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0

个人资产账户与贫困治理图书

Personal Assets Account and Poverty Governance

SSAPID:101-8015-0790-65
ISBN:978-7-5097-6806-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将资产社会政策与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结合起来,将资产建设理念与现有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个人资产账户。由于资产账户具有养老、医疗、房居、教育、投资理财、社会治理等多种功能,尤其是对于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状况有着无可替代的效能,因此本书认为中国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再到资产账户制,当属社会保障制度的又一次革命性演进。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刘振杰
编 辑:张丽丽;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图表目录

 前言

 索引

 The Chart Directory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

   一 题目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1.现代社会保障核心价值理念的必然要求

    2.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要求从制度上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3.国民储蓄率的降低要求个人资产账户充分发挥基金积累优势

    4.人口红利逐步转化为养老金红利、资本红利

    5.实施个人资产账户的国际背景

   二 题目所涉及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拟完成的知识创新

   一 将资产建设理念引入个人账户

   二 将资产建设理念引入当前正在推行的社会保障卡

   三 将统账结合制逐步转化为综合账户制

   四 将资产账户制逐步引入贫困治理领域

   五 将资产账户制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一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资产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

    2.发展型社会政策

    3.资产社会政策

    4.资产建设

    5.个人发展账户

   二 个人账户及其发展趋势

    1.个人资产账户、完全个人账户与名义账户的区分

    2.国际上个人账户广泛建立

    3.主张养老金个人账户尽快做实

    4.主张个人账户的功能有待提升

    5.主张建立投资型个人账户

    6.以个人账户的建立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7.为体现制度的公平性要进一步压缩个人账户的规模

    8.不主张建立个人账户

   三 名义账户制

    1.名义账户制的适应性

    2.以名义账户制助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主张个人账户不能做实,实行名义账户制

    4.名义账户制的现实局限性

   四 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

    1.现收现付制的合理性

    2.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

   五 统账结合制

    1.统账结合制的历史适应性

    2.统账结合制弊端渐露,空账问题十分严重

    3.统账结合制不利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六 资产建设与贫困治理

    1.资产建设与反贫政策的结合

    2.以资产为基础的完全综合账户

    3.将资产建设理念应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七 社会救助与个人责任

   八 将资产建设理念引入社会保障领域意义重大

   九 借鉴国际经验,年金开始试水

   十 社会资本、场和势

  第六节 研究目标

  第七节 研究的难点及不足之处

   一 账户资金配置与账户基金的风险控制、保值增值问题

   二 资产账户及有关政策实施效果、绩效评估问题

   三 资产账户及有关政策对于极贫者的脱贫效果问题

   四 新制度产生新的贫富差距问题

 第二章 资产建设的缘起及个人资产账户创设

  第一节 资产建设的理论及实证缘起

   一 西奥多·舒尔茨:穷人的经济学及人力资本建设

   二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社会投资型国家的建构

   三 迈克尔·谢若登:资产建设(Asset Building)及个人发展账户的设立*

  第二节 个人资产账户的国际经验

   一 “美国梦”示范工程

   二 英国儿童发展账户

   三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账户制度

  第三节 国内资产账户建设情况

   一 台北“家庭发展账户”

   二 苏州沧浪区“圆梦计划”

   三 南京幼儿助学券*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个人资产账户的建立

  第一节 个人资产账户建立的必要性

   一 现行社保制度不利于人口的大规模自然流动

   二 现行社保制度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 现行社保制度诱使人们尤其是边缘群体坠入“福利陷阱”

   四 现行制度破碎化较为严重

   五 现行制度导致企业负担沉重、基金收不抵支

  第二节 个人资产账户建立的可行性

   一 国内外有大量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二 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可以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撑

   三 借助“金保工程”及正在推广的“一卡通”作为新制度的实施平台

   四 设立个人资产账户不会与现有制度产生碰撞

  第三节 个人资产账户的建立

   一 匹配率、匹配上限及时间限制

   二 个人资产账户资金构成的多元化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供款渠道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要逐步做大

    3.新农保及城居保个人账户已呈现资产积累色彩

    4.土地流转与被征地农民个人资产账户的建立

    5.探索新途径,扩大农民资产性收入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个人资产账户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协助养老照护

  第二节 医疗康复保健

  第三节 教育培训及人力资本提升

  第四节 个人及家庭应急

  第五节 储蓄投资理财

  第六节 促进社会交往

  第七节 社会风险管理

   一 社会保障再分配能力较弱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1.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2.当前诱发社会风险的主要民生问题

   二 社会保障改革的取向乃为增加社会控制力

   三 社会保护政策下的减贫活动

   四 个人资产账户可以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五 以资产建设促进社区建设

  第八节 小结

 第五章 个人资产账户与贫困治理

  第一节 关于贫困及致贫成因的界定

   一 早期的贫困定义

   二 关于致贫成因的诸多观点

    1.经济自由论

    2.人力资本低下论

    3.社会排斥与剥夺论

    4.能力丧失论

    5.权利缺失论

    6.贫困文化论

    7.个人或社会命运论

    8.综合因素论

   三 影响家庭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

    1.抚养比

    2.年龄结构

    3.家庭规模

    4.接受教育程度

    5.父母社会资本拥有程度

   四 贫困治理及其原则

  第二节 当前我国的贫困状况

   一 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二 农村社会保障的减贫效果有待提升

   三 反贫困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四 失地农民的贫困问题不容忽视

   五 残疾的发生亦为贫困的重要致因

   六 贫困的多维性趋于明显

  第三节 反贫困战略及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适当调整

   二 缺乏激励的扶贫措施容易助长依赖思想

   三 现行制度不利于增强穷人脱贫能力

   四 现行救助体制很容易滋生腐败

   五 对心理及精神脆弱群体关注帮扶不够

   六 “蚁族”、“穷忙族”等“新穷人”亟待帮扶

  第四节 资产社会政策在治贫工作中的角色担当

   一 资产社会政策的价值所在

   二 尽快调整贫困治理措施

   三 收入加资产的积累型扶贫策略有助于强化治贫效果

   四 为中低收入群体建立个人资产账户

   五 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为贫困人口增权赋能

   六 实行“救助渐退”,促进受助者尽快自立

   七 提高救助对象瞄准度和参与度,针对不同贫困类别采取不同措施

   八 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融合治贫

   九 赋予慈善、救助以及相关立法以更多的发展理念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资产建设与小额金融服务

  第一节 个人资产账户与小额金融服务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小额金融服务短缺导致低收入群体远离金融市场

  第三节 完善小额金融服务,增强扶贫功能的具体措施

   一 创建普惠型金融体系,开发低端金融产品

   二 把妇女作为家庭乃至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点

   三 加强小额信贷市场的监管

   四 小额信贷的市场化利率更有利于贫困群体

  第四节 新疆呼图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资产建设模式

   一 保险证质押贷款具有资产建设性质

   二 保险证质押贷款解决了农民燃眉之急

   三 保险证质押贷款模式可以为更多的边缘化群体提供帮助

  第五节 邮储资金回流,支持农户商户生产

  第六节 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格莱珉银行的无抵押小额贷款计划*

   一 格莱珉银行专门针对穷人开展小额贷款计划

   二 简单务实的GB模式运作方案

   三 穷人也有着较高的信誉度

   四 压缩最低生活保障,扩大小额贷款值得考虑

   五 格莱珉银行取得的巨大成就

   六 充分发挥格莱珉银行的商业性质,使扶贫更有效率

   七 先致的生存技能优于后赋的培训技能

  第七节 探索成立专业社会保障银行

   一 成立社保银行的动因

   二 成立社保银行的有利条件

   三 社保银行的风险控制

   四 社保银行的利息标准

   五 社保银行的规范运作

  第八节 小结

 第七章 个人资产账户的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个人资产账户需要嵌入资产建设理念

   一 个人资产账户的局限性

   二 资产建设理念嵌入个人资产账户的路径选择

    1.做实个人账户并充分放大其功能

    2.个人资产账户模式的进一步扩展

    3.个人资产账户模式的推广路径

   三 资产建设理念嵌入个人资产账户的功效及前景

  第二节 个人资产账户的建设与管理

   一 个人资产账户制度可以大大缩小管理成本

   二 个人资产账户基金需要保值增值

    1.多途径实现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

    2.完全累积制基金的投资收益

   三 强化个人资产账户建设管理的主要措施

    1.明确个人资产账户的产权性质

    2.以保险证质押贷款分散与控制资产账户的风险

    3.资产账户要适应生命周期内的多种需要

    4.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功能*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个人资产账户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第一节 个人资产账户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 体制内资金混乱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二 劳动力流动制度禁锢要尽快打破

   三 保障项目繁杂需要进行适度整合

  第二节 个人资产账户与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

   一 个人资产账户与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衔接

    1.提高城保包容度,加快城乡对接

    2.做好个人资产账户的资金转移接续工作

    3.加快推进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

    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应同步进行

   二 个人资产账户与个人医疗保险账户的衔接

   三 个人资产账户与“一卡通”的衔接

  第三节 个人资产账户与社会福利制度的衔接

   一 个人资产账户与教育制度的衔接

   二 个人资产账户与住房保障制度的衔接

    1.通过个人资产账户(资产社会政策)提高住房自有率

    2.住房公积金制度具有明显的资产社会政策取向

    3.“以房养老”乃资产社会政策的具体应用

   三 个人资产账户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1.高龄化趋势走强,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2.个人资产账户在老年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有所作为

    3.逐步开展老年护理保险工作

    4.逐步扩大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覆盖范围

  第四节 个人资产账户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全国统一

   一 我国社会保障近期发展目标:公平、可持续

   二 我国社会保障长期发展目标:走向普惠统一

   三 以个人资产账户助推全国统筹的实现

   四 以个人资产账户促进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当前的个人账户功能亟待扩展

   二 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让每个人拥有平等的资产积累权利

   三 制度设计要基于国情、域情

   四 强化政府与社会、市场多元互动合作的贫困治理及福利提供方式

   五 要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发展性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商务印书馆,2001。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阿西夫·道拉、迪帕尔·巴鲁阿:《穷人的诚信》,朱民等译,中信出版社,2006。

庇古:《福利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7。

边沁:《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95。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蒂莫西·M.马奥尼:《以资产为基础的扶贫策略》,《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和春雷主编:《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

黄建新:《反贫困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

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莫泰基:《个人账户与养老保障的功能剖析》,《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穆罕默德·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吴士宏译,三联书店,2006。

迈克尔·谢诺登:《穷人与资产: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展敏译,商务印书馆,2005。

迈克尔·谢若登:《美国及世界各地的资产建设》,《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自由选择:个人声明》,商务印书馆,1982。

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郑秉文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北京出版社,2010。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7。

孙炳耀:《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理论问题初探》,载杨团、葛顺道主编《社会政策评论(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唐钧:《资产建设与社会保障》,载杨团、葛顺道主编《社会政策评论(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王梦奎等:《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王振耀主编《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杨燕绥:《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建设》,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材料,2010。

虞和平:《经元善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88。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展敏:《存款与发展:个人发展账户中的预期应用与存款模式》,《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秀兰、徐月宾、方黎明:《中国农村减贫政策的反思和建议》,远东出版社,2005。

张英洪:《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郑秉文:《养老金改革:名义账户制的问题与前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人民出版社,2011。

郑丽珍:《贫困户储蓄诱因、理财教育与储蓄行为:以“台北市家庭发展账户”为例》,载《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朱青、路和平:《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研究——养老社会保障私有化问题评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

蔡昉:《重新思考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兼论国际经验的相关性》,《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8期。

褚福灵:《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由“地方粮票式”的保障到“全国粮票式”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论坛论文集》2007年第11期。

褚福灵:《“一卡通”之当下思考》,《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年第9期。

程胜利:《城市低保家庭的资产状况及其社会政策意涵》,《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董克用、孙博:《从多层次到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再思考》,《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

阳义南、董克用:《供款型加非供款型:扩大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覆盖面的政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期。

董洪斌:《从相信穷人到关爱客户——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化》,《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7期。

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丁怡、顾问君:《完善社保体系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信息报》2009年第4期。

杜明:《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中国证券报》2001年1月10日。

封进:《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范小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领路人》,《求是》2011年第7期。

高西庆、徐箐:《社保个人账户管理体制改革建议》,《财经》2008年第2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保障课题组:《分离体制转轨成本,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世纪之交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报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9期。

郭树清:《建立完全积累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最佳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

韩宇明:《2万亿社保基金面临高负利率风险》,《新京报》2011年8月11日。

韩熠:《我国养老保险运营效率问题探讨》,《天津经济》2011年第6期。

韩克庆、郭瑜:《“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

韩克庆:《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胡鞍钢:《中国“共同富裕”未来景象》,《人民论坛》2011年第12期。

胡秋明:《走向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第10期。

何玉宏:《当前中国贫富分化的社会学思考》,《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

姜贵红:《呼图壁模式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6期。

金彦:《浅谈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卢周来:《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科学决策》2005年第12期。

廖桂蓉:《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的社会资本研究》,《西北人口》2009年第7期。

李智远:《我国养老保险私有化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李敏懿、滕姗姗:《我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产权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1期。

李薇:《保障与发展的双赢——社会保护政策框架下的城市反贫困战略研究》,《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卢海元:《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突破与政策取向》,《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11期。

鲁思来、贡森、亚瑟·侯赛因:《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改中的保障到全球化的养老基金》,《经济社会比较》2004年第4期。

刘昌平:《养老个人账户基金资本化运营势在必行》,《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10日。

刘振杰:《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理念及实现途径》,《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刘振杰:《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可尝试个人综合账户》,《中国改革报》2011年9月28日。

刘振杰:《资产建设:新农保的新理念和新范式》,《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8期。

刘振杰:《综合发展账户: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人文杂志》2011年第9期。

刘振杰:《资产社会政策视域下的贫困治理研究》,《学术界》2012第8期。

刘振杰:《欠发达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网站,http://pri.pku.edu.cn:8081/pri/ltztbrowes.asp?Id=117。

卢山:《资产建设视域下的中国城市反贫困》,中国社会学网。

林闽钢:《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吕学静:《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目标与愿景——写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第5期。

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的解读》,《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马丁·费尔德斯坦:《实现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潜力》,《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2月24日。

马力:《国土部:靠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将缩小征地范围》,《新京报》2011年6月25日。

马忠:《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模式选择》,《新疆财经》2008年第1期。

马雁军、孙亚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与政府责任》,《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潘锦棠:《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六十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潘锦棠:《中国养老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仇雨临:《全民医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想》,《中国医疗保险》2012年第7期。

仇雨临:《多管齐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8期。

盛斌、苏卫东:《另类投资的诱惑——养老金资产投资房地产刍议》,《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第9期。

尚庆飞、宋书琴:《从积极福利到社会投资型国家》,《淮阴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沈坤荣、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事实特征及其政策含义》,《上海金融》2011年第12期。

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单大圣:《“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6月14日。

苏卫东:《“401K计划”与中国养老金改革》,《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第10期。

田书格、常馨月、李红艳:《新型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模式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9期。

唐钧:《城市低保制度、可持续生计与资产建设》,《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及完善养老保险体制的研究》,《开放导报》2006年第8期。

王石川:《能力扶贫才是釜底抽薪之道》,《市场报》2006年第5期。

王靖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阻碍及解决办法》,《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8期。

香伶:《养老社会保障关系中政府的作用分析》,《财贸经济》2000年第10期。

席恒:《试论我国养老保险的准市场化运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2年第9期。

肖严华:《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兼谈“十二五”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政策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肖璐:《美国个人理财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4期。

肖文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9期。

熊贵彬、黄晓燕:《资产社会政策在我国反贫困中的应用前景分析》,《思想战线》2005年第11期。

尹蔚民:《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第8期。

杨琳:《“十二五”社保制度安排》,《瞭望》2010年第10期。

杨立雄:《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7期。

杨立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8期。

杨立雄:《贫困线计算方法及调整机制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9期。

杨俊:《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真正保障了劳动者的养老保险权利》,《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杨燕绥、鹿峰、王梅:《事业单位应引领中国养老金结构调整》,《中国金融》,2010。

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思索》,《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8期。

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姚毅:《社会资本视角下贫困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甘肃农业》2011年第10期。

朱民:《“相信穷人”和商业化运作》,《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7月26日。

朱俊生:《以规则正义促进制度公平》,《中国社会保障》2012年第12期。

张新文、罗倩倩:《基于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农村贫困致因探讨》,《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张思思:《资产建设理论视域下的反贫困政策启示》,《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0期。

张伟兵:《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

张小也:《国外养老保险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光明日报》2002年7月2日。

赵志研:《“呼图壁模式”是这样诞生的》,《中国民族报》2008年2月1日。

张晨寒:《名义账户: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性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张时飞:《引入资产建设要素,破解中国农保工作困局:新疆呼图壁县的经验与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张时飞、唐钧:《中国贫困儿童救助:问题与对策》,《新视野》2009年第6期。

张晓莉、孔令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呼图壁模式”的推行困境研究》,《农业经济》2009年第4期。

赵祁、曾国平:《基于资产建设理论的中国反贫困政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赵耀辉、徐建国:《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机制问题》,《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一卷第1期。

宗新建:《浙江: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单独建账》,《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3日。

郑丽珍:《“台北市家庭发展账户”方案的发展与储蓄成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郑秉文:《“名义账户”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理性选择》,《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

郑秉文:《美社保基金财务可持续性领先欧洲百年》,《中国证券报》2010年8月20日。

郑秉文:《社保转移方案可以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1月8日。

郑秉文、齐传君:《“大一统”,社保改革的未来方向》,《宁波经济》2009年第6期。

郑秉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与挑战》,《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5期。

郑秉文、孙永勇:《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的反思——半数省份收不抵支的本质、成因与对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在哪里》,《中国金融》2010年第9期。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郑功成:《收入分配改革与财富合理分配》,《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9期。

郑功成:《制度建设要基于城乡统筹》,《中国人大》2010年第1期。

郑功成:《从高增长低福利到国民经济与国民福利同步发展——亚洲国家福利制度的历史与未来》,《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郑志龙:《社会资本与政府反贫困治理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陈佳:《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4月1日。

邓屹立:《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做实与NDC选择》,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12月1日。

费兰玲:《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实行税费分征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9月1日。

郭丽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1日。

金晔:《从资产建设理论视角分析贫困家庭贫困的代际转移》,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11月1日。

李想:《资产社会政策的实现条件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1日。

李敏懿:《中国社会保障的产权问题探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1日。

李啸钧:《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与对策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5月1日。

刘慧琳:《由生存到发展:城市低保户生活困境及其解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3月1日。

路锦非:《中国养老金市场的价值链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4月12日。

陆游:《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的农村贫困治理》,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3月1日。

鲁甜:《外来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1日。

马忠:《新疆农村养老证质押贷款发展研究》,新疆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30日。

孙礼花:《财政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12月1日。

王进纲:《构建适合我国职业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6月1日。

王丽敏:《城镇无保障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1日。

许利:《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1日。

徐志宇:《腐败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2月1日。

易申波:《制度反腐论》,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4月30日。

姚海碧:《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3月1日。

张建波:《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9月23日。

郑德香:《基于资产建设理论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分析》,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1日。

David Okech: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ervices Associated with Asset Building in a child’s College Savings Account Program for low-income families. Ph.D Degree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2008.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9月19日。

《国务院出台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 鼓励农民参保》,http://www.hn60.com/article/xwkb/1285.html。

《国新办:中国农村贫困人口10年减少6734万》,中国新闻网,http://news.163.com/11/1116/11/7IVQIH9600014JB6.html。

《国务院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事业单位养老金法规,中国养老金网,http://www.cnpension.net/index_lm/2010-04-22/1121793.html。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08〕10号,http://www.222148.com/showarticle.shtml?id=200912920255091632.htm。

《呼图壁模式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启示》,http://www.reader8.cn/data/20110811/800131.html。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中华英才实验室》,http://www.chinahrlab.com/official/268400.html。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9/02/4909.html。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http://www.qzr.cn/newsfile/hwsc/hwscxjp/20031105164133_1169.shtml。

《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发布 基础养老金55元》,http://www.hmgc. gov.cn/html/?393.html。

《中国社会稳定研究》,http://www.shwd.net/shownews.asp?newsid=270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7月10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中国养老金网,http://zj.cnpension.net/shebaofagui/588161.html。

Anderson,Steven G.,Min Zhan & Jeff Scott,2004,“Targe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Training at Low-Income Audiences:Bits,Briefs,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38(1).

Bell,Elizabeth & Robert I.Lerman,2005,“Can Financial Literacy EnhanceAssetBuilding?,http://ww.urban.org/UploadedPDF/311224_financial_literacy.Pdf.

Guo,Baorong,Jin Huang,Li Zou & Michael Sherraden,2008,“Asset-based policy in rural China:an innovation in the retirement social insurance programme”,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 (1).

Hall,Anthony & James Midgley,2004,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San Francisco:Sage.

Richard M.Titmuss,Social Policy,Allen and Unwin,London,1974.

Richard M.Titmuss,Commitment to Welfare,Allen and Unwin,London,1976.

T.H.Marshall,Social Policy,Hutchinson & CO.LTD,London,1965.

Feldstein,Martin.1999,“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 10-99-107.

Bellettini,Giorgio & Geroni Carlotta,2000,“Social Security 196.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ssessment”,Research in Economics,No.3,Vol.54.

Rober Ho lzmann,Risk and Mdnerability:The forward Looking Role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2001,03.

Vasoo,S.,and Lee,J.(2001).新加坡:社会发展、住房与中央储备基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0(4),276-283.

Sherraden,Michael W.(1991) Assets and the Poor:A New American Welfare Policy. New York,NY:M.E.Sharpe.

Michael Sherraden,“School Dropouts in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Forun,1986.

Midgley,James 1999,“Growth,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Towards Social Invest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 77(1).

SHERRADEN M,SCHREINER M,BEVERLY S.Income,Institutions,and Saving Performance i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ccounts.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3,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