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255

治理基层中国图书

The Governance of XInfang

SSAPID:101-7903-6062-98
ISBN:978-7-5097-335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前信访治理内卷化困局表明,国家试图通过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实行直接治理模式的改革措施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渗透与监控,却导致了国家基础权力弱化的意外后果。基础权力的弱化掣肘了专断权力的行使和运用,使得专断权力与基础权力呈现出并弱的局面。由此,欲推动国家转型、建构现代国家,就不仅需要强化对基层代理人的监控,而且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增强乡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再造中间层。而这又要求从根本上增强基础权力的同时,还原专断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让国家权力能够在正常的治理轨道上运作。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新社会学文丛
作 者: 田先红
编 辑:赵敏;刘德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主要人物一览表*

 序

 文前辅文

 附录

 导论

  一 乡村巨变与国家权力的悖论

  二 国家基础权力:乡村政治研究的新框架

  三 从社会中心到国家中心: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

   (一)社会中心范式下的农民上访研究*

   (二)找回国家:农民上访研究的新范式

  四 田野与方法

   (一)田野调查

   (二)研究方法

  五 表述框架

 第一章 20世纪90年代至税改前的基层信访治理

  一 间接治理模式的式微

  二 维权型上访主导的信访小高潮

  三 波澜不惊:20世纪90年代末至

   (一)中央的焦虑及举措

   (二)高压下的基层信访治理

    1.治理村组干部

    2.治理上访农民

  四 小结

 第二章 税费改革后的基层信访治理

  一 直接治理模式的兴起

  二 基层治权的弱化与治责的失衡

   (一)基层治权的弱化

    1.基层政权公共服务能力的弱化

     (1)公共服务的投入困境

     (2)公共服务的组织困境

     (3)破败的乡村公共设施

    2.基层政权日益脱离乡村社会

   (二)基层治责的失衡

    1.国家赋予基层政权治理责任的失衡

    2.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责任关联的失衡

  三 谋利型上访的凸显与农民上访新高潮

  四 基层信访治理转型及困境

  五 小结

 第三章 基层信访治理中的纷争与共谋

  一 信访治理中的县乡关系

  二 乡镇内部的信访治理机制

   (一)基础设施的完备

   (二)规章制度的健全

  三 信访治理中的乡镇政府与司法所

  四 信访治理中的乡村关系

  五 小结

 第四章 基层信访治理中的包保责任制

  一 包保责任制:缘起及特征

   (一)包保责任制的缘起

   (二)包保责任制的制度体系

   (三)包保责任制的基本框架

  二 包保责任制的运作机制

   (一)包保责任制的责任内容

   (二)包保责任制的具体实施

   (三)包保责任制的责任追究机制

  三 包保责任制的绩效及困境

  四 小结

 第五章 治理谋利型上访

  一 谋利型上访的基本生态

  二 杨云发上访的故事

  三 从道义到谋利:杨云发上访行为的蜕变

  四 谋利型上访的治理困境

  五 小结

 第六章 特殊时期的信访治理

  一 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二 高位运行的信访工作机制

  三 高度强化的包保责任制

  四 谋利型上访的蔓延与“上访产业”的雏形

  五 小结

 结语 转型政治学:迈向现代国家?

  一 信访治理内卷化

  二 重新找回意识形态

  三 技术治理的限度

  四 并弱的专断权力和基础权力

  五 国家转型的政治学

   (一)农民与国家

   (二)国家、中间层与乡村秩序重建

   (三)农民上访与中国国家建设

   (四)建构现代国家

〔美〕巴林顿·摩尔,1987,《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

〔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主编,2009,《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三联书店。

〔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2001,《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时宪民、邱泽奇译,学林出版社。

〔英〕伯特兰·罗素,1988,《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东方出版社。

曹勇,2008,《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社会冲突的多中心治理机制建构》,《法制与社会》第6期。

曹锦清,2002,《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

〔美〕查尔斯·蒂利,2007,《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查尔斯·蒂利,2008a,《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查尔斯·蒂利,2008b,《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陈周旺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查尔斯·蒂利,2009,《社会运动,1768~2004》,胡位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柏峰,2007,《从利益运作到感情运作:后税费时代乡村关系的变化》,《开发研究》第4期。

陈柏峰,2010,《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陈桂棣、春桃,2004,《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义华,2009,《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楚望台,2005,《北京东庄上访村暗访纪实》,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NewsInfo.asp?NewsID=4732。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1992,《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党国英,1999,《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起点吗》,《战略与管理》第1期。

〔美〕道格拉斯·C.诺斯,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道格·麦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2006,《斗争的动力》,李义中、屈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邓正来,2008,《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1998,《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

刁杰成,1996,《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董海军,2008,《塘镇:乡镇社会的利益博弈与协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董磊明,2003,《乡村关系、税费改革与村民自治——来自苏北地区的调查》,《公共财政与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

董磊明,2008,《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法律出版社。

董磊明、陈柏峰、聂良波,2008,《“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美〕杜赞奇,2003,《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冯仕政,2011,《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开放时代》第1期。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2006,《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弗兰西斯·福山,2007,《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法〕古斯塔夫·勒庞,200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郭亮,2007,《国家政策是如何变形的》,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7064/page-1.html。

郭亮,2008,《从控制到互动:税改前后乡村关系的变化》,未刊稿。

郭小聪,2004,《不同学科制度主义方法论特征比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郭于华、孙立平,2002,《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机制》,《中国学术》第4期。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1980,《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韩敏,2007,《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陆益龙、徐新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瑞士〕汉斯彼得·克里希等,2006,《西欧新社会运动——比较分析》,张峰译,重庆出版社。

何俊志,2002,《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国外社会科学》第5期。

贺雪峰,2003a,《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贺雪峰,2003b,《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贺雪峰,2007a,《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开放时代》第1期。

贺雪峰,2007b,《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

贺雪峰,2008a,《税费改革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贺雪峰,2008b,《乡村体制改革系列评论》,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9477/page-1.html。

贺雪峰,2009,《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总序)》,山东人民出版社。

贺雪峰,2011a,《论乡村治理内卷化》,《开放时代》第2期。

贺雪峰,2011b,《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三农中国网,2011年10月3日,http://www.snzg.cn/article/2011/1003/article_25604.html。

贺雪峰、罗兴佐,2006,《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均衡》,《经济学家》第1期。

贺东航,2006,《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成长与目前情势》,《东南学术》第4期。

〔美〕亨廷顿,200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法〕H.孟德拉斯,2005,《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洪银兴,1997,《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第6期。

黄冬娅,2008,《比较政治学视野中的国家基础权力发展及其逻辑》,谭安奎主编《中大政治学评论》第3辑,中央编译出版社。

黄冬娅,2009,《转变中的工商所:1949年后国家基础权力的演变及其逻辑》,中央编译出版社。

黄冬娅,2011,《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社会学研究》第2期。

黄清吉,2007,《国家能力基本理论研究》,《政治学研究》第4期。

黄树民,2002,《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

黄宗智,2000a,《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黄宗智,2000b,《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黄宗智,2003,《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宗智,2008,《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第2期。

〔英〕霍布斯,1997,《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商务印书馆。

纪程,2006,《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英〕吉登斯,1998a,《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三联书店出版社。

〔英〕吉登斯,1998b,《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

〔美〕贾恩弗朗哥·波齐,2007,《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焦长权,2010,《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一种农民上访行为的解释框架》,《开放时代》第6期。

强世功,2002,《乡村社会的司法实践:知识、技术与权力》,上海人民出版社。

强世功,2003,《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美〕杰弗里·亚历山大,2000,《社会学二十讲》,贾春增等译,华夏出版社。

〔美〕杰克·A.戈德斯通主编,2009,《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章延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景跃进,1999,《国家与社会边界的重塑》,《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英〕卡尔·波兰尼,2007,《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康晓光,2002,《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论文联盟网,http://www.lwlm.com/zhengzhizhexue/200806/69265.htm。

康晓光,2008,《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开放时代》第2期。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2000,《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A.科瑟尔,1989,《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

〔美〕孔飞力,1999,《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三联书店。

〔英〕拉尔夫·达仁道夫,2000,《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C.赖特·米尔斯,2005,《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三联书店。

李昌平,2001,《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

李昌平,2008,《乡村治权与农民上访》,贺雪峰主编《三农中国》第1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

李国庆,2005,《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社会学研究》第6期。

〔美〕李怀印,2008,《华北村治》,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

李里峰,2005,《土改整党中的精英监控与乡村治理》,周晓虹、谢曙光主编《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李猛,1996,《日常生活的权力技术——迈向关系/事件的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李强,1998,《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香港:《中国书评》第2期。

李强,2001,《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战略与管理》第6期。

李芝兰、吴理财,2005,《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第4期。

林伟京,2007,《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齐鲁学刊》第1期。

林毅夫,1994,《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毅夫,2002,《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第1期。

刘健芝、许兆麟选编,2002,《庶民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刘金志、申端锋,2009,《乡村政治研究评述:回顾与前瞻》,《开放时代》第10期。

刘能,2008,《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鹏,2008,《西方学者有关当代中国国家的研究述评》,谭安奎主编《中大政治学评论》第3辑,中央编译出版社。

刘倩,2009,《统合主义:历史、挑战与未来》,《学习论坛》第4期。

刘勤,2008,《自我、主体性与村庄:陕南丘村公共生活研究,1980~2006》,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论文。

刘伟,2009,《迈向现代国家——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国家政权建设的回顾、总结与展望》,《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刘燕舞,2008,《作为乡村治理手段的低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第1期。

卢晖临、李雪,2007,《如何走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陆益元,2006,《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美〕罗伯特·K.默顿,2006,《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美〕罗伯特·诺齐克,2008,《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英〕洛克,1964,《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罗兴佐,2006,《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湖北人民出版社。

吕德文,2009,《治理钉子户——基层治理中的权力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美〕马克·塞尔登,2002,《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德〕马克斯·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上、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德〕马克斯·韦伯,2004,《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马克斯·韦伯,2004,《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曼瑟尔·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迈克尔·曼,2002,《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迈克尔·曼,2007,《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下),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

〔法〕孟德斯鸠,2004,《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2008,《自由选择》,张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法〕米歇尔·福柯,2003,《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2000,《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

欧阳静,2009,《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社会》第5期。

欧阳忠球,2009,《从赴京接访看我国现行信访体制的缺陷》,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2466/page-1.html。

潘维,2003,《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

〔美〕裴宜理,2007,《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

〔美〕裴宜理,2008a,《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阎小俊译,《东南学术》第3期。

〔美〕裴宜理,2008b,《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余锎译,《国外理论动态》第3期。

钱穆,200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

〔美〕乔尔·S.米格代尔,2009,《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美〕裴宜理,1996,《农民、政治与革命》,李玉琪、袁宁译,姜开君校,中央编译出版社。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何鹏校,法律出版社,2003。

饶静、叶敬忠,2007,《税费改革背景下乡镇政权的“政权依附者”角色和行为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荣敬本等,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

申端锋,2009,《治权与维权:和平乡农民上访与乡村治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申端锋,2010,《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开放时代》第6期。

沈延生,1998,《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第6期。

石发勇,2005,《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学海》第3期。

〔美〕施坚雅,1998,《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虞和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丽娜,2008,《乡村社会变迁中的代沟问题——以电视为切入点》,《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苏力,2000,《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孙立平,2002,《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中国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孙立平,2005,《转型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第1期。

孙立平、郭于华,2000,《“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

谭同学,2010,《桥村有道》,三联书店。

唐皇凤,2007,《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开放时代》第3期。

唐兴霖、张紧跟,2000,《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社会主义研究》第5期。

田先红,2008,《乡村农技服务:在改革中沉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田先红,2012,《宗族政治与集体行动》待刊稿。

田先红、杨华,2009,《税改后农村治理危机酝酿深层次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调研世界》第3期。

〔法〕托克维尔,1992,《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商务印书馆。

王汉生、王一鸽,2009,《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第2期。

王洪伟,2010,《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社会》第2期。

王浦劬,2006,《政治学基础》(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绍光,2007,《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书店。

王绍光,2010,《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

王绍光、胡鞍钢,1993,《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王斯福,1997,《农民抑或公民》,载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王朔柏、陈意新,2004,《从血缘群到公民化:共和国时代安徽农村宗族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振海,1997,《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现实选择》,《政治学研究》第4期。

温铁军,2000,《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经济研究参考》第1期。

魏特夫,1989,《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清,1994,《国家范畴与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吴毅,2002,《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毅,2004,《不同语境下的乡村关系》,《探索与争鸣》第8期。

吴毅,2007a,《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

吴毅,2007b,《“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的困境》,《社会学研究》第5期。

吴毅,2007c,《记述村庄的政治》,湖北人民出版社。

〔美〕西达·斯考切波,2007,《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西德尼·塔罗,2005,《运动中的力量》,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

项继权,2002,《集体经济背景下的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萧功秦,1986,《新权威主义》,《文汇报》。

萧功秦,2000,《后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战略与管理》第6期。

萧功秦,2006,《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天津社会科学》第4期。

肖唐镖,2003,《二十余年来中国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香港:《二十一世纪》第2期。

谢岳,2006,《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

行龙,2007,《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徐小涵,2010,《两种“反抗史”的书写——斯科特和底层研究学派的对比评述》,《社会学研究》第1期。

徐昕,2009,《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EB/OL].http://justice.Cn/blog/justice/index.aspx?blogid=197686.2009-02-15。

徐勇,1991,《重心下沉:90年代学术新趋向》,《社会科学报》11月14日。

徐勇,1997,《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香港:《二十一世纪》第8期。

徐勇,2006a,《“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第4期。

徐勇,2006b,《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学习与探索》第6期。

〔匈〕雅诺什·科尔奈,2006,《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严明清、李广平,2005,《关于建立和完善有效化解社会冲突的地方信访工作制度》,《江汉论坛》第12期。

杨光斌、郑伟铭、刘倩,2009,《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国家形态问题》,《天津社会科学》第4期。

杨念群,2001,《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汇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杨华,2009,《乡村混混与村落、市场和国家的互动》,《青年研究》第3期。

杨华,2011a,《税费改革后农村信访困局的治理根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第4期。

杨华,2011b,《重塑农村基层政权的治理责任——理解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困境的一个框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期。

杨善华、宋倩,2008,《税费改革后中西部地区乡镇政权自主空间的营造——以河北Y县为例》,《社会》第4期。

杨雪冬,2007,《政治文明、现代国家与宪政建设》,《社会科学》第9期。

叶麒麟,2006,《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分析》,《学术探索》第5期。

〔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2007,《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尹利民,2011,《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访的实践逻辑及其风险》,《理论与改革》,第1期。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三联书店。

应星,2004,《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第3期。

应星,2005,《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社会学研究》第1期。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应星,2011,《“气”与抗争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于建嵘,2001,《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于建嵘,2003,《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战略与管理》第3期。

于建嵘,2004,《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于建嵘,2007,《利益表达、法定秩序与社会习惯——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行为取向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于昕,1993,《“乱摊派”仍未休》,《民主与法制》第9期。

俞可平,2000,《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袁松,2009,《基层政权的信息垄断与低保制度在村庄场域的实践》,《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査特吉,2001,《关注底层》,《读书》第8期。

翟学伟,2005,《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詹姆斯·C.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

〔美〕詹姆斯·C.斯科特,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

张静,2006,《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乐天,2005,《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汝立,2001,《目标、手段与偏差——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运行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张世勇,2009,《积极分子治村:徽州村治模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张泰苏,2009,《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社会学研究》第3期。

张文国,2007,《试论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及其出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张仲礼,2008,《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赵德余,2009,《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与国家的关系互动》,《社会学研究》第2期。

赵鼎新,2005,《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发展理论之述评》,《社会学研究》第1期。

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凌,2004,《国内首份信访报告获高层重视:信访实行50多年走到关口》,《乡镇论坛》第12期。

赵凌,2007,《社科院称上访文化形成 “上访村”最多聚万人》,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70405/001693.htm。

赵树凯,2011,《农民的政治》,商务印书馆。

赵晓峰,2009,《税改前后乡村治理性危机演变的逻辑》,《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郑法,2000,《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战略与管理》第4期。

郑欣,2005,《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郑永年,2001,《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战略与管理》第2期。

郑永年,2009,《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郑振满,2009,《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三联书店。

朱克欣,1993,《1831次告状》,《民主与法制》第9期。

邹谠,1994,《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周飞舟,2006,《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周飞舟,2007,《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第1期。

周雪光,2008,《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第6期。

周光辉、彭斌,2009,《构建现代国家——以组织化、制度化与民主化为分析视角》,《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

朱德米,2007,《理念与制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最新进展》,《国外社会科学》第4期。

朱光磊,2002,《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

朱晓阳,2002,《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天津古籍出版社。

Blumer,Herbert.1946.“Elementay Collective Behavior.” In New Outline of the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ed.) by Alfred McClung Lee.New York:Barnes & Noble.Inc.

Gurr,Ted. 1970.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mes G.March,Johan P.Olsen.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8),pp.734-749.

James G.March,Johan P.Olsen. 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McAdam,Doug. 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gdal,Joel S. 2001. 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Brien,K.1996.“Rightful Resistance.”World Politics 49(1)pp.31-55.

O’Brien,K. & Li lianjiang. 2006.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ige,Jeffrey M. 1975. Agrarian Revolution:Social Movements and Export Agriculture in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New York:Free Press.

Poggi,Gianfranco. 1990. The Stat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Prospectus. Oxford:Polity.

Smelser,Neil J. 1962.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New York:Free Press.

Siu,Helen F. 1989.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Tilly,C. 1975.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ivienne Shue. 1988.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Vivienne Shue.1995.“State Sprawl:the Regulatory State and Social Life in a Small Chinese City,”in Deborah S.Davis,Richard Kraus,Barry Naughton and Elizabeth J.Perry eds.,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and Community in Post-Mao China,Washington,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简 介:本卷非营利评论的最抢眼之处是选择了乌坎事件作为专题,从公共管理角度对该事件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乌坎事件”,是中国2011年末到2012年初的大事件,深受海内外关注,被誉为具有“时代意义和国家样本意义”。本卷以六篇专题文章、近十万字的篇幅,客观叙述了本事件的发展始末,从基层选举、村民组织功能、政府高层、乌坎事件的深层...

作者: 王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基层政府治理实践为内容,着力探讨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基层治理存在“弱治理”和“强治理”的两极分化状态。“弱治理”主要是指涉及民众日常生活小事的治理,由于这方面的治理不能显示政绩,因此不被县乡党政领导重视,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又常因科层制的惰性而无法企及,使得这些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小事得不到治理。“...

作者: 欧阳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简 介:公与私的问题,是中国政治哲学与实践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公与私,不仅是一个看法、一种观念、一套规则,而且是形塑地方社会秩序的文化认同性力量。本书作者赵晓峰博士认为,农民的公私观念形塑着地方社会的秩序,决定着村庄的政治社会生态,影响着基层治理模式的实践效度,决定着国家政权建设演进路径,是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在任何时候都不...

作者: 赵晓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