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UDONG NEW AREA(2012)
[内容简介] 本书对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城区功能完善和综合配套改革等相关领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路径与政策的剖析,以及对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的比较,对2012年浦东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书中还分析了浦东新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历史、现状与目标。
法律声明
摘要
Abstract
序言 在产业发展、功能建设和体制创新中壮大浦东经济实力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BⅠ 主报告
B.1 基于先行指标的2011年与2012年浦东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一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
(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复苏步伐缓慢
1.发达经济体复苏动力不足,短期内难以改变
2.中东和北非政治局势动荡也将影响发达经济体的复苏进程
3.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均面临通胀压力
4.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或将放缓
5.突发事件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二)趋紧的宏观调控和对通胀管控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速
1.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但继续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2.消费需求扩大缺乏明显支撑
3.出口增速波动下行
4.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5.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收紧趋势将持续
二 基于先行指标运行下的浦东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浦东新区经济主要先行指标及其合成指数的说明
1.浦东新区经济领先指标构建说明
2.浦东新区经济领先指标测算结果
3.浦东经济领先指标合成指数与上海领先指标合成指数的对比
(二)浦东宏观经济运行开局平稳,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
1.宏观经济运行开局平稳
2.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大
三 2011年浦东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总体判断
(一)浦东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明显
(二)投资负增长,幅度渐窄,制约经济增长
(三)消费增速开始放缓,逐渐回归常态路径
(四)第二产业与工业将处于增长缓慢、动力不足的态势
(五)金融稳中有增、房地产负增长,预计第三产业增速低于2010年
四 2011年浦东新区宏观经济增长预测
五 2012年浦东新区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六 建议
BⅡ 产业篇
B.2 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
一 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回顾及现状
(一)1990~2000年的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二)2001~2005年的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高速度集聚发展
(三)2006年至今的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全面快速增长
二 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一)政府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三)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
(四)高技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五)产业集群培育不断完善
三 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创新能力不足
四 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因素
(一)产学研有效结合不够
(二)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健全
(三)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四)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
五 浦东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展望
(一)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建设,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二)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服务业加速相结合
(三)自主创新步伐加快
B.3 浦东新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分析
一 浦东新区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与特征
(一)浦东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
1.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民营企业发展水平随浦东产业升级逐步提升
(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
1.浦东新区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职工人数和资产总额增长迅速
2.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归国留学人员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一般特征
1.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迫切愿望
2.民营科技企业尤其关注技术研发的实用性和时效,更着眼于近中期目标
3.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过程仍有诸多阻力
二 浦东新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独立创新
(二)模仿创新
(三)借力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
(四)发展新兴业态,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三 浦东新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之路的制约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公平的政治法律环境是民营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2.全球金融危机给民营科技企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3.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产学研合作创新需要加强
4.技术环境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影响巨大,多方面的支持尤为必要
(二)内部环境因素
1.人才短缺
2.资金不足,城镇社会保险加重了企业负担
3.缺乏长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四 推动浦东新区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分析
(一)创建民营经济空间载体,发挥集聚效应
1.创建民营经济创业园区,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2.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扩大创新资本
3.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水平
(二)完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三)建立实效更新的信息平台,培育良性循环的创新环境
B.4 浦东新区率先转型的重要支撑: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 浦东新区服务业发展的历程
(一)浦东高起点开发带来的服务业补偿性增长阶段(1991~1995年)
(二)服务业率先开放条件下的快速增长阶段(1996~2000年)
(三)服务业平稳增长阶段(2001~2005年)
(四)全面改革开放的快速增长(2006年至今)
二 浦东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
(一)服务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较快
(三)服务业的效益处于领先地位
(四)服务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显著
(五)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
(六)城市的核心功能初步显现
三 浦东新区服务业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投资的推动作用
(二)服务业“先行先试”的改革效应
(三)政府的推动作用
(四)区位的先决条件
四 浦东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尚不够合理
(二)城市的功能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仍然严重
(四)服务业发展的商务成本居高不下
(五)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的配套服务滞后
(六)服务业人才的制约仍然较重
五 浦东服务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一)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
(二)推进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调
(三)长三角同城化有助于上海与浦东的城市转型
(四)上海率先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初步形成
(五)后世博与迪士尼的带动效应
六 浦东新区服务业发展的新态势
(一)服务业创新呈加速发展趋势
(二)服务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
(三)服务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
(四)服务业持续深入开放的发展趋势
(五)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化导向更加明显
B.5 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比较
一 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浦东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过程
1.1990~2000年:浦东航运金融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2.2001~2008年:浦东航运金融业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
3.2009年至今:浦东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较快阶段
(二)滨海新区航运金融发展的过程
1.2006~2010年:滨海航运金融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2.2011至今:滨海航运金融业的发展阶段
(三)两地航运金融业发展过程的异同比较
1.相同之处
2.不同之处
二 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环境的比较分析
(一)发展战略比较
(二)航运业发展比较
(三)区域经济环境比较
(四)政策环境比较
三 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产业组织比较和分析
(一)产业组织类型比较
(二)产业空间布局
四 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航运金融业发展展望
(一)浦东航运金融业的发展展望
(二)滨海航运金融业的发展展望
附录一:上海出台的部分相关政策
附录二:天津出台的部分相关政策
BⅢ 功能篇
B.6 浦东新区金融创新的实践与展望
一 浦东金融创新历程简述
(一)早期的宏观层面创新
(二)21世纪以来中微观层面的创新
二 浦东新区金融创新现状分析
(一)金融业发展对浦东经济发展引领作用不断突出
(二)浦东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显现
(三)相关政策保障
(四)国际影响力的价格体系逐渐形成
(五)金融市场后台建设逐步完善
(六)金融从业人员税收、户口及子女就学环境
三 浦东金融创新实践
(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实践
(三)组建消费金融公司
(四)设立股权投资企业与投资管理企业
(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四 浦东金融创新前景展望
(一)浦东发展思路将转变
(二)微观层面创新将受到重视
(三)总部金融机构将被大力引进
(四)将建立多层次的“浦东价格”体系
(五)将重视陆家嘴功能区战略定位
(六)将进一步吸引境外人民币回流
(七)将吸引更多的金融高端人才
B.7 陆家嘴金融城:功能集聚与体制探索
一 陆家嘴金融城的形成与发展
(一)浦东开发开放初期阶段(1990~2000年)
(二)金融市场逐步开放阶段(2001~2010年)
(三)加快金融中心建设阶段(2011年后)
二 陆家嘴金融城的功能集聚
(一)金融市场功能不断完善
(二)金融集聚功能日趋增强
(三)金融创新功能有所提升
(四)金融监管功能逐渐强化
三 陆家嘴金融城的体制探索
(一)陆家嘴管理体制数经变革*
(二)金融城的专业化管理体制探索
(三)陆家嘴金融人才管理体制探索
四 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金融生态环境仍需逐步完善
(二)高端、国际化金融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三)创新体系不够健全抑制了区域金融创新活力
(四)分业金融监管体系难以与国际接轨
(五)区域发展空间不足问题
五 发展展望与对策建议
(一)2012年陆家嘴金融发展展望
(二)相关思考
1.打造国际化、开放性的金融生态系统
2.构建新型的区域金融创新体系
3.探索完善区域金融监管体系
4.“双向着力”构建国际金融人才系统
5.探索推动沪、港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
B.8 浦东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现状及展望
一 浦东航运中心建设的回顾
(一)浦东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浦东新区“十二五”航运中心建设目标
二 浦东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
(一)“三港三区”的基本发展情况
(二)浦东新区的航运产业
(三)浦东新区的航运要素
(四)港口服务与管理
(五)航运环境
三 浦东航运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挑战
(一)浦东航运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
1.经济全球化
2.浦东经济转型发展
3.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4.自由港、保税区政策的支撑
5.航运中心功能升级的影响
6.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持
(二)浦东航运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
1.有待完善的集疏运体系
2.差距较大的航运金融服务业
3.来自东北亚和长三角港口的激烈竞争
4.集装箱中转率偏低
5.有待深化的政策、法律等软环境及相关人才缺乏
四 浦东航运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浦东航运中心建设的趋势分析
(二)相关的对策建议
1.健全集疏运体系建设
2.加快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以航运保险和船舶融资等为重点的航运金融服务
3.加大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力度,充分发挥各项功能性政策效应,进一步创新口岸管理制度
4.打破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发展的阻碍,实现长三角港口资源的顺利整合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航运发展环境
B.9 加快浦东贸易转型发展创新推动上海贸易中心建设
一 浦东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条件
(一)浦东具备推进贸易中心建设的历史沉积和功能作用
(二)浦东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客观条件与定位
二 浦东新区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浦东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区建设的现状
1.贸易总量不断增长
2.专业交易场所不断完善
3.积极构建国际商务区载体
4.商品零售业规模稳步扩大
5.城区消费格局初步形成
6.大宗贸易辐射力增强
(二)浦东新区贸易发展存在短板与不足
1.浦东服务贸易能力没有充分发挥
2.浦东新区货物贸易还有较大潜力
3.浦东新区零售商品贸易还有待全面提升
(三)浦东新区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区建设的环境现状分析
1.浦东新区拥有我国国内、外贸易的大平台
2.浦东新区拥有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平台
3.浦东新区拥有世界各国间商务交流的大平台
三 推进浦东新区贸易创新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一)改革创新离岸业务创造自由贸易园区专业氛围
(二)围绕综合保税功能转型推动全球配置
(三)创新外汇结算、融资租赁、期货交割方式
(四)提升国际贸易功能服务、技术服务的转型升级
B.10 浦东新区城市空间发展及其综合服务功能研究
一 浦东新区城市空间发展历程
(一)浦东新区城市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浦东新区“一轴三带”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形成
(三)浦东新区城市空间的新拓展
二 浦东新区城市空间发展与综合服务功能状况现状
(一)浦东新区的城市建成区
(二)浦东新区的近郊城市空间
(三)浦东新区的远郊城市空间
三 浦东城市空间发展与综合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建成区外延式发展
(二)城市空间内部结构亟须合理化
(三)城市空间综合服务功能亟待加强
四 推进浦东城市空间发展,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一)改善制度,营造环境
(二)加大投入,提高收入
(三)培育载体,提升内涵
BⅣ 改革篇
B.11 浦东开发区的开发开放及展望
一 浦东开发区开发开放回顾
(一)浦东开发区的开发开放回顾
1.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2.浦东开发开放的客观进程
3.浦东开发的流程
4.浦东开发区的开发开放与改革发展
5.浦东开发区的开发开放成就
1.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产业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2.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外高桥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洋山保税港区
3.以高端制造和装备工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金桥出口加工区
4.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康桥工业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
(二)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的形成
二 新浦东“二次创业”背景下开发区的开发开放
(一)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战略目标
(二)发展机遇——“六个增长极”
(三)总体布局——“一轴三带六区”
(四)总体思路
(五)开发区的扩容——“7+1”生产力新布局
三 浦东开发区开发开放展望
(一)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
(二)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国际大都市城区
(三)加强与邻近地区联动发展的协作机制
(四)探索集约用地的新型土地一级和二级开发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五)构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务环境
(六)继续完善浦东开发区既有的产业结构和新型产业体系
(七)在资本结构上,实现外资、国资和民资的并存与混合
(八)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和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九)强化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的品牌效应
(十)着力提升“浦东形象”
B.12 浦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一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教育、卫生实现城乡并轨
(二)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初步确立
(三)农村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四)镇一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二 浦东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浦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内部二元结构值得关注
2.新农村建设滞后成为整体协调发展的障碍
(二)浦东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1.农民收入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与浦东的特殊地位不相适应
2.社会保障制度及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与浦东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3.农村规划建设水平及总体面貌与浦东的大都市形象不相适应
4.村镇治理结构和社会管理与浦东农村的快速变化不相适应
5.城乡一体化改革进展与全国最早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 浦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展望
(一)浦东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定位
(二)浦东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标
1.至2012年,基本统一南北农村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差距
2.至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3.至2020年,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率先实现城乡生活质量均等化
五 推进浦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劳动就业一体化三个重点
(二)实施村庄市镇整治、农业产业再造、农村治理重构三大行动
1.村庄市镇整治行动
2.农业产业再造行动
3.农村治理重构行动
(三)实现城乡一体化领域的三大突破
1.城乡规划产业统筹发展
2.城乡土地统筹配置
3.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
B.13 浦东新区经济结构转型中的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机构发展
一 社会中介组织对完善区域市场环境的普遍作用
(一)社会中介组织的范畴界定
(二)社会中介组织的共同特征
(三)区域经济中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二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评估
(一)“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行业协会与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基本情况
1.“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行业协会发展及现状
2.“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及现状
(二)“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发展的特点
1.以企业协会政社分开为基础,立足于建立新型政社合作互动关系
2.以创新管理体制为突破口,致力于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3.以聚集新兴产业为核心,完善区域经济产业格局
4.以促进能力建设为抓手,构筑社会中介行业培育孵化体系
(三)对“十一五”期间浦东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评价
三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新要求
(一)政府职能转变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新要求
(二)经济结构转型和新产业布局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新要求
(三)国际化进程对行业组织总部建设的要求
四 加快浦东新区行业协会建设和中介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总体思路
(二)重点难点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转变职能,坚持将对行业微观服务职能和部分自律性管理职能有计划、分步骤转让给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机构
2.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保证社会中介组织间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3.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公共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引导作用
4.建立完善配套的福利、工资体系,吸引更多年轻的专业人才加入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
B.14 浦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支撑
一 浦东新区“十一五”经济和人才发展概况
(一)“十一五”期间浦东经济发展简要回顾
1.总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产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
(二)人才队伍发展的基本现状
1.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规模扩大,人才资源总量增加*
2.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见成效,人才集聚效应显现
3.航运服务业不断发展,航运服务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4.高新人才创新氛围浓,园区人才高地初建成
5.教育卫生文化人才快速发展,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6.社会工作者人才规模逐步壮大,服务社会各个领域
7.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素质不乐观,实用人才培训有特色
二 “十二五”时期浦东新区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当前浦东新区人才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1.国家和市人才中长期规划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要求
2.经济转型对人才队伍结构有调整的新要求
(二)浦东新区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 浦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
(一)人才资源总量预测
(二)五类人才资源预测
(三)人才资源产业分布预测
(四)重点行业人才资源预测
(五)相关的结论
1.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2.服务型人才占比大幅提高,产业间分布更趋合理
3.人才资源结构更加合理,人才行业集聚效应显现
4.人才综合素质大幅提高,人才队伍高端化趋势显著
5.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
6.人才国际高地全面建成,人才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B.15 后记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
〔美〕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梁小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
《上海市统计年鉴2010》和《上海市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1。
上海统计局:《上海市统计月报》,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
浦东新区统计局:《浦东统计月报》,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
朱瑞博:《“十二五”时期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战略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朱明:《发达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启示》,《经济纵横》2009年第11期。
汪涛、曾刚:《地理邻近与上海浦东高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研究——兼比较德国萨克森州》,《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1期。
李玲玲:《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及启示》,《经济地理》2002年第4期。
滕堂伟、曾刚:《集群创新与高新区转型》,科学出版社,2009。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4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0。
浦东新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4日。
荆林波、史丹、夏杰长:《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我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善同、高传胜:《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上海三联书店,2008。
原毅军、陈艳英:《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陈建勋、梁朝晖:《浦东之路:产业发展经验与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徐全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4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2007年3月27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0。
浦东新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4日。
储敏伟、贺瑛、朱德林:《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张宏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顾荣乐主编《陆家嘴金融城年鉴2010》,上海三联书店,2010。
韩汉君、闫彦明:《浦东之路:金融发展经验与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上海浦东新区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沈开艳主编《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1)——创新驱动与新型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唐海燕:《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于志明:《WTO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2011年6月16日《解放日报》。
沈玉良等:《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王红霞、陈建华、何志华:《浦东之路:城市空间发展经验与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韩乾:《浦东新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2004。
黄春晖:《基于RS的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空间特征分析》,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2005。
陈建华:《信息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响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徐同文:《城乡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刘荣增:《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城镇密集区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
王伟光主编《中国城乡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挑战》,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余文学:《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水库移民安置方式》,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左学金等:《中国人口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学林出版社,2007。
陈晓华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蒋华东等:《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统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权衡主编《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费孝通:《中国乡村考察报告——志在富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田保传等主编《上海郊区城市化道路探索》,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
顾吾浩:《上海三农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上海市浦东新区统计局:《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浦文昌等:《市场经济与民间商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全国工商领域行业协会职能与作用》,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E.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
汤蕴懿:《行业协会组织与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钟民:《上海市行业协会发展研究课题调研报告》,《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5期。
吴宗祥等:《协会不是“二政府”——我国行业协会及现状分析》,《中国第三产业》2003年第1期。
吴信宝:《关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几点体会——在“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上的报告》,内部报告。
简 介:本书以“核心功能发挥与改革创新示范”为主线,跟踪分析了浦东新区经济体制探索、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区域金融创新、外向经济发展、核心功能塑造等重点领域的新举措、新机构、新思路、新政策、新成果、新数据,并对当期影响浦东、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重大经济事件、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深入剖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