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7

首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2012-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Capital's Social Management(2012-2013)

SSAPID:101-8026-7935-18
ISBN:978-7-5097-484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核心团队,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基层干部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总报告

  2012年首都社会管理创新:成绩与挑战

   一 首都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进展

    (一)首都综治指导协调机构扩编,社会管理工作新体制初步形成

    (二)首都综治委全会召开,社会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得以明确

    (三)“网格化”和“社区化”: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

    (四)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初步建成,工作成效明显

    (五)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帮扶力度显著增强

    (六)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优化,圆满完成“十八大”安保工作

    (七)实有人口服务管理起航,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

    (八)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不断加强

    (九)微博实名制正式实施,虚拟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

   二 2013年首都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需要统筹整合

    (二)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压力一如既往

    (三)城市新二元结构的影响日趋凸显

   三 2013年完善首都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全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统筹整合

    (二)以平安建设为载体,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三)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市新二元结构难题

 社会组织篇

  首都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一 首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二 首都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为重点,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二)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切入点,推进社会组织激励机制创新

    (三)以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北京公益周”为载体,推进社会组织培育方式创新

   三 进一步加强首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思考

    (一)以全覆盖和规范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

    (二)以强化统筹设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平台规划

    (三)以理顺关系为重点,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首都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实践探索

   一 首都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分类口径分析*

   二 首都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一)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二)对社会组织培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作用日益凸显

   三 首都社会组织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登记门槛过高严重影响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

    (二)枢纽型组织体系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

    (三)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不平衡

    (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程度不平衡

   四 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建议*

    (一)开放足够的空间发展公益类社会组织

    (二)继续深入推进区、街两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

    (三)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激励

    (四)推进对外交往,支持鼓励民间组织走出国门

    (五)通过一定形式,加强对“草根”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同时加大国际行业组织的引进力度

    (六)完善监督体系,对社会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实有人口篇

  北京市人户分离状况及对策分析

   一 北京市人户分离的基本特征

    (一)人户分离规模大且近年来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二)人户分离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以跨区县流动为主

    (三)与男性占多数的整体人口相比,人户分离人口的性别比存在相反的趋势

    (四)人户分离人口以中青年人为主,且年龄有延后趋势

    (五)受教育程度以中学为主,且表现出随社会发展而学历提高的趋势

    (六)人户分离原因多样化

   二 大量人户分离人口的影响

   三 对策建议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发展状况

   一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趋势

    (一)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持续上升

    (二)流动人口仍以青壮年为主,性别结构进一步趋于均衡

     1.年龄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流动儿童和流动老年人规模也较大

     2.流动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

    (三)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在首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

    (四)北京市对流动人口吸引力强,流动人口来源省份广

    (五)流动人口在北京居留时间较长

    (六)在京流动人口主要因经济原因发生流动,不同区县之间存在差异

     1.北京市流动人口流动的原因以经济因素为主

     2.不同区县之间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存在差异

    (七)在京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

    (八)在京流动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以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为主

     1.北京流动人口职业类型以商业、服务业人员为主

     2.流动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次之

     3.北京流动人口就业以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为主

   二 北京流动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工作时间长,就业环境较差,且工作不稳定

    (二)社会保障覆盖不完全

    (三)居住条件恶劣

    (四)子女教育困难

   三 政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

    (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效率

    (四)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分布

  首都流动人口流动原因与服务管理创新

   一 首都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 首都流动人口迁移流动原因分析

    (一)务工经商比例超70%,家属随迁比例居第二,占8%

    (二)务工经商人群受传统服务业和传统第二产业的就业机会拉动明显

    (三)随迁人员中少年儿童比例超六成,男孩偏好显著,教育需求导向明显

    (四)投亲靠友人群中呈现少儿和老年双高峰,来京原因各异

    (五)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增加,源于寻求个人发展机会

    (六)流动人口大量集聚于城乡结合部,源于居住成本和生活成本低廉

    (七)周边及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促进人口向京流动

    (八)小结

     1.从区域层面上看,两大因素促进人口大量流入北京

     2.从流动人口个体层面上看,三大因素促进人口大量流入北京

   三 首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启示及思考

    (一)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定位,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和人口合理分布

    (二)以城市功能定位为导向,建立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三)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流动人口就业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

    (四)以成本杠杆为突破口,建立部门间的人口管理协作机制

    (五)建立居住证制度,实现渐进式福利供给

    (六)对于“事实移民”,实现彰显人性关怀的城市社会融合

 社会治安篇

  2012年北京市社会治安管理分析

   一 2012年北京市社会治安基本形势

    (一)刑事案件破案数持续增长

    (二)社会面治安秩序有所好转

    (三)黄赌毒得到有效遏制

    (四)盗窃机动车案件持续下降

    (五)非法营运现象屡禁不止

    (六)重特大案件时有发生

   二 2012年北京市社会治安管理主要工作

    (一)重拳打击涉及民生违法犯罪

    (二)开展专项行动维护治安秩序

    (三)加强文化市场治安管理

    (四)严格管控危险物品

    (五)有效维护互联网上治安秩序

    (六)治安防控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七)物防技防建设水平得到提升

    (八)圆满完成各项重大活动安保任务

   三 2013年社会治安形势预测及工作建议

  2012年北京市七类侵财犯罪的地理学分析

   一 2012年北京市七类侵财犯罪发案的地理特点

    (一)七类侵财犯罪的总体地理分布

    (二)扒窃类侵财犯罪的地理分布

    (三)抢夺、抢劫类侵财犯罪的地理分布

    (四)撬砸汽车盗窃类侵财犯罪的地理分布

    (五)拎包盗窃类侵财犯罪的地理分布

    (六)诈骗类侵财犯罪的地理分布

    (七)入室盗窃类侵财犯罪的地理分布

    (八)盗窃机动车类侵财犯罪的地理分布

   二 七类侵财犯罪发案地理特点的原因解析

    (一)城市犯罪空间盲区为行为人实施犯罪提供了犯罪机会

    (二)空间盲区因子与其他因素的耦合增强了犯罪原动力

    (三)被害人自我防范意识的缺失加剧了个人被害的可能性

   三 北京市七类侵财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强化重点区域的犯罪控制

     1.做好重点区域的警力优化配置

     2.增强人防与物防、技防结合,减少监控盲区

    (二)加强犯罪被害预防

     1.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减少被害

     2.定期公布各类侵财犯罪的相关情况

 矛盾化解篇

  2012年首都社会矛盾化解效果分析

   一 首都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及其运行情况

    (一)社会矛盾“大调解”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构建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工作体系

     2.人民调解工作取得的成效

     3.行政调解工作的运行情况与成效

     4.司法调解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二)矛盾纠纷仲裁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三)社会矛盾诉讼化解的主要成效

    (四)全市信访机构化解矛盾的基本情况

   二 北京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访机制的纠纷解决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的司法权威

    (二)纠纷化解工作的去法治化倾向值得警惕

    (三)矛盾化解体系的结构不协调

   三 对2013年首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建议

    (一)以“法治北京”为建设目标,提高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的法治化水平

    (二)建设和完善利益维护机制,综合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利益矛盾

    (三)以信访制度改革为契机,理顺信访与司法的关系

    (四)以司法改革为突破口,强化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建设

    (五)做好几个重点领域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六)加强与其他省市的沟通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提高输入型矛盾的可控性

    (七)做好舆论沟通工作,争取公众对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北京市居民利益受损后行为选择分析

   一 2012年北京市社会矛盾总体情况

   二 居民利益受损行为选择情况及分析

    (一)自行解决行为选择趋向较强

    (二)在集体行动方面行为选择方式呈现新特点

   三 居民情绪积压情况及分析

   四 居民利益受损行为选择情况与情绪积压情况的关联性解释

    (一)居民情绪积压情况趋向主要与自力性行为相关

    (二)居民情绪积压的缓解与主流机制设计关联不大

    (三)社会机制对于居民情绪的缓解作用微弱

   五 调查的启示及应对

    (一)启示

    (二)应对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一 北京市医患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现状

    (一)北京市医疗服务现状

     1.北京市医疗服务供给特点

     2.北京市医疗服务需求特点

    (二)北京市医疗纠纷特点

    (三)北京市化解医患矛盾与纠纷采取的措施与成效

     1.开展“换位思考双体验”活动,促进医患沟通

     2.成立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构

   二 北京市医患矛盾与纠纷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2.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3.媒体对医患矛盾与纠纷的关注

     4.法律法规因素

    (二)主观原因

   三 新时期化解医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医疗资源

    (二)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完善医患沟通机制

    (三)发挥第三方调解作用,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四)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

    (五)强化社会舆论正面引导,占领宣传工作制高点

  唐家岭地区拆迁过程中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一 唐家岭地区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

    (一)流动人口高度集聚,环境脏乱现象严重

    (二)有限资源不堪重负,安全隐患突出

    (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四)村民劳动就业率低,社会保障不完善

    (五)集体经济产业低端,发展后续乏力

   二 唐家岭地区存在突出社会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当地村民的住房和经济需求,促使形成了繁荣的“瓦片经济”

    (二)出租房屋市场需求旺盛,引来大量流动人口聚集

    (三)服务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

   三 唐家岭地区拆迁过程中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做法

    (一)注重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有力有序推进

    (二)注重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三)注重建立完善拆迁政策,确保实现好、维护好群众利益

    (四)注重突出工作重点,确保顺利推进

    (五)注重安全隐患的源头治理,确保良好安全环境

    (六)注重多方聚心聚力,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四 做好拆迁过程中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一)必须加强党政统筹领导,凝聚工作合力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制定拆迁政策

    (三)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充分做好群众工作

    (四)必须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必须深入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

 特殊人群篇

  首都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工作探析

   一 北京市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二)北京市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服刑在教人员服务与管理

     2.刑释解教人员服务与管理

     3.吸毒人员服务与管理

     4.艾滋病患者服务与管理

     5.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服务与管理

   二 北京市“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与服务理论研究不足,社会关注不够

    (二)社会观念普遍僵化守旧,影响实际工作效果

    (三)管理与服务手段相对固化,服务观念薄弱

    (四)管理与服务体制相对滞后,政府难以负担

    (五)管理与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工作开展困难

   三 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落实现有管理与服务政策

    (二)完善相关管理与服务制度

    (三)统一管理与服务文件话语

    (四)转变管理与服务工作方式

  北京市独生子女残疾家庭生活状况及风险规避调查报告*

   一 子女残疾

    (一)子女残疾数量和比例分析

     1.子女残疾人数

     2.子女残疾类型比例分析

     3.子女具体残疾类型分性别组比较

     4.子女生活自理

    (二)子女残疾原因数量和比例分析

     1.先天原因数量和比例分析

     2.后天原因数量和比例分析

   二 子女上学、就业、康复及照料

    (一)子女上学、就业

     1.上学年龄段子女状况

     2.子女就业

    (二)子女的治疗与康复

     1.子女康复

     2.子女康复年限

     3.子女康复的花费

     4.子女康复的效果

     5.子女康复的困难

    (三)子女生活照料

     1.生活照料者

     2.生活照料事项

   三 “残独家庭”生活的主要困难

    (一)子女残疾对家庭生活的主要影响

    (二)子女残疾对父母感情和婚姻的主要影响

    (三)残疾子女的生活困难

    (四)父母生活面临的困难

   四 “残独家庭”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

    (一)家庭获得的帮助

     1.个人帮助

     2.组织帮助

    (二)家庭急需的帮扶和服务

     1.精神帮扶和服务

     2.生活困难帮扶和服务

    (三)残疾独生子女及家庭风险的制度性规避

  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分析

   一 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量刑现状与问题

   二 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原因分析

   三 未成年人量刑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未来展望

    (一)逐步统一未成年人刑罚适用的价值取向

     1.刑罚主体与刑罚对象之间的关系

     2.刑罚适用对象的特点

     3.刑罚适用的社会环境

    (二)遵循未成年人刑罚适用的基本原则

     1.尽量避免刑罚适用的原则

     2.双向保护原则

     3.相称与全面调查原则

     4.教育效果最大化原则

    (三)完善未成年人刑罚及其裁量制度

     1.完善刑事立法

     2.强化未成年被告人修复或补偿行为对量刑的影响

     3.规范并实行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4.建立未成年人“量刑行情”制度

     5.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裁判文书的说理性

     6.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判例指导制度

 基层治理篇

  首都领导干部群体性事件媒体应对的认识与能力分析

   一 关注群体性事件但认为本部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不高

   二 对掌握群体性事件信息较有信心,但信息公开的力度不足

   三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的反应较为迅速且求助对象主要为领导

   四 接受新闻发言人专业培训的效果较受认可,但受训比例偏低

   五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作用较明显,但演练不足待改进

   六 媒体应对的社会网络关系较广,但强弱有别存在“短板”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治理的模式创新

   一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基本情况

   二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治理的模式创新

    (一)对城乡结合部重点地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1.实行“调、拆、建、转、管”工作思路创新

     2.实行规划、审批、融资、社保等方面政策集成创新

     3.发挥农民在城乡结合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二)对城乡结合部农居混杂地区,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载体,实行渐进式发展

    (三)对城乡结合部外缘地区,加快推进村庄社区化建设,实现趋同式发展

     1.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各村村容村貌全面改善

     2.村庄社会管理日趋规范,村内外社会秩序明显提升

     3.村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满意度普遍提高

     4.各村加强建章立制,基层民主化程度不断提升

     5.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村庄文明化程度普遍提升

  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推广与完善

   一 “网格化”的推广举措

    (一)划分责任网格

    (二)搭建网格平台

    (三)规范运行机制

    (四)整合信息系统

    (五)鼓励部门融入

   二 “网格化”的推广成效

    (一)增强了社会管理的服务意识

    (二)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精细水平

    (三)丰富了社会管理的综治经验

   三 “网格化”的制度完善

    (一)加强规范流程与指挥机制建设

    (二)加强技能标准与合作机制建设

    (三)加强评估体系与参与机制建设

  五星级和谐社区创建评估的探索及实践

   一 “五星级和谐社区”指标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立“五星级和谐社区”指标评估体系

    (二)以发展创新为理念,完善“五星级和谐社区”指标评估体系

   二 “五星级和谐社区”的创建与评估

    (一)以群众参与为基础,广泛开展“五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1.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宣传、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2.围绕“三个共同”,为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搭建平台

     3.完善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拓宽社区成员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渠道

    (二)以群众受益为目标,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

     1.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2.深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3.广泛培育社会组织,创新社区服务运行模式

    (三)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持续开展“五星级和谐社区”评估工作

     1.评估由第三方独立操作

     2.评估尊重居民的评价和监督权利

   三 “五星级和谐社区”创建评估取得成效

    (一)建设干净社区,营造优美环境

    (二)建设规范社区,营造良好秩序

    (三)建设服务社区,营造便利生活

    (四)建设安全社区,营造安定生活

    (五)建设健康社区,营造幸福生活

    (六)建设文化社区,营造快乐生活

   四 “五星级和谐社区”创建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问题成为必须重点突破的瓶颈

    (二)城市管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三)社区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居民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 下一步推进五星级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思路

    (一)以督促履职为抓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二)以扶持后进为重点,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三)以服务群众为导向,提升居民满意度

    (四)以特色创新工程为载体,培育创新项目

  首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一 首都虚拟社会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违法犯罪的惩治

    (二)网络公众监督的现状

    (三)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四)互联网经营者的管理

   二 首都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相关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二)网络犯罪形势严峻

    (三)虚拟社会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四)网络黑公关势力有坐大的危险

   三 进一步完善首都虚拟社会管理的思考

    (一)要突出依法治理的理念

    (二)加快互联网管理立法的速度

    (三)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机制建设

    (四)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管理队伍建设

  2012年北京市境外媒体管理与服务工作概览

   一 境外媒体常驻京机构和记者的基本情况

   二 努力做好党的十八大期间境外驻京媒体引导服务工作

    (一)策划组织集体参观采访活动

    (二)支持配合北京市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

    (三)梳理确定驻京境外媒体采访点

   三 针对热点议题加强驻京境外媒体管理服务工作

    (一)京港洽谈会

    (二)首届京交会

    (三)北京医改新政

    (四)北京国际电影节

    (五)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成立大会暨北京香山旅游峰会

    (六)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

    (七)北京文化周活动

   四 加强境内外媒体合作交流工作

    (一)联合境外媒体宣传报道

    (二)增进境外驻京记者联谊

    (三)精心谋划北京市采访点线建设

   五 加强境外媒体北京报道舆情研判分析工作

 《首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2012~2013)》编委会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本书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为核心团队,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基层干部等各方人员共同撰写的关于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总报告、实有人口篇、治安管理篇、矛盾化解篇、社会组织篇、虚拟社会篇、特殊人群篇、基层治理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北京市社会管理各领域的发展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2013年走势进行了预测。2012年,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仍沿着精细化方向深入发展,首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被明确为指导全市社会管理工作的协调、议事、督导机构,网格化和社区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初步建成,取得明显成效;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帮扶力度显著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优化,确保了党的“十八大”的安全召开;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正式起步,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提速,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不断加强;微博实名制正式实施,虚拟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首都社会管理创新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但与广大市民的要求以及世界城市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社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多头管理问题没有解决;社会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社不分、权责不明问题依然存在,依法自治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实有人口管理的思路不够清晰,流动人口期盼已久的居住证制度仍未出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比较少,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上述问题,本书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可行建议。

安苏:《社会组织登记将开绿色通道》,《北京青年报》2012年12月8日。

岳金柱、宋珊、曹昊:《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推进北京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的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2)》,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2。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1)》,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0)》,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0。

马凯:《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全文)》,2013年3月12日,新华网。

丁向阳:《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2)》,北京出版社,2012。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北京社会建设年鉴(2012)》,北京出版社,2012。

岳金柱、宋珊、曹昊:《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推进北京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的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

杨丽:《“枢纽型”社会组织研究——以首都为例》,《学会》2012年第3期。

《北京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创社团管理新路》,《法制日报》2011年3月6日。

《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200万人 志愿服务正式计时》,《北京日报》2013年3月6日。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

刘建伟:《加强人户分离人口的社会管理》,《中国人口报》2011年10月21日。

迟松剑:《北京市市域内人户分离观察》,《城市问题》2011年第5期。

周海旺、杨昕:《中国城市人口人户分离状况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吴丽丽、段成荣:《北京市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状况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王莉:《北京市内人户分离状况——基于户籍登记的分析》,《人口研究》2011年第2期。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2008年第6期。

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侯亚非、尹德挺:《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特征——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载《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侯亚非、尹德挺:《北京市外来人口特征及迁移原因分析》,载《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课题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殷星辰、袁振龙等:《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首都综治办编《首都综治重点调研成果汇编(2012年)》,内部资料,2013。

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专题调研组:《建设世界城市中首都治安管理工作探析》,《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王发曾:《城市犯罪空间》,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张远煌:《论罪前情景》,《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彭勃、陶丹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本土化问题初探》,《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靳江好、王郅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孙立平、沈原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领导者》2010年4月总第33期。

孙立平:《和谐社会重在机制建设》,《中国改革》2005年第4期。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2009~2013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09~2013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2年北京仲裁委员会工作总结。

张宗林、陈小君等:《涉农信访与社会稳定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011年、2012年《北京市“社会矛盾指数”研究报告》。

龙露:《2012年北京市GDP增速7.7% 人均GDP13797》,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macro/more/201301/20/t20130120_24044433.shtml。

张建枢、李杰:《“医患换位思考双体验”活动的思考》,《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第8期。

马媛:《新时期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首都医药》2012年第6期(下)。

丁子琴:《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 努力构造和谐社会》,《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年第6期。

宋平、张少会:《医患纠纷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期(下)。

李香红:《妥善处理医患纠纷的一些思考》,《中医药管理》2010年第18期。

谭秋蓉:《关于医患纠纷及解决对策的探讨》,《企业家天地》2009年第6期(下)。

郭永松等:《国内外医患关系现状的成因比较》,《医学与社会》2008年第11期。

刘兰秋等:《域外医患关系的现状及成因探析》,《中国医院》2011年第3期。

李怀胜:《社区矫正工作实操指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汤道刚:《社区矫正制度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吴铁钧、王振华:《吸毒预防的理论与实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李燕、陆林:《艾滋病与药物滥用》,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曹连元:《社区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徐美君:《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基于实证和比较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

于国旦、许身健:《少年司法制度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胡春莉:《未成年人刑罚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赵俊:《少年刑法比较总论》,法律出版社,2012。

美国量刑委员会:《美国量刑指南》,刘振亚、赵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

朱竞若、余荣华:《五十座“唐家岭”的变迁——首都城乡结合部五十个重点村建设的启示》,《人民日报》 2012年2月25日。

宋贵伦:《网格化:网络化服务 格式化管理》,《北京日报》2012年6月18日。

评论员:《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前线》2012年第6期。

徐飞鹏、王砚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全市推开》,《北京日报》2012年5月31日。

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魏青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赵志云、钟才顺、钱敏锋:《虚拟社会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彭兰:《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钟瑛、刘瑛:《中国互联网管理与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张平、郭凯天:《网络法律文库:互联网法律法规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陈力丹:《2012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王佳航:《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