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79

中国人可以多生!图书

China Needs More Babies

SSAPID:101-7937-6317-57
ISBN:978-7-5097-6086-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本书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对照世界发达国家及人口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历史,特别从高科技发展的视角,检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一家之言,作者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制定中国的人口发展规划与具体政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陈晴钰;周雪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附件二 尽快启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修改的公民建议书

 后记 一些有“争议“的鼓励生育的提议

 致谢

 附件四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再版序言

 附件三 中国放弃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1 中国会有多少亿人

  世界人口发展的大趋势

   ·为什么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育率下降?

  中国人口的预测

  放开生,中国人会生多少

  超生多的错觉

 2 人多耽误共富吗

  “民工荒”来了

  超生罚款有理吗

  景区爆满与中国人口多无关

  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少生能够带来人口红利吗?

   ·少生能够提高人均资产的拥有量?

   ·少生有助于就业吗?

  人口如何影响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

  年龄和能力的关系

  年龄和创业的关系

  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考虑生育政策要有30年的前瞻性

 3 21世纪真的会是中国的世纪吗

  虎妈和中国小孩

  中国经济30年展望

   ·为何中国经济总量能在2020年接近美国,并且在2030年是美国的2倍?

   ·为何中国能在10年内摆脱劳动密集型行业?

  中国经济能成功转型吗

  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

  中国能培育出世界级的大企业吗

  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

   ·贫富差距加大的风险

   ·政治改革的风险

   ·环境资源的风险

  明日之星:印度

   ·为何印度能在2040年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谁能挑战美国的人口优势

   ·美国如何保持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呢?

   ·老去的欧洲经济

  放开生育对于中国经济的好处

 4 日本经济的老年病

  日本年轻人创业吗

  昙花一现的日本经济

  日本企业的老化现象

  日本社会的老化现象

 5 人口与资源

  资源“瓶颈”还是资源诅咒

   ·人口密度

   ·人均资源

   ·能源需求

   ·清洁能源

   ·能源进口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粮食安全与人口控制

  中国的水够用吗?

 6 人口与环境

  雾霾天气与人口控制

  城市的拥挤

  北京的承载力有多大

 7 性别失衡与家庭风险

  集体失踪的“越南新娘”

  性别结构失衡的中国

   ·出生性别比偏高原因何在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失衡

  2020年后的剩男剩女

  婚姻挤压与社会稳定

  性别失衡下的犯罪风险

  失独家庭和风险家庭

  一胎政策的巨额社会代价

 8 人口变迁与国力兴衰

  人口变化影响文明兴衰

  大国人口谁更多

  21世纪谁更老

  人力资源谁更富有

  哪国更有活力

  大国实力的较量

   ·大国硬实力比较

   ·大国软实力比较

  大国实力兴盛的启示

 9 全球化下的人口机遇

  全球化浪潮及视角

  经济全球化

  人力资本全球化

  人口规模效应

   ·市场规模优势

   ·产业集聚效应

  人才集聚效应

  盛世早衰

 10 政策迷途

  人口政策演变历史

  多生了还是多活了

  资源环境的认识误区

  数字迷误

  他国经验借鉴

  争论的结论

  人口政策的历史转折点

 11 中国人可以多生

  儿女双全的奢望

  预测未来中国生育率

   ·城市化

   ·小孩抚养成本和重视程度

   ·妇女受教育程度

   ·对于婚姻的态度

   ·生育文化

  中国的兴起可持续吗

  人口:一切之基础

  中国人可以多生

  开放单独二胎还远远不够

 作者简介

 附件一 呼吁新一届领导人立即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引言

本书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本书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对照世界发达国家及人口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历史,特别从高科技发展的视角,检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一家之言,作者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制定中国的人口发展规划与具体政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群言》2005年第1期。

费孝通:《费孝通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

辜胜阻、陈来:《城镇化效应与出生性别比偏好》,《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顾宝昌、刘鸿雁:《关于几个实施二孩生育政策地区人口状况的调研报告》,载顾宝昌、王丰主编《八百万人的实践——来自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调研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黄润龙等:《近十年我国大陆海外新移民》,《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1期。

姜全保、李波:《性别失衡对犯罪率的影响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

蒋国华:《迎接21世纪出国留学新时代》,《21世纪》2001年第1期。

李兵编译《全球老龄化的挑战:人口学如何重塑21世纪的世界》,《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李建新:《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人口研究》1997年第1期。

李建新:《风险社会与中国人口结构安全》,《中国研究》2005年第1期。

李建新:《山西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政策实施效果及思考》,《人口研究》1995年第2期。

李建新:《生育空间与生育政策挤压》,《人口学刊》1996年第4期。

李建新:《文明冲突中的中国文明与人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人口要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李建新:《中国人口: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李慎之:《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读书》1997年第6期。

李树茁、姜保全等:《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2006。

梁漱溟:《中国人:社会与人生》,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

梁中堂:《现行生育政策研究》,《人口与市场分析》2006年第3期。

林毅夫:《人口老龄化和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引自金小桃、郑晓英主编《聚焦中国人口安全》,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刘爽、和红等:《山西翼城调查报告》,载顾宝昌、王丰主编《八百万人的实践——来自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调研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吕红平:《我国近年来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问题研究》,田雪原等编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潘光旦:《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邱国:《世纪之初印度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

阮炜:《“历史”化内的叙利亚文明》,《读书》2002年第8期。

阮炜:《文明的表现:对五千年人类文明的评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王丰、彭希哲、顾宝昌等:《全球化与低生育率:中国的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王顺安、孙江辉:《性别比失衡引发违法犯罪问题研究》,《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文富德:《世纪之交的印度经济发展及其前景》,《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

吴擢春、黎楚湘、励晓红:《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的队列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徐滇庆、李忻:《中国不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易富贤:《大国空巢》,大风出版社,2007。

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等:《2008年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德〕奥·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德〕卡尔·皮尔尼:《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郗卫东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年第4期。

〔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维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美〕彼得·德鲁克:《移民将成为热点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1年11月3日(中文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

〔美〕伯特兰·罗素:《罗素文集》,改革出版社,1996。

〔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肖晨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美〕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林自新等译,东方出版社,2003。

〔美〕人口委员会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若干政策问题的思考》,于学军译,商务印书馆,1996。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

〔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新华出版社,2005。

〔美〕约翰·塞兹:《全球议题》(第三版),刘贞晔、李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日〕黑田俊夫:《基本战略和倒三角形的论理》,《人口与开发》(日文)1999年。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Age and Great Invention,by Benjamin F.Jones.

Aggregate on the link Between Demographics and Productivity,by James Feyrer.

Brown,Clair and Greg Linden(2009),How Crisis Reshapes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MIT Press.

David E.Bloom & Jeffrey G.Williamson(1997),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NBER Working Paper,No.6268.

David E.Bloom & Jeffrey G.Williamson(1997),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NBER Working Paper,No.6268.

D.Huth Whittaker and Robert E.Cole(2006),Recovering from success.

Ernst & Young,Cleantech matters,Seizing transformational opportunities,Global Cleantech Insights and Trends Report 2011.

Florian Coulmas,Harald Conrad,Annette Schad-Seifert,Gabriele Vogt(2008),The Demographic Challenge.

Hiroaki Miyoshi and Yoshifumi Nakata(2011),Have Japanese Firms Changed.

Hiroki Kawai and Shujiro Urata(1999),Entry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Dynamism in Japan.

JARC,Aging Japan,2003.

Jeffrey G.Williamson(2001),Demographic Change,Economic Growth and Inequality,Population Matters,Edited by Nancy Birdsal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Bongaarts(2004),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Rising Cost of Public Pensions,PDR,Vol.30,No.1.

John R.(2008),Weeks Popul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s and Issues,Tenth Edi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eter McDonald & Rebecca Kippen(2001),Labor Supply Prospects in 16 Developed Countries,2000~2050.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ctorate Awards 2006.

Shire,Karen(2008),Gender Dimensions of the Aging Workforce,The Demo-graphic Challenge,A Handbook about Japan.

Sobel.M.E(2000),Causal Inference in the Soci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June,pp.647-651.

Stanley Lieberson & Freda B.Lynn.(2002),Barking up the Wrong Branch:Scientific Alternatives to the Current Model of Sociological Science,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8,pp.11-19.

Steven D.Levitt(2004),Understanding hy Crime Fell in the 1990s:Four Factors that Explain the Decline and Six that Do Not,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8,pp.163-191.

Susan Greenhalgh(2003),Science,Modernity and the Making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Vol.1 Comprehensive Tables,New York,2011.

简 介:北京人口形势和人口发展问题一直被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做出了放开单独家庭二孩生肓、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等决定,是2014年受人关注的人口问题。本书立足于新形势下北京人口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基于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四个重要议...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