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共奋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上下册)图书
Moving Forward and Staying Ahead: Essay Collectio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conomic Strate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内容简介] 2018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建院40周年。为了更好地展现40年来财经院人在财经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回顾40年来财经院人的研究脉络,财经院学术委员会决定编辑出版这部论文集。本书收录了部分财经院人(包括财经院现职研究人员、在财经院工作过或从财经系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的科研成果,分为六个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体制改革、财政金融、流通与价格、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服务经济与旅游管理、城市经济与房地产。
相关信息
序言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 新的长征要求我们改变旧的认识
三 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不是相互对立的
四 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
五 对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有一个中心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格改革
一
二
三
效率、市场机制和产权关系改革
一 产权关系改革的前提及其对市场发育的意义
二 提高效率、运用市场规律并非一定要乞灵于私有化
三 国有企业提高效率的决定因素
四 建立财产主体多元化的公有财产组织制度
五 企业承包制与产权关系改革的衔接
试论全民所有制改革的具体形式
一
二
三
四
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一 关于两级按劳分配模式
二 关键在于正确地提出问题
三 分配形式的选择
四 稳定企业外部分配关系的内部平衡机制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
一 引言
二 增长理论的演进与包容性增长理念
(一)贫困、不平等与增长理论的演进
(二)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
(三)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定义
三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基本要义与政策内涵
(一)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基本要义
1.通过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和发展机会
2.革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权利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
3.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确保民众获得最低限度的福利水平,从而提升和扩展民众的实质自由
(二)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政策目标
1.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以提高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民众获得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价值公平
2.加强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的公平性,消除社会不公,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以使民众获得高质量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
3.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安全网和社会保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护性保障体系,以防止和消除极端贫困,使民众获得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三)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政策措施
1.累积型政策
2.创新型政策
3.分配型政策
4.稳定型政策
5.就业型政策
四 包容性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时代命题
国际经济周期错配、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 国际周期错配深度演化
(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周期错配恶化
1.全球增速放缓,巴西、俄罗斯陷入衰退
2.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增长,欧洲复苏,日本低迷
3.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二)全球物价出现分化
(三)美联储加息引领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1.美联储加息及未来美国货币政策走向
2.联储加息后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3.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压力
4.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持续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一)需求放缓,经济增长平稳减速
1.工业和服务业走势分化,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2.消费增速放缓,第四季度略有回升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第四季度投资小幅回升,房地产投资仍负增长
4.进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增加,出口市场份额上升
(二)生产部门紧缩,PPI长期负增长
(三)结构性矛盾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提供新动力
1.消费、投资结构优化。经济下行过程中,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就业稳定、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消费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
2.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
3.居民收入增长较为稳定,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4.创新创业提供增长新动力
(四)灵活运用货币金融政策,成功抵御金融风险
1.稳定股市
2.稳定房市
3.稳定汇市
4.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有序推进
(五)财政政策加力增效,促进经济增长
(六)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三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中高速增长
(一)五大发展理念为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指引
1.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决定了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2.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3.适应世界气候变化要求,共同保护地球环境
4.争取获得新的开放红利
5.共享发展成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稳中求进,确保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
(三)五大任务指明周期性调整的工作重点
(四)财政政策加力,发挥托底作用
(五)货币政策稳健偏向宽松,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预期、有偏性预期及其形成机制:宏观经济学的进展与争议
一 问题的起源
二 预期的重要性及理论根源——预期设定的变化与宏观经济学的变革与发展
(一)理性预期模型的建立及“理性预期革命”
(二)宏观经济学的演变与预期假设
(三)搜寻匹配理论中的预期和信息解释
三 预期的偏差及有偏性检验:有偏性预期的经验争论
(一)预期有偏性检验的数据来源
(二)不同决策者预期的有偏性检验
(三)不同宏观经济变量预期的有偏性检验
四 预期的形成机制——经验进展与理论挑战
五 学习理论、信息刚性与预期偏差的根源:预期形成机制的新进展
(一)学习理论与预期偏差
(二)信息刚性理论与预期偏差
(三)噪声信息、理性疏忽与有偏性预期
六 预期偏差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潜在的解释能力
七 基于预期偏差的宏观理论模型及宏观经济政策:初步进展
(一)存在适应性学习预期的最优财政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二)存在信息刚性问题的最优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八 预期及有偏性:观点与展望
第二部分 财政金融
论经济核算制的基本内容
一 独立经营权
二 物质利益
转化职能范围是深化财政改革的关键
一 财政职能范围面临的矛盾
二 职能范围转换内容的抉择
1.分配职能方面,主要是进行排除越位、补进缺位的调整
2.调节职能方面,主要是转变调节方式和调节客体,即从传统的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和行政手段,以微观经济主体为直接调节对象的调节办法,转到以市场为直接调节对象的间接调节的方式上来
3.监督职能方面,主要是调整职能的内容和拓宽监督的视野
三 重构中央与地方财政职能范围的分工
四 转换财政职能的必要举措
1.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进行财政职能与所有者职能分开的改革,建立财政职能与所有者职能分开的管理体制
2.改革科教文卫等事业部门的经营管理体制,将一切可以企业化经营的各项事业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实行自负盈亏、财务自理体制
3.分解预算外资金,使其各归其位,以划清财政资金与其他各类国家资金的界限
4.建立健全复式预算体系
5.强化和扩大财政的社会保障组织功能,尽快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基金体系
市场取向的财政改革
一 财政困境与改革成本
二 在市场经济中界定公共部门和重塑国家预算
(一)公共部门的范围:一个框架
(二)预算外资金:性质及其发展
(三)预算外之外:公共部门的非正规收支
(四)整顿公共部门和重塑预算的必要性
(五)走向分级预算体制
论税收与经济增长
一 引言
二 理论框架
三 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的有效税率估计
1.劳动的有效税率
2.资本收入的有效税率
3.消费支出的有效税率
四 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经验估计
五 税收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分析
1.税收与投资
2.税收与劳动
3.税收与全要素生产率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论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创新
一 引言
二 中国财政运行新规律的基本底色
1.“基础和支柱说”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提出来的
2.为什么直至今天才做出“基础和支柱说”的论断
3.“基础和支柱说”是否具有超越改革的一般意义论断
4.“基础和支柱说”是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
三 一份大致清单:财政基础理论面临的挑战
1.关于财政概念
2.关于财政职能
3.关于财政活动主体
4.关于财政学科属性
5.关于财政学理论体系
四 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契机
1.理论创新与实践变化的互动轨迹
2.直面中国财政步入新阶段的现实
3.在“接地气”中推进财政基础理论创新
五 结语
中国:农民减负、县乡财政解困的财税对策
一 引言
二 农民负担与县乡财政状况再认识:真相与原因
(一)农民负担沉重具有加重趋势
1.关于农民的农业税负担
2.新旧“剪刀差”增加农民负担
3.农业税费的累退性与结构差异造成税负不公
(二)县乡(镇)财政困难成为农民减负的最大障碍
1.政府规模扩张,欠发工资问题突出
2.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地方性公共品供给不足
3.县乡财政赤字运行,负债问题严重,财政风险不断累积
4.政府管制下的基层财政困难
三 对现有关于农民减负与县乡财政解困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的评述
(一)有关理论主张与政策建议
(二)关于改革试点实践
(三)迄今为止改革的主张和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们不同意将农民的赋税与土地直接挂钩
2.迄今为止的所有主张或方案都突不破“黄宗羲定律”
四 实现农民减负与县乡财政解困的政策建议
(一)逐步废止现行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行农产品销售增值税和农民个人所得税
1.废止现行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产品增值税
2.对农民征收所得税
3.反对以土地作为课税对象,征收“资源税”来代替现行农业税的思路
(二)取消对农民储蓄存款利息征税的政策
(三)重新界定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责任
(四)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
(五)裁减政府冗员和压缩政府规模
财政分权是否影响金融分权
一 引言
二 模型
(一)财政分权下中央政府目标函数、预算约束与货币金融增长
(二)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与货币金融竞争
(三)财政分权下不同层级政府行为差异与金融分权
三 理论与命题
(一)财政分权与财政的空间效应
(二)金融分权与金融的空间效应
(三)金融与财政空间效应的协同性及矛盾性
四 变量、方法与数据
(一)变量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五 计量分析
(一)空间分布
(二)区域金融空间相关性
(三)区域金融空间聚集性
(四)截面估计比较
(五)面板估计
六 结论
关于建构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基金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一 导论
二 相关文献回顾
三 一般性转移支付基金制度的安排
四 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基金制度的可行性测算
(一)我国中央一般税收入
(二)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基金估算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
试论确定财政职能范围的理论依据
一 研究确定财政职能范围理论依据的必要性
二 社会共同事务是确定财政职能范围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 确定财政职能范围的基本标准
1.能力标准
2.效益标准。
四 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是确定财政职能范围的理论依据
积极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二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理论框架
(一)对财政赤字的分析
(二)对通货膨胀的分析
(三)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1.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2.财政政策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 由价格方程到通货膨胀
(一)价格调整方程
1.调整系数
2.预期通货膨胀率π
(二)价格调整与总需求
(三)用此动态模型对当前中国经济现象做出解释
在理性认识经济增长率下调的基础上制定财政政策
一 当前经济增长率下调属于正常波动
二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率为什么会下调?
(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
(二)有效需求扩张阶段性相对饱和
(三)以货币供给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路走到了尽头
三 如何优化财政政策?
(一)降低赤字率
(二)协调推进税制改革为企业创造公平环境
(三)扩大转移支出扶持中等收入阶层
(四)培育养老产业
财政学的基本问题
一 引言
二 基本问题之一:财政学的边界在哪里?
三 基本问题之二:私人与公共的关系是什么?
四 基本问题之三:财政政策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五 基本问题之四:国家财富管理的奥秘何在?
六 中国财政学发展的两大着力点
(一)理解中国财政
(二)加强财政学科和专业建设
(三)财政学科的生命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
一 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含义
二 税收影响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
三 中国当前税制结构对消费的影响
四 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措施
五 税收政策的局限性
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
一 引言
二 财政学在西方的早期发展(15世纪至19世纪末)
三 英美主流财政学范式的形成与特色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二)英美主流财政学作为经济学子学科的确立
(三)英美主流财政学范式的经济学基础:配置范式经济学
(四)配置范式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
(五)配置范式财政学中的国家观念
四 交易范式财政学的形成与特色
(一)交易范式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交易范式经济学
(二)布坎南与当代交易范式财政学的形成
(三)交易范式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
1.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选择
2.作为交易的财政过程
3.方法论主观主义
(四)交易范式财政学中的国家观念
(五)交易范式财政学影响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五 三种财政学体系
六 结论
引入人群维度的社会福利体系构建
一 引言
二 从人群维度透视俄罗斯和拉美三国的社会福利体系
(一)针对雇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二)针对妇女和儿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1.教育是儿童社会福利的重中之重
2.保障营养是妇女儿童福利的重要内容
3.医疗保健对于妇女儿童福利不可或缺
4.多方面保障妇女和儿童权益
(三)针对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四)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1.巴西的老人福利
2.巴西和俄罗斯的残疾人福利
3.墨西哥的农村居民福利
(五)面向全民的免费医疗
三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及存在的问题——基于人群维度考察
(一)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概况
1.在职职工享受的社会福利
2.妇女和儿童享受的社会福利
3.贫困和低收入人群享受的社会福利
4.特殊人群享受的社会福利
(二)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存在的问题
四 全面构筑我国覆盖各类人群的社会福利体系
(一)保证所有人口均被纳入社会福利体系,并按需获得社会福利
(二)强化资金保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针对现行社会福利体系的问题,按受益人群进行分类解决
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与公共预算改革的关系研究
一 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三 预算执行审计与公共预算:1996~2014年
(一)结构与重点变化
(二)审计与全口径预算改革
(三)审计与专项转移支付改革
四 总结与讨论
从金融功能看融资、普惠和服务三农
一 “融资”并非金融独有的特性
二 发挥金融系统的综合功能重于缓解“融资”难点
三 建立在发挥金融功能基础上的普惠金融
四 创造金融服务三农的条件 推进振兴乡村战略的落地
金融改革:趋向、目标与政策
一 世界金融改革的基本趋向
二 金融改革的理想目标
三 金融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四 关于近中期金融改革操作的建议
(一)抓紧进行银行资产清理和贷款质量分类工作,俟清分工作结束后,对存量不良资产进行综合处理,并实施新的业务创新改革
(二)抓紧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为调整实体经济结构、提高民族经济竞争力服务
(三)调整资本市场发展思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运作监管
五 结语
涨跌停、融资融券与股价波动率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相关文献评述
(二)研究框架与基本假设
三 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一)涨跌停制度与股市波动率的直观比较
(二)基于AH股的股价波动率影响因素
(三)引入融资融券制度后的进一步讨论
(四)A股市场交易者结构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
(五)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基于不同股票市场波动率差异的直观比较
(二)基于AH股的股价波动率影响因素
(三)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后的进一步分析
(四)投资者结构与市场波动率的关系
五 结论与建议
农民工与中国高储蓄率之谜:基于搜寻匹配模型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高储蓄率与储蓄率上升:一个分主体的考察
三 “农民工”与储蓄率
四 理论模型
(一)模型设定
(二)农民工部门工资决定
(三)储蓄的决定
五 数值模拟
六 总结
第三部分 流通与价格
论流通经济过程
一 怎样理解流通过程
二 流通过程的经济内容
三 流通过程的经济作用
1.流通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最后环节
2.流通对社会再生产速度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
3.流通是社会经济结成有机整体的纽带
4.流通是各种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5.流通过程是完善计划经济的关键
商品流通形式的几个问题
一 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经济的一个范畴
二 多种流通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三 专职商业是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
四 多种流通形式的国内市场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
生产资料流通的性质
马克思市场学说研究
一 怎样看待马克思的市场学说
二 马克思市场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市场的本质——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市场
(二)市场的特征——作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现象形态的市场
(三)市场的结构——作为反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规模、结构和布局的市场
(四)市场的职能——作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
(五)市场学说史——对前人市场学说的评价
三 结语
(一)马克思市场学说的特点
(二)对待马克思市场学说的应有态度
流通体制改革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和使命
(一)建立“无缝衔接”的管理体系
(二)建立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三)打造健全完善的法律环境
(四)建立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
1.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和内外统一市场
2.规范的市场秩序,反不正当竞争
3.良好的市场环境,反欺诈
三 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流通产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二)政府“缺位”与“越位”并存
(三)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
(四)税费负担重导致流通费用高
(五)流通环节多导致流通成本高
(六)产业集中度低导致整体竞争力弱
四 对策措施
(一)提升流通产业地位
(二)改革税收体系,降低流通成本
(三)对中小流通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
(四)完善政策法律体系
(五)实施创新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结语
交易费用、经济组织与治理机制
一 职业生涯、知识谱系和学术背景
二 代表性的学术著作
(一)管理行为与反托拉斯:非同寻常的起点
(二)组织·制度·治理三部曲
1.《市场与等级制:分析与反托拉斯含义》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关系型协约》
3.《治理机制》
(三)产业组织理论与交易费用分析的融合
三 理论贡献——从威廉姆森的诺贝尔奖演说谈起
(一)组织、制度与治理以及交易费用分析
(二)反垄断与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课题
(三)交易费用经济学入门:威廉姆森为何要在瑞典办科普讲座?
四 应用、借鉴与启示
(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应用
(二)借鉴威廉姆森的理论成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启示
应长期坚持反通货膨胀政策
统一的市场价格目标模式论
一 选择价格目标模式的前提
二 什么是统一的市场价格目标模式?
三 为什么要提出统一的市场价格目标模式?
四 关于统一的市场价格目标模式的几个理论问题
五 怎样才能达到统一的市场价格目标模式?
通货膨胀下的期货市场与期—现价格关系
一 通货膨胀与期货市场
(一)期货价格上升与通货膨胀
1.普遍的物价总水平上升
2.持续的物价总水平上升
3.全面的物价总水平上升
4.大幅度的物价总水平上升
5.由货币过多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期货市场效应
1.通货膨胀力量分析
2.期货价格构成
3.通货膨胀的期货市场效应
(三)期货市场的通货膨胀效应
1.期货市场的通胀正效应
2.期货市场的通胀负效应
二 通货膨胀背景下的期—现价格关系
(一)期货价格变动趋势与现货价格变动趋势之间的拟合程度,同期货品种的现货市场规模呈正相关态势
(二)期货价格同现货价格联系的密切程度,同现货市场上的替代品数量和替代弹性呈相关的反比变动态势
(三)期货价格变动与现货价格变动的一致性,同现货市场上的实物流动性正向相关
(四)期货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小,同现货市场的稳定性正相关
结语
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第四部分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对外贸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 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应当包括进出口的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个方面
(二)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任务的核心,是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三)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是选准我国出口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二 实施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翻两番的应对措施
(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始终把外贸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外贸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外贸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
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研究纲要
一 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 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基本品格:实践与创新
(一)政治决定、实践先行
(二)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三 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三)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四)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四 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借鉴和扬弃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发展
一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
1.国际价值的质的规定性
2.国际价值的量的规定性
3.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在质与量上的关系
4.价值规律在国际交换中的作用
二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地位
1.国际价值理论内在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
2.国际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
3.国际价值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
三 对国际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1.理解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
2.价值规律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
四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当代实践基础
1.经济全球化的递进发展
2.国际价值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阐释
3.从国际价值的角度阐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与转型经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电力贸易的制度成本与GMS电力合作中的中国选择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电力贸易的“边境效应”及其制度成本
(一)电力贸易的“边境效应”与合作决策的影响因素
(二)制度成本与合作类型
1.紧密的区域合作
2.松散的区域合作
3.制度成本对合作模式的影响
(三)促进电力合作、降低成本的制度选择
三 GMS国家电力合作的问题与中国现状
(一)偏向因素的差异性成为GMS国家间电力合作的难点
(二)不对等的合作成本成为中国开展次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
四 推进GMS区域电力合作的建议与中国选择
全球化面临挑战但不会逆转
一 引言
二 全球化逆转了吗——来自数据分析的判断
(一)全球化历程回顾
(二)正在进行的全球化面临逆转——基于数据的解读
1.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全球商品市场交易量总体趋稳
2.全球实际资本交易量相对活跃,多元投资主体结构正在形成
3.全球劳动力流动总规模扩大,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三 全球化正面临多方面挑战——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迫切需要改革
(一)全球人均收入提高,但全球收入差距扩大,全球贫困人口基数依旧庞大
(二)全球贸易统计方法落后于国际分工的演变,导致贸易失衡经常被误读
(三)全球金融体系的社会基础薄弱,全球金融体系治理机制有待完善
(四)全球化面临老龄化、网络安全、全球气候变暖等公共议题的挑战
1.全球步入老龄化,给全球产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
2.跨国网络交易监管缺失,全球网络安全面临威胁
3.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四 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及举措
(一)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二)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中的战略举措
1.实现国家治理、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战略协同,掌握战略主动权
2.实现国际市场开发和国内市场开放的良性互动,夯实中国国家经济根基
3.依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实现全球经济治理实践与理论创新同步
对外投资与企业异质性产能利用率
一 引言
二 对外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实证分析模型
(一)对外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ESR模型及企业反事实产能利用率
(二)对外投资影响企业异质性产能利用率的MTE模型及参数估计方法
三 样本数据与变量说明
(一)产能利用率
(二)融资成本
(三)研发费用占比
(四)资产负债率
(五)销售费用占比
(六)所得税率
(七)海外市场接近度
(八)高管年龄
四 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 对外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实证分析
(一)对外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基础回归与内生性检验
(二)对外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反事实分析与异质性效应估计
六 稳健性检验
(一)替换被解释变量,并进行重新估计
(二)替换被解释变量,并进行PMTE估计
(三)只使用制造业企业样本,并重新进行估计
七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
一 中国及部分试点城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发展现状
(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发展现状
1.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总体状况
2.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分布结构
3.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区域布局
(二)部分试点城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状况
1.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
2.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
3.西安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
4.深圳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
5.广州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
二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因素分析
1.政治社会稳定,经济环境良好
2.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进
3.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4.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
5.我国作为东亚服务外包市场的主要接包国具有比较优势
(二)劣势因素分析
1.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公司规模较小
2.人才结构欠合理,缺乏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
3.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存在漏洞
4.缺乏国际性知名品牌,全球运营经验有限
(三)机会因素分析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有利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发展
2.后危机时代给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契机
(四)威胁因素分析
1.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放缓
2.人民币升值等汇率风险及劳动力成本上升
3.新兴服务外包接包国的竞争
三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一)中国服务外包城市产业竞争力基本判断
(二)中国服务外包城市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三)结合对外发包方的实际需求,制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是城市提高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四 中国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政策措施
(一)扶植龙头企业,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化,加快经济发展转型
(二)大力培养可满足服务外包产业需求的人才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四)完善服务外包税收制度,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
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
一 新贸易保护关注的焦点
二 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
三 新贸易保护的方式
四 新贸易保护的动机和目的
五 新贸易保护的成效
六 新贸易保护的影响
七 新贸易保护的起源
八 新贸易保护的根源
九 新贸易保护和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
十 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关系
美国股东积极主义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什么是股东积极主义
二 为什么采取股东积极主义
1.它是所有权的体现
2.它能够增加价值
3.它是机构投资者在美国股市的主导地位必然派生的
4.它是机构投资者指数化投资策略的需要
5.它能够加强公司相关方面之间的相互制衡
6.它可能还有一些社会和道德方面的动机
三 如何实施股东积极主义
1.如何选择目标公司
2.股东积极主义的程序
3.股东积极主义的内容
四 股东积极主义的效果
1.如何评估股东积极主义的结果
2.股东积极主义对目标公司价值的影响
3.对目标公司收益的影响
4.对目标公司运营的影响
5.对目标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五 对我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1.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是否应实行积极股东主义
2.对中国实行股东积极主义的建议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贸易强国
一 建设贸易强国已经上升为系列强国目标之一
二 外贸发展任务与主题始终是推动贸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三 我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地位到底有多远
四 全球贸易政治格局迎来大变革的新时代
五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1.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2.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3.统筹协调内外经济、贸易、市场、资源以及经贸关系
4.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或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外贸持续提高质量效益
供给结构与我国经济内外需平衡发展分析
一 我国经济内外需发展问题的供给结构分析
二 我国经济内外需发展的理论平衡分析
三 结论
第五部分 服务经济与旅游管理
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
一 服务业的复杂性和研究难点
1.构成庞杂
2.性质差异
3.目标多元
二 真实增长与名义增长: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含义
1.新增服务消费:真实增长
2.服务相对价格上升:名义增长之一
3.服务专业化和外移:名义增长之二
4.自我服务转为市场化服务:名义增长之三
三 “名义”增长的“真实”意义
(一)三个积极影响
1.提高生产效率
2.提高服务水平
3.增加劳动报酬
(二)三个长期挑战
1.增加交易费用
2.物价上升的长期压力
3.公共服务可持续的长期压力
四 对服务业增长前景的一个预测
(一)国际经验比较:进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后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的可能性增加
(二)国情分析: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真实因素和名义因素已经具备
1.真实需求快速增加
2.“名义增长”的影响增强
3.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五 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
(一)加快服务业改革
1.放开进入和加强竞争
2.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4.促进金融创新
(二)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
(三)几点初步结论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服务业还是工业?
一 引言
二 工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传统标准
1.工业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吗?
2.从产业关联度来看工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大于服务业
3.工业部门是研发投入和创新的主要来源产业
4.工业制成品仍然在对外贸易中占绝对比重
5.按不变价计算,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第三产业
三 变化中服务业的新本质特征
1.现代服务业呈现高生产率特征
2.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日益模糊
3.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和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计算方法
2.中国三次产业出口增加值分解
3.世界主要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的比较分析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服务业改革40年:经验与启示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二 中国服务业改革的历程
1.1978~1983年:就业与需求压力推动下的服务业改革
2.1984~1992年:增长压力推动下的服务业改革
3.1993~2000年:财政压力推动下的服务业改革
4.2001~2011年:国际竞争压力推动下的服务业改革
5.2012~2017年: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改革
三 中国服务业改革的特点
1.改革的理念:解决实践问题的实用理性主义
2.改革的动力:压力——响应机制
3.改革的主体:上下联动、相互呼应
4.改革的道路:从边缘到中心
四 服务业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1.在改革过程中,对新商业模式、商业业态、新的商业力量要宽容
2.避免用单纯的意识形态对改革措施定性
3.立足民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4.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加速开放
5.慎防以“改革”名义进行的“伪市场化”
五 结论
工业和服务外包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 模型和基本假定
(一)CES生产函数形式对外包的生产率效应
(二)Translog生产函数形式对外包生产率效应
(三)外包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基本模型
三 数据序列构造
四 实证分析及解释
(一)使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外包的生产率效应
(二)使用CES生产函数计算工业外包和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
(三)工业外包和服务外包对产出的影响
(四)技术进步对外包的影响及外包的行业特征分析
1.技术进步对外包的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影响
2.技术进步与行业的要素密集度特征对外包行为的影响
(五)理论解释和进一步的分析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
一 问题提出
二 理论分析
三 模型拟合与结果分析
1.研究样本与变量说明
2.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3.模型拟合结果
4.实证结果
5.指标权重计算
四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匹配能力、市场规模与电子市场的效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述评
三 电子市场的效率模型及分析
(一)电子市场效率的测度函数建立
(二)匹配能力与电子市场的效率
1.无竞争的电子市场效率
2.存在竞争的电子市场效率及损失
3.匹配能力对于市场效率的影响
(三)市场规模与电子市场的效率
四 结论与启示
关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一 理性地判断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旅游大国与旅游强国
二 理性地调整旅游发展政策,科学地限定三大市场的关系
(一)旅游功能的限定
(二)近年来关于旅游功能的调整
三 关于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关于旅游产业地位的明确
(二)关于国家旅游行政体制的调整
1.明确管理权限,要赋予相应的管理手段
2.行政管理与促销服务的分离,充分发挥社会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
3.行政管理应当与行业组织分离,行业协会应当独立,不应当作为政府机构的附庸
(三)关于旅游业开放
(四)关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五)关于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平衡
(六)关于几个特定旅游业态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1.分时度假
2.汽车租赁
3.差旅服务业
4.博彩业
四 结束语
新时代旅游发展的产业要求和学术担当
一 广场舞与大妈们的美好生活
二 人艺的人民艺术家
三 申葆嘉先生的往来书笔
四 国家博物馆的革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
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初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比较对象的选择
三 出境旅游的国际比较分析
(一)人均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
1.对日本的分析
2.对韩国的分析
3.对中国台湾的分析
4.对中国的分析
(二)出境旅游人均花费的对比分析
1.日本的分析
2.韩国的分析
3.中国台湾的分析
4.中国的对比分析
(四)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出境旅游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1.中国出境旅游超前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水平
2.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
3.中国出境旅游人均花费超前于中国的人均收入
四 中国旅游超前发展的经济原因分析
休闲与生活满意度:基于全国样本的实证分析
一 问题提出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现实
二 文献回顾
(一)活动参与论
(二)需求动机论
(三)两种理论的初步整合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数据来源
(三)样本后验
(四)变量选择
(五)分析方法
(六)模型假设
四 研究结果
(一)三个变量
(二)各变量间关系
五 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二)相关思考
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模型:基于家庭生产函数
三 现场研究:来自流水作业线的证据
1.现场介绍
2.变量设定
3.模型设定和回归结果
4.稳健性检验
四 讨论
1.休闲为什么抑制了绩效
2.家务能成为绩效的助燃剂吗
3.睡眠和绩效真的相关吗
五 结论和建议
1.重视对员工工作外的行为进行“休闲介入”管理,引导员工进行积极的休闲活动
2.制定兼顾家庭的公司福利政策
3.劳动密集型工厂要谨慎对待加班,设计科学合理的加班方案
第六部分 城市经济与房地产
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
一 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
1.住房产权的私有化
2.住房分配的货币化
3.住房租金形成的市场化
4.住房交易的规范化
5.住房管理的社会化
6.住房保障的多样化
二 住房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向前看的原则
(二)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分担改革成本的原则
(三)上下结合,以大城市为重点和领导干部带头的原则
(四)属地化的原则
三 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式
1.要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不但必须遵循改革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选择改革的方式、明确改革的道路、制订改革方案和措施
2.建立以私有产权为主体的住房产权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地推动存量公房私有化,将大多数公房出售给居民个人
3.迄今为止的住房存量改革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出售公房和提高租金
4.提高公房租金最终实现租金形成的市场化,是住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5.住房改革真正的更大的难点不是公房存量的私有化,而是如何实现增量住房的商品化,如何建立新建住房商品化的形成机制
6.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建立新住房商品化形成机制的重要措施,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制度改革道路
7.安居工程最初定义为一种解决困难住房的措施,是一项福利工程
8.改革旧体制,建立新制度,并实现新旧制度顺利转换,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改革道路
五 当前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1.建议进行一次全国城镇住房情况普查
2.实行多元化的住房融资方式
3.加快发展住房的二级市场
4.积压商品房的处理问题
城市化滞后之谜:基于国际贸易的解释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经验事实:滞后城市化与外部需求的关系
三 开放经济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代理人行为分析
1.消费者行为
2.生产者行为
(三)劳动力转移模型:两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与市场供需的关系
1.产品市场均衡
2.F国工业化第一阶段
3.F国工业化第二阶段
4.H国的工业化第一阶段
5.H国工业化第二阶段
6.两国工业化第三阶段
四 计量模型设定、估计结果及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三)内生性与工具变量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1.FE回归与FE-IV回归分析
2.稳健性检验
五 小结
中国住房需求持续高涨之谜:基于人口结构视角
一 引言
二 文献述评
(一)人口自然结构视角
(二)人口社会经济结构视角
(三)人口空间结构视角
三 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四 稳健性检验
(一)模型和空间权重选取
(二)解释变量回归参数的时空变化
(三)人口结构的区域效应
五 情景模拟与预测
(一)情景设定
(二)模拟预测
六 结论与对策建议
编委会
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蔡荣鑫:《包容性增长探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9月29日。
郭保熙:《论贫困概念的内涵》,《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唐钧:《参与和共享的发展才有意义》,《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4日。
林毅夫、庄巨忠、汤敏、林暾:《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杜志雄:《收入是手段,福利是根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3日。
杜志雄:《胡锦涛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站(rdi.cass.cn),2010年11月16日。
俞宪忠:《“包容”是民众发展的制度诉求》,《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4。
陈杰人:《中国“包容性增长”为民企带来机会?》,FT中文网(www. ftchinese. com),2010年10月8日。
〔印〕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美〕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曹征海、潘照东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Ravallion,M.,1995,“Growth and Poverty: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1980s”,Economics Letters,48,411-417.
Dollar,D.and Kraay,A.,2002,“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7(3),195-225.
Balisacan,M.and Nobuhiko,F.,2003,“Growth,Inequality and Politics Revisited:A Developing Country Case”,Economics Letters,79,53-58.
Ali,I.and Zhuang,J.,2007,“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Prosperous Asia:Policy Implications”,ERD Working Paper No.97,Economic and Research Department,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ADB,2007,“Eminent Persons Group Report”,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Ali,I.and Hyun,H.,2007,“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Application to the Philippines”,ERD Working Paper No.98,http://www.adb·org/economics.
Besley,Timothy,Burgess,Robin and Esteve-Volart,Berta,2007,“The Policy Origins of Growth and Poverty in India,in Besley”,Timothy and Cord,Lousie J.(eds.),Deliveringon the Promise of Pro-poor Growth,Palgrave Macmillan and the World Bank,New York,59-78.
Birdsall,N.,2007,“Reflections on the Macro Foundation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Working Paper,No.130,Centre for Global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
Felipe,J.,2007,“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Inclusive Growth”,mimeo,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Tandon,A.and Zhuang,J.,2007,“Inclusivenes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hat Do Population Health Outcomes Tell Us?”ERD Policy Brief Series No.47,Economics and Research Department,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
Roemer,J.,2006,“Econmic Development as Opportunity Equalization”,Discussion Paper,No.1583,Cowles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Yale University,New Haven.
Chaudhuri,S.and Ravallion,M.,2007,“Partially Awakened Giants:Uneven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in Winters”,L.A.and Yusuf,S.(eds.),Dancing With Giants:China,India and the Global Economy,World Bank,Washington D.C.
ADB,1999,“Fighting Pover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The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Manila”,Philippines.
汪红驹:《防止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7期。
汪红驹:《中国中高速增长的区间、条件和政策选择》,《全球化》2015(a)年第6期。
汪红驹:《长期停滞、周期错配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新挑战》,《银行家》2015(b)年第10期。
IMF,2015(a),“World Economic Outlook-Adjusting to Lower Commodity Prices”.
IMF,2015(b),“Structural Reforms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Initi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Fund”.
IMF,2015(c),“Structural Reforms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Country Cases”.
钟春平:《失业波动之谜与搜寻匹配理论的进展》,《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
卞志村、高洁超:《适应性学习、宏观经济预期与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李拉亚:《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李拉亚:《理性疏忽、粘性价格和粘性预期理论评介》,《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
彭兴韵:《粘性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谭旭东:《适应性学习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
王军:《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理论评述》,《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
张蓓:《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
Andrade,P.and H.Le Bihan,2013,“Inattentive professional forecaster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60(8),967-982.
Angeletos,G.M.,and J.La’O,2011,“Optimal Monetary Policy with Informational Frictions”,NBER Working Papers 17525.
Angeletos,G.M.,and J.La’O,2011a,“Decentralization,Communication,and the Origins of Fluctu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17060.
Ball,L.,Mankiw,N.G.,and R.Reis,2005,“Monetary Policy for Inattentive Economi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2(4),703-725.
Branch,W.A.and B.McGough,2009,“A New Keynesian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33(5),1036-1051.
Branch,W.A.and G.W.Evans,2006,“A Simple Recursive Forecasting Model”,Economics Letters,91(2),158-166.
Brock,W.A.and C.H.Hommes,1997,“A Rational Route to Randomness”,Econometrica,Econometric Society,65(5),1059-1096.
Brown,B.W.,and S.Maital,1981,“What Do Economists Know?An Empirical Study of Experts’ Expectations”,Econometrica,491-504.
Bullard,J.and K.Mitra,2002,“Learning about Monetary Policy Rul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49(6),1105-1129.
Calvo,G.A.,1983,“Staggered Prices in a Utility-maximizing Framework”,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2(3),383-398.
Capistrán,C.and A.Timmermann,2009.“Forecast Combination With Entry and Exit of Experts”,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27(4),428-440.
Carroll,C.D.,2001,“The Epidemiology of Macroeconomic Expectations”,NBER Working Papers 8695.
Carroll,C.D.,2003,“Macroeconomic Expectations of Households and Professional Forecaster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8,269-298.
Carlsson,M.and .N.O.Skans,2012,“Evaluating Microfoundations for Aggregate Price Rigidities:Evidence from Matched Firm-Level Data on Product Prices and Unit Labor Cos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2(4),1571-1595.
Case,K.E.,and R.J.Shiller,2012,“What Have They Been Thinking?Home Buyer Behavior in Hot and Cold Markets”,NBER Working paper 18400.
Coibion,O.and Y.Gorodnichenko,2012,“Information Rigidity and the Expectations Formation Process:A Simple Framework and New Facts”,NBER Working Papers 16537.
Dr?ger.L.,2010,“Why Don’t People Pay Attention?Endogenous Sticky Information in a DSGE Model”,KOF Working Papers 10-260,KOF Swiss Economic Institute,ETH Zurich.
Dr?ger,L.and M.J.Lamla,2013,“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flation Expectations:Evidence from Microdata”,Macroeconomics and Finance Series 201301,Hamburg University,Department Wirtschaft und Politik.
Epstein,L.G.,2006,“An Axiomatic Model of Non-Bayesian Updat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3(2),413-436.
Eusepi,S.and B.Preston,2011,“Expectations,Learning,and 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1(6),2844-2872.
Evans,G.W.and S .Honkapohja.,2001,Learning and Expectations in Macroeconom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ans,G.W.and S.Honkapohja,2003,“Expectations and the Stability Problem for Optimal Monetary Polic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Wiley Blackwell,70(4),807-824.
Evans,G.W.and S.Honkapohja,2006,“Monetary Policy,Expectations and Commitment”,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 s,108(1),15-38.
Evans,G.W.and Honkapohja,Seppo,2011,“Learning as a Rational Foundation for Macroeconomics and Finance”,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s 8/2011,Bank of Finland.
Friedman,B.M.,1980,“Survey Evidence on the ‘Rationality’ of Interest Rate Expectation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6,453-465.
Friedman,M.,1957,“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NBER Book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umber frie 57-1.
Hellwig,C.and L.Veldkamp,2009,“Knowing What Others Know:Coordination Motives i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6,223-251.
Hellwig,C,.S.Kohls and L.Veldkamp,2012,“Information Choice Technolog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02(3),35-40.
Huang,Kevin X.D.,Zheng Liu,and Tao Zha,2009,“Learning,Adaptive Expectations,and Technology Shocks”,The Economic Journal,119(536),377-405.
Ito,T.,1990,“Foreign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Micro Survey Dat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0(3),434-49.
Grandmont,J.M,1998,“Expectations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Large Socioeconomic Systems”,Econometrica,66(4),741-781.
Gonzalez,F.,and Shi Shouyong,2010,“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Learning,Search and Wages”,Econometrica,78,509-537.
Keynes,J.M.,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London:MacMillan and Co).
Kydland,F.E,and E.C.Prescott,1977,“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85(3),473-491.
Kydland,F.E,and E.C.Prescott,1982,“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Econometrica,50(6),1345-1370.
Lucas,R.J.,1972,“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4(2),103-124.
Lamla M.J.and S.M.Lein,2008,“The Role of Media for Consumers’ Inflation Expectation Formation”,KOF Working Papers 08-201,KOF Swiss Economic Institute,ETH Zurich.
Lorenzoni,G.,2010,“A Theory of Demand Shock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9(5),2050-2084.
Mackowiak,B.and.Wiederholt.M.,2009,“Optimal Sticky Prices under Rational Inatten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9(3),769-803.
Mackowiak,B.and.M.Wiederholt,2011,“Business Cycle Dynamics under Rational Inattention”,Working Paper Series 1331,European Central Bank.
Mankiw,N.G.and R.Reis,2002,“Sticky Information versus Sticky prices:A Proposal to Replace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7(4),1295-1328.
Mankiw,N.G.,R.Reis,and J.Wolfers,2003,“Disagreement about Inflation Expectation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Sr 9796.
Mankiw.N.G.and R.Reis,2006,“Pervasive Stickines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2),164-169.
Malmendier,U.and S.Nagel,2013,“Learning from Inflation Experienc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Working Paper.
Manski,C.F.,2004,“Measuring Expectations”,Econometrica,72(5),1329-1376.
Marcet,A.and J.P.Nicolini,2003,“Recurrent Hyperinflations and Learn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3,1476—1498.
Mortensen,D.and C.A.Pissarides,1994,“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97-415.
Milani,F.,2011,“Expectation Shocks and Learning as Drivers of the Business Cycle”,Economic Journal,121(552),379-401.
Mitra,K.and G.W.Evans,and S.Honkapohja,2012,“Fiscal Policy and Learning”,S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s 5/2012,Bank of Finland.
Muth,J.F.,1961,“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Econometrica,315-335.
Nieuwerburgh,S.V.and L.Veldkamp,2010,“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Under Diversific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7(2),779-805.
Orphanides,A.and J.C.Williams,2008,“Learning,Expectations Formation,and the Pitfalls of Optimal Control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5,S80-S96.
Paciello L,and M.Wiederholt,2014,“Exogenous Information,Endogenous Information,and Optimal Monetary Polic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81(1),356-388.
Parmigiani,G,and L.Inoue,2009,“Decision Theory: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Wiley series in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Pfajfar,D.and E.Santoro,2010,“Heterogeneity,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Stickiness in Inflation Expect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75(3),426-444.
Pigou,A.C,1927,Industrial Fluctuations (London:MacMillan).
Pissarides,C.,2009,“The Unemployment Volatility Puzzle:Is Wage Stickiness the Answer?”Econometrica,77(5),1339-1369.
Reis.R,2006a,“Inattentive Producer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3(3),793-821.
Reis.R,2006b,“Inattentive consumer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3(8),1761-1800.
Reis,R.,2009,“Optimal Monetary Policy Rules in an Estimated Sticky-Information Model”,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1(2),1-28.
Schmalensee,R.,1976,“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Expectation Formation”,Econometrica,44(1),17-41
Shimer,R.,2005,“The Cyclical Behavior of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nd Vacanc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1),25-49.
Sims,C.A.,2003,“Implications of Rational Inatten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Elsevier,50(3),665-690.
Sims,C.A.,2010,“Rational Inattention and Monetary Economics”,Hand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in:Benjamin M.Friedman and Michael Woodford(ed.),Hand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 (edition 1),volume 3,chapter 4,155-181.
Tortorice,D.L.,2012,“Unemployment Expectations and the Business Cycle”,The B.E.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De Gruyter,12(1),1-49.
Veldkamp,L.,2006,“Media Frenzies in Markets for Financial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3),577-601.
Williams,N.,2003,“Adaptive Learning and Business Cycles”,Manuscript,Princeton University.
Woodford,M.,2001,“Imperfect Common Knowledge and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NBER Working Papers 8673.
Woodford,M.,2008,“Information-Constrained State-Dependent Pricing”,Discussion Papers 0809-12,Columbia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
Zhong,Chunping and C.Turvey,2011,“Can Households Form Consistent/convergent and Unbiased Expectation of Interest Rate?”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18(16),1553-1557.
向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马拴友:《中国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1期
Lucas,R.E.,Jr.,1990,“Supply-Side Economics:An Analytical Review”,Oxford Economic Papers,42,293-316.
King,Robert G.,and Rebelo,Sergio,1990,“Public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Developing Neoclassical Implic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S126-S150.
Pecorino,P.,1993,“Tax Structure and Growth in a Model with Human Capital”,Journl of Public Economics,52,251-271.
Pecorino,P.,1994,“The Growth Rate Effects of Tax Reform”,Oxford Economic Papers,46,492-501.
Devereux,M.B.,and Love,D.R.,1994,“The Effects of Taxation in a Two-Sector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7,509-536.
Rebelo,Sergio,1991,“Long-Run Policy Analysi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500-521.
Skinner,Jonathan,1987,“Taxation and Output Growth:Evidence from African Countries”,NBER Working Paper 2235.
Plosser,C.I.,1992,“The Search for Growth,in Federal Reserve of Kansas City Symposium Series”,Policies for Long-Run Economic Growth,57-86(Kansas City,MO.).
Mendoza,E.G.,Razin,A.,and Tesar,L.L.,1994,“Effective Tax Rates in Macroeconomics:Cross-Country Estimates of Tax Rates on Factor Incomes and Consump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4,297-323.
Mendoza,E.G.,Milesi-Ferretti G.M.and Asea,P.,1997,“O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Tax Policy in Altering Long-Run Growth:Harberger’s Superneutrality Conjectur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66,99-12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5。
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楼继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求是》2014年第20期。
高培勇:《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高培勇、杨志勇、杨之刚、夏杰长:《公共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刘尚希:《重新认识财政》,载贝多广组编《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马珺:《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财贸经济》2015年第7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58年6月。
《国务院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1983年11月12日。
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税征收管理工作的意见》,2001年5月16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1999年10月8日。
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韩志荣:《工农三大剪刀差及其现状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趋向偏低的原因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秦晖:《“农民减负”要防止“黄宗羲定律”的陷阱》,《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1月3日。
陶然、刘明兴、章奇:《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尹音频:《重构中国农业税制》,《财经科学》1998年第3期。
苏明:《农业税改革研究》,《财经研究》1996年第11期。
朱守银:《农业税费制度改革试验研究报告》,《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段庆林:《我国农业税收及其替代机制的弱化与改革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4期。
刘德成、刘锡田:《我国农业税制度改革的重要选择》,《财经科学》1995年第10期。
唐仁健:《农业税赋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期。
原新安:《关于农业税由生产环节征收改为在收购环节征收的论证报告》,《湖北财政研究》1994年第9期。
李茂生:《科学认识财政基本理论,逐步建立现代公共财政》,《财贸经济》2002年第3期。
石恩祥:《农村费税改革与农业税制度创新》,《金税》2002年第7期。
张廷新:《法国农业税制及借鉴》,《涉外税务》2002年第6期。
唐仁健:《国外农业税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农村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孙茂万等:《对现行农业税制改革的设想》,《湖北财税》2002年第9期。
李秉龙、张立承、曹暕:《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不平衡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程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何成军:《县、乡财政困难:现状、成因、出路》,《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马国贤等:《关于我国农业税问题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冯海发:《关于我国农业税制度改革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5期。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陈抗、Arye L.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
丁骋骋、傅勇:《财政分权、金融集权的“中国模式”及其宏观绩效》,2011,http://www.doc88.com/p-618723165738.html。
丁骋骋、傅勇:《地方政府行为、财政—金融关联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基于中国式分权背景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6期。
何德旭:《建立规范高效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2011,http://www. chinabond.com.cn/Info/10827554。
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现象的制度分析》,学林出版社,2007。
胡东书:《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贾康:《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之后的分权问题》,《改革》2013年第2期。
陆磊:《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苗文龙:《中国转型期政府行为与通货膨胀》,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钱先航、曹廷求、李维安:《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郁建兴、高翔:《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张杰:《中国高货币化之谜》,《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张军、金煜:《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郭庆旺:《财政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Anselin,L.,R.Florax,1995,“Small Sample Properties of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in Regression Models:Some Further Results”,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Spinger Verlag,New York,2l-74.
Blanchard O.and A.Shleifer,2001,“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China vs.Russia”,IMF Staff Papers,48,171-179.
Jin Hehui.,Yingyi Qian,and B.Weingast,2005,“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Federalism,Chinese Styl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9,1719-1742.
Maskin,Eric.,Ying yi Qian,Cheng gang Xu,2000,“Incentives,Scale Economies,and Organization Form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7,359-378.
Montinola G.,Yingyi Qian,and B.Weingast,1995,“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World Politics,48,50-81.
Oates,1999,“An Essay on Fiscal Feder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7,1120-1149.
Qian,Y.and G.Roland,1998,“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7,65-284.
Jeffrey S.,A.Tornell,and A.Velasco,1996,“The Mexican Peso crises:Sudden death or death foretold”,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1,265-283.
伏润民、常斌、缪小林:《我国省对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基于DE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的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付文林、沈坤荣:《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英〕吉恩·希瑞克斯、加雷思·D.迈尔斯:《中级公共经济学》,张晏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贾晓俊、岳希明、王怡璞:《分类拨款、地方政府支出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兼谈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财贸经济》2015年第4期。
李永友:《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吴俊培、龚旻:《一般公共预算透明的制度安排研究》,《财贸经济》2015年第9期。
吴俊培、郭柃沂:《论效率与公平的税收制度》,《税务研究》2016年第1期。
吴俊培:《中国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吴永求、赵静:《转移支付结构与地方财政效率——基于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财贸经济》2016年第2期。
尹恒、朱虹:《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踪家峰、胡艳、周亮:《转移支付能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Ahmad,E.,and Craig,J.,1997,“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Ter-Minassian”,Fiscal Feder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Washington: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73-107.
Baekgaard,M.,and Kjaergaard,M.,2016,“Intergovernmental Grants and Public Expenditures:Evidence from a Survey Experiment”,Local Government Studies,42(2),2016,189-207.
Boadway,R.,and Shah,A.,2009,Fiscal Federalism: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ultiorder Govern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geri,L.K.,2013,Effects of Local Authority Transfer Fund on Effective Service Delivery in Local Authorities in Kenya(A Case of County Council of Nyeri),http://ir-library. ku.ac.ke/handle/123456789/6212.
Koutsogeorgopulou,V.,and Tuske,A.,2015,“Federal-State Relations in Australia”,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1198.
Lundqvist,H.,2015,“Granting Public or Private Consumption?Effects of Grants on Local Public Spending and Income Taxes”,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2(1),41-72.
Ma,J.,1997,“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Transfer:A Comparison of Nine Countries(Cases of the United States,Canada,the United Kingdom,Australia,Germany,Japan,Korea,India,and Indonesia)”,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1822.
Shah,A.,1994,“The Reform of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Market Economies”,Washington,D.C.:World Bank.
Spahn,P.,2007,“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The Funding Rule and Mechanisms”,Martinez-Vazquez,J.,and Searle,B.,“Fiscal Equalization:Challenges in the Design of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New York: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172-180.
Zou,H.F.,2012,“Optimal Design of Intergovernmental Grants in a Dynamic Model”,MPRA Paper,37427.
〔美〕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斯坦利·费希尔:《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陈共:《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当代财经》1999年第10期。
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贾康、阎坤:《转轨中的财政制度变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李扬:《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刘克崮等:《转轨时期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刘溶沧等:《财政政策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商务印书馆,1982。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美〕阿图·埃克斯坦:《公共财政学》,张愚山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顺序》,周庭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东方出版社,2000。
孙海鸣:《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及今后的政策选择》,《财经研究》1999年第12期。
阎坤:《国债发行、运作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实践》,《世界经济》1999年第11期。
安体富:《关于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定位问题》,《财贸经济》2016年第12期。
邓子基:《马克思与财政学》,《财政研究》1983年第2期。
陈共:《财政学对象的重新思考》,《财政研究》2015年第4期。
高培勇:《论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创新——从“基础和支柱说”说起》,《管理世界》2015年第12期。
李俊生:《新市场财政学:旨在增强财政学解释力的新范式》,《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刘剑文:《论领域法学:一种立足新兴交叉领域的法学研究范式》,《政法论丛》2016年第5期。
刘尚希:《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三个维度的认识》,《中国财经报》2015年7月7日。
刘尚希:《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与会计计量》,《会计研究》2016年第11期。
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汪丁丁:《财政理论:西方与中国》,《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汪丁丁:《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王绍飞:《改革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王雍君、乔燕君:《集体物品、财政场域与财政学知识体系的新综合》,《财政研究》2017年第1期。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14。
杨志勇:《为什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同?——兼论中西公共财政的异同》,《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期。
张光:《测量中国的财政分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美〕杰里米·阿德尔曼:《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贾拥民译,中信出版社,2016。
〔美〕乔·古尔迪、〔英〕大卫·阿米蒂奇:《历史学宣言》,孙岳译,格致出版社,2017。
〔德〕阿尔伯特·赫希曼:《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李增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a)。
〔德〕阿尔伯特·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格致出版社,2015(b)。
〔德〕阿尔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冯克利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c)。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美〕伊曼纽·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赵震宇、白重恩:《政府税收对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1期。
聂海峰、刘怡:《城镇居民的间接税负担: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估算》,《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李永友:《需求结构失衡的财政因素:一个分析框架》,《财贸经济》2010年第11期。
Isabelle Joumard,Mauro Pisu,Debbie Bloch,“Income Redistribution via Taxes and Transfers Across OECD Countries”,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926.
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2008]:《奥地利学派:市场秩序与企业家创造性》,朱海就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李炜光:《财政何以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载高培勇、马珺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英〕罗杰·E.巴克豪斯[2002]:《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古希腊到21世纪初的经济大历史》,莫竹芩、袁野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
马珺:《财政学:两大传统的分立与融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美〕约瑟夫·熊彼特[1954]:《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美〕詹姆斯·布坎南[1969]:《成本与选择》,刘志铭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朱军:《高级财政学——现代公共财政前沿理论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英〕莱昂内尔·罗宾斯[1932]:《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商务印书馆,2000。
邹进文:《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Alain Marciano,2009,“Buchanan’s Catallactic Critique of Robbins’ Definition of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gogy,16(2),125-138.
Dennis C.Mueller,1976,“Public Choice,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4(2),395-433.
Harvey S.Rosen,1997,“The Way We Were(and Are):Changes in Public Finance and Its Textbooks”,National Tax Journal,Vol.50,No.4,719-730.
Harvey S.Rosen,2002,“Public Finance,Essay for the Encyclopedia of Public Choice”,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Studies Working Papers,No.80,Princeton University.
James M.Buchanan,1964,“What Should Economists Do?”,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30(3),213-222.
James M.Buchanan,1987,“The 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7(3),243-250.
James M.Buchanan,2007,Economics from the Outside in“Better Than Plowing”and Beyond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James M.Buchanan,2008,“Let Us Understand Adam Smith”,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30(1),21-28.
James M.Buchanan,1960,“La Scienza Delle Finanze”:The Italian Tradition in Fiscal Theory,James M.Buchanan Fis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4-74.
James M Buchanan and Gordon Tullock,1962,The Calculus of Consent: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James M Buchanan,1964,“What Should Economists Do?”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30(3),213-222.
James M.Buchanan,1975,The Limits of Liberty: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mes M.Buchanan,1968,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Public Goods .Chicago:Rand McNally & Company.
Jürgen G.Backhaus,2004,“Fiscal Sociology:What For?”In Jürgen G.Backhaus and Richard E.Wagner(eds.),Handbook of Public Finance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521-542.
Jürgen G.Backhau and Richard E.Wagner,2004,“Society,State,and Public Finance:Setting the Analytical Stage”,In Jürgen G.Backhaus and Richard E.Wagner(eds.),Handbook of Public Finance,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18.
Jürgen G.Backhau and Richard E.Wagner,2005,“From Continental Public Finance to Public Choice:Mapping Continuity”,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Annual Supplement 37,314-332.
David Levy,1999,“Katallactic Rationality: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Co-operation and Language”,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58(4),729-747.
Martin Feldstein,2002,“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70~2000”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6(3),319-326.
Orhan Kayaalp,2004,The National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scal Theory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Peter J.Boettke,Alexander Fink and Daniel J.Smith,2012,“The Impact of Nobel Prize Winners in Economics:Mainline vs.Mainstream”,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71(5),1219-1249.
Richard.A.Musgrave,1939,“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53(2),213-217.
R.A.Musgrave,1959,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 (New York:McGraw-Hill).
Richard E.Wagner,2007,Fiscal Sociology 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n Exploratory Essay (New Thinking in Political Economy seri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Richard E.Wagner,Orhan Kayaalp,2005,“The National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scal Theor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27(2),223-226.
Wicksell,Knut,1958,“A New Principle of Just Taxation”,Musgrave,R.A and Peacock,A.T.(eds.),Classic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London:MacMillan)72-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发〔2011〕24号)》。
中国残联:《2007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主要数据报告》。
《俄罗斯统计年鉴2010》。
周弘:《国外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蓝瑛波:《俄罗斯儿童福利与保障制度述评》,《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2期。
马蔡琛、季仲赟:《中国社会性别预算推广中的机遇和挑战》,《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黄艳兰:《国内外实施学生营养干预的成功经验》,《广西教育》2009年第3期。
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俄罗斯政府和我国商务部驻四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络资料。
《政府预算改革下的预算执行审计研究》课题组:《政府预算制度与预算执行审计的互动变革探讨》,《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2期。
高培勇等:《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高培勇:《建立全口径政府收支预算管理制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8~200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李钢、蓝石等:《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李金华:《关于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人大常委会公报(4):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3-08/12/content_5318891.htm。
李丽琴:《专项转移支付效应的再审视——基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实证分析》,《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刘世昕:《审计在中国:属总理领导,独立行使监督权》,《新华社半月谈》,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7/2606906.html。
马蔡琛:《国家审计视野中的中国公共预算改革——解读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中国审计》2010年第14期。
欧阳华生、刘雨、肖霞:《我国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分析:特征与启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孙开:《专项转移支付现状考察与管理方式优化》,《财政研究》2010年第8期。
王雍君:《全口径预算改革探讨》,《中国财政》2013年第6期。
肖振东、吕博:《从审计工作报告看国家审计发展》,《审计研究》2013年第5期。
薛芬:《预算执行审计“屡审屡犯”问题探析——以国家治理视角的考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薛芬:《政府预算变革与政府预算执行审计战略转型——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赵海利、彭军:《学前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公平性分析——基于受益归宿的实证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4期。
赵早早:《全口径预算管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评估》,《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第8期。
周美多、颜学勇:《中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问题、原因与出路》,《当代财经》2008年第9期。
Sundelson Wilner,“Budgetary principles”,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35,1(2),236-26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
黄达、张杰编著《金融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贝多广主编《普惠金融能力建设——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邢乐成:《金融错配与中小企业融资》,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李焰:《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英大金融》2017年第11期。
焦瑾璞:《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
李世美:《国外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文献综述》,《经济论坛》2006年第7期。
陈晖丽、刘峰:《融资融券的治理效应研究——基于公司盈余管理的视角》,《会计研究》2014年第9期。
陈海强、范云菲:《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对中国股市波动率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政策评估方法的分析》,《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
陈平、龙华:《中国股市涨跌停绩效的经验分析及政策建议》,《世界经济》2003年第2期。
李科、徐龙炳、朱伟骅:《卖空限制与股票错误定价——融资融券制度的证据》,《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祁斌、黄明、陈卓思:《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率》,《金融研究》2006年第9期。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完善制度设计 提升市场信心建设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2015年研究报告。
谭松涛、崔小勇、孙艳梅:《媒体报道、机构交易与股价的波动性》,《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
吴武清、蒋勇、缪柏其、陈敏:《波动率度量模型的评价方法:拟合优度和平滑性》,《系统工程学报》2013年第2期。
朱磊:《当前台湾股票市场的特点分析》,《台湾研究》2010年第2期。
周洪荣、吴卫星、周业安:《我国A股市场中的波动性之谜与市场情绪》,《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Alexopoulos,M.and Cohen,J.,2009,“Uncertain Times,Uncertain Measures”,Working Paper,No.352,University of Toronto.
Beetsma Roel,Giuliodori Massimo,2012,“The Changing Macroeconomic Response to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Shock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4(2),281-293.
Bloom,N.,2009,“The Impact of Uncertainty Shocks”,Econometrica,77(3),623-685.
Boehmer,E.and J.Wu,2013,Short Selling and the Price Discovery Proces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6,287-322.
Bollerslev T.,1986,“Generalis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Journal of Econometrics,31(3),307-327.
Brennan,M.J,1986,“A Theory of Price Limits in Futures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6,213-233.
Calvet,L.,Fisher A.J.and Thompson S.B.,2006,“Volatility Co-movements:A Multi-frequency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etrics,131,179-21.
Chan,S.H.,K.A.Kim,and S.G.Rhee,2005,“Price Limi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ransactions Data and the Limit Order Book”,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12,269-90.
Chen,Yea-Mow,1993,“Price Limits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in Taiwan”,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139-155.
Chen Y.M.,1997,“Price Limits and Liquidity:a Five-Minute Data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4(3),45-65.
Chen,G.M.,Kim,K.A.,and Rui,O.M.,2005,“A Note on Price Limit Performance:The Case of Illiquid Stocks”,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3,81-92.
Chou,P.H.,M.C.Lin,and M.T.Yu,2003,“The Effectiveness of Coordinating Price Limits Across Futures and Spot Markets”,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23,577-602.
Chowdhry,B.and V.Nanda,1998,“Leverage and Market Stability:The Role of Margin Rules and Price Limiits”,Journal of Business,71,179-210.
Christie,W.G.and Huang,R.D.1995,“Following the Pied Piper:Do Individual Returns Herd around the Market?”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51(4),31-37.
Fama Eugene F.,1969,“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ournal of Finance,25(2),Paper and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New York,383-417.
Francis X.Diebold,Kamil Yilmaz,2008,“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World-Wide,PIER Working Paper Archive from Pen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eenwald Bruce C.and Jeremy C.Stein,1991,“Transactional Risk,Market Crashes and the Role of Circuit Breakers”,Journal of Business,64,443-462.
Hamilton,J.D.and Lin,G.,1996,“Stock Market Volatility and the Business Cycle”,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11,573-593.
Harris,L.E.,1998,“Circuit Breakers and Program Trading Limits:What Have We Learned? in R.E.Litan and A.M.Santomero,eds.:Brookings-Wharton Papers on Financial Service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Washington,DC).
Kim K.A.,Haixiao Liu and J.Jimmy Yang,2013,“Reconsidering Price Limit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36,493-517.
Kim,K.A.and S.G.Rhee,1997,“Price Limi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Tokyo Stock Exchange”,Journal of Finance,52,885-901.
Kim,Y.H.and J.J.Yang,2004,“What Makes Circuit Breakers Attractive to Financial Markets:A Survey”,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and Instruments,13,109-146.
Knotek I.and Khan,S.,2011,“How do Households Respond to Uncertainty Shocks”? 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econd Quarter.
Kodres,L.E.and D.P.O'Brien,1994,“The Existence of Pareto-Superior Price Limi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919-932.
Hsieh P.H.,Kim Y.H.and Y,J.J.,2009,“The Magnet Effect of Price Limits:A Logit Approach”,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16,830-837.
Lucy F.Ackert,2012,“The Impact of Circuit Breakers on Market Outcomes”,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EIA9,Foresight,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Ma,Christopher K.,Ramesh P.Rao,and R.Stephen Sears,1989,“Volatility,Price Resolution,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ce Limits”,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3,165-199.
Nelson D.B.,1991,“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in Asset Returns:A New Approach”,Econometrica,59(2),347-370.
Samuelson P.,1965,“Proof that Properly Anticipated Prices Fluctuate Randomly”,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6,41-49.
Schwert,G.W.,1989,“Why Does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Change Over Time”,Journal of Finance,44,1115-1153.
Seasholes,Mark S.,Guojun Wu,2007,“Predictable Behavior,Profits,and Attention”,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5,590-610.
Subrahmanyam,A.,1994,“Circuit Breakers and Market Volatility: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Finance,49,237-254.
Wong W.K.,Matthew C.Chang,Anthony H.Tu,2004,“Are Magnet Effects Caused Uniformed Traders? Evidence from Taiwan Stock Exchange”,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7(1),28-40.
Wooldridge,J.M.,2002,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MIT Press,Cambridge).
巴曙松:《外部再平衡:储蓄率与资金流向》,《新金融》2011年第3期。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比较》2007年第28期。
樊纲、吕焱:《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储蓄率提高:刘易斯模型的扩展与应用》,《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樊纲、魏强、刘鹏:《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11期。
李秦:《关于人口和教育的微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5。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卢锋:《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卢锋、杨业伟:《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1990~2030年》,《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4期。
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年》,《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汪伟、艾春荣:《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管理世界》2015年第6期。
徐明华、盛世豪、白小虎:《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徐忠、张雪春、丁志杰、唐天:《公共财政与中国国民收入的高储蓄倾向》,《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张勋、刘晓光、樊纲:《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家户储蓄率上升》,《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Alonso-Carrera,J.and X.Raurich,2014,“Labor Mobility,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U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E15/325.
Blanchard,O.and F.Giavazzi,2006,“Rebalancing Growth in China:A Three-Handed Approach”,China & World Economy,14,1-20.
Caliendo,L.,M.Dvorkin and F.Parro,2015,“Trade and Labor Market Dynamic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Working Paper,No.2015-009C.
Chamon,M.,K.Liu and E.Prasad,2013,“Income Uncertainty and Household Savings in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05,164-177.
Chamon,M.D.and E.Prasad,2010,“Why are Saving Rates of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Rising?”,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93-130.
Dollar,D.and B.F.Jones,2013,“China:An Institutional View of an Unusual Macroeconomy”,NBER working paper,No.19662.
Du,Q.and S.J.Wei,2010,“A Sexually Unbalanced Model of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NBER working paper,No.16000.
Horioka,C.Y.and J.Wan,2007,“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39,2077-2096.
Kuijs,L.,2006,“How Will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3958.
Lewis,W.A.,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22,139-191.
Ma G.and Y.Wang,2010,“China's High Saving Rate:Myth and Reality”,Economie Internationale,25,5-40.
Modigliani,F.and S.L.Cao,2004,“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2,145-170.
Shimada A.2007,“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Labor,Efficiency Wages and Monetary Policies”,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22,50-68.
Yang,D.T.,J.Zhang and S.Zhou,2012,Why are Saving Rates so High in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ei,S.J.and X.Zhang,2011,“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in Chin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9,511-564.
黄国雄:《流通新论》,《商业时代》2003年第1期。
雷敏:《2011年零售百强达2万亿》,《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5月14日。
刘国光:《推进流通改革加快流通业从末端行业向先导性行业转化》,《商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宋则、王京:《新时期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财贸经济》2002年第11期。
孙君:《国外流通产业竞争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期。
王德章等:《促进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商业时代》2006年第33期。
文启湘、张庆亮:《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其政策措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7期。
吴敬琏:《中国流通业的缺陷与出路》,《商业时代》2003年第1期。
〔美〕哈罗德·德姆塞茨:《企业理论再考察》,载〔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姚海鑫、刑源源译,商务印书馆,2007。
〔美〕伊曼纽尔·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讲座》,杨力新译,《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87年第50期。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张群群、黄涛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王健、方世建等译,陈光金、王志伟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法、经济学和组织学解析》,徐菁译,载吴敬琏主编《比较》2009年第5期,总第44辑,中信出版社,2009;又见于《比较》2003年总第9辑。
张群群:《论交易组织及其生成和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Mark Blaug(ed.),1986,Who's Who in Economics: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jor Economists 1700-1986.(Second Edition)(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The Economic Sciences Prize Committer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Economic Governance,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9.
Tore Ellingsen,2009,Presentation Speech,“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9”.
Oliver E.Williamson and Sidney G.Winter(eds.),1993,The Nature of the Firm:Origins,Evolution,and Development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liver E.Williamson,1975,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New York:Free Press).
Oliver E.Williamson,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The Free Press).
Oliver E.Williamson,1987,Antitrust Economics:Mergers,Contracting,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Basil Blackwell).
Oliver E.Williamson,1996,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liver E.Williamson,2002,“The Theory of the Fi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From Choice to Contract”.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6(3),171-195.
Oliver E.Williamson,2005,“The Economics of Governanc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2),1-18.
Oliver E.Williamson,2009,“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Natural Progression”,2009 Nobel Prize Lecture,Stockholm,Sweden.8 December.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4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6。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载《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1。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载《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载《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03/t20151103_520379989.shtml。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陈德铭:《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对外开放30年探索》,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
〔苏〕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江泽民:《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载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6年4月24日。
薛荣久:《国际经贸理论通鉴》(下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裴长洪:《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理论探讨》,《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
裴长洪:《全球经济治理、公共品与中国扩大开放》,《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44、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题组:《马恩列斯毛邓论国际贸易》,2000年3月。
杨圣明、陈家勤、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杨圣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新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杨圣明:《学习马克思的国际价值学说》,《财贸经济》1995年第7期。
有林、郑新立、拱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匈〕拉吉斯·兹尔科:《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
〔美〕丹尼·罗德里克:《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全球化、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张军扩等译,中信出版社,2009。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2012。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萨利·亨特:《电力竞争》,《电力竞争》编译组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英〕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黄树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韩宝庆:《对发展我国电力对外贸易的几点看法》,《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黄少安、韦倩:《合作行为与合作经济学: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黄少安、张苏:《人类的合作及其演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龙晴、林春:《关于我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的战略思考》,《现代电力》2006年第3期。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屈子力:《内生交易费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主编《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邹湘、智银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Kim,J.I.,and M.G.Sagon,2012,“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Power Trade and Interconnection 2 Decades of Cooperation”,Mandaluyong City,Philippines:Asian Development Bank,9-15.
Bahar,H.,and J.Sauvage,2013,“Cross-Border Trade in Electri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Based Electric Power:Lessons from Europe”,OECD Trade and Environment Paper.
Charpentier,J.P.,and K.Schenk,1995,“International Power Interconnections:Moving from Electricity Exchange to Competitive Trade”,The World Bank.
Gebhard,G.,and F.H?ffler,2013,“How Competitive is Cross-border Trade of Electricity?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European Electricity Markets”,Energy Journal,34(1).
Green,L.J.,and Kreuter,M.W.,1999,The Precede-Proceed Model.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an Educational Approach.3rd ed.Mountain View(CA):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32-43.
Glavitsch,H.,G.Andersson,T.Lekane,A.Marien,E.Mees,and U.Naef,2004,“A Flow-based Methodology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SO to TSO Compensations for Cross-border Flow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6(1),49-56.
Malla,S.,K.,2008,“Towards a Regional Energy Market in South Asia”,South Asia Centre for Policy Studies(SACPS)paper.
Navarro,A.,and M.,T.Sambodo,2013,“The Pathway to ASEAN Energy Market Integration”,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2013-49.
Pineau,P.,Hira,A.and Froschauer,K.,2004,“Measuring International Electricity Integr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wer Systems under the Nordic Council,MERCOSUR,and NAFTA”,Energy Policy,32,1457-1475.
Saroha,S.,and R.Verma,2013,“Cross-border Power Trading Model for South Asian Regional Power P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44(1),146-152.
World Bank,1999,“Power Trade Strategy for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Report to the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10-32.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邵旭东、孙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柴忠东、周晔:《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评述》,《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陈伟光:《全球化逆动与中国的应对:基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关系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4期。
戴翔、张二震:《要素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人民出版社,2017。
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美〕丹尼·罗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论》,廖丽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弗朗西斯·加文:《黄金、美元与权力:国际货币关系的政治:1958~1971》,严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高柏、草苍:《为什么全球化会发生逆转——逆全球化现象的因果机制分析》,《文化纵横》2016年第12期。
韩庆祥、黄相怀:《智库:发挥思想的力量》,光明网,2017年5月25日。
〔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李菁译,中信出版社,2016。
〔美〕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4。
刘艳、李文秀:《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附加值贸易的测算》,《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7期。
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苗长青:《中国制造业对美产品内出口贸易水平——基于产品附加值基础上的分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邵宇、秦培景:《全球化4.0:中国如何重回世界之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下册,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王林、任明超:《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为52.9%》,中国新闻网,2016年3月23日。
王湘穗:《“美式全球化”体系的衰变与前景》,《文化纵横》2016年第6期。
王辉耀、苗绿主编《全球化VS逆全球化:政府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东方出版社,2017。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新华网,2017年1月18日。
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美国是最经常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国家4天出台一项》,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年8月8日。
〔以〕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7。
余雪菲:《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明年10月1日起生效》,《京华时报》2015年12月1日。
驻比利时卢森堡经商参处《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下降》,商务部网站,2016年6月2日。
Cai Tuo,2016,“Global Governance and State Governance:Two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37(4),138-151.
Chen Zhimin,2016,“State Governance,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Order”,Social Sciences in China,37(4),152-163.
Debin Liu & Zhen Yan,2005,“Engaging with globalisation:Chinese perspectives”,Third World Quarterly,36(11),2002-2022.
Huang Chiung-Ju,& Yuan-Hong Ho,2017,“Gover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39,260-272.
Kozlow,Ralph,2006,“Globalization,Offshoring,and Multinational Companies:What Are the Questions,and How Well Are We Doing in Answering Them?”https://bea.gov/papers/pdf/AEAMNCpresentation5.pdf.
Stiglitz,Joseph,2007,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New York and London:W.W.Norton & Company,Inc.)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7 Investment and the Digital Economy,http://unctad.org/en/pages/PublicationWebflyer.aspx?publicationid=1782,2017a.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Key Statistics and Trends in Trade Policy 2016 G20 Polices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http://unctad.org/en/PublicationsLibrary/ditctab2016d2_en.pdf,2017b.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orld trade report 2014.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booksp_e/world_trade_report14_e.pdf,2014.
程俊杰:《转型时期中国产能过剩测度及成因的地区差异》,《经济学家》2015年第3期。
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行业比较、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范林凯、李晓萍、应珊珊:《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现实基础与形成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干春晖、邹俊、王健:《地方官员任期,企业资源获取与产能过剩》,《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3期。
葛顺奇、罗伟:《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公司竞争优势》,《管理世界》2013年第6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赵昌文、许召元、袁东、廖博:《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
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韩秀云:《对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以风能和太阳能行业为例》,《管理世界》2012年第8期。
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6期。
蒋冠宏、蒋殿春、蒋昕桐:《我国技术研发型外向FDI的“生产率效应”——来自工业企业的证据》,《管理世界》2013年第9期。
冀相豹、葛顺奇:《母国制度环境对中国OFDI的影响——以微观企业为分析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3期。
李静、彭飞:《出口企业存在工资红利吗?——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李磊、包群:《融资约束制约了中国工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吗?》,《财经研究》2015年第6期。
李磊、王小洁、蒋殿春:《外资进入对中国服务业性别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世界经济》2015年第10期。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刘莉亚、何彦林、王照飞、程天笑:《融资约束会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吗?——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15年第8期。
李雪松、黄彦彦:《房价上涨、多套房决策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李正旺、周靖:《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化解:自财税政策观察》,《改革》2014年第5期。
毛其淋、许家云:《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世界经济》2014年第8期。
邱立成、杨德彬:《中国企业OFDI的区位选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6期。
曲玥:《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基于企业数据的测算》,《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1期。
沙文兵:《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盛斌、毛其淋:《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1985~2008年》,《世界经济》2011年第11期。
盛朝迅:《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与策略催生》,《改革》2013年第8期。
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国趋势估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史蒂文森:《生产与运作管理》,张群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孙巍、李何、王文成:《产能利用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的面板数据协整研究——基于制造业28个行业样本》,《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汤晓军、张进铭:《企业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基于中国制造业百强企业的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田巍、余淼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11卷第2期。
王关义:《现代生产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周宝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肖慧敏、刘辉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企业效率吗》,《财贸经济》2014年第5期。
修宗峰、黄健柏:《市场化改革,过度投资与企业产能过剩——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13年第7期。
严兵、张禹、韩剑:《企业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基于江苏省企业的检验》,《南开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杨振兵:《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分割与产能过剩治理》,《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1期。
杨振兵、张诚:《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张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价值链升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张宏、韩颖、张鑫:《异质性与中国企业OFDI自我选择效应实证检验》,《亚太经济》2014年第4期。
张巍巍、李雪松:《中国高等教育异质性回报的变化:1992~2009——基于MTE方法的实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张新海:《产能过剩的定量测度与分类治理》,《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赵黎黎、黄新建:《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赵忠秀、吕智:《企业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9期。
周劲、付保宗:《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体系及在我国工业领域的表现特征》,《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
宗芳宇、路江涌、武常岐:《双边投资协定,制度环境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Bernard,A.B.;Redding,S.J.and Schott,P.K.,2006,“Multi-Product Firm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NBER Working Paper,No.12782.
Bj?rklund,A.and Moffitt,R.,1987,“The Estimation of Wage Gains and Welfare Gains in Self-Selection Model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9,42-49.
Buch,C.M.;Kesternich,I.,;Lipponer,A.and Schnitzer,M.,2009,“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the Margins of FDI”,CEPR Discussion Paper,No.7444.
Caves,R.,1996,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 Maeseneire,W.and Claeys,T.,2012,“SM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The Case of Belgium”,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1,408-424.
Dunning,J.H.and Lundan,S.M.,2008,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Feenstra,R.C.;Li,Z.and Yu,M.,2014,“Export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6(4),729-744.
Heckman,J.J.and Vytlacil,E.J.,1999,“Local Instrumental Variables and Latent Variable Models for Identifying and Bounding Treatment Effect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96(8),4730-4734.
Heckman,J.J.and Vytlacil,E.J.,2001,“Policy-Relevant Treatment Effec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2),107-111.
Heckman,J.J.and Vytlacil,E.J.,2005,“Structural Equations,Treatment Effects,and 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Econometrica,73(3),669-738.
Heckman,J.J.and Vytlacil,E.J.,2007,“Econometric Evaluation of Social Programs,Part II:Using the Marginal Treatment Effect to Organize Alternative Econometric Estimators to Evaluate Social Programs,and to Forecast Their Effects in New Environments”,Handbook of econometrics,6,4875-5143.
Helpman,E.and Yeaple,S.R.,2004,“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4(1),300-316.
Herrmann,P.and Datta,D.K.,2006,“CEO Experiences:Effects on the Choice of FDI Entry Mode”,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43(4),755-778.
Maddala,G.S.,1986,Limited-Dependent and Qualitative Variables in Econometr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litz,M.J.,2003,“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Econometrica,71(6),1695-1725.
Sambharya,R.B.,1996,“Research Notes and Communications:Foreign Experi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and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of U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9),739-746.
Stock,J.H.and Watson,M.W.,2003,Introduction to Econometrics (Boston:Addison Wesley).
Tihanyi,L.;Ellstrand,A.E.;Daily,C.M.and Dalton,D.R.,2000,“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26(6),1157-1177.
Wiersema,M.F.and Bantel,K.A.,1992,“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5(1),91-121.
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人民出版社,2008。
杨圣明:《关于服务外包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4期。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国际贸易》2007年第8期。
任利成、王刊良:《服务外包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整合模型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9期。
杨青、杜芸:《服务外包竞争力分析及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李晶:《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徐兴锋:《服务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Black,Bernard S.(ed),1998,“Shareholder activism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nd the Law,Peter Newman.
Karpoff,Jonathan M.,The Impact of Shareholder Activism on Target Companies:A Surrey of Empirical Findings,http://finance.bi.no/-governance/conference-2001/Karpoff.PDF.2001d.
Gillan,Stuart L.and Starks,Laura T.,2000,“Corporate governance proposals and shareholder activism: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7,275.
Smith,Michael P.,1996,“Shareholder activism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Evidence from CalPERS”,Journal of Finance,51,227-252.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80~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中国商务部:《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1980~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0~2010年)。
何帆、张斌主编《寻找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英〕J·E·米德:《国际收支政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美〕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斯坦利·费西尔:《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法〕巴师夏:《和谐经济论》,王家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0期。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第10期。
程大中:《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与中国的服务性消费》,《世界经济》2009年第3期。
〔加〕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陈彪如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江小涓主编《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a。
江小涓、李勇坚等:《关于测度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探讨》,《财贸经济》2004年第7期。
江小涓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结构转换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课题组:《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勇坚、夏杰长等:《制度变革与服务业成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6》,洗国明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4》,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任旺兵、李冠林:《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97。
〔美〕斯科特·麦克凯恩:《商业秀——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感情原则》,王楠岽、徐化译,中信出版社,2004。
许宪春:《中国服务业核算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载于江小涓主编《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a。
杨伟民:《我国服务业滞后的原因》,《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5期。
〔美〕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 H.吉尔摩:《体验经济(修订版)》,夏业良、鲁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Bacon Robert and Walter Eltis,1996,Britain's Economic Problem Revisited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Baumol,W.J.,1967,“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
Baumol,W.J.,Sue A.Blackman and Edward N.Wolff,1991,Productivity and American leadership:The Long View (Boston:MIT Press).
Bryson.J.R.,and P.W.Daniels,1998,Service Industry in the Global Economy (Lond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Eichengreen,B.,and Poonam Gupta,2009,“The Two Waves of Service Sector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4968.
Falvey,R.E.,and Norman Gemmell,1996,“Are Services Income Elastic? Some New Evidence”,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No.3.
Feketekuty,G.,1988,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an Overview and Blueprint for Negotiations (Cambridge,Mass:Ballinger Publishing).
Fuchs,R.V.,1968,The Service Econom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riliches,Z.,1992,Output Measurement in the Service sector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riliches,Z.,1994,“Productivity,R&D and the Data Constrai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1).
Grubel,H.G.,1987,“All Traded Service Are Embodied in Materials or People”,The World Economy,No.10.
Hill,T.P.,1977,“On Goods and Service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3(4).
Kravis,I.B.,Alan W.Heston and Robert Summers,1983,“The Shard of Services in Economic Growth,”at Adams and Hickman,eds.,Global Econometrics:Essays in Honor of Laurence R.Klein (London:MIT Press).
Mandel,M.,Steve Hamm and Christopher J.Farrell.,2006,“Why The Economy Is A Lot Stronger Than You Think”,Business Week,February 13.
Park,Se-Hark,1994,“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ASEAN Economic Bulletin,No.10.
Walker,R.A.,1998,“Is there a Service Economy? The changing Capitalist Division of Labor”,in Bryson and Daniels,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Lond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迟福林:《“十三五”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与改革》,《经济参考报》2014年12月22日。
李钢:《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产业吗?》,《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
李钢、金碚、董敏杰:《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41期。
Lopez-Bassols,V.and V.Millot,2013,“Measuring R&D and Innovation in Services:Key Findings from the OECD INNOSERV projec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king Party of National Expert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NESTI)and the Working Party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TIP),OECD,Paris.
Baumol,W.J.,1967,“Macroeconomic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3),415-26.
Kaldor,N.,1966,Causes of the Slow:Economic growth of th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hani,E.and H.Kharas.,2010,The Service Revolution,Economic Premise.No.14(Washington :World Bank).
Mishra,S.,S.Lundstromm Gable,R.Arnand.,2012,“Service Export Sophisti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VoxEU .
Triplett,J.E.and B.P.Bosworth.,2003,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ssues in Services Industries:Baumol's Curse Has Been Cured Economic Policy Review (New York:Federal Reserve Band of New York).
Rubina Verma,2012,“Ca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xplain Value Added Growth in Servic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99(1),163-177.
Benedettini,O.,B.Clegg,M.Kafouris and A.Neely.,2010,The Ten Myths of Manufacturing.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for UK Manufacturing? (London:Advanc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Research).
OECD,2013,Interconnected Economies--Benefitting from Global Value Chains (OECD Publishing).
R.Koopman,Z.Wang and S.J.Wei.,2014,“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4(2),459-494.
Hummels,David,Ishii,Jun and Yi,Kei-Mu,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Elsevier,54(1),75-96.
Yi,Kei-Mu.,2003,“C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1(1),52-102.
Daudin,Guillaume,Christine Riffl art,and Daniele Schweisguth.,2011,“Who Produces for Whom in the World Economy”?Canadian Journalof Economics,44(4),1403 -1437.
Johnson,Robert C.and Noguera,Guillermo,2012,“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Elsevier,86(2),224-236.
Zhi Wang,Shang-Jin Wei,Kunfu Zhu,2013,“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Working Paper 19677,http://www.nber.org/papers/w19677.
李勇坚:《中国第三产业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路径:1978~2000年》,《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6期。
李勇坚、夏杰长:《服务业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路径》,《改革》2010年第5期。
李勇坚、夏杰长:《制度变革与服务业成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徐芦、赵德昆、杨书兵:《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统一选择》,《改革》1993年2期。
郭怀英:《中国服务业体制沿革及其“十二五”战略》,《改革》2010年第5期。
黄少杰:《我国就业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潘海岚:《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变迁及效应评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丁辉侠、董超:《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与政策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3期。
《领导同志谈今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国经贸导刊》1984年第15期。
《国务院领导同志谈要进一步把“第三产业”放开》,《中国经贸导刊》1984年第18期。
邹东涛主编《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华生等:《中国道路的实质与真实历程—四轮驱动的中国高速经济》,载于厉以宁、林毅夫、周其仁等《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中信出版社,2014。
徐家林:《设计的智慧: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策略及启示》,《探索》2013年3期。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曹礼和:《第三产业价格的现状与改革》,《价格月刊》1991年10期。
于泰厚:《第三产业价格改革的方向》,《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6年第2期。
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
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中信出版社,2014。
刘玉照、田青:《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载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姚洋:《中性政府与国家政治精英的选拔》,新闻频道,和讯网,网址:http://news.hexun.com/2015-06-08/176557140.html,2015年6月8日。
青木昌彦、凯文·穆尔多克、奥野(藤原)正宽:《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论》,载于陈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马元、刘长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演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9月。
曹子坚:《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对受损者的补偿》,《经济学家》2000年第6期。
肖冬连:《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进——决策与实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9期。
李钢、聂平香等:《新时期中国服务业开放战略及路径》,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龚雪、高长春:《服务业外包对外包国就业的影响》,《企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江小涓:《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务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世界经济》2007年第5期。
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2期。
王珺、侯广辉:《有限外部化:技术进步企业边界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0期。
王中华、代中强:《外包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物品外包与服务外包的比较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
徐毅、张二震:《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徐盈之、金乃丽、孙剑:《技术进步、企业边界与外包决策—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经纬》2008年第5期。
曾楚宏、林丹明:《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郑玉歆:《生产率和中国制造业增长》,载李京文、钟学义主编《中国生产率前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Amiti,M.and S.Wei,2005,“Services Outsourcing,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he US”,IMF Working Paper,WP/05/238.
Egger,H.and P.Egger,2006,“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Low-skilled Labour in the EU”,Economic Inquiry,44,98-108.
Fare,R.,Grosskopf,M.Norris,and Z.Zhang,1994,“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66-83.
Feenstra,R.and G.Hanson,1996,“Foreign Investment,Outsourcing and Relative Wages”,in R.C.Feenstra,G.M.Grossman,and D.Irwin,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Essays in Honor of Jagdish Bhagwati (Cambridge,MA:MIT Press).
Feenstra,R.and G.Hanson,1997,“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lative Wages:Evidence from Mexico's Maquiladora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2,371-393.
Feenstra,R.C.and G.H.Hanson,1999,“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 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Estim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1979-1990”,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4(3),907-940.
Feenstra,R.C.and G.H.Hanson,2004,“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Outsourcing to China:Estimating the Property-Rights Theory of the Firm”,NBER Working Paper,No.10198.
Olsen,K.B.,2006,“Productivity Impacts of Offshoring and Outsourcing:A Review”,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1.
樊文静:《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及其形成机理》,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盛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制与经验——来自23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汪德华、张再金、白重恩:《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4期。
周霞:《城市群工业地价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互动机理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Anderson,J.E.,and E.Wincoop,2004,“Trade Cost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2(3),691-751.
Andersson,2004,“M.Co-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CESIS.
Arkell,J.,2011,“The Essential Role of Insurance Services”,A Primer from the Geneva Association's Program on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slesen,H.W.,and A.Isaksen,2007,“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7(3),321-338.
Bakhshi,H.,E.McVittie,and J.Simmie,2008,“Creating Innovation:Do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Support Innovation in the Wider Economy”,NESTA.
Boschma,R.A.,2005,“Proximity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Regional Studies,39(1),61-74.
Bosworth,B.P.,and J.E.Triplett,2007,“The Early 21st Century U.S.Productivity Expansion is Still in Service”,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14,3-19.
Camagni,R.,1991,Local “Milieu”,Uncertainty and Innovation Networks:towards a New Dynamic Theory of Economic Space.Camagni,R.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 (London:Belhaven Press).
Charlot,S.,and G.Duranton,2004,“Communication Externalities in Citi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56(3),581-613.
Cingano,F.,and F.Schivardi,2004,“Identifying the Sources of Local Productivity Growth”,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4),720-744.
Coe,N.,and A.Townsend,1998,“Debunking the Myth of Localized Agglomer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ized Service Economy in South-East England”,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3(2),1-20.
Desmet K.,and M.Fafchamps,2005,“Changes i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Employment across US Counties:A Sectoral Analysis 1972-2000”,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5(3),261-284.
Duranton,G.,and D.Puga,2001,“Nursery Cities:Urban Diversity,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Life Cycle Products”,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91(5),1454-1477.
Ellison,G.,and E.L.Glaeser,1997,“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5(5),899-927.
Feldman,M.P.,and D.B.Audretsch,1999,“Innovation in Cities:Science-based Diversity,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2),409-429.
Fisher,A.,1939,“Production,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Economic Record,15(1),24-38.
Gabe,T.M.,and J.R.Abel,2013,“Shared Knowledge and the Coagglomeration of Occupation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 No.612.
Glaeser,E.L.,1999,“Learning in Citi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46(2),254-277.
Hair,J.F.,M.Sarstedt,L.Hopkins,and V.Kuppelwieser,2014,“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An Emerging Tool in Business Research”,European Business Review,26(2),106-121.
Hansen,H.K.,and T.Niedomysl,2009,“Migrations of the Creative Class:Evidence from Sweden”,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9(2),191-206.
Humphrey,J.,and H.Schmitz,2002,“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Regional Studies,36(9),1017-1027.
Karaomerlioglu,D.C.,and B.Carlsson,1999,“Manufacturing in Decline? A Matter of Definition”,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8(3),175-196.
Kolko,J.,2007,“Agglomeration and Co-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MPRA Paper No.3362.
Kolko,J.,2000,The Death of Distance?“The Death of Cities? Evidence from the Geography of Commercial Internet Usage”(Cambridge:MIT Press).
Lee K.D.,and S.J.Hwang,2016,“Regional Characteristics,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Location Choice: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in Korea”,Journal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Association,30(2),123-145.
Maine,E.M.,D.M.Shapiro and A.R.Vining,2010,“The Role of Clustering in the Growth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Small Business Economics,34(2),127-146.
Markusen,J.,1989,“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1),85-95.
Mukim,M.,2015,“Coagglomer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Industry:Evidence from India”,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15(2),329-251.
Muller,E.,2001,Innova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alysis in Terms of Evolution,Knowledge and Territories (Heidelberg:Physica-Verlag).
Muller,E.,and D.Doloreux,2009,“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Technology in Society,31(1),64-72.
Nordas,H.K.,2010,“Business Services:A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Paper Presented at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n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Penang,Malaysia.
O'Connor,K.,and T.A.Hutton,1998,“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An Overview of Research Issue”,Asia Pacific Viewpoint,39(2),139-143.
Qi Y.,and Y.Liu,2015,“Industri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Metallurgical and Mining Industry,3,127-135.
Rosenthal,S.,and W.Strange,2001,“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50(2),191-229.
Siegel,D.S.,M.Wright,and A.Lockett,2007,“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t Universities: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6(4),489-504.
Simon,C.J.,and C.Nardinelli,2002,“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Cities,1900-1990”,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2(1),59-96.
Strambach,S.,2001,Innovation Processes and the Role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Heidelberg:Physica-Verlag).
USITC,2013,“The Economic Effects of Significant U.S.Import Restraints,Eighth Update”,USITC Report No.332-325.
Venables,A.J.,1996,“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37(2),341-359.
Wang,Z.,S.J.Wei,and K.F.Zhu,2013,“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No.19677.
Zhao,W.,and W.Zhang,2012,“Producers' Service Improvements and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When Taking Trade Costs as a Mediator Variable:Mechanism and Evidence from China”,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2-E-073.
黄纯纯:《网络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局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黄淳、何伟:《搜寻理论对不完全竞争市场效率的分析》,《产业经济评论》2002年第11期。
蒋传海:《网络效应、转移成本和竞争性价格歧视》,《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林旭东、何佳:《同质产品电子市场价格分散度、信息价值与有效性测度》,《运筹与管理》2009年第3期。
卜德亮、王永培:《基于搜寻理论的网上交易市场效率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吴德胜、李维安:《声誉、搜寻成本与网上交易市场均衡》,《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4期。
赵冬梅:《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度的收敛分析》,《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2期。
Bakos,Y.,1991,“A strategic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MIS Quarterly,15(3),295-310.
Bakos,Y.,1997,“Reducing buyer search costs:Implications for electronic marketplaces”,Management Science,43(12),1676-1692.
Bakos,Y.,1998,“Towards friction-free markets:The emerging role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on the Internet”,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1(8),35-42.
Baye,Michael R.,John Morgan,and Patrick Scholten,2004b,“Temporal Price Dispersion:Evidence from an Online Consumer Electronics Market”,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18,101-115.
Cabral,L.,and A.Fishman,2012,“Business as Usual:A Consumer Search Theory of Sticky Prices and Asymmetric Price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30(10),371-376
Choudhary,V.,Hartzel,K.S.and Konsynski,B.R.,1998,“Use and consequences of electronic marke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aircraft parts industry”,MIS Quarterly,22(4),471-507.
Christiannse,E.,Van Diepen,T.and Damsgaard,J.,2004,“Proprietary versus internet technologies and the adoption and impact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3:151-165.
Clay,K.,Krishnan,R.,Wolff,E.,2001,“Prices and price dispersion on the Web:Evidence from the online book industry”,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49(4),521-539.
Clay,K.,Krishnan,R.,Wolff,E.,Fernandes,D.,2002,“Retail strategies on the web:Price and non-price competition in the online book industry”,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50(3),351-367.
Clemons,E.K.,Hann,I.,Lorin,M.H.,2000,“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electronic market 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online travel agent offerings”,Management Science,46(4),256-283.
Diamond,Peter A.,1971,“A Model of Price Adjustment”,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3,156-168.
Grover,V.,Lim,J.,Ayyagari,R.,2006,“The dark side of information and market efficiency in E-markets”,Decision Sciences,37(3),297-324.
Hagiu,Andrei and Robin S.Lee,2009,“Exclusivity and Control”,Working Paper.
Lee,H.G.,1998,“Do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lower the price of good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1(1),73-80.
Lee,H.G.,Clark,T.H.,1996,“Impacts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 on transaction cost and market stru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1(1),127-149.
McCall,J.,1970,“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Job Searc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4(1),113-126.
MacMinn,R.,1980,“Search an d Market Equilibriu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8(2),309-327.
Malone,T.,Yates,J.,Benjamin,R.,1987,“Electronic market 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30(6),484-497.
NockeVolker,Martin Peitz and Konrad Stahl,2007,“Platform Ownership”,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5.
O’Reilly,P.,and Finnegan,P.,2005,“Performa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s:Theory and practice”,Electronic markets,15(1),23-37.
O'Reilly,Philip and Finnegan,Patrick,2009,“Electronic Marketplaces:Focus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1(2),91-110.
Parker,Geoffrey,and Marshall Van Alstyne,2005,“Two-Sided Network Effects:A Theory of Information Product Design”,Management Science,51,1494-1501.
Robert,J.,and D.Stahl,1993,“Informative Price Advertising in a Sequential Search Model”,Econometrica,61(3),657-686.
Salop,S.,and J.Stiglitz,1977,“Bargains and Ripoffs:A Model of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Price Dispers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4(3),493-510.
Scholten,P.A.,Smith,A.,2002,“Price dispersion then and now:Evidence from retail and e-tail markets”,in M.R.Baye,eds.,The economics of the Internet and e-commerce:Advances in applied microeconomics (Oxford,UK:Elsevier).
Soh,C.,Markus,M.L.and Goh,K.,2006,“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d price transparency:strate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ccess”,MIS Quarterly,30(3),705-723.
Stahl,D.,1996,“Oligopolistic Pricing with Heterogeneous Consumer 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4,(2),243-268.
Stigler,G.J.,1961,“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9(3),213-225.
White,A.,Daniel,E.,Ward,J.and Wilson,H.,2007,“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An exploratory study”,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6),71-103.
Wilde,L.,and A.Schwartz,1979,“Equilibrium Comparison Shopp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6(3),543-553.
Yoo,B.,and K.Kim,2012,“Does Popularity Decide Rankings or Do Rankings Decide Popularity? An Investigation of Ranking Mechanism Design”,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11(1),180-191.
戴学锋、巫宁:《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旅游学刊》2006年第2期。
杨军:《中国出境旅游“双高”格局与政策取向辨析》,《旅游学刊》2006年第6期。
张凌云、杨晨:《从创汇优先到平衡收支: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07年第6期。
张善芹、何佳梅:《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及原因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肖卉:《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及积极作用分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7期。
厉新建:《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变化与趋势》,《人文地理》2006年第3期。
张凌云、房蕊:《日本出国旅游需求与人均GDP关系实证研究——兼议对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启示》,《旅游科学》2011年第6期。
张凌云、谭健:《美国出国旅游消费与人均GDP关系实证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戴学锋:《出境游支出被低估国际游变花汇游》,《中国统计》2005年第2期。
戴学锋、邓志勇:《我国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逆差迅速扩大的产业》,《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林淼:《韩国出境旅游政策的启发》,《中国旅游报》2005年3月4日。
高希均、李诚:《台湾经验四十年》,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
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张进、马月婷:《主观幸福感概念、测量及其与工作效能变量的关系》,《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5期。
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兼论建立中国休闲学科》,《旅游学刊》2004年第3期。
郭鲁芳:《中国休闲研究综述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3期。
〔加拿大〕罗伯特·斯特宾斯:《休闲与幸福:错综复杂的关系》,刘慧梅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宋瑞:《反思与重建:近二十余年西方休闲研究的学理之辩》,《旅游学刊》2013年第5期。
宋瑞、沈向友:《我国国民休闲制约:基于全国样本的实证分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Diener,E.,1984,“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95(1),542-575.
Hagerty M.R.,Cummins RA,Ferriss,A.L.et al.,2001,“Quality of life indexes for national policy:review and agenda for research”,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55(1),1-96.
Appleton,Simon & Song,Lina,2008,“Life satisfaction in urban China:components and determinants”,World Development,36(11),2325-2340.
Lei Zhang,2010,“Urbanites’ life satisfaction research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quality of life in eight cities”,Asian Social Science,6(5),243-254.
Easterlin RA,Morgan R,Switek M,Wang F,2012,“China's life satisfaction:1990-2010”,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9(25),9775-9780.
Yoshitaka Iwasaki,2007,“Leisur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n 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context:what are major pathways linking leisure to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82(2),233-264.
Havighurst,R.,1957,“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middle aged”,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62(3),152-162.
Havighurst,R.,1961,The nature and values of meaningful free-time activ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mon,B.,Bengsten,V.,Peterson,J.,1972,“An exploration of the activity theory of aging:activity typ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in-movers to a retirement community”,Journal of Gerontology,27(2),511-523.
CF Longino,CS Kart,1982,“Explicating activity theory:a formal replication”,Journal of Gerontology,37(6),713-722.
Hills and Argyle,1998,“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encounters”,in Forga J P,Innes,J.M.Recent,eds.,Advances in social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msterdam:North Holland,Elsevier Science).
Lloyd,K.M.,Auld,C.J.,2002,“The role of leisure in determining quality of life:issues of content and measurement”,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57(1),43-71.
Wendel-Vos,Schuit,M.A.R.Tijhuis,D.Kromhout,2004,“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3(3),667-677.
Leung,L.,Lee,P.S.N.,2005,“Multiple determinants of life quality:the roles of internet activities,use of new media,social support,and leisure activities”,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2(3),161-180.
JR Kelly,MW Steinkamp,1987,“Later‐life satisfaction:does leisure contribute?”,Leisure Sciences,9(3),188-199.
Lu,L.,M.Argyle,1994,“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 activity”,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10(2),89-96.
Lloyd,K.,Auld,C.,2002,“The role of leisure in determining quality of life:issues of content and measuremen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57(1),43-71.
Diener,E.,Lucas,R.E.,2000,“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societal levels of happiness:relative standards need fulfillment,culture,and evaluation theory”,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1),41-78.
Tinsley,H.E.A.,Tinsley,D.J.,1982,“A holistic model of leisure counseling”,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2),100-116.
Ariel Rodrigue,2006,“Analysis of leisure exper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dissertation”,Michigan University,Ph.D dissertation.
Ariel Rodrl'guez,Pavl'na La'tkova',Ya-Yen Sun,200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application of activity and need theory”,Social Indictor Research,86(5),163-175.
Beard,J.G.,Ragheb,M.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2),219-228.
Beard,Jacob G.,Ragheb,Mounir G.,1980,“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20-33.
Hollander E.P.,1971,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Xuefei Tu,2010,“Meanings of leisure in the everyday liv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University of Waterloo.
Yoshitaka Iwasaki,2007,“Leisur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n 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context:what are major pathways linking leisure to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82(2),233-264.
Doh Chull Shin,Conrad P,2003,“Rutkowski,Subjective quality of Korean life in 1981 and 2001”,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Series,14(1),509-534.
魏翔:《闲暇时间与消费增长》,《财贸经济》2007年第11期。
Coviello,D.,A.Ichino,and N.Persico,2014,“Time Allocation and Task Juggl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4(2),609-623.
Dewatripont,M.,I.Jewitt,and J.Tirole,1999,“The Economics of Career Concerns,Part II:Application to Missions and Accountability of Government Agenc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6(1),199-217.
Heckman,J.J.,and T.Kautz,2013,“Fostering and Measuring Skills:Interventions that Improve Character and Cognition”,NBER Working Paper.
Barrick,M.R.,and M.K.Mount,1991,“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Personnel Psychology,44(1),1-26.
Hogan,J.,and B.Holland,2003,“Using Theory to Evaluate Personality and Job-performance Relations:A SocioanalyticPerspectiv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8(1),100-112.
Nyhus,E.K.,and E.Pons,2005,“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on Earnings”,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6(3),363-384.
Bloom,N.J.,Liang,J.Roberts,and Z.J.Ying,2014,“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30(1),165-218.
Liu,W.F.,and S.J.Turnovsky,2005,“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Production Externalities,and Long-run Macroeconomic Efficienc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9),1097-1129.
Becker,1965,“G.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Economic Journal,75(299),493-517.
Graham,J.W.,and C.A.Green,1984,“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of A Household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Joint Output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6,277-282.
Heckman,J.J.,and T.Kautz,2012,“Hard Evidence on Soft Skills”,Labour Economics,19(4),451-464.
Heckman,J.J.,and T.Kautz,2014,“Achievement Tests and The Role of Character in American Life”,in J.J.Heckman,J.E.Humphries,and T.Kautz.,The Myth of 103 Achievement Tests:The GED and the Role of Character in American Lif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ckman,J.J.,and T.Kautz,2014,Fostering and Measuring Skills:Interventions that Improve Character and Cognition;In The Myth of Achievement Tests:The GED and The Role of Character in American Lif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rtis,A.B.,and Eric G.Harris,2007,“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Sales Force Performance:An Integrated Framework”,The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and Sales Management,27(1),9-24.
Feri,F.,B.Irlenbusch,and M.Sutter,2010,“Efficiency Gains from Team-Based Coordination-Large-Scale Experimental Evid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0),1892-1912.
Hokayem,C.,and J.P.Ziliak,2014,“Health,Human Capital,and Life Cycle Labor Suppl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 Proceedings,104(5),127-131.
Seijts,G.H.,and G.P.Latham,2005,“Learning versus Performance Goals:When Should Each Be Used”,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1),124-131.
Cassidy,T.,1996,“All Work and No Play:A Focus on Leisure Time as a Means for Promoting Health”,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9(1),77-90.
Pantzar,M.,and Shove.,E.,2005,Manufacturing Leisure.Innovations in Happiness,Well-being and Fun (Helsinki,Finland :National Consumer Research Center).
Kirkcaldy,B.D.,and C.L.Cooper,199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Stress and Leisure Style:British and German Managers”,Human Relations,46(5),669-680.
Buchanan,J.,1994,“The Return to Increasing Returns”,in Buchanan,J.,and Yoon,Y.,The Return to Increasing Returns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ropeley,M.C.,and L.J.M.Purvis,2003,“Job Strain and Rumination about Work Issues during Leisure Time”,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2(3),195-207.
Frank,A.,1991,“For a Sociology of the Body:An Analytical Review”,in M.Featherstone,M.Hepworth,and B.S.Turner.,The Body: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SAGE).
Lu,L.,and C.H.Hu,2005,“Personality,Leisure Experience and Happiness”,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6),325-342.
Crawford,D.,and Godbey,G.,1987,“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Leisure Sciences,(9),119-127.
Stratton,L.S.,2012,“The Role of Preferences and Opportunity Costs in Determining the Time Allocated to Housework”,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 Proceedings,102(3),606-611.
Almlund,M.,A.Duckworth,J.J.Heckman,and T.Kautz,2011,“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in E.A.Hanushek,S.Machin,and L.Womann.,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Amsterdam:Elsevier).
Palmer.,A.D.,2008,“Workplace Flexibility Leads to Healthier Employees”,Incentives Pub.
Biddle J.,and Hamermesh D.,1990,“Sleep and The Allocation of Ti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922-943.
Mullahy,J.,and SA.Robert,2010,“No Time to lose:Time Constraints and Physical Activity”,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8(4),409-432.
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高波:《房子的投资属性要降低》,《人民日报》2014年7月24日第13版。
高波、王文莉、李祥:《预期、收入差距与中国房价租金“剪刀差”之谜》,《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孔行、刘治国、于渤:《使用者成本、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金融研究》2010年第1期。
况伟大:《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世界经济》2010年第4期。
刘学良、吴璟、邓永恒:《人口冲击、婚姻和住房市场》,CFRN:http://www.cfrn.com.cn/getPaper.do?id=3553。
骆永民:《城市化对房价的影响:线性还是非线性?——基于四种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1年第4期。
倪鹏飞:《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徐建炜、徐奇渊、何帆:《房价上涨背后的人口结构因素:国际经验与中国证据》,《世界经济》2012年第1期。
姚引妹:《人口抚养比:理论与实际的偏离及修正》,《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六期。
袁力:《从人口结构看中国住房需求》,诺亚财富研究报告,2011。
张清勇、郑环环:《中国住宅投资引领经济增长吗?》,《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赵奉军、邹琳华:《自有住房的影响与决定因素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0期。
郑思齐、任荣荣、符育明:《中国城市移民的区位质量需求与公共服务消费——基于住房需求分解的研究和政策含义》,《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Andrews D.and Sánchez A.,2011,“Drivers of homeownership rates in selected OECD countries”,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No.849.
Ather A.and Yigit A.,2012,“Effects of Immigration on House Prices in Canada”,Applied Economics,44(13),1645-1658.
Birrell Bob and Healy Emest,2008,“How Are Skilled Migrants Doing?”People and Place,16(1)1-20.
Chiuri M.and Jappelli T.,2010,“Do the elderly reduce housing equity?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Springer,23(2),643-663,March.
Charlton,M.,Fotheringham,S.and Brunsdon,C.,2006,“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NCRM Methods Review Papers,NCRM/006,ESRC National Centre for Research Methods.
Daniel C.and Henk F.,2011,“Immigration and Urban Housing Market Dynamics:The Case of Haifa”,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47(3),585-598.
David H.,2005,“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Netherlands:Selected Issues”,IMF Country Report,No.05,122-134.
Dent,S.,2004,“The Next Great Bubble Boom:How to Profit from the Greatest Boom in History”(Simon and Schuster).
DiVenti,2009,“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Past,Present,and Future”,Journal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11.
Filipa Sá,2011,“Immigration and house prices in the UK”,Discussionpaper series // Forschungsinstitut zur Zukunft der Arbeit,No.5893,http://nbn-resolving.de/urn:nbn:de:101:1-201108093247.
Fisher,L.M.and Jaffe A.J.,2003,“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Homeownership Rates”,Housing Finance International,51,34-42.
Glaeser.E and GyourkoJ.,2005,“Urban Decline and Durable Hous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ume 113,Number 2,345-375.
Giovanni J and Matsumoto A.2010.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wealth.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Holly S,Pesaran M H,Yamagata T.,2011,“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usion of House Prices in the UK”,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69(1),2-23.
Holly S,Pesaran M H,Yamagata T,2010,A.Spatio-temporal model of house prices in the USA.Journal of Econometrics,158(1),160-173.
Jain R.,2011,Houses Turn Gold as Prices Skyrocket.Money Today,2,
Karantonis A.,2009,The underlying fundamentals of housing affordability:the Sydney dynamics.working paper.http://epress.lib.uts.edu.au/research/bitstream/handle/10453/11326/2009000835OK.pdf?sequence=1
Larsen E.,2010,“What May Eventually Limit Rising House Prices? Evidence from Engel Elasticities and Budget Shares of Housing”,Housing Theory & Society,27(1),95-108,Mar.
Lee,G.S.& Schmidt-Dengler P.& Felderer B.et al,2001,Austrian Demography and Housing Demand:Is There a Connec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59-276.
Lindenthal T,Eichholtz P.,2010,Demographics,Human Capital,and the Demand for Housing http://nilskok.typepad.com/EPRI/EL_WP_2010.pdf.
Mankiw,NG and DN Weil,1989,“The Baby Boom,the Baby Bust,and the Housing Market”,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2),235-58.
Martin Browning,Mette G?rtz and S?ren Leth-Petersen.,2008,“House Prices and Consumption:A Micro Study”,Work in progress,http://www.ecb.int/events/pdf/conferences/ecb_cfs_conf/Goertz_Browning_Leth.pdf.
McFadden,Daniel,1994,Demographics,the Housing Market,and the Welfare of the Elderly,in Studies,225-290 in the Economics of Aging,edited by David A.Wise(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uteboom P.and Brounen D.,2007,“Demography and Housing Demand - Dutch Cohort Evidence”,Erasmus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Ohtake,F.and Shintani,M.,1996,“The Effect of Demographics on the Japanese Housing Market.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6,189-201.
Oliver Bischoff,2012,“Explaining Regional Variation in Equilibrium Real Estate Prices and Income”,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1(1),1-15.
Ray Barrell,Simon Kirby,2011,“Real House Prices in the UK”,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16,F62-F68.
Rosen,Sherwin,2002,“Markets and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2,1-15.
Saiz Albert,2003,“Immigration and Housing Rents in American Cities”,FRB of Philadelphia Working Paper,NO.03-12.
Vansteenkiste Isabel and Hiebert Paul.,2011,“Do House Price Developments Spillover across Euro Area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a Global VAR”,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4),299-314.
Wei ShangJin,Zhang Xiaobo,Liu Yin,2012,“Status Competition and Housing Prices”,NBER Working Pa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