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5

社会服务研究(第四辑)图书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SSAPID:101-7977-1286-61
ISBN:978-7-5201-045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社会服务研究》是由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是第四辑,内容涉及民办社工机构、政府购买、社区治理范式、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随迁老年人、殡葬、优抚医院等方面,都是社会工作中比较重要而又易受忽视的问题,书中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王晓卿;于占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民办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岗位的设置管理与激励保障研究*

  一 概念厘定和研究方法

   (一)概念厘定

    1.民办社工机构

    2.岗位开发设置

   (二)研究方法及调研情况

    1.问卷调查

    2.深度访谈

    3.文献研究

  二 民办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岗位设置管理与激励保障的基本现状:以北京为例

   (一)北京市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概况

    1.数量变化:从全国到北京

    2.机构类型:从服务范围到服务人群

    3.人员规模:全职较少,力量薄弱

    4.资金状况:来源单一,数量有限

   (二)北京民办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岗位开发设置的基本现状

    1.社会工作部门的设置情况:多有少无,或部门联体

    2.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岗位类型及其概况

    3.社会工作实务岗位(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4.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的主要形式

    5.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职责:绝大多数较为明晰,少数机构待完善

   (三)北京民办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岗位激励保障的基本现状及其解析

    1.社会工作岗位的制度建设:注重岗位制度建设,内容尚待有效利用

    2.岗位薪酬及其制定依据:薪资整体偏低,缺少指导标准

    3.福利保障措施:保障力度乏力,体系尚未形成

    4.专业督导支持情况:作用相对明显,发挥引导作用

    5.员工激励的主要措施:方法相对多元,精神与物质并重

    6.岗位人才稳定性:机构内部治理的视角

  三 民办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岗位设置管理与激励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一)岗位开发设置的问题与对策

   (二)岗位管理和激励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引言

  二 基本概念

  三 研究设计

   (一)假设性因变量

   (二)前置性自变量

   (三)中介自变量

   (四)假设性自变量

   (五)替代性自变量

  四 讨论

   (一)前置性自变量的视角

   (二)其他自变量的视角

   (三)假设性因变量的视角

  五 结语

 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

  一 北京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总体情况

   (一)北京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的与内容

    1.购买目的

     (1)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3)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2.购买内容

   (二)北京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结构分析

    1.购买主体

    2.购买方式

    3.购买模式

    4.资金来源

    5.购买流程

  二 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购买主体权责不清

   (二)服务承接主体难以满足政府购买服务的需求

   (三)购买机制不完善

  三 完善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购买主体的权责

   (二)加强服务承接主体自身能力建设

   (三)完善购买机制

    1.修订相关法律,建立支持性政策体系

    2.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3.规范购买流程,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4.建立有效的监督及评估机制

 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研究

  一 社会组织监管体制和机制现状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现行监管体制:前置控制模式

   (二)我国社会组织监管的运行机制

    1.审核登记机制

    2.资金运营机制

    3.指导监督机制

   (三)现行社会组织监管存在的问题

    1.双重管理体制使政府监管重点错位

    2.监管主体多元化造成实际监管缺位

    3.信息公开工作难以落实

    4.政府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二 社会组织透明化指标考核体系构建

   (一)组织发展

   (二)运行资金

   (三)组织能力

   (四)服务质量

   (五)信息发布

  三 构建中国社会组织监管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组织监管的法制化建设

   (二)改革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

   (三)建立定期评估工作,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

   (四)建立社会组织自律机制

   (五)完善公众监督

   (六)优化社会组织的监管体系

 社会组织与科技企业孵化模式比较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研究

   (二)社会组织孵化器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 核心概念界定与比较

   (一)孵化器概念的界定

   (二)孵化器概念的比较

  四 发展背景与现状比较分析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社会组织孵化器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发展现状与特征比较分析

    1.社会组织孵化器虽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较小

    2.社会组织孵化器外部政策环境有待系统优化

    3.社会组织孵化器运行模式单一

    4.社会组织孵化器缺乏专业化分工

  五 社会组织孵化器的演进路径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与扶持体系

   (二)鼓励社会组织孵化器运营主体多元化

   (三)促进社会组织孵化器专业化发展

   (四)推动社会组织孵化生态有效良性循环

   (五)强化社会创新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

   (六)推动孵化跨界融合交叉发展

  六 结语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范式探析

  一 引言

  二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回顾

  三 城市社区治理的范式构建

   (一)社区治理的需求(主体)

   (二)社区治理的效果(系统论)

  四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范式分析

   (一)政府管制型

   (二)政府主导型

   (三)协同共治型

   (四)社区自治型

  五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范式选择

   (一)社区协同共治的社会基础

   (二)协同共治型社区治理的主体

    1.政府

    2.社会组织

    3.居民

   (三)社区协同共治的运作机制

    1.利益整合:协作共治机制的基础

    2.社区协同共治的协作维度

     (1)平等与协商:政府与社区

     (2)合作与双赢:政府与社会组织

     (3)以民为本:政府管理与居民参与

 国内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现状及需求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

   (二)编制研究工具

   (三)收集研究资料

   (四)产出研究结果

  四 研究结果

   (一)国内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办学形式

    1.附属特殊教育机构

    2.园内开设特教班

    3.特殊教育合作项目

   (二)国内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硬件设施配备

   (三)国内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

    1.康教一体化教学模式

    2.学科课程模式

    3.主题课程模式

    4.游戏、活动等生成性课程模式

    5.综合课程模式

   (四)国内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

    1.集体教学

    2.分层分组教学

    3.个别教学

    4.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教学探索

   (五)国内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师资及继续教育现状

    1.特殊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2.特殊教育师资专业性欠缺

    3.特殊教育师资相关专业培训数量少,多为民政部门组织

   (六)国内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的优点、问题及需求

    1.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发展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教学水平普遍较低,相关研究不足

    3.儿童福利机构开展特殊教育的优势开发不足

    4.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5.建设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儿童福利机构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

    6.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专业督导制度

  五 小结

  六 讨论

 关于我国困境儿童权益保障问题的思考*

  一 关于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对象的思考

   (一)现阶段保障对象的情况

    1.学界理论涵盖的对象

    2.政府政策囊括的对象

   (二)本文关于保障对象的思考

  二 关于困境儿童权益保障需求的思考

   (一)从新闻事件中反思困境儿童的生存现状

    1.袁厉害事件

    2.南京女童饿死事件

   (二)困境儿童的权益需求

    1.生存权

    2.发展权

    3.其他权利

  三 关于困境儿童权益保障责任主体的思考

   (一)政府部门

   (二)家庭

   (三)社区

   (四)社会组织

  四 关于困境儿童权益保障路径的思考

   (一)政府作为主导部门的思考

    1.实施科学的财政投入

    2.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

    3.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制度

   (二)社区作为主要实施平台的思考

    1.建立社区内的发现报告机制

    2.健全困境儿童救助联动机制

   (三)社会组织作为主要参与者的思考

    1.以“困境儿童”为主体,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2.以“供需关系”为导向,建立联合行动机制

   (四)关于建立“三者联动监控机制”的思考

 随迁老年人的社会融合性调查与分析*

  一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及框架设计

   (二)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1.随迁老年人

    2.社会融合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二 随迁老年人人口制度融入状况

   (一)医疗制度阻碍了随迁老年人的社会融合性发展

   (二)户籍制度阻碍了随迁老年人的社会融合性发展

   (三)金融制度等配套制度阻碍了随迁老年人的社会融合性发展

  三 随迁老年人社会关系融入状况

   (一)随迁老年人在社会交往方面范围缩小

   (二)随迁老年人在文化生活方面匮乏,难以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

  四 随迁老年人经济融入状况

   (一)随迁老年人与当地老年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

   (二)随迁老年人与当地人居住情况差异较大

   (三)随迁老年人与当地消费水平匹配程度不高

  五 随迁老年人心理融入状况

   (一)随迁老年人与家庭的关系存在压力

   (二)随迁老年人与家乡的交集依然较广

   (三)随迁老年人在社区中的人际交往有限

   (四)随迁老年人在社会认同方面身份尴尬

  六 结论、建议与思考

   (一)结论

    1.目前的人口制度影响到随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2.社会关系的孤岛化隔断了随迁老年人社会融合的途径

    3.经济水平的地域差异降低了随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水准

    4.心理层面的融合是最难跨越的最后一道门槛

   (二)建议

    1.政府层面

    2.社会层面

    3.家庭层面

    4.个人层面

 《婚姻登记条例》实施状况评估与对策建议

  一 我国现行《婚姻登记条例》实施现状评估

   (一)现行《婚姻登记条例》的积极作用及社会影响

   (二)现行《婚姻登记条例》存在的问题

    1.婚姻登记户籍管辖难以满足流动人口的登记需求

    2.对当事人的行为能力难以鉴别

    3.审查和认证工作流于形式

    4.婚姻登记公示性不强

    5.离婚登记缺乏缓冲与调解

    6.补领婚姻登记证的规定存在漏洞

    7.信息共享系统未建立

    8.当事人法律责任缺位

  二 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完善与重构

   (一)重构结婚登记相关制度

    1.改革婚姻登记的管辖规定

    2.完善智障群体办理结婚登记的相关规定

    3.建立结婚登记公告制度

    4.增加婚前辅导教育制度

   (二)重构离婚登记相关制度

    1.建立离婚限制期制度

    2.增加离婚登记调解程序

    3.引入离婚考虑(犹豫)期制度

    4.提供离婚前辅导服务

    5.规定离婚协议公证制度

   (三)婚姻登记其他相关制度的重构

    1.增加更正登记程序

    2.设立异议登记程序

    3.完善事实婚姻的补正登记程序

    4.完善补领婚姻登记证的相关规定

    5.建立婚姻登记撤销纠错机制

    6.确立婚姻登记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三 对现行《条例》的修改建议

  四 结语*

 我国现代殡葬家庭功能研究*

  一 我国传统家庭功能概况

  二 我国现代殡葬的家庭功能分析

   (一)现代殡葬的心理抚慰、情感维系功能

    1.现代殡葬的心理抚慰功能

    2.现代殡葬的情感维系功能

   (二)现代殡葬的教化功能

    1.现代殡葬的生命文化教化功能

    2.现代殡葬的孝道教化功能

   (三)现代殡葬的文化传承功能

 关于优抚医院职能定位和改革发展研究

  一 国内外优抚性质医院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国内优抚医院研究情况

   (二)国外研究与实践

    1.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系统(VHA)

    2.越南的优抚医院

    3.德国的优抚医院

    4.中国台湾的优抚医院

    5.域外优抚医院改革的启示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

   (一)研究方法

   (二)调研地点

   (三)研究发现

  三 民政(优抚)医院的机制建设

   (一)外部机制

    1.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

    2.改革的必要性

    3.建立优抚医院的对接机制

   (二)内部机制

    1.实行用人“备案制”

    2.激励机制

    3.管办分立机制

    4.建立人员管理和评价制度

    5.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和能力建设

    6.建立民政系统“医疗共建联盟”

    7.提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

  四 民政(优抚)医院的发展路径

   路径一:优抚医院的转制方向——职能定位

   路径二:走和当地社区医院融合之路

    1.上门服务

    2.电话回访

    3.患者出院指导

    4.健康教育

    5.健康体检

    6.其他举措

   路径三:走医养结合的养老之路

   路径四:走服务托底之路,不忘专业化建设

 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追踪调查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毕业生调查分析

    1.毕业生性别状况

    2.毕业生就业去向

    3.毕业生专业对口情况

    4.毕业生初始岗位月薪与目前月薪情况对比

    5.毕业生岗位更换情况

    6.毕业生岗位技能情况

    7.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内容的评价

    8.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各方面的评价

    9.毕业生对实习安排的评价

    10.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

   (二)用人单位调查分析

    1.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考量维度

    2.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期待方面

    3.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意见

   (三)毕业生家长调查分析

    1.毕业生家长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院系的关注度

    2.毕业生家长对院系的关注途径

    3.毕业生家长对院系各方面的评价

    4.毕业生家长对学生实习期间关注的问题

    5.毕业生家长对学生就业去向的期望

    6.毕业生家长对学生在校期间收获的调查

  三 调查主要结论

   (一)企业单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毕业生普遍认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思想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进行考评的重要维度

   (五)用人单位普遍认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

   (六)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是家长最关注的问题

  四 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增强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

    (1)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沟通渠道,了解企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2)灵活安排实习实践活动,不定期地参与用人单位实践工作

   (四)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高职院校彩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研究

  一 彩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互联网+”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彩票专业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经济新常态下急需有创新能力的彩票专业人才

   (三)蓬勃发展的彩票业急需专业培养的复合型彩票专业人才

  二 彩票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彩票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二)彩票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原因分析

    1.综合素质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原因分析

     (1)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归属感不强

     (2)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教学教法重知识轻素质

     (3)彩票专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不够丰富

     (4)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体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较少

    3.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中缺乏综合素质模块

     (2)师资队伍中外聘和兼职的行业专家较少

     (3)校内外彩票专业实训室、实习基地有待拓展

     (4)彩票专业教材、图书学习资源匮乏

     (5)技能大赛、公共通用技能课和职业能力拓展课较少

     (6)校外实践项目和活动较少

  三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彩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

   (二)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师资队伍

   (三)增加建设实训室

   (四)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五)增加教材、图书学习资源

   (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职业能力拓展和公共通用技能内容

   (七)对毕业论文完成方式不断改革,“第二课堂”有效配合“第一课堂”

  四 彩票专业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实践

   (一)入学教育第一课开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二)建立了“两模块、两能力”理论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效果良好

   (三)教师针对课程增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模块并付诸实施,效果良好

   (四)增加职业能力拓展和公共通用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五)实习和毕业论文不断推陈出新,构建了“三赛一综”递进式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了学生“三观三能”的综合职业素养

   (六)增加校外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了综合素质

陈雷:《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认识、实践与对策——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社会工作》2011年第2期。

卢磊:《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之忧思与求解》,《中国社会工作》2014年第25期。

卢磊:《机遇与挑战并存: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迷思》,《中国发展简报》2014年第1期。

卢磊、邹学银:《制度建设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岗位的实践与反思》,《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年第3期。

唐斌尧:《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易松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问题与发展路向——以深圳为例》,《社会工作》2013年第5期。

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6期。

王世强:《中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年第3期。

苏明、贾西津、孙洁、韩俊魁:《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财政研究》2010年第1期。

邱晶:《北京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张澧生:《社会组织治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付嵩:《我国慈善事业职业化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

白景坤:《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路径探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陈金罗、刘培峰:《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张国波:《社会组织监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张铁网:《社会组织监管考核制度改革与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吴玉章:《结社与社团管理》,《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3期。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陈晓春、赵晋湘:《非营利组织失灵与治理之探讨》,《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贾文德:《对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几点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

娄峥嵘:《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的理性分析》,《商业会计》2011年第32期。

岳金柱、宋珊:《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

康晓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李静、万继峰:《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解读》,《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赵正群:《中国的知情权保障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进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汪莉:《非政府组织发展困境的制度性因素分析及制度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2期。

汪锦军:《走向合作治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条件、模式和路径》,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王名、李勇等:《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王名、李勇等:《日本非营利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名、李勇等:《德国非营利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冯全普:《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

詹少青、胡介埙:《西方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9期。

林美萍:《善治视野下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境遇与理路》,《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马长山:《非政府组织中的公民参与》,《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

蔡宁、田雪莹:《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Salamon,Lester M.Partners,Public Service: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Gerry Stoker,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From Thatcherism to New Labor,2003.

Maria P.Aristigueta,Lynne R.Foote,“The Use of Performance Contracts for Delivery of Social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09.

Alnoor Ebrahim,NGOs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Discourse,Reporting,and Learn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David O.Renz,Robert D.Herman,The Jossey-Bass Handbook of Non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10.

J.Bendell,In Whose Name?The Accountabi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 in Practice,Vol.15,DOS.3&4,June 2005,pp.362-374.

S.Charnovitz,“Two Centuries of Participation:NGO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1.18,1997,pp.183-286.

The Prime Minister’s Strategy Unit,The UK Government’s Approach to Public Service Reform,2006:4.

〔美〕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

〔美〕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用商业手段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张宝林译,中信出版社,2013。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郭武军等译,华夏出版社,2015。

司春林、梁云志:《孵化器的商业模式与自身发展——典型案例分析》,《经济管理》2010年第10期。

李慧芹:《推进我国公益组织孵化器建设的思考》,《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殷群:《企业孵化器研究热点综述》,《科研管理》2008年第1期。

雷文艳:《美国现代非营利性组织孵化器的发展现状及启示——以美国非营利性组织协会(NCN)为例》,《中国社会组织》2013年第11期。

谭志福:《公益孵化器:正确的诊断与错误的药方——兼论地方政府在社会组织培育中的角色》,《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8期。

周玉萍:《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孵化研究——以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社会工作》2012年第10期。

徐灵、魏彤春、侯光辉:《社会组织孵化器筹资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二维交互式分析模型》,《企业经济》2013年第8期。

王傅:《社会组织失灵及其纠治——基于孵化器网络视角》,《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3期。

Lois Peters,Mark Rice,Malavika Sundararajan,“The Role of Incubator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1).

Rosa Grmiald,“Alessandro Grand Business Incubators and New Venture Creation:an Assessment of Incubating Models,” Tech-novation,2005(25).

魏姝:《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类型化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张勇:《论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理论建构》,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集,贵阳,2013年7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杨菊华、陈传波:《流动家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人口学刊》2013年第5期。

杨菊华、陈传波:《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状与特点:流动过程特征分析》,《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3期。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与实践》,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李珊:《城市化进程中移居老年人的问题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张新文、杜春林、赵婕:《城市社区中随迁老人的融入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记忆与社区融入的二维分析框架》,《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余昆:《关于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文献综述》,《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年第4期。

张明亮主编《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2011)》,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俞建良主编《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2012)》,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俞建良主编《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2013)》,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朱勇主编《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朱勇主编《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伯森主编《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伯森主编《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郑晓江:《中国殡葬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彭兰红:《丧葬礼俗的文化意蕴及文学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6。

葛玉红:《清代丧葬习俗特点之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洪天慧:《中国和谐家庭建设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陈旭:《传统孝道在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价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2。

段塔丽:《和谐社会视域下家庭建设的路径选择》,《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李云剑:《我国社会转型期和谐家庭建设的伦理审视》,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11。

张永健:《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

周春辉:《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变》,《中州学刊》2014年第8期。

王涛:《农村丧葬礼仪中的人情交往研究——以山东省即墨市李村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

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李玉婷:《临终关怀的伦理审视——以生命伦理学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

王佳平:《走进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中国人才》2005年第18期。

朱恒鹏:《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改革成功的制度环境及对中国的启示》,2012年2月25日,http://zhuhenpeng.blog.caixin.com/archivers/37115。

万华军:《湖北省优抚医院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3。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优抚医院管理政策》,畅想保定的博客,2010年5月4日,http://blog.sina.com.cn/s1blog-678ea0eb0100ia31。

陈学源、汤念湖、郑鸿基、陈美森:《由美国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看台湾未来医疗品质走向》,《医学杂志》第98期,http://www.docin.com/p-110781834.html。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医疗保健机构的优势》,红心皇后的博客,2011年7月31日,http://blog.sina.com.cn/s1bolog-62f867ab0100sbun.html。

陈伟、邹伟进、王向东:《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启示》,《理论月刊》2013年第8期。

胥学会:《优抚医院医养结合模式研究》,南洛洛南民政网,2016年5月26日,http://luonan.mca.gov.cn/article/gzdt/201605/20160500953037.shtml,访问时间:2016年6月1日。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

池晓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调查报告》,《经济师》2014年第6期。

雷燕、杨雅姝、张勤:《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的调查分析——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近三年毕业生为例》,《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第12期。

朱茹华、甄月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现状——以浙江省为例》,《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5期。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彩票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彩票年鉴201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国家彩票》编辑部:《国家彩票》,2015~2016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