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历史、现实、挑战图书

women's development and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history,reality and challenges

SSAPID:101-8082-0951-67
ISBN:978-7-5097-3693-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1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新时期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理论、现状、挑战”研讨会的论文辑录。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妇女运动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重点问题,社会管理与服务中的女性参与,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推动,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以及婚姻家庭、性别文化与大众传媒领域的妇女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促进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相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动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创新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谭琳 姜秀花
编 辑:魏小薇;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抓住机遇 开展妇女理论研究 积极行动 推进妇女运动发展*

  一 认真总结党领导下的中国妇女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

  二 深入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面临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三 充分认识妇女研究的社会价值,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

  四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一 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探索的条件

  二 早期共产党人关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基本思想

  三 早期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实践

 土改运动中的妇女解放问题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女党员群体的历史考察*

  一 早期女党员群体及其特点

  二 女性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三 女党员参与建党的活动

  四 女党员在党内从事的工作

  五 女党员推动妇女解放

  六 结论

 记忆缺失与文本呈现:“三一八”惨案女烈士研究

  一 记忆与话语权:广为人知的刘和珍、杨德群与缺失的魏士毅

  二 重现:历史文本中的魏士毅

   (一)回忆性文章——新女性魏士毅的生命历程书写

   (二)档案及报刊媒体——魏士毅殉难、追悼的文本呈现

   (三)悼词、祭文、挽联、碑刻、诗文——爱国女志士形象的塑造

  三 小结

 论民间外交对妇女组织发展的影响*

  一 问题和概念

  二 妇女组织参与民间外交的历程

   (一)改革开放之前

   (二)改革开放之后

  三 妇女组织民间外交的变化

  四 民间外交对妇女组织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援助的增加

   (二)组织理念的更新

   (三)组织建设的加强

   (四)关注议题的拓展

  五 结语

 妇女、家庭与民族国家*

  一 父权制:“妇女回家”的历史根源

  二 民族国家建构:妇女回家与否的现实基础

  三 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妇女解放

  四 结语

 试谈新中国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化历程

  一 男女平等思想的实践探索: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二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将男女平等思想纳入决策主流

  三 两性和谐的构建:性别平等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提升民族地区妇女幸福指数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

  一 整体提升妇女幸福指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价值追求

  二 关于中国民族地区妇女幸福指数的定性考察

   (一)民族地区妇女幸福指数提高的主要体现

    1.民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奠定了物质基础

    2.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3.少数民族妇女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4.各级党委、政府促进妇女劳动就业的成效明显提高

    5.党和国家对女性参与社会决策和管理的支持力度加大

    6.各族妇女合法权益从整体上得到更好的维护

   (二)影响民族地区妇女幸福指数的客观因素分析

    1.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导致各族妇女幸福指数水平差异较大

    2.少数民族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妇女全面发展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3.民族地区传统性别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女性难以通过社会政治参与获取幸福感

    4.各族妇女享有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不足,其经济权利和经济地位有待提升

    5.新时期妇女群体幸福追求和权益保障趋于多样化,各级政府及妇联组织难以满足其不同需求

  三 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妇女幸福指数的政策建议

   (一)在提升妇女幸福指数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在强化社会性别意识中提高民族地区女性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

   (三)在以经济主导的转型中保障各族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得经济资源

   (四)在强化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措施中提高各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

   (五)在加快民族区域发展中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妇女幸福指数的差距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妇女事业科学发展

  一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妇女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妇女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妇女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妇女事业发展赋予了新内涵

  二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妇女事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二)妇女利益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三)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三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思考

   (一)构筑不同主体有序协作、共同参与的妇女事业发展模式

   (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妇女事业发展理念

   (三)拓展全球化、国际化的妇女事业发展视野

 妇女参政比例政策形成的基本架构分析*

  一 引言

  二 妇女参政政策建构过程的基本架构

   (一)政策制定阶段

   (二)政策执行阶段

   (三)政策检验阶段

  三 结语

 妇女组织倡导性别平等纳入村民自治政策

  一 引言

  二 公共政策与妇女组织

   (一)公共政策议程的理论

   (二)妇女组织与公共政策议程

  三 对将妇女参与纳入村民自治的过程分析

   (一)推动国家法律政策的出台

    1.定义问题和原因

    2.提出应对措施

   (二)推动地方政策创新

    1.民政部门主导的对村委会选举规范的探索

    2.地方妇联与民政部门的合作

    3.新兴妇女组织的倡导

  四 小结

 表达、协调与维权:社会管理中人民团体的重要职责

  一 表达、协调与维权是现阶段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转型推动着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

   (二)表达、协调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成为现阶段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必须承担的职责

   (三)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开辟了妇联履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职责的新途径

  二 在表达、协调与维护群众权益过程中上海各级妇联的探索与实践

   (一)拓展妇女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

   (二)创新妇女利益协调的有效机制

   (三)强化妇女权益维护的工作体系

  三 在表达、协调与维护群众权益过程中上海各级妇联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影响公共决策与推进民主政治并举

   (二)维护妇女权益与促进社会稳定并举

   (三)承接政府实事项目与创新妇联工作并举

  四 在表达、协调与维护群众权益过程中妇联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对策建议

   (一)妇联面临的主要困境

    1.组织结构不相适应

    2.服务资源相对匮乏

    3.妇联维权遭遇瓶颈

   (二)增强妇联履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妇女组织形象塑造

  一 公共关系视角下塑造良好的妇女组织形象的意义

   (一)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发挥妇女组织鲜明的导向作用

   (二)良好的形象可以使妇女组织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之中

  二 妇女组织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

   (一)对公共关系观念推广和普及的力度不够

   (二)对内部公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三)对外关系拓展的投入强度不大

    1.与政府的关系

    2.与媒体的关系

    3.与相关社会组织的关系

  三 妇女组织形象塑造的建议

   (一)以公关意识和公关理念指导妇女组织的工作

   (二)做好内部公关工作

   (三)结合市场需求,盘活并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资源

   (四)利用形式多样的公关传播手段推进良好组织形象的塑造

   (五)加强自身建设,以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塑造良好形象

 妇女在人大中的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妇女在人大中的参与状况

   1.人大女代表的比例

   2.人大女代表在决策中的影响力

    (1)人大女代表群体的特点

    (2)女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情况

   3.人大女代表的性别平等意识

  三 影响妇女参与人大的主要因素

   (一)法律制度因素

    1.有关人大女代表比例的专门规定

    2.有关人大代表选举的法律制度及其执行的分析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个人和家庭因素

  四 促进妇女参与人大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人大女代表的比例

   (二)提高人大女代表的性别平等意识和参政能力

   (三)加强妇联组织在推动妇女参与人大方面的作用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村规民约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概述

  三 研究发现

   1.国家视野下,村规民约有与国家法相违背的内容

   2.市场运作下村规民约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3.农村社区中,性别不平等的村规民约广泛而“合理”地存在

   4.家庭、家族场域中的村规民约

  四 结论与反思

 公共讨论中的女性议题:如何命名?

  一 理论视角:公共领域与女性

  二 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关于“邓玉娇案”的讨论

   (一)概况

   (二)第一阶段的“邓玉娇案”讨论

    1.“邓玉娇案”主帖的内容主题:“社会性”取向

    2.“邓玉娇案”主帖的是非建构:“阶层权力关系”取向

  三 结论与讨论

 妇女权利视角下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一 背景

  二 关于司法解释(三)第七条

  三 关于司法解释(三)第十条

  四 关于司法解释(三)第五条

  五 小结

 城市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基于问卷调查的经验分析

  一 理论模型的构建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 女性家庭地位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二)各潜变量的分析

   (三)基于人口变量的城市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差异分析

   (四)城市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五)城市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一)学历对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

   (二)社会性别定位不仅直接影响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还直接影响家务分担情况、家庭重大事务决定权、个人事务自主权

   (三)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还直接影响家务分担情况、家庭重大事务决定权、个人事务自主权

 社会变革与农村婚居模式的新变化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招赘式从妻居增长

  三 家庭策略式从妻居的新出现

  四 农村婚居方式变化的原因

   (一)供需两旺的招婿婚姻市场

   (二)家庭现代化的追逐

   (三)宗族文化的式微及较平等的性别文化背景

  五 结论与讨论

 男娶女嫁、妇随夫居:“男尊女卑”性别等级建构的奠基石

  一 “男娶女嫁、妇随夫居”: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突出体现

  二 “男娶女嫁、妇随夫居”:“男主女从”性别身份的明确定位

  三 婚嫁习俗变革: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关键之旅

 在押女性犯罪成因及人权保障初探

  一 女性犯罪的特点

   (一)中青年时期属于女性犯罪的易发、高发期

   (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低知犯罪为主

   (三)无固定职业人员、无业人员比例较大

   (四)以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两大类犯罪为主

   (五)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大

  二 女性犯罪的原因归类及典型案例

   (一)财的诱惑

   (二)情的泛滥

   (三)综合素质差

  三 女性在押人员的人权保障

   (一)物质生活保障

   (二)隐私权保障

   (三)心理压力疏导

   (四)看病就诊

 中国女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二 中国女性人力资本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和样本数据的处理

    1.模型的选择

    2.数据的处理

   (二)中国经济增长和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三)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相关分析

   (四)中国女性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回归分析

    2.女性人力资本贡献率的测算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税收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因素分析: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一 引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二 相关研究述评

  三 税收政策性别影响的理论依据:税收性别歧视与无酬劳动

   (一)税收性别歧视

   (二)照料经济与无酬劳动

  四 税收政策的社会性别影响分析: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一)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变化的性别影响

   (二)个人所得税独立申报制度的性别影响

   (三)个人所得税联合申报制度的性别影响

   (四)个人所得税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

   (五)个人所得税对生育的影响

  五 结论

 城镇居民职业地位变迁的性别差异

  一 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二)相关文献回顾

  二 资料来源与分析变量

   (一)资料来源

   (二)分析变量及其具体表征

    1.自变量

    2.因变量及其具体界定

  三 数据分析结果

   (一)职业地位变迁的基本情况

   (二)职业类别的变动

   (三)职称的变动

   (四)管理位置的变动

   (五)行政级别的变动

   (六)主管/挂靠单位级别的变动

   (七)单位类型的流动

  四 结论与讨论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育儿与妇女的职业发展*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家庭构成

   2.性别

   3.年龄分布

   4.父母受教育程度

   5.职业和收入

   6.儿童的性别和年龄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一)父母对育儿与放弃工作的看法

    1.分地区、分性别对放弃工作的看法

    2.父母有无工作对放弃工作的看法

    3.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放弃工作的看法

    4.父母收入对放弃工作的影响

   (二)父母对育儿影响工作的看法

    1.分地区、分性别对育儿影响工作的看法

    2.父母有无工作对育儿影响工作的看法

    3.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父母对育儿影响工作的看法

    4.不同收入的父母对育儿影响工作的看法

   (三)父母对政府责任的看法

   (四)工作单位的育儿福利和父母工作中断

    1.父母单位类型与育儿福利

    2.父母工作中断

  三 小结与讨论

 女大学生就业难: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的双重弱势

  一 引言

  二 资本: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通行证

  三 女大学生资本弱势

   1.女大学生文化资本弱势

   2.女大学生符号资本弱势

  四 结语

 女博士生职业决策相关因素辨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参与者

    1.当事人

    2.研究小组

   (二)访谈提纲

   (三)数据收集

   (四)数据分析

  三 研究结果

   (一)职业感知

   (二)职业取向

   (三)主体意识

   (四)自我评价

   (五)角色认知

   (六)社会关系支持

   (七)发展变化

   (八)影响因素

  四 讨论

   (一)职业认知:职业感知与职业取向

   (二)自我认知:主体意识、自我评价与角色认知

   (三)外部特征:社会关系支持、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

   (四)局限

   (五)启示

 女博士生职业可能自我:特征、驱动维度与形成机制*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设计与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一)女博士生职业可能自我的特征

   (二)女博士生职业可能自我的驱动维度

    1.自我构建

     (1)如何认知自我

     (2)如何看待成功

     (3)如何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2.他人影响

     (1)重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2)排斥与障碍

     (3)接受的建议

   (三)女博士生职业可能自我的形成机制

  五 总结与讨论

 社会制度、可行能力与中国女性贫困

  一 可行能力——对贫困女性化认知的拓展与深化

   1.可行能力的内涵

   2.收入贫困与可行能力贫困的关系

   3.可行能力对认知女性贫困的拓展意义

  二 社会制度——可行能力不足的结构性原因

   1.婚姻家庭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

   3.生育制度

   4.市场制度

  三 国家干预——贫困女性提高可行能力的有效途径

   1.回归社会保障本源,减缓市场经济对脆弱女性的冲击

   2.提升妇女参政能力,保障妇女发展权益

   3.开展性别预算,积极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4.通过国家立法与积极倡导,引导家庭制度变革

   5.逐步实现生育社会化,促进女性就业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救助机制研究

  一 经济困扰救助的机制

   (一)确立政府资助政策体系

   (二)拓展民间非正式支持体系

   (三)完善贫困女大学生资助体系

  二 交际困扰的救助机制

   (一)帮助她们学会“四自”

   (二)鼓励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三)提高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 就业困扰的救助机制

   (一)政府应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二)高校应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三)贫困女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四 心理困扰的救助机制

   (一)给予贫困女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建立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档案

   (三)健全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室

   (四)加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坚持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帮扶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六)帮助贫困女大学生缓解内心压力

   (七)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国外老年妇女经济保障政策及其借鉴意义

  一 国外社会保障政策

   (一)男女同龄退休政策

    1.男女同龄退休的普遍性

    2.退休年龄的变化趋势

   (二)遗属保障政策

    1.筹资机制、资金来源与管理机构

    2.保障对象、享受资格与待遇水平

   (三)全民养老保障

    1.国民养老金政策

    2.妻子津贴制度

  二 国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一)优惠与救助服务

   (二)家庭支持政策

  三 中国老年妇女经济保障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中国老年妇女经济保障问题

   (二)政策建议

    1.推行平等退休政策

    2.完善遗属保障政策

    3.完善社会养老保障

    4.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中国境遇与后现代境遇

  一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项全球性战略

  二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中国境遇

  三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后现代境遇

 从意识形态维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 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在认知—解释层面的观点与启示

  二 马克思妇女理论在“价值—信仰”层面的观点与启示

   1.赞颂妇女在革命和劳动中表现出的与男子同样的英勇精神

   2.对底层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妇女解放自主性的赞赏

   3.把男女平等作为工人运动的重要特征

  三 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在“目标—策略”层面的观点与启示

   1.目标层面

   2.策略层面

 女性主义的“中国焦虑”及其在消费时代的深化

  一 古代女性话语的文化落差

  二 传输与发展过程中的话语裂隙

  三 遭遇消费时代之后

   修辞之一:女性现实与“女人味”镜像

   修辞之二:后现代文化与“后女性主义”迷思

   修辞之三:全球化图景与女性“全面解放”的神话

 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前瞻

  一 近五年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收获

   1.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

   2.女权主义理论研究

   3.社会性别理论研究

  二 近五年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

  三 女性学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中国女性/性别学学科制度与建制探析

  一 导语

   (一)问题的缘起

   (二)基本概念的内涵

  二 女性学的“学科范式”

   (一)女性学的研究对象

   (二)女性学基本理论

   (三)女性学研究方法

  三 “学科建制”的发展

   (一)研究机构“多足鼎立”

   (二)教学平台缓慢推进

   (三)信息资源层出多样

  四 主要问题与发展策略

 1978~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妇女/性别研究进展探析*

  一 发展阶段及主要议题

   (一)第一阶段:新时期妇女研究的发端(1978~1984年)

    1.背景

    2.主要议题

   (二)第二阶段:妇女研究的繁荣与妇女研究热潮的兴起(1984~1995年)

    1.背景

    2.主要议题

   (三)第三阶段:深入发展阶段(1995~2000年)

    1.背景

    2.主要议题

  二 进展及成就

   (一)各类妇女研究机构的涌现

   (二)妇女/性别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三)妇女学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四)与国际妇女研究对话与合作的增强

  三 经验及启示

 中国大陆女性主义妇女健康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一 女性主义妇女健康研究兴起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第一阶段:妇女健康研究的兴起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1.背景

    2.立场、理念与方法

    3.核心概念、主要议题和研究内容

    4.本土化探索的阶段性贡献与特点

   (二)第二阶段:妇女健康研究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

    1.背景

    2.核心概念与主要议题

    3.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4.本土化探索的阶段性贡献与特点

   (三)第三阶段:妇女健康研究的逐步深化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1.背景

    2.核心概念与主要议题

    3.理论与内容

    4.本土化探索的阶段性贡献与特点

  二 本土化妇女健康研究的主要特点

 期刊出版与妇女学学科建设

  一 当前中国妇女研究领域的期刊出版状况

   (一)专业性的妇女研究期刊

   (二)综合性或专业性学术期刊中的妇女研究专栏

   (三)学术期刊出版中单篇的妇女研究文章

   (四)大众普及性妇女期刊中的理论探讨文章

  二 期刊出版对妇女学学科建设的影响

   (一)在学术期刊中,妇女学缺乏独立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在大众普及性妇女期刊中,妇女研究和妇女大众的生活实践难以有机融合

  三 期刊出版在促进妇女研究方面的可行性方略

   (一)在综合性或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开辟妇女与性别研究专栏,并逐渐由不定期转变为定期

   (二)将妇女研究领域先进的性别文化与大众普及性的妇女期刊进行良性互动

   (三)在学术期刊和妇女期刊之外开辟新的阵地,传播妇女研究成果,武装妇女大众头脑

 近五年《妇女研究论丛》论文主题与作者群分析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二)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1.总体分布

    2.年度热点

   (三)论文作者分析

    1.合作度分析

    2.发文作者群分析

    3.作者署名单位分析

  三 结论与讨论

 试析华语恐怖电影之中的男权意识形态话语

  一 天使与恶魔的并置:刻板化的女性形象

   1.美丽的女鬼:画皮之下的恶魔

   2.牺牲的妻子:被褒扬的天使

  二 秩序的危机与再度完满

   1.遭遇爱情

   2.秩序内外

  三 看与被看的装置

   1.女性作为被看的承担者

   2.被否定的女性角色的看

  结语

本书是2011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新时期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理论、现状、挑战”研讨会的论文辑录。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妇女运动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重点问题,社会管理与服务中的女性参与,女性人才成长的政策推动,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以及婚姻家庭、性别文化与大众传媒领域的妇女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促进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相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动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创新发展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