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2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图书

Drama Literature and Theatre-Guo Moruo,Lao She,Cao Yu and Beijing People's Theatre as an Example

SSAPID:101-7972-7297-87
ISBN:978-7-5097-2337-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研究郭沫若、老舍、曹禺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互动关系,力求通过经典作家与杰出剧院的相互关系研究来反思戏剧艺术的基本问题:文学与剧场的辩证关系,为当今戏剧创作与演出提供新的理论指向和实践范式。对剧作家、导表演艺术家、戏剧爱好者、戏剧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及戏剧批评与理论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半塘文库
作 者:陈军
编 辑:李建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后记

 总序

 绪论 本书写作的缘起、思路及价值

  绪论 本书写作的缘起、思路及价值

 上篇 郭沫若与北京人艺

  第一章 郭沫若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民族化的贡献

   一 《虎符》:民族化实践的开创

    1.舞美设计的写意性

    2.戏剧节奏感的加强

    3.戏曲程式的运用

   二 《蔡文姬》:民族化实践的成熟

    1.诗的意境的渲染

    2.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

    3.“有戏则长”、“无戏则短”与“以少胜多”、“以多胜少”

   三 《武则天》:民族化实践的纠偏

    1.演剧民族化与作家作品风格的一致性

    2.人艺民族化实践和现代化追求的同步性

    3.民族化不仅限于形式,更重要的是表现民族内容

    4.要处理好话剧与戏曲不同文体之间的关系,切不可认为话剧民族化就是话剧戏曲化

  第二章 北京人艺对郭沫若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作用

   一 北京人艺对郭沫若戏剧创作的影响

   二 北京人艺对郭沫若戏剧演出的再创造

    1.追求与剧本风格相统一的演出风格

    2.根据演出需要对剧本的艺术处理

 中篇 老舍与北京人艺

  第一章 跨文体写作与老舍戏剧的独特性

   第一节 戏剧与小说的文体比较

    一 时间的限制

    二 空间的限制

    三 媒介的限制

    四 接受的限制

    一 容量不同

    二 节奏不同

    三 叙述与展示的不同

    四 综合与单一、集体创造与个人写作的区别

   第二节 老舍小说中的戏剧性

    一 情节的单纯与集中

    二 故事的传奇色彩

     1.情节的“非常”性质

     2.情节的曲折多变

    三 通过冲突来刻画人物

    四 善写人物对话

     1.个性化

     2.动作性

     3.舞台性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艺术道路

    一 不会写戏,“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

    二 强化戏剧技巧,排斥和否定小说

    三 吸收小说的优长,完成自己的独特创造

     (一)《龙须沟》的文体突破和创造

      1.以人带事,突出人物

      2.多人多事

      3.没有贯穿始终的冲突

      4.面式和线式相结合的结构特征(注:锁闭式可称为点式,开放式称为线式,横剖面式可称为面式)

     (二)政治对文体创作的干扰

      1.对政策的图解和公式化的写作

      2.露骨的歌颂和理想化的描写

      3.不敢写冲突、写悲剧,也不敢讽刺

     (三)《茶馆》——成功的“小说体戏剧”

      1.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立足点

      2.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主体精神的张扬

      3.《龙须沟》文体突破和创新奠定的基础

   第四节 老舍的戏剧与小说的沟通

    一 老舍戏剧与小说的创作沟通

     (一)题材:从小说到戏剧

     (二)文化反思和思想启蒙

     (三)“三笔两笔画出个人来”和“开口就响”、“话到人到”

      1.“三笔两笔画出个人来”

      2.“开口就响”、“话到人到”

     (四)语言的俗而雅

      1.口语化

      2.地方性

      1.含蓄美

      2.哲理美

      3.音乐美

    二 老舍戏剧与小说的美学沟通

     (一)现实主义

     (二)幽默

     (三)京味

      1.取材上的地域性

      2.北京文化的展示

      3.语言的地方色彩

     (四)史诗性

      1.内容上的编年史特征

      2.形式上的史诗剧特征

  第二章 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

   第一节 老舍的戏剧对北京人艺导、表演等方面的影响

    一 老舍戏剧对人艺演员表演技能的培养

     1.讲究体验生活

     2.写好人物自传

     3.注重艺术修养

     4.苦练表演艺术

    二 老舍戏剧对人艺演员艺术成长道路的影响

   第二节 老舍的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影响

    一 现实主义

     1.重视典型环境的展示

     2.讲究演员表演的生活化和性格化

     3.注重生活细节的表现

    二 民族化

    三 完美的整体感

     1.重视和舞台设计人员的合作

     2.善演群众戏

    四 京味

  第三章 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一 对作家剧本的选择和诱导

    二 分享经验的写与演关系

    三 对老舍剧本写作的建议

    四 “演”而后“改”

   第二节 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的二度创作

    一 对老舍剧本的形象演绎

    二 对老舍剧本的丰富和补充

     1.剧本好,演出好

     2.剧本一般,演出较好

     3.剧本较好,演出一般

     4.剧本差、演出差

 下篇 曹禺与北京人艺

  第一章 曹禺作为北京人艺 院长的功绩

   一 曹禺对北京人艺的规划与设计

   二 在剧院凝聚力上的付出与贡献

   三 剧目建设功勋卓著

   四 对艺术探索鼎力支持

   五 对演员艺德、才识等方面的影响

    1.艺德

    2.才识

  第二章 曹禺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

   第一节 曹禺的演剧实践及其舞台观

    1.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2.揣摩人物心理

    3.注重人物的台词和形体

    4.自我修养的展示

    1.运用场面思维

    2.出色的舞台指示

    3.人物性格的刻画

    4.本色当行的语言

    5.注意观众的接受

    1.导、表演艺术处理对作家剧本的尊重和理解

    2.心理现实主义的表演观

    3.舞台演出中的观众本位意识

   第二节 曹禺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艺术的影响

    1.人物塑造的错综性

    2.人物表演的内向性

    3.演员对自身情感的控制

    4.表演技能的磨砺与自我修养的提高

  第三章 曹禺戏剧的演出史及舞台处理的得与失

   1.主题理解的政治化

   2.现实主义一元化演出模式的限制

  结语 对文学与剧场辩证关系的思考

   1.强调文学而轻视剧场

   2.强调剧场而放逐文学

 《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本书深入研究了郭沬若、老舍、曹禺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互动关系,力求通过经典作家与杰出剧院的相互关系研究,来反思戏剧艺术中文学与剧场的辩证关系,为当今戏剧创作与演出提供新的理论指向和实践范式。本书对剧作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戏剧爱好者、戏剧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及戏剧批评与理论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老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曹禺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田本相、杨景辉:《郭沫若史剧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张毓茂、钟林斌:《文学巨星郭沫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吴功正:《沫若史剧论》,重庆出版社,1997。

黄侯兴:《郭沫若历史剧研究》,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傅正乾:《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龙须沟:演出本》,老舍撰,焦菊隐改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52。

老舍:《龙须沟:文学本》,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52。

老舍:《茶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克莹、李颖编《老舍的话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冉忆桥、李振潼:《老舍剧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

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关纪新、范亦豪、曾广灿编《老舍与二十世纪:99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白公、金灿:《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甘海岚、张丽妔编《京味文学散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季永海、赵志忠:《满族民间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徐德明编《老舍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甘海岚编《老舍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曾光灿、吴怀斌编《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姚振声编《百年老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宋炳辉编《老舍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

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舒乙:《我的风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田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朱栋霖:《论曹禺的戏剧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崔国良:《曹禺早期改译剧本及创作》,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曹树钧、俞健萌:《摄魂——戏剧大师曹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贡献、陈留生:《对“狭之笼”的徒然挣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刘勇等编《曹禺评说七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梁秉堃:《在曹禺身边》,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王晓华:《压抑与憧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王兴平等编《曹禺研究专集》(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田本相、胡叔和编《曹禺研究资料》(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德]乌苇·克劳特编《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在西欧》,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周瑞祥等编《难忘的二十五天——〈茶馆〉在日本》,北京出版社,1985。

蒋瑞编《〈龙须沟〉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茶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蔡文姬〉的舞台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雷雨〉的舞台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骆驼祥子〉的舞台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欧阳山尊:《〈日出〉导演计划》,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蔡骧编著《〈北京人〉导演计划》,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红白喜事〉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绝对信号〉的艺术探索》,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焦菊隐:《菊隐艺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杜澄夫等编《焦菊隐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邹红:《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苏民、左莱等:《论焦菊隐导演学派》,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田本相、何西来、顾骧等:《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北京出版社,1995。

《探索的足迹》,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周瑞祥等编《秋实春华集》,北京出版社,1989。

石联星等编《攻坚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朱以中编《夏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夏淳:《剧坛漫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林克欢编《林兆华导演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

叶涛主编《演艺妙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于是之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王宏韬、杨景辉编《演员于是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

梁秉堃:《平民演员:我说于是之》,华夏出版社,2001。

蒋瑞、王宏韬编《刁光覃、朱琳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夏淳、刁光覃、朱琳、童超、叶子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丛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吕恩:《回首我的艺术人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赵蕴如:《梦飞江海——我的戏剧探索之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张帆:《走近辉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张帆:《话说北京人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刘章春等编《周总理与北京人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舒晓鸣编著《石挥的艺术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李辉等编《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叶涛、张马力:《话剧表演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张骏祥:《导演术基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郑君里:《角色的诞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杜定宇编《西方名导演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英〕休·莫里森:《表演技巧》,胡博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徐晓钟:《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杨村彬:《导演艺术民族化探索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柯灵:《剧场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陈世雄:《导演者:从梅宁根到巴尔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王晓鹰:《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彭万荣:《表演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应云卫等《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董健、胡星亮主编《中国当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田本相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朱双云:《初期职业话剧史料》,独立出版社,1942。

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9月版。

左莱主编《中国话剧史大事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编印,1996年。

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王新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马森:《中国现代戏剧的两度西潮》,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1991。

姚一苇:《戏剧原理》,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68。

田本相、焦尚志:《中国话剧史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王爱民、任何:《俄国戏剧史概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苏〕丹钦科:《文艺·戏剧·生活》,焦菊隐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俄〕契诃夫:《契诃夫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苏〕高尔基:《俄国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英〕菲利斯·哈特诺尔:《简明世界戏剧史》,李松林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美〕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胡耀恒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张毅:《文学文体概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周宪:《超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

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余上沅:《余上沅戏剧论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顾仲蠡:《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谭霈生:《戏剧艺术的特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谭霈生、路海波:《话剧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董健:《文学与历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董健:《跬步斋读思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董健:《戏剧与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丁罗男:《二十世纪戏剧整体观》,文汇出版社,1999。

张健:《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陈世雄、周宁:《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朱栋霖、王文英:《戏剧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童道明:《戏剧笔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童道明:《他山集——戏剧流派、假定性及其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康洪兴:《戏剧导演表演美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胡星亮:《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学林出版社,2000。

马俊山:《曹禺:历史的突进与回旋》,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马俊山:《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陆炜:《田汉剧作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周安华:《深沉悲怆的生命旋律:论中国八十年代悲剧创作》,学林出版社,1991。

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学林出版社,2001。

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孟京辉编《先锋戏剧档案》,作家出版社,2000。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戴平:《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高音:《北京新时期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佴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喜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军:《工与悟——中国现当代戏剧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吴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童道明主编《现代西方艺术美学论文选》(戏剧卷),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罗晓风编《编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德〕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徐继曾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德〕莱辛:《汉堡剧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德〕古斯塔夫·弗莱塔克:《论戏剧情节》,张玉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法〕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桂裕芳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徐士瑚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英〕阿契尔:《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

〔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一至三辑),刘国彬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余上沅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波兰〕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苏〕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1986。

〔苏〕格·托夫斯托诺戈夫:《论导演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苏〕格·尼·古里叶夫:《导演学概论》,王爱民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苏〕叶尔米洛夫:《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苏〕玛·斯特罗耶娃:《契诃夫与艺术剧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苏〕玛·奥·克涅别尔:《论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导演方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苏〕托波尔科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苏〕霍洛道夫:《戏剧结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