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9

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图书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Ming-qing Pirates (Sea Merchan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Economy

SSAPID:101-7977-1096-88
ISBN:978-7-5201-0087-8
DOI:
ISSN:

[内容简介] 15世纪是大航海拉开序幕的时代,中西方在对待大航海的态度上表现出极大差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都曾动用海盗手段,大肆劫掠亚洲商人,它们相互之间为了争夺海上霸权也争斗不已。而中国明清政府则本质上对本国商人出海贸易持禁止或压制状态,王直集团、郑氏集团等抗衡西方劫掠的海商集团均被看作海盗而遭到打压,致使中国丧失了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后掌控海洋霸权的机会,这也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
作 者: 王涛
编 辑:陈凤玲;陶璇;关少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索引

 后记

 序言

 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编委会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总序

 第一章 明清海盗研究的述评

  第一章 明清海盗研究的述评

 第二章 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与斗争

  第一节 中世纪地中海上的斗争

  第二节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扩张

   一 葡萄牙探索新航路

   二 葡萄牙在亚洲的扩张

   三 西班牙挑战葡萄牙香料贸易垄断权

  第三节 来自西北欧的“国家海盗”

   一 法国的私掠船海盗

   二 英国都铎王朝的挑战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大航海时代初期“倭寇”的兴衰

  第一节 海禁与朝贡:明朝对外关系的两大基石

   一 朱元璋建立海禁与朝贡制度

   二 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的逻辑矛盾

   三 走私贸易:海禁条件下的非常态贸易

  第二节 嘉靖时期明朝海外贸易的变化

   一 葡萄牙对明朝体制的初次冲击

   二 明朝由用钞向用银的转变及其问题

   三 日本白银:官商冲突的催化剂

  第三节 “倭寇”的兴衰

   一 朱纨禁海

   二 王直崛起与再受打击

   三 打击“倭寇”

  第四节 “倭患”的影响

   一 海外贸易政策的激烈争论与隆庆开海

   二 中外联合剿杀中国海盗

   三 葡萄牙垄断中日贸易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海盗与全球海上霸权的争夺

  第一节 两个东印度公司的扩张

   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扩张

   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扩张

  第二节 西印度群岛的海盗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海上争霸背景下郑氏海商集团的兴衰

  第一节 17世纪初中日贸易的变化

   一 中国商人的重新活跃

   二 荷兰的武力竞争

  第二节 郑氏集团的崛起

   一 郑芝龙的崛起

   二 郑芝龙控制东南沿海

  第三节 清王朝与郑氏集团的对抗

   一 郑芝龙在明清之间的投机

   二 郑成功与清朝的和谈与战争

   三 郑成功进攻台湾

   四 清王朝与荷兰联合进攻郑氏集团

  第四节 迁界、招降与台湾的去留

   一 海禁与迁界的提出与执行

   二 迁界的影响

   三 招降政策的配合

   四 台湾的去与留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海外贸易的衰落:丧失海上霸权的结果

  第一节 中国海商的衰落:没有武装海商集团的后果

   一 中国商人在马尼拉的贸易

    (一)利用税收和行政手段限制中国商船贸易数量

    (二)限制中国商人自由和屠杀中国商人

   二 中国商人在南洋的贸易

   三 清朝开海后与日本的贸易

  第二节 嘉庆年间的海盗:海外贸易衰败的结果

   一 嘉庆年间海盗的爆发

   二 嘉庆年间海盗的性质

  第三节 明清时代没有海外贸易的海防体系

   一 明清王朝停滞的海防体系

    (一)明清的海防体系建设

    (二)明清海防体系的效果

   二 英国海上力量的不断发展

   三 中西方海上力量发展的对比与启示

  第四节 明清出口贸易产品的变化

  第五节 中国内陆商帮的衰败

 第七章 海盗时代的终结

  第一节 海盗的没落与终结

   一 倒霉的基德船长

   二 西印度群岛海盗的没落

   三 《巴黎宣言》宣布海盗非法

  第二节 海军时代的海上争霸

  结语

 内容提要

新航线的开辟以及新大陆的发现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效应波及中国是明朝中期以后,私人海外贸易出现了明显的扩张。但是私人海外贸易与明朝海禁制度形成了冲突,尤其当西方的葡萄牙与荷兰挤入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时,冲突便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葡萄牙与荷兰奉行的是西方“仗剑经商”的模式,不惜动用武力排挤中国海商,这使中国海商也必须投入暴力,以组织化的方式对抗西方商人,王直、郑芝龙的海商集团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借助本土优势,中国海商集团在与西方商人的对抗中取得了优势,但是这些海商集团的存在明显违反了明廷、清廷的海禁令,对其统治造成了威胁,明廷、清廷不是支持这些海商对抗西方商人,而是与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镇压本国海商。虽然中国海商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与西方海商和朝廷展开斗争,但是一个没有本国产品可供贸易的海商集团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能长久存在,所以虽然曾轰轰烈烈,但是不论是王直集团还是郑氏集团,最终都难逃被消灭的命运。与明廷、清廷极力镇压本国海商并将其诬蔑为海盗不同,西方国家在这个时期却利用海盗扩展本国的商业力量。葡萄牙几乎是以海盗的模式进入亚洲内部贸易;与王直同时代的海盗德雷克、霍金斯,在本国被视为民族英雄,正是他们打击了西班牙海盗势力,开拓了英国的贸易范围,奠定了英国海军的基础;荷兰、法国也无不是利用海盗方式打破了西班牙与葡萄牙在海上的垄断。抢劫别国的商船就不是海盗,只有抢劫本国商船的才是海盗,这就是西方国家对待海盗的态度。对待海盗(海商)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不同的结局。西方利用海盗扩展了自己的海上力量,而中国海商则不断收缩自己的贸易范围,只能经营西方商人不愿意经营的贸易。在全球贸易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中国海商所占的份额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贸易额的绝对下降。1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海商彻底衰落了。海商的衰败引起了诸如海防的衰败、内陆很多涉及出口贸易的商帮的衰落等一系列消极后果。这也是中国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

[1]〔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英〕安格斯·康斯塔姆:《世界海盗全史》,杨宇杰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10。

[3]〔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美〕安乐博:《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1520-1810)》,《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

[5]〔荷〕包乐史:《中荷交往史》,庄国土、程绍刚译,(香港)路口店出版社,1989。

[6]〔荷〕包乐史:《看得见的城市——东亚三商港的盛衰浮沉录》,赖钰匀、彭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荷〕包乐史:《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

[8]〔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美〕维克多·李·伯克:《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王晋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10]程绍刚译《荷兰人在福尔摩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

[11]〔美〕D.C.诺斯、〔美〕R.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

[12]〔美〕D.L.斯帕:《从海盗船到黑色直升机》,倪正东译,中信出版社,2003。

[1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顾良、施康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4]〔美〕菲利普、〔美〕肯尼迪·P.:《大国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15]〔德〕菲利普·D.柯丁:《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贸易》,鲍晨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16]〔日〕黑田平申:《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7]〔美〕J.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

[18]〔荷〕伽士特拉:《荷兰东印度公司》,倪文君译,东方出版中心,2011。

[19]〔澳〕杰克·特纳:《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周子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0]〔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

[21]〔美〕穆黛安:《华南海盗:1790-1810》,刘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2]〔民主德国〕诺伊基尔亨:《海盗》,赵敏善、段永龙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

[23]〔苏联〕施托克马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日〕石岛晴夫:《西班牙无敌舰队》,简光沂译,海洋出版社,1992。

[26]〔葡〕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政治和经济史》,何吉贤译,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1997。

[27]〔美〕苏珊·罗纳德:《海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大英帝国的崛起》,张万伟、张文亭译,中信出版社,2009。

[28]〔日〕速水融、宫本又郎:《日本经济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9]〔日〕田中健夫:《倭寇——海上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3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

[31]〔日〕岩生成一:《下港(万丹)唐人街盛衰变迁考》,《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年第2期。

[32]〔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卷,吕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3]〔美〕威廉·伯恩斯坦:《贸易改变世界》,海南出版社,2010。

[34]〔澳〕雪珥:《大国海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35]白蒂:《远东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郑成功》,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36]白蒂:《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7]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8]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39]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40]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41]陈希育:《“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42]陈学文:《明代的海禁与倭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43]陈学文:《论嘉靖时的倭寇问题》,《文史哲》1983年第5期。

[44]陈学文:《朱纨抗倭卫国的历史功绩》,《福建论坛》1983年第6期。

[45]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

[46]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7]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

[48]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

[49]高淑娟,冯斌:《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以封建末期贸易政策为中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0]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稿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5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

[52]胡宗宪编《筹海图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

[53]黄庆华:《中葡关系史》,黄山书社,2006。

[54]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

[56]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

[57]江日升:《台湾外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58]江树声译《热兰遮城日记》(第1册),(台北)台湾文献委员会,2000。

[59]金应熙主编《菲律宾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60]《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影印版。

[61]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62]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3]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

[64]李一平、李洛荣、龚连娣:《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

[65]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

[66]连横:《台湾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67]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载王天有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8]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9]《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文汇出版社,1991。

[70]刘惟谦编《大明律》,日本景明刻本,中国基本古籍库。

[71]龙思泰:《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

[72]罗翠芳:《商人资本与西欧近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3]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解放军出版社,1998。

[74]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63。

[75]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中华书局,1998。

[76]《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77]彭慕兰:《大分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78]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一,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72。

[79]阮旻锡:《海上见闻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80]《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1987。

[81]尚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长》,载田居俭、宋元强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上册,巴蜀书社,1987。

[82]邵廷采:《东南纪事》,台湾文献丛刊本。

[83]施琅:《靖海纪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大通书局,1987。

[84]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85]松浦章:《清代帆船东南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86]松浦章:《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87]台湾“中央”研究院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一),台湾“中央”研究院,1984。

[88]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中华书局,1987。

[89]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

[90]田汝康:《中国帆船贸易与对外关系史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1]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2]王国斌:《转变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93]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4]王加丰:《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的兴衰》,三秦出版社,2005。

[95]王天有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6]王杰:《中国古代对外航海贸易管理史》,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4。

[97]王之春:《国朝柔远记》,(台北)广文书局,1978。

[98]汪熙:《约翰公司:东印度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9]魏源:《圣武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中华书局,1984。

[100]温睿临:《南疆逸史》,中华书局,1959。

[101]吴晗:《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些问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所作的报告》,《光明日报》,1955年12月22日,又载田居俭、宋元强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上册,巴蜀书社,1987,第243~245页。

[102]吴于廑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3]吴于廑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续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4]厦门大学历史系编《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05]厦门大学郑成功历史调查研究组编《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06]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郑成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107]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08]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09]徐鼎:《小腼纪年附考》,中华书局,1957。

[110]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

[111]徐晓望:《福建通史·明清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12]徐晓望:《早期台湾海峡史研究》,海风出版社,2006。

[113]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中华书局,2000。

[114]杨英:《先王实录》,陈碧笙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115]姚贤镐主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116]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7]张丽:《两次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史论坛,参见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483/1。

[118]张丽:《非平衡化与不平衡——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看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转型(1840-1949)》,中华书局,2010。

[119]张乃和:《贸易、文化与世界区域化: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比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20]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21]张声振、郭洪茂编《中日关系史》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2]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

[123]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华书局,1988。

[124]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25]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

[126]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2000。

[127]张玉芬编著《清朝通史·嘉庆卷》,紫禁城出版社,2003。

[128]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学术组编《台湾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29]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学术组编《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30]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31]郑舜功:《日本一鉴》,民国二十八年影印本。

[132]朱纨:《甓余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078册,齐鲁书社,1997。

[133]中国海洋学会编《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中国海洋学会,2007。

[134]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倭变事略》,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书店,1982。

[135]中国明代研究学会编《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视野论文集》(一),(台北/埔里)东吴大学/暨南国际大学,2005。

[136]中国明代研究学会编《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视野论文集》(二),(台北/埔里)东吴大学/暨南国际大学,2007。

[137]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138]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一至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991。

[139]晁中辰:《王直评议》,《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

[140]陈抗生:《嘉靖倭患探实》,《江海论坛》,1980年第3期。

[141]陈尚胜:《也论清前期的海外贸易——与黄启臣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142]陈希育:《“闭关”或“开放”类型分析的局限性》,《文史哲》2002年第6期。

[143]陈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海盗德雷克——试述英国早期殖民活动与海盗行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144]樊树志:《“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45]古鸿廷:《论明清的海寇》,《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46]韩琦:《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的海盗和走私》,《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5期。

[147]黄鹏:《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私掠船活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7。

[148]黄启臣:《明末在菲律宾的华人经济》,《华人华侨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49]黄秀蓉:《16世纪中英海盗群体性格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

[150]黄增强:《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及其影响》,《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151]基亚松:《1570-1770年中菲帆船贸易》,《东南亚研究》1987年第1、2期。

[152]荆晓燕:《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学院,2008。

[153]李金明:《清嘉庆年间的海盗及其性质试析》,《南洋问题研究》1995年第2期。

[154]李一蠡:《重新评析明清海盗》(上),《炎黄春秋》1997年第11期。

[155]李一蠡:《重新评析明清海盗》(下),《炎黄春秋》1997年第12期。

[156]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157]刘平:《乾嘉之交广东海盗与西山政权的关系》,《江海学刊》1997年第6期。

[158]刘平:《清中叶广东海盗问题探索》,《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59]刘强:《中国制瓷业的兴衰(1500~1900)》,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8。

[160]刘章才:《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

[161]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10。

[162]廖大珂:《朱纨事件与东亚海上贸易体系的形成》,《文史哲》2009年第2期。

[163]史志宏:《明及清前期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64]史志宏:《明及清前期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后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65]唐力行:《论明代徽州海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66]陶德臣:《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印茶叶比较研究》,《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

[167]王恩重:《17世纪郑氏海商集团地位论》,《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168]王慕民:《明代宁波在中日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兼论官、民贸易方式的转变与嘉靖“大倭乱”的起因》,《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169]王日根:《明代东南海防中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170]王日根:《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71]王涛:《明至清中期中国与西属美洲丝银贸易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拉丁美洲研究》2011年第2期。

[172]王涛、王华玲:《清代茶叶贸易衰败的政策因素探析》,《农业考古》2010年第5期。

[173]王涛、王华玲:《郑和下西洋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1期。

[174]王守稼:《试论明代嘉靖时期的倭患》,《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175]王裕群:《明代的倭寇》,《新史学通讯》1956年第2期。

[176]吴建雍:《清前期中国与巴达维亚的帆船贸易》,《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77]夏蓓蓓:《郑芝龙——十七世纪的闽海巨商》,《学术月刊》2002年第4期。

[178]夏继果:《德雷克的环球航行与伊丽莎白外交》,《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3期。

[179]夏继果:《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海军的创建与发展》,《齐鲁学刊》2001年第6期。

[180]晓学:《略论嘉靖倭患——与“反海禁”论者商榷》,《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181]叶志如:《试析蔡牵集团的成份及其反清斗争实质》,《学术研究》1986年第1期。

[182]叶志如:《乾嘉年间广东海上武装活动概述——兼评麦有金等七帮的“公立约单”》,《历史档案》1989年第2期。

[183]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184]云川:《明代东南沿海的倭乱》,《新史学通讯》1955年第6期。

[185]张国刚:《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86]张丽、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商帮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87]张健:《论朱纨事件》,硕士论文,厦门大学历史学院,2007。

[188]张声振:《论明嘉靖中期倭寇的性质》,《学术研究》1991年第4期。

[189]张声振:《再论嘉靖中期的倭寇性质——兼与〈嘉隆倭寇刍议〉一文商榷》,《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190]赵文红:《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

[191]赵亚楠:《近代西方海外扩张与华茶生产贸易的兴衰》,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7。

[192]郑以灵:《浅论郑芝龙的海上商业活动》,《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

[193]郑有国:《明代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与世界贸易体系——兼论月港“准贩东西洋”的意义》,《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94]庄国土:《论早期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95]庄国土:《论15-19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Andrews,K.R.,Elizabethan Privateering(Cambridge,1964).

[2]Boxer,C.R.,Fidalgos in the Far East,1550-1770(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E. H. Blair,and J. A.Robertson,The Philippine Island,1493-1898 (Cleveland:1904).

[4]Four Centuries of Portuguese Expansion,1415-1825:A succinct Surv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

[5]Glamann,Kristof,Dutch-Asiatic Trade,1620-1740(Hague:Maritinus Nijhoff,1981).

[6]Kelsey,Harry,Sir Francis Drake:The Queen’s Pirate(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7]Parry,J.H.,A Short History of The West Indies(London:Macmillan,1956).

[8]Ptak,Roderich,China and the Asian Seas (Singpore:Ashgate,1998).

[9]Rodger,N.A.M.,The Command of The Ocean:A Naval History of Britain,1649—1815(New York:W.W. Norton,2006).

[10]Rowse,A.L.,The Expansion of Elizabethan England (London:Macmillan. 1981).

[11]Schurz,W. L.,The Manila Galleon(New York:E. P. Dutton & Co,1959).

[12]Van Leur,J. C.,Indonesian Trade and Society:Essays in Asia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The Hague:W. van Hoeve,1955).

[13]Wake,CHH.,The Changing Pattern of Europe’s Pepper and Spice Imports,ca 1400—1700,vol.8(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1979),pp.361-403.

[14]Williamson,J. A.,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Expansion,Vol.1(London,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