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2019)
[内容简介] 本书以“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从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城乡融合、风险防范四个维度全面、系统地阐述高质量发展。书中发布了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等。全书由总报告、创新发展篇、产业升级篇、城乡融合篇、风险防范篇、典型案例六个部分组成。
相关信息
基本子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Abstract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
法律声明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G.1 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
一 中小城市的范围及其地位
(一)中小城市的范围界定
(二)中小城市的地位
1.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是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
3.中小城市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
二 指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原则
(一)指数研究的背景
(二)指数研究的目的
(三)指数研究的原则
三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一)评价对象
(二)数据来源
四 评价体系及测评结果
(一)综合实力指数
1.现代经济发展
2.社会民生改善
3.生态环境建设
4.城乡融合发展
5.政府服务效率
(二)绿色发展指数
1.资源节约
2.绿色生活
3.污染治理
4.生态建设
(三)投资潜力指数
1.人口和劳动力
2.基础设施
3.交通区位
4.生态环境
5.营商环境
(四)科技创新指数
1.“双创”平台
2.研发潜力
3.科技创新活力
4.科技创新成效
(五)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
(七)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
五 研究思路、计量方法和模型
(一)研究思路
(二)计量方法
1.赋予权重
2.选取标准并计算单项指标得分
(三)指数和得分的具体计算
1.综合实力指数
2.绿色发展指数
3.投资潜力指数
4.科技创新指数
5.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
6.建制镇综合实力
G.2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路径选择
一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二)要适应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三)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条件
(四)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
(五)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六)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 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二)要处理好旧动能转换和新动能培育的关系
(三)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要处理好城乡关系
(五)要处理好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的关系
(六)要处理好增量与减量的关系
(七)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八)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三 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
(二)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的田园城市
(三)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
(四)推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五)科学合理选择产业
(六)创新投融资机制
(七)提升中小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八)创造重要制度供给
Ⅱ 创新发展篇
G.3 全球创新大变局与中小城市创新
一 全球创新发生格局性变化
二 中小城市创新呈现新特点
(一)中小城市创新内涵特征:机遇与挑战
1.中小城市创新的内涵特征
2.创新的机遇
3.面临的挑战
(二)中小城市创新特点
三 中小城市创新路径选择
(一)遵循创新规律,务实推进具有中小城市特色的创新
1.中小城市创新重在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中小城市的创新特点,不能把大中城市的创新简单复制到中小城市
2.中小城市创新要积极融入创新链
3.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载体
4.融入城市群,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5.创新创业相结合
(二)推动数字化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
G.4 中小城市人才引进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一 中小城市人才引进面临的挑战
(一)大城市“人才虹吸”效应强劲
(二)中小城市人才承载能力不足
(三)中小城市人才政策定位不准
(四)中小城市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二 中小城市引进人才的出路与策略
(一)实施“精准策略”,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才体系
(二)实施“错位策略”,用好中心城市溢出效应
(三)实施“超车策略”,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四)实施“文化策略”,释放小城文化吸引力
G.5 中小城市创新效率评价与分析
一 引言
二 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搜集
三 中小城市创新效率评价体系与变量
(一)投入变量
(二)产出变量
(三)环境变量
四 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初始创新效率值分析
(二)第二阶段似SFA分析
(三)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效率值
五 研究结论和意义
G.6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撤村建居工作
一 通州区撤村建居实践
(一)撤村建居进展情况
(二)撤村建居的主要做法
1.社会保障和安置补偿方面
2.农村集体资产处置方式
3.土地征收和利用
二 影响撤村建居工作的机制障碍和机制创新
(一)关于撤村建居的实施条件
1.土地征收的刚性制约
2.土地征收问题的实践创新
(二)关于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
1.集体经济组织转型的法律困境
2.规范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创新
(三)如何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的关系?
1.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关系协调难题
2.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机制创新:政经分离,撤村不撤社
(四)关于撤村建居后的股权固化问题
1.如何协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部分居民)的矛盾
2.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益保护:股权固化
三 北京市撤村建居实践的借鉴意义
(一)因地制宜制定撤村建居实施条件
(二)开展清产核资,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三)完善撤村建居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撤村建居实施办法”或指导意见
(四)建立撤村建居事前评估标准,有效化解社会风险
(五)坚持政经分离、政社分离方向,理顺集体经济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
(六)做好村居委会过渡工作,加强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
(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财力保障水平
Ⅲ 产业升级篇
G.7 中小城市培育“三新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 中小城市发展“三新经济”的现实必要性
(一)发展壮大“三新经济”是引领中小城市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选择
(二)发展壮大“三新经济”是中小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发展壮大“三新经济”是中小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中小城市发展“三新经济”的现实阻碍
(一)创新能力不足
(二)产业基础薄弱
(三)制度软环境缺失
三 中小城市发展“三新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战略引导,注重科学规划
(二)大力集聚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三)强化企业主体,激发创新活力
(四)构筑平台载体,提供有效支撑
(五)深化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G.8 提升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一 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方向
二 产业转移的效应
三 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 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的建议
G.9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提升中小城市传统产业竞争力
一 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现实背景
(一)柯桥区是资源小区,要破解要素制约,唯有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二)柯桥区是工业大区,要建设工业强区,唯有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三)柯桥区是排放大区,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唯有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二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实践探索
(一)坚持两翼齐飞,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新体系
(二)坚持双轮驱动,打造高能级创业创新大平台
(三)坚持内外联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坚持政企互动,打造高效能一流营商新环境
三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初步成效
四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基本经验
G.10 基于城市群格局的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
一 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是未来城镇化的新格局
二 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要分类施策
1.城市群内中小城市承接中心外溢需求发展房地产
2.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中小城市重点发展特色房地产
3.收缩性中小城市优化发展中心城区房地产
三 “三结合”应是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共同选择
1.房地产发展与产业相结合
2.房地产发展与特色相结合
3.房地产发展与城市补短板相结合
Ⅳ 城乡融合篇
G.11 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一 多口径指标看人口总量与地区结构的变迁
(一)户籍人口:三类城市增速较快,三成县市人口下降
1.户籍人口由普遍性增长向地区分化增减转变,2010年至今有5个省份人口出现负增长
2.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增速放缓趋势显著,三类城市人口增长较快
3.人口减少的县市个数快速增加,县市抵御人口下降风险的能力较弱
(二)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分析
1.分区域看,华南和华北地区增速最快,但走势迥异,华中、西南人口增长持续发力
2.分省份看,经济发达省份常住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缓慢或增速下降的区域由西南地区向东北地区转移
3.地级市常住人口分化明显
4.县市人口早期流出显著,后期开始向中低速增长收敛
(三)市区人口:“大者愈大”趋势显著,中小城市人口下降问题较为突出
二 人口流动的特征分析
(一)人口流动规模在2014年达到高潮,近年来缓慢回落
(二)地级城市:大城市人口流动类型相对稳定,中小城市人口流动类型变化较大
(三)县及县级市:华南和华中地区人口“勇创天涯”,东北和华北地区人口“乡音难改”
三 中小城市在人口流动趋势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四 公共服务能力是决定中小城市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
G.12 “城乡双栖人口”对中小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 已有文献研究
二 “城乡双栖人口”的分类与学理解释
(一)工作在城市,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
1.城乡户籍管制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市民化
2.土地退出困难阻滞农民工财产的城乡转置
(二)工作在大城市,返乡购房的新一代流动人口
1.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阻碍“大城市漂一族”定居
2.养老压力对独生子女回乡的牵引
3.落户大城市与农户退出的抉择
(三)投资或购置乡村住宅的城市人口
1.对于财产性收入的追求
2.对于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三 “城乡双栖人口”影响中小城市发展的案例分析
(一)漂一族的“返乡置业”案例
1.返乡置业对保定的影响
2.返乡置业对烟台市的影响
(二)城市人口乡村购房案例
四 政策性含义
(一)城乡双栖人口应当保持积极与理性的态度
1.积极建立城市选择与职业规划梯度
2.理性投资房产,住房而不炒房
(二)法治化、市场化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底线
1.建立健全中小城市发展的规划纲要和法制体系
2.减少行政干预和垄断,注重市场化改革
(三)统一理念下的特色发展路线
1.结合城市特色的清晰定位
2.建立特色产业相关的人才、资金引进制度
G.13 “空心村”的现实困境及改造路径
一 问题提出
二 “空心村”的成因探究
(一)经济体制与制度根源
(二)管理和政策根源
(三)传统思想根源
三 “空心村”的影响分析
(一)造成大量土地闲置
(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削弱农业发展基础
(四)阻碍农村生活环境改善
四 “空心村”改造的路径
(一)“重新整合中心村”型
(二)“就地取材”型
(三)“以新换旧”型
(四)保护历史型
五 结语
G.14 推动中小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探讨
1.从二元论到Desakota概念
2.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
3.从二元分割到城乡融合
二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1.国外城乡融合发展
2.国内城乡融合发展
三 中小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实践
1.贵州省玉屏县基本情况
2.城乡融合发展实践
3.城乡融合发展效果
四 讨论与结论
1.讨论
2.结论
Ⅴ 风险防范篇
G.15 中小城市政府债务风险及其化解
一 文献回顾
二 中小城市政府债务规模及风险现状
三 中小城市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
(一)中小城市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二)中小城市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四 有效化解中小城市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中小城市政府事权财权配置
(二)加快转变中小城市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构建中小城市政府债务法治化管理体系和问责追查制度
(四)加强中小城市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处置化解机制建设
G.16 PPP模式助推县域生态产业发展
一 生态产业运营价值
(一)对生态产业的理解
(二)生态领域PPP项目的特点
1.生态领域PPP项目的公益性显著
2.生态领域PPP项目可以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3.生态领域PPP项目的运营价值潜力巨大
4.生态领域PPP项目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5.生态领域PPP项目是国家各项政策集中倾斜的领域
(三)生态产业运营的价值
1.生态产业以提供生态产品为基础
2.生态产业的顶层设计决定价值高低
3.生态新项目更多表现为综合开发项目
4.生态产业项目的运营基点是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
5.生态产业的利益相关方更加多元
6.生态产业项目的运营要重视产业价值链体系的建设
二 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区
(一)区域产业定位,提炼特色生态产业基因
(二)以县域为载体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区
1.特色产业新区
2.食品加工园区
3.乡村规模基地
4.绿色生态环境
三 以PPP模式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区
(一)以PPP模式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区
1.以PPP模式推动区域从产业定位到具体项目落地
2.PPP模式下打造特色生态产业孵化平台
3.PPP模式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区精准招商引智
4.PPP模式创新县域产业园区投融资模式
5.PPP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体系的创新
6.PPP模式保证生态产业长期有效运营
7.产业运营为导向的生态产业PPP项目创新县域PPP项目模式
(二)PPP模式下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区项目运作的关键
1.区域产业定位高举高打,紧跟国家大势
2.PPP项目的运作要与政府债务管理相结合
3.培育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4.将政府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与生态特色产业衔接
5.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探索项目资本金的多种来源渠道
6.特色生态产业的培育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的作用
G.17 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中小城市社会稳定
一 当前影响中小城市社会稳定的因素
(一)中小城市突发事件呈现新的特点
(二)中小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善
(三)中小城市安全监管不力
(四)中小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乏力
二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中小城市社会稳定的路径
(一)完善中小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
(二)构建“六合一”智慧城市安全监管平台
(三)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四)加强中小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Ⅵ 案例篇
G.18 树立发展新理念、探索发展新路径 打造全国“两高四好”示范区
一 聚焦产业调结构、快转型,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1.做强“五大经济”,引领产业升级
2.做精“千百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
3.养好“两只鸟”,推动产能转换
二 聚焦创新转动能、增效益,开拓高质量发展路径
1.大力推进主体创新“四百工程”
2.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十百千万工程”
3.扎实推进品牌创新发展工程
三 聚焦改革优体制、破制约,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1.聚焦“事情怎么办”,深化行政效能改革
2.聚焦“资源哪里来”,深化要素配置改革
3.聚焦“负担怎么减”,深化基层事项改革
四 聚焦平台拓空间、提能级,建强高质量发展载体
1.高品质打造“国家省级平台”
2.高起点拓展“六大新空间”
3.高强度整规“低效散乱空间”
五 聚焦治理强共建、促共享,优化高质量发展环境
1.强化党建“一核”引领
2.强化基层“三治”融合
3.强化社会“五共”协同
六 聚焦作风抓实干、重担当,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
1.“三进三访”送服务
2.“三亮三考”提绩效
3.“六赛六比”争攀高
4.“五聚五治”比作风
G.19 紧扣“一体化”突出“高质量”优化“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
一 战略逻辑
1.优化“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倒逼之为
2.优化“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是基于比较优势的顺势而为
3.优化“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是基于时代答卷的主动作为
二 发展逻辑
1.“中心城市核”致力“新建”与“修补”互促,重点在提升区域首位度上下功夫,引领吴中发展能级全面提升
2.“先进制造轴”突出“产业”与“空间”联动,围绕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构建彰显吴中高度的现代产业体系
3.“生态文旅带”坚持“加法”与“减法”并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吴中由文旅大区向文旅强区蝶变
三 实践逻辑
1.强化政策机制引导保障
2.强化基础设施快捷联通
3.强化产业发展特色互补
4.强化民生事业共建共享
G.20 打响村级工业园攻坚战 率先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区
一 激发新时代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干事创业精气神
二 全力攻坚村级工业园改造
(一)坚持原则,确保改造方向正确
(二)直面问题,创新政策撬动市场力量
(三)创新模式,闯出推动改造的有效路径
三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重点企业逆势增长
(二)创新动能不断叠加
(三)企业增资扩产迅猛增长
(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四 全力以赴建设好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区
G.21 加速园区校区融合 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 融合共生——高新园区与科教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科技园区与科教园是共生共融的结合体
2.世界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3.高科技园区与大学城融合发展的成功要素
二 “四优”叠加——扬州高新区打造“科创样板”的现实依托
1.区位之优为承接资源、辐射周边创造了更多机遇
2.产业之优为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提供了广阔空间
3.平台之优为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了载体支撑
4.设施之优为产城人融合营造了优质环境
三 立体对接——高新区与科教园融合发展的科学路径
1.着力推动规划建设融合
2.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融合
3.着力推动产学研金融合
4.着力推动产城人文融合
G.22 探索系统化改革模式 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
一 以党建治理改革为龙头,锻强县域发展引领力
二 以经济治理改革为中心,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三 以城乡治理改革为重点,增强县域发展支撑力
四 以生态治理改革为导向,增进县域发展持续力
五 以社会治理改革为根本,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力
G.23 “五方联动”促余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平台带动”强支撑
二 “创新驱动”促转型
三 “政策促动”重引领
四 “服务推动”增效率
五 “防控策动”降风险
G.24 加快印染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石狮绿色制造
一 实施五大提升工程
(一)管理提升工程
(二)设备和工艺改造提升工程
(三)产品和市场拓展工程
(四)人才培养工程
(五)企业做大做强工程
二 开展印染专项整治行动
(一)组织专项检查活动
(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
(三)重点整改验收C、D级印染企业
三 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及工艺创新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借力公共服务平台
四 全面改革污水厂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一)加快集控区污水厂收储
(二)抓紧推动污水管网改造
(三)持续推进污水厂技改提升
(四)加大污水厂运营管理力度
五 推进集中供热
(一)集中供热实施情况
(二)高新区和海洋食品园供热管道建设情况
(三)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作情况
(四)定型机废气净化治理情况
六 主要工作成效
(一)税收方面
(二)耗水量
(三)总能耗(包括蒸汽、电力)
(四)技术改造
(五)分级管理
G.25 聚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 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
一 聚力改革开放两轮驱动,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1.打造金融改革升级版
2.全面融入温州国家自创区建设
3.扩大民营经济投资领域
4.拓展扩大开放新平台
5.推动瑞安人经济与瑞安经济互动发展
二 聚力平台项目科创支撑,牵引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搭建现代化产业大平台
2.招引高质量产业大项目
3.强化城市能级品质支撑
4.小微园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
5.支持民营企业“四化”改造
三 精准扶企贴心助企,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
1.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
2.加大降本减负力度
3.着力破解企业用地难
4.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力度
5.培养“四型”人才
四 聚力放活“草根”经济,焕发大众创业蓬勃生机
1.以思想再解放推动市场大开放
2.鼓励支持大众创业
3.尝试有限度自由经营
G.26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推动辛集高质量发展
一 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 坚决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 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四 坚决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
五 坚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G.27 聚力攻坚 加速转型 奋力推动南昌县高质量发展全面突破
一 坚持园区支撑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提升高质量发展引领
1.矢志不渝促进工业崛起跨越
2.锲而不舍推动服务业蓬勃发展
3.驰而不息唱响昌南建筑品牌
二 坚持建管提质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筑强高质量发展载体
1.以“工匠精神”打造宜居城市
2.以“绣花功夫”推动精细管理
3.以“绿色理念”引领生态文明
三 坚持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1.全力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村经济强起来
2.全域打造秀美乡村,让田园风光靓起来
3.全面激发农村活力,让农民生活富起来
四 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1.更宽领域推进改革攻坚
2.更高水平推进开放提升
3.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引领
五 坚持安全稳定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
1.提供更加可靠的民生保障
2.打造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3.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G.28 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 以狠抓基层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 以狠抓创新驱动拉动高质量发展
三 以狠抓产业升级带动高质量发展
四 以狠抓城市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
五 以狠抓社会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
六 以狠抓生态文明践行高质量发展
七 以狠抓民生事业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
摘要
序言
陈文玲:《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全球化》2013年第4期。
陈文玲:《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9月4日。
陈文玲:《我国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经济日报》2013年6月14日。
陈文玲:《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判》,《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第3期。
梅冠群:《新形势下建设高质量城市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
梅冠群:《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研究》,《全球化》2019年第7期。
梅冠群:《从传统区位论到区域科学的逻辑演变脉络透视》,《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范恒山:《推动实现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4期。
肖金成:《正本清源:从城市群到都市圈》,《中国投资》2019年第7期。
方创琳:《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之变》,《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12期。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地理科学》2011年第9期。
韩永文:《发挥城镇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全球化》2019年第5期。
史育龙:《把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智慧中国》2019年第4期。
〔英〕斯图尔特·克雷纳、戴斯·狄洛夫:《创新的本质》,李月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美〕帕拉格·康纳:《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崔传刚、周大新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
〔美〕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弗雷德·巴克:《智能转型:从锈带以智带的经济奇迹》,徐一舟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
汤瀟:《数字经济:影响未来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美〕贾森·艾博年:《商业新模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邵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美〕凯文·凯利:《必然》,周峰、董理、金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管理世界》2009年第10期。
乔元波、王砚羽:《基于三阶段DEA-Windows分析的中国省域创新效率评价》,《科学性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第1期。
白俊红、蒋伏心:《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康年、顾倩雯、宋波:《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国家中心城市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8期。
于明超、申俊喜:《区域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1期。
李洪伟、任娜、陶敏等:《基于三阶段DEA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12年第S1期。
钟祖昌:《国家创新效率的结构特征及其收敛性研究:基于OECD国家和中国的经验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2期。
虞晓芬、李正卫、池仁勇等:《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现状与原因》,《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樊华、周德群:《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期。
罗彦如、冉茂盛、黄凌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三阶段DEA模型的应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4期。
曾铖、郭兵:《基于两阶段效率视角的城市创新能力测算——来自20个典型城市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7期。
李梦琦、胡树华、王利军:《基于DEA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研究》,《软科学》2016年第4期。
常晓然、周全、吴晓波:《我国54个城市的创新效率比较研究: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NDEA模型》,《管理工程学报》2016年第1期。
王默、魏先彪、彭小宝、段玉珍:《国家创新型城市效率评价研究——基于两阶段DEA模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原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网,http://nw.beijing.gov.cn/zfxxgk/fgwj/zcxwj/201807/t20180711_408843.html。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6-12/29/content_5154592.htm。
彭颖、陈剑:《“村改居”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型研究——基于法人地位的视角》,《创新》2015年第2期。
杜国明:《“村改居”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新问题探讨——基于广东省的调研分析》,《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
张克俊、付宗平:《“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出路——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农村经济》2015年第9期。
丛亮:《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企业管理》2018年10月。
赵海怡:《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及其制度载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成青青:《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江苏信息科技》2017年10月。
陈梅芬:《“四新经济”开辟新经济发展空间》,《四川党的建》2017年6月。
马春燕:《试论“四新经济”开辟新经济发展空间》,《经贸实践》2018年6月。
黄征学:《到底什么是新经济》,《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11月。
夏林:《“新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12月。
何自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基本经验》,《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12月。
李秀平:《浅谈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及其变革意义》,《新商务周刊》2017年9月。
刘莉君、刘友金:《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的耦合作用机理及协调度评价——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4期。
谢呈阳、周海波、胡汉辉:《产业转移中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与经济效率损失:基于江苏传统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2期。
汤维祺、吴力波、钱浩祺:《从“污染天堂”到绿色增长——区域间高耗能产业转移的调控机制研究》,《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吴要武:《产业转移的潜在收益估算——一个劳动力成本视角》,《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1期。
刘红光、王云平、季璐:《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经济地理》2014年第1期。
程李梅、庄晋财、李楚、陈聪:《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突破》,《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
唐根年、许紫岳、张杰:《产业转移、空间效率改进与中国异质性大国区间“雁阵模式”》,《经济学》2015年第7期。
何宜庆、吴铮波、陈睿:《制造业产业转移、环境规制对城镇化扩张的生态效率影响》,《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7期。
李火林、吴伟斌:《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郑豪、郑利军:《高成本时代的转型攻略——浙江突围》,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平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联合编著《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平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联合编著《新型地产发展趋势与投融资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城市问题》2012年第12期。
任泽平、熊柴:《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与中国展望:从齐增到分化》,泽平宏观(微信公众号),2017年10月5日。
朱振鑫、李畅:《中国城市故事:终将收缩甚至消失的四种城市》,如是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2019年4月29日。
周天勇:《中国经济下行分析的逻辑框架——基于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的分析》,《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期。
戚伟、赵美风、刘盛和:《1982-2010年中国县市尺度流动人口核算及地域类型演化》,《地理学报》2017年第12期。
翟振武:《中国流动人口走向何方?》,《人口研究》2019年第2期。
纪韶、朱志胜:《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研究——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2期。
辜胜阻、郑超、曹誉波:《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人口研究》2014年第4期。
周天勇:《迁移受阻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1期。
郝大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3~2015》,《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9期。
王国敏、罗浩轩:《中国农业劳动力从“内卷化”向“空心化”转换研究》,《探索》2012年第2期。
Berry,B.J.L.(1976).
陈伯君:《“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的发展机遇——兼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袁业飞:《“逆城市化”已经提前来临?——伪“逆城市化”现象调查》,《中华建设》2011年第8期。
段学慧:《“逆城市化”还是“伪逆城市化”——基于中西方的比较研究》,《河北学刊》2014年第2期。
杨传开、朱建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11期。
唐为:《经济分权与中小城市发展——基于撤县设市的政策效果分析》,《经济学(季刊)》2019年第1期。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地理学报》2001年第4期。
冯文勇、郑庆荣、李秀英等:《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现状综述及趋势》,《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张杰、李可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村落“空心化”形成机制及调控研究》,《开发研究》2010年第6期。
陈玉福、孙虎、刘彦随:《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地理学报》2010年第5期。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梁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姜绍静、罗泮:《空心村问题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6期。
刘锐:《空心村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中州学刊》2016年第10期。
赵明月、王仰麟、胡智超等:《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10期。
章乐、郑循刚:《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特征分析——基于成都市5镇17村的实地调研》,《中国土地》2017年第1期。
何伟、赵敏宁:《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南方农业》2018年第15期。
黄开腾:《农村空心化治理研究:一个综述的视角》,《农业经济》2018年第1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第27~28页。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纂委员会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第447页。
刘昊:《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国内研究展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11期。
Blanchard,O.et al. “The Sustainability of Fiscal Policy:New Answers to an Old Question”.NBER Working Paper,1991.
Ter-Minassian,T. & J.Craig. “Control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 Borrowing”,in
Reinhart,C.M. & K.S.Rogoff. “Growth in a Time of Debt”.
毛捷、曹婧:《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公共财政研究》2019年第1期。
吉富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实质、规模与风险研究》,《财政研究》2018年第11期。
辜胜阻、韩龙艳、吴永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思路》,《江海学刊》2017年第6期。
李扬:《硬化预算约束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关键》,《上海证券报》2017年6月21日第012 版。
郑波、戴鸿丽:《中小城市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及其风险防范——以D市为例》,《会计之友》2018年第15期。
沈丽、刘媛、刘华军、李文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空间溢出及其解释——基于关系数据的研究》,《财政研究》2019年第3期。
程哲:《新型城镇化视野中的PPP空间治理》,《智慧中国》2018年第5期。
乔治:《PPP模式在县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黄健萍:《PPP模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财会学习》2018年第34期。
陈晓春、苏美权:《新发展理念下的应急管理发展战略研究》,《治理研究》2018年第4期。
王莉君:《关于城市社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理论》2011年第35期。
董志强:《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以烟台为例》,《企业导报》2015年第8期。
井西晓:《挑战与变革: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基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变革》,《理论探索》2013年第1期。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温平川:《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规范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