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4

清末民初的代议制图书

Representative System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SSAPID:101-7908-2389-89
ISBN:978-7-5097-322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学术界关注较少的顺直咨议局和省议会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清末顺直咨议局到民初直隶省议会的历史变化过程,并以此为窗口透视了中国近代的代议制度、地方自治、地方政治,堪称一部重要的历史学文献研究著作。本书视野开阔,方法独特,文献资料详实,对于深化对中国近代代议制度和政治制度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揭示后发展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指导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突出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艳玲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附录六 顺直省议会旁听规则

 附录三 顺直咨议局旁听规则*

 附录七 顺直临时省议会议事细则

 序言

 后记

 附录二 顺直咨议局议事细则

 附录一 省议会暂行法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回顾

   (一)关于咨议局的研究

    1.著作类

    2.论文类

    3.关于顺直咨议局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民国省议会的研究

    1.著作类

    2.论文类

    3.关于顺直省议会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本书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和变迁

  第一节 清末民初直隶行政区划和行政组织的变化

   一 清末民初直隶行政区划的变动

   二 清末民初直隶行政组织的演变

  第二节 议会思潮在清末民初的演变

   一 清末“议会救国论”、“议会万能论”思潮

   二 民初议会制移植的失败与“议会破产论”、“议会过时论”

  第三节 清末民初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筹备和选举:从稳妥有序到混乱无序

  第一节 清末顺直咨议局的筹设:稳妥、规范、有序

   一 清廷对咨议局的筹议

   二 直隶官方的有力督导

   三 计划周详、步骤清晰、章法完备

    (一)成立直隶咨议局筹办处

    (二)制定章程及办事细则

    (三)宣讲章程和调查选举人资格

    (四)编订选举人名册

    (五)划分选区和分配议员名额

    (六)投票选举

    (七)开票宣示选举结果并发给议员执照

   四 顺直咨议局的建筑及其风格分析

  第二节 顺直省议会的筹设:仓促、混乱、无序

   一 准备不充分

    (一)相关选举文件出台仓促

    (二)宣讲、编造选民册和选举等环节未能按期完成

   二 选民调查严重失实

   三 选举一届不如一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织结构、章程规则及议事细则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组织结构:从三会五股到三会九股

   一 顺直咨议局三会五股组织模式的创立

   二 顺直临时省议会三会六股的组织构成

   三 1918年请愿股、预决算股的添设

   四 1922年会内审计股的增加

  第二节 职能权限文本规定上的扩大

   一 《局章》与《暂行法》文本结构比较

   二 咨议局和省议会职能权限之比较

  第三节 议事细则的发展完善

   一 《顺直咨议局议事细则》与《临时议会议事细则》比较

   二 顺直咨议局、顺直临时议会和正式议会议事细则内容比较

    1.任期与会期

    2.会议讨论

    3.议事规则

   三 省议会对《议事细则》的历次修订和完善

    1.1918年对《议事细则》的修正

    2.1922年对《议事细则》的修订

    3.1925年对《议事细则》的修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议员群体状况变化分析

  第一节 议员当选条件和平均年龄的变化

   一 议员当选条件的变化

   二 议员平均年龄的变化

  第二节 各类资格当选者在议员群体中的比重及变化

   一 新式教育当选者所占比例及变化趋势

   二 传统功名出身、财产资格当选者所占比例

   三 议员的社会基础及构成分析

  第三节 议员的职业构成及其变化

   一 曾任官吏者比例及变化

   二 议员从业构成情况

  第四节 议员的薪水和议会经费

   一 议员的薪水

    (一)从咨议局到省议会议员薪水变化情况

    (二)从薪水看议员的社会地位

   二 议会经费

    (一)咨议局和省议会各时期公费情况

    (二)常年经费组成结构及其缺陷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代议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权力博弈及其关系变化

  第一节 积极稳健:清末顺直咨议局的分权斗争

   一 顺直咨议局争取自身权限的合法斗争

    (一)争取平等权:公文格式之争

    (二)维护议案的法律效力:弹劾顺天府尹案

    (三)争取充分的议决权:召集议案预备会

    (四)争取常驻议员复议权

   二 在咨议局联合会的主导作用

    (一)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的主力

    (二)咨议局联合会中的活跃分子

   三 顺直咨议局的稳健性特色

    (一)积极稳健的表现

    (二)原因分析

  第二节 从激进的争权到受挫:解散前的直隶地方议会

   一 顺直临时省议会成立过程中各派的角逐

   二 临时省议会与行政机关的权力博弈

    (一)“直督之争”:人事权的争夺

    (二)《顺直临时省议会法》之争

     1.《顺直法》的制定及其对议会权力的设计

     2.临时省议会与都督张锡銮围绕《顺直法》的角逐

     3.“顺直法”之争的启示及意义

    (三)顺直临时省议会弹劾都督张锡銮案始末

     1.弹劾原因

     2.处置经过及结果

     3.此案的历史启示

    (四)与冯国璋围绕人事权、财政监督权的博弈

     1.围绕人事权与冯国璋的角逐

     2.反对冯国璋借外债和擅自加捐的斗争

   三 第一届顺直省议会的反专制斗争

    (一)第一届顺直省议会的成立及其“官治”色彩

    (二)“宋案”和反对善后大借款

    (三)反对适用《咨议局章程》的斗争

   四 《暂行法》的颁布及其对议会权力的规定

    (一)《暂行法》的颁布及对议会权力的规定

    (二)《暂行法》与《顺直法》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1.相同之处

     2.不同之处

     3.原因分析

   五 省议会被解散

   六 解散前直隶地方代议机关的激进特色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从妥协到合流:恢复后省议会的蜕变

   一 省议会的恢复及其与政府关系的转变

    (一)顺直省议会的恢复及内外环境的变化

    (二)议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转变

     1.朱家宝时期(1916~1917年):政府对议会态度的改变

     2.曹氏兄弟时期(1917~1922年):议会上层沦为曹氏的“御用工具”

    (三)个案分析:议长边守靖的思想转变

   二 议会上层与政府勾结作弊的两个典型事件

    (一)曹锐、边守靖非法指定第三届议员

     1.第三届选举违法之事实证据

     2.非法指定第三届议员的影响

    (二)顺直省议会内部分合之争

     1.1921年顺直省议会分裂

     2.1922年省议会合组的经过

     3.1924年直隶省议会成立

     4.顺直省议会分合之原因简析

   三 议会陷入合法性和公信力危机

    (一)以顺直同乡会为主力的推翻非法议会运动

     1.向省长王承斌请愿

     2.向直隶高等审判厅提起诉讼

     3.向两院请愿

    (二)顺直省议会的反击

    (三)结果

   四 由“民意代表”到“官方代言人”

   五 直隶省议会在内外交困中走向衰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咨议局到省议会监督职能的弱化

  第一节 咨议局和省议会的预算审议和监督

   一 顺直咨议局《议决宣统三年直隶地方岁出预算案》分析

    (一)咨议局与督抚间三个回合的较量

    (二)顺直咨议局对宣统三年岁出预算案的精细审议

   二 省议会《议决七年度直隶省地方岁入预算案》分析

    (一)省议会对预算案的认真审议

    (二)省政府对议会议决案的态度

   三 省议会《九年度岁出入预算案》分析

    (一)《九年度岁出入预算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二)省议会对预算案的审议及结果

    (三)省议会审议预算案的不足

    (四)政府对预算议决案的态度及执行情况

   四 省议会《直隶地方十一年度岁出入预算案》分析

    (一)议会审议预算案的草率和错漏之处

    (二)省政府在编造预算案时瞒漏及歪曲情况

   五 咨议局和省议会的预算监督作用比较

    (一)省政府编制的预算案越来越粗糙

    (二)省议会对预算案的审议也不如咨议局那样认真细致,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态度也越来越软弱

  第二节 顺直咨议局和省议会的财政监督作用

   一 咨议局和省议会财政经济类议案的分类分析

   二 财政监督的客观效果分析:整体弱化与局部作为

    (一)议案的批示和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二)省行政长官对议案的态度

     1.对顺势监督的态度

     2.对逆势监督的态度

  第三节 咨议局和省议会的行政监督作用比较

   一 咨议局和省议会弹劾案的数量统计分析

   二 行政长官对纠核案的调查处理情况分析

    (一)顺直咨议局纠核案的处理情况

    (二)顺直省议会弹劾案的效力分析

     1.纠举县知事案的处理情况

     2.对省级官吏弹劾案的处理情况

   三 从弹劾京兆尹案透视议会行政监督作用的弱化

    (一)弹劾京兆尹刘梦庚案始末

     1.弹劾因由

     2.弹劾经过及结果

    (二)从弹劾京兆尹案透视顺直省议会监督职能的弱化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清末民初直隶地方代议制度的发展与不发展

  二 近代直隶地方代议制度兴衰的历史启示

   (一)应避免任何形式的军阀主政

   (二)应重视民族自身文化对移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层影响

   (三)在政治体制转型时期,议会能否形成对行政权的制衡和监督,关键不在于议会权限的扩张,而在于全社会尤其是行政官员能否养成尊重议会权力、遵照法定程序行事的从政习惯和心理

   (四)在议会制度试行的初期,政治精英最忌因一时挫折而放弃本有希望的议会政治,而回归专制集权

   (五)加强地方议会与选民的紧密联系,加强议会自身的建设,提高议员的政治素养和社会经验,使其真正成为民意代表,取得选民的支持,代议机关才会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六)正确处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应注意两个问题

 附录五 咨议局议员初选举开票所办事细则

 附录四 顺直咨议局选举投票所办事细则

本书以学术界关注较少的顺直咨议局和直隶省议会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清末顺直咨议局到民初直隶省议会的历史变化过程,并以此为窗口透视了中国近代的代议制度、地方自治、地方政治,堪称一部重要的历史学文献研究著作。本书视野开阔,方法独特,文献资料翔实,对于深化中国近代代议制度和政治制度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揭示后发展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指导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突出的实践应用价值。

《督院札行省议会事宜》,全宗号:656-1-39,河北省档案馆藏。

《直隶都督准省议会咨复议决清查公款公产卷》,全宗号:656-1-117,河北省档案馆藏。

《省长召集省议会议员开会卷》,全宗号:656-1-693,河北省档案馆藏。

《顺直省议会函查八项旗地亩卷》,全宗号:656-1-916,河北省档案馆藏。

《省长令选举省议会议员卷》,全宗号:656-1-870,河北省档案馆藏。

《直隶省长召集省议会议员开会卷》,全宗号:656-1-1040,河北省档案馆藏。

直隶咨议局筹办处编《直隶咨议局筹办处文件录要初编》。

直隶咨议局筹办处编《直隶咨议局筹办处文件录要二编》。

直隶咨议局筹办处编《直隶咨议局筹办处文件录要三编》。

顺直咨议局编《顺直咨议局文牍类要初编》。

顺直咨议局编《顺直咨议局文牍类要二编》。

顺直咨议局编《顺直咨议局文牍类要三编》。

顺直咨议局编《顺直咨议局议案录》。

《督院发交顺直咨议局议案及咨询事件初编》。

《宣统三年顺直咨议局临时会议案公布录》。

《直隶督院札复咨议局议案并咨行文件汇编》。

《顺直临时省议会议案录》。

《顺直省议会文牍类要》。

《顺直省议会议案录》。

《顺直省议会第三会期文牍类要》。

《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一会期议案录》。

《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一会期文牍类要》。

《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二期临时会文牍类要》。

《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二期临时会议案录》。

《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三期常会文牍类要》。

《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二期临时会议决案录》。

《顺直省议会第三届第二期常会文牍类要》。

《顺直省议会第三届第三期常会议案录》。

《资政院会议速记录》。

《参议院会议议事录》。

《参议院议决案汇编》。

《参议院议事细则》。

《第三届顺直省议会各县初选当选人信件汇存》。

《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议决案汇录》。

《顺直咨议局议决案》。

《顺直咨议局议决地方行政经费预算案》。

《咨议局章程讲义》。

《安徽第三届省议会选举伪造选侧黑幕之大披露》。

《议会法典汇编》。

《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

《天津商会档案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赵尔巽编《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大清宣统新法令》第15册,1910~1911。

《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94卷,商务印书馆,1955。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广益书局,1914。

《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10。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

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文海出版社,1966。

〔美〕罗兹曼等编《中国的现代化》,陶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美〕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陈宗显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7。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英〕亚当·斯维夫特:《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郑永年、李茂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美〕塞缪尔·鲍尔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三联书店,1989。

〔美〕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如、李里峰等译,三联书店,2004。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苑书义、孙保存、郭文书等:《河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3。

董丛林:《清末直隶新政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199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韦庆远、高放:《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

周联合:《自治与官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

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时期议会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付春杨:《民国时期政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田穗生等:《中外代议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

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三联书店,2005。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蒋碧昆:《中国近代宪政宪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8。

李新:《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7。

徐建平:《清末直隶宪政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

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2006。

孙娇:《民国初年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刁振娇:《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研究——以江苏咨议局为视角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曹沛霖:《议会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群众出版社,1992。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

林尚立:《选举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张学仁、陈宁生主编《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正当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

张晋藩:《中国官制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储建国:《调和与制衡: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邱亿通:《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与价值选择》,人民出版社,2004。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3。

刘金国、蒋立山:《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汪太贤、艾明:《法制的理念与方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章开沅:《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李震东:《议会》,商务印书馆,1933。

《代议政治》,商务印书馆,1924。

邱昌渭:《议会制度》,世界书局,1933。

陈之迈:《中国政府》,商务印书馆,1946。

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任吉东:《多元性与一体化: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治理》,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臧理臣等修《密云县志》,京华书局铅印本,1914。

高步青等修《交河县志》,铅印本,1916。

贾恩绂纂《盐山新志》,铅活字本,1916。

张凤文等修、高毓彤等纂《静海县志》,铅印本,1924。

陈桢修《文安县志》,铅印本,1922。

耿兆栋监修、张汝漪总纂《景县志》,铅印本(影印),1922。

张鼎彝纂《献县志》,刻本,1925。

高书官等纂《房山县志》,铅印本,1928。

傅振伦等纂修《新河县志》,铅印本,1928。

尚希宾纂《威县志》,铅印本,1929。

王树枬等纂修《冀县志》,铅印本,1929。

高凌霞等重修《临榆县志》,铅印本,1929。

林清扬修、王延升纂《沙河县志》,铅印本,1929。

傅振伦等纂《新河县志》,1929。

伊承熙等修《宁晋县志》,铅印本,1929。

张应麟修《成安县志》,铅印本,1931。

高凌雯纂修《天津县新志》,铅印本,1931。

董天华修《卢龙县志》,铅印本,1931。

陈宝生修、陈昌源纂《满城县志略》,铅印本,1931。

万振霄等修《青县志》,铅印本,1931。

金润壁修《平山县志料集》,油印本,1932。

耿兆栋监修《景县志》,铅印本,1932。

宋兆升修《枣强县志》,铅印本,1932。

刘鸿书纂《徐水县新志》,铅印本,1932。

张念祖、张锡恩纂《昌黎县志》,铅印本,1932。

郭维城纂《宣化县新志》,铅印本,1932。

武儒衡等纂《元氏县志》,铅印本,1933。

王琴堂纂《邯郸县志》,刻本,1933。

苏绍泉修《林西县志》,稿本,1933。

姜榓荣修《广宗县志》,铅印本,1933。

李芳等修《顺义县志》,铅印本,1933。

王维贤纂《迁安县志》,铅印本,1933。

张坪等纂修《沧县志》,铅印本,1933。

王德干等修、刘书鑫等纂《南皮县志》,铅印本,1933。

李大本等修《高阳县志》,排印本,1933。

刘廷昌等修《霸县新志》,铅印本,1934。

金良骥等修《清苑县志》,铅印本,1934。

张福谦修《清河县志》,铅印本,1934。

任守恭纂《万全县志》,铅印本,1934。

王用舟等修《井陉县志》,铅印本,1934。

彭作桢等纂修《完县新志》,铅印本,1934。

程廷恒等修《大名县志》,铅印本,1934。

张镜渊纂《怀安县志》,铅印本,1934。

高毓浵纂《静海县志》,铅印本,1934。

贾恩绂等纂修《定县志》,铅印本,1934。

彭作桢等纂修《完县新志》,铅印本,1934。

黄彭年等纂《畿辅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

梁建章等纂《察哈尔省通志》,铅印本,1935。

吴宝铭等纂《三河县志》,铅印本,1935。

张雨苍等修《新城县志》,铅印本,1935。

耿之光等修《无极县志》,铅印本,1936。

王保安等修《香河县志》,铅印本,1936。

张星楼等纂《涿县志》,铅印本,1936。

张凤翔总修《滦县志》,铅印本,1937。

王守恂纂《天津政俗沿革记》,铅印本,1938。

韩作舟等纂修《广平县志》,铅印本,1939。

张栋修《邢台县志》,铅印本,1943。

仇远廷等纂修《蓟县志》,铅印本,1944。

河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

吴剑杰:《湖北咨议局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戴逸主编《近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巴蜀书社,1997。

政协全国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中华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裨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宪政编查馆编《清末民初宪政史料辑刊》,北京图书馆,2003。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翦伯赞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5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中华书局,1982。

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

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3。

马鸿漠:《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学小组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1册(下),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78。

黄远庸:《远生遗集》,中国科学公司,1938。

朱维铮、姜义华:《章太炎选集》,中华书局,1981。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刘建军:《代议制框架下的地方政治——直隶省议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中村条二:《清末顺直咨议局与民初直隶省议会》,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郑跃涛:《清末顺直咨议局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袁岿然:《江苏咨议局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耿云志:《张謇与江苏咨议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傅怀锋:《试析清末民众的政治参与——基于清末江浙咨议局议员选举的个案研究》,《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2期。

徐建平:《顺直咨议局与清末分权制衡体制的产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徐建平:《清末直隶州县自治运动初探》,《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徐建平:《清末直隶地方官报的兴起及其政治表达》,《历史档案》2007年第2期。

黄东兰:《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川沙自治风潮”的个案研究》,《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卫春回:《张謇立宪思想剖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李晓东:《立宪政治与国民资格——笕克彦对〈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影响》,《二十一世纪》2006年第12期。

王先明:《论“民权即绅权”——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影》,《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

于伯铭:《清末的咨议局》,《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韦庆远等:《论咨议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耿云志:《论咨议局的性质和作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张海林:《论辛亥革命前张謇的政治思想与实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瞿骏:《清末咨议局选举中的资格调查》,《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2期。

瞿骏:《“走向现代”的悖论——论清末江浙地区咨议局、地方自治选举》,《史林》2006年第2期。

黄东兰:《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徐爽:《断裂的传统:清末废科举对宪政改革的影响》,《政法论坛》2006年第2期。

贺跃夫:《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罗晓华:《科举制废除后的乡村士绅》,《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

侯宜杰:《清末立宪运动研究史述评》,《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

黄俊军:《清末立宪派近百年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陈文英:《1986~2000年清末立宪运动研究综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叶利军:《民初〈省议会议员选举法〉探略》,《求索》2006年第5期。

邓丽兰:《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河北学刊》2004年第9期。

李严成:《晚清政府职能萎缩与绅士基层“自治”》,《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肖宗志:《清末民初的绅士劣质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陶鹤山:《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中的扭曲与失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罗志田:《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史林》2003年第1期。

马丽:《简论近代中国绅士集团及其分化》,《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方维规:《“议会”、“民主”与“共和”概念在西方与中国的嬗变》,《二十一世纪》2003年第4期。

刘仕慧:《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迟云飞:《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史学集刊》2003年第4期。

赵利栋:《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常书红:《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整合格局的变化》,《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唐海迪、梁景和:《清末咨议局与议员参政》,《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夏兰:《袁世凯立宪活动的主观原因浅析》,《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苏全有:《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瀚青等:《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楚双志:《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地区的新式教育》,《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牛铭实:《中外选举制度的类别及特点》,《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2期。

陈益元:《建国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述评》,《文史博览》2007年第4期。

常书红:《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整合格局的变化》,《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刘春荣:《“市民社会”与立宪政治:清末的另一种政治改革》,(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冬季号。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日〕滨口允子:《清末直隶咨议局和县议会》,《天津史研究》1987年第1期。

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景跃进:《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邓若华:《二十世纪前期常熟地方精英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刘翰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柳飒:《民初议会的宗派情结析论》,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邓若华:《二十世纪前期常熟地方精英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位论文,2004。

张海林:《清末江苏“官变”略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