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2

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s Prevention of Real Estate in China

SSAPID:101-7795-7085-35
ISBN:978-7-5201-202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局部均衡模型论证了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呈现比较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协整模型分析和基于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的GMM模型分析,实证研究了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外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经验,根据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实际,提出要适度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逐步分散与化解过于集中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同时要强化金融风险的预警与管控,防范房地产金融过度创新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郭连强
编 辑:高启;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自序

 附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理论演进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

   一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确立

    (三)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

   二 金融创新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约束诱导创新理论

    (二)制度改革理论

    (三)规避管制理论

    (四)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第二节 金融风险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一 货币主义金融风险理论

   二 金融周期理论

   三 不完全信息理论

   四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理论

 第二章 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文献述评

  第一节 房地产金融创新文献综述

   一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内涵

    (一)房地产经济的相关概念

    (二)房地产经济的特殊性

    (三)房地产金融的概念界定

    (四)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

    (五)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

   二 房地产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意义

    (一)对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意义

    (二)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意义

    (三)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意义

   三 房地产金融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微观功能

    (一)促进资金流通功能

    (二)增加社会福利功能

    (三)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功能

   四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方向

   五 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六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与创新体系

    (二)建立有效的房地产金融监管体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体系

    (四)建立专业化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节 房地产金融风险文献综述

   一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相关内涵

    (一)金融风险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

   二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一般性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

     1.金融视角

     2.利益主体视角

     3.宏观视角

    (二)房地产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

     1.金融产品创新视角

     2.金融创新的发展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三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传导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传导路径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传导领域

   四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宏观调控方面

    (二)金融监管方面

    (三)银行体系方面

    (四)金融创新方面

     1.关于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内涵界定

     2.关于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间的辩证关系

     3.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的联系与差异

     4.关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5.关于国外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第三章 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模型分析

  第一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一 金融市场层面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二 宏观层面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三 金融创新影响金融风险的机制

  第二节 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局部均衡模型

   一 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一)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

     1.居民部门的房地产资金需求

     2.房地产开发部门的资金需求

     3.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总资金需求

    (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

   二 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均衡

    (一)最终风险来源与资金需求的内生化

    (二)市场出清

   三 均衡状态的风险特征

    (一)各维度创新的个别效应

     1.金融产品数量的扩张

     2.投资市场集中度的上升

     3.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

     4.市场利率水平的下降

    (二)整体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

    (三)过度创新与风险偏折

     1.衍生产品过度延伸导致的信息问题

     2.金融资产增加与趋同化导致的资产间相关性上升

     3.市场集中度上升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现状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现状

   一 房地产信贷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发展历程

     1.中国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发展初期

     2.中国房地产信贷的高速发展期

     3.中国房地产信贷的稳步调整期

    (二)中国房地产信贷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信贷受房地产价格影响而呈现不稳定增长状态

     2.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影响房地产信贷发展

     3.房地产信贷具有较高的政策敏感度

     4.房地产业与商业银行互相依赖程度严重

   二 房地产公积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住房公积金的发展历程

     1.住房公积金模式的前期准备阶段

     2.住房公积金模式的发展初期

     3.住房公积金模式的发展完善阶段

    (二)中国住房公积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不大

     2.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较低

     3.住房公积金的配套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4.住房公积金制度创新能力不足

   三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1.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动阶段

     2.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重启阶段

    (二)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问题

     1.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环境与市场条件还不够成熟

     2.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依赖的信用环境仍存缺陷

     3.房地产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发展不充分

   四 房地产信托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房地产信托投资的发展历程

     1.房地产信托投资发展初期

     2.房地产信托投资的法规完善期

     3.中国房地产信托投资的复苏期

    (二)房地产信托投资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信托投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2.房地产信托投资决策时存在转委托现象

     3.房地产信托产品流动性较低

     4.集中度风险、合规风险以及法律风险还很突出

     5.道德风险阻碍房地产信托的发展

   五 住房储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住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程

     1.中国住房储蓄银行的探索阶段

     2.中国住房储蓄银行的初步发展阶段

     3.中国住房储蓄银行的专业化发展阶段

    (二)住房储蓄银行存在的问题

     1.贷款条件要求不利于低收入者购房

     2.业务模式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3.销售代理制不易被居民接受

     4.房价收入比过高扰乱购房者心态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特征

   一 房地产金融创新长期推进的稳步性与短期波动性相伴生

   二 房地产金融创新深度依赖商业银行房贷业务创新

    (一)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程度较低,创新领域局限于银行体系内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渗透到房地产链条各个环节,主导作用比较明显

   三 房地产金融创新处于从金融抑制状态向金融深化状态过渡的阶段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金融主要风险

   一 利率风险

   二 汇率风险

   三 信用风险

   四 流动性风险

   五 政策性风险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特征

   一 房地产金融具有周期性、高传导性和系统性、隐蔽性和可控性特征

    (一)周期性

    (二)高传导性和系统性

    (三)隐蔽性和可控性

   二 房地产金融风险贯穿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全程

   三 房地产金融创新进程中个别时段苗头性金融风险演化为全局性风险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四 传统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支撑的房地产金融,其风险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与潜在性

   五 房地产金融风险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

   六 房地产金融风险高度集中,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七 房地产金融风险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指标选取与设定

   一 房地产金融创新相关指标分析

    (一)金融深化的度量

    (二)金融自由化的度量

    (三)金融发展的度量

    (四)金融创新的度量

    (五)房地产金融的度量

    (六)房地产金融创新指标设定

   二 房地产金融风险相关指标分析

    (一)银行风险的度量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

    (三)房地产信用风险度量

    (四)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

    (五)房地产金融风险指标设定

  第二节 美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回归分析

   一 指标与数据说明

   二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三 协整检验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回归分析

   一 协整模型

    (一)指标设定、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

     1.指标设定

     2.关于指标选取与数据时间跨度的说明

     3.模型构建

    (二)协整分析过程

     1.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

   二 系统GMM模型

    (一)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

     2.数据说明

     3.模型设定

    (二)GMM分析过程

     1.GMM方法的有关说明

     2.自相关检验

     3.回归结果

  第四节 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分析

   一 过度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大

    (一)房地产金融创新将拉长金融链条,增加信用风险

    (二)房地产金融创新增加杠杆效应,扩大局部金融风险爆发的破坏力

   二 适度的房地产金融创新能够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适度的房地产金融创新能够分散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二)适度的房地产金融创新能够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七章 国外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房地产金融创新及风险防范

   一 美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进程

    (一)自由探索阶段

    (二)政府干预阶段

    (三)新自由主义阶段

    (四)危机及恢复发展阶段

   二 美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特点

    (一)住房抵押贷款主导住房信贷模式

    (二)房地产金融机构多元化

    (三)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机制

    (四)房地产金融创新与危机并存

   三 美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一)建立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二)设计出多种贷款产品组合

    (三)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机制

    (四)危机促使更多风险防范措施出台

  第二节 德国房地产金融创新及风险防范

   一 德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进程

    (一)停滞阶段

    (二)复苏阶段

    (三)发展阶段

   二 德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特点

    (一)通过严格的管理确保房地产金融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通过信贷组合分散贷款风险

    (三)政府奖励居民参与住房储蓄

    (四)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

   三 德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一)土地与税收管制并存

    (二)独特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

    (三)强调房地产业的社会效应

    (四)健全而严格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新加坡房地产金融创新及风险防范

   一 新加坡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进程

    (一)针对低收入者的改革阶段

    (二)针对中等收入者的改革阶段

    (三)私人住房产业发展阶段

   二 新加坡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特点

    (一)公积金制度具有强制性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

    (三)政府干预色彩浓重

   三 新加坡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一)严格的土地控制

    (二)严格管理公积金

    (三)严格控制房价和房租

  第四节 美、德、新房地产金融创新及风险防范的比较与启示

   一 美、德、新房地产金融创新及风险防范的共同特点

    (一)政策性和商业性模式有机结合

    (二)注意满足不同层次住房的融资需求

    (三)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预

   二 美、德、新房地产金融创新及风险防范的不同特点

    (一)房地产金融主导模式不同

    (二)政府干预的程度和方式不同

    (三)融资方式不同

    (四)运作机构不同

   三 对中国的启示

    (一)房地产金融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二)根据具体国情确定房地产金融模式

    (三)房地产金融模式多样化

    (四)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

    (五)注重房地产金融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六)注意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适度性

 第八章 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对策

  第一节 适度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 分层推进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

   二 建立多元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

    (一)注意发挥政策性房地产金融机构的作用

    (二)建立并完善专业房地产金融机构

    (三)推进房地产中介金融机构规范发展

   三 推进房地产金融一级与二级市场协调创新

   四 创新房地产金融制度与政策

    (一)创新房地产金融制度

     1.发展与创新住房公积金制度

     2.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政府担保制度

     3.完善房地产金融创新监管制度

    (二)创新房地产金融政策

     1.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创新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

     2.实行多元化、分层次的房地产金融政策

     3.完善房地产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

   五 实现四个层面创新的同步推进与协调运行

   六 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七 结合实际科学构建指标体系

  第二节 防范房地产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

   一 强化风险的多主体分担摊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探讨房地产指数期货建设,开发房地产金融创新避险工具

    (二)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分散房地产金融过度创新风险

    (三)发展和完善适合国情的房地产金融保险制度

   二 注重过度创新风险预警扼杀系统性金融风险苗头

    (一)选择切合实际的金融创新风险预警方法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的步骤

    (三)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保障措施

     1.加强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

     2.建立房地产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3.把好房地产抵押担保风险预警关

   三 加强过度创新双层管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

    (一)在金融机构层面要建立内部网络,对房地产金融创新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二)政府层面要强化对房地产金融创新安全的管控

     1.政府要制定长远的房地产金融创新与发展规划

     2.加强对房地产信贷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

     3.加强对非正规金融进入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

   四 通过分类施策与分城施策有针对性地化解金融风险

   五 完善信用评级机制把好金融创新市场准入关

 文前辅文

 结语

本书通过局部均衡模型论证了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呈现比较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有序、适度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能够分散过于集中的金融风险,降低整个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脱离实体经济需要与超出金融市场承载能力的过度房地产金融创新,将导致过多资金向房地产市场的集聚,催生新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协整模型分析和基于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的GMM模型分析,实证研究了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处于从金融抑制状态向金融深化状态过渡的中国房地产金融的适度创新,有利于高度集中在商业银行体系内的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分散和控制,进而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借鉴国外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经验,根据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实际,提出一方面要适度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逐步分散与化解过于集中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强化金融风险的预警与管控,防范房地产金融过度创新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柏宝春:《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问题研究》,《中国房地产金融》2013年第1期。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陈红梅、黄石松:《借鉴德国经验,创新房地产金融政策,促进住房消费》,《国际金融》2009年第7期。

陈洪波:《美国房地产金融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年第2期。

陈柳钦:《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改革的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陈铭恩、雷海章、孔鹏:《美国、德国、新加坡住房金融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纵横》1999年第10期。

程红梅:《中国当代房地产金融思想发展研究(1978~2005)》,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仇娟东、何风隽、艾永梅:《金融抑制、金融约束、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的互动关系探讨》,《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崔光华:《西方金融创新理论综述》,《中国商人·经济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崔巍、朱勇、严深:《住房制度改革新阶段中的金融问题研究》,《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

邓彪:《基于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我国房地产金融监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费淑静:《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理论学刊》2009年第7期。

高广春:《去化与结构化——新常态下房地产金融之两个关键词》,《银行家》2015年第2期。

高国华、潘英丽:《资本监管、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督——银行监管政策组合与权衡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高静:《美国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制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6期。

〔美〕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周朔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郭连强、刘力臻:《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有关问题研究》,《求是学刊》2015年第3期。

郭连强、刘力臻、祝国平:《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15年第3期。

韩伯棠、程嘉许、周毕文:《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流动性风险分析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何红:《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4期。

胡昊:《新世纪新加坡住房发展的挑战与对策》,《中国房地产》2001年第11期。

霍夏芳:《探析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北方经济》2012年第8期。

贾俐贞:《新加坡住房制度的五大特点》,《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1期。

蒋志宏、卜俐引:《探讨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之路》,《现代商业》2010年第18期。

金中夏:《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世界经济》1988年第6期。

孔煜:《房价波动、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雷鹏飞:《美国、德国、新加坡三国住房金融体系模式的比较》,《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年第1期。

李健飞、王晶:《宏观调控背景下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李世宏:《德国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的特征分析》,《西南金融》2011年第5期。

李艳虹:《对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构想》,《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年第5期。

李志锋:《房地产金融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对房地产金融理论研究的影响》,《经济问题》2014年第5期。

李志远:《论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12期。

廖勤翔:《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刘敢庭:《德国的住房金融体制》,《金融信息参考》1998年第7期。

刘海龙:《新加坡的住房金融及其启示》,《北京房地产》1995年第2期。

刘华、王艳:《德国房地产金融政策介评》,《银行家》2011年第1期。

刘哲婧:《我国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的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第11期。

龙志强、周伟英:《浅析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体系创新》,《商业经济》2006年第7期。

卢立宇:《中美房地产融资比较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陆却非、葛丰:《基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我国金融深化的预期效应分析》,《系统管理学报》2011年第2期。

吕剑:《金融约束理论:中国转轨时期金融改革的思考》,《中国物价》2010年第11期。

马雪彬、李磊:《资产证券化——摆脱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窘境的金融创新》,《开发研究》2007年第2期。

〔美〕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卢骢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美〕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金融控制》,李若谷、吴红卫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孟旭:《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米军、黄轩雯、刘彦君:《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进展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缪燕燕:《房价过快上涨背景下的房地产金融创新》,《新金融》2010年第7期。

曲世军:《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判断及防范体系架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施兵超:《卡普—马西森金融发展模型评析》,《财经研究》1996年第6期。

〔美〕施马尔尼斯:《施蒂格勒对经济学的贡献》,崔大沪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第2期。

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国际金融与业务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束庆年:《对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思考》,《南方金融》2008年第9期。

孙超:《新形势下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控制问题分析》,《商业时代》2013年第14期。

孙令军:《德国住房保障和住房金融的借鉴与启示》,《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9期。

唐平:《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

陶恒喜:《金融深化与房地产金融的完善和发展》,《中国房地产金融》1999年第11期。

田金信、胡乃鹏、杨英杰:《基于优势分析原理的房地产金融深化研究》,载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万容:《构建中国房地产业的新型融资方式——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探析》,《经济问题》2010年第3期。

汪春燕:《浅析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当代经济》2011年第18期。

王东亮、曹龙、戴必晶:《房地产金融步入资产配置时代》,《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3月9日。

王洪卫:《中国住房金融:资金筹措与风险防范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王晋斌:《金融控制、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王苗苗:《完善我国政策性房地产金融机构建设的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王明国、王春梅:《基于金融发展理论的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王重润:《房地产融资结构与金融风险研究》,《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年第9期。

吴霞:《住房金融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发展对策》,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徐建斌、林观彪:《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的微观机制》,《浙江金融》2003年第7期。

薛建改:《谈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与制度创新》,《商业时代》2011年第27期。

杨巧:《住房金融深化中的住房再生产分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殷燕、吴洪:《新加坡公共住房金融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12期。

尹朝华:《我国房地产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西南金融》2011年第3期。

于德良、肖怀洋:《万亿元热钱魅影闪现,五专家解读四谜团》,《证券日报》2013年5月10日。

喻建齐:《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美〕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贝多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曾龙:《中国住房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张长全、罗莉:《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基于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思考》,《区域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

张建斌、张楠楠:《房地产金融工具创新问题的探讨》,《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年第2期。

张明艳、孙晓飞:《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争论》,《商业时代》2013年第6期。

张培丽、姜伟:《国外关于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的新进展》,《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9期。

张伟、安启雷:《应关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的金融风险》,《中国税务》2009年第11期。

张笑寒:《我国房地产金融机构的现状和发展设想》,《中国房地产金融》2000年第4期。

张影强:《建立多层次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担体系》,《中国证券报》2014年6月4日。

张宇、刘洪玉:《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及其经验借鉴——兼谈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郑印霞、邵四华:《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趋势与创新研究》,《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年第2期。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管理信息部课题组:《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宏观经济安全的相关研究——兼论我国房地产金融潜在风险及政策建议》,《金融论坛》2010年第3期。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2893.html。

朱启文:《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比较与启示》,《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年第4期。

朱雨可、李蕴:《美国房地产金融机制的启示》,《中国房地产金融》2003年第2期。

左婷、郑春荣:《德国住房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10期。

Abdul Abiad,Enrica Detragiache,Thierry Tressel,“A New Database of Financial Reforms”IMF Working Paper(2008).

Amir E. Khandani,Andrew W. Lo,Robert C. Merton,“Systemic risk and the refinancing ratchet effec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8(2013).

BIS,“Recent Innovation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BIS Report(1986).

Diamond D. W.,“Rajan R.The credit crisis:Conjectures about causes and remedi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9).

Douglas W. Elmendorf,“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Housing: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2008).

Edward Kane,“Accelerating inf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2(1981).

Eichengreen B.,Portes R.,“The anatomy of financial crises”NBER Working Paper,(1987).

James B. Ang,Warwick J.Mckibbin,“Financial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and growth:Evidencefrom Malaysia,”Journal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4(2007).

JAMES C.Van Horne,“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Excesses,”Journal of Finance3(1985).

Jazmin Carballo-Huerta,Juan Pedro González-Ibarra,“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developments in housing finance in Mexico,”IFC Bulletin31(2008).

Jenkinson N.,Penalver A.,Vause N.,“Financial innovation-what have we learnt,”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 3(2008).

John C. Topuz and Ihsan Isik,“Structural Changes,Market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Gains of the U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in the 1990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3(2008).

Keys B. J.,Mukherjee T.,Seru A.,et al,“Did securitization lead to lax screening? Evidence from subprime loan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010 1).

Kim Hiang Liow,Kim Hin David Ho,Muhammad Faishal Ibrahim,etal,“Correlation and Volatility Dynamics in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Securities Markets,”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5(2008).

Kim Hiang Liow,Kwame Addae-Dapaah,“Idiosyncratic risk,market risk and correlation dynamics in the U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19(2010).

Matthew S. Chambers,Carlos Garriga,Don Schlagenhauf,“The loan structure and housing tenure decisions in an equilibrium model of mortgage choice,”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2(2009).

Mian A.,Sufi A.,“The consequences of mortgage credit expansion:Evidence from the US mortgage default crisi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4(2009).

M. Shahid Ebrahim,Mark B. Shackleton,Rafal M. Wojakowski,“Participating mortgag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35(2011).

Niehans J.,“Financial innovation,multinational banking,and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4(1983).

Olivia S. Mitchell,John Piggott,“Unlocking housing equity in Japan,”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8(2004).

Reinhart,Carmen M.and Kenneth S.Rogoff,“This Time is Different:A Panoramic View o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Cris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050,(2008).

Robert C.Merton,“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1995).

Roberto Cardarelli,Selim Elekdag,Subir Lall,“Financialstress and economic contrac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7(2011).

Ross S.A.,“Presidential Address:Institutional Markets,Financial Marketing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Journal of Finance3(1989).

Saktinil Roy,David M. Kemme,”Causes of banking crises:Deregulation,credit booms and asset bubbles,thenand now,”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4(2012).

Souphala Chomsisengphet,Timothy Murphy,“Product Innovation & Mortgage Selection in the Subprime Era,”SSRN,(2008).

Sumit Agarwal,Gene Amronmin,Itzhak Ben-David,et al,“The role of securitization in mortgage renegoti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02(2011).

S. Nuri Erbas,Frank E. Nothaft,“Mortgage markets in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n countries:Market development,poverty reduction,and growth,”Journalof Housing Economics3(2005).

Takashi Yamashita,“House price appreciation,liquidity constraints,and second mortgag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3(2007).

Teakdong Kim,Bonwoo Koo,Minsoo Park,“Rol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4(2013).

Teakdong Kim,Bonwoo Koo,Minsoo Park.,“Rol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4(2013).

Veronica Cacdac Warnock,Francis E. Warnock,“Markets and housing finance,”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17(2008).

W. Scott Frame,Lawrence J. White,“Empir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Lots of Talk,Little Ac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