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8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158

变革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研究图书

socialism during reforming and transformming period

SSAPID:101-8039-8880-16
ISBN:978-7-5097-0173-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30年来发飙的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也论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研究系列(23)
作 者: 聂运麟
编 辑:陶盈竹;许春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近代生产力的三次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 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 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使社会主义革命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第二,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现实的阶级基础。

    第三,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使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突出起来,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四,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加速了俄国革命主客观条件的成熟。

   三 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使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第二,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第三,生产力的第三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

     1.商品经济是适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

     2.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3.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4.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5.政治民主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6.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广泛的群众代表性的统一,是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的体制危机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一 社会主义体制的初步危机与社会主义新探索的开始(50~60年代中)

   二 社会主义体制危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探索理论的提出(60年代中至80年代中)

   三 苏联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新探索理论的基本形成(80年代中至今)

  现代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前提

   一 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速度和规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日益处于首要地位。

    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产业部门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第三,市场机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出现了企业中小型化的发展势头。

    第五,生产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二 现代生产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第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

    第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中的某些论断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三,现代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

     1.商品经济是适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

     2.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3.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4.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四,现代生产力向社会主义提出了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条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第三,生产力具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性的特点。

    第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否则经济将难以实现现代化。

    第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第六,现代生产力要求经济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 走向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两次重要探索

   三 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块基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一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客观历史条件

    第一,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商品、市场经济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

    第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二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思想理论渊源

   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第一,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可能性。

    第四,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世界意义。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一 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二 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变革的主要之点

    第一,以计划经济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产品经济发展模式,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变革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动因。

    第二,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是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变革的主要内容。

    第三,能否抓住、抓好经济体制转换这个中心环节,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与特点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第三,以市场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手段。

    第四,以“两手抓”为战略方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五,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

    第六,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为目标。

  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兼容及防范

   一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当今世界上两种经济体制较量的结果。

    第三,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20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 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相容

   三 社会主义如何克服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病

    第一,党和政府制定了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第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三,在发展多种经济的同时,不断壮大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第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实施扶贫攻坚计划。

    第六,惩治腐败,打击走私和其他违法经营活动。

    第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 我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但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

  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一 市场与民主关系的定位

   二 市场与民主的正相关关系

    第一,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主体的发展和成熟。

     1.市场经济导致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造就出具有“独立性”的人

     2.市场经济使人从狭隘的地域中走出来,成为具有开阔视野的人

     3.市场经济使人告别了惰性心理,成为具有奋发进取精神的人

     4.市场经济推动人民群众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从而摆脱了愚昧无知的状态

    第二,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基本原则的形成。

     1.民主的基本原则之一:平等

     2.民主的基本原则之二:自由

     3.民主的基本原则之三:法制

    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推动了健全的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建立。

    第四,现代市场经济为民主的发展造成了普遍的社会基础

   三 市场与民主的负相关关系

    第一,两者运作的主要原则不同。

    第二,两种权益分配的方式不同。

    第三,两者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四 几点结论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研究论纲

   一 理论探源

    (一)理论源头研究

    (二)理论参考研究

   二 市场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

   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可能性研究

   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过程研究

   五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前景研究

  从汉正街市场的历史变迁看中国商品市场的发展

   一 汉正街市场的历史形成

   二 汉正街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三 汉正街市场的成长与中国商品市场的发展

    第一,从根本上来说,汉正街市场的恢复与发展,是由中国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使然。

    第二,汉正街市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汉正街市场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反映了当今中国商品市场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

    第四,政府引导、业主运作的汉正街模式,是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发展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生动体现。

  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一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第一,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这是总结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第二,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这是总结新中国建国最初28年左右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第三,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这是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 现代化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非稳定因素的增长

   三 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一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二 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石

    第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克服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根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创造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事业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三 科学地阐明了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基本问题

    第一,使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钢性”而缺乏“弹性”。

    第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具有“急速”性,而缺乏渐进性。

  从《共产党宣言》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

   二 社会主义的所有制

   三 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对资源配置形式的自然选择。

    第二,社会主义采取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法,并不具备社会制度的属性。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议

   一 三中全会打破了“唯上、唯书”的一统天下,恢复和制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 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政治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路线

   三 三中全会结束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顶礼膜拜,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四 三中全会结束了由最高领导人指定接班人的不正常做法,确立了邓小平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

  十五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政治经济前提。

    第三,消灭私有制的方式。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的内涵。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它把资本变成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

     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对消费个人所有相结合的经济制度

    第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二 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的发展

    第一,列宁进一步阐发了对资本家进行赎买的思想。

    第二,列宁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确认合作社即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三 第三次思想解放及其重大意义

  创新的道路,艰难的探索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

   二 我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但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困难与风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纲领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向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的新高度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的时代内涵

   二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次飞跃与党的理论自觉

   三 “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提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升华

   一 走俄国人的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最初探索

    第一,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三,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

    第四,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进行了新探索。

   二 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崭新探索

    第一,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

    第二,邓小平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第三,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

    第四,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确立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应有的地位。

    第五,邓小平理论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六,邓小平理论在所有制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

   三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第一,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提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提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把党的政治自觉提到了新的高度。

    第四,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

    第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

    第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作了新的、全面的论证。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第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

     第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第三,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第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第五,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论。

     第六,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路线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纲领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纲领。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纲领。

     第五,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纲领。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范畴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编 低潮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研究

  阶级结构的变化与“欧洲共产主义”的危机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历史走向

   一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进程

   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体制改革

    (二)政治体制改革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政治改革过热与经济改革缓慢形成鲜明对比,群众极为不满

    (二)政治不稳定因素急剧增长

     第一,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公开化。

     第二,民族矛盾尖锐,分离主义倾向盛行。

     第三,犯罪率上升,恶性犯罪案件剧增。

    (三)党内分歧加剧,戈尔巴乔夫的地位受到挑战

    (四)苏共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

   四 列宁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

    第一,使社会主义从历史的必然变为一种道德的理念。

    第二,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第三,在意见多元化名义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四,经济自由市场化。

    第五,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化。

  苏联剧变与苏共的纲领和路线

  普京的策略与俄罗斯共产党的困境

   一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共产党

   二 导致俄罗斯共产党处境困难的原因

    (一)从客观条件看,普京的主政标志着俄共斗争的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从俄罗斯共产党自身(即主观条件)来看,在普京主政后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工作有非常明显的失误

     第一,俄共对普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普京主政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没有制定出不同于叶利钦时期的、对待普京政府的新的行动纲领。

     第二,俄共在议会斗争中曾取得了一时的成功,这使他们后来过分热衷于议会内的斗争,而忽略了议会外的群众斗争。

     第三,纲领、口号的阶级特色不鲜明,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口号和政府的口号相混淆。

     第四,俄共没有形成国内各种共产主义力量的团结和统一。

   三 俄罗斯共产党今后发展的前景

    第一,要看普京把俄国的事情办得怎样。

    第二,更重要的方面,是要看俄共把自己的事情办得怎样。

    第三,俄共要解决好建设21世纪的俄罗斯共产党的问题。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启示

   一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特点

    (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

    (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建设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左”倾教条主义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长期的、巨大的危害

    (五)社会主义的体制危机为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开辟道路

   三 深刻的启示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 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凯歌行进与艰难探索

   二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得失:非凡业绩与严重挫折

    第一,社会主义保卫了世界和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二,社会主义运动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欧美的运动发展成为世界的运动

     2.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3.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

     4.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变革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三 20世纪社会主义的遗产: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

    第一,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必须辩证地对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第四,解决好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跨世纪的课题。

    第五,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第六,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先进性与广泛代表性的统一。

    第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

   二 世纪之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普遍认为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二)摒弃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和平、民主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三)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甚至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四)建立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体制

    (五)实行最广泛的阶级联盟政策

    (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但一般不再强调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七)对全球化持审慎的批判态度

   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促进科学社会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欧美的发展

    (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西欧国家共产党式微现象评析

   一 西欧国家共产党的危机并非从苏东剧变开始

   二 西欧国家共产党产生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国际大气候变冷

    (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改良主义思潮的泛起

    (四)西欧共产党的传统体制及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斗争的需要

   三 西欧国家共产党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艰难的探索与变革

  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

   一 近半个世纪西方国家共产党的深刻变革

    (一)关于党的性质: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逐步转变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群众性政党

    (二)关于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从主张暴力革命到主张走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

    (三)关于党的运行体制:从实行民主集中制转变为强调民主运行体制

    (四)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走出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误区,直面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从一元社会主义模式到多元社会主义模式

   二 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型

   三 对西方国家共产党变革与转型的几点认识

    (一)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二)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是对传统政党模式的“扬弃”

    (三)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不能看成是社会民主党化

    (四)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形态的历史性转型

   一 从先锋队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的转型

    (一)群众性政党(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二)先锋队政党(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

    (三)现代群众性政党(20世纪70年代至今)

   二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作为现代群众性政党的基本特征

    (一)党的群众性

    (二)实行开放原则

    (三)实行民主原则:民主是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革新中的又一个基本原则,这也是开放原则的内在要求

    (四)对党员的入党条件作了放宽的调整

    (五)基层支部组织的松散化

    (六)党的独立自主性

   三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转型的社会历史根源

    1.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

    2.工人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的新变化

    3.和平民主革命道路的采取

    4.世界政党发展的新趋势

  低潮、成因、特征与前景

   一 21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在低潮

   二 社会主义运动长期处于低潮的原因

   三 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多样化

    (三)欧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和平民主化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革新

    (五)社会主义的国际合作采取了新的形式

     第一,党与党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新的发展。

     第二,地区性的国际会议相继召开。

     第三,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者国际学术会议频频举行。

    (六)共产党与社会党的关系由敌对转向共存互容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新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处在变革的历史过程之中

   二 马克思主义政党革新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是政党革新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二)革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 马克思主义政党革新的主要任务

    (一)巩固和发展党的阶级基础

    (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民主的政党体制

    (四)创造性地解决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四 革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新是对传统政党模式的扬弃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新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开姆尼茨纲领评析

   一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二)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态度

    (三)社会主义是什么

    (四)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五)民主社会主义的当前替代方案

   二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变革

    (一)明确建设现代的社会主义政党的目标

    (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

    (三)丢掉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四)强调党的多元性质

    (五)将议会内的斗争同议会外的斗争结合起来的斗争策略

    (六)强调中左翼的联合

  评第四国际主义者的《原则宣言和纲领要素》

   一 在理论上,将列宁主义与托洛茨基主义相提并论,用托洛茨基主义取代列宁主义

   二 在实践中,顽固坚持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不断革命”的路线

   三 在组织上,妄图用托洛茨基主义的党取代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三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若干问题研究

  浅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

   一 关于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二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人民主权思想

   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革命时期对人民主权思想的发展

    第一,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

    第二,无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由人民当家做主。

  青年恩格斯民主观初探

   一 关于民主的实质

   二 关于社会平等原则

   三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过渡性

  不应夸大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意义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性质问题

   (一)这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二)当时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条件

   (三)从同盟的纲领和章程看,也不能说明同盟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四)从同盟的组织状况和实践活动看,也说明它不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巴黎公社会议的主席团并非“一周一换”

  浅析巴黎公社的《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

   一 《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的产生

   二 《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所遵循的原则

   三 《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的意义

  对巴黎公社《人质法令》的再认识

   一 《人质法令》的产生

   二 《人质法令》的主要内容

   三 《人质法令》的执行

   四 对《人质法令》的评价

  不发达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

  列宁的“一国两制”设想

  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一 布哈林市场关系理论发展的脉络

   二 布哈林市场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市场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二)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三)计划的相对性,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三 对布哈林市场关系理论的评价

    (一)市场关系不等于市场经济

    (二)值得商榷的市场消失问题

    (三)在市场关系容量认识上的失准

  评对布哈林“发财吧”口号的批判

   一 口号的提出及其受到的批判

   二 自我批评中的反批评

   三 实事求是地评价布哈林的口号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一 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

   二 工业化的速度问题

   三 农、轻、重的相互关系

  布哈林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探讨

   一 苏维埃国家必须走合作化道路的基本依据

   二 合作社对于集体农庄的优越性

    (一)合作社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二)合作社丝毫不同私人农民生产者的利益相矛盾

    (三)合作社是工农经济和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合适形式

   三 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应该遵循的原则

  论述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策略的经典文献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斗争策略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 恩格斯根据19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经济政治的新发展,制定了革命斗争的新策略

    (一)恩格斯为《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撰写《导言》的原因

    (二)恩格斯提出革命斗争新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三)恩格斯提出革命斗争新策略的主要依据

     第一,恩格斯是在总结1848年和1871年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革命斗争新策略的。

     第二,恩格斯是根据19世纪9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而提出革命斗争新策略的。

     第三,恩格斯是在科学地总结和分析德国工人成功利用普选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新策略的。

   三 恩格斯的合法斗争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斗争策略

    (一)恩格斯提出的合法斗争策略,是无产阶级谋求一般利益和目的的策略,是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的策略,是在“决战”前使用的策略,而不是取得政权的策略

    (二)恩格斯的合法斗争策略,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的,具有暂时性,它必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决不是亘古不变的

    (三)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把问题绝对化

    (四)恩格斯提出的合法斗争策略,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目标服务,并服从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目标的

 相关链接

本书是科学社会主义专家聂运麟教授学术生涯的精品结集,收录了其近30年来发表的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作者尤其对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步陷入低潮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展望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向和前景,可谓切中肯綮。

1.《科学社会主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5.《前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

6.《国脉所系——现代化与稳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7.《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布哈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9.《历史的丰碑与艰难的探索——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0.《日本共产党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丛书,作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法国共产党新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丛书,作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美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丛书,作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3.《战后英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丛书,作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研究丛书,作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5.《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低潮中的奋进、变革与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6.《变革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读柳宗元的封建论》,1973年11月26日《长江日报》。

2.《向教育革命反攻倒算的一发黑色炮弹——批判“四人帮”的所谓知识分子破坏基础论》,《武汉师院学报》1977年第1、2期。

3.《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问题》,《武汉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4.《浅谈巴黎公社的废除国家高薪法令》,《武汉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5.《也谈斯大林阶级斗争理论的两个问题》,《武汉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6.《共产主义同盟的性质问题》,《江汉论坛》1981年第4期。

7.《巴黎公社主席团并非一周一换》,《武汉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8.《对斯大林阶级斗争理论的批评意见的几点商榷》,《斯大林哲学思想讨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对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再认识》,《武汉师院学报》1982年第5期。

10.《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武汉师院学报》1982年第6期。

11.《不应夸大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意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6期。

12.《列宁的民主概念不全面吗?》,《江汉论坛》1982年第6期。

13.《介绍姆切德诺夫著〈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形成〉一书》,《苏联东欧问题》1982年第6期。

14.《对巴黎公社〈人质法令〉的再认识》,《国际共运》1983年第2期。

15.《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国家机器的结论是在1852年提出的吗?》,《科社研究》1983年第2期。

16.《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武汉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17.《试论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根本依据》,《江淮论坛》1984年第2期。

18.《对民主与政党关系的一点认识》,《科社研究》1984年第3期。

19.《试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的长期共存与合作》,《论统一战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20.《社会主义民主认识的新阶段》,《武汉师院学报》1984年国庆特刊。

21.《必须健全和发展企业的民主管理》,《湖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22.《青年恩格斯民主观初探》,《湖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23.《进一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5期。

24.《社会主义的三十年不容否定》,《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第1期。

25.《再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问题》,《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26.《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第2期。

2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色》,《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2期。

28.《这一历史现象所证明的真理》,《学习月刊》1987年第5期。

29.《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的基本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0.《对打碎国家机器理论的两点思考》,《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31.《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针》,《学习月刊》1988年第4期。

32.《国家不具有双重的本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33.《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1988年第1期。

34.《阶级结构的变化与“欧洲共产主义”的危机》,《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6期。

35.《评对布哈林“发财吧”口号的批判》,《世界历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11期。

36.《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主体建设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37.《布哈林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探讨》,《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第4期。

38.《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国际共运》1989年第3期。

39.《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是根本对立的》,《学习与实践》1990年第3期。

40.《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历史走向》,《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工作参考》1990年第1期。

41.《无政府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反动》,《时代青年研究》1990年第2期。

42.《无产阶级的利益高于形式上的民主制》,《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6期。

43.《民主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新探》,《社会主义研究》1990年第6期。

44.《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历史大趋势》,《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45.《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46.《论政治稳定概念》,《江淮论坛》1992年第3期。

47.《略论无产阶级共和国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研究》1992年第5期。

48.《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几点认识》,《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3期。

49.《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科学社会主义百科全书》,知识出版社,1993。

50.《资产阶级民主派》,《科学社会主义百科全书》,知识出版社,1993。

51.《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科学社会主义百科全书》,知识出版社,1993。

52.《社会公仆》,《科学社会主义百科全书》,知识出版社,1993。

53.《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百科全书》,知识出版社,1993。

54.《略论布哈林市场关系理论的得与失》,《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4年第1期。

55.《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5期。

56.《20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发现》,《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

57.《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民主理论的几点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专辑。

5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9.《从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新视野》1995年第2期。

60.《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6期。

61.《20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62.《苏联剧变与苏共的纲领路线》,《咸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6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新视野》1996年第3期。

64.《列宁的“一国两制”设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6年第5期。

65.《改革还是革命?市场还是计划?——莫斯科社会主义学者国际学术会议纪要》,《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3期。

66.《民主和社会主义学者国际协会第五届年会纪要》,《求是内部文稿》1996年第23期。

67.《20世纪社会主义的成就与反思》,《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68.《现代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5期。

69.《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70.《世纪回眸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访聂运麟教授》,《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4期。

71.《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72.《十五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2期。

73.《从〈共产党宣言〉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3期。

74.《一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读物——〈社会主义发展与前景〉一书评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4期。

75.《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会议纪要》,《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5期。

76.《塞纳河畔论〈宣言〉》,《国际学术动态》1998年第9期。

77.《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78.《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议》,《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1期。

79.《站在历史高度研究官僚主义问题的新成果》,《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2期。

80.《政治结构的专门化分工与政治稳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81.《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82.《中国怎样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政治稳定》,载《社会主义与21世纪》,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5月。

83.《美国工人世界党认为反华劳工运动损害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9期。

84.《萨姆·韦布谈美共领导机构的换届问题》,《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9期。

85.《美国共产党对西雅图事件的评价及对反华劳工运动的态度》,《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9期。

86.《美国共产党2000年大选的策略》,《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10期。

87.《现代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江汉论坛》2000年第11期。

88.《现代政治权威与政治稳定》,《信阳师范学院》2001年第4期。

89.《创新的道路,艰难的探索》,《社会主义论坛》2000年11期。

90.《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兼容及防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91.《社会的流动、分层与政治稳定》,《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92.《评第四国际主义者的〈原则宣言和纲领要素〉》,《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

93.《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研究论纲》,《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94.《德国左翼学者贝格曼教授访谈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95.《“社会进步、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5期。

96.《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5期。

97.《不应该把美国工人世界党看成是托派组织》,《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8期。

98.《创新的道路,艰难的探索——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社会主义论谈》2004年第11期。

99.《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0.《近代生产力的三次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101.《2015年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4期。

102.《普京的策略与俄罗斯共产党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理论动态》,2002;又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极》2003年第1期。

103.《应该重视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研究——聂运麟教授访谈》,《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10期。

104.《社会主义体制的危机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

105.《社会主义探索体制创新之路》,《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03年第11期。

106.《面临挑战的俄罗斯共产党》,《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期。

107.《俄罗斯共产党发展受挫的原因及前景》,《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2期。

108.《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109.《执政兴国的保证,重大长期的任务》(与人合写),《求是》2003年第12期。

110.《21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

111.《一部研究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力作——评〈丰碑与警示——20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1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113.《21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代世界与政党资料》第447号,2003年10月30日。

114.《社会稳定理论的新发展》,《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15.《低潮、成因、特点及前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16.《中美安全观比较分析》,《国际观察》2004年第1期。

117.《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的新高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118.《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119.《邓小平理论——现代社会主义的一面光辉旗帜》,《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120.《从开姆尼茨纲领看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当代世界与政党资料》第342号,2004年8月6日。

121.《邓小平理论与现代社会主义》,《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22.《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对左翼的挑战》,《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123.《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开姆尼茨纲领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124.《西欧国家共产党的危机、根源及前景》,中联部:《参阅资料》2005年第16期。

125.《全球化对左翼的挑战》,《国际学术动态》2005年第3期。

126.《西欧国家共产党式微现象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127.《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升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128.《坚持唯物史观,辩证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129.《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130.《西方国家共产党的新变化、新特点》,2007年6月4日《北京日报》。

131.《西欧国家共产党境况如何》,《人民论坛》2007年第14期。

132.《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形态的历史性转型》,《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33.《从汉正街市场的历史变迁看中国商品市场的发展》,《红旗文稿》2008年第4期。

134.《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135.《国内拉法格思想研究综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1.《国脉所系——现代化与稳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获中共中央宣传部199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

2.《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布哈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获1999年度第八届全国教育图书展“优秀教育图书奖”。

3.《20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主编该书上编并撰写其中两章。该书获中共中央宣传部2001年度“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

4.《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获2003年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类三等奖。

5.《普京的策略与俄罗斯共产党的困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理论动态》2002年6月14日。获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优秀专题研究报告奖。

6.《社会主义的体制危机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2004年获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类三等奖。

7.《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系列论文。2006年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简 介:本书收录了作者近30年来发飙的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也论述。

作者: 聂运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5月

简 介:1991年苏联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都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然而,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并没有被逆境和困难所折服,他们顶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强大逆流,奋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勇敢进行新的探索与变革,开启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征程。本书对18个资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简 介:1991年苏联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都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然而,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并没有被逆境和困难所折服,他们顶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强大逆流,奋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勇敢进行新的探索与变革,开启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征程。本书对18个资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简 介:1991年苏联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都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然而,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并没有被逆境和困难所折服,他们顶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强大逆流,奋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勇敢进行新的探索与变革,开启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征程。本书对18个资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简 介:1991年苏联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都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然而,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并没有被逆境和困难所折服,他们顶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强大逆流,奋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勇敢进行新的探索与变革,开启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征程。本书对18个资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