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3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整合研究图书

NPO Devolopment and Its Effect on Social Integration

SSAPID:101-7850-2510-09
ISBN:978-7-5201-3613-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内地与香港多个社区和非营利组织的访谈资料,比较分析了内地社会管理模式和香港自助助人模式下的非营利组织活动对社会参与和社会整合的不同作用。与香港非营利组织相比,在社会管理体制和政府购买服务现行规制下,内地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空间有限、资源获得途径有限的条件下,倾向于遵从政府的服务要求和政治要求,放弃社会资本建构能力,呈现公营部门化的趋向。两地非营利组织对社会整合都有积极作用,但作用方向和方式不同。

相关信息

丛书名:港澳珠三角区域研究
作 者: 黎熙元 徐盈艳
编 辑: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编委会

 个案研究附录:广东学习借鉴香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结论

 序言

 后记

 总序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整合

  一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

  二 非营利组织的起源

  三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治理的关系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四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功能

  五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整合

 第二章 自助—互助社会框架下的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传统福利组织向现代公益组织的转变

   (一)发展历程

   (二)现代香港公益组织的特点

    1.社会整合的主要力量

    2.组织服务开放无边界、服务类别多元化

    3.专业性突出,政治和宗教倾向中立

   (三)公益组织的社会角色

  二 制度建设与非营利组织规制

   (一)政府支持性规制

    1.津贴社会服务

    2.监察制度

    3.人力资源培育

   (二)组织联合规制

   (三)组织内部规制

  三 政府咨询架构与非营利组织参与

   (一)由非营利组织代表构成的功能性咨询架构

   (二)非营利组织与居民的社区参与

  四 非营利组织中的社工与义工

   (一)社工的核心角色

    1.社工是项目设计者

    2.社工是社会资源动员者

    3.社工教育公民,提供专业服务

   (二)义工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人力资源

    1.义工和受助人或服务使用者结成的社会网络

    2.义工也是服务使用者

    3.慈善人士树立榜样

    4.企业参与:“商界展关怀”

  五 自助—互助社会框架下的非营利组织角色

 第三章 香港的社区发展与社区参与

  一 香港社区参与的历史回顾

   (一)中环嘉咸街社区改造与社区参与

   (二)港铁西港线上盖改造工程

  二 社区参与的策略特征

  三 社区参与的意义建构及其效果

   (一)议题及意义框架建构特征

   (二)社区参与的角色定位与社会效果

 第四章 中国的政府改革与非营利组织发展

  一 社会管理与政府职能转变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管理体制

   (二)社会管理与非营利组织

  二 非营利组织的生成

  三 非营利组织的转变

   (一)“草根”组织合法化

   (二)人民团体的转变

   (三)国际非营利组织进入并本地化

   (四)政府购买服务实验

    1.关系建立的非制度化

    2.项目化的购买模式及评估

    3.实验结果

 第五章 社会管理体制下的非营利组织和公众参与

  一 制度冲突与公益组织的生存策略

   (一)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管理

    1.广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的运作方式

    2.不同管理制度的冲突

   (二)公益组织的生存策略

    1.各城市政府购买服务的规制

    2.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理性:“伙伴”与“伙计”

  二 公众参与:义工和社工的角色

   (一)义工的角色

   (二)社工的角色

  三 公益组织的社会资本

   (一)公益组织的凝聚性社会资本

   (二)公益组织的桥接性社会资本

   (三)公益组织的关联性社会资本

 文前辅文

本书基于内地与香港多个社区和非营利组织的访谈资料,比较分析了内地社会管理模式和香港自助助人模式下的非营利组织活动对社会参与和社会整合的不同作用。与香港非营利组织相比,在社会管理体制和政府购买服务现行规制下,内地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空间有限、资源获得途径有限的条件下,倾向于遵从政府的服务要求和政治要求,放弃社会资本建构能力,呈现公营部门化的趋向。两地非营利组织对社会整合都有积极作用,但作用方向和方式不同。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

曹昌定:《城市志愿服务中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与政府——以广州市西关小屋为例》,中山大学,2013。

常巍、茅馨丹:《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以N学院社工毕业生为例》,《社会工作》2009年第5期。

陈和顺、张炳良:《十年回归十年盘》,上书局,2007。

陈锦棠:《福利服务部门》,政府印务局,2004。

陈健:《国际非政府组织项目运作的资源分析》,《中央民族大学》,2007。

陈健民:《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的互动》,陈健民:《蔡子强民主的小故事与大道理》,上书局,2008。

陈健民、丘海雄:《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64~74页。

陈健民:《走向公民社会——中港的经验与挑战》,上书局,2010。

陈建平、严素勤:《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及其应用》,《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2期,第2页。

陈景辉:《本土的希望——回梁启智》,《明报》2007年10月26日。

《从天星保卫运动到本土文化政治》,《明报》2007年1月4日。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象征理论》,商务印书馆,2004。

丁开杰:《从第三部门到社会企业:中国的实践》,《经济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丁新豹:《善与人同——与香港同步成长的东华三院(1870~1997)》,香港三联书店,2010。

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湾学生书局,1966。

贺立平:《慈善行为的经济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何佩然:《施与受:从济急到定期服务》,三联书店,2009。

贺新宇:《非营利组织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开发研究》2006年第6期。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黄煌雄等:《社区总体营造总体检调查报告书》,远流公司,2001。

黄智雄:《香港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贾西津:《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蒋超:《福利机构的设立与慈善事业的发展——香港和内地的比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载刑慕寰、金耀基《香港之发展经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

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2期。

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论文节选》,《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康晓光、韩恒:《行政吸纳社会——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http://www.ruc.org/html/achievements/20090907/162.html。

赖少芬:《“社工热”遭遇“社工荒”,“朝阳行业”缘何遭遇冷落》,《中国社会报》2012年7月24日,第3版。

〔美〕莱斯特·M.萨拉蒙:《非营利领域及其存在的原因》,载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美〕莱斯特·M.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

兰华、付爱兰:《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及表现》,《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第148~152页。

雷磊、雍兴中:《拥挤的营救》,《南方周末》2013年4月25日。

李本公:《国外非政府组织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黄洋译,华夏出版社,2002。

〔美〕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三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李国祥、朱志忠:《民政福利企业税收流失的对策与思考》,《中国税收》2005年第5期。

李培林、徐崇温、李林:《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李伟梁:《论非营利组织在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3期。

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

黎熙元、姚书恒:《港澳非营利组织发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李颖:《社会资本视域的非营利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李迎生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研究》,《社会工作》2013年第1期。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梁祖彬:《香港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公共组织与商业运作的合作模式》,《当代港澳研究》2009年第1期。

林闵钢:《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林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刘芳华、麦建堂:《香港与内地慈善事业比较及对内地的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刘继同:《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刘培峰:《非营利组织的几个相关概念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

刘培峰:《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刘求实、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3期。

刘绍麟:《香港华人教会之开基》,中国神学研究院,2003。

刘兆佳:《过渡期香港政治》,广角镜出版公司,1996。

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天地图书,2006。

陆春萍:《我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进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lx/glx_gggl/201310/t20131022_448955. shtml。

罗观翠、刘念:《香港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延展内地研究》,《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年第1期。

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吕大乐、陈健民:《在家庭与政治社会之间:香港民间社会的构成,载陈祖为、梁文韬《政治理论在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吕大乐:《咨询式政治的崩溃》,《信报财经新闻》2007年1月16日。

吕大乐:《当时间还未有变成历史:维多利亚城的消失与殖民经验》;马杰伟、吴俊雄、吕大乐:《香港文化政治》,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

吕大乐:《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机构发展轨迹》,三联书店,2010。

马国明:《菜园村抗争运动揭示香港媒体与时代严重脱节》,香港独立媒体,http://www.inmediahk.net/。

马骅:《普通人的公益与政策改变》,载朱健刚《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马志敏:《社会转型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条件分析》,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彭晓梅、胡荣:《中国农村社团与社会资本建构——以厦门市东园村为例》,《学会》2005年第7期。

〔美〕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载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齐桂珍:《国内外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理论研究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任慧颖:《对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探讨——以中国青基会为个案》,《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商务印书馆,2008。

尚艳威:《中国语境下非政府组织之合法性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施巍巍、杨风寿:《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第6期。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孙元:《从社区发展的视角透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创新》,《求实》2006年第10期。

谭建光:《志愿服务与义务工作:两种观念影响下的行为模式——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为个案的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谭建光:《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唐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作与反思——以上海市为例》,《社会工作》2007年第5期。

陶希东:《公私合作伙伴: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

万俊毅、赖作卿、欧晓明:《扶贫攻坚、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汪锦军:《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三种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王俐容:《文化公民权的建构:文化政策的发展与公民权的落实》,《公共行政学报》2006年第9期。

王名:《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王名、陶传进:《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王妮丽、崔紫君:《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社团的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王珍:《我国非营利组织:定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研究与探索》2006年第8期。

魏乐伯等:《当代华人城市社会的民间社会组织:台北、香港、广州、厦门的比较分析》,载《第三部门学刊》,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2。

魏娜:《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7期。

吴建勋、徐晓迪:《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中国软科学增刊》(下)2010年第S2期。

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夏循祥:《论公共参与作为一种公民教育——以香港利东街居民的社区参与运动为例》,《思想战线》2010年第2期。

夏循祥,2011,《论无权者之权力的生成:香港市区重建的政治社会学考察》,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夏循祥:《一个公民社团的诞生、发展与延续——以香港H15关注组为例》,载谢立中《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冼玉仪:《社会组织与社会转变》,载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上册),香港三联书店,1997。

香港工业总会:《珠三角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08。

香港政府:《关怀与分享——社会福利署40周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1998。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谢蕾摘译:《非营利组织与公益地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徐传凯、陈纯:《以国际狮子会为个案研究在华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宁夏党校学报》2008年第10期。

徐月宾:《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服务发展趋势——政府购买服务》,《民政论坛》1999年第6期。

杨森:《香港压力团体与政治团体的政治角色》,载郑宇硕《香港政制及政治》,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7。

杨兴云、王未佳:《高铁之争:香港这样做》,《经济观察报》2010年1月29日。

于国华:《社区总体营造 行政院建议归零再出发》,《民生报》2002年4月4日。

于国华,2002,《“小区总体营造”理念的探讨:全球化趋势下的一种地方文化运动》,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曾莉、刘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理论导刊》2007年第6期。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张广芳:《香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探微》,《人口研究》1997年第21期。

张明:《非营利组织兴起与和谐社会构建》,《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张巧巧、张乐华:《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张网成:《中国公民志愿行为研究——现状、特点及政策启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赵亮:《非政府组织对社会资本构建的作用》,《商业时代》2007年第9期。

赵孟营:《社会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邵世伟等:《棒杀汶川地震“最牛志愿者”》,《南方周末》2013年8月15日,第A7版。

郑琳:《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及功能》,《人民论坛》2012年第5期。

周八骏:《集体回忆的政治分野》,《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

周批改、周亚平:《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及启示》,《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周永新:《香港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政策(第四版)》,大学出版印务公司,1980。

朱健刚:《社区组织化参与中的公民性养成——以上海一个社区为个案》,《思想战线》2010年第2期。

朱健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开放时代》2007年第5期。

朱健刚:《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Andreoni J. 1993.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Public Goods:Crowdingout Hypothesis. 83:1317-1327.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35:216-224.

Baxter,Vern. 1989.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30:283-304.

Brunsson,Nils. 1989. New York:Wiley.

CURTISP. 1986. .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

Davidson A. 1997.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wes R. M. and Thaler R. H. 1988. Anomalies:Cooperation. 3:187-197.

D. Maggio and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1983.

D. Maggio and Powell. State Expansion and Organizational Fields. ,1983.

D. Maggio and Powell.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Glass J. J. 1979.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and Techniques. 4:180-189.

Greenberg,Edward S. 2009. . New Jersey:Aldine Transaction.

Hambro,Edvard. 1955. . Leyden:A. W. Sijthoff.

Hansmann,Henry.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89:835 -901.

Hood,C. and M. Wright,eds. 1981. . Oxford:Martin Robertson.

Kress,Gunther. 1996.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Rethinking a Curriculum of Communi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32:185-196.

Lau,Siu Kai and Ho,Kam-fai. 1982. “Social Accommodation of Politics:the Case of Young Hong Kong Workers.” 20:2.

Levittt. 1973. The Third Sector: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AMACOM.

Marry Rankin. 1988.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 93.

Olson,Mancur. 1965. . 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obert Leonardi and Raffaella Nanetti. 1993.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Talcott. 1960. Suggestions for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In Parsons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ies.

Rowan and Meyer. 1983.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i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

Salamon,L. M. 1981. 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Changing Forms of Government Action. 9:55-275.

Salamon,L. M.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 1994,73(4):16-39.

Salamon,L. M. with Helmut K Anhei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

Snow,D. and Benford R. D. 1988. Ideology,Frame Resonance,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1:197-217.

Thiel,Sandra Van. 2001. .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Weisbrod,Burton. 1974.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 In E. Phelps. eds. . New York:Russel Sage.

Wright,V. 1994. Reshaping the state:Implication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17:102-134.

Yip Po-keung,1997.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Hong Kong:Constraints,Problems and Risks. In Li Pang-kwong(ed. ). .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Young,Anthony. ,. Richard D. Irwin,INC,1994.

Young,Anthony. .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0,29(1):14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