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9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0

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图书

Resilience Research : Applied in School and Adolescence Social Work

SSAPID:101-7862-5869-88
ISBN:978-7-5097-511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抗逆力是个体抗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一种能力,对它的研究与重视既是积极心理学思潮发展的表现,也推动了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转变,即从问题视角转为优势视角。本书由三个模块组成,分别以“抗逆力的理论研究”“抗逆力与学校社会工作”“抗逆力与青少年社会工作”为中心议题,共收入论文29篇。其中既有对西方学界相关理论的推介与研究,也有基于本土实践的学术思考,以及源自社会工作实务的操作总结。数十位论文作者(译者)都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好地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与发展理论的研究路径,也因此使本书不仅具有推进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更有助于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田国秀
编 辑:赵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第一模块 抗逆力的理论探究

  抗逆力:构成因果关系的途径与社会生态学

   一 抗逆力的定义

   二 “钢性”效果

   三 促进对社区抗逆力的培养

   四 机遇、实践和多重效果

   五 家庭对人才的促进

   六 有意义的工作的价值

   七 学校教育

   八 转变成人的生活观念

   九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十 抗逆力的生物学含义

   十一 结论

  抗逆力理论的缘起与核心观点

   一 抗逆力(resilience)研究: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

   二 抗逆力内涵的解读

    (一)抗逆力是能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二)抗逆力的表现形式

    (三)抗逆力的构成要素:I have,I am,I can

   三 抗逆力的运作模型

  青少年抗逆力研究及其范式变革

   一 范式和基本理念

   二 范式变革

   三 价值论假设

   四 本体论假设

   五 认识论假设

   六 方法论假设

   七 混合研究方法:挑战与优势

  图像方法在青少年抗逆力研究中的应用

   一 视觉途径应用于边缘青少年研究

   二 参与者生成图像

   三 选择媒介

   四 照片引导

   五 视觉日记

   六 数据分析

   七 结论

  一个采用混合方法研究抗逆力的计划:抗逆力途径项目

   一 项目设计的源起及背景说明

   二 研究设计:样本举例与解释

    (一)项目标题

    (二)研究目的

    (三)界定问题和研究计划

    (四)研究问题和假设

    (五)文献回顾

    (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三 结论:一个完整但不完美的研究计划

  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

   一 五种抗逆力模型的观点呈现

    (一)抗逆力运作的起点研究

     1.Garmezy:抗逆力的三个行为目标

     2.Hunter:抗逆力策略的三种形式

    (二)抗逆力运作的过程分析

     1.Rutter:抗逆力应对的四种方式

     2.Kumpfer:抗逆力运作的基本过程

      前抗逆力过程:个体-环境的互动

      后抗逆力过程

    (三)抗逆力运作的结果分析

     1.抗逆力的标志——身心灵平衡状态

     2.平衡状态的瓦解

     3.重构:抗逆力的结果

   二 五种抗逆力模型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态势:动态分析

    (二)研究角度:生态整合

    (三)研究取向:能力为本

    (四)研究范式:建构主义

  抗逆力研究中存在的挑战

   抗逆力的复杂性

   一项开展中的抗逆力研究范式

   权力关系

   压迫性研究方法

   文化敏感度

   参与

   抗逆力的研究方法

   仔细研究抗逆力的必要性

  抗逆力研究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 发现抗逆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换视角

   二 激活抗逆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抓手

    (一)抗逆力运作机制解读

    (二)优化保护因素促进抗逆力启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抗逆力的方法

   三 抗逆力研究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

    (二)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价值取向

    (三)把挖掘抗逆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优势视角与抗逆力

   一 优势视角的基本观点

    (一)优势视角的概念界定

    (二)优势视角的缘起:对问题视角的反思

     1.服务对象是“病人”还是“有能力的个体”:对服务对象假设的反思

     2.消解问题还是促进成长:问题视角的社会工作本质的反思

     3.“专家”还是陪伴者:对问题视角的社会工作者角色的反思

    (三)优势视角的元素:语言、优势、抗逆力、关键因子、社区

   二 使用优势视角评估案主的抗逆力

    (一)案主拥有学习、成长和改变的巨大力量和独特优势

    (二)抗逆力是案主的内在优势,抗逆力以优势视角看待和改变案主

   三 对话与合作:优势视角下挖掘案主抗逆力的实践路径

    (一)解构并重新界定问题

    (二)建构意义,挖掘案主的抗逆力

    (三)将优势运用于行动中,重构生活

 第二模块 抗逆力与学校社会工作

  浅析我国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的探索

   一 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现实困境

    (一)现存学校辅导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暂无制度定位

    (三)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混淆

    (四)学校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尚低

   二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开展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积极驻进形式

     1.主动驻进

     2.多方协同

     3.独树一帜

    (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工作模式的重点

     1.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工作重点

     2.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的重点

    (三)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变换

     1.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内容

     2.学校社会工作的多种形式

    (四)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的延伸

     1.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2.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的延伸

   三 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反思

    (一)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制度建构

    (二)先行动后认可

    (三)积极探索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四 结语

  两种学校团体辅导模式的整合探索

   一 学校场域、惯习与辅导场域、惯习之间的联系

    (一)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之间是空间斗争和资源争夺

    (二)学校惯习与辅导惯习之间相互独立又期望影响

   二 两种辅导形式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长期团体辅导面对学校场域的挑战

     1.师生被应试教育捆住手脚

     2.规训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

     3.时空约束造成限制

    (二)短期团体辅导效果难以持续

     1.独立辅导场域促使惯习发生改变

     2.回归学校场域使已改变惯习难以持续

   三 两种学校团体辅导形式的动态整合

    (一)长期团体辅导:正视学校场域压力,促进辅导效果持续

     1.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的结合

     2.辅导与网络辅导的结合

     3.纸面媒体与电子媒体的结合

     4.解决困难与丰富生活的结合

    (二)短期团体辅导:积极营造场域,努力重构惯习

     1.精心营造辅导场域

     2.帮助学生重构惯习

     3.配合长期辅导,巩固辅导效果

  从“关注问题”到“关注优势”

   一 抗逆力是个体成长的积极力量

   二 抗逆力研究启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换范式

   三 “关注优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运作

  社会工作方法对关系困境学生的干预初探

   一 从9名学生的困境情况探索关系困境学生的干预模式

    1.学业困境

    2.行为困境

    3.人际交往困境

    4.家庭困境

   二 从“问题学生”到“困境学生”:关注视角的转换

    1.转换的背景与意义

    2.“问题”源于“困境”

   三 能力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困境学生

    1.L——language(语言)

    2.O——Opportunity(机会)

    3.V——Variety(多样性)

    4.E——Environment(环境)

  提升工读学校教师抗逆力之效能感的探索

   一 提高工读学校教师抗逆力必要性

   二 效能感是提高抗逆力的首要因素

   三 提高工读学校教师效能感的探索

    1.团队合作类活动

    2.自我探索类心理习作

    3.感恩类心理习作

   三 结语

  优势视角在教师归属感培训中的运用

   一 归属感

   二 优势与抗逆力

    1.家庭环境方面

    2.学校环境方面

    3.自身因素

    4.社会因素

   三 培训与探索

   四 结语

  抗逆力视角下对地震灾区青少年的成长干预研究

   一 灾难与儿童青少年的反应

   二 抗逆力视角下的灾后干预分析

    1.灾后干预研究的转型:从PTSD到抗逆力

    2.抗逆力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 抗逆力视角下的学校干预策略

    1.理念层面

    2.操作层面

  优势取向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路径探析

   一 优势视角理论的基本要素与工作路径

   二 案例情况呈现

   三 优势取向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过程

    (一)关注I am:激活内在保护因素

    (二)关注I can:优化内在保护因素

     1.透过“成功经验”发现保护因素

     2.借由“积极认知”转化保护因素

    (三)关注I have:搭建外在保护因素

     1.透过“重要他人”找到保护因素

     2.借由“情境连结”搭建保护因素

  困境中学生情绪问题及管理策略初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困境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深沉的自卑感

    (二)强烈的孤独感

    (三)对象泛化的愤怒感

   三 困境中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2.人际关系的影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自我的因素

     1.人格特征的影响

     2.不合理信念的影响

   四 困境中学生情绪管理策略初探

    (一)积极创设温馨安全的校园环境

    (二)开展心理辅导,教授应对情绪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三)帮助困境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接纳自我

  抗逆力视角下优等生心理压力干预策略探究

   一 个案情况介绍

   二 优等生心理压力的形成与特点

    (一)优等生心理压力的形成过程

    (二)对优等生压力情境下的表现的分析

   三 优等生抗逆力运作过程分析

    (一)外部环境中保护因素与风险因子并存

    (二)个人性格特质在抗逆力运作中的作用

    (三)优等生抗逆力运作的特征

   四 对学校社会工作者干预策略的建议

    (一)理念干预策略

    (二)关系建立策略

    (三)互动跟进策略

    (四)效果评估策略

  学习处境不利学生日常抵抗行为的意义解读

   一 抵制力(Resistance)理论概述

   二 日常抵抗行为存在的原因

    1.权力不对等的产物

    2.安全第一,理性“计算”的需要

    3.无声者的必要表达

   三 日常抵抗行为的意义解读

    1.学习处境不利学生通过日常抵抗“瓦解”权威

    2.日常抵抗行为折射出学习处境不利学生的关系困境

    3.日常抵抗行为表达了学习处境不利学生的隐蔽文本

  学习困境学生:优势视角的解读和干预

   一 优势视角的理论概述

    1.优势与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能力,且这种能力具有再生属性

    2.优势与环境:所有的环境,包括团体、家庭和社区都充满资源

    3.优势与关系: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案主

    4.优势与目的: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二 优势视角对学习困境学生的解读

    (一)优势视角下的问题观

     1.优势视角并未忽视问题本身,而是承认和正视问题的存在

     2.优势视角认为问题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优势视角与问题产生并不对立,而是在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4.问题是个人与其所处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二)优势视角对学习困境学生的解读

   三 优势视角理论对学习困境学生的干预

    (一)I have:我有哪些外在保护因素

    (二)I am:我有哪些内在保护因素

    (三)I can:结合内外保护因素,达致自身知情行的整合

   四 优势视角下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一)辅导者

    (二)联系人

    (三)支持者

    (四)陪伴者

 第三模块 抗逆力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抗逆力重构过程中非正式支持因素运作机制浅析

   一 抗逆力重构机制的基本观点

    1.内在抗逆力对外界事件的感知

    2.自我修复与外界资源的探索

    3.外界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4.对外界资源的储备

   二 案例呈现

   三 非正式支持系统运作机制的分析

    1.朋辈支持系统倾向的重构运作

    2.家庭支持系统倾向的重构运作

    3.个体成长中两种支持系统的相互转换

  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

   一 引言

   二 解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三 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

   四 重构生活:用“常规途径”替代“非常规途径”

   五 反思与结论

  建构高危青少年的抗逆力叙事

   引言

   “脆弱”(Vulnerability)与“抗逆力”(Resilience)

   自我叙事(Identity as Narrative)

   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

   建构抗逆力的叙事

    被掩饰为脆弱的抗逆力

   治疗的三个阶段

    反思(Reflecting)

    挑战(Challenging)

    定义(Defining)

   结论

  抗逆力方法介入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转化

   一 网络成瘾:基于抗逆力视角的解读

    (一)网络成瘾是一种非常规的抗逆力

    (二)抗逆力在网络成瘾中的建构

    1.案例陈述

    2.案例分析

   二 抗逆力方法对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小组工作介入

    1.小组成员的甄选与组成

    2.小组工作目标的形成

    3.小组活动的常规模式

    4.小组活动的评估方法

   三 介入网络成瘾中学生的抗逆力方法的实施

    1.接触阶段:进入案主的情境

    2.澄清阶段:解构案主的“问题”

    3.领悟阶段:建构案主的意义

    4.行动阶段:重构案主的生活

  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渡层次及其分析

   一 抗逆力与抗逆力层次

    (一)抗逆力理论概述

    (二)抗逆力层次理论

   二 50例中学生抗逆力状况的资料呈现

    (一)案例呈现与分析

    (二)数据呈现与分析

   三 中学生抗逆力呈现过渡层次的原因分析

    (一)压力强度较小,不足以激发极端抗逆力

    (二)内外保护因素水平一般,决定了抗逆力状态的过渡层次

    (三)中学生习惯于以低成本表现抗逆力水平

  抗逆力视角下家庭面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 青少年“问题行为”:基于抗逆力视角的解释

   二 青少年“问题行为”:家庭的应对策略

    (一)父母转变观念

    (二)探索“问题行为”的内在逻辑

    (三)帮助青少年重构生活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进沟通

     2.提供表达机会,倾听孩子心声

     3.关心孩子,增进认同

     4.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发展机会

    (四)促进青少年完成行为替代

  浅论单亲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的建构

   一 抗逆力及其影响变量

   二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风险处境及其影响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风险处境

     1.父/母的缺失与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紊乱

     2.父/母缺位与青少年的角色混乱

     3.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导致青少年社会资本的缺失

    (二)风险处境对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影响

   三 单亲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的建构策略

    (一)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增强其应对困境的能力

    (二)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提供有力的家庭支撑

    (三)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为青少年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

  建立抗逆力对抗赌博成瘾

   一 引言

   二 香港青少年参与赌博的情况

   三 理论基础:抗逆力特征与成瘾问题归因

    1.抗逆力的定义

    2.抗逆力的特征表现

    3.成瘾问题研究概览

   四 通过预防教育活动有效降低青少年的赌博成瘾问题

    1.预防的分层

    2.预防计划的推行

    3.在香港推行赌博预防计划的限制

 前言

抗逆力理论是伴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发展起来的新理论。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是被建构的,身处压力的个体可能出现问题,也可能表现为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遭遇压力依然保持能力和超越,就是抗逆力的典型状态。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个人群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保持弹力,使身体的抵抗力与心理的抗逆力都得到发展,是每一个社会个体必须思考的问题。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培育具有抗逆力的青少年是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以界定和解读抗逆力为基础,结合在学校开展的团体辅导与个案咨询,连接家庭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探讨并展示了将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与行动。

[1]马凤芝主编《社会工作实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白芸:《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10期。

[3]沈黎:《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4]文军:《学校社会工作论略》,《社会》2003年第1期。

[5]田国秀:《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学苑出版社,2010。

[1]郑信军、岑国桢:《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年第3期。

[2]赵红英、黄鹤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第3期。

[3]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徐元红:《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的管理与调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顾石生:《初中生情绪变化规律及情绪教育对策研究》,《青少年研究》2004年第3期。

简 介:本书以“异地城镇化(农民工)”及“就近城镇化(农转居转型社区)”双重视角,基于横向调查与纵向监测数据,阐释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及阶层分化现状、特征及问题,提出城乡差异化融入的应对策略,并对转型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家庭发展进行评估,通过社会工作实务介入开展失地妇女就业促进、儿童抗逆力培养行动研究,提出构建系统化的家庭发...

作者: 刘建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简 介:本书将慢性病视为学龄儿童(6~12岁)面临的重要背景性事件,聚焦于北京地区高发慢性病儿童群体,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探索归纳患有不同类型慢性病的儿童及其家庭应对疾病的具体策略与过程,提炼儿童及其家庭在应对疾病逆境时的经验与类型特征,从而为更多患有慢性病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益借鉴,为慢性病儿童社会预防和支持机制的...

作者: 冯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