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55

明清时期中原城镇发展研究图书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Zhongyuan Town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SAPID:101-8080-3901-72
ISBN:978-7-5201-0495-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明清时期是我国城镇发展的空前繁荣阶段,本书以该时期中原城镇发展为中心,从城镇职能组合、区域分布、等级规模以及城镇发展区域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中原城镇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成就,但放在全国大背景下考量,中原地区的城镇地位却在下降,这固然受累于整个北方地区经济增速变缓和南北方差异加大的外部环境,中原城镇固有的经济活力不足却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原学术文库·青年丛书
作 者: 徐春燕
编 辑:高启;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9 地理

 序

 后记

 图表目录

 绪论

  一 概念界定

  二 学术史回顾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三 研究意义和方法

  四 研究内容

   (一)明清时期中原城镇职能的组合结构

   (二)明清时期中原城镇的空间分布变化

   (三)明清时期中原城镇等级规模的结构演变

   (四)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区域比较

 第一章 明清中原城镇发展的自然及交通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一 地貌地形与城镇发展

    1.南太行山山地

    2.秦岭东部山地

    3.桐柏—大别山山地

   二 气候变化与城镇发展

   三 河流变迁与城镇发展

    1.黄河与中原城镇发展

    2.淮河与中原城镇发展

    3.海河与中原城镇发展

    4.长江与中原城镇发展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

   一 “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

   二 中原地区的行政建制

    1.明代河南疆域

    2.清代河南疆域

  第三节 交通运输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一 明清时期中原的驿站

    (一)明代河南驿站分布

     1.京师至湖广黄州府

     2.京师至湖广襄阳府

     3.京师至陕西西安府

     4.京师至南京

     5.陕西至南京

    (二)清代河南驿站分布

   二 明清时期中原的商路

    (一)陆路交通

     1.北京南下经汴城至湖广、广西方向

     2.北京南下经南阳府至贵州、云南方向

     3.汴梁南下至湖北刘家隔

     4.临清经开州至汴城

     5.徐州西至汴城

     6.南京经汴城至陕西、四川

     7.扬州府至陕西西安府

     8.南京经汝宁府至武当山

     9.北京至陕西四川、宁夏

     10.正阳(安徽颍州府正阳镇)至襄阳

     11.正阳至湖广汉口

     12.南京至河南、山西

     13.扬州府至南顿

     14.巢县由汴城至临清州

     15.颍州经陈州至襄城

     16.颍州由归德府至临清

     17.汴梁由正阳至芜湖县

    (二)水路交通

     1.淮安由河南至汴城

     2.淮安府由北河至陕西潼关

     3.南京由大江至陕西西安府

     4.颍州(今湖北阜阳)由前河至汴城

     5.颍州至襄城县钧州

   三 交通运输与城镇兴衰

 第二章 中原城镇历史兴替和明清经济环境

  第一节 中原城镇的历史兴替

   一 先秦时期城市的初步建立

    (一)仰韶文化时期

    (二)龙山文化时期

    (三)夏商时期

     1.布局更加有序

     2.两三重城垣相套的布局

     3.宫城与宫殿区

     4.城门增多

     5.城市功能分区明显

     6.出现了居民分区而住的现象

     7.出现了经纬相交的道路

    (四)两周时期

   二 秦汉时期城市体系的确立

    (一)城市体系日渐完善

    (二)商贸城市兴起

    (三)东汉时期的洛阳城

   三 隋唐时期城市体系的重构

    (一)城市体系

    (二)手工业和商业城市

    (三)东都洛阳

    (四)开封

   四 五代、宋、元时期中原城市的发展

    (一)城镇体系

    (二)开封的城市发展

     1.开封的城市建设

     2.坊市制过渡到坊厢制

    (三)其他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动力及经济环境

   一 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动力

   二 国内经济重心南移下的南北城镇发展

   三 明清时期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明代中原经济

     1.人口繁衍

     2.经济作物种植种类和面积增多

     3.手工业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4.采煤、冶铁、冶铅等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二)清代河南经济

     1.人口繁衍

     2.种植业

     3.手工业

     4.煤炭业

     5.酿酒业

     6.陶瓷业

     7.冶炼业

    (三)明清时期河南的经济地位

     1.河南人口比重

     2.河南耕地面积

     3.赋税

  第三节 经济联系的加强与中原商品市场的活跃

   一 全国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

    (一)大运河水路

    (二)江西到广东水陆联运交通路线

    (三)北京至东北地区的陆路交通

    (四)长江水运

    (五)江浙地区西行到达新疆及中亚的陆路运输通道

   二 中原商品市场的活跃

 第三章 中原城镇的职能组合结构

  第一节 政治军事职能突出的城市

   一 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开封

    (一)明清时期开封的居民结构

     1.周王及其家眷、属下

     2.府、州、县官员

     3.其他官僚士绅

    (二)明代开封的城市发展

    (三)清代开封的城市发展

   二 河南府府治——洛阳

    1.从关林的修建与祭祀看洛阳的居民结构

    2.城市发展

  第二节 作为交通枢纽异军突起的城镇

   一 豫南巨镇——赊旗店

    1.万里茶道:赊旗店的兴起之路

    2.山陕会馆:赊旗兴衰的历史见证

    3.厘金局、镖局、票号:晚清金融发展史的记录

   二 中州“小武汉”——周家口

    1.周家口与贾鲁河

    2.史料中的周家口

    3.从商业会馆看清代周家口的商业

    4.周家口的衰落

   三 豫南“小上海”——荆紫关

    1.丹水:连接江南和关中的黄金水道

    2.明清古街:小镇的繁华印记

    3.荆紫关的衰落

  第三节 具有优势资源特色的城镇

   一 经济实力一度超越开封的市镇——朱仙镇

    1.朱仙镇的兴起与水陆交通环境

    2.朱仙镇的商业发展

    3.朱仙镇的手工业发展

    4.朱仙镇的衰落

   二 豫北地区著名的商业城镇——清化镇

    (一)清化镇的繁荣原因

     1.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条件优越

     2.土地膏腴,物产丰富

     3.毗邻山西,颇受晋地重商风气影响

    (二)清化的经济结构

     1.粮食

     2.怀药

     3.铁货

     4.竹器

     5.丝绸

     6.烟草

     7.炮扇

     8.杂货

    (三)清化镇经济结构特点剖析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2.市场体系和区域商业网络初步形成

     3.外地商人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四)制约清化镇封建经济瓦解的因素

     1.腹地狭小,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

     2.赋税繁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思想观念的保守封闭也是清化商业发展的重要阻力

 第四章 中原城镇的空间分布变化

  第一节 不同时期城镇的数量变化

   一 明代城镇的数量变化

    1.人口增殖与州、县数量的变化

    2.县级以下城镇数量的迅速增长

   二 清代城镇的数量变化

    1.二、三级行政建制的继承与发展

    2.镇市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节 州、县城市的地域分布

   一 明代州县的地域分布

   二 清代州县的地域分布

   三 分布密度日趋稳定

  第三节 集镇的空间分布

   一 明代集镇的空间分布

    1.在城集和在乡集

    2.集镇的宏观分布

    3.乡集的县域分布

   二 清代集镇的空间分布

    1.在城集和在乡集

    2.集镇的宏观分布

    3.在乡集的县域分布

  第四节 城镇分布与城镇化发展

   一 城镇的分布密度

   二 城镇化水平分析

    (一)城镇密度和人口密度

    (二)交易面积和交易半径

 第五章 中原城镇的等级规模结构

  第一节 城镇人口等级规模及其地域差异

   一 明代城镇人口等级规模及其地域差异

    (一)省会城市开封

     1.人口规模

     2.人口结构

    (二)河南府府城洛阳

     1.城市人口

     2.人口结构

    (三)其他府县城市

     1.洪武二十四年河南州、县城市分级

     2.成化十八年河南州、县城市分级

     3.崇祯三年(1630年)河南州、县城市分级

    (四)集镇的整体规模

    (五)城镇行政级别与规模等级

   二 清代的城镇人口及商业规模

    (一)清代前期

    (二)清代中期

    (三)清末民初

  第二节 行政等级、地理环境与城镇规模

   一 明清时期中原城墙的修筑与规模变化

   二 城市规模和行政等级的相关性

    (一)省城开封

    (二)府级城市

    (三)县级城市

   三 城市规模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

 第六章 城镇的商业规模和商贸交流

  第一节 城镇的商业规模

   一 明代后期开封的商业规模

    (一)商品交易地点

    (二)商业经营形式

     1.店铺经营

     2.摊位贸易

     3.沿街货卖

     4.庙会生意

     5.早市贸易

     6.批发贸易

    (三)商品经营范围

    (四)商家经营时间

    (五)商业经营规模

   二 光绪年间各地杂税的比较

   三 清代末期城镇的商业规模

  第二节 城镇的商贸交流

   一 商业资本的流动与商品市场的日益繁荣

    (一)商业资本深入农村市场与城乡间的商品交流

     1.产品收购市场

     2.商品销售市场

     3.货物转运市场

    (二)全国性商贸交流与市场繁荣

     1.中原大宗出口的货物

     2.外地商品的进入与中原市场的繁华

   二 中原地区的商人与会馆

 第七章 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区域比较

  第一节 等级体系的区域对比

  第二节 市镇密度的区域对比

  第三节 城市化率的区域对比

 结语

明清时期是我国城镇发展的空前繁荣阶段,本书以该时期中原城镇发展为中心,从城镇职能组合、区域分布、等级规模以及城镇发展区域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是以地域分工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表现虽不如经济更为发达的江南明显,但较之前代还是有了巨大进步。县级以上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总体稳定,镇市发展迅猛,城镇地域分布日益均衡,城镇等级与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呈现下降趋势。封建社会后期南北区域经济非均衡性发展加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强化,经济的不均衡势必会影响城镇发展,政府虽然决定不了城镇的市场规模和人口密度,但可以管控城镇的等级和整体数量,其对城镇产生的作用不容低估。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中原城镇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成就,但放在全国大背景下考量,中原地区的城镇地位却在下降,这固然受累于整个北方地区经济增速变缓和南北方差异加大的外部环境,中原城镇固有的经济活力不足却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78年至今陆续刊行。

“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文献股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部分清代档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

(唐)杜佑:《通典》。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7。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元)脱脱等:《宋史》。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

(明)徐溥等:《明会典》。

(明)董伦等:《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

(清)纪昀等:《钦定大清会典》。

(清)纪昀等:《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清)《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清)嵇璜等:《清朝文献通考》。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2010。

(清)潘锡恩等:《嘉庆重修一统志》,中华书局,1986。

(清)仁和琴川居士:《清朝奏议》,文海出版社,1967。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1987。

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谭属春、陈爱平点校,岳麓书社,1995。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陈桥驿注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唐)李白:《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宋)洪迈:《容斋随笔》,燕山出版社,2008。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宋)高承:《事物纪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宋)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王曾瑜校注,中华书局,1989。

(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四笔》,燕山出版社,2008。

(宋)郑思肖:《郑思肖集》,陈福康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宋)宋应星:《天工开物》,商务印书馆,1933。

(元)朱德润:《存复斋集》,载《四部丛刊续编》本。

(明)沈思孝:《晋录》,商务印书馆,1936。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

(明)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中华书局,2014。

(明)李鼎:《李长卿集》,明万历四十年。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明)张弼:《张东海集》。

(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中华书局,2014。

(明)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

(清)贺长龄、魏源等:《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

(清)玄烨:《御制诗集》。

(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1936。

(清)郑廉:《豫变纪略》,王兴亚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清光绪二十二年版。

(清)何乔远:《名山藏》,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清)徐珂:《清稗类钞》,商务印书馆,1917。

(清)俞森:《荒政丛书》,文盛书局,1911。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三编》。

(清)李绿园:《歧路灯》,栾星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0。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中华书局,2007。

(清)朱云锦:《豫乘识小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宋继郊:《东京志略》,王晟等点校,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陈善同:《豫河续志》,河南河务局印,1926。

刘益安:《汴围湿襟录校注》,中州书画社,1982。

孔宪易:《如梦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中华书局,1959。

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维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2。

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沈云龙选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清代的矿业》,中华书局,1983。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7年起连续出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

洛阳《创塑神像壁记》(万历二十五年),现藏洛阳关林。

商丘《明故国学生西台范公(椿)暨配孺人何氏墓志铭》,现藏商丘市八关斋。

清化镇《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康熙七年),现藏博爱县城内大王庙。

赊店《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碑记》(雍正二年),现藏社旗县山陕会馆。

朱仙镇《移修舞楼碑记》(乾隆四十年),现藏朱仙镇山陕会馆内。

赊店《创建春秋楼碑记》(乾隆四十七年),现藏社旗县山陕会馆。

赊店《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清嘉庆二十二年),现藏社旗县山陕会馆。

开封《山陕会馆重修牌坊碑记》(道光十八年),现藏开封山陕甘会馆。

周家口《重修关帝庙岁积厘金记》(道光十八年),现藏周口市博物馆。

北舞渡《创建老君圣庙碑记》(咸丰二年),现藏舞阳县博物馆

清化镇《重筑清化镇碑记》(同治三年),现藏博爱县城内石佛寺。

李鹤年:《朱仙镇新河碑记》(光绪八年),现藏朱仙镇镇政府后院。

王洪茹:《汝州修城碑记》,碑文收录于《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部》。

赊店《兴隆店》碑,现藏社旗县博物馆。

(明)郜相:《河间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明)黄金:《松溪县志》,嘉靖十六年。

(明)韩福、石禄、唐锦:《大名府志》,中华书局,1966。

(清)赵昕:《嘉定县志》,上海书店,1991。

(清)丁廷楗、卢询、赵吉士等:《徽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

(清)朱樟:《(雍正)泽州府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清)王尔鉴:《巴县志》,乾隆二十六年。

(清)程廷济、凌汝锦:《浮梁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

(清)张度:《临清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

(清)王凤生:《河北采风录》,清道光六年。

(清)莫祥芝:《上元江宁两县志》,同治十三年。

(清)同治《阳城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清)陈如金:《百色厅志》,清光绪八年。

(清)黄彭年:《畿辅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

(清)沈家本、荣铨等:《重修天津府志》,清光绪二十五年。

(清)吴汝伦:《深州风土志》,光绪二十六年。

(清)李维清:《上海乡土之》,清光绪三十三年。

(清)陆福宜:《阜城县志》,光绪三十四年。

(清)钟广生:《新疆志稿》,宣统元年。

(清)王如玖:《直隶商州总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王鉴清、施纪云:《涪陵县续修涪州志》,1927。

鲍晓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A1期。

Bozhong Li,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850(Macmillan Press and 5t.Martin’s Co,1998).

卞书田:《豫煤古今谈》,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曹兰:《明代开封消费市场初探》,《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9期。

曹树基:《清代北方城市人口研究——兼与施坚雅商榷》,《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4期。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常士宣、常崇娟:《万里茶路话常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陈伯中:《都市地理学》,台湾,三民书局,1983。

陈伯中:《经济地理》,台湾,三民书局,1984。

陈桦主编《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黄山书社,2008。

陈连营:《客商与清代河南农村经济》,《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

陈桥驿主编《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陈义初主编《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陈振汉、熊正文、李谌、殷汉章:《清实录经济史资料(顺治—嘉庆朝)·农业编第三分册(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成一农:《清代的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成一农:《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载《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程峰:《怀商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程峰:《清代怀庆府城镇经济的发展》,《新乡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

程峰、任勤:《明清时期河南清化镇的商业:基于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

程峰、任勤:《清代怀庆府的手工业》,《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2期。

程峰、杨玉东:《怀庆商帮与武安商帮的商帮意识:从会馆的建立谈起》,《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程光、李绳庆编《晋商茶路》,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程敬磊:《清代豫东地区城镇地理初探》,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

程民生、程峰、马玉臣:《古代河南经济史》(下),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程有为、王天奖主编《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

邓亦兵:《清代河南漕运论述》,《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

邓亦兵:《清代孟县经济的演变》,《经济经纬》1987年第4期。

邓亦兵:《清代南阳府名镇的经济性质》,《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

邓亦兵:《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邓亦兵:《清前期开封城镇经济初探》,《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

邓玉娜:《清代河南的城镇化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空间分布——基于距县里程方面的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时空特征——集镇经济视角下的“康乾盛世”》,载《多元视野下清代社会》,黄山书社,2008。

定宜庄:《有关近年中国明清与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杜鹤:《清代南阳城镇的发展历程》,《南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杜英魁、杜英举:《我所知道的杜盛兴麝香庄》,《博爱文史资料》(第5辑),博爱县印刷厂,1990。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

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傅开梅:《浅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时间》,《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中华书局,2007。

傅衣凌:《明代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傅衣凌:《明代开封城市性质的剖析:〈如梦录〉读后记》,《福建文博》1982年第1期。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 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

傅衣凌:《明清时代的武安商人考略》,《学术论坛》1958年第1期。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

傅衣凌:《明清土地所有制论纲》,中华书局,2007。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高敏:《略论古代洛阳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演变》,载《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

郭荣朝:《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郭蕴静、王兆祥、刘义智:《明清商人社会》,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Gilbert Rozman,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73).

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人民出版社,1991。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何越:《略论明清时期河南棉纺织业的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社旗山陕会馆》,文物出版社,1999。

胡阿祥:《“天下之中”及其正统意义》,《文史知识》2010年第11期。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科学出版社,2003。

户华为:《关林之祠与明清洛阳社会变迁——以关林碑刻为中心的考察》,《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

黄以柱:《河南省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黄宗智:《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日〕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王兴瑞译,《食货》第5卷第1期,1937。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

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南都学坛》2006年第6期。

江凌、徐少华:《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3期。

江陵、徐少华:《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南都学坛》2003年第6期。

江太新:《关于清代前期耕地面积之我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蒋正华:《略论明清河南集镇与江南市镇之异同》,《中州学刊》1994年第3期。

来学斋:《洛阳历代人口发展考索》,《河洛春秋》1991年第2期。

李芳菊:《明清时期河南古商道沿途的商业会馆》,《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李刚、卫红丽:《论丹江水运与明清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杂志》2004年3期。

李华:《河南商品经济与商人——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十一》,载《清史论丛》第一辑,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李纪轩、王瑞平:《略论清代河南村镇的定期集市》,《中州学刊》1996年第4期。

李俊峰:《清代前期嵩县市镇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分析》,《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李润田:《略论中国历代河南城市的发展与特点》,载《史念海先生八十诞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李伟敏:《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发展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李炎、徐适端:《明代市镇纺织业及其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李永菊:《地域商人与社会变迁——从几通墓志看明代河南归德商人》,《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李永文:《河南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智萍:《明清中原城镇史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1期。

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

梁方仲:《明代服役制度》,中华书局,2008。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中华书局,2008。

梁方仲:《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8。

梁方仲:《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中华书局,2008。

刘炳阳:《明代河南府行政区划沿革》,《洛阳师范学院》2007年第4期。

刘炳阳:《明清时期河南政区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刘斐:《朱仙镇商业兴衰探源》,《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5。

刘韶军:《历史性商业型城镇老城传统格局构成分析——以河南省博爱县老城为例》,《建筑与文化》2011年第3期。

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河南的人口与土地(1368~195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刘士岭:《〈如梦录〉及其史料价值》,《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刘伟:《略论明代驿站交通对商品流通的影响》,《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刘炜、周伟:《河南淅川历史城镇空间形态研究》,《华中建筑》2013年第9期。

刘秀生:《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刘洋:《明清时期平凉地区的城镇体系及规模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刘有富、刘道兴主编《河南生态文化史纲》,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刘宇:《明清河南市镇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安徽文学》2009年第4期。

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7。

鹿邑县地方编委会《河南省鹿邑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吕坚:《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八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

洛平安、李芳菊:《明清时期古商道在河南的分布与中小城镇的形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8。

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

马学强、喻鸿胜、王红霞:《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与理念》,上海三联书店,2008。

马雪琴:《明清时期河南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南炳文、汤纲:《明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南炳文、汤纲:《明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宁越敏、张务栋、钱今昔:《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牛建强:《明代开封城市生活的若干侧面——源自诗章的构拟》,《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

钮仲勋、孙仲明:《历史时期豫北地区主要水系之间的关系及人类改造利用的影响》,《河南科学》1985年第2期。

钮仲勋、孙仲明:《豫北沁河下游的历史变迁》,《史学月刊》1981年第5期。

裴占超:《明清南阳市镇经济初探》,《中州今古》2004年第6期。

彭学宝:《明清周家口城镇经济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钱振民:《李东阳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

秦方:《明清时期豫酒发展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秦佩珩:《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3。

全汉生:《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食货》第1卷第2期,1934。

全汉生:《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赊店历史文化研究会:《赊店》,大象出版社,2005。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廷译,中华书局,2000。

孙丽娟:《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谭经龙:《通江连海:明清时期中原城镇与水运网络的兴衰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书局,2011。

唐力行:《从区域史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陶善耕:《中原古代商路与商业经济研究》,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田冰:《试论明清时期河南城镇发展的特点》,《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田培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仝利娟:《清代河南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

王飞:《明清时期贾鲁河对豫东经济影响的研究——以周家口为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怀周:《伏牛山交通隘道三鸦路的历史地位》,《南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王婧:《论清代河南怀庆商人的兴起》,《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

王婧:《明清时期卫河漕运治理与灌溉水利开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王婧:《清代中后期怀庆药商的地域经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王丽杰:《论明清时期的河南市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

王琳:《清代河南北舞渡的金融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

王瑞安:《山陕甘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王瑞成:《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王苏予:《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王文楷、毛继周、陈代光等撰《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王兴亚:《从〈歧路灯〉看康熙、乾隆时期开封的城市经济》,载《歧路灯论丛》,中州书画社,1982。

王兴亚:《对明清时期北方五省商业镇市之研究》,《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王兴亚:《河南商帮》,黄山书社,2007。

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的发展》,《南都学坛》1996年第1期。

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王兴亚、马怀云:《明清河南庙会研究(一)》,《天中学刊》1995年第1期。

王兴亚、马怀云:《明清河南庙会研究(二)》,《天中学刊》1995年第2期。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人民出版社,1985。

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团结出版社,2006。

吴云贵:《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

吴志远:《明清河南武安商人兴起的历史背景》,《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

武强:《清代中期开封的城市意象:以〈歧路灯〉为中心的讨论》,《兰州学刊》2012年第12期。

William T.Rowe,Hankow: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89(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日〕西嶋定生:《中国经济史研究》,冯佐哲、邱茂、黎潮合译,农业出版社,1984。

行龙:《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1998年4期。

徐春燕:《明代河南的城镇分布及其城镇化发展》,载《文史哲论丛》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徐春燕:《明清时期河南城镇规模及其相关性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徐春燕:《明清时期河南城镇职能结构及其特点分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徐东升:《明清市场名称的历史演变——以市、镇、墟、集、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许檀:《明代河南清化镇的商业规模:隆庆五年〈创建金龙大王神祠记〉及相关碑文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许檀:《明清商业城市研究感言:理论、资料与个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许檀:《清代河南社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许檀:《清代河南西部的商业重镇荆紫关——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许檀:《清时期的开封商业》,《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许檀、吴志远:《明清时期豫北的商业重镇清化: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14年第6期。

薛世孝:《煤海集尘》,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颜晓红、方志远:《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

杨焕成、张家泰:《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历史文化名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杨正泰:《明朝国内交通路线初探》,《历史地理》1990年第7期。

于宝航:《明代国内商业交通与地区间经济交往》,《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张光直:《中国城市经济研究概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张海英:《明清江南与华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

张鸿雁:《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张民服:《明代人口分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史学集刊》2006年第3期。

张民服:《明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张民服、王新田:《明代中后期中原商品经济发展探析》,《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张南、周伊:《秦汉城市发展论》,《安徽史学》1989年第4期。

张鹏伟:《清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张文斌:《简明河南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张玉石、赵新平、乔梁:《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

赵方方:《明清时期洛阳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名城》2013年第1期。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

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新星出版社,2006。

赵海涛:《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域考古收获初步综理》,载《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

赵明星:《河南先秦城市平面布局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形成》,《华中建筑》2008年第6期。

赵世瑜:《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和民众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商务印书馆,2012。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日〕中村圭尔、辛德勇编《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中国会馆志编纂委员会:《中国会馆志》,方志出版社,2002。

中兴永:《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周宝珠:《宋代东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其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

朱和平:《略论古代城市经济的兴衰与政治因素的关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

朱军献:《边缘与中心——近代开封与郑州城市结构关系变动研究》,《史学月刊》2012年第6期。

朱军献:《朱仙镇木版年画兴衰考》,《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邹逸麟:《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