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6

中国社会组织响应自然灾害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NGOS' Responses to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SSAPID:101-7920-6251-35
ISBN:978-7-5097-8551-5
DOI:
ISSN:

[内容简介] 近年来,社会组织在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过渡安置以及灾后重建三阶段中有着上佳表现,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历时以及横向比较的视角出发,透过统计调查、案例研究以及比较等方法,本书深入剖析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震灾、雅安地震以及鲁甸地震中社会组织参与的实践,以及与政府合作的模式,试图全方位勾勒社会组织参与自然灾害的场景,进而在大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可靠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韩俊魁 赵小平
编 辑:刘晶晶;赵瑞红;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序

 导论

 第一章 社会组织回应自然灾害的历史及相关政策演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组织回应自然灾害的历史回顾

   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之前

   二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改革开放

   三 改革开放至2008年

    (一)国内社会组织发展图景的简要勾勒

    (二)社会组织参与自然灾害的实践

   四 2008年至今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回应自然灾害的政策演变

   一 国家救灾体制的演变

   二 社会组织回应自然灾害的政策演变

    (一)政府对待外援态度的转变

    (二)救灾工作社会化

     1.救灾扶贫互助组织

     2.对社会捐助的规范化

     3.社会组织的参与

   三 小结

    (一)从政府的角度

    (二)从社会组织的角度

 第二章 救灾三阶段需求与八类型项目

  第一节 灾后三阶段的需求

   一 紧急救援阶段

   二 灾后重建阶段

   三 过渡安置阶段

  第二节 紧急救援阶段的社会组织参与

   一 社会组织的参与

    (一)生存生活资源配送与保障

    (二)以专业特长参与一线救死扶伤

    (三)组织受灾群众紧急自救

    (四)紧急心理抚慰

    (五)有效且有序地管理志愿者

    (六)社会资源动员与集结

   二 社会组织的典型项目类型

  第三节 过渡安置阶段的社会组织参与

   一 社会组织的参与

    (一)参与临时安置点的建设

    (二)资源递送与生活保障

    (三)心理抚慰

    (四)特殊群体照护

    (五)救灾信息搜集、汇总与发布

    (六)有效且有序地管理志愿者

   二 社会组织的典型项目类型

  第四节 灾后重建阶段的社会组织参与

   一 社会组织的参与

    (一)捐建学校、医院或其他硬件设施

    (二)监督善款流向和使用

    (三)生计与社区发展

    (四)社区参与和能力建设

    (五)动员本土志愿者、开展灾害应对工作

    (六)心理辅导项目开展

    (七)灾后重建政策倡导

    (八)非营利组织的网络化建设

    (九)推动灾区与全国的联系

    (十)减灾防灾及其经验的总结与传播

   二 社会组织的典型项目类型

  第五节 “三阶段八类型”的救灾项目格局

   一 救灾三阶段的八类型项目

   二 雅安地震时的情形

    (一)汶川地震期间成立的组织在这里开始发挥作用

    (二)社会组织的资源在三个阶段分配的合理性逐渐增加

     1.三阶段的资金分布

     2.三阶段的项目分布

    (三)生计发展得到重视

    (四)社会服务的支持体系产生出来

    (五)开始产生对传统救灾方式的反思

 第三章 组织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组织基本情况

  第二节 组织能力与需求

  第三节 组织参与赈灾情况

  第四节 满意度调查

  第五节 被访组织对社会组织赈灾的建议*

   一 强调专业性

   二 交流合作

   三 支持草根组织成长

   四 平台利弊

   五 其他

 第四章 社会组织的功能承担与能力成长

  第一节 社会组织在救灾中的独特优势

   一 紧急救援与过渡安置阶段

    (一)深入细致的工作

    (二)独特的社工技术

    (三)特定的专项技术

   二 灾后重建阶段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二)生计发展

    (三)社会服务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能力成长

   一 社会组织专业性的提升轨迹

   二 社会组织价值观的演变

   三 社会组织整体行动力的成长

    (一)救灾信息与供需匹配

     1.救灾信息

     2.供需匹配

     3.软性需求

    (二)专业化

     1.系统化需求及项目谱系形成

     2.专业的救灾队伍

     3.反应和集结速度

     4.需求报告和评估追踪

   四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体系化成长

   一 社会组织自身的联合

    (一)常态化的联合组织

    (二)某次灾难中临时组建起来的联合组织

   二 社会组织联合体的成长

    (一)中国社会组织灾害应对平台

     1.中社平台成立的目的与运作方式

     2.中社平台在机制上的创新尝试

    (二)甘肃社会组织联合救灾平台

     1.平台构建的历程和作用发挥

     2.社会影响

     3.平台特点

   三 社会组织联合体常见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机制复杂,协调沟通成本高

    (二)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三)平台团队能力需要提升

    (四)团队内部的名利之争

 第五章 成长过程中救灾组织的运作机制分化

  第一节 行政化运作机制

   一 表现及运作模式

    (一)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内部关系:等级制明显

    (三)组织的社会动员和灾区需求回应

    (四)组织和捐款人之间的关系

    (五)组织公信力的建构

   二 呈现出来的效果

    (一)该模式下的善款流通过程

     1.由各地慈善会转赠四川省慈善总会

     2.社会组织认领重建项目

     3.其他善款使用方式

    (二)对需求的回应情况

    (三)对捐款人的效果

    (四)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的情况

    (五)社会动员的情况

   三 行政化运作机制的内涵

  第二节 市场化运作机制

   一 表现及运作模式

    (一)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内部的关系

    (三)组织的社会动员和灾区的需求回应

    (四)组织与捐款人之间的关系

    (五)组织的公信力建构

    (六)市场化中的一种危险:跑偏现象

     1.抢夺灾区明星学校

     2.以捐款人为出发点的捐赠

     3.要不要对捐款人说“不”

   二 呈现出来的社会效果

    (一)该模式下的行动及效果

     1.依据捐款人意愿认领重建项目

     2.给捐款人的项目菜单

    (二)对灾区需求的回应情况

    (三)对捐款人的服务效果

    (四)规范性和专业性情况

    (五)社会动员情况

   三 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内涵

  第三节 社会化运作机制

   一 表现及运作模式

    (一)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内部的关系

    (三)社会动员和灾区需要的回应

    (四)与捐款人之间的关系

    (五)公信力的建构

   二 呈现出来的社会效果

    (一)该模式下的行动和效果

    (二)对灾区需求的回应情况

    (三)对捐款人的服务效果

    (四)规范性和专业性情况

    (五)社会动员情况

   三 社会化运作的内涵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自然灾害应对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学理分析

   一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宏观静态的结构阐释

    (二)中观层面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诠释

    (三)微观动态的行动研究

   二 灾害救助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模式

    (一)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自主协作型模式

    (二)中国灾害救助中的行政吸纳型模式

  第二节 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参与——基于灾后三阶段的分析

   一 紧急救援阶段

   二 过渡安置阶段

   三 灾后重建阶段

  第三节 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冲突

   一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中的困境

    (一)制度缺失造成身份困境

    (二)缺乏协调机构带来的管理困境

    (三)信息不对称造成沟通不畅

    (四)资源缺乏有效调配

    (五)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冲突

   二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全能政府和单一中心的弊端

    (二)法律缺失与管理体制的双重束缚

    (三)缺乏合作的渠道和经验

    (四)社会组织能力不足

    (五)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

  第四节 真正的合作?——典型案例分析

   一 群团组织能否协调多元利益主体?

   二 民政部门能否畅通合作路径?

    (一)云南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的运行及特点

    (二)政府与政府的强强联合

   三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比较

  第五节 如何达成合作

   一 确立功能互补合作伙伴关系

    (一)发挥功能互补优势

    (二)合作伙伴关系定位下的功能界定

   二 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

    (一)加快行政改革,将社会组织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二)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

    (三)建立平等参与渠道,重视社会组织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三 建立正式的渠道保证合作的有序开展

   四 建立制度化的合作体系

    (一)制定回应自然灾害的纲领性法律法规

    (二)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的多方参与机制

    (三)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协同式应急联动模式

   五 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合作动力

 结语

Alan Whaites,“NGOs,Disasters,and Advocary:Caught between the Prophet and the Shepherd Boy,” Development in Practice,Vol.10,No.3/4,10th Anniversary Issue.(Aug.,2000),pp.506-516.

Adams,P.S.,“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Is There a New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Wiarda and H.J.ed.,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Colorado:Westview Press,2002.

David King,Organizations in Disaster,Nat Hazards(2007)40,pp.657-665.

Dickson,B.J.,“Cooperation and Corporatism in China:The Logic of Party Adapt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15(4),2000.

Emmanuel M.Luna,“Disaster Mitigation and Preparedness:The Case of NGOs in the Philippines,” Disasters,2001,25(3),pp.220-223.

Eikenberry AM,“Refusing the market:a democratic discourse for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9.

Federica Ranghieri and Mikio Ishiwatari ed.,Learning from Megadisasters:Lessons from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The World Bank,2014.

Gainer B,Padanyi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oriented activities and market-oriented culture: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orientation in nonprofit service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854-862,2005.

Gonzalez LIA,Vijande MLS,Casielles RV,“The market orientation concept in the private nonprofit organisation dom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7:55-67,2002.

Hansmann HB,“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835-901,1980.

John Twigg & Diane Stenner,“Mainstreaming Disaster Mitigation:Challenges to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NGOs,” Development in Practice,Vol.12,No.3/4(Aug.,2002),pp.473-479.

Meyer,J.W. and Rowan,B.,“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3(2),1977.

Pfeffer,J. and Salancik,G.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8.

Sarah Lister,“‘Scaling-up’ in Emergencies:British NGOs after Hurricane Mitch,” Disasters,2001,25(1),pp.36-47.

Shue,V.,The Reach of the State. 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包丽敏:《谁来执掌760亿元地震捐赠?》,《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12日,第1版。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神户大学编《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宋金文、邵建国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北京大学教育财科所:《台湾“9·21”灾后重建经验分享研讨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陈先才、王文谦:《两岸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以汶川地震和台湾“9·21”地震为例》,《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陈浩:《美国的救灾应对程序与NGO的力量》,《中国减灾》2008年第8期。

慈济基金会:《大爱洒人间——证严法师的慈济世界》,2009。

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

邓国胜:《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的战略与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邓奕:《灾后区域复兴的一种途径:“社区营造”——访规划师小林郁雄》,《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4期。

范宝俊主编《灾害管理文库第二卷:中国自然灾害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峰译,商务印书馆,2005。

郭婷:《从汶川到玉树》,《中国发展简报》2010年夏季刊。

韩俊魁:《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境外在华NGO:与开放的中国同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紧急救灾中的善款能零成本传递吗?》,《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面对灾难,政府要善用社会“毛细血管”》,《人民日报》2013年4月22日。

《走向公民慈善》,《北大商业评论》,2011,总第83期。

韩俊魁、陶传进、张浩良:《中国扶贫基金会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基线评估报告》,2010。

韩俊魁、纪颖:《“5·12”地震中公益行动的实证分析——以NGO为主线》,《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第2期。

胡媛媛、李旭、符抒:《日本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与启示》,《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

呼唤:《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演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13。

皇甫平丽、曹卫国、钱铮:《灾后重建的他山之石》,《瞭望》2008年第21期。

贾西津:《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载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蒋积伟:《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研究》(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9。

靳尔刚、王振耀主编《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香港集成图书公司,1963。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清代慈善机构与官僚层的关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66期。

李学举:《中国民政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美〕莱斯特·萨拉蒙,赫尔穆特·安海尔:《公民社会部门》,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66页。

刘选国:《从美国经验看救灾》,《公益时报》2013年10月29日。

梁勇:《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救助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孟宪实:《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丘昌泰:《灾难管理学:地震篇》,元照出版公司,2000。

邵珮君:《台湾集集地震灾后农村小区重建之比较研究——涩水、桃米及龙安小区》,《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4期。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孙沛东:《市民社会还是法团主义?——经济社团兴起与国家和社会关系转型研究述评》,《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舒文明:《对NGO抗旱行动的反思——以云南本土NGO为例》,《中国发展简报》(2010年夏季刊)。

史培军、张欢:《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汶川地震的经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陶传进等:《从政府公益到社会化公益:巨灾后看到的公民社会发育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滕五晓:《阪神大地震启示录》,《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5月14日,第5版。

王日根:《清代苏北水灾民间救助机制及其效果》,载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王德迅:《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纵横谈》,《求是》2005年第20期。

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

王冬芳:《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公共危机应对之道》,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王会贤:《鲁甸地震中民间组织的救灾联合》,《公益时报》2014年。

王强:《乐施会:救助与重建》,《商务周刊》2008年第11期。

〔法〕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略论中华帝国晚期的荒政指南》,载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徐富海:《国外巨灾应急管理案例分析》,《中国减灾》2008年第10期。

徐宇珊:《非对称依赖: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1期。

徐莹:《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的基本路径》,《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7期。

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总编室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第一卷(1983年)、第二卷(1985年)、第三卷(1987年上下册)、第四卷(上册1985年、下册1986年)、第五卷(1983年)。

谢来:《美风灾后百万志愿者参与重建》,《新京报》2008年6月1日,第3版。

〔日〕小滨正子:《中国近代都市的“公”的领域》,载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

杨团:《中国慈善事业的伟大复兴》,载杨团、葛道顺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虞维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2期。

叶琳:《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暨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日本学刊》2011年第3期。

喻尘:《地震带上的日本全设防经验:如何将地震损失降低到最小》,《南方都市报》2009年4月11日,第17版。

赵灵敏:《如不“解严”,恐是另一番景象——专访台湾“全国民间灾后重建联盟”执行长瞿海源》,《南风窗》2006年第14期。

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2007。

张洪由、李怀英:《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级地震概况》,《国际地震动态》1996年第4期。

张强等:《巨灾与非营利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张强、陆奇斌、张欢:《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郑琦:《美国社会组织如何参与救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8期。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

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朱浒:《地方谱系向国家场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载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朱凤岚:《日本的地震危机管理及灾后重建》,《求是》2008年第15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时事出版社,2003。

“灾后重建思路与政策”课题组:《阪神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及其启示》,《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增刊。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9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

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

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

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6)》,华夏出版社,1987。

民政部法制办公室编《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民政部法规办公室编《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民政部法规办公室编《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民政部法规办公室编《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0)》,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

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社会组织汶川赈灾行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中国抗灾救灾协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活动简介》,《中国减灾》1993年第1期。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简介》,《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

《中国扶贫基金会四川“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需求评估报告》2013年5月12日。

《民政工作应积极为国家总路线服务》,《人民日报》1953年12月24日,第1版。

《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人民日报》1976年8月28日,第1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4·20”芦山7.0级地震灾区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期实施生活救助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年4月27日。

《兵库宣言》。

《周礼·地官》。

《国语·周语》。

《中国红十字会征求会员大会特刊》。

《中国红十字会癸丑成绩撮要》。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

《甘肃省社会组织促进会简报》(社会组织参与定西抗震救灾专刊,第1期),2013年7月24日。

《“4·20”雅安地震华夏救灾简报》(第六期)。

《4.20芦山地震壹家人赈灾一周年报告》,2014。

《4.20芦山地震——壹基金联合救灾地震救援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