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5~2016)图书
Report on China'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ies (2015-2016)
[内容简介] 本书总报告依据非传统安全的场域类型阐述了与“类安全”相契合的指导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和合主义”价值范式;综合报告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海洋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专题报告按照“多源/元性”、“外源性”、“双源性”、“内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类型的次序,着重阐述了全球恐怖主义、核安全威胁、海盗威胁、移民安全威胁、宗教极端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治理路径。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编撰者简介
序 安全观的建立及维护须有时代的方位
摘要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5~2016)》编委会
文前辅文
Ⅰ 总报告
B.1 “和合主义”与非传统安全治理*
一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谱系”
(一)多源/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1.核恐怖危机
2.国际恐怖主义危机
3.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及网络恐怖主义威胁
4.生物恐怖威胁
5.海盗威胁
6.极地安全问题
7.太空安全问题
8.由传统安全转化而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二)外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1.气候危机
2.金融危机
3.生态安全威胁
4.能源安全威胁
5.公共卫生安全威胁
6.生物安全威胁
7.粮食安全问题
8.人口安全问题
(三)双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1.跨国有组织犯罪威胁
2.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暴力恐怖主义威胁
3.跨国水资源安全威胁
4.海洋安全威胁
5.移民难民问题
6.海外企业与公民安全问题
(四)内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1.生态安全危机
2.经济(金融)安全危机
3.食品安全危机
4.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5.能源安全(核安全)问题
6.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7.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
8.人口安全问题
9.粮食安全问题
10.资源安全问题
11.文化安全问题
12.科技安全问题
二 非传统安全理论新进展
(一)“可持续安全论”:“海陆和合论”有新阐释
(二)“创造性介入论”:中国外交转型有新建议
(三)“道义—实力论”:“政治领导力决定论”有深化
(四)“国际共生论”:“共生型国际秩序”有新作
(五)“和合主义”:国家间认同建构有新范式
(六)“全球学”被正式提出和论证
三 “类安全”与“和合主义”
四 结语
Ⅱ 综合报告
B.2 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挑战与应对
一 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双重挑战
二 美国推广“普世价值”对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三 中国应对“普世价值”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基本方略
1.以积极、开放的战略姿态对待普世价值
(1)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都是相对的
(2)人类共性决定了普世价值的存在
(3)全球化促进普世价值的传播
(4)普世价值具有时代性
(5)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揭示美国与西方推广“普世价值”的利己性
(1)揭示美国推广“普世价值”的战略意图
(2)还原美国所推广的“普世价值”的真实面目
3.构建中国自己的普世价值观体系
(1)中国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有自己的理解
(2)确立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在普世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
4.倡导人类价值共同体意识
(1)价值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2)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对人类价值共同体的贡献
5.积极开展中国的价值观外交
四 结语
B.3 共享安全:冷战后中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论析
一 引言
二 “共享安全”:中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中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必要性
(二)中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可行性
1.双方均有进行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强烈意愿
2.既有的合作机制也奠定了双方合作的一定基础
三 中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反恐”合作成为双边海上合作的首要内容
(二)中美双边军事部门开展海上合作的机制建设与初步实践
(三)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进行双边合作的机制建设,包括了广泛的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
(四)依托现有多边机制与平台开展合作,丰富中美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类型
1.中美双边合作领域广泛,但层次有限
2.中美双边合作具有非对称性
四 中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主要趋势
(一)制约双方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消极因素
(二)有利于中美双方合作的积极因素
1.双边战略互信的逐步构建有助于形成双边合作的基础
2.两国之间及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紧密对合作形成推动力
3.“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中美合作“共建”,这成为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新亮点
五 结论
Ⅲ 专题报告 ·多源/元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4 2015~2016年全球恐怖威胁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报告
一 全球及区域范围内恐怖威胁发展态势
(一)全球恐怖威胁发展趋势
(二)区域范围内恐怖威胁发展状况
二 典型恐怖组织、恐怖驱动因素及其社会危害
(一)五大恐怖组织及其发展趋势
1.博科圣地(BOKO HARAM)
2.“伊斯兰国”组织(ISIL)
3.塔利班(TALIBAN)
4.富拉尼激进分子(Fulani Militants)
5.索马里青年党(AL-SHABAAB)
(二)恐怖主义的驱动因素
1.国别因素
2.个体因素
(三)恐怖主义引发的社会危害
1.大量人员伤亡
2.恐怖主义引发“难民危机”*
3.经济损失
三 联合国及重点国家的恐怖威胁战略应对
(一)联合国安理会
(二)欧盟
(三)俄罗斯
(四)美国
(五)中国
四 结语
B.5 从中美“零核”概念看中美核安全战略差异与核安全关系走向
一 “零核”概念与国际核安全
(一)“零核”概念
(二)“零核”概念与核安全观的转变
二 中美“零核”概念的实质
(一)中国“零核”概念
(二)中国核安全战略与“零核”理念
(三)中国“零核”概念的意义
(四)美国核战略与“零核”理念
(五)美国“零核”概念的缘起
(六)美国“零核”主张的意义及影响
三 中美“零核”理念的异同
(一)中美“零核”的立场不同
(二)中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有本质区别
(三)中美提出“零核”概念的意图有差异
(四)中美“零核”概念的影响力差异
四 美国“零核”概念对中美核安全关系的影响
(一)“零核”概念是美国核战略调整的产物
(二)美国“零核”概念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美国“零核”政策对中美核安全关系的影响
五 结语——面对美国“零核”的中国应对之策
B.6 海上丝绸之路视阈下的海盗问题与海洋综合治理*
一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二 海盗问题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威胁
三 对海盗问题的治理
四 中国的对策
五 结论
Ⅲ 专题报告 ·外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7 中国与全球气候安全治理:新进展与新前景(2013~2015)
一 中国在气候安全治理领域的新举措
二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
三 加强与世界其他大国的气候治理合作
B.8 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地方应对及启示*
一 为什么地方是重要的?
二 各级地方做了什么?
三 特点分析
四 对地方行动的评价
五 启示
Ⅲ 专题报告 ·双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9 加强对极端宗教势力的“去极端化”治理*
一 新疆极端宗教势力的历史渊源
二 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思想渗透内容与特征
(一)渗透内容
1.鼓吹伊斯兰教至上
2.极端排斥“异教徒”
3.宣扬“阿拉木”*论
4.对多义性宗教词语概念进行极端化解释
5.鼓吹“圣战”
6.建立神权政治
(二)渗透特征
1.欺骗性
2.毒害性
3.政治性
4.暴力性
5.“洗脑”性
6.难治性
三 极端宗教活动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一)极端宗教活动的表现形式
(二)极端宗教势力活动的危害
1.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
2.严重威胁到一些穆斯林的生命财产安全
3.严重威胁到新疆的安全稳定
四 “去极端化”治理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对宗教极端思想的认知与识别能力
(二)提高宗教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三)共铸反渗透反分裂统一战线
(四)建立健全抵御极端宗教渗透破坏的管理与协调机制
(五)对不同类型的极端宗教分子要进行分类治理
(六)加强基层组织与基层政权建设
(七)改善民生,赢取民心
(八)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九)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共同打击极端势力和跨国恐怖犯罪
B.10 “人的安全”视角下移民安全综述
前言
一 “人的安全”视角下的国际移民
二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
(一)国际难民制度的演变
(二)难民危机为欧盟带来的双重困境
(三)难民治理的前景
三 也门撤侨行动
(一)“人的安全”与“保护的责任”之下的多源/元性移民安全
(二)也门撤侨行动
(三)我国多源/元性移民安全维护的建议
四 2016年移民安全形势预测
五 结语
Ⅲ 专题报告 ·内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11 “质量时代”口岸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挑战与规制*
一 全球工业升级浪潮凸显质量安全的重要作用
(一)质量安全竞争是新一轮国家竞争的新高地
(二)口岸质量安全监管具有重要作用
二 口岸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新难题
(一)开放新形势形成新压力
(二)业态新样式带来新问题
(三)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
三 安全规制:口岸质量安全路径新探
(一)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原理分析
(二)口岸质量安全规制的实施路径
1.规制立法和修法
2.规制执法
3.规制松除
B.12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构
引言
一 “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论阐述
(一)“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
(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三)提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战略”的必要性
二 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一)产品质量总体向好
(二)贸易壁垒影响加剧
(三)安全外溢效应凸显
三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一)检验检疫宏观监管模式急需重构
(二)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尚未形成共识
(三)跨部门跨行业合作监管机制亟待健全
四 “场域安全”: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的探索性新思路
(一)“场域安全”的内涵与特征
(二)场域安全视角下的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威胁
(三)场域安全视角的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构思路
1.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2.制定《质量安全纲要》
3.建立质量安全监管委员会
4.构建新型监管路径
5.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Ⅳ 附录
浙江大学“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跨学科辩论赛实录与评论
引言:辩论赛的缘起
一 正反方辩论观点
(一)第一组辩论
1.正方:《非传统安全》通识课C班
(1)一辩:赵璧【人文科学试验班14级】
(2)二辩:付俊豪【理科试验班14级】
(3)三辩:黄丽媛【人文科学试验班(传媒)14级】
(4)四辩:安入东【工科试验班(信息)14级】
2.反方:《非传统安全》通识课B班
(1)一辩:李怡【工科试验班(信息)14级】
(2)二辩:段欣辰【混合班14级】
(3)三辩:刘雯【混合班14级】
(4)四辩:马鑫宇【人文科学试验班14级】
(二)第二组辩论
1.正方:《非传统安全》通识课D班
(1)一辩:曾安平【材料科学与工程14级】
(2)二辩:刘庭瑶【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14级】
(3)三辩:余慧【药学类14级】
(4)四辩:才赫【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14级】
2.反方:《非传统安全管理》班
(1)一辩:曹心钰【社会科学试验班14级】
(2)二辩:李娜【社会科学试验班14级】
(3)三辩:赖锌婷【社会科学试验班14级】
(4)四辩:李超懿【社会科学试验班14级】
二 辩论结果及意义
(一)辩论结果
(二)辩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