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5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市场价值效应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Market Value Effects of M&A in China

SSAPID:101-7853-5878-16
ISBN:978-7-5097-506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对于公司来说,企业并购重组战略是我国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2013年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交易完成规模略有回暖趋势,已披露交易金额466.6亿美元,环比上升31.62%,同比上升46.91%。自2012年三季度起,中国并购市场整体趋于活跃,交易规模开始平稳攀升。充裕的资金、走强的股市与市场、投资者的积极反应以及较低的举债成本都在推动并购市场的强劲势头,如何评价企业并购重组战略的市场价值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本书对并购重组战略价值效应的评估以沪深股市的数据为基础,采用事件研究法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分别详细研究了不同并购主体、不同并购方式以及不同行业并购事件所获得的市场价值效应,所得结论对于了解我国并购现况和做出决策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管理科学与工程丛书
作 者:
编 辑:冯咏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总序

 第一篇 整体分析与综合评价

  第一章 对我国并购重组市场买方和卖方价值效应的总体评价:1998~2011年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框架

   第二节 对我国并购重组市场买方价值效应的总体分析

   第三节 对我国并购重组市场卖方价值效应的总体分析

   第四节 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中国股市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创立(1990年3月~1992年10月)

   第二节 中国证监会成立后,股权分置问题开始出现并不断发酵(1992年12月~2004年1月)

   第三节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2004年2月~2006年12月)

   第四节 疯涨及随后的猛跌,使股市进入深度调整阶段(2007年至今)

   第五节 股市和并购重组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股东价值

   第六节 关于我国股市和并购重组的若干建议

  第三章 中国并购重组市场主并公司价值效应的实证研究:2009~2010年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样本选择

    二 计算步骤

   第三节 实证过程

   第四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二篇 行业分析

  第四章 中国煤炭行业主并公司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煤炭行业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中国银行业主并公司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银行业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行业主并公司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房地产行业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七章 中国医药行业主并公司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医药行业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八章 中国钢铁行业主并公司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钢铁行业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九章 中国汽车行业主并公司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汽车行业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十章 中国石油行业主并公司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石油行业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十一章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主并公司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有色金属行业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三篇 并购方式分析

  第十二章 股份回购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股份回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十三章 股权转让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股权转让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十四章 吸收合并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吸收合并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十五章 资产剥离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资产剥离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十六章 资产收购价值效应分析

   第一节 资产收购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实证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十七章 要约收购方式对主并方股东财富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第三节 实证过程

   第四节 结论与不足

 前言

 文前辅文

 Abstract

 摘要

企业并购重组,是我国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如何评价企业并购重组战略的市场价值,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本书以沪深股市的数据为基础,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重组战略的价值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并购重组给业绩差的卖方带来少量正的价值效应。然而,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具有良好业绩的企业在并购重组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利润率下降,价值效应显著为负。总体来看,我国股市1998~2011年并购重组行为总的价值效应为负,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实际上变成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抽血”行为,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尤其是很多利益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资源及信息优势,并通过制造制度漏洞,从广大中小股民身上攫取了太多的利益,使股市呈现一种负和博弈。总之,我国股市的并购重组没能为股东创造价值,相反,却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价值。本书分别详细研究了不同并购主体、不同并购方式以及不同行业并购事件所带来的市场价值效应,所得结论对于了解我国并购现况和进行决策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2]李善民、朱涛:《管理者动机与并购绩效研究》,《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3]张新:《中国并购重组全析》,上海三联书店,2004。

[1]陈玉罡、李善民:《并购中主并公司的可预测性——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2]方明月:《资产专用性、融资能力与企业并购——来自中国A股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3]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4]李善民、朱涛:《管理者动机与并购绩效研究》,《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5]于开乐、王铁民:《基于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南汽并购罗孚经验及一般启示》,《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6]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7]张学平:《外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

[8]Mulherin,J.H.,A.L. Boone,“Comparing Acquisitions and Divestiture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6,2000,pp.88-97.

[9]Houston,J.,C. James,M. Ryngaert,“Where do Merger Gains come from?Bank Merg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iders and Outside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0,No. 2/3,May/June 2001,pp.285-331.

[10]Jenson,M.C.,R.S.Ruback,“The Market for Company Control:The Scientific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1,1983,pp.5-50.

[11]Schwert,G.W.,“Markup Pricing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1,No. 2,June 1996,pp.153-162.

[12]Phalippou and Gottschalg,“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Equity Funds”,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4),pp.1747-1776.

[1]郭凯、刘海风:《基于DEA的我国煤炭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中国煤炭》2010年第6期。

[2]刘巍:《煤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效应的实证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1年第9期。

[3]庞晓波、余燕妮:《基于面板协整理论分析企业并购绩效的微观因素》,《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14期。

[4]史志斌、李轶民、陶志国:《关于我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思考》,《煤炭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5]张忠寿:《并购与煤炭产业发展——基于理论文献的研究》,《企业经济》2011年第11期。

[6]Schwert,G.W.,“Markup Pricing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1,No.2,June 1996,pp.153-162.

[1]白钦先、薛誉华:《百年全球金融业并购:历程、变迁及其效应》,《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2]白涛、任建军:《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国际经验及我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金融论坛》2003年第7期。

[3]冯嗣全、欧阳令南:《银行跨国战略联盟: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框架》,《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5期。

[4]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5]郭红珍、黄文杰:《2003年以来亚太银行业的发展动态》,《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

[6]晏正君:《近年来德国银行业损益变动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7]张瑞兵、葛斌华:《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效率的研究方法述评》,《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10期。

[8]Ricardo Correa,“Cross-border Bank Acquisitions:Is There a Performance Effect?”,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8(28),pp.95-108.

[1]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2]方军雄:《政府干预、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并购》,《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3]高雷、何少华、仪垂林:《国家控制、政府干预、银行债务与资金侵占》,《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4]黎泽:《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10期。

[5]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6]熊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房地产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以我国房地产企业为例》,《现代商业》2012年第6期。

[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曹建初:《浅谈医药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上海医药》2011年第3期。

[2]陈春华:《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樊琳琳:《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关超:《基于事件研究法的我国A股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关超、段进东:《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金融经济》2009年第11期。

[6]胡怡:《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绩效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雷奕敏:《经济增加值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Agrawal Anup and Jaffe Jeffrey,“Do Takeover Targets Under-Perform?Evidence from Operating and Stock Returns”,NBRE Working Paper Serie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6,2001.

[9]Agrawal A.,Jaffe J.F.,“The Post-Merger Performance Puzzle”,Advance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2000,pp.7-41.

[10]Carmine Ornaghi,“Mergers and Innovation in Big Pharma”,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2008.

[11]Jing Yang,Hailin Qua,Woo Gon Kim,“Merger Abnormal Returns and Payment Methods of Hospitality Fi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8,2009,pp.579-585.

[1]陈娟:《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李景云:《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整合的选择和思考》,《冶金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3期。

[3]李双杰、尹逊雅:《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价格月刊》2011年第4期。

[4]庞晓波、余燕妮:《基于面板协整理论分析企业并购绩效的微观因素》,《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14期。

[5]佘元冠、陶瑞:《中国钢铁企业的并购特点及绩效评估》,《经济纵横》2011年第4期。

[6]王东杰:《近年来国内钢铁行业横向并购的态势评析》,《学术论坛》2008年第10期。

[7]王峥:《钢铁企业并购重组若干问题探讨》,《企业研究》2011年第12期。

[8]张彩江、乔云云:《钢铁业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与绩效检验》,《财会月刊》2012年第3期。

[9]Healy,P.,Palepu,K.and Ruback,R.,“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31(2),pp.135-175.

[1]陈晋平:《买壳上市框架内的控股权转移:理论与实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贺杰:《从规模经济谈我国汽车企业的并购发展》,《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兰小:《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李四海、尹璐璐:《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整合风险分析》,《会计之友》2011年第11期。

[5]李心丹、朱洪亮、张兵等:《基于DEA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6]孙龙林:《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和风险》,《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第8期。

[7]郑华星:《我国汽车行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周伟力:《那些成功或失败的汽车并购》,《中国汽车界》2011年第9期。

[9]Ghosh A.,“Does Operating Performance Really Improve Following Corporate Acquisition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7,2001,pp.151-178.

[10]Kaplan,“The Effect of Management Buyouts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Valu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4,1989,pp.217-254.

[11]Ravenscaft,Sherer,Mergers,Sell-off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Washington:Brooking Institute,1987.

[1]胡智锋:《石油企业并购风险及防范措施》,《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第12期。

[2]黎喻鹤:《并购图强——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并购活动初探》,《中国石油企业》2005年第12期。

[3]王雪飞:《我国石油上市企业并购动因及绩效分析》,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张玉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周新军、王敏:《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及并购新趋势》,《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9期。

[6]Frank,J.R.and R.S.Harris,“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of Corporate Takeovers:The U.K.Experience 1955-1985”,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3,1989,pp.225-249.

[1]郭树华、高琼华、张峻:《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思想战线》2012年第1期。

[2]马维力:《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纵向一体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万江洪:《有色金属行业并购号角吹响》,《金属世界》2009年第3期。

[4]徐维兰、崔国平:《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第6期。

[5]余光、杨荣:《企业购并股价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0年第7期。

[6] Healy P.,Palepu K. and Ruback R.,“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31(2),pp.135-175.

[7] Manson,Stark,Thomas,“A Cash Flow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 Gains from Takeovers”,Research Report of the Charted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Accountants,1994(35).

[1]梁丽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公告效应及动机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2期。

[2]益智、张为群:《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效应分析——兼论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回购的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10期。

[3]王丽娅、邓学佳:《股票回购产生的动机分析》,《特区经济》2004年第12期。

[1]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净资产、剩余收益和市场定价: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2年第4期。

[2]陈信元、原红旗:《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3]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洪锡熙、沈艺峰:《公司上市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3]吴国萍、周世中:《企业并购与并购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4]余光、杨荣:《企业购并股价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0年第7期。

[5]张夕勇:《并购与管理整合——正在改变着中国与世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聂世宇、郑江南:《我国上市公司收缩性资本运营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海南金融》2007年第10期。

[2]彭环、杨劲松:《上市公司资产剥离财务问题的研究》,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苏勇、李占猛:《资产剥离的原因与绩效》,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汪少华、芦文伟:《企业收缩理论及实务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杨红婕、许永龙:《上海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Gadad,A.M.,Thomas,H.,“Effects of Divestiture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Shareholders’ Wealth:UK Evidence”,Working Paper,2001.

[1]白云霞、吴联生、徐信忠:《资产收购与控制权转移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2]崔婧娥、刘小利:《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收购的短期市场绩效研究》,《商》2013年第12期。

[3]吴联生、白云霞:《公司价值、资产收购与控制权转移方式》,《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1]李善民、朱涛:《管理者动机与并购绩效研究》,《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2]彭云艳:《中国矿产资源行业并购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研究》,《价值工程》2012年第19期。

[3]吴豪、庄新田:《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张新:《中国并购重组全析》,上海三联书店,2004。

[5]Mulherin,J.H.,A.L. Boone,“Comparing Acquisitions and Divestiture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6(2000),pp.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