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GT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2008—2009)

SSAPID:101-8017-6736-06
ISBN:978-7-5097-0718-0
DOI:
ISSN: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两型

[内容简介] 本书融合国内外众多权威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城市运营决策者的权威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其他城市圈发展案例,在全面、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科学的预测与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武汉城市圈蓝皮书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中文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序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报告

  2008~2009年武汉城市圈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二 2008年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1.总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三大需求表现旺盛

    3.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三次产业发展仍不均衡

    4.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生产效益较快增长

    5.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6.金融运行基本稳定

    7.前三季度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回落

    8.武汉城市圈是全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9.武汉城市圈居中部三大城市群第二位,中心城市居首位

    10.改革试验稳步推进

   三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城市评价

     1.两型城市评价指标

     2.两型城市总体评价

     3.指标分类情况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企业评价

    (三)武汉城市圈“节能绿色示范楼盘”评价

   四 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武汉城市圈面临的形势

    1.全球经济继续遭遇寒流,对武汉城市圈发展影响有限

    2.借助国家提振内需和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快发展武汉城市圈

   五 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挑战

    1.城市体系发育尚处在初级阶段,次级中心尚未形成

    2.一体化尚处在初级阶段

    3.两型社会建设在探索中起步

    4.产业集聚和融合尚处在初级阶段

    5.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矛盾突出

   六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

    2.构建武汉城市圈新型区域治理模式

    3.推进“三圈”模式,建设开放型武汉城市圈

    4.增强武汉辐射力,带动圈内经济全面发展

    5.大力发展区县经济,突出产业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助推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7.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区

    8.明确具有两型社会理念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与发展

    9.努力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

    10.实施更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探索节能减排的新思路

    11.加快试验武汉城市圈农地流转制度

    12.努力争取在武汉市设立中部区域性排放权交易所

    13.建议在武汉市设立国家环保产业基地

    14.打造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2008~2009年武汉城市圈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当前形势

    (一)人口质量逐步提高

     1.人口数量保持低速增长

     2.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3.人口结构逐渐优化

    (二)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1.收入稳步增长

     2.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3.家庭财产不断增多

    (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成果

     2.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4.建设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5.完善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四)社会环境不断优化

     1.突出重点,强化节能减排

     2.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3.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工环境

    (五)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1.努力扩大就业

     2.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3.提高城乡救助水平

    (六)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1.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2.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3.加大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

     4.建立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二 基本评价

    (一)总体水平评价分析

    (二)人口质量评价分析

    (三)生活水平评价分析

    (四)社会事业评价分析

    (五)社会环境评价分析

    (六)社会保护评价分析

   三 发展对策

    (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人口性别比失衡,老年人口比加大

     2.收入差距较大,消费结构欠佳

     3.教育资源不均衡,医患矛盾仍然突出

     4.文化设施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5.节能减排压力大,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6.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公共安全出现新问题

    (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支付能力

     3.增加教育投入,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5.积极推进卫生改革,加强对医疗服务监管

     6.强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人工环境的建设

     7.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推进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食品药品的监控

 专题篇

  2008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报告

   一 总体报告

    (一)2008年改革试验成果丰硕

     1.研究、起草和上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2.以批复为标志,全国第一个正式启动的改革试验城市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3.成立了武汉城市圈综改办

     4.召开多层次研究论坛,广泛宣传发动

    (二)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特点

     1.改革试验区总体规划批复最快

     2.主体政策未具备唯一性

     3.大项目的落户还不够踊跃

    (三)加快改革,着力体现先行先试

   二 分市报告

    武汉市

     (一)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四)开展绿色建筑示范

     (五)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七)加强水环境治理

     (八)着力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九)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十)实施城市节电工程

     (十一)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十二)全面铺开两型创建活动

    黄石市

     (一)2008年两型社会建设情况

      1.组织开展了两型社会建设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2.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及改革试验探索工作

      3.组织策划了一批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支撑项目

      4.积极开展了争取国家和省重大政策支持的有关工作

     (二)2009年改革试验的工作重点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推进生态环保城市建设

      3.大力发展两型产业

      4.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6.推进金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鄂州市

     (一)2008年两型社会建设情况

      1.积极与省对接,修改完善各项规划

      2.实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3.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推进各项改革

      4.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6.积极策划项目,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2009年改革安排

      1.在组织创新上进行探索和突破,组建三个机构

      2.在载体创新上进行探索和突破,搭建四个平台

      3.在机制创新上进行探索和突破,重点推进六项改革

      4.在要素创新上进行探索和突破,开展六项试点

      5.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全力实施七大工程

    黄冈市

     (一)2008年主要工作

      1.广泛宣传发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

      2.建立领导机构,工作专班落实

      3.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实施体系初步形成

      4.积极开展对口衔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进展

     (二)2009年工作安排

      1.大力推进“一区两带”先导区建设

      2.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3.全面启动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

    孝感市

     (一)2008年主要工作

      1.成立领导机构和专家顾问委员会

      2.编制完成孝感“15311”工作方案

      3.开展了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策划工作

      4.着力推进了重大项目前期启动和建设工作

     (二)2009年工作安排

    咸宁市

     (一)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先行先试”

     (二)强化政府主导,突出“协调协作”

    天门市

     (一)2008年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工作

      1.健全完善组织保障和工作推进机制

      2.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3.大力促进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4.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

     (二)2009年工作

      1.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3.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6.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仙桃市

     (一)2008年工作

      1.广泛开展调研,抢抓工作主动

      2.健全组织机构,高位推进综改工作

      3.科学规划,全面制定综改15131方案

      4.强化对接,狠抓项目建设

      5.把握工作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改革前期启动工作

     (二)2009年工作计划

      1.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1个专项)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领域(2个专项)

      3.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领域(3个专项)

      4.促进土地集约利用(2个专项)

      5.促进扩大开放领域(1个专项)

      6.财税金融支持领域(1个专项)

      7.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领域(2个专项)

    潜江市

     (一)全面启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1.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2.认真编制“五个专项规划”及重点项目清单

      3.认真组织编制潜江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潜江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

      4.强力推进城市圈产业互动

     (二)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1.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促进扩大开放

      4.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促进城乡统筹和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

      5.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财税金融支持

      6.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2008年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

   一 总体报告

    (一)武汉城市圈的现状特征

     1.武汉城市圈运行情况良好

     2.城市圈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3.武汉一城独大的特征突出

    (二)武汉城市圈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

   二 分市报告

    武汉市

     (一)以完善领导协调机构为基础,有效推进跨行政区的区域联合

      1.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构建制度化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

      2.积极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中介机构发挥桥梁作用

     (二)以加强产业合作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1.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2.以专题合作为抓手,扎实推进“五个一体化”

      3.利用各种会展活动,联手开展招商引资

      4.加强农业合作,促进武汉城市圈农业一体化发展

     (三)以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1.完善互动发展机制,推进武汉城市圈开发区发展

      2.建设区域孵化器网络,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3.整合科教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

     (四)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2.着力推进跨区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着力推进东西湖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五)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着力点,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1.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2.充分发挥武汉金融辐射和服务区域的功能,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3.巩固发展全国性、区域性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黄石市

     1.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开始加速

     2.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步伐

     3.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有了新举措

     4.城乡建设一体化有了新进展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稳步推进

    鄂州市

     (一)鄂州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主要成效

      1.谋篇布局,加快实现规划对接

      2.快速推进,加快实现交通对接

      3.依武而昌,加快实现产业对接

      4.整合资源,加快实现市场对接

      5.协调发展,加快环境保护对接

      6.携手前进,加快兄弟城市对接

     (二)鄂州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做好规划对接工作

      2.继续抓紧做好基础设施对接工作

      3.进一步加快产业对接进程

      4.努力摸索葛店、东湖高新区共建的新机制

      5.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开发和保护好梁子湖、红莲湖资源

    黄冈市

     1.认真做好规划对接

     2.继续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3.不断深化优势产业对接

     4.着力抓好区域市场对接

     5.积极拓展科技与教育对接

     6.促进城乡建设与生态对接

    孝感市

     (一)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成效

      1.汉孝两地互动紧密

      2.承接辐射效果明显

      3.服务配套进展顺利

      4.共享互连融合提速

     (二)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重点

      1.以六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辐射上取得新突破

      2.以突破深度融入“瓶颈”为重点,在先行先试上取得新突破

      3.以承接“两个转移”为重点,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上取得新突破

      4.以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为重点,在打造“同城效应”上取得新突破

      5.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重点,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咸宁市

     1.加快推进产业对接

     2.加快推进金融对接

     3.加快推进土地占补平衡合作对接

     4.加快推进交通对接

     5.加快推进旅游对接

    天门市

     (一)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2.加快产业发展一体化

      3.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

      4.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

      5.加快环保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二)2008年主要工作措施

      1.加快促进产业升级

      2.加快五个对接步伐

    仙桃市

     (一)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主要工作

      1.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对接网络

      2.继续搭建项目对接平台,不断发展园区经济

      3.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4.举办圈内招商,促进银企合作

      5.开展科技创新,促进圈内合作交流

      6.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圈内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二)对接武汉城市圈的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

      1.对接的基本原则

      2.对接的重点领域

    潜江市

     (一)推进“五个一体化”进程

      1.强化产业对接,加快产业布局一体化进程

      2.推动市场融入,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

      3.积极发展交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进程

      4.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5.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加快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

     (二)2008年主要工作

      1.加强宣传动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2.全面开放融合,实行“无缝对接”

      3.进一步抓好项目对接工作

  2008年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建设评估报告

   一 两型城市评价的目的

   二 两型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指标

    1.两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

    2.两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二

   三 武汉城市圈两型城市总体评价

    1.排名情况

    2.指标分类评估情况

    3.主要城市节能环保建设报告

 综合篇

  以大开放思维研究武汉城市圈

   一 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优势及弱势

    1.城市圈的总体实力太弱

    2.武汉首位度过高

    3.武汉城市圈的人均指标比较低

    4.武汉市没有百强县,远城区经济比较薄弱

   二 要学习长株潭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1.五大工程

    2.十大改革

   三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要有大眼光、大智慧

    1.研究武汉的潜力与定位

    2.制定“十八星旗”型的产业布局

    3.在武汉城市圈中“大圈套小圈”

    4.研究发展飞地经济,寄希望于武汉圈内外的企业和全民创业

    5.实行“1+8+3”的组合,最终是与两个省域副中心的对接

    6.设立副省级的城市圈发展局

    7.武汉、长沙试验区两区合作

    8.两型政府先行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总体思路

   一 总体思路

    1.总体目标:“两个率先”,即率先走出一条中部特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和率先在全国建成生态城市群

    2.具体目标: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五项指标,即绿色GDP、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节地造地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3.实施阶段

   二 重点领域

    1.从发挥大武汉综合性工业基地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引领作用出发,力争在两型产业建设上率先突破

    2.从发挥武汉城市圈是科教大圈、湖北是科教大省的优势出发,力争在两型技术建设上率先突破

    3.从发挥湖北“千湖之省”、武汉城市圈“百湖之圈”,大江大湖一体的优势出发,力争在两型湖区生态建设上率先突破

    4.从发挥大武汉核心增长极和带动作用出发,力争“1+8”在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科技同兴、环保同治中率先突破

   三 基本对策

    1.变观念

    2.强改革

    3.重机制

    4.缓称“极”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思考

   一 两型社会建设与“两个协调”发展是四位一体的目标和任务

   二 产业集聚:实现“四位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

    1.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流动集聚,才能优化城市圈各城市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2.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流动集聚,才能形成城市圈分工合作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城乡整体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3.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流动集聚,才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

    4.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流动集聚,才能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奠定根本的基础

   三 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实现四位一体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 完善区域发展功能:实现四位一体发展的主要依托

    1.区域产业高地,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龙头

    2.以资源配置功能为核心的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3.推进大开放战略,构建城市圈乃至中部的区域性开放中心

    4.充分发挥武汉科技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

  从武汉城市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

   一 城市群的裂变与聚变

    (一)城市群的裂变

    (二)城市群的聚变

   二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条件

    (一)相邻城市群辐射层的重叠

    (二)汉长昌高速环路已经成型

    (三)文化经济联系十分紧密

    (四)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三 武汉:从武汉城市圈龙头走向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

   四 整合后的长江中游大城市群有可能冲刺第四极

  基于空间节约视角的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一 两型社会建设与国土空间节约

   二 武汉市国土空间资源现状分析

    1.土地资源稀缺且利用结构不合理

    2. 城市空间扩展无序

    3.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

    4.产业空间不合理

    5.城市功能结构不明显

   三 国土资源节约的空间策略

    1.构建立体化的城市建设格局

    2.引导轴线式的城市空间扩展方式

    3.形成网络化的城市交通体系

    4.组建组团式的城市产业布局

    5.形成圈域结构的城市功能格局

   四 结语

  武汉城市圈产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产业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

    1.区域产业优势的主成分分析法

    2.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区位商分析法

   三 研究思路、样本数据和计算说明

   四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湖北省优势产业的识别

     1.指标的选取

     2.数据的处理

     3.湖北省优势产业的选取

    (二)武汉城市圈工业各行业区位商

    (三)基于湖北省优势产业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专业化产业分析

    (四)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五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六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专业化产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二)基于产业价值链促进武汉城市圈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

    (三)促进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对推动武汉城市圈区域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武汉城市圈产业流动研究报告

   一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产业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

     1.产业发展明显加速

     2.产业流动日益显著

     3.产业结构开始优化

     4.集聚发展成为共识

     5.区域融合逐步深化

    (二)促进产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依然面临艰巨任务

     1.产业结构和布局杂乱

     2.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3.产业环境尚需完善

     4.区域产业格局不优

     5.产业发展模式粗放

     6.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三)引导区域产业合理流动正当其时

     1.是城市圈各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2.是城市圈形成分工合作配套的一体化产业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圈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区域竞争力的需要

     3.是打造沿海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的需要。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正在不断扩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也在加剧

     4.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 引导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流动的总体思路

    1.确定产业优势发展区域

    2.在最具有优势的区域打造最有活力的产业集聚区

    3.推动产业加快向优势集聚区流动

    4.构建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5.打造更具优势的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地

    6.探索新型产业发展道路

   三 引导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流动的基本框架

    (一)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1.产业区块

     2.各市优势产业格局

    (二)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1.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性功能

     2.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交易性功能

     3.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性功能

    (三)产业流动的总体格局

     1.电子信息产业

     2.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3.冶金产业

     4.装备制造业

     5.纺织服装产业

     6.化工产业

     7.建材产业

     8.轻工产业

     9.食品饮料工业

     10.造纸产业

     11.其他轻工产业

   四 促进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流动的政策措施

    1.加快观念更新,提高推动产业流动集聚的自觉性

    2.着力深化改革,突破影响产业流动的体制障碍

    3.完善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优势产业聚集区

    4.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5.建立工作机制,促进产业流动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

   一 城市圈与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

    (一)城市圈的基本理论

     1.城市圈概念

     2.城市圈的形态

     3.城市圈的发展阶段

     4.城市圈的基本特性

    (二)城市圈与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的关系

   二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评价

    (一)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现状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评价

     1.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2.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评价

   三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现状随

     1.产业结构朝垂直一体化方向演进

     2.产业布局向互补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3.产业组织方式向集群方向发展

     4.产学研对接和科教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为产业一体化提供了推动力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规模较小

     2.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设计不合理

     3.武汉城市圈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

     4.缺乏有效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

     5.整合协调不够

    (三)制约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原因

     1.思想障碍

     2.体制障碍

     3.基础设施障碍

   四 促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增强推进产业一体化的合力

    (二)找准突破体制障碍的现实路径,把握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三)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

    (四)强化武汉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五)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和税收体制改革

    (六)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构建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

    (七)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动态竞争优势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一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正式制度环境

     1.中央政府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

     2.湖北省政府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

     3.武汉城市圈市、县、区政府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环境

     1.社会关系网络

     2.信任氛围

     3.创新环境

   二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概况和基本模式

    (一)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1.总体规模

     2.地区分布

     3.行业分布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模式

     1.创新型(高端道路)产业集群和低成本型(低端道路)产业集群

     2.原生型产业集群和嵌入型产业集群

     3.其他发展模式

   三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促进对策

    (一)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亟待完善

     3.产业集群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治理

    (二)促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产业集群的规范治理

    2.建立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体系

    3.加强区域间产业集群网络构建

    4.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5.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6.发展循环经济

  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研究

   一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人才资源现状、特点

    (一)人才资源现状

     1.武汉市人才资源状况

     2.周边城市状况(以黄石、咸宁、孝感三个调研城市为例)

    (二)人才资源特点

     1.总量较大,但竞争力不强,缺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两型产业的急需人才

     2.人才的区域分布—强多弱(—强八弱),缺乏自由与有序流动

     3.人才的结构不合理

     4.人才成阶梯性流失

    (三)8市人才需求结构简要分析

     1.武汉市——高速发展中的特大中心城市

     2.黄石——快速发展中的工业城市

     3.其他城市——以仙桃为例

   二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人才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体制机制障碍

    (一)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进展与问题

     1.进展

     2.主要问题

    (二)体制机制障碍

     1.缺乏协调9市人才一体化的权威机构,致使各自为政

     2.缺乏人事政策法规的统一体制,阻碍圈内人才流动

     3.缺乏人才市场的互动对接机制

     4.缺乏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5.缺乏人才互补机制

   三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观念更新

    (二)建立自由流动与有序流动相结合的互利共赢模式

    (三)圈内整个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与各市有特色的人才建设相结合,形成人才一体化建设与多元化格局

    (四)以项目合作、企业合作、开发园区合作为载体,以产业一体化促进人才共建共享

    (五)以加快人才市场一体化为中心环节,推进人才共建共享

    (六)以圈内的人才合理流动与人才的培养引进相结合

    (七)加大党政人才的圈内流动密度

    (八)可选择适宜的区域作为两型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行试验区

    (九)建立高位协调机制

  构建武汉城市圈新型区域治理模式的探索

   一 区域治理的内涵

   二 区域治理模式的类型

    1.国外都市区的治理模式

    2.国内城市群的治理模式

    3.国内学者对城市圈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几种观点

   三 武汉城市圈区域治理的现状

    (一)武汉城市圈区域治理模式的现状

     1.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

     2.省、市政府部门和专题联席会议

     3.省、市推进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武汉城市圈区域治理的特点

     1.在同一个省级行政区之下

     2.政府主导的意识浓厚

     3.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比较薄弱

     4.城市圈的政府治理机构尚处在较低级阶段

     5.区域治理的目的和诉求比较单一

     6.主要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 构建武汉城市圈新型区域治理模式的建议

    1.构建武汉城市圈新型区域治理模式的思路

    2.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治理模式的基本设想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的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研究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

   三 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外做法——以英国为例

    1.加强领导,健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2.制定政府整体信息技术战略,协调电子政务建设

    3.制定全国统一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指南,规范电子政务进程

    4.建立政府安全内联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5.建立政府统一的公共网关,整合信息系统资源

   四 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的设想

  两型社会理念下的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研究

   一 两型社会与主体功能区的内在联系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

    (二)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三)主体功能区与两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二 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缩小城市圈域内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优化城市圈域内产业布局

    (三)有利于转变城市圈域内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四)有利于改善城市圈的生态环境

    (五)有利于增强城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三 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建设应体现两型社会理念

    (一)构建具有两型社会理念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二)明确具有两型社会理念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与发展

     1.重点开发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2.限制开发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3.禁止开发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三)实施具有两型社会理念的主体功能区分类政策措施

     1.重点开发区域政策措施

     2.限制开发区域政策措施

     3.禁止开发区域政策措施

  武汉与周边8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研究

   一 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理论和实践

   二 武汉与周边8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测算

   三 武汉城市圈和中部其他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比较分析

   四 加强武汉城市圈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几点建议

  武汉中部金融中心建设及其政策研究

   一 武汉建设中部金融中心的作用和意义

    (一)金融中心对于城市圈经济发展具有引致效应并发挥核心作用

    (二)金融中心有利于区域经济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三)金融中心可加快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合作进程

    (四)金融中心可通过科学的区域性金融投向来缩小区域性差距和各区域和谐发展

   二 武汉建设中部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

    (一)国际上主要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武汉基本具备的条件

     1.区位优势

     2.经济优势

     3.市场优势

     4.政府作用

   三 目前武汉建设中部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一)金融体系还不健全,金融总部效应难以显现

    (二)金融生态环境还不理想,对异地信贷资金吸纳能力偏低

    (三)融资功能发挥依然欠佳,区域金融市场特色尚未形成

     1.吸引外援融资能力较弱

     2.融资市场特色尚未形成

    (四)金融创新活力依然不足,金融服务质量相对低下

   四 武汉建设中部金融中心的发展思路与推动措施

    (一)国内城市建设金融中心经验借鉴——以沈阳为例

     1.明确目标,完善政策

     2.打造载体,促进集聚

     3.加强引导,促进交流

    (二)武汉金融中心的三个5年发展战略

    (三)快速推进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的主要措施

     1.建立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

     2.创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3.创新适宜城市圈经济发展的金融机制

     4.营造适应市场高度开放的金融生态环境

   五 武汉促进中部金融中心建设的制度创新

    (一)中部武汉与西部三城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政府作用和政策实践

     1.中西部拟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态势

     2.中西部四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措施

     3.中西部四城市促进金融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

    (二)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举措与政策分析

    (三)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举措与政策的创新建议

  武汉与我国三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一 本文研究思路、数据与方法

   二 武汉与我国三大经济中心经济规模总量比较

   三 武汉与我国三大经济中心产业结构总体比较

   四 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对比分析

    1.横向的比较分析

    2.纵向变化的比较分析

   五 第三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六 结论与启示

  武汉市生态足迹与城市发展质量研究

   一 生态足迹理论与计算方法

    (一)生态足迹理论

    (二)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1.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

     2.生态足迹

     3.生态承载力

    (三)武汉市生态足迹计算

     1.数据来源与研究账户组成

     2.武汉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二 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及评价方法

    (一)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

    (二)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的模型和方法

     1.数据来源和评价指标确立

     2.对指标进行取值和计算

    (三)武汉市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结果

   三 武汉生态足迹与城市发展质量相关性分析

    (一)生态足迹变化与城市发展质量的关系

    (二)生态足迹强度与城市发展质量的关系

   四 结论与讨论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大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一 两型社会建设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1.两型社会建设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本质内涵

    2.两型社会建设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共同点

    3.两型社会建设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侧重点

   二 大冶市的“双重机遇”内涵

    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大冶市的积极意义

    2.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对大冶市发展的历史性推动

   三 大冶市利用“双重机遇”的基本策略

    1.转变发展模式

    2.克服突出问题

    3.创新体制机制

    4.争取政策支持

   四 大冶市利用“双重机遇”的基本方向

    1.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2.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3.生态建设的基本方向

   五 大冶市利用“双重机遇”的重大措施建议

    1.开展深入的区域综合规划

    2.扩大与武汉城市圈的联系和衔接

    3.率先开展两型社会相关改革试点

 附录

  附录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附录2 国务院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

  附录3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一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1.主要目标

     2.主要任务

   二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

    (一)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

     1.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

     2.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

     3.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4.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途径

    (二)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1.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

     3.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的长效机制

     4.完善水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5.探索生态环保建设新途径

    (三)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1.探索建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

     2.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机制

     4.创新产业园区互动机制

     5.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

     1.建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机制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探索建立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4.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五)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和管理的体制机制

     2.建立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

     3.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4.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5.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

     6.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7.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六)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

     1.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

     2.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健全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创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

     5.完善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

    (七)创新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金融体制机制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2.推进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

     3.推进金融主体建设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5.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八)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1.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2.营造承接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体制环境

     3.完善“大通关”制度

     4.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

     5.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九)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建立健全武汉城市圈政府间高效协调机制

     4.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三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明确分工负责

    (三)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四)加强改革试验项目管理

    (五)做好综合评价

    (六)营造改革良好氛围

    (七)紧紧依靠国家有关部门推进改革试验工作

  附录4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

   一 改革试验主要内容

    (一)资源节约领域(4项)

     1.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

     2.资源价格制度改革试点

     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

     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试点

    (二)环境保护领域(6项)

     1.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

     2.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试点

     3.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4.水环境保护改革试点

     5.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

     6.推进清洁生产试点

    (三)科技创新领域(5项)

     1.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

     2.区域创新体系示范建设

     3.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

     4.推进人才一体化建设

     5.人力资源开发试点示范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领域(4项)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改革试点

     2.两型产业发展改革试点

     3.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

     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试点

    (五)统筹城乡发展领域(7项)

     1.新农村建设改革试点

     2.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

     3.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革试点

     4.综合交通改革试点

     5.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6.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7.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六)节约集约用地领域(4项)

     1.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

     2.城市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

     3.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

     4.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改革试点

    (七)财税金融领域(4项)

     1.财税体制改革试点

     2.金融机构改革试点

     3.金融市场改革创新试点

     4.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八)对内对外开放领域(3项)

     1.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

     2.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3.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九)行政管理领域(1项)

   二 改革试验责任分工

   三 改革试验工作要求

    1.完善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

    2.规范有序推进改革试验

    3.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

    4.健全改革试验工作制度

  附录5 武汉城市圈五个专项规划纲要综合简编

   空间规划

    一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

    二 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

     1.空间规划理念

     2.空间发展目标

    三 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与布局

     1.空间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

     2.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

     3.城乡居民点规划布局

     4.第二、三产业空间布局

     5.农业发展空间布局

     6.林业发展空间布局

     7.综合交通网络布局

     8.生态网络布局

     9.土地综合利用与保障

    四 规划实施指引和保障措施

     1.综合分区发展规划指引

     2.先导性工程规划指引

     3.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交通规划

    一 规划思路

     1.整合资源

     2.重点突破

     3.衔接优化

     4.重在操作

    二 现状评价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三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功能定位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功能定位

    四 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08~2012年)

     远期目标(2013~2020年)

    五 发展重点

     1.率先在推进武汉新港建设上取得突破

     2.率先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运输服务上取得突破

     3.率先在铁、公、空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上取得突破

     4.率先在优化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上实现突破

     5.率先在打造两型交通实践上取得突破

    六 规划布局

     1.构筑三圈

     2.完善七通道

     3.打造六枢纽

     4.建设一系统

    七 实施方案

     (一)实施安排

      1.三圈

      2.七通道

      3.六枢纽

      4.一系统

     (二)投资规模

    八 规划实施前景

    九 保障措施

   产业规划

    一 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背景

     1.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2.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3.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二 产业发展定位

    三 产业发展现状

    四 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原则

    五 产业发展目标

    六 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七 产业发展重点

    八 主要保障措施

   社会事业规划

    一 发展基础

     (一)总体评价

     (二)优势资源

      1.科技资源优势

      2.教育资源优势

      3.人才资源优势

      4.文化资源优势

      5.旅游资源优势

      6.医疗卫生优势

      7.体育事业优势

     (三)薄弱环节

      1.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2.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3.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4.若干民生问题突出

    二 发展目标

     (一)发展理念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2.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

     (三)主要目标

      1.近期目标

      2.远期目标

    三 联动共享

     (一)人才项目对接

     (二)教育共建联动

     (三)科技互动促进

     (四)卫生资源整合

     (五)社会保障共享

     (六)旅游共建共享

     (七)文化共建共享

     (八)体育共建共享

     (九)住房联手共建

    四 专项计划

     (一)人力资源保障计划

      1.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均衡发展各类教育

      3.优化人才开发配置

     (二)健康生活保障计划

      1.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2.统筹城乡医疗保障

      3.加强基本医疗服务

      4.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居住改善促进计划

      1.建立住房保障体系

      2.建设宜居城镇乡村

     (四)社会公平促进计划

      1.建立合理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4.维护残疾人员合法权利

      5.建立健全权益维护体系

     (五)文化发展促进计划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精心打造荆楚文化品牌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加快文化业态发展步伐

     (六)社会服务促进计划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2.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3.加快发展养老服务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5.加强城乡社区建设

     (七)科技事业促进计划

      1.加强研究能力建设

      2.健全知识创新平台

      3.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五 体制机制

     (一)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二)积极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三)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四)积极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

     (五)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六)进一步创新科技体制和机制

     (七)开展体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八)改革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机制

    六 项目投资

     (一)投资总额及分类

     (二)资金来源及建议

    七 保障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供给能力

     (三)扩大社会参与力量,加快发展步伐

     (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升综合效益

     (五)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实现唯才楚用

   生态环境规划

    一 规划编制思路

    二 规划目标与指标

     1.规划目标

     2.规划步骤

     3.规划指标说明

    三 规划主要任务

     1.构建城市圈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2.统筹城市圈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3.创新城市圈的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4.实施城市圈的重点工程

     5.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 规划资金保障

     1.申请发行水环境专项治理债券

     2.提出设立城市圈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3.提出设立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基金

     4.建立并完善城市圈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5.开展环境税费改革试点

  附录6 武汉城市圈主要统计指标(2005~2007年)*

  附录7 武汉城市圈发展大事记(2001~2008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法律声明

 Abstract

 武汉城市圈蓝皮书编委会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其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达58051.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2%;区域常住总人口2987.65万人(2007年),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2.5%。截至2008年前三季度,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063.2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650.11亿元,占全省的6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5.89亿元,占全省的63.2%;海关进出口总额127亿美元,占全省的8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5.5亿元,占全省的55.5%。武汉城市圈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其中武汉市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其经济总量、生产规模、发展质量和体制基础,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均具有明显优势,综合经济实力在中部地区城市中居于首位。2002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由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并启动,几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3428号)。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改革探索和部署,有利于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以来,武汉城市圈内各市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合作更加紧密,一批重大项目已经进入前期工作或启动。如武汉新港、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和设立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工作等。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获批,武汉城市圈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支点地位逐步凸显。武汉城市圈社会与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推动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建设,引导两型社会的创新实践,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