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公共外交研究(第一辑)图书

Public Diplomacy Studies Issue 1

SSAPID:101-7826-7767-91
ISBN:978-7-5201-230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随着公共外交事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有关公共外交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学者们围绕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他国公共外交的举措和经验,以及公共外交与国际前沿问题的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本书收集了部分中外学者近两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推进我国学界有关公共外交的学术探讨。希望本书能为专家学者研究公共外交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能为广大公共外交的实践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进步。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德斌
编 辑:赵怀英;张文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公共外交研究》编辑委员会

 编者按

 第一部分 公共外交的理论探索

  中国叙事、公共外交与时代博弈

   一 直面西方的“中国政治叙事”

   二 建构中国的“中国叙事”体系:探索与问题

   三 公共外交的时代博弈

   四 结语

  探索外交理论的中国路径

   一 问题的提出:外交学中国化

   二 曲折发展的中国外交学

    (一)欧洲国际法和外交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外交研究(1842~1949年)

    (二)苏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外交研究(1949~1979年)

    (三)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外交研究(1979年至今)

     第一个阶段:美国外交理论引进阶段(1980~1997年)

     第二个阶段: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探索阶段(1997年至今)

   三 外交学的中国路径:学派与理论

    (一)传统派

    (二)特色派

    (三)非传统派

   四 中国路径及其可能性

    (一)中国外交理论总体评价

    (二)外交理论中国化

  公共外交工作应转换新思路

   一 新情况

    (一)在政治方面,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广受欢迎,但也存在个别杂音

    (二)在经济方面,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国际理解和支持,但也存在一些隐忧

    (三)在舆论方面,中外人民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但也存在某种误解

   二 新问题

    (一)在宗旨上,存在“重求同、轻释异”的误区

    (二)在对象上,存在“重美欧日、轻亚非拉”的误区

    (三)在内容上,存在“重文化、轻政治”的误区

    (四)在方式上,存在“重回应、轻引导”的误区

   三 新思路

    (一)以“和而不同”的中国理念阐释宗旨

    (二)以宏观包容的全球视野设计对象

    (三)以直指核心的政治价值充实内容

    (四)以主动精准的议程设置改进方式

  动力、过程与效果:英文文献中的公共外交理论

   一 公共外交的模式分类

   二 动力:“为什么要进行公共外交”的相关理论

    (一)增强一国在其他国家的软实力是推行公共外交的重要动力

    (二)扩展本国偏好或主导的规范的需求推动了公共外交的发展

    (三)全球新公共领域的产生增加了对公共外交的需求

    (四)增加国家间的社会资本也是推行公共外交的一大动力

    (五)对于企业公共外交来说,履行海外社会责任是推行公共外交的重要动力

   三 过程:“现实中的公共外交是如何发生”的相关理论

    (一)一国如何从战略高度构建国家形象

    (二)在国家形象受损时应该如何进行公共外交来修复形象

    (三)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如何互动

    (四)一国如何通过公共外交来降低不同群体间的偏见

    (五)一国在进行公共外交时如何更好地对对象国民众进行引导

   四 效果:与“什么样的公共外交才是好的公共外交”相关的理论

    (一)好的公共外交实践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卓越的公共外交管理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三)在什么情况下一国使用媒体进行公共外交能够最大可能地带来支持该国外交政策的效果

   五 公共外交理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一 公共外交的个体动员

   二 公共外交的内在根基

   三 公共外交的共识取向

   四 公共外交的行为规范

 第二部分 公共外交的多方实践

  中国对非洲国家公共外交的战略与举措

   一 非洲国家日益重视思想自立与文化振兴

   二 中国日益成为推进非洲发展的外部力量

    (一)中国逐渐成为推进非洲加速发展的外部关键因素

    (二)中非合作日益具有治理与制度合作的新属性

   三 中国对非洲国家公共外交面临的问题

    (一)中非民间相互认知滞后影响双方关系的持久提升

    (二)中非交往官方主导强势与民间参与弱势特点突出

    (三)中国声音在非洲的传播途径与影响力依然有限

    (四)中国与非洲在知识与观念上相互认知远为不够

   四 推进对非洲国家公共外交的政策举措

    (一)借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的努力,在加快实施“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制度合作工程”,实质性地推进中非人文交流合作跃上制度与思想的历史新高度

    (二)以契合非洲需要,以适当方式向非洲介绍我国在“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救助”中得到检验的国家动员体制和应急机制,展示我国的制度优势

    (三)从顶层设计高度,调整我国传统对非政策与援助方式,规划实施“中国治理思想与治理制度‘走出去’战略”

    (四)预研筹建“中非大学”可行性并做前期尝试,从而逐渐建构起可持续发展的中非人文交流战略平台

    (五)积极筹建“中国国家非洲博物馆”和“中国国家非洲图书资料中心”,并支持部分条件成熟的非洲国家设立“中国研究院”与“中国博物馆”

    (六)设立中非人文交流专项基金、中非人文交流贡献奖,实施“非洲通人才建设工程”,推进“中国非洲学”与“非洲中国学”的形成与发展

    (七)充分发挥好中国在非企业、商会在对非公共外交中的桥头堡作用

    (八)加强和提升中国政府、中国学术界在国际外交事务和思想竞争领域的议程设置能力、话语引导能力

   五 努力对非洲和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人文交流

   一 中国—土耳其

    (一)中土关系的发展

    (二)中土人文交流

    (三)加强公共外交,减少偏见误解

   二 中国—伊朗

    (一)中伊关系的发展

    (二)中伊人文交流

   三 中国—以色列

    (一)中以关系的发展

    (二)中以人文交流

   四 中国—阿拉伯国家

    (一)中阿关系的发展

    (二)中阿人文交流

    (三)中国穆斯林麦加朝觐

   五 对中国—中东人文交流的思考

    (一)中国—中东的人文交流赤字

    (二)对加强中国—中东人文交流的思考

     1.应充分发挥伊斯兰教在同中东交往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要突出民间特色,减少官方色彩

     3.针对中东国家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交流活动

     4.媒体合作仍需深化

     5.中国对中东地区的研究有待加强

  中国对澳大利亚公共外交

   一 个体层面的公共外交活动

    (一)首脑访问

    (二)政府奖学金

   二 长期项目型公共外交活动

    (一)孔子学院

    (二)悉尼中国文化中心

    (三)友好城市

   三 政策对接与协作构建型公共外交活动

   四 结语

  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主题下的中国对美公共外交

   一 首脑外交:延续与创新

   二 探路者和铺路石:强化人文交流的作用

   三 重建中美经贸关系“压舱石”的地位:经济方面的对美公共外交

   四 进一步巩固孔子学院建设

   五 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评估与建议

    (一)评估

    (二)政策建议

  中国对俄罗斯公共外交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人文交流

    (一)中俄人文交流机制

     1.俄罗斯中小学生来华冬令营

     2.中国中学生赴俄罗斯夏令营

     3.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

     4.中俄大学校长论坛

    (二)“国家年”活动

     1.中俄国家年

     2.中俄语言年

     3.中俄旅游年

     4.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

     5.中俄媒体交流年

   二 中国对俄罗斯公共外交的多维主体及其交流活动

    (一)政府机构及政府支持的民间团体是中国对俄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

     1.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2.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简称中俄友协)

    (二)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和在俄孔子学院是中国对俄文化推广的基地

     1.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

     2.在俄孔子学院

    (三)友好城市和教育合作是中俄人文交流的传统项目

     1.友好城市

     2.教育合作

    (四)媒体、电商和旅游是中国对俄罗斯开展公共外交的新渠道

   三 中国对俄罗斯公共外交存在的问题

   四 中国对俄罗斯公共外交的前景

    1.扩大留学规模,培养复合型人才

    2.继续推进在俄罗斯建立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

    3.利用新媒体和电商平台在俄罗斯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当前中日关系的困境与中国对日公共外交

   一 中日外交关系的问题与困境

    (一)现存问题与变数

     1.领土与海上争端风险仍存

     2.历史问题不断发酵

    (二)困境

     1.战略目标冲突

     2.日美同盟的加强

   二 2012年以来中国对日公共外交

    (一)利用国内外媒体发出中国声音

    (二)通过文化传播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化

    (三)搭建交流平台建立稳定联系

   三 中国对日公共外交的挑战

    (一)民众相互认同感极低

    (二)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和诠释

    (三)两国外交关系的影响

   四 结论

  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形象塑造:经济与文化路径

   一 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形象塑造:经济路径

    (一)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援助的现状与效果

    (二)中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的形象

    (三)中国公民赴印度尼西亚旅游与公民海外形象

   二 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路径

    (一)孔子学院与华文教育推广

    (二)印度尼西亚来华留学生

    (三)双边文化领域积极互动

   三 中国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形象塑造的思考

  中国对韩国的公共外交:进展、挑战与前景

   一 中国对韩国公共外交取得的进展

    (一)两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协议

    (二)中国驻韩使领馆举办大量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

    (三)地方政府的人文交流——友好城市

    (四)孔子学院——人文交流的纽带

    (五)依托中韩两国留学生和旅韩华侨作为沟通桥梁

    (六)文化传媒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 中国对韩国公共外交存在的挑战

    (一)美国因素影响中国对韩公共外交的进展

    (二)文化产品输入不对称

    (三)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导致韩国民众心态变化

   三 中国对韩国公共外交的前景展望

  中国对阿富汗公共外交

   一 中国对阿富汗政策的特点

   二 中国对阿富汗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

    (一)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

    (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

    (三)遏制极端意识形态蔓延的需要

    (四)阿富汗民众的需要

   三 中国对阿富汗的公共外交:优势与困难

    (一)中国对阿富汗开展公共外交的优势

    (二)中国对阿富汗开展公共外交的困难

   四 开展对阿富汗公共外交的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对阿富汗了解,尊重当地文化

    (二)增强在阿富汗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加大对阿富汗文化外交的投入

    (四)增加对阿富汗安全援助,重视对小项目的援建

    (五)重视公共外交的多边方式

    (六)设计独立而连贯的对阿富汗公共外交战略

   五 结语

  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几点思考

   一 从“推进公共外交”到“讲好中国故事”

   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层障碍——西方的中国叙事体系

   三 “讲好中国故事”和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资源

   四 “讲好中国故事”的手段与机制革新

   五 结语

 第三部分 他山之石:大国与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

  印度外交政策中的公共外交

   一 概念化的公共外交

   二 印度关于公共外交问题的讨论

   三 印度公共外交职能部门的组织架构

   四 印度公共外交的要素

   五 印度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

   六 结论

  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变迁(1917~2010年)

   一 综述

    (一)美国政府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变迁过程研究的基本要旨

    (二)影响美国政府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变迁的因素

     1.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对外战略需求

     2.美国自身的不断强大和争霸世界野心的扩大

    (三)美国政府各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之间的历史性关联

     1.信息、教育与文化的关联与区别

     2.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混乱与调整

    (四)从公共外交视角认识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的变迁

     1.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2.文化外交中的“人民对人民”

     3.美国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

    (五)从文化视角分析美国外交战略与政策

     1.文化外交在美国对外战略与政策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2.美国政府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在对外战略与政策执行中的作用

     3.如何认识美国文化输出与扩张

    (六)从律法视角体察美国国会立法对政府事务及其机构的作用

     1.国会立法对政府机构设置的作用和影响

     2.国会相关立法的不断辩论、修正与改进

    (七)从民众参与视角再现美国政治制度特征

     1.政府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建立以前民间组织的作用

     2.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对外文化事务机构之间的合作

     3.为了同一个目标的总统和人民

   二 美国早期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867~1938年)

    1.1917年以前的美国对外文化事务机构

    2.美国第一个对外文化事务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1917~1919年)

    3.美国海外主要文化事务机构——文化处(1917~ )

    4.文化关系处(1938~1944年)

   三 美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文化事务机构(1936~1946年)

    1.193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及其决议

    2.1938年设立的美洲国家合作机构

    3.美洲国家事务局(1945~1946年)

   四 二战期间为战时服务并参与对外文化事务的机构(1941~1947年)

    1.信息协调局(1941~1942年)

    2.战时信息处(1942~1945年)

    3.文化合作局、公共信息局、公共事务局和临时国际信息局(1944~1945年)

    4.中央新闻署、信息协调局、战略情报局、战略情报团和中央情报局

   五 冷战时期反共目标下的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5~1999年)

    1.战后初期的对外文化事务机构(1945~1948年)

    2.心理战略委员会(1951~1953年)

    3.行动协调委员会(1952~1961年)

    4.国际信息管理局(1952~1953年)

    5.对外行动管理局(1953~1955年)

    6.国际合作管理局(1955~1961年)

   六 美国最重要的对外文化事务机构新闻署(1953~1999年)

   七 美国最重要的对外文化与教育交流机构教育与文化事务局(1959~ )

   八 对外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得力组织——和平队(1961~ )

   九 对外文化事务的辅助机构——国际开发署(1961~ )

   十 冷战时期的其他对外文化事务机构

    1.公共事务联合办公室(1965~1975年)

    2.副国务卿公共外交与公共事务办公室(2011~)

   十一 后冷战时期反恐背景下的文化事务机构(1999~2010年)

    1.对外广播宣传的基础——联邦通讯委员会(1934~ )

    2.对外宣传喉舌的控制机构——广播管理委员会(1994~ )

    3.对外信息项目的管理机构——国际信息项目局(1999~ )

    4.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通讯管理机构——全球通讯局(2003~ )

   十二 其他文化事务机构(2001~2011年)

    1.战略影响局(2001~ )

    2.战略通讯政策协调委员会(2002~ )

    3.公共外交和战略通讯委员会(2006~ )

    4.战略交战中心(2008~ )

    5.战略反恐通讯中心(2010~ )

  韩国对华公共外交的战略与实施

   一 东亚的公共外交:韩国与中国

   二 韩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背景与发展

    (一)韩国公共外交现状

    (二)韩国与中国的公共外交:人文交流?

   三 韩国对华公共外交的具体政策

    (一)韩国驻华使领馆的公共外交活动

    (二)韩国与中国地方政府间的公共外交

    (三)在华韩国企业的公共外交

    (四)半岛统一公共外交

   四 结语

  韩国官方开发援助发展历史与现状探析

   一 韩国官方开放援助政策发展历史

   二 韩国ODA的法律基础及管理评价体系

    1.韩国ODA的法律基础及管理体系

    2.韩国ODA的评价体系

   三 韩国ODA的发展现状

    1.韩国ODA的规模

    2.韩国ODA的领域分布

    3.韩国ODA的区域分布

   四 韩国ODA的评价

  21世纪的日本公共外交

   一 新时期日本的公共外交概况

   二 安倍再度执政后的日本公共外交

    (一)背景

    (二)目的和政策

     1.日本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

     2.日本文化的海外推广和交流

   三 结论

  法国的文化外交与软实力建设

   一 法国公共外交的文化定位

   二 法国文化外交的主要机构与职能

   三 法国文化外交的路径与举措

    (一)法语联盟与文化学院的文化外交

    (二)文化交流活动中的文化外交

    (三)大众传媒的文化外交

    (四)国际组织的文化外交

    (五)高等教育的文化外交

   四 结语

  德国公共外交:机制与启示

   一 德国公共外交的理念与原则

   二 德国公共外交机构及其职能划分

    1.就联邦机构层次,主要涉及的主体包括联邦议会、外交部和其他部门

    2.根据德国《基本法》,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在外交与文化政策领域实行相互分工与配合的模式

    3.德国公共外交总体来说呈现出“官民分离”与“官民配合”的双重景象

   三 德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外交

    (一)对美国的公共外交

    (二)对法国的公共外交

    (三)对波兰的公共外交

    (四)对中东阿拉伯世界公共外交

   四 德国公共外交机制的特点及启示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

    (二)创造性与主动性

    (三)情感性与平等性

  印度软实力资源的投射及其启示

   一 印度的软实力资源

    (一)印度佛教

    (二)宝莱坞电影

    (三)“季风计划”

    (四)殖民遗产

   二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

   三 侨务外交,有声有色

   四 瑜伽外交:印度特色

   五 启示

  俄罗斯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一 19世纪前俄罗斯文化视野中的中国

   二 19世纪俄罗斯文化视野中的中国

   三 20世纪俄罗斯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守旧的东方

   四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多元形象并存

    (一)“中国扩张论”的复燃

    (二)欧亚主义思想之源

    (三)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

   五 结论

  俄罗斯公共外交:构想、机制与挑战

   一 俄罗斯大力推进公共外交的背景

   二 俄罗斯公共外交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职能部门

    (二)非政府组织

    (三)公民力量

   三 软实力资源与公共外交实践

    (一)传统资源与常规项目

    (二)新兴资源与特色活动

   四 俄罗斯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

    (一)战略规划不清晰

    (二)缺乏专门的协调机构和有效的评估机制

    (三)国内非政府组织发展水平低

    (四)不利的国际环境

   五 结语

 第四部分 公共外交与国际前沿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舆情动向探析

   一 国际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多元解读

    (一)西方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倾向

     1.“一带一路”是服务于中国政治外交的经济工具

     2.“一带一路”是地缘战略博弈的产物

     3.“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本国经济、输出过剩产能的需要

    (二)沿线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倾向

     1.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利于本地区和本国经济的发展,应积极参与对接

     2.担忧“一带一路”倡议将提升中国影响力,损害自身利益,应采取反制措施

     3.既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保留态度,也积极参与合作与对接

   二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舆情特征

    (一)对“一带一路”的报道议题较单一,偏重经济和政治方面,忽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内容

    (二)关注“一带一路”的具体措施而非抽象宏大的宣传

    (三)各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解读基本上以各自国家利益为圭臬

   三 加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

  新媒体技术助力下的公共外交

   一 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二)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主要特征

   二 新媒体助力公共外交的可行性分析

    (一)新媒体技术为公共外交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

    (二)新媒体技术符合公共外交的发展趋势

    (三)新媒体技术符合公共外交的内在要求

   三 新媒体助力下的美国公共外交实践

    (一)美国借助新媒体推进公共外交的优势分析

    (二)新媒体助力美国公共外交的表现形式

   四 结语

  欧美民粹主义的崛起及其影响

   一 经济衰颓与民粹主义的生发

   二 难民危机与民粹主义的高涨

   三 民粹主义的持续多元影响

  中美俄战略三角关系的重建

   一 战略三角关系的黄金时代

   二 战略三角关系的重建

  韩国公共外交新局面

   一 韩国公共外交的两个核心:趋向新公共外交和中等国家条件

    (一)新公共外交与韩国

    (二)中等国家(middle power)——韩国

   二 韩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以及《第一轮公共外交基本规划(2017—2021)》制定

    (一)韩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过程(2010~2016年)

    (二)《第一轮公共外交基本规划(2017—2021)》的制定

   三 《第一轮公共外交基本规划(2017—2021)》的结构及内容

    (一)《第一轮公共外交基本规划(2017—2021)》的目标及推进战略

    (二)《第一轮公共外交基本规划(2017—2021)》的推进体系

    (三)《第一轮公共外交基本规划(2017—2021)》推进项目以及课题的概括

    (四)《第一轮公共外交基本规划(2017-2021)》中主要对象国的公共外交

   四 结语:中等国家韩国的趋向——新公共外交

随着公共外交事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有关公共外交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学者们围绕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他国公共外交的举措和经验,以及公共外交与国际前沿问题的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公共外交研究》第一辑收集了部分中外学者近两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推进我国学界有关公共外交的学术探讨。《公共外交研究》的编者希望这本辑刊既能为专家学者研究公共外交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能为广大公共外交的实践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