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自序
《李步云学术精华》总序
第一篇 人权一般原理
什么是人权
后记
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 人权是人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二 人权是受一定伦理道德所支持与认可的人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
三 人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四 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的统一性
五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一致性
六 人权具有权利与义务的不可分割性
七 人权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受多种条件的决定与制约
八 人权的彻底实现以人的全面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为标志
后记
《中国人权建设》导言
一 人权是人作为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二 人权是受一定伦理道德所支持与认可的人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
三 人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四 人权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三个基本的方面
五 我们强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主张国家和国际社会对这两类人权予以同样的重视和保护
六 人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可分割性,在实现人权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强调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
七 人权的实现受多种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人权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
八 尊重国家主权与加强人权的国际保护,都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原则
九 人权的彻底实现是以人的全面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为标志
后记
人权制度与理论的历史发展
后记
人权的主体
一 个人
二 社会群体
三 民族、一国人民、全人类
四 人权主体的历史性
后记
人权的内容
一 人权内容的含义
二 人权内容的本质
三 权利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一)经济的发展
(二)制度的因素
(三)文化的差异
后记
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
一
二
三
后记
人权与权利的异同
一 本原不同
二 主体不同
三 客体不同
四 存在形式不同
后记
人权与人权意识
一 人权与人权意识的区别
二 人权与人权意识的联系
三 人权教育
后记
论人权的本原
一 西方学者的人权本原论
(一)古代的“自然权利”说
(二)近代的“天赋人权”说
(三)近代中国学者的“天赋人权”观
(四)西方的“法律权利”说和“社会权利”观
二 当代中国学者的若干观点
(一)“斗争得来说”
(二)“商赋人权”说
(三)“国赋人权”说
(四)“生赋人权”说
三 人权源自人的本性
(一)人的社会属性
(二)国际人权文书的观点
(三)人性:天性、德性、理性
1.天性
2.德性
3.理性
(四)几个理论误区
后记
论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
一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含义
二 国际集体人权的理论根据
三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
后记
人权的若干分类
一 权利与自由
二 基本权利与“非”基本权利
三 原生权利和派生权利
四 明示权利和默示权利
后记
论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后记
再论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 人权的普遍性
(一)人权普遍性的具体内涵
(二)人权普遍性的理论依据
(三)中国政府的立场与观点
二 人权的特殊性
(一)人权特殊性的具体内容
(二)人权特殊性的理论依据
三 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后记
人权的政治性与超政治性
一 人权的政治性
二 人权的超政治性
三 人权的“政治化”与“意识形态化”
后记
人的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一 结构上的对应关系
二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三 价值上的主次关系
后记
权利与义务的历史考察
一 没有权利与义务之分的原始社会
二 奴隶社会的权利与义务的本质和特点
(一)奴隶的人格被剥夺,在法律上没有任何地位
(二)公开规定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
(三)权利与义务具有鲜明的宗法特点
三 封建社会的权利与义务的本质和特点
(一)农民在法律上有独立的人格
(二)农民享有人身权利
(三)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权
(四)农民有一定的财产权
(五)政治权利的享受范围有所扩大
1.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不平等
2.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平等关系
3.被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平等关系
4.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关系
四 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利与义务的本质和特点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利与义务在形式上的平等
(二)权利与义务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后记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本质和特点
一 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一)享受权利的主体的广泛性
(二)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公民享有权利的范围十分广泛
1.民主权利
2.基本自由
3.人格和人身权利
4.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
二 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三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
四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后记
第二篇 人权实现途径
什么是人权法
一 人权法的定义与两类人权法的区别
(一)人权法的定义
(二)国内人权法和国际人权法的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
2.具体内容不同
3.法律渊源不同
4.实施机制不同
5.所属体系不同
6.产生历史不同
(三)国内人权法不被认可的原因
二 国内人权法的形式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四)习惯法、判例法
三 国内人权法的结构
(一)国内人权法的精神
(二)国内人权法的内容
四 国际人权法与国内人权法的联系
(一)“一元论”与“二元论”
(二)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三)国际人权法对国内人权法的影响
后记
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
一 国家
二 国际组织
三 非政府组织
四 个人
后记
人权保障的司法体制
一 司法独立
二 无罪推定
三 法律平等
四 程序正当
后记
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
一 人权国际保护
(一)人权国际保护的历史发展
(二)人权国际保护的科学含义
(三)人权保护的国际共同标准
二 国家主权
(一)国家的概念
1.固定的居民
2.确定的领土
3.政府
4.主权
(二)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国家的基本权利。
2.国家的基本义务
(三)国家主权概念
1.主权概念的基本内涵
2.主权概念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三 人权国际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
(一)不干涉内政原则与人权国际保护的关系
(二)国际社会可以干预的人权问题
1.殖民主义
2.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
3.外国侵略与占领
4.国际恐怖
5.人道主义灾难
6.大规模污染空气与海洋
后记
人权实现的社会条件
一 市场经济
二 民主政治
三 法治国家
后记
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一 宪法与人权保障的历史渊源
二 宪法在人权保障中的功能分析
(一)确认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宪法确认人权的范围
(三)宪法确立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体系
(四)确立违宪审查制度
后记
2004年修宪建议
后记
“人权”入宪开创了中国人权保障的新时期
一 什么是人权
二 人权与社会主义
三 中国人权保障的伟大成就
四 中国人权入宪的历史意义
五 宪法人权原则的贯彻实施
后记
科学发展观与人权保障
后记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后记
第三篇 若干具体人权
什么是公民
后记
公民·人民·法律平等
后记
关于信息公开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 信息公开的概念
二 信息公开的主体
三 信息公开的性质
四 信息公开的价值
五 信息公开的动力与困难
六 信息公开的法律措施
后记
《禁止就业歧视》序言
后记
发展权论纲
引言
一 发展权产生的过程
二 发展权的性质和内容
三 为什么发展权是人权
结束语
后记
论中国公民的工作权
一 工作权的概念
二 工作权的立法
三 再就业工程
(一)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二)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三)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
(四)推广上海经验,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四 良好工作条件
五 劳动合同制度
六 工作权保障机制
后记
《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客观依据及现实意义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三 坚持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是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四 自治区的民主化,是实现管理本民族内务、当家作主的保证
五 加速民族自治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建设团结、繁荣的民族自治地方,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奋斗
后记
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
后记
再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
后记
《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引起的风波
后记
简 介:本书详尽考察了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整体状况,并从人权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刑法及律师等多学科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与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变迁有关联的个案问题。试图揭示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变迁过程中的一些走向与规律,挖掘出人权研究的知识生产背后所折射的机理与特点,并为当代中国人权研究提供一些反思。
作者:
刘志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
简 介:本书从导向、示范、约束和惩戒等社会风习变迁影响要素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晚清时期、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至今的社会风习的表征、成因及演变趋势,着重梳理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基本脉络、动力和规律,强调导向的权威性、示范的褒贬性、约束的广泛性、惩戒的严肃性,...
作者:
冷树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
简 介:本书讨论了三个重要的人权议题:人权的文化基础、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人权的法律保护。探讨人权的文化基础,旨在促进源于不同文化的人权观之间的宽容、沟通和理解,并促进共同的人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人权法律保护的完善,是在国际人权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推动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本书既有对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
简 介:全球气候正义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有限且各方对应得多少有不同诉求的环境下,找出一组合理的道德原则来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决定每个人和每个国家应得多少排放空间以及承担多少减排成本。一个正义的全球排放协议不仅要关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现有排放量上的相对差异,更要关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程度上的更...
作者:
陈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
简 介:本书缬选李步云先生三十年来有关法治问题的文章五十余篇。记录了先生在法治与人治、法治入宪、法治国家基本标准、执政党依法执政等问题上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我们从中既可领略先生敏锐的思想,也可感悟中国三十年来法治的重大进步。书中讨论的许多问题,依然属于中国目前的热点问题,李步云的观点,对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依法治国有...
作者:
李步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