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8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图书

The Media Use and Social Change of Rural in China

SSAPID:101-7872-3382-23
ISBN:978-7-5097-9549-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的变迁。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世海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后记

 自序

 导言

  一 中国农村巨变中的媒介因素

  二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本质是不受限制地利用头脑

   (二)深度访谈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与本研究的价值

   (一)给我深刻启示的几本著作

   (二)本研究的价值

   (三)中国农村的未来

 第一章 农民创业中的媒介使用

  第一节 张冬的烧烤店和他的媒介使用

   (一)创业启蒙:《致富经》和《生财有道》

   (二)一则广告、一门技术和一项事业

   (三)美团、糯米和58同城:营销手段与招聘平台

   (四)宝马:代步工具与身份标志

   (五)母亲的回忆与希望

  第二节 张明磊的网上保洁公司和未来理想

   (一)从电脑盲到开网上保洁公司

   (二)对农村未来的设想和自己的理想

  第三节 耿楠的媒介使用和他的淘宝店

   (一)以使用媒介为主的娱乐方式

   (二)开淘宝店的种种经历

  第四节 农村企业家柳长红的手机、古体诗和工厂

   (一)柳长红的娱乐:微信、古体诗、朋友、汽车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家族企业和家族员工

  第五节 一个农村数码师的炫酷生活

   (一)媒介与农村婚礼新习俗——婚纱摄影

   (二)陈宇乾的乡村婚纱摄影艺术工作

 第二章 农村青少年的网瘾问题访谈

  第一节 一个销售员曾经的电竞梦想

   (一)有关网游的经历和梦想

   (二)工作与感情

  第二节 一个职业技校男生的网游经历

  第三节 网游、学习与轮滑:一个网游青年的嬗变

   (一)高中时期网瘾的自我剖析

   (二)大学时期的媒介使用

   (三)轮滑:一种体育爱好与交流媒介

  第四节 一个走进生活后的网瘾青年

 第三章 农民工的媒介使用

  第一节 打工女孩乔敏的生活与媒介使用

   (一)媒介:休闲、视野与享受

   (二)家庭成员的打工生活

  第二节 打工男孩钟锐的生活与媒介使用

   (一)十七岁出门 手机就像朋友

   (二)钟锐父亲:关于房子、车子与农村前景

  第三节 司机王辉的媒介使用与职业生涯

  第四节 出租车司机赵家栋的媒介使用与生活经历

 第四章 农村老人的媒介使用

  第一节 顾承贵养老生活中的媒介使用

   (一)农业频道学技术、放音盒、MP4听戏文

   (二)一次乘飞机的台湾之行与乡村生活

  第二节 农村大家长曹长泰的媒介使用与世界观

   (一)媒介、眼界、生意与生活

   (二)房子、孙子及其他

  第三节 李国林的媒介使用记忆与家族观念

   (一)通信工具与乡村生活

   (二)家族观念与家族仪式

  第四节 一个农村退伍军人的生活与媒介使用

   (一)手机救过命

   (二)村里的生活

 第五章 四个农村大学生的媒介使用

  第一节 王鑫的媒介使用与北漂生活

   (一)手机、交际与学习

   (二)北漂的生活和视野

   (三)北漂最艰难的日子

  第二节 牛程蕙的学生时代与《快乐大本营》

   (一)《快乐大本营》

   (二)游戏、娱乐与励志

  第三节 叶玲的媒介使用与三本院校学习生活

   (一)高中生活的减压器:清新杂志与手机

   (二)电视节目:娱乐、观点与个人成长

   (三)三本院校的问题太多

   (四)生活与未来设想

  第四节 乡镇医生李玉芹的媒介使用与医院见闻

   (一)不喜欢手机的“另类”90后

   (二)农村医院中的人性与人情

 第六章 媒介技术与农村教育

  第一节 一个农村女教师的教学与媒介使用

   (一)微信在教学和生活中的运用

   (二)当代农村学生的变化

   (三)关于教师职业与家庭生活

  第二节 一个农村小学男教师的教学与媒介使用

   (一)媒介与生活和教学

   (二)对教师职业的感受

  第三节 池巍的媒介使用与高中学习生活

   (一)媒介、视野与价值观

   (二)学校生活与未来设想

 第七章 农村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媒介:村干部

  第一节 张砚斌:从村支书到企业经营者

   (一)张砚斌的新闻价值与营销策略

   (二)媒体依赖:南马庄合作社的兴起与危机

   (三)媒体知名度、个人机遇与合作社发展

  第二节 河南兰考县闫楼乡的四个村干部

   (一)村支书肖谦的养鸡场、电脑和微信

   (二)村委会委员曹艳民解说一个贫困村

   (三)两个大学生村官的心灵史

  第三节 一个村干部与农家书屋建设

   (一)费力多见效少的农家书屋

   (二)村委会的运作与村里的经济情况

  第四节 一个村妇女主任的工作与想法

媒介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最明显可感的进步。本书分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全书分为七章,内容包括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的变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方晓红:《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德海:《农村发展传播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3.李红艳:《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4.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刘行芳、刘修兵:《信息公开与农村信息体系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谭英:《新农村“自下而上”信息传播范式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7.童清艳:《受众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8.龚继红:《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基于英县的个案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1.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欧阳肃通:《转型视野下的中国农村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4.梁鸿:《出梁庄记》,花城出版社,2013。

15.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16.费孝通:《江村经济》,戴可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7.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1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商务印书馆,2014。

20.许卫国:《远去的乡村符号》,凤凰出版社,2011。

21.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2013。

22.吴开松等:《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3.唐芳贵:《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

24.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5.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6.陈志武:《媒体、法律与市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7.明宗峰:《网瘾是这样炼成的》,科学出版社,2014。

28.范水生:《农村社会调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9.王曙光:《问道乡野——农村发展、制度创新与反贫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0.徐勇:《中国农村调查:百村十年观察》,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31.刘旦等:《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32.曲福田:《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商务印书馆,2007。

33.曾雄生:《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4.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

35.姚晓迅、亓昕:《边缘化的打工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6.王兰成:《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37.欧阳肃通:《转型视野下的中国农村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8.赵美、何明:《流动的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9.谢晓萍:《微信思维》,羊城晚报出版社,2014。

40.练月琴、晏维龙:《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1.蓝狮子:《X光下看腾讯》,中信出版社,2011。

42.顾明毅:《中国网民社交媒体传播需求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43.申金霞:《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3。

44.张宁:《媒介社会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5.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46.石英华:《中国同性恋人权保障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47.傅春,王国龙:《创业农民中国农民创业致富调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8.刘振平:《新型农民创业致富经》,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9.郭红东:《中国农民创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50.李强:《大国空村:农村留守儿童、妇女与老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51.李振杰:《草根调查——中国基层发展问题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2.胡志强、李斌:《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

53.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4.陆益龙:《定性社会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2011。

55.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6.释净空:《认识佛教》,线装书局,2010。

57.周燮藩:《中国的基督教》,商务印书馆,2007。

58.陶磊:《从巫术到数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59.曾维康:《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0.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61.秦晖:《耕耘者言》,东方出版社,2013。

62.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

63.秦晖:《传统十论》,东方出版社,2014。

64.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农民出版社,2003。

65.秦晖:《共同的底线》,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66.胡永良:《从篱笆到围墙: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6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8.蒋泽先:《中国农民生死报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69.曹东勃:《职业农民的兴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70.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

71.陈昌兴:《转型期中国农民工价值观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72.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73.靳小怡等:《农民工社会网络与观念行为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4.李铭:《留守:守望的天空》,太白文艺出版社,2014。

75.李培林:《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6.郑也夫:《都市的角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7.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

78.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9.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0.许晓芸:《嬗变与回归:农民闲暇生活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81.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2.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3.单菁菁:《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4.刘传江等:《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85.胡美灵:《当代中国农民权利的嬗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86.黄立敏:《社会资本视阈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8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人的城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88.黄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9.蔡禾:《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0.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91.风笑天:《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2.卫才华:《社会变迁的民俗记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3.邹琼:《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商务印书馆,2012。

94.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5.上官子木:《网络交往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6.高春凤:《自组织理论下的农村社区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97.唐晓腾:《中国乡村的嬗变与记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8.王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互联网视角下的考察》,人民出版社,2014。

99.陈功:《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00.邓惟佳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美〕张彤禾:《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张坤、吴怡瑶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加拿大〕道格·桑德斯:《落脚城市》,陈信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美〕彼得·海斯勒:《江城》,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英〕J.G.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汪培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5.〔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三联书店,2005。

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2011。

7.〔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王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5。

9.〔美〕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顾朝林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

10.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1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 译,商务印书馆,2006。

12.〔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1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美〕乔纳森·爱德华兹:《宗教情感》,杨基译,三联书店,2013。

1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8。

17.〔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

18.〔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陈相超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19.〔美〕查尔斯·J.斯图尔特等:《访谈的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0.〔美〕埃默森:《如何做田野笔记》,符裕、何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1.〔英〕戴维·莫利:《传媒、现代性和科技》,郭大为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2.〔波〕:彼得·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3.〔日〕佐佐木卫:《全球化中的社会变迁:日本社会学者看现代中国》,科学出版社,2012。

24.〔美〕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

25.〔美〕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6.〔英〕克劳利:《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董璐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7.〔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生活的意义——一种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周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8.〔英〕阿利斯特·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孙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