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70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全四册)图书

Social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SAPID:101-7828-1736-99
ISBN:978-7-5201-2613-7
DOI:
ISSN:

[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所主编的四本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版典藏集,是陆学艺教授带领的中国社会结构研究课题组,深入全国各地开展实际调查调研,结合问卷、访谈、座谈、观察等多种方法,听取各界专家意见,多次开展讨论分析,不断集结成册的优秀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陆学艺
编 辑:佟英磊;陈之曦;赵娜;杨阳;隋嘉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

  版权页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本书各章执笔人

  重版说明

  前言

  目录

  第一部分 总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一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进行科学分析需要新的视角

     1.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是划分阶层的唯一标准

     2.阶级阶层问题研究的目标与分析思路需要调整

    (二)依据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勾画新的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四个主要特性

     2.以职业分类和三种资源占有状况为划分标准的十大阶层划分

    (三)十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四)社会经济地位等级结构:橄榄型还是金字塔型

    (五)各社会阶层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地位变化

     1.与职业和技术等级相关的经济分层形态开始出现

     2.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一致化倾向

     3.主观等级地位认同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分化之间有距离

     4.各阶层的政治地位有所变化

    (六)各阶层的社会态度

     1.获益阶层与相对利益受损阶层有不同的社会满意度

     2.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受是否达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

   二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

    (一)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1.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2.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

    (二)社会中间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

    (三)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

    (四)现代化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成分已经具备

    (五)现代化的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立

    (六)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已经出现,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社会流动机制

   三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

    (一)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1.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

     2.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本质特征

     3.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需要其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

     4.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现有阶层结构不合理,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

     1.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该缩小的阶层没有小下去

     2.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该扩大的阶层没有大起来

    (三)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秩序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可

     1.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阶层位序等级的合法性

     2.制度改革和创新滞后,一些阶层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性确认

    (四)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存在区域不均衡性

    (五)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后的原因分析

     1.城市化过程严重滞后,不利于农业劳动者阶层缩小和社会中间层扩张

     2.社会政策缺位,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还只是一个自发演变的过程

     3.社会制度创新滞后,一些过时的制度安排阻碍着阶层之间的流动

     4.关于整体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还不清晰,不利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创新

   四 创新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体系,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一)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体系创新的核心任务

     1.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需要“有形的手”支撑

     2.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现阶段社会制度和政策创新的核心

     3.认真回答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

    (二)构建社会制度、社会政策新体系的五个基本原则

     1.稳定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出发点

     2.合作而非对抗,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基调

     3.共享而非偏惠,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成功的基础

     4.协调各阶层利益,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首要目的

     5.努力保护弱者,是现阶段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创新的重要责任

    (三)构建社会制度、社会政策新体系的四个主要环节

     1.建立培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制度,制定相应的调节性社会政策

     2.建立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社会机制

     3.建立有效协调各阶层利益的机制

     4.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四)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

     1.进一步明确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地位、作用、利益与限度,培育一支高效、自律的公务员队伍

     2.充分肯定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作用,引导这个阶层健康发展

     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培育新社会中间层

     4.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产业工人阶层的权益

     5.稳定地权,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之一 当代中国的工人阶层

   一 工人阶层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力的变化

   二 资源分割导致的工人阶层同质化和相对凝固化

   三 政府强助的退出与工人阶层权力的跌落

   四 工人阶层的收入及其为此付出的代价

   五 基本评价和对策建议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之二 中国农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 土地改革前后的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二 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身份制下的中国农村社会阶层

    (一)平均主义制度与经济上的“去阶层化”

    (二)经济上的平均主义掩盖不了身份上的等级差别

   三 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一)职业流动与身份制并存下的农村社会分化

    (二)农村分化为八个社会阶层

     1.农业劳动者阶层

     2.农民工阶层

     3.雇工阶层

     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6.私营企业主阶层

     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8.农村管理者阶层

    (三)市场经济与农村社会阶层的再次分化

   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社会阶层比例的增减

    (二)农村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同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五 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社会结构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分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二)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六 加快农村社会的合理分化,是21世纪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加速农村社会的合理分化,需要国家在农村政策上做出有针对性的相应调整

    (二)结合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变迁,解决农村的结构性问题

    (三)今后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可能变化趋势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之三 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私营企业的产生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一)凝固的社会结构和不断的政治运动,是私营经济由“地上”转入“地下”的非经济原因

    (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为突破原有社会结构、催生私营经济提供了舆论准备

    (三)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私营经济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城乡人民迅速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私营经济产生的市场条件

   二 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

    (一)私营企业的形成途径

    (二)私营企业的发展机制

    (三)中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群体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

     1.生产资料私人所有

     2.私营企业内部通过劳动力的买卖间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3.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基本集中在主要投资人手中

     4.私营企业纯利润的来源与归属不完全一致

     5.尚未产生统一的自觉的政治要求

     6.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阶层意识在逐渐产生

   三 私营企业主阶层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社会流动与资本积累来看,现在的私营企业主不是过去的民族资本家

    (二)从财产的支配和使用看,剥削收入不是私营企业主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

    (三)从管理劳动和社会贡献看,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1.企业决策

     2.资本运作

     3.市场营销

   四 因势利导,兴利抑弊,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健康成长

    (一)理论与政策的多次突破,逐步为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廓清了思想障碍

    (二)在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相继出现

    (三)制定协调阶层关系、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的社会政策

    (四)兴利除弊,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健康发展的原则

     1.切实维护企业主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

     2.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增强政治安排的透明度,强调“有为才能有位”

     4.把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健康发展的工作经常化、组织化和制度化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之四 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

   一 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含义及社会功能

    (一)目前中国社会人们经验中的“中间阶层”

    (二)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界定

    (三)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

   二 谁是中间阶层——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规模及构成

    (一)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构成来源

     1.传统的“中产阶级”,包括小业主、小商贩等自营业者、个体户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间阶层”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干部、知识分子

     3.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家

     4.由引进“外资”及高新技术人才而生的新型中间阶层

    (二)职业、职务成分

    (三)内部分层

     1.中上层

     2.中层

     3.中下层

   三 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和问题

    1.受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的多元性、过渡性所规定,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构成呈现出多元分割的特征

    2.现阶段中间阶层中,中下层比例最大(44.54%),其次为中层(36.97%),最后为中上层(18.49%),内部分层呈金字塔结构

    3.中间阶层内部各层中均含有两种社会结构性质截然不同的职业群体

    4.受社会结构多元分割的影响,现阶段中间阶层在价值观及社会行为规范方面呈现出三种类型,并存在一个多元且层化排序的结构

    5.私营企业主与理想型中间阶层的社会品性尚有一定的距离

    6.中间阶层中的三个层级群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向下流动的苗头

    7.新中间阶层的崛起与代际更替的交错,致使新中间阶层的构成年轻化

  第三部分 市县个案研究报告 深圳市:一个经济特区的社会阶层结构研究

   一 深圳市社会各阶层的总体分布

    1.深圳经济特区常住人口社会各阶层情况

    2.户籍与非户籍人口社会分层比较

   二 深圳市社会的阶层和基本特点

    1.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阶层

    3.私营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劳动者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不在业者阶层

   三 深圳市社会结构总体特点

    1.新兴的富有群体出现

    2.新兴的中间群体形成

    3.新兴的中下层群体发展

    4.新兴的城市贫困群体存在

   四 深圳市社会结构特点的体现

    1.社会阶层认同“重经济而轻权利”

    2.个人收入不同程度得到提高

    3.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挂钩

    4.高低收入差异相对明显

    5.高知识群体有充分机会参与社会

    6.大多数劳务工经济收入的“参照系”是内地的原籍

    7.对个人生活的社会预期普遍看好

   五 问题与对策

    1.户籍制度问题

    2.高低收入差异大,劳务工的工资待遇低的问题

    3.贪污腐败问题

    4.两极分化问题

  第三部分 市县个案研究报告 合肥市:一个中部省会城市的社会阶层结构研究

   一 1949年以来合肥市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

   二 当前合肥市的主要社会阶层及其特征

    1.领导干部阶层

    2.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3.办事人员阶层

    4.工人阶层

    5.农民阶层

    6.无稳定职业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7.经理人员阶层

    8.私营企业主阶层

    9.个体工商户阶层

   三 把握合肥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特点与规律,推动合肥市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成长

    (一)中等收入层迅速兴起

     1.合肥市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较大

     2.教育水平与收入高低有很大关联

     3.与全国相比,合肥市中等收入层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4.从总体上看,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与权力资源的分配趋于一致

    (二)新兴阶层作用重大

     1.科教与产业强强联合,催生、壮大新兴阶层

     2.民营科技是合肥新的经济增长点

     3.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结构变迁

    (三)促进合肥市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变迁的政策建议

     1.扩大中等收入层,缩小两极分化

     2.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二元社会结构

     3.大力培育新兴阶层和群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解决下岗失业问题

  第三部分 市县个案研究报告 福清市:一个东部发达县级市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一 现阶段福清市社会群体分类、阶层划分与资源分布

    (一)社会群体归类与社会阶层划分

    (二)资源的分布格局与特点

   二 福清市社会各阶层概况、位序结构及其特征

    (一)福清13个社会阶层概况

     1.领导干部阶层

     2.大私营企业主及控股或参与控股的经理阶层

     3.中、小私营私营企业主

     4.高收入自由职业阶层

     5.中高层白领雇员阶层

     6.一般干部阶层

     7.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8.公有单位职工阶层

     9.小商、小业主阶层(亦即个体工商户)

     10.小康农民阶层

     11.低层白领雇员阶层

     12.相对低收入雇工阶层

     13.相对贫困者阶层

    (二)福清市各阶层位序架构

    (三)现阶段福清市社会阶层结构特点

   三 福清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趋势、问题与思考

    (一)福清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主要发展趋势

     1.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将整体上一台阶,宽裕型小康大众将成为社会阶层结构的主体

     2.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是社会流动与分化的主体

     3.非公有经济组织仍然是社会流动与分化赖以进行的主要载体

     4.公有经济领域,特别是原干部阶层与知识分子阶层,将发生新的分化重组

    (二)福清市社会阶层结构中还存在着矛盾

     1.贫富矛盾

     2.劳资矛盾

     3.干群矛盾

     4.城乡矛盾

  第三部分 市县个案研究报告 汉川市:一个中部县级市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前言

   一 1978~1998年汉川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

    (一)1978~1988年汉川经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2.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3.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4.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1978~1998年汉川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

     1.社会分层多元化

     2.社会流动加速化

     3.社会差别扩大化

     4.社会矛盾复杂化

   二 1978~1998年各社会阶层及其亚层的变化

    (一)管理人员阶层

     1.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管理人员

     2.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3.城镇集体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4.非公有制单位管理人员

    (二)私营企业主阶层

    (三)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四)个体工商业者阶层

    (五)商业工作人员和服务工作人员阶层

    (六)工人阶层

    (七)农民阶层

     1.农村管理人员

     2.农民专业技术人员

     3.农村集体企业职工

     4.农林牧渔业劳动者

    (八)无职业者和无正当职业者阶层

    (九)无劳动能力者和超过劳动力年龄者阶层

    (十)外出务工经商者群体

   后语

  第三部分 市县个案研究报告 镇宁县:一个西部民族县阶层结构的个案研究

   一 镇宁县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综合特征

   二 金字塔型阶层结构及其直接成因

    (一)镇宁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

    (二)直接成因分析

     1.较高阶层中所提供的社会位置不多

     2.一些较高阶层中部分原有的社会位置不稳

     3.一些较高层次中有社会空位而缺乏符合条件者

   三 镇宁县的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

    (一)上层

     1.县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简称“党政负责人”)

     2.国有、集体企事业主要管理者(简称“企事业主要管理者”)

     3.私营企业主

    (二)中上层

     1.乡村主要管理者

     2.城市一般管理人员

     3.城市专业技术人员

    (三)中层

     1.乡村一般管理人员

     2.城市工人

     3.农村专业人员

     4.城市个体工商户

    (四)中下层

     1.农村个体工商户

     2.乡村工人

    (五)下层

     1.城市无稳定职业者

     2.农业劳动者

  后记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版权页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

  本书各章执笔人

  重版说明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意义

   二 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三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与我们的研究发现

   四 中国社会流动变化的几种趋向

  第一章 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

   第一节 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

    一 职业分类与三种资源

    二 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动力、机制与结果

    三 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

   第二节 十大社会阶层的构成

    一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二 经理人员阶层

    三 私营企业主阶层

    四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五 办事人员阶层

    六 个体工商户阶层

    七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八 产业工人阶层

    九 农业劳动者阶层

    十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分析框架

    一 社会流动机制的一般规则

    二 中国社会流动的特殊机制

    三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五次社会流动

   第一节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1949~1956年)

    一 宏观背景与主要特征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城乡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三 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与结构位序的调整

     (一)农村土改与贫雇农翻身

     (二)经济恢复与城镇劳资关系变化

     (三)政权建设与新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从市场体制向计划体制转变

    五 新的教育制度与工农子女机会的增长

   第二节 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1957~1965年)

    一 经济波动与建构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制度需要

     (一)第一次大规模城乡人口逆向流动

     (二)经济结构失衡制约就业结构转变

     (三)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职业流动的制度化空间

      1.就业制度的改革

      2.分配制度的改革

    二 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的形成

     (一)政治意识形态二元身份体系的定型

     (二)城乡二元户籍身份等级体系

     (三)干部-非干部二元档案身份等级体系

     (四)单位所有制二元身份等级体系

    三 政治运动中的人世沉浮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失序(1966~1977年)

    一 “文化大革命”

    二 上山下乡:第二次大规模反城市化运动

    三 “教育革命”与教育流动机制的阻断和扭曲

    四 农村工业化的复兴与就业结构的初步转变

   第四节 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1978~1991年)

    一 政治阶级二元身份体系的终结

    二 体制改革与新的社会分化-流动机制开始形成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社会自主性、后致性流动机制的形成

     (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企业内部权力配置的变化

     (三)教育制度改革与升学机制的更新

     (四)人事制度改革与干部流动机制的创新

     (五)所有制改革与新社会阶层的出现

    三 工业化模式的转变与社会流动空间的大规模扩张

   第五节 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1992年以来)

    一 社会流动空间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二 教育资源和机会分配格局的复杂化

    三 阶层结构与阶层位序的定型化

     (一)农业劳动者阶层处于明显劣势

     (二)产业工人的地位继续下沉

     (三)非公有制经济高速发展,新社会阶层和群体地位迅速上升

  第三章 中国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特征

    一 世界范围内职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二 中国职业结构的增长性趋高级化的考察

     (一)职业岗位总量的变化

     (二)职业种类的增加

     (三)职业结构的变化

    三 职业结构的增长性趋高级化的推动力量

   第二节 现代化要素驱动的职业结构趋高级化

    一 经济发展对职业数量增长和职业层次提升的促动

     (一)经济增量与职业增量之间的正向关联

     (二)经济增长对增加中高级职业的作用

    二 居民消费增长的职业生产和替代作用

    三 技术进步推动的低级职业替代和中高级职业增长

    四 工业化、产业高级化与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

     (一)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之间的层级对应性

     (二)产业结构中高级化与职业结构趋高级化之间的时间对应性

     (三)产业结构层级提升对职业结构的影响

     (四)国家主导性工业化对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双向作用

    五 城市化对于职业生产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一)城市规模对于职业生产的聚集效应

     (二)城市对非城市地区职业结构升级的扩散效应

   第三节 市场化要素驱动的职业结构趋高级化

    一 所有制变革与经营方式变革对职业结构的影响

     (一)所有制所决定的职业结构特征

     (二)所有制变动的职业增生和增量效应

      1.职业类别的增生

      2.职业数量的增加

      3.职业位置的替代

    二 经营方式变革引起的经理人职业发展

    三 市场化变革导致的职业结构转型与对外开放的职业结构增量效应

     (一)从行政配置到市场配置转型导致的交易职位增量

     (二)从计划统销到市场销售的转型导致的需求性增量

     (三)从国界封闭到对外开放导致的职业增量与对外部职业的替代

  第四章 十大社会阶层的来源与流向

   第一节 优势地位阶层的流动特征

    一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具有代际继承性并且多进少出的优势阶层

    二 经理人员阶层:正在形成中的较为开放性的优势阶层

    三 私营企业主阶层:来自社会较低层的自立创业的优势阶层

   第二节 中间位置阶层的流动特征

    一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上下流动链中间并具有稳定性的中间阶层

    二 办事人员阶层:为较低社会阶层提供上升流动机会并有可能向下流动的中间阶层

    三 个体工商户阶层:被限制于体制外而很少上升流动机会的中下阶层

   第三节 基础阶层的流动特征

    一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有较多上升流动机会且人数不断膨胀的较低阶层

    二 产业工人阶层:构成在发生转变并规模略有缩小的较低阶层

    三 农业劳动者阶层:代际继承性最强并且上升流动机会最少的较低阶层

    四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出现的底层阶层

   第四节 小结:从流动率看社会结构的开放与封闭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机制的分析

   第一节 社会流动机制分析的策略

    一 社会流动机制分析的概念

     (一)社会流动

     (二)社会地位

     (三)先赋性因素与后致性因素

    二 中国社会成员地位获得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

    三 研究策略与变量

     (一)研究策略

     (二)变量介绍

      1.因变量

      2.自变量

   第二节 职业地位的获得

    一 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

    二 现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

    三 获得就业单位部门地位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教育地位的获得

   第四节 权力地位获得及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第五节 有关中国社会流动机制的几个结论

    一 中国并不存在一个“非阶层化”时期

    二 制度性安排与代际传承作为先赋性因素交织地影响着人们的地位获得

    三 教育资本与政治资本作为后致性因素支撑着人们的地位提升

    四 中国社会在渐进地走向开放型社会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社会流动的宏观制度分析

    一 基本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边界、规模与流动路径的确定

     1.干部的主要来源

     2.干部任用标准

    二 个人进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几种主要途径

     (一)委任

     (二)选任

     (三)考任

    三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一)离退休制度

     (二)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三)政府机构改革

      1.1949~1956年

      2.1957~1965年

      3.1966~1976年

      4.1977年以来

     (四)政治运动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社会流动的微观机制分析

    一 代际流动

    二 代内流动

   第四节 影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社会流动的非正式制度因素

  第七章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

   第一节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来源

    一 私营企业主阶层性别构成的变动:一个男性主导的阶层

    二 私营企业主阶层文化程度的变动:中、高等学历者占据多数

    三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身份构成的变动:党员比例上升

    四 私营企业主阶层职业与职务背景变动:精英与准精英的再生产

   第三节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客观经济社会地位分析

    一 私营企业主的资本规模迅速扩张

    二 私营企业主阶层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大

   第四节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地位认知与政治参与

    一 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认知

    二 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行动

  第八章 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

   第一节 社会中间阶层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 “新中间阶层”的概念

    二 “新中间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现代”工业的出现

     (二)产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现代产业转移

     (三)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性社会

     (四)职业结构中“白领”职业比重超过了“蓝领”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产生及社会背景

    一 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研究界定

    二 中国中间阶层的产生

   第三节 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构成及特征

    一 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来源构成

    二 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阶层特征分析

     (一)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与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

      1.权力授予关系与行政型进入

      2.市场交换关系与市场型进入

      3.社会关系资本的独特作用与社会网络型进入

     (二)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

  第九章 工人阶层的社会流动及内在逻辑

   第一节 解释框架与工人阶层的地位处境

   第二节 工人阶层的特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第三节 工人阶层的入口——什么样的人当工人

   第四节 工人阶层的出路——什么样的人向上流动

   第五节 工人阶层的出局——什么样的人下岗、失业

  第十章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农民工的界定及其社会属性

    一 何为农民工

    二 农民工的基本社会属性

     (一)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二)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在增加

     (三)有文化的人去务工,没有文化的人去务农

     (四)拥有一定的“流动资本”

   第二节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一 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一)农村收入增长大部分来自务工收入

     (二)务农没出息,务工才有出息

     (三)农民工仍然处在矛盾的、低下的社会地位

     (四)农民工是当代绝大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在不均衡发展中寻找突破的不二选择

    二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历程

     (一)农民工群体的过去和现在

     (二)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三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机制

     (一)农业劳动者向农民工流动的机制

      1.就业和收入压力机制

      2.年龄和性别机制

      3.人力资本机制

      4.社会资本机制

     (二)农民工向其他阶层流动的机制

      1.制度机制

      2.年龄和性别机制

      3.经济机制

   第三节 农民工体制和社会流动堕距

    一 对农民工体制的说明

    二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堕距

     1.身份变迁落后于职业变迁

     2.社会地位变迁落后于经济地位变迁

     3.职业的转变不能带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农民工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化进程之外

     4.公民权的变迁出现错位

    三 农民工:中国新工人阶层在崛起吗

  第十一章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定义和规模

   第二节 改革前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社会流动特点

    一 1949~1956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

    二 1957~1965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 1966~197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三节 改革后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社会流动特点

   第四节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社会流动前景

    一 要重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

    三 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农民素质

    四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五 “就业优先”的战略要兼顾城乡

  第十二章 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与调查方法说明

   第一节 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说明

   第二节 社会阶层调查的方法说明

    一 研究的步骤与组织

    二 全国调查的实施说明

     1.抽样设计

     2.督导员/调查员培训

     3.实施访问

     4.事后编码和数据处理

  后记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版权页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重版说明

  前言

  目录

  总报告

   一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一)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1.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

     2.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二)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1.从社会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发展中的社会矛盾问题

     2.国外社会建设经验的启示

   二 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基本内涵

     1.社会成员

     2.资源

     3.机会

     4.组成方式

     5.关系格局

    (二)研究社会结构的意义

   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一)社会结构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

    (二)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动

     1.基础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

     2.社会整合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

     3.空间分布结构:资源与机会配置的城乡、区域调整

     4.生存活动结构:就业、收入分配与消费三大结构变化的市场推动

     5.社会地位结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

    (二)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

    (三)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四)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挥

    (五)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

   五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

    (二)当前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

     1.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偏差

     2.社会结构内部的偏差

    (三)社会结构滞后的后果

    (四)社会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

     1.对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不足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经济体制改革了,社会体制还没有相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六 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所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结构调整

    (二)调整社会结构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三)调整社会结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

   七 社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一)社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

    (三)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

     1.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3.规范劳动力市场,协调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

     4.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进一步形成

    (四)社会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建议

     1.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普惠水平

     2.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3.不断加大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序

     4.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5.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组织

  第一章 人口结构

   第一节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一 人口年龄结构正值成年型而性别结构异常

    二 人口素质结构逐步改善和人力资源强国初现

     1.人口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能人力资源比重增幅较大

    三 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流迁梯度化和二元化

     1.人口规模的区域结构的梯度化分布日益强化

     2.人口规模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嬗变

     3.人口城市化和密集化趋势明显且多中心化

    四 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动因

     1.人口增长压缩转变

     2.生育观念悄然变化

     3.巨大人口市场化流动

   第二节 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及其社会影响

    一 生育率过低与未来人口结构图景

    二 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及其社会影响

    三 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及其社会后果

    四 人口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五 人口流迁分布的质性结构差异及其双重影响

     1.人口质性的区域梯度化差异显现地区发展资源和机会的非均衡性

     2.人口质性的城乡二元化差异严重剥夺农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3.人口流动对于资源和机会配置具有双重影响

     4.当前人口流动存在的问题和结构性阻力

   第三节 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

    一 树立科学人口发展观,推行弹性生育制度

    二 发展社会事业,以公平机制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三 平抑老龄化的负面效应,确保社会“老而不衰”

    四 从根本上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确保“人口生态安全”

    五 盘活公共资源、创造机会,努力消除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

    六 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化发展,须正视人口增减

  第二章 家庭结构

   第一节 家庭成员构成变迁

    一 家庭规模小型化

    二 核心家庭为主体

    三 家庭类型多样化

     (一)城市家庭类型多样化

      1.丁克家庭

      2.空巢家庭

      3.单身家庭

     (二)农村家庭类型多样化

      1.隔代家庭比例上升

      2.分离的核心家庭增加

      3.漂泊家庭的出现

   第二节 家庭关系模式变迁

    一 家庭内部关系平等化

     (一)代际关系的变化

     (二)夫妻关系的变化

    二 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

    三 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减弱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功能

    一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正功能

     (一)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

     (二)改变社会结构,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三)降低改革成本,促进社会整合

    二 家庭功能变化对社会结构再造的不利影响

     (一)从家庭人口再生产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二)从家庭人口受教育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三)从家庭人口养老状况看社会结构再造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

     (一)因城乡人口流动而出现的家庭类型变迁问题

     (二)因现代观念影响的家庭稳定问题

     (三)因人口结构导致的空巢家庭养老问题

    二 应对家庭结构变迁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养老功能,应对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挑战

     (二)加大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应对不完整家庭的心理问题

     (三)利用家庭组织的社会资本,制定和实施扶持家庭功能的社会政策

     (四)制定平衡发展的社会政策,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

  第三章 就业结构

   第一节 制度变迁:行政主导,市场自发,社会缺位

    一 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

     (一)就业组合规则

     (二)就业关系形态

    二 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

     (一)奴隶和封建时期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三)计划经济时期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第二节 就业岗位生产:数量增加,内外生长,层次提高

    一 就业岗位的体制外生产

    二 就业岗位的全球化

    三 就业数量的较快增长

    四 就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五 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

    六 职业类别的复杂化

    七 就业流动的自由化

    八 就业区位的集中化

   第三节 关系形态的紧张:质量降低,内外差异,冲突酝酿

    一 关系形态:极端性雇主点

     (一)权力分配

     (二)就业稳定

     (三)劳动强度

     (四)劳动保护

     (五)工资福利

    二 过度市场化:劳务派遣

     (一)权利的克减

     (二)雇用关系的超灵活性

     (三)劳动强度的超弹性

     (四)劳动保护的超低水平

     (五)工资的二次压低

     (六)权利救济的真空

    三 社会排斥——农民工

     (一)经济排斥

     (二)社会排斥

     (三)政治排斥

    四 市场自由——“鱼塘困境”的出现

   第四节 社会缺位:组织弱小,机制残缺,难于相容

    一 社会缺位:就业结构问题的症结

    二 传统“社会”的弱小和被破坏

    三 “所设计的社会”与“所实现的社会”之间的大距离

    四 以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实现社会建设

  第四章 收入分配结构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深刻变化

    一 全国基尼系数变化:相对平均—相对合理—差距过大

    二 不同群体收入变化:最高与最低差距日益扩大

    三 收入分配主观评价:收入差距过大成为民众的共识

   第二节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社会动因和机制

    一 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中分配制度的阶段性转变

     1.第一个阶段(1978~2001年):强调先富和效率优先,极力破除平均主义

     2.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两次分配均要体现公平与效率,力图调整收入差距过大

     3.关于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质疑和修正

    二 要素参与:权力、资本、知识技能拥有者先富

    三 基本途径:市场化—非市场化与体制内—体制外

    四 外在结构:影响收入差距的主体、行业和空间因素

     1.行政性因素使得三大主体间收入差距波动而降低劳动报酬比重和工资水平

     2.市场性垄断催生某些行业职工收入增长非常快

     3.市场和行政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

     4.市场与非市场化因素对区域间居民收入分配拉大的影响

    五 个体差异:影响收入分配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

   第三节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及建议

    一 收入分配机制或途径:不公平感加深的主因

    二 收入差距过大的结构风险日益转为社会整体风险

    三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加深其他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

    四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建议:重点着眼于中下层收入提高

  第五章 消费结构

   第一节 导论

    一 消费结构

    二 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

    一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

     (一)城乡居民基本温饱问题的迅速解决(1978~1984年)

     (二)城乡居民生活的平稳提高和初步分化(1985~1991年)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和快速分化(1992~1996年)

     (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的阶层化(1997年至今)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及现状

      2.当前各社会阶层的消费境况

    二 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经济发展是消费结构变迁的基础

     (二)收入增长是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

     (三)社会政策对居民消费结构变迁有很强的塑造作用

     (四)阶层分化是消费结构变迁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第三节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居民消费结构的被动拉升明显

     (二)三大消费主体的消费比例失衡

     (三)不同阶层收入消费差距太大

    二 当前我国消费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一)收入分配关系失衡

     (二)社会建设与消费变迁阶段不协调

     (三)阶层结构演变滞后

     (四)政策调控与需求目标错位

   第四节 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增加公共服务投入

     (一)要改变重经济、轻社会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

     (二)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

     (三)要改变向较富裕地区、较富人群倾向的财政投入格局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 调整分配结构

     (一)初次分配也要兼顾公平

     (二)再次分配重点向收入较低群体倾斜

    四 促进阶层结构的合理化

     (一)开放社会领域,多创造高级就业岗位,扩大中产阶层规模

     (二)拆除制度障碍,推进机会均等,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三)发展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育有知识、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

  第六章 城乡结构

   第一节 城乡结构的建构(1949~1978年)

    一 城乡体制的建构

    二 城乡不平等的表现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构性错位

   第二节 城乡结构的艰难转型(1978年至今)

    一 市场经济改革与城乡结构

    二 发展与错位并存的城市化之路

   第三节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实质

    一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

     1.城乡发展差距有增无减,成为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差距的最突出表现

     2.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格局没有改变

     3.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问题及结构化发展态势

     4.城乡利益刚性化及结构化越来越明显

    二 城乡结构的实质性问题是城市化滞后

   第四节 调整城乡结构的紧迫性及可能性

    一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

    二 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紧迫性及基本思路

     1.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紧迫性

     2.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区域结构

   第一节 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表征

    一 区域结构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比较

    二 空间平等:区域结构研究的重要议题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性变迁

    一 区域划分的阶段性演变及中国式区域理论

    二 我国区域结构问题的历史变迁

     (一)计划体制时期(1949~1978年):沿海内地关系的调整

     (二)体制转轨时期(1978~1992年):东中西部格局的形成

     (三)市场化加速时期(1992年以来):协调区域发展的努力

   第三节 当前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趋势:差距不断扩大

    二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扩大的基本表现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东中西部梯度格局明显

     (二)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明显

     (三)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差距较大

     (四)多种社会子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距

      1.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

      2.就业结构的区域差距

      3.阶层结构的区域差距

      4.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

      5.收入分配的区域差距

    三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拉大的原因:多因素共同作用

     (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1.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

      2.人口素质、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差异

     (二)发展政策的差异

      1.差别性的地区开放政策

      2.资源要素流动的地区壁垒

      3.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

      4.原料资源和初级产品的低价格政策

     (三)市场化程度差异

   第四节 调整区域结构和协调区域发展

    一 区域差距过大的影响: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现代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困难

     (二)区域之间的过度竞争遏制区域合作

     (三)区域差距过大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

    二 调整区域结构的关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调整区域差距的实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解决体制和制度问题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要强调中央政府的责任

     (四)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基础:缩小社会结构性差距

  第八章 组织结构

   第一节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分析框架

    一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理论模式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组织结构的总体变迁

    三 组织结构分类与分析框架

   第二节 从总体性控制到职能转变:国家组织的现代转型

    一 总体性控制:改革开放前的国家组织结构

     (一)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总体权力架构

     (二)纵向国家组织等级结构

     (三)横向国家组织权力配置

    二 分权与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组织结构变迁

     (一)党政分开

     (二)地方政府扩权

     (三)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四)纵向政府层级结构变革

    三 国家组织的合理结构和规模问题

   第三节 从单位化到市场化:中国经济组织的转型与发展

    一 单位化: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组织

     (一)所有制结构高度公有化

     (二)功能目标高度复合化

     (三)运行机制高度行政化

     (四)经济组织单位化的社会后果

    二 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时代的经济组织

    三 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社会意义与限度

   第四节 从国家化到社会化: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艰难历程

    一 取缔、改造与收编:国家总体性控制下的社会组织

    二 再生: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社会组织

     (一)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机会和资源

     (二)中国社会组织的总量估计、分类与结构

    三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特征与困境

     (一)社会组织发展的五重积极意义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三)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四个严重困境

   第五节 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社会组织

  第九章 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轨迹

     (一)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四大阶级结构

     (二)1956~1978年: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的“两阶级一阶层”结构

     (三)1978年以后:经济社会转型中逐渐形成的十大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阶段(1979~1984年):改革初期的平等化趋势

      第二阶段(1985~1991年):改革大规模推进与经济分化

      第三阶段(1992~1999年):改革深化与新阶层结构显现

    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机制

     (一)1978年之前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机制

     (二)1978年以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机制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状况

    一 中产阶层加快崛起

    二 社会中下阶层规模比例缩小

    三 社会阶层日益分化

     (一)财富阶层的壮大

     (二)社会底层的扩大

     (三)社会分化的加剧

    四 阶层位序的变化

   第三节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走向与调整

    一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走向

    二 社会阶层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一)壮大中产阶层

     (二)缩小社会中下阶层

     (三)协调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防止阶层分化下的利益失衡

  后记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版权页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重版说明

  前言

  目录

  总报告

   一 中国现代化正处于新的历史转折时期

    (一)中国正处于第三次历史转折时期

    (二)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二 加强社会建设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一)加强社会建设是现代化必经阶段和战略要求

    (二)提出和探索社会建设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 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一)多种社会建设主张共同指向社会现代化

     (二)社会建设的内涵和结构化体系

     (三)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

      1.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

      2.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

      3.优化社会结构尤其是阶层结构

      4.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

     (四)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基本权利

      2.核心结构:坚持公平正义、共建共享

      3.工作体制:坚持有序推进、统筹协调

   四 社会建设的九大任务和三个阶段

    (一)社会建设九个方面的任务

     1.着力改善民生事业

     2.加快推进社会事业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4.加强城乡社区自治

     5.加快发展社会组织

     6.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7.建立健全社会规范

     8.加快改革社会体制

     9.调整优化社会结构

    (二)社会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 加强社会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深入学习研究社会建设理论,审视矛盾,凝聚共识

    (二)系统整体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突破瓶颈,带动全局

    (三)遵循社会建设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四)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体制,协调推进社会建设

    (五)总结推广地方经验,鼓励创造社会建设典型模式

    (六)加大社会建设投入,切实做好财力、物力和人才保障

  第一章 民生事业

   第一节 民生事业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一 民生事业内涵的界定与构成

    二 民生事业是社会建设之基础

     1.从社会建设的资源性交集看

     2.从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对象看

     3.从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难题看

   第二节 当代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状况

    一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二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三 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变

    四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五 民生事业制度不断完善

   第三节 当代中国民生事业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保障总量投入不足

    二 就业存在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

    三 居住与居民生活收支存悖论

    四 城市交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建设

   第四节 当代中国民生事业难题的社会成因

    一 体制惯性与正常监督机制的缺失

     1.体制存惯性,民生投入机制单一

     2.民生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投入增长慢

     3.民主决策不充分,缺乏民主监督机制

    二 规律认识不足,理念落后,规划失调

     1.对规律认识不足,理念落后,使得基本民生政策设计显得“拘谨”

     2.顶层政策规划欠缺科学合理性,且形成一种规划失当的“制度惯性”

     3.在市场化利益追逐中,基本民生事业的协调性越来越差

    三 政治与市场互嵌,诱致社会上层结构性垄断

     1.垄断性结构左右民生资源调配,影响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2.对于中下层的“体制性排斥”和“结构性排斥”越来越明显

     3.上下层结构性力量的不平衡,使得底层的民生维权相当艰难

   第五节 民生事业建设趋势与战略对策

    一 未来民生事业建设趋势及客观影响因素

     1.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后民生事业建设的重点在城市

     2.未来新增劳动力将逐年下降,但就业压力仍然繁重

     3.老龄化趋势不断强化,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凸显

    二 未来民生事业建设的战略对策

     1.把握规律和发展趋势,抓好民生事业建设的顶层规划

     2.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发挥多元力量的作用,满足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3.优化结构,坚持公平和均衡原则,想方设法提升中下层居民的民生水平

     4.着力推进民主保民生,严厉打击民生领域的腐败现象

  第二章 社会事业

   第一节 社会事业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一 社会事业的内涵与领域

    二 社会事业建设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 社会事业建设对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事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 对社会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增加明显

    二 社会事业体系逐步完善

     1.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和发展

     2.公共卫生事业全面推进

   第三节 社会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地位尚未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中完全确立

    二 社会事业财政投入总体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仍旧不足

    三 社会事业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四 社会事业建设的民间主体不发达,民间资本进入的机制不完善

    五 市场机制对纯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介入,引发民众的不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主要建议

    一 社会事业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1.从思想观念上重视社会事业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3.坚持公平公正的建设原则

    二 社会事业建设的统筹规划

     1.重点建设领域的统筹

     2.重点建设区域的统筹

    三 促进社会事业改革的具体举措

     1.明确各社会事业建设主体的责、权、利

     2.完善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

     3.加快社会事业财政体制改革

     4.调整社会事业运行机制

  第三章 收入分配

   第一节 调节收入分配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分配直接关系到资源在社会建设中的配置

    二 分配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 分配影响社会主体成长和社会阶层结构调整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演变

    一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倾向(1978~1987年)

    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1987~1997年)

    三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7~2002年)

    四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2002~ )

   第三节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

    一 初次分配过程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

    二 再次分配过程社会领域的配置比例偏低

    三 行业垄断拉大收入差距

    四 制度不平等是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根源

    五 分配过程的不公开、不透明与不民主

   第四节 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二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强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把公平放在首位

     (二)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培育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

     (三)建立合理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四)打破垄断,促进竞争,限制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

     (五)消除收入分配不公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

  第四章 城乡社区

   第一节 城乡社区建设的背景

    一 城乡社区变迁与政府主导的社区建设

     (一)城市社区的变迁与城市社区建设

      1.尚未经历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城市社区

      2.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下的城市社区

      3.单位制逐渐解体与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社区问题

      4. 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社区建设运动的兴起

     (二)农村社区的变迁与农村社区建设

      1.传统的乡村共同体

      2.计划经济时期政经社合一的农村社区

      3.包产到户与农村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社区的变化与困境

      4.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

    二 城乡社区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基层社区的组织架构基本建立

     (二)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三)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络初具规模

   第二节 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的现实困惑及原因分析

    一 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的现实困惑

     (一)自治组织行政化色彩严重

     (二)社区服务供需之间不对接

     (三)大多数居民社区参与不足

     (四)外来人口社区融入与融合难

     (五)社区规模过大或过小导致管理难

    二 城乡社区建设困惑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自上而下的社区建设运动内在不足

     (二)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大背景构成外在制约

      1.社会转型与“空间-人口”重构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2.体制转轨与计划体制遗留下的藩篱

   第三节 中国基层社会重构:构建理想的新型社区

    一 未来基层社区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一)何为理想的社区

     (二)构建目标和思路

    二 构建理想社区的方法与主要路径

     (一)科学规划和构建城乡社区平台

     (二)着力构建新型的社区治理机制

      1.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拓宽社区自治的体制性空间

      2.加强社区民主机制的建设,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与居民的关系,促进居民的民主参与

      3.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4.调动驻社区单位和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和社会资本

  第五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一 社会组织类型的划分及界定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

     (一)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背景

      1.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释放了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空间

      2.中产阶层的发展和公民社会参与的增强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3.境外非营利组织的进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

     (二)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

      1.政府主办的社会组织

      2.民间发起的新社会组织

   第二节 社会建设中社会组织的功能

    一 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

     (一)慈善福利的逻辑

     (二)参与式发展的逻辑

     (三)理性维权的逻辑

     (四)制度变革的逻辑

     (五)利益逻辑

    二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

     (一)功能转型:政府主办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

     (二)底层力量:新社会组织的社会建设功能

      1.集体利益增益的功能

      2.社会服务与慈善的功能

      3.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4.监督政府的功能

      5.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与价值倡导的功能

     (三)主体地位: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定位

      1.培育现代公民精神

      2.政府善治的推手

      3.现代社会的“安全阀”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

    一 政府主办的社会组织面临的困境

    二 新社会组织面临的困境

     (一)合法性困境

     (二)资金困境

     (三)人才困境

     (四)政策困境

     (五)组织内部能力建设问题

   第四节 促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考

    一 社会组织发展的国际经验

    二 政府主办社会组织的改革建议

    三 新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

     (二)加强新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法律体系

  第六章 社会管理

   第一节 社会管理的基本问题

    一 社会管理概念辨析

    二 社会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社会控制模式

     (二)社会治理模式

    三 现代社会管理的原则性理念

     (一)合作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

     (二)多元主体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

     (三)推进基层自治和公众参与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主要取向之一

     (四)推进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主要取向之二

    四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社会管理面临严峻的问题和形势

    一 对社会管理的理解比较褊狭,在某种程度上将社会管理等同于社会控制

    二 各类群体性事件大幅增长,社会矛盾有加剧的趋势

    三 社会管理成本越来越高,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大项目

    四 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性不足

    五 各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一 社会管理理念创新

     (一)树立以人为本、以服务促管理的社会管理理念

     (二)要确立多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理念

    二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

     (一)成立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统筹协调部门

     (二)增加对民生工作和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

     (四)培育公民成为社会管理的能动主体

  第七章 社会规范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界定与功能

    一 社会规范的界定及其基本维度

     (一)价值维度是社会规范的内核

     (二)角色和关系维度是社会规范的载体

     (三)行为维度决定着社会规范的现实走向

    二 社会规范担负着社会建设的整合功能

     (一)社会规范关系着社会共同目标的形成

     (二)社会规范关系着利益协调与权益保障

     (三)社会规范关系着个人选择与主观感受

   第二节 中国社会规范建设的制度安排

    一 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

    二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 公民道德建设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规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社会失范严重冲击社会规范建设

     (一)规范解组削弱社会规范的整合能力

     (二)权力寻租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三)不义取财极大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四)道德滑坡成为社会生活的日常景观

    二 社会规范不力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价值目标与实践逻辑脱节

     (二)社会结构变迁诱发社会角色及其关系深刻变动

     (三)法律规范缺乏稳定性,制度真空与制度冲突并存

   第四节 未来时期现代社会规范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 以信用体系为社会规范建设的立足点

     (一)以公信力为核心,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二)以公平交易为核心,完善市场信用

     (三)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促进个体自律

    二 务实推进社会规范的系统建设

     (一)不断细化和明确社会规范价值体系

     (二)依据社会角色及其关系确定规范边界

     (三)以法治建设保障社会规范的有效运转

  第八章 社会体制

   第一节 社会体制的界定及在社会建设中的定位

    一 社会体制的内涵与外延

     (一)社会体制的内涵

      1.社会体制是一种规则或者制度安排

      2.社会体制规范社会资源与机会的配置

      3.社会体制厘清社会主体的行为和权限

     (二)外延:社会体制是具体层面的社会制度

    二 社会体制改革:资源机会配置公平合理

     (一)社会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使资源机会配置趋合理化

     (二)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正、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 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二节 当前社会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现行社会体制已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一体化社会体制的产生

      1.国家吸纳社会

      2.社会运行行政化

      3.资源机会配置二元化

     (二)经济体制转型加速与社会体制滞后

      1.社会事业体制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

      2.现行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

      3.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

    二 现行社会体制存在双轨运行及定位不清的问题

     (一)社会事业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双轨运行

     (二)社会事业体制中的权责定位不清

    三 “强国家-弱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仍未打破

     (一)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低,作为重要主体参与社会建设不够

     (二)中央地方财政体制不顺

    四 利益关系协调成为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难点

     (一)户籍制度改革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节 社会体制是新历史转折时期全面改革的突破口

    一 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亟须突破体制瓶颈

    二 进一步深化各领域改革亟须寻找突破口

     (一)从现实情况看,不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中国现代化发展没有出路

     (二)从民众的需求看,目前中国民众感受最深的是社会领域存在的不公正、不和谐、不安全和不认同的问题

     (三)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三 社会体制改革成为新历史转折时期的关键

   第四节 未来一段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 抓好社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明晰改革的抓手

    二 构建“政社分开”体制,积极培育社会建设主体

    三 改革和优化社会资源分配体制,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

     (一)调整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

     (二)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协调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

    四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第九章 社会结构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

    一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性变化

    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朝着现代类型继续演进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中国十大社会阶层的重要变化

    一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二 经理人员阶层

     1.经理人员阶层规模不断扩大

     2.经理人员阶层实力不断增强

     3.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阶层享有更多的特权和优越的经济保障

    三 私营企业主阶层

    四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五 办事人员阶层

    六 个体工商户阶层

     1.个体工商户数量稳定增长

     2.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3.成为私营企业主的后备力量

    七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八 产业工人阶层

    九 农业劳动者阶层

     1.现代意识日益增强

     2.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3.农民的职业地位相对下降

    十 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第三节 中产阶层正以年均约900万人的增速崛起

    一 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及构成

    二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的原因

     1.现代化进程加快为中产阶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济社会基础

     2.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为中产阶层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广阔空间

     3.长时段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中产阶层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

     4.高等教育的发展加速了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

   第四节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新特征

    一 大跨度和体制内社会流动趋缓,权力在分层机制中的作用增强

     (一)社会流动整体上仍然比较活跃

     (二)社会流动出现结构性的调整变化

      1.大跨度社会流动减缓,短距离社会流动增加

      2.体制内社会流动总体减缓,体制外社会流动加快

     (三)权力机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 中产阶层自我社会认同度普遍偏低

    三 社会阶层关系趋向复杂化

   第五节 通过社会建设优化社会阶层结构

    一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仍不合理

     1.“橄榄形”现代化国家社会阶层结构还未形成

     2.中产阶层规模偏小,社会认同度不足

     3.社会阶层关系出现复杂化状态

    二 社会建设是调整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必要手段

     1.回顾10年前调整社会阶层结构的政策建议

     2.壮大中产阶层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十章 社会建设的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建设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建设的背景与条件

     (一)国家各级政权体系全面建立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确立

     (三)苏联模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借鉴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动员与社会运动相互结合

     (二)国家全方位垄断与控制社会资源

     (三)以政治整合替代社会整合

     (四)社会结构相对封闭与凝滞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建设

    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

    二 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建设

     (二)社会管理方式从“集权”走向“分权”

     (三)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社会结构更加合理与开放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社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 新时期中国加强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二)执政党的发展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三)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

    二 新时期中国社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建设被列入国家五大建设之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修正民生领域的市场偏差,政府公共责任开始回归

     (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四)统筹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局部突破

  附录A 美国经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一 世纪之交的美国

   二 “进步运动”

   三 “新政”

   四 “伟大社会”

   五 小结

  附录B 英国经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一 早期的英国经验

   二 撒切尔时代的社会改革

   三 新工党时代的社会改革

    1.政府的行政改革

    2.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型

   四 卡梅伦的“大社会”新政

   五 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避免建立庞大的政府机构

    3.积极培育第三方组织

    4.加强法律建设和司法建设,加强司法监督的力度

   六 小结

  附录C 日本经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一 日本“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二 日本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1.自上而下的产业化(19世纪后期)

    2.社会现代化缓慢发展(20世纪初期至中期)

    3.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50~80年代)

   三 日本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地域社会的重新建构——“自立型地域社会”

    2.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全民皆保险”

    3.企业组织的集团主义——“日本型雇佣”

    4.家族制度体系的确立——“家族规范”

    5.中产意识的确立——“一亿总中流”

   四 小结

    1.日本社会现代化中的“份位”思想

    2.日本的社会现代化面临全球化挑战

    3.日本的社会建设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后记

李培林等:《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马克思:《资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1997中国职工状况调查·数据卷》,西苑出版社,1999。

王汉生等:《从等级性分化到集团性分化——单位制在现阶段城市分化中的作用》,《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1期。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张问敏等编《中国经济大论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队伍现状调查·1986》,工人出版社,1987。

中华全国总工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工人阶级·1992年全国工人阶级队伍状况调查文献资料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C.莱特·米尔斯,1951,《白领》,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戴建中执笔,“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1,“2000年中国第四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一九九七——一九九九年)》,华文出版社。

丹尼尔·贝尔,1984/197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商务印书馆。

国家统计局,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李路路、王奋宇,1992,《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1995,《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载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李强,1990,《第七章:西方发达国家的白领阶层》,载何建章等编《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强,2001,《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

李实、张平、魏众、仲济根等,2000,《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务规划司编,1999,《中国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领导文萃》,1998,福建,第8期。

倪力亚,1989,《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立平,1993,《“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空间”》,《探索》第1期。

殷一平,1999,《高级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2000,《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年)》,华文出版社。

《中国信息报》,2000年3月28日。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1998,《素质与培训:变革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1998年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载《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报告1993~1998》,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研究组,2001,《第七章:中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Daris,Deborarh S.2002,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与东亚模式》,《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陈辉:《1950年代中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以保甲组织到居委会组织的变迁为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窦丽丽:《NGO如何解决资金难题》,《公益时报》2005年5月26日。

段昱良:《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互动关系之研究:广东省工商领域行业协会的个案研析》,《非政府组织学刊》第2期(2007年3月)。

冯兴元:《论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与治理框架》,九鼎公共事务观察网站,2008年5月15日。

何益忠:《我国党政关系体制的回顾与反思》,《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何增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关于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探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载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高贤栋:《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顾家麒:《从机构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思考》,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顾瑞珍、付雁南:《环保总局:民间组织应在监督环保中发挥更大作用》,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

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郭绪印:《城市转型中近代上海会馆的特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江小娟:《世纪之交: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刘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3期。

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马彦军、钟河石:《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成果》,中国廉政报道网,2005年1月5日。

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任芳:《我国国企改革四大基本问题已初步解决》,新华社,2007年1月4日。

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孙金霞:《民间组织: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学会》2005年第6期。

孙炳耀:《中国社会团体官民二重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6期。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唐兴霖、李东辉:《论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制度化取向》,《学术研究》1999年第2期。

王名:《中国的民间组织》,载孙永福主编《中外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王颖:《中国的社会中间层:社团发展与组织体系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6期。

许正中等:《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杨光斌:《我国现行中央——地方关系下的社会公正问题与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

于南:《北京地球村:草根NGO生长之困》,《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2月2日。

张厚义、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知识出版社,1995。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张静,《阶级政治与单位政治——城市社会的利益组织化结构和社会参与》,《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张勤:《中介组织面临发展困境——甘肃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 0330_64692.htm。

张清:《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长成及其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3卷第1期。

张晏:《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张占斌:《从财政体制到行政体制——省直管县改革探讨》,《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8月17日。

张卓元、郑海航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赵泉民:《政府·合作社·乡村社会——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http://gongyi.sina.com.cn,2009年3月11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朱立言、孙健等:《政府组织适度规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

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集团的兴起》,《外交事务期刊》1994年1/2月刊。

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丹尼尔·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Bertilsson,Margareta.“The Welfare State,The Professions and Citizens”,in Torstendahl & Burrage (eds.),,. 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1.

Cohen,J. L.,A.Arato,,The MIT Press,1992.

Dewatripont,M. and E. Maskin,1995,“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62,4,541-555.

Migdal,Joel S. ,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Oi,Jean. . Berkeley &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Qian,Y. and G. 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77,1998.

Qian,Y.,G. Roland and C.Xu,“Why China's Different from Eastern Europe? Perspectives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43(4-6):1085-1094,1999.

Schmitter,Philipe C.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F.B.Pike and T.Stritch (eds.),. Notre Dame: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74.

Shills,Edward:“The Virtue of Civil Society”,,Vol.26,No.1,Winter 1991.

Solinger,Dorothy J. ,1980-1990. M. E. Sharpe,Inc.,1993.

Taylor,Charles:“Models of Civil Society”,,1991,3(1).

Tomba,Luigi. “Residential Space and Collective Interest Formation in Beijing's Housing Disputes”. 184,2005.

Whyte,Martin King & William L.Parish.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Wong,Christine. “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Vol.18,No.2,1992.

Wu,Xiaogang. “Work Units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Effect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Urban China”. 80,2002.

Zhou,Xueguang,“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 58,1993.

C.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杨小东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组织翻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

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島田晴雄:『日本の雇用』,ちくま新書,1994。

丁元竹:《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开放导报》2012年第3期。

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冯同庆、石秀印:《工会基层直接选举调查及其思考》,《工会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福武直:《日本社会的结构》,王世雄译,东大图书公司,1994。

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李国庆、刘畅译,商务印书馆,2004。

葛延风:《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建议》,载王梦奎主编《改革攻坚30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探索》,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社会组织建设》,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何增科主编《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洪大用:《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2期。

胡昌宇:《英国新工党政府经济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黄平、王晓毅主编《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康晓光、韩恒、卢宪英:《行政吸纳社会——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集团,2010。

康晓光等主编《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李培林等:《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涛:《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程中的功能和角色——北京协作者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总结与思考》,《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8期。

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刘绪贻:《战后美国史》,人民出版社,1989。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陆学艺:《社会建设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

迈凯耳·哈林顿:《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卜君、金如、张维、杨兢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秦德君:《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走向社会重建之路》,2010。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汝信等主编《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陆求实、戴铮译,文汇出版社,2007。

石川晃弘ほか:『みけかけの中流階級』,有斐閣,1982。

宋晓梧主编《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华夏出版社,2002。

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中华书局,1981。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王鼎:《英国政府管理现代化:分权、民主与服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王庆安:《伟大社会改革——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改革及启示》,新华出版社,2008。

王伟光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西奥多·贝斯特:《邻里东京》,国云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谢立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余英时:《中国文化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曾令发:《探寻政府合作之路:英国布莱尔政府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郑春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郑杭生主编《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鍾家新:『日本型福祉国家の形成と「十五年戦争」』、ミネルヴァ書房、2005。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田启一:《价值社会学》,宋金文、边静译,商务印书馆,2004。

Giddens,A.,Soci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2001.

李培林等:《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马克思:《资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1997中国职工状况调查·数据卷》,西苑出版社,1999。

王汉生等:《从等级性分化到集团性分化——单位制在现阶段城市分化中的作用》,《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1期。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张问敏等编《中国经济大论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队伍现状调查·1986》,工人出版社,1987。

中华全国总工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工人阶级·1992年全国工人阶级队伍状况调查文献资料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C.莱特·米尔斯,1951,《白领》,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戴建中执笔,“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1,“2000年中国第四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一九九七——一九九九年)》,华文出版社。

丹尼尔·贝尔,1984/197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商务印书馆。

国家统计局,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李路路、王奋宇,1992,《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1995,《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载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李强,1990,《第七章:西方发达国家的白领阶层》,载何建章等编《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强,2001,《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

李实、张平、魏众、仲济根等,2000,《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务规划司编,1999,《中国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领导文萃》,1998,福建,第8期。

倪力亚,1989,《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立平,1993,《“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空间”》,《探索》第1期。

殷一平,1999,《高级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2000,《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年)》,华文出版社。

《中国信息报》,2000年3月28日。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1998,《素质与培训:变革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1998年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载《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报告1993~1998》,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研究组,2001,《第七章:中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Daris,Deborarh S.2002,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与东亚模式》,《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陈辉:《1950年代中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以保甲组织到居委会组织的变迁为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窦丽丽:《NGO如何解决资金难题》,《公益时报》2005年5月26日。

段昱良:《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互动关系之研究:广东省工商领域行业协会的个案研析》,《非政府组织学刊》第2期(2007年3月)。

冯兴元:《论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与治理框架》,九鼎公共事务观察网站,2008年5月15日。

何益忠:《我国党政关系体制的回顾与反思》,《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何增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关于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探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载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高贤栋:《南北朝乡村社会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顾家麒:《从机构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思考》,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顾瑞珍、付雁南:《环保总局:民间组织应在监督环保中发挥更大作用》,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

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郭绪印:《城市转型中近代上海会馆的特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江小娟:《世纪之交: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刘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政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3期。

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马彦军、钟河石:《行政审批改革取得成果》,中国廉政报道网,2005年1月5日。

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任芳:《我国国企改革四大基本问题已初步解决》,新华社,2007年1月4日。

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孙金霞:《民间组织: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学会》2005年第6期。

孙炳耀:《中国社会团体官民二重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6期。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唐兴霖、李东辉:《论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制度化取向》,《学术研究》1999年第2期。

王名:《中国的民间组织》,载孙永福主编《中外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王颖:《中国的社会中间层:社团发展与组织体系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总第6期。

许正中等:《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杨光斌:《我国现行中央——地方关系下的社会公正问题与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

于南:《北京地球村:草根NGO生长之困》,《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2月2日。

张厚义、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知识出版社,1995。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张静,《阶级政治与单位政治——城市社会的利益组织化结构和社会参与》,《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张勤:《中介组织面临发展困境——甘肃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 0330_64692.htm。

张清:《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长成及其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3卷第1期。

张晏:《分权体制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张占斌:《从财政体制到行政体制——省直管县改革探讨》,《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8月17日。

张卓元、郑海航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赵泉民:《政府·合作社·乡村社会——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http://gongyi.sina.com.cn,2009年3月11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朱立言、孙健等:《政府组织适度规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

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集团的兴起》,《外交事务期刊》1994年1/2月刊。

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丹尼尔·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Bertilsson,Margareta.“The Welfare State,The Professions and Citizens”,in Torstendahl & Burrage (eds.),,. 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1.

Cohen,J. L.,A.Arato,,The MIT Press,1992.

Dewatripont,M. and E. Maskin,1995,“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62,4,541-555.

Migdal,Joel S. ,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Oi,Jean. . Berkeley &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Qian,Y. and G. 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77,1998.

Qian,Y.,G. Roland and C.Xu,“Why China's Different from Eastern Europe? Perspectives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43(4-6):1085-1094,1999.

Schmitter,Philipe C.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F.B.Pike and T.Stritch (eds.),. Notre Dame: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1974.

Shills,Edward:“The Virtue of Civil Society”,,Vol.26,No.1,Winter 1991.

Solinger,Dorothy J. ,1980-1990. M. E. Sharpe,Inc.,1993.

Taylor,Charles:“Models of Civil Society”,,1991,3(1).

Tomba,Luigi. “Residential Space and Collective Interest Formation in Beijing's Housing Disputes”. 184,2005.

Whyte,Martin King & William L.Parish.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Wong,Christine. “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Vol.18,No.2,1992.

Wu,Xiaogang. “Work Units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Effect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Urban China”. 80,2002.

Zhou,Xueguang,“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 58,1993.

C.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杨小东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组织翻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

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島田晴雄:『日本の雇用』,ちくま新書,1994。

丁元竹:《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开放导报》2012年第3期。

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冯同庆、石秀印:《工会基层直接选举调查及其思考》,《工会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福武直:《日本社会的结构》,王世雄译,东大图书公司,1994。

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李国庆、刘畅译,商务印书馆,2004。

葛延风:《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建议》,载王梦奎主编《改革攻坚30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探索》,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社会组织建设》,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何增科主编《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洪大用:《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2期。

胡昌宇:《英国新工党政府经济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黄平、王晓毅主编《公共性的重建——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康晓光、韩恒、卢宪英:《行政吸纳社会——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集团,2010。

康晓光等主编《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李培林等:《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涛:《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程中的功能和角色——北京协作者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总结与思考》,《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8期。

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刘绪贻:《战后美国史》,人民出版社,1989。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陆学艺:《社会建设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

迈凯耳·哈林顿:《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卜君、金如、张维、杨兢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秦德君:《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走向社会重建之路》,2010。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汝信等主编《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陆求实、戴铮译,文汇出版社,2007。

石川晃弘ほか:『みけかけの中流階級』,有斐閣,1982。

宋晓梧主编《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孙立平:《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华夏出版社,2002。

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中华书局,1981。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王鼎:《英国政府管理现代化:分权、民主与服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王庆安:《伟大社会改革——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改革及启示》,新华出版社,2008。

王伟光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西奥多·贝斯特:《邻里东京》,国云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谢立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余英时:《中国文化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曾令发:《探寻政府合作之路:英国布莱尔政府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郑春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郑杭生主编《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鍾家新:『日本型福祉国家の形成と「十五年戦争」』、ミネルヴァ書房、2005。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田启一:《价值社会学》,宋金文、边静译,商务印书馆,2004。

Giddens,A.,Soci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