010。

卢坤建、苗月霞:《回应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印度〕M.P.古普塔、普拉波哈特·库马、扎伊基特·布哈特塔卡亚:《政府在线:机遇和挑战》,李红兰、张相林、林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马化腾等著,张晓峰、杜军主编《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信出版社,2015。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弥尔顿·L.穆勒:《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周程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新星出版社,2005。

〔美〕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谢影、苟建新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庞宇:《网络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美〕皮帕·诺里斯:《新政府沟通:后工业社会的政治沟通》,顾建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蒲红果:《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新华出版社,2013。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新华出版社,2011。

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日〕石川庆子:《如何应对媒体》,陈刚、肖朝堰译,科学出版社,2007。

时华蓉:《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斯蒂夫·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孙平:《受众心理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唐芳贵:《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

唐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唐绪军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田进:《网络行政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王赐江:《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人民出版社,2013。

王德建:《网络治理的生成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王国华、曾庆香、李蔚编著《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对应》,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编著《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王宏伟:《舆情信息工作策略与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王敬波主编《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研究出版社,2009。

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

王中义:《网络传播——原理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魏永忠主编《公安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吴爱明主编《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

项平:《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肖唐镖主编《维权表达与政府回应》,学林出版社,2012。

肖勇:《赢在新媒体——谁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东方出版社,2007。

谢耘耕主编《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谢新洲等:《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辛华编《网络舆论管理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13。

徐江善:《谁抢了你的麦克风:互联网改变中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薛大龙主编《网络舆情分析师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严峰主编《网络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安全》,上海三联书店,2012。

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新华出版社,2013。

杨吉、张解放:《在线革命:网络空间的权利表达与正义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杨金卫:《网络:一种新的反腐利器——网络反腐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创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政府新闻学网络案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余红:《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以强国社区“中日论坛”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4)》,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5)》,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原丁:《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美〕约翰·R.扎勒:《公共舆论》,陈心想、方建锋、徐法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曾红:《应急与危机心理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曾胜泉:《网络舆情应对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美〕詹姆斯·麦甘恩、理查德·萨巴蒂尼:《全球智库:政策网络与治理》,韩雪、王小文译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明新:《参与型政治的崛起:中国网民政治心理和行为的实证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张锐昕、杨国栋等:《网络时代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张小罗:《论网络媒体之政府管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张真继、张润彤等:《网络社会生态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张振学:《领导者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9种能力》,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赵志云、钟才顺、钱敏锋等:《虚拟社会的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支庭荣、张蕾主编《传播学研究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编《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典型案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钟新:《危机传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

朱丽峰:《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政府媒体危机公关案例回放与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天津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薄明华、曾长秋:《论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及其治理》,《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曹劲松:《政府形象传播的舆情分析》,《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曹效阳、曹树金、陈桂鸿:《网络舆情的结构与网络特征分析》,《情报科学》2010年第2期。

曹学艳、张仙、刘樑、方宽、段飞飞、李仕明:《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第3期。

常健:《论我国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制度的完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陈波、于泠、刘君亭、褚为民:《泛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控制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1期。

陈晨:《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4期。

陈福集、叶萌:《系统动力学视角下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能力提升研究》,《情报杂志》2013年第11期。

陈福集、叶萌:《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分析》,《情报杂志》2013年第9期。

陈福集、郑小雪:《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知识模型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第8期。

陈虹、沈申奕:《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信息沟通机制研究》,《现代传播》2011年第3期。

陈力丹、李冠礁:《公权力不该做绑架舆论的事情》,《新闻记者》2009年第3期。

陈路芳:《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对我国频发群体性事件的反思》,《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

陈庆云:《强化公共管理理念 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陈水秘:《政府回应的理论分析与启迪》,《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11期。

陈熙隆:《正确认识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路径探索》,《福建论坛》2011年第29期。

陈新:《话语共识与官民互动:互联网时代政府回应方式的政治学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陈新:《民主视阈中的政府回应:内涵、困境及实践路径》,《兰州学刊》2012年第3期。

陈新:《微博论政与政府回应模式变革》,《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陈忆金、曹树金、陈少驰、陈珏静:《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图书情报知识》2011年第6期。

崔薇、曾润喜、王国华:《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情报科学》2011年第1期。

戴维民、刘轶:《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14年第1期。

丁白云、顾丽梅、陈贤生:《网络舆论与政府回应机制研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9期。

丁柏铨:《论网络舆情》,《新闻记者》2010年第3期。

东波、颜宪源、付晓东:《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双重性的政府回应路径》,《理论探讨》2010年第3期。

董秀成:《论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杜蓉、梁红霞:《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仿真》,《情报杂志》2011年第11期。

杜治洲、李鑫:《我国网络反腐的主要特征》,《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方芳:《一种个性化身份认证技术在舆情信息中的研究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方付建、汪娟:《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政府回应研究——基于案例的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方付建、王国华等:《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比较》,《岭南学刊》2010年第2期。

方付建、肖林、王国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情报杂志》2011年第2期。

冯春:《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的路径选择》,《探索》2011年第1期。

傅琳:《政府官员对网络反腐认知与反馈的调查分析》,《中国报业》2014年第2期。

高娟:《微博论政与政务微博——与时俱进的政府回应性问题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耿国阶、张晓杰、孙萍:《地方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实用主义回应及其政治意蕴》,《东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顾杰:《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管人庆:《论网络政治表达的政府回应机制的构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郭兴全、韩伟:《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现状、趋势与对策》,《探索》2014年第2期。

韩恒:《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韩平、董珏:《网民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性研究》,《理论界》2010年第2期。

韩志明:《行动的选择与制度的逻辑——对“闹大”现象的理论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

韩志明、韩阳:《政府回应中的多重悖论——应对网络舆情的政府行为分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郝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演进》,《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郝丽、崔永刚:《网络民主对政府回应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理论探讨》2014年第1期。

何臣、傅守祥:《困境与理路:网络问责的政府回应性分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何柳莲:《基层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问责与回应——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何艳、张绍华:《网络热点事件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引导策略探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何正玲:《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及发展路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胡百精:《危机状态下的议题管理》,《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

胡凯:《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新闻知识》2011年第12期。

胡婷婷:《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现代情报》2015年第10期。

黄小勇:《行政的正义——兼对回应性概念的阐释》,《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2期。

黄学坚:《新媒体时代县级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建设探析》,《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25期。

黄永林、喻发胜、王晓红:《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霍凤宁、禹婷婷、孙宝文:《网络群体极化的判定、测量与干预策略研究》,《电子政务》2015年第10期。

吉亚娟、李梦瑶:《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兴起与政府的应对》,《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籍庆利:《中国责任政府的回应机制:问题与出路——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治理为视角》,《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5期。

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焦德武:《网民结构与网络舆论的成因、议题与实质探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金太军、苑丰:《积极引导网络舆情 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12期。

康伟:《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关键节点识别——以“7·23动车事故”为例》,《公共管理学》2012年第3期。

兰月新、邓新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模型研究》,《情报杂志》2011年第8期。

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情报杂志》2010年第7期。

李大芳、白庆华、陈志成:《公众网络参与与政府回应演化博弈分析》,《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21期。

李放、韩志明:《政府回应中的紧张性及其解析——以网络公共事件为视角的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李纲、陈璟浩:《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图书情报知识》2014年第2期。

李和中、高娟:《从区域治理的差异性看我国政府回应性的构建——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的实证比较》,《新视野》2010年第1期。

李金龙、殷武:《民生政府视野下政府回应问题探究》,《求实》2014年第5期。

李晋生:《新媒体环境下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应对能力建设》,《新闻世界》2012年第3期。

李蕾:《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防治与基层政府行为方式转变》,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

李利文:《转型期的政府网络舆论回应机制——基于路径依赖的解释与分析》,《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3年第10期。

李良容、郑雯、张盛:《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机理:传播属性与事件属性双重建模研究——基于19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QCA)》,《现代传媒》2013年第2期。

李佩菊、司马双龙:《政治学视角下构建政务微博回应机制的探讨——基于常州政务微博的个案分析》,《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李松林:《政府回应性框架下的网络问政及治理思路》,《长白学刊》2013年第2期。

李婷玉:《网络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探索性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李威:《网络问政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李伟权:《参与式回应型政府建设问题探讨》,《学术研究》2010年第6期。

李伟权:《政府应急管理中网络舆论受众逆反心理预警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11期。

李伟权:《政府自利性对政策回应机制建设的制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李严昌:《当代中国政府回应过程:动力与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

李严昌:《街头官僚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回应机制建设》,《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李严昌:《政府回应:中国的理解和实践》,《行政与法》2011年第11期。

李玉海、徐畅、马思思:《网络舆论危机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情报科学》2010年第7期。

梁莹:《“公民论坛”中的地方政府回应——以南京市“市民论坛”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刘波亚、陈新汉:《公共决策视域下的网络民意表达》,《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理论研究》2010年年第3期。

刘杰、梁荣、张砥:《网络诱致突发事件:概念、特征和处置》,《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2期。

刘洁:《我国农村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研究》,《学理论》2010年第20期。

刘丽敏:《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1年第1期。

刘明珂:《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网络媒体介入的研究》,《经济师》2015年第10期。

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刘泉、荣莉莉、李若飞:《面向网络舆情的区域社会脆弱性评价模型及应用》,《情报杂志》2015年第9期。

刘伟:《构建我国网络反腐法律机制的原则、方向与基本内容》,《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4期。

刘泽照、张厚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行为研究——以人民网为例》,《情报杂志》2013年第10期。

刘兆鑫:《好政府不能“有求必应”——对政府回应性逻辑的质疑和超越》,《理论月刊》2012年第2期。

刘正荣:《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探索》2000年第5期。

陆斗细、杨小云:《近几年来网络围观议政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

罗娟:《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行为研究——以邓玉娇事件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罗亮:《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特征及其治理》,《行政与法》2010年第9期。

马得勇、孙梦欣:《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透明性、回应性抑或公关技巧?》,《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期。

马润凡:《试析互联网对我国公民社会政策参与的正向效应——兼论政府回应跟进的对策》,《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电子政务》2011年第6期。

孟天广、郭凤林:《大数据政治学:新信息时代的政治现象及其探析路径》,《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1期。

闵学勤:《架通公民与国家之桥:灾难事件中的公民参与和政府回应》,《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聂鑫、王鑫:《基层维稳工作中增强政府回应的有效途径探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彭辉、姚颉靖:《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33件网络舆情典型案例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钱颖萍:《我国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回应机制研究——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5期。

乔德福:《论匿名举报向实名举报的转化》,《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邱鸿峰、杨松:《网络传播、公共领域与行政控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曲成义:《在国家对突发事件的治理中应高度重视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信息网络安全》2007年第1期。

尚虎平、惠春华:《网络围观下的政府效率:从睡狗行政到非满意——基于50个网络焦点案例的探索》,《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1期。

尚俊杰、霍晓丹、孙也程:《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8期。

佘廉、叶金珠:《网络突发事件蔓延及其危险性评估》,《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年第2期。

时勘、陆佳芳等:《SARS危机中17城市民众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为预测模型》,《科学通报》2003年第13期。

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情报杂志》2010年第4期。

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孙德超、曹志立:《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势、成因及预防策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孙发锋:《政府回应:发挥中国公民社会政策影响力的关键环节》,《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孙健:《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及优化路向——以突发性公共事件为基本视角》,《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2期。

孙帅、周毅:《2008-2012年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综述》,《电子政务》2013年第5期。

谈国新、方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汤景泰:《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研究主题——基于CNKI(1998—2014)的数据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唐钧:《政府形象风险及其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

唐若裴:《中国网络反腐机制——政治沟通视角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

唐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研究》,《现代情报》2014年第3期。

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王达梅:《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王根生:《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模型与仿真分析》,《情报杂志》2012年第3期。

王国华、冯伟、王雅蕾:《基于网络舆情分类的舆情应对研究》,《情报杂志》2013年第5期。

王金水:《网络舆论与政府决策的内在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王娟:《网络舆情的分级响应与处置》,《理论导刊》2013年第1期。

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它》,《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王敏、覃军:《网络社会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的困境与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

王南江:《浅析政府机关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公安研究》2010年第5期。

王青、成颖、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第8期。

王清:《从权宜之计到行政吸纳:地方政府回应社会方式的转型》,《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6期。

王晰巍、邢云菲、赵丹、李嘉兴:《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雾霾”话题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5年第7期。

王学杰:《改善我国公共政策参与方式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魏丽萍:《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进化博弈论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6期。

魏娜、袁博:《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网络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3期。

魏垚:《对武警部队依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以确保执法公信力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6期。

温淑春:《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思考》,《社科纵横》2013年第5期。

文宏:《当前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责任规避行为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文宏、黄之玞:《“以谣辟谣”:政府回应中的特殊现象及其解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翁士洪、顾佩丽:《公共突发事件中微博谣言的机制与治理——以H7N9事件为例》,《电子政务》2015年第10期。

翁铁慧:《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执政能力提升》,《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夏梦颖:《论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新闻知识》2011年第7期。

肖唐镖:《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以抗争政治中的政府回应为视角》,《学海》2015年第1期。

肖文涛、范达超:《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2期。

谢金林:《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理念、策略与行动》,《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

谢金林:《网络舆论社会管理新课题——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谢新洲、王靖华:《美国政府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管理及其启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徐文锦:《技术时代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南昌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许璟梓:《网络意见领袖在自媒体时代对互联网舆情的影响》,《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0期。

许一飞:《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政治沟通模型、特征、问题及路径选择》,《行政论坛》2015年第4期。

薛建泽:《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理论观察》2013年第1期。

薛瑞汉:《提高河南党政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工作应对能力》,《行政科学论坛》2015年第4期。

薛松:《政治参与视角下的网络群体事件分析》,《公安研究》2011年第4期。

严荣:《论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的有序参与》,《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3期。

晏晓娟:《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从回应性到回应力》,《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杨莲溪:《自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新问题及对策》,《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18期。

杨正联:《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民参与行为分析与公共管理应对》,《人文杂志》2012年第9期。

叶国平:《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4期。

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情报杂志》2011年第12期。

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于晓荷、郭永刚、侯佳路:《新媒体时代的微信舆情探究》,《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年第18期。

余茜:《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应对之策——基于政府回应性视域》,《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苑丰:《从“公关管控”走向舆情引导——政府应对网络事件的实证剖析与反思》,《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3期。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18期。

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09年第8期。

曾润喜、陈强、赵锋:《网络舆情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影响与作用》,《电子政务》2010年第13期。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情报杂志》2009年第11期。

张华、仝志辉、刘俊卿:《选择性回应:网络条件下的政策参与——基于留言板型网络问政的个案研究》,《公共行政评价》2013年第3期。

张进明:《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体形象塑造》,《法制博览》2015年第26期。

张力:《基于百度指数分析的地域网络关注度研究——以镇江为例》,《图书情报研究》2012年第1期。

张立涛、綦振法:《“五位一体”的网络舆论监控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7期。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张勤、钱洁:《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张新文、张国磊:《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回应力研究》,《行政论坛》2013年第6期。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李欲晓:《基于贝叶斯网络建模的非常规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第2期。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体系研究》,《情报科学》2011年第9期。

张永宏、李静君:《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开放时代》2012年第7期。

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与导控策略——基于网络舆情主体心理的分析视阈》,《情报杂志》2012年第4期。

张志泽:《回应性、公信力与政府过程:政府舆情公关的理论图景》,《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赵敏:《地方政府回应网络民意的途径选择——基于温岭实践的分析》,《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Z3期。

郑萍、薛冰:《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郑振宇:《转型时期中国网络社团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电子政务》2015年第10期。

钟洪亮:《从碎片化到一体化:回应性治理的民生实践》,《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钟伟军:《公共舆论危机中的地方政府微博回应与网络沟通——基于深圳“5·26飙车事件”的个案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1期。

钟英、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周飞、郭韧:《基于多方博弈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情报杂志》2015年第5期。

朱恒民、李青、洪晓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朱立言、龙宁丽:《美国高级文官制度与政府回应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朱淼:《疏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路径》,《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5期。

宗宇、王力尘:《创新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机制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C.J.Atman,A.Bostrom,B.Fischhoff et al.,“Designing Risk Communications:Completing and Correcting Mental Models of Hazardous Processes (part 1),” Risk Analysis,No.14,1994.

Dedre Gentner,Albert L.Stevens,Mental Models,Hillsdale,N.J.:L. Erlbaum Associates,1983.

D.K.Hart,“The Virtuous Citizen,The Honorable Bureaucra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4,Special Issue,1984.

Eliza Tanner,“Chilean Conversations:Internet Forum Participants Debate Augusto Pinochets Deten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une 2001.

G.S.Belkin,Introduction to Counseling(2nd ed.),Dubuque,LA:William C.Brown,1984.

H.George Frederickson,Eth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Bureaucracies,Public Administration,and Public Policy,M.E.Shape,Inc.,1993.

H.Sockett,“Accountability:The Contemporary Issues,” in H.Sockett(ed.),Acountability in the English Educational System,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80.

Kester Isaac-Herry,Chris Painter,Chris Barnes(eds.),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Challenge and Change(second edition),London: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Kurt Lewin,“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Human Relations,Vol.1,No.2,1947.

K.Craik,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3.

P.N.Johnson-Laird & R.M.J.Barne,Deduction,Hov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1.

T.Webmaster,“A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for Analyzing Risk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isaster and Trauma Studie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