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2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1~2022)图书

SSAPID:101-8073-8823-52
ISBN:978-7-5201-9341-2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选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站在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高度,研究面向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推动国家、企事业、社会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事业。《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1-2022)》,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1-2022)》研究团队除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研究员、蓝皮书资深主编亲自挂帅,还聚集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院所、中旅、康辉企事业等著名旅游行业专家群体参与编写,比如邹统钎、王成慧、孟志军、李群、许文龙等。本团队具备坚实的科研力量,显示出产学研有机结合写作机制和优势。《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1-2022)》的显著特点是:第一,时代性。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发展格局,中国人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后,生态旅游成为反映人民生活新时代特征的标志。第二,刚需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人民需求高品质生活,需要生态旅游共享美丽中国生态绿色环境。第三,数据性。利用生态旅游联盟资源,通过调查问卷、旅游产业统计资料获取翔实的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是本书的鲜明特点。第四,指数性。构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课题组独创的“设立标杆期、计算标杆期地区均值、所有数据除以标杆期均值”的三步法,以模糊评价法为基础,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指数,是蓝皮书的理论创新,是支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的核心部分,对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第五,技术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构建“智能+生态旅游”发展体系并贯穿全书,是蓝皮书的技术价值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生态发展蓝皮书
作 者: 李群
编 辑:张丽丽;谷丹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1]李金荣:《经济全球化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行政与法》2004年第8期。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成甫、张杰等:《九寨沟县水质现状评价及水环境容量分析》,《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6期。

[4]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5]张善云、黄鄂:《九寨沟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6]《关于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评估的通知》(环办〔2009〕93号)。

[7]《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发改社会〔2016〕1831号)。

[1]《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发改社会〔2016〕1831号)。

[2]《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7/0210/c148980-29072607.html。

[3]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林光宇:《延庆评选“十大特色文化遗产”》,首都文明网,http://www.bjwmb. gov.cn/zxgc/wmsj/t20110526_390430.htm。

[2]中共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休闲栾川”的崛起之路》,2005年7月6日。

[3]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袁家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http://main.dmctv.com.cn/villages/61042510501/VillageProfile.html。

[4]翁瑾、杨开忠:《重渡沟景区“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经济经纬》2004年第1期。

[1]聂晴:《关于珠江流域生态补偿几个问题的思考》,《法制博览》2016年第1期。

[2]高志坚:《关于建立东江源区生态补偿的一些思考》,《水利发展研究》2011年第12期。

[3]龙明礼、张光位:《论珠江源头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王静峰:《珠江源头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研究》,《文山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1]曾媛:《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20。

[2]李琳、刘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地理研究》2014年第9期。

[3]侯兵、黄震方:《文化旅游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11期。

[4]翟辅东:《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探讨》,《旅游学刊》2006年第4期。

[5]王克岭、董俊敏:《旅游需求新趋势的理论探索及其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启示》,《思想战线》2020年第2期。

[6]赵小芸:《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7]宋言奇、黄益军:《长三角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8]杨慧娟:《世界级机场群:长三角的新名片》,大飞机,https://m.fx361.com/news/2020/0802/6918446.html,2020年8月2日。

[9]习裕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承接与发展》,《科学发展》2014年第1期。

[10]冯宪超:《长三角地区邮轮旅游发展机遇与路径》,《中国港口》2019年第3期。

[11]黄雪婷:《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访谈》,东方网,http://city.eastday.com/gk/20180115/u1ai11145117.html,2018年1月15日。

[1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

[13]国家发改委:《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发改基础〔2020〕529号)。

[14]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

[15]程慧、朱忠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16]叶欣梁:《打造上海邮轮经济全产业链战略思路》,《科学发展》2020年第8期。

[17]李晓明:《去这九地旅游部分门票可享半价-今年长三角多地将继续深化合作机制,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旅游示范区》,新闻晨报,https://www. shxwcb.com/268543.html,2019年5月20日。

[18]王海:《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联盟成立,很快可以一票游玩长三角》,第一财经,https://www.yicai.com/news/100413794.html,2019年11月24日。

[19]陶卓民、卢亮:《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客源市场共同开拓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6期。

[20]临安发布:《客源互送!临安稳步开启长三角旅游市场》,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95662435_349158,2020年5月16日。

[1]陈芳淼、胡跃高、赵其波等:《青藏高原东缘生态环境脆弱区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对策探讨》,《林业资源管理》2013年第5期。

[2]褚昕阳:《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20。

[3]谷静、邸平伟:《基于生态文化视角下青藏高原多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经济界》2020年第4期。

[4]喇明清:《论青藏高原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6期。

[5]马多尚、卿雪华:《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6]王嘉梁、邓光奇:《论生态旅游之于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7]王娜:《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的作用与地位》,《西藏发展论坛》2020年第6期。

[8]孙飞达、朱灿、陈文业等:《青藏高原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SWOT分析——以若尔盖草原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第6期。

[9]张镱锂、李炳元、刘林山等:《再论青藏高原范围》,《地理研究》2021年第6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2018年7月。

[1]Ceballos Lascura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Mexico Journal,1987.

[2]Chaplin H.,Davidova S.,Gorton M.,“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rm households in Central Europ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Durban,South Africa,2003.

[3]J.H. Jyotsna,Upendra Kumar Maurya,“Experiencing the real village-anetnographic examination of perceived authenticity in rural tourism consumpt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9.

[4]何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

[5]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

[6]李爱兰:《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第1期。

[7]山东省旅游局:《山东旅游年鉴(2012~2013)》,团结出版社,2014。

[8]山东省旅游局:《山东旅游年鉴(2014~2015)》,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6。

[9]《山东旅游年鉴》发展委员会:《山东旅游年鉴(2016)》,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7。

[10]《山东旅游年鉴》编辑部:《山东旅游年鉴(2017》,天津古籍出版社,2018。

[11]《山东旅游年鉴》编辑部:《山东旅游年鉴(2018)》,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12]张萌、张宁、朱秀秀、陈蔚:《旅游公共服务:国际经验与启示》,《商业研究》2010年第3期。

[13]张圆:《昆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2020。

[14]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山东旅游统计便览》,http://whhly.shandong. gov.cn/art/2021/4/26/art_100554_10288201.html?xxgkhide=1。

[15]文化和旅游部网站,https://www.mct.gov.cn。

[16]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http://whhly.shandong.gov.cn。

[1]宋春艳:《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2]张娴:《乡村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08。

[3]陈翠、关江华、陈丽军:《旅游体验视角下生态旅游满意度研究——以庐山风景区为例》,《林业经济》2020年第1期。

[4]何建民:《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中国的接轨方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5]李艳白:《旅游服务的质量标准及经济意义》,《北方经贸》1999年第3期。

[6]王大悟:《中国旅游服务标准化研究》,《旅游学刊》1997年第2期。

[7]Dauber R,“Recreational tourism: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1,Vol.22(3).

[8]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08/content_5509825.htm。

[9]唐业喜、左鑫、伍招妃:《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以湖南省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年第6期。

[1]邹伏霞、邹冬生:《基于五种模型比较的湖南省生态旅游需求预测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29期。

[2]杨袁魏、海龙、王丁立:《基于组合模型的四川旅游需求预测》,《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第19期。

[3]李欣奕:《旅游需求预测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营销界》2019年第47期。

[4]李瑶、曹菡、马晶:《基于改进的灰色模型的旅游需求预测研究》,《计算机科学》2018年第45期。

[1]李燕琴:《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旅游导刊》2020年第5期。

[2]叶文、张玉钧、李洪波:《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8。

[3]杨彦锋、徐红罡:《对中国生态旅游标准的理论探讨》,《旅游学刊》2007年第4期。

[4]钟林生、王朋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研究展望》,《旅游导刊》2019年第1期。

[5]钟林生、郑群明、石强:《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2期。

[6]宋红娟、宋丹瑛:《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标准科学》2013年第11期。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71F772 D76571D3A7E05397BE0A0AB82A,2011年1月14日。

[8]李想、芦惠、邢伟、伍世代:《国家公园语境下生态旅游的概念、定位与实施方案》,《生态经济》2021年第6期。

[9]刘俊清:《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企业经济》2016年第10期。

[10]崔莉、厉新建、程哲:《自然资源资本化实现机制研究:以南平市“生态银行”为例》,《管理世界》2019年第9期。

[11]张一群、杨桂华:《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的思考》,《生态学杂志》2012年第2期。

[12]赵德余、朱勤:《资源-资产转换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种理论解释》,《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6期。

[13]操建华、孙若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框架研究》,《生态经济》2015年第10期。

[14]康爱香、宋旭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述评与展望》,《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1期。

[15]张婕、刘玉洁、潘韬、封志明、杨艳昭、葛全胜:《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生态损益核算》,《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第4期。

[16]马慧敏、刘娜:《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财会通讯》2020年第3期。

[17]Assessment M. E.,“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1.

[18]李兆东、李雪颖:《环境治理、信任危机与资源环境审计》,《财会月刊》2021年第10期。

[19]刘金科、张璇:《生态问责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环境保护》2018年第9期。

[1]李晓琪:《生态旅游中的生态法律问题保护——以环境承载能力为视角》,《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2]闫晶晶:《探索开展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检察日报》2020年5月26日。

[3]乔文心:《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促进长江流域绿色发展》,《人民法院报》2021年2月26日。

[4]刘志杰:《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策略探讨》,《节能环保》2021年2月。

[1]《国家旅游局在京举办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座谈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5年5月15日。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的通知》(发改投资〔2016〕2231号)。

[3]《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4]《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2015年3月18日。

[5]《国家旅游局在京举办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座谈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5年5月15日。

[6]《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1831号)。

[7]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文旅旅发〔2018〕3号)。

[8]《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文旅产业发[2018]96号)。

[9]《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领域PPP项目》,新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009298639764119&wfr=spider&for=pc,2018年11月24日。

[10]《财政部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财金〔2019〕10号)。

[11]《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公开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17〕1号)。

[12]财政部:《关于加快加强PPP项目入库和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财政企函〔2020〕1号)。

[13]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15]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6期。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1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5/28/content_5294322.htm,2021年5月28日。

[1]《关于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1831号)。

[2]《大九寨》,四川文化旅游网,https://www.sclyxw.com/contents/20210105/213.html,2021年1月5日。

[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文化和旅游年鉴(旅游卷)》,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统计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

[5]甘孜统计局:《“十三五”时期甘孜州资源优势实效凸显》,甘孜统计局网站,http://tjj.gzz.gov.cn/gzztjj/tjxx/202103/74c7052af9bf4837a4fbbb73adb8a53c.shtml,2021年3月15日。

[6]四川日报:《“大九寨”文旅发展联盟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9/11/7/6ac0fa04af834376b18476b2031ad782.shtml,2019年11月7日。

[7]《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游勇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c.gov.cn/10462/c105938/2020/12/3/5b039ca3901b4c4ab566d44ee3fa8cb1.shtml,2020年12月03日。

[8]中国文化报:《整合提炼21市(州)文旅资源构建“4+4+2”品牌体系——四川谋划建设“十大”文旅品牌》,中国文化报数字报网,https://epaper.ccdy.cn/zh-CN/?date=2021-01-29,2021年1月29日。

[9]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以山东天上王城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6。

[10]朱强华、张振超:《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

[11]《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川办发〔2021〕5号)。

[1]张昊楠、秦卫华、周大庆、范鲁宁、李忠林、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第1期。

[2]王文杰、潘英姿、王明翠、罗海江、张峰、申文明、刘晓曼:《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第2期。

[3]Beverton R. J. H.,Holt S. J.,On the dynamics of exploited fish populations,1957.

[4]Holling C. S.,Adap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1978.

[5]Walters C.,Adaptive Management of Renewable Resources,1986.

[6]Lee K. N.,Compass and Gyroscope:Iintegrating Science and Politics for the Environment,1993.

[7]Nyberg J. B.,Taylor B.,Applying adaptive management in British Columbia’s forests,1996.

[8]冯漪、曹银贵、耿冰瑾、张振佳、刘施含、白中科:《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理论内涵与管理应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年第4期。

[9]于蓉:《四川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16年第1期。

[10]张瑛、赵建峰:《旅游流时空卡口与系统仿真实验预测——一种景区日常环境容量主动适应性管理方法》,《旅游学刊》2020年第9期。

[11]龚志强、王琬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适应性管理模式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经济》2019年第1期。

[12]唐宁:《基于适应性管理理论的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20。

[13]李俊枝:《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16。

[14]李鑫:《风景名胜区适应性管理模式和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8。

[15]杨璐、陈明茹、杨圣云、胡文佳、程建新、叶观琼、纪雅宁、鲍姗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适应性管理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14年第1期。

[16]李俊枝、张滨、吕洁华:《基于适应性管理视域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因子研究——以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为例》,《林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2期。

[17]孙东亚、董哲仁、赵进勇:《河流生态修复的适应性管理方法》,《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第2期。

[18]王宇飞、苏红巧、赵鑫蕊、苏杨、罗敏:《基于保护地役权的自然保护地适应性管理方法探讨: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生物多样性》2019年第1期。

[19]杨春宇:《旅游地适应性管理模式:一个演化博弈的视角》,《经济管理》2009年第8期。

[20]唐小平:《生物类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关键问题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2。

[21]Plummer R.,Fennell D,A.,“Managing protected area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Prospects for adaptive co-managemen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9,2.

[1]王连勇、霍伦贺斯特·斯蒂芬:《创建统一的中华国家公园体系——美国历史经验的启示》,《地理研究》2014年第12期。

[2]章忠云:《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发展状况及生态补偿机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3]高科:《观念、利益与政治:从黄石公园管理看美国早期国家公园发展的历史困境(1872~1916年)》,《安徽史学》2020年第6期。

[5]曹进冬:《生态旅游:黄石国家公园》,《青海科技》2013年第3期。

[6]陈战是、孙铁、陈妍:《融于自然,展现风景——美国国家公园道路系统建设历程与经验启示》,《风景园林》2019年第11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意见》(文化和旅游智库要报第74期)。

[2]郑国全:《日本生态旅游研究综述》,《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郭步尧:《日本生态旅游推进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1期。

[4]时临云、张宏武:《日本的生态旅游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第26期。

[5]潘梦琳:《基于内生式发展模式的乡村振兴途径研究》,《中国名城》2018年第4期。

[1]爱丽:《泰国旅游业对泰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14期。

[2]陈莹:《泰国发展生态旅游及对中国的启示》,《东南亚》2002年第2期。

[3]刘金源:《论泰国旅游业中的色情问题及其危害》,《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

[4]《泰国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932/1206x0_676934/。

[5]泰国国家旅游局中文官方网站,http://amazingthailand.org.cn/。

[6]孙广勇、俞懿春:《环保与旅游并重 泰国推进绿色国家公园建设》,人民网,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8/0504/c41570-29964387.html,2018年5月4日。

[7]陈丽亮:《泰国佛教的历史与概况》,《法音》2018年第12期。

[8]李瑞霞:《再谈泰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启示》,《东南亚》2006年第1期。

[9]孙璐、杨琳曦:《基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泰国大象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清迈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19期。

[10]李文标:《泰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9。

[11]王育谦:《泰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及借鉴》,《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10期。

[12]余俊:《泰国可持续旅游法对中国的启示——以发展漓江生态旅游为例》,《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9期。

[13]吴蓓:《当今泰国旅游经济持续发展因素初探》,《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