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76

学术出版研究——中国学术图书质量与学术出版能力评价图书

Academic Publishing Research: The Quality of Chinese Academic Books and Academic Publishing Ability Evaluation

SSAPID:101-7783-0062-36
ISBN:978-7-5201-1930-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学术出版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它承担了为学术成果研究提供知识服务和学术成果交易、传播的功能,是学术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环节。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重新定义学术出版,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打造新的学术出版生产链条;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建立学术“旋转门”机制,培养专业的学者型、复合型编辑人才,真正发挥学术编辑内容价值发现者的功能。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谢曙光
编 辑:白云;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前言

 附录:学术出版基本术语*

 索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中国学术出版正步入大繁荣、大发展的美好时代

    (一)中国学术出版面临多重利好机遇期

    (二)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学术出版生态正发生改变

   二 问题的提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困境

   三 课题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4年5~12月,文献梳理

    2.第二阶段:2015年1~6月,概念辨析与界定

    3.第三阶段:2015年7~12月,实证研究数据采集

    4.第四阶段:2016年1~6月,专家访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第五阶段:2016年7~12月,中国学术出版能力的实证评价及案例分析

    6.第六阶段:2017年1~12月,专家咨询、课题成果梳理

   四 研究发现:贡献与不足

    (一)理论意义:厘清学术出版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二)实践意义:有效提升学术图书质量及学术出版机构能力的探索

    (三)数据贡献:梳理学术出版基础性行业数据

    (四)行业贡献:构建学术图书及学术出版机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五)本研究不足之处

     1.关于数据

     2.关于行业影响力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 学术图书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术图书

    (二)学术成果

    (三)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

   二 学术图书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术评价

    (二)同行评议

    (三)文献计量

    (四)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质量评价

   三 学术出版相关概念界定

    (一)出版

    (二)学术出版

    (三)学术出版能力

  第三节 研究体系与分析技术

   一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文献研究

    (二)质性研究

     1.进行预访谈

     2.正式访谈

     3.资料分析

     4.对资料进行编码

     5.确定指标体系

    (三)实证分析

   二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节 学术图书质量研究

   一 学术图书质量失范因素研究

    (一)学术失范影响学术图书质量

    (二)原创性不足影响学术图书质量

   二 学术图书质量规范性研究

    (一)相关学术规范标准的制定

    (二)政府相关规定的出台以及界内共识

   三 学术图书质量管理研究

   四 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一)国外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方法述评

     1.同行评议作为最早的评价方式被出版社广泛采用

     2.随着出版物数量的剧增,引文评价图书逐步被认可和采用

     3.同行评议与引文评价的结合成为国外目前最被认可的评价方式

    (二)国内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方法述评

     1.同行评议处于主体地位但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2.引文评价期刊的方式引入对学术图书的评价,但统计标准紊乱

     3.同行评议与引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样被国内认可

   五 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一)出版行业实践者的评价视角

    (二)学术界的评价视角

    (三)其他指标作为补充指标的视角

  第二节 学术出版机构能力评价述评

   一 国内学术出版机构能力评价的过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

    (二)改革开放至今

     1.评级式评价

     2.评奖式评价

     3.经济指标评价

     4.评价历程述评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1.基于主观数据的评价

     2.基于客观数据的评价

     3.文献述评

 第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出版现状调查

  第一节 学术图书的认定

   一 认定标准

   二 信息抓取要素

   三 信息抓取方式及信息来源

  第二节 数据来源

   一 基础数据来源

   二 学术图书全样本数据的整理与确定

    (一)整体数据对比

    (二)数据补充

     1.按出版社汇总

     2.出版社图书数量对比

     3.与基准数据对比

     4.学术图书筛选后,进行第二轮补充

     5.学术图书全样本数据的确定

  第三节 学术图书的筛选与统计分析

   一 学术图书认定流程

   二 学术图书筛选步骤

    (一)预筛选测试

    (二)正式筛选

     1.第一轮筛选

     2.第二轮筛选

     3.第三轮论证与核查

   三 2014年初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筛选

  第四节 学术图书数据结构化分析

   一 我国历年图书出版现状数据分析

    (一)出版社总量分析

    (二)出版图书总量分析

    (三)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总量统计分析

   二 按学科分类统计分析(2014年数据)

   三 按出版社统计分析(2014年数据)

    1.2014年初版学术图书整体情况统计分析

    2.2014年初版学术图书排名前100位出版社的性质分析

    3.2014年初版学术图书排名前100位出版社的地域分析

    4.2014年学术图书初版集中度分析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评价指标构建质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概述

    (二)选择质性研究的原因

  第二节 研究步骤与流程

   一 研究工具

   二 研究步骤

    (一)设计访谈提纲

    (二)进行访谈

    (三)对资料进行编码

     1.转录

     2.资料导入

     3.编码

   三 研究流程

  第三节 访谈提纲设计、访谈对象选择

   一 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第四节 资料分析

   一 抽取意义单元形成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构型

   二 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关键概念词

   三 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核心类别

   四 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质性分析

    (一)核心性指标

    (二)基础性指标

    (三)技术性指标

    (四)结果性指标

  第五节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的差异化构建

   一 基于质性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 依据功能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质量的评价指标

    (一)基础性研究类学术图书评价指标设计

    (二)应用性研究类学术图书评价指标设计

 第五章 学术图书及学术出版案例评价

  第一节 应用性研究成果质量评价*

   一 应用性研究成果评价的典型案例——皮书

    (一)皮书的成果特性

    (二)皮书的起源、出版现状与发展阶段

     1.皮书的起源

     2.皮书的出版现状

     3.皮书的发展阶段

     4.皮书评价对皮书系列出版物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二 皮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应用性研究成果的特征

    1.原创性

    2.实证性

    3.专业性

    4.连续性

    5.前沿性

    6.时效性

   三 皮书的评价特点及评价指标构成

    (一)皮书评价实践中的特点

     1.依据皮书特点分类设置皮书的评价指标

     2.依据皮书的特色更加注重评价流程中的细节设计

     3.评价主体的选择

    (二)皮书评价指标的设计及演变发展

     1.皮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发展

     2.皮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四 皮书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规范性质量评价*

   一 学术图书规范

   二 规范中的参考文献和索引

   三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规范性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抓取及信息来源

     1.2014年初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规范性数据抓取

     2.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学术著作规范性数据抓取

    (三)统计2014年初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参考文献和索引完备率

     1.2014年初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参考文献完备率统计

     2.2014年初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索引完备率统计

    (四)荣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学术著作参考文献和索引完备率统计

     1.基本情况统计

     2.按出版社数量统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学术著作

     3.统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学术著作的参考文献完备率和索引完备率

  第三节 学术出版机构提升年度性智库报告出版能力的探索

   一 年度性智库报告的概念

   二 年度性智库报告的价值及出版现状

    (一)年度性智库报告的价值

    (二)年度性智库报告的出版现状(以2014年初版图书为例)

   三 年度性智库报告出版的能力探索: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

    (一)选题策划力

    (二)内容控制力

    (三)营销传播力

     1.精心设置议题,关心社会问题

     2.引导社会舆论,搭建媒体平台

     3.严控时间节点,把握发布时机

     4.鼓励原创首发,引领行业前瞻

 第六章 学术出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一节 学术出版能力概念模型

   一 出版的构成要素

   二 学术出版的构成要素

   三 学术出版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学术出版的能力

    (二)学术出版的基础能力

     1.学术出版资源整合能力

     2.学术产品加工能力

     3.学术产品营销传播能力

    (三)学术出版的引领性能力

     1.数字出版能力

     2.国际出版能力

   四 学术出版能力概念及评价指标模型

  第二节 学术出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质性研究

   一 学术出版能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典型性原则

    (三)引领性与可比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 学术出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成因性指标研究流程

     1.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正式访谈

     3.资料分析

     4.文献资料分析

    (三)信息采集方法

     1.访谈对象

     2.访谈提纲

     3.访谈结果

     4.分析步骤

    (四)成因性指标体系研究

     1.学术出版资源整合能力成因性指标研究

     2.学术产品加工能力成因性指标研究

     3.学术产品营销传播能力成因性指标研究

     4.数字出版能力成因性指标研究

     5.国际出版能力成因性指标研究

    (五)结果性指标体系研究

     1.学术出版资源整合能力结果性指标研究

     2.学术产品加工能力结果性指标研究

     3.学术产品营销传播能力结果性指标研究

     4.数字出版能力结果性指标研究

     5.国际出版能力结果性指标研究

 第七章 中国学术出版能力实证评价

  第一节 评价对象

  第二节 学术出版五大能力指标数据获取

   一 数据获取原则

    (一)数据可得性和权威性兼顾的原则

    (二)学科特性与出版行业共性兼顾的原则

    (三)数据效用的累积性与现实性兼顾的原则

     1.成因性指标在数据选取上主要着眼于累积性特征

     2.结果性指标在数据选取上主要着眼于当前性特征

   二 数据获取

    (一)学术出版资源整合能力指标数据获取

     1.成因性指标

     2.结果性指标

    (二)学术产品加工能力指标数据获取

     1.成因性指标

     2.结果性指标

    (三)学术产品营销传播能力指标数据获取

     1.成因性指标

     2.结果性指标

    (四)数字出版能力指标数据获取

     1.成因性指标

     2.结果性指标

    (五)国际出版能力指标数据获取

     1.成因性指标

     2.结果性指标

  第三节 评价方法

   一 突变理论

   二 突变级数法计算步骤

    1.建立逐层结构模型

    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3.归一化公式推导突变系统的势函数为f(x)

    4.突变级数的计算

   三 学术出版能力评价模型

  第四节 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一 总体结果与结果分析

    (一)总体结果

    (二)总体结果分析

    (三)基础能力和引领性能力分析

   二 学术出版五大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学术出版资源整合能力

     1.品牌影响力

     2.学术出版规模与品牌图书打造

     3.成因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综合分析

    (二)学术产品加工能力

     1.编辑资源

     2.学术出版规范性

     3.成因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综合分析

    (三)学术产品营销传播能力

     1.自媒体运作能力

     2.传统媒体运作能力

     3.馆配市场占有率

     4.成因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综合分析

    (四)数字出版能力

     1.数字化出版战略

     2.数字化建设水平

     3.成因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综合分析

    (五)国际出版能力

     1.国际出版战略

     2.国际出版产出能力

     3.国际传播能力

     4.成因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综合分析

 第八章 国外学术出版能力分析与中国借鉴*

  第一节 国外学术出版的宏观环境

   一 政策环境

   二 版权管理

   三 行业协作

  第二节 国外学术出版概况及特点

   一 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二 同时出版图书与期刊(兼顾图书出版与期刊出版)

   三 注重学术规范文本的制定与使用

   四 执行严格的出版评审制度

   五 依赖相关群体协作

   六 编辑专业化分工明确

   七 学术出版机构一般为非营利组织

   八 出版机构致力于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

  第三节 国外学术出版能力分析

   一 拥有国际化的作者队伍和内容资源

   二 拥有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编辑

   三 学术图书与学术期刊互助发展

   四 注重产业转型发展

   五 综合发力数字出版

   六 积极创新出版业务模式

    (一)开放获取图书出版

    (二)知识服务

    (三)预出版

    (四)自助出版

 第九章 研究建议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探讨

  第一节 繁荣发展中国学术出版的建议

   一 国家层面: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提升中国学术出版能力

    1.对机构进行资助和税收减免

    2.帮助学术出版社获得信贷支持

    3.优化学术出版基金模式

    4.探索学术出版的PPP模式

   二 社会科学界、研究机构:构建科学的学术成果、学术出版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三 学术出版行业部门:加强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

   四 学术出版机构:提升研究水平,打造行业智库

  第二节 提升学术图书质量的建议

   一 加强学术图书出版技术规范与内容规范

    (一)加强学术图书出版的技术规范性

     1.参考文献方面

     2.索引方面

    (二)加强学术图书出版的内容规范性

   二 学科界定、学术图书界定明晰化

   三 同行评议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四 学术共同体的结果评价与出版社的过程评价的相互作用

   五 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兼顾成果形式与功能的划分

   六 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评价指标权重的差异化

   七 同行评议专家的“同行”性与信度

  第三节 提高学术出版五大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二 加强自律、严格执行学术出版制度规范

   三 与时俱进、打造全新的营销模式

   四 紧随行业发展潮流,加强数字出版能力建设

   五 实施国际出版战略、增强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能力

 课题组名单

学术出版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是人类出版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术市场的主体之一。它承担了为学术成果研究提供知识服务和学术成果交易、传播的功能,是学术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环节。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重新定义学术出版,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檻,打造新的学术出版生产链条;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建立学术“旋转门”机制,培养专业的学者型、复合型编辑人才,真正发挥学术编辑内容价值发现者的功能。

[1]Albert P.C.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PPPs i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s:Chines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5):484-494.

[2]Alesia Zuccaia et al. Can We Rank Scholarly Book Publishiers?A Bibliometric Experiment With the Field of History[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40(4):1083-1096.

[3]David C.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14.

[4]Development in OA Monograph Publishing[EB/OL].[2016-01-12]. http://aoasg.org.au/au-monograph-developments/.

[5]Edward A.Goedeken. An Index of Publisher An Index to Publisher Quality Revisited:A Partial Replication[J]. Library Acquisitions:Practice & Theory,1993,17(1):263-268.

[6]Elea Gime’nez-Toledo,Carlos Tejada-Artigas,Jorge Manana-Rodrguez.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Books’ Publishers i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Results of A Survey[J]. Research Evaluation,2013(22):64-77.

[7]Elizabeth A.Geiser.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Book Publisher Quality[J]. Journal of Criminal,2010,21(3):229-244.

[8]Garand,J.C.,Giles,M.W. Ranking Scholarly Publishers in Political Science:An Alternative Approach[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1,44(4):375-383.

[9]Garfield E. Journal Citetion Studies:Surgery Journals Spnother Operstion in Citetion Anslysis[J]. Current Conteins/Life Science,1985,28(21):3-18.

[10]John Calhoun and James K.Bracken. An Index of Publisher Quality for the Academic Library[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83,44(1):257-259.

[11]Kayvan K.,Mike T.,Somayeh R. Assessing the Citation Impact of Books:The Role of Google Books,Google Scholar,and Scopu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2(11):2147-2164.

[12]Kleijnen,J.P.C.,Van Groenendaal,W.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s:New 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y[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0,36(4):551-570.

[13]Kousha K.,Thelwall M. The Web Impact of Open-Accesssocial Science Research[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7,29(4):495-507.

[14]Kuusisto J.,Viljamaa A.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Co-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Role of Public Sector?”[C]. Frontiers of E-Business Research,2004:282-298.

[15]Laband,D.N. Measuring the Relative Impact of Economics Book Publishers and Economics Journal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2):655-660.

[16]Larry P.Goodson et al. Ranking the Presses:Political Scieentist’s Evaluation of Publisher Quality[J].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1999,32(2):257-262.

[17]Lewis,J.S. An Assessment of Publisher Quality by Political Science Librarian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0,61(4),313-323.

[18]Liebowitz,S.J.,Palmer,J.P. Assessing the Relative Impacts of Economic Journal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4,22(1):77-88.

[19]Mark E.Funk. Open Access-Dreams and Realities[EB/OL].[2009-07-02]. http://www.ifla.org/IV/ifla73/papers/098-Funk-en.pdf.

[20]Max H.Boisot,Knowledge Assets Sec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August 1999.

[21]Moed H.,Luwel M. Towards Research Performancein the Humanities[J]. Library Trends,2001,50(3):498-520.

[22]Mohammadi E.,Thelwall M. Mendeley Readership Altmetr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Research Evaluation and Knowledge Flow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65(8):1627-1638.

[23]Neville T.M.,Deborah B.H. Evaluating Scholarly Book Publishers—A Case Study in the Field of Journalism[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40(3-4):379-387.

[24]Open Edition Freemium for Books[EB/OL].[2016-01-13]. http://www.openedition.org/13052?lang=en.

[25]Paul Metz,John Stemmer. A Reputational Study of Academic Publisher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96,57:234-247.

[26]Peter W.,Leon U. A Bibliometric Study of Referenceliterature in the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J].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0,35(1):31-44.

[27]Preskill,H.,Torres,R.T. Evaluation Inquiry for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 ed. Thousand Oaks[M]. Calif:Sage,1999.

[28]Prospectus for and Institutionally Funded First-book Subvention[EB/OL].[2016-03-04]. http://www.arl.org/storage/document/publications/aau-arl-prospectus-for-institutionally-funded-first-book-subve-ntion-june2014.pdf.

[29]Savas,E.S.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J]. Chatham House,2nd edition,July 26,1999.

[30]Schloegl C.,Gorraiz J. Global Usage Versus Global Citationmetrics:The Case of Pharmacology Journal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2(1):161-170.

[31]SchultheissO.C.,BrunsteinJ.C. Assessment of Implicit Motives with A Research Version of the TAT:Picture Profiles,Gender Diffences,and Relations to other Personality Measur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01,77(1):71-86.

[32]Scriven,M. Evaluation Thesaurus,4th ed. Thousand Oaks[M]. Calif:Sage,1991.

[33]Small H.G.,Crane D. Specialties and Disciplines in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An Examination of their Structure Using Citation Indexes[J]. Scientometrics,1979,1(5):445-461.

[34]Stufflebeam,D.L.,Shinkfield,A.J. Systematic Evaluation: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J]. Boston:Kluwer-Nijhoff Publishing,1985.

[35]Thompson,John,B. Books in the Digital Age: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and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M]. Polity,Mar,2005.

[36]Tina M.Nveille,Deborah B.Henry. Evaluating Scholarly Book Publishers—A Case Study in the Field of Journalism[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40:379-387.

[37]Torre S.D.,Moed H.F. Library Catalog Analysis as A Tool in Studies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ublished Book Titles in Economics[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09,3(1):9-26.

[38]Torres-Salinas D.,Robinson-García N.,López-Cózar E.D. Towards a “Book Publishers Citation Reports” First Approach Using the “Book Citation Index”[J]. Revista Espanola De Documentacion Ciention,2012,35(4):615-620.

[39]Tsagari D.,Sifakis N.C. Course Book Evaluation in Greek Primary Schools:Views from Teachers and Authors[J]. System,2014,45(1):211-226.

[40]White et al. Libcitations:A Measure for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Book Publication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40:1083-1096.

[41]White H.D.,Boell S.K.,Yu H.,Davis M.,Wilson C.S.,Cole F.T.H. Libcitations:A Measure for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Book Publication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0(6):1083-1096.

[42]Wiberley,S.E. The Humanities:Who Won the ’90s in Scholarly Book Publishing. Portal[J].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02,2(3):357-374.

[43]Wiberley,S.E. The Social Sciences:Who Won the ’90s in Scholarly Book[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4,65(6):505-523.

[1]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新闻出版总署财务司联合课题组,艾立民,刘尚希,王泉,傅志华.国外新闻出版业发展模式及其财税政策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3(26).

[3]蔡继辉,张静鸥.皮书2012:价值与评价[J].中国图书评论,2013(2):56~60.

[4]蔡迎春.基于“类目细分”的核心出版机构h 指数雷达图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70-75.

[5]曹丽华.学术规范与责任编辑的责任[J].中国出版,2010(3):33-34.

[6]陈广仁.浅论网络学术出版范式[J].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3):14.

[7]陈沪铭.学术出版与学术出版编辑价值体现[J].出版与印刷,2013(1):19-20.

[8]陈丽霞.学术出版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出版,2012(5):44-46.

[9]陈培根.传播媒体学概念(下)[M].首尔:世英社,1993:222.

[10]陈小文.学术著作编辑出版基本规范刍议——以中西文图书比较为视角[J].中国编辑,2012(5):15-20.

[11]陈晓明.浅谈出版部门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304.

[12]陈之曦,陈通明.刍议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1):54-59.

[13]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方梅,路文如.国外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基于对国际性出版商和知名科技社团网络平台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06).

[14]《出版事典》编辑委员会.简明出版百科词典[M].申非等,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

[15]初景利,李麟.国内外开放获取的新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9,29(6):83-88.

[16]褚超孚,陈劲,王绳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及模型[J].科研管理,1998,19(3):25-30.

[17]崔青峰.加强和完善出版社图书质量检查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4(7):58-60.

[18]代根兴,周晓燕.出版社与图书馆图书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文献资源建设,2013(5):36-40.

[19]代幸梅.自助出版:传统出版的幸与不幸?[J].中国报业,2013(10):131-132.

[20]邓曼.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框架[J].企业家天地,2007(10):165-167.

[21]邓元宏.中外出版集团规模比较分析[J].编辑之友,2001(6):6-11.

[22]丁军强,吴桂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管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4):113-115.

[23]丁如筠,等.出版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4]丁玉玲,夏侯炳.1979~2008年我国图书内容索引的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80-85.

[25]都兴富.突变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6]段乐川,王振铎.试论我国学术论著出版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J].中国出版,2013(2):7-11.

[27]范超英,田丽娜.馆藏图书核心出版社测定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58-60.

[28]方正智慧出版.国外特色数据库探幽(2)[EB/OL].(2016-05-15).http://www.wtoutiao.com/p/17bQ6xn.html.

[29]方正智慧出版.国外特色数据库探幽[EB/OL].(2016-09-03).http://www.wtoutiao.com/p/3295Ixy.html.

[30]方正智慧出版.看看国外的自助出版是怎么玩儿的[EB/OL].(2016-09-03).http://www.wtoutiao.com/p/3375IxD.html.

[31]冯国祥.图书质量观初探[J].编辑学刊,1993(2):16-21.

[32]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30.

[33]冯智勇.学术图书出版基本概念研究综述[J].编辑之友,2011(10):26-28.

[34]高风华,叶继元,郑德俊.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的质量指数评价模型——以法学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4):152-156.

[35]高若海.学术规范与编辑责任[J].编辑学刊,2005(2):30-31.

[36]顾金亮.出版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7]郭进京,彭乃珠,张梦霞,等.2014年国际开放获取实践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5(9):119-126.

[38]郭玲,陈燕.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及其防范[J].编辑学报,2007(1):8-10.

[39]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申报2015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项目的通知.[EB/OL].(2015-01-12).http://www. gapp.gov.cn/news/1663/238707.shtml).

[40]韩建民.国家出版基金助推中国学术出版转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8-24.

[41]郝振省.学术出版规范与中国学术出版[J].出版参考,2013(2):8-10.

[42]郝振省.学术出版如何由“大”到“强”[N].光明日报,2013-01-29(13).

[43]何凤辉.大学出版社官方微博的品牌营销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5(3):124~125.

[44]何皓.论图书质量管理[J].图书情报知识,2003(4):93-94.

[45]何皓.图书质量:出版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范畴[J].出版科学,2010(1):31-36.

[46]何平,赵子都.突变理论及其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7]何涛.基于PPP模式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合理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8]贺威,刘伟楁.大数据时代的科研革新[J].未来与发展,2014(2).

[49]胡正荣.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0]胡志斌.学术出版规范立法化问题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69-72.

[51]黄慧.浅谈社会科学应用对策[J].青年与社会:上,2014(9):312.

[52]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1(20):4-9.

[53]姜春林,孙军卫,田文霞.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若干指标内涵及其关系[J].情报杂志,2013,32(11):43-50.

[54]姜庆乐.建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之关键点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6):76-78.

[55]焦贵萍.浅谈我国学术出版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编辑,2012(6):52-55.

[56]焦贵萍.浅谈我国学术出版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编辑,2012(6):54-57.

[57]柯真.经评选在1993、1994年度表现良好新闻出版署决定表彰商务等127家出版社[J].出版参考,1995,(22):3-4

[58]劳斗,戈平.第11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主要学术观点介绍[J].中国编辑研究,2005.

[59]雷勇,彭蝶飞,谭日辉.社会科学课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132~136.

[60]李冰祥.英国学术图书出版的特点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04(5):56-58.

[61]李昌佳.学术出版引入同行专家评审机制的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371~374.

[62]李长青.论规范学术出版的“三把抓”[J].出版参考,2012(33):8-9.

[63]李杭.RFM 模型在图书质量评价系统中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2):54~57.

[64]李瑞华.论学术出版的专业化机制[J].中国出版,2013(11):10-13.

[65]李霞,樊治平,冯博.知识服务的概念、特征与模式[J].情报科学,2007(10):1584-1587.

[66]李霞.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7]李祥洲.国外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探析[J].出版科学,2004(5):42-46.

[68]李苑青.浅析DMAIC模式在图书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83-85.

[69]梁永霞,刘则渊,杨中楷.引文分析学形成与发展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1-35.

[70]廖萍.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169-170.

[71]廖汝年.论图书质量的宏观与微观管理[J].出版发行研究,1997(3):21.

[72]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3]刘大椿.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评价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6-04-18.

[74]刘东信.英文参考文献审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例析[J].编辑学报,2011,23(4):316-317.

[75]刘建辉.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25-127.

[76]刘丽华,姚德海.出版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出版经济,2004(4):42-47.

[77]刘利,袁曦临.外文学术图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21)。

[78]刘利,袁曦临.外文学术图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1):93-97,102.

[79]刘利成.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

[80]刘蒙之.美国书评媒体的类型与定位[J].编辑之友,2012(10):125-128.

[81]刘仁.数字化时代国外版权立法盘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02-22.

[82]刘银娣,苏宏元.国内外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比较研究[J].中国出版,2015(19):63-66.

[83]刘影.学术图书是怎样陷入困境的?[J].编辑学刊,2007(2):41-43.

[84]刘拥军.出版社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5(10):9-18.

[85]刘宇泰,潘光友,刘克刚.应用性科研成果综合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101-106.

[86]刘志荣.图书质量与图书商品市场[J].出版发行研究,1994(2):9-11.

[87]陆怡洲.试析图书质量评价的客观要素——兼论构建图书采访技术体系[J].图书馆杂志,2012,31(6):33-36.

[88]马克斯·H.博伊索特.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优势[M].张群群,陈北,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89]孟祥斌.论出版社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J].传播与版权,2015(11):85-86.

[90]米戎.合理调配 普遍查看 详略得当——图书质量检查方法之我见[J].中国编辑,2007(3):26-28.

[91]穆卫国.哲学图书核心出版社的出版倾向研究——基于h指数和g指数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30(2):118-123.

[92]倪润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的困境与出路——当前研究状况的总结与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2):42-49.

[93]聂静.浅议大学出版社的微信营销[J].出版发行研究,2013(2):57-59.

[94]牛太臣,曾勉之.全面提高图书质量管理的尝试与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1993(1):37-40.

[95]“皮书规范”课题组.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7]钱玲飞,孙辉.对新闻传播学最有学术影响的百家出版社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J].出版科学,2010,18(1):66-68.

[98]乔丽新.探析出版社编辑工作的意义与价值[J].传播与版权,2015(11):57-58.

[99]邱均平,任全娥.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比较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7(3):58-66.

[100]邱均平,王菲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111-114.

[101]邱阳.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失范及防治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1):205-207.

[102]全国图书出版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全国出版社竞争力谁领风骚——区域出版业发展模块形成 资本和造货是影响核心竞争力关键[N].中国图书商报,2006-08-08(1).

[10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公告[EB/OL].(2016-02-23).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6/0223/c219469-28143314.html.

[104]饶邦华.强化过程质量控制 全面提高图书质量[J].中国出版,2008(6):73-74.

[105]任俊为.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1999(1):27-29.

[106]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7]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51-55.

[108]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价值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9]沙似鹏,郑礼,郭才伯,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1994(1):74-78.

[110]沈东山.论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J].出版科学,2016(1):17-21.

[111]师曾志.影响出版企业竞争力因素的综合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1(5):80-82.

[112]施东毅.PDCA循环在图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2):61-62.

[113]石菊君,等.经济类核心出版社的测定与图书馆采购策略[J].现代情报,2011,31(3):139-142.

[114]史海娜.国外出版产业价值链转型模式分析[J].编辑之友,2008(3):91-93.

[115]史志富,张安,刘海燕.基于突变理论与模糊集的复杂系统多准则决策[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28(7):1010-1013.

[116]苏世军.西方出版产业集团化与编辑分工细化——以拉加代尔集团为例[J].出版广角,2014(15):11-13.

[117]苏新宁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5.

[118]孙浩,王海鸥.论建立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2):142-147.

[119]孙树松,林人.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5.

[120]孙艳华.QC法在图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编辑之友,2010(1):66-69.

[121]孙勇中,袁曦临,钱鹏.外文核心学术图书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6):134-138.

[122]索柏民.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方式及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23]谭春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2):16-23.

[124]唐慧.从爱思唯尔被抵制看西方出版伦理[J].出版广角,2014(7).

[125]唐吉深.高校图书馆馆藏学科“核心出版社”评测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8-21.

[126]唐晓艳.我国人文社科类核心学术图书分析——基于 Google Scholar 的被引统计[J].图书馆,2014(2):60-62.

[127]田慎鹏,柳建尧.浅析学术出版平庸[J].中国编辑,2013(2):45-48.

[128]田媛.试论学术专著的出版和营销策略[J].编辑之友,2011(12):24-26.

[129]童根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台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认识、做法和体会[J].中国编辑,2013(1):34-39.

[130]涂桂林.出版社要开启知识服务模式.中国新闻出版网.[EB/OL].(2015-06-02).http://www.chinaxwcb.com/2015-06/02/content_318453.htm.

[131]涂华.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三大关键点[J].出版发行研究,2012(8):21-23.

[132]涂子沛.大数据[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

[133]涂子沛.大数据[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10.

[134]王昌度,程群,汤雪峰.维护学术规范是编辑的重要职责[J].科技与出版,2005(3):54-56.

[135]王大达.论图书质量的量化评估和调控[J].出版发行研究,1993(3):32-39.

[136]王笛.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J].开放时代,2001(12).

[137]王卉.自助出版:出版业的新生存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12(9):60-62.

[138]王兰敬,叶继元.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6):82-87.

[139]王立平.国外出版社编辑流程分析(一)——以布莱克威尔出版有限公司接受作者投稿的程序为例.中国编辑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2007.[EB/OL].http://www.docin.com/p-1618468929.html.

[140]王茜,谭宗颖,钱力.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价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4):143-148.

[141]王秋林.学术出版技术创新及能力培育探讨[J].编辑学刊,2011(3):12-15.

[142]王铁梅,吴志荣.学术图书核心出版社测定方法比较研究——以法律类图书出版社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6):30-35.

[143]王铁梅.类目细分下法律类图书“核心出版社”出版强项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3):45-48.

[144]王旭坤.关于学术出版的若干思考[J].中国出版,2008(7):31-33.

[145]王旭坤.关于学术出版的若干思考[J].中国出版,2012(4):15-17.

[146]王业康主编.简明编辑出版词典[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147]王瑛,曹玮,罗珍.考虑专家信度的科技成果立体式综合评价模型[J].软科学,2008,22(6):6-10.

[148]王迎春,郑建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体系的建构[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2-4,24.

[149]王瑜.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4):82-83.

[150]王育红,党大恩.国外出版管理概述[J].商洛学院学报,2000(3):67-69.

[151]王跃.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152]王智钧.论图书质量的全方位监控[J].出版发行研究,1993(4):18-20.

[153]未艾.加强学术图书出版规范体系建设 努力提升中华学术国际竞争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14(6).

[154]魏清荣.构建良性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编辑,2005(6):78.

[155]魏蕊,初景利.国外开放获取图书出版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12-18.

[156]魏晓虹.论编辑工作与学术规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08-110.

[157]邬书林.加强学术出版 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识根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8-16(1).

[158]邬书林.加强学术规范 攀登出版高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规范学术图书出版的思路与措施[N].中华读书报,2012-12-12(5).

[159]邬书林.遵循规律 扎实工作 精心抓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2(8):5-9.

[160]吴桂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6:41-49.

[161]吴巧生,赵来时.图书质量动静态因果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及应用[J].出版科学,1999(4):32-35.

[162]吴孝灵,周晶,彭以忱,段庆康.基于公私博弈的PPP项目政府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198-204.

[163]武宝瑞,钱蓉,李晓彤.评价机构发展与人文社科学术评价质量提升[J].甘肃社会科学,2016(2):25-27.

[164]谢琛香.图书质量的六大要素[J].编辑之友,2004(4):41-42.

[165]谢贵良.提高图书质量的层次分析[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1,21(3):113-116.

[166]谢念.新形势下学术出版编辑的责任担当和价值重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4(13):66-67.

[167]谢寿光.迈向2020:拥抱中国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J].出版发行研究,2016(8).

[168]谢寿光.谢寿光:中国学术出版的六大态势[EB/OZ].(2016-07-22).光明阅读:http://reader.gmw.cn/2016-07/22/contout21077381.htm.

[169]谢寿光.学术出版是有门槛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3-26(8).

[170]谢寿光.中国学术出版:现状、问题与机遇[J].出版发行研究,2013(5):9-10.

[171]谢寿光.中国学术出版:现状、问题与机遇[J].出版发行研究,2013(5):27-30.

[172]谢曙光.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173]谢曙光.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174]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5]辛阳.中美文化产业投融资比较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176]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2005(7):5-12.

[177]徐丽芳.中国学术出版基金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6(10):40-43.

[178]徐小傑.2003年以来国外图书出版产业研究述评[J]出版发行研究,2010(4):72-76.

[179]许海云,方曙.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质”与“量”相结合的评价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60-64.

[180]许力以.中国出版百科全书[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7:19.

[181]闫建华.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出版社竞争力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8(7):31-33.

[182]阎晓宏.谈谈出版社评估与评估指标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1996(1):21-22.

[183]杨贵山.美国大学出版社搏杀在学术与市场之间[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01-11-20(10).

[184]杨建林,朱惠,潘雪莲,等.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5):25-27.

[185]杨庆国.出版强国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方法[J].中国出版,2010(24):3-8.

[186]杨霞,熊世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3):51-54.

[187]杨向萍.聚集优秀出版资源,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J].科技与出版,2014(11):30-32.

[188]杨晓鸣,黄娟琴.学术出版规范的学理分析[J].中国出版,2014(1):16-18.

[189]叶继元,袁曦临.中国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1):65-78.

[190]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1):97-110.

[191]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21-29.

[192]叶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探求,2001(1):60-67.

[193]伊静波.专业出版社学术图书营销策略初探[J].出版广角,2011(8):55-57.

[194]尹建国.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机制及其对我国之启示[J].法商研究,2013(2).

[195]尹玉吉.西方学术出版机制、误区及其借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96]喻承久,张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5,19(3):73-75.

[197]袁亮.研究西方出版管理体制的几点看法(二)[J].中国出版,1995(11).

[198]源子.学术图书出版 直面三大困扰[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05-08-19(9).

[199]约瑟夫·吉鲍尔迪(Joseph Gibaldi).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第二版)[M].沈弘,何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0]岳凤翔.图书质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参评图书质量分析[J].大学出版,2006(4):1-2.

[201]曾红岩,罗明英,坤燕昌.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52-55.

[202]张冰,曲政阳.关于新闻出版业税收政策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5(12).

[203]张国春.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界定和分类[J].云梦学刊,2006,27(6):5-9.

[204]张宏.学术出版:如何从乱象回归本真——当下我国学术出版的发展路径考察[J].出版广角,2013(8):20-23.

[205]张积玉.注释、参考文献著录中若干规范问题再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6):140-147.

[206]张黎明.大学资源已成学术出版制高点[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07-09-04(4).

[207]张立.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J].中国出版,2006(12):14-15.

[208]张琪玉.《图书内容索引编制法》前言与目录[J].中国索引,2006(4):13-15.

[209]张维.数字出版环境下国内外医学期刊增值服务对比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5.

[210]张武.社会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1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212]张雨竹.科技图书质量的目标决策与评价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8(2):106-112.

[213]张志强.现代出版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14]张忠杰.试论学术专著的出版和营销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3):171.

[215]赵大良.谈学术期刊的优先出版[EB/OL].(2011-09-07).http://www.editorhome.cn/reading/document.aspx?documentid=11898&Nid=3AEE98A8-5BDD-477D-AFC3-7DF74E6C3E56.

[216]赵继准.关于全面提高图书质量的探索[J].图书情报知识,1993(2):63-66.

[217]赵荔红.争夺信息化世纪的最后一块金矿——透视国外出版集团[J].国际展望,2003(14).

[218]赵婷.国外出版行业协会运作模式[J].编辑之友,2008(4).

[219]郑雯译,侯壮.国外人文社科学术图书开放出版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1).

[220]郑兆昭,黎秋萍.成书检查——图书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J]. 出版发行研究,1993(3):38-42.

[221]“中国图书出版资源基础数据库”课题组.2001年度全国大学出版社竞争力比较[J].出版与科技,2002(5):17-20.

[222]“中国图书出版资源基础数据库”课题组.“九五”期间全国出版社竞争力评估报告(上)[J].出版广角,2001(10):6-12.

[223]“中国图书出版资源基础数据库”课题组.“九五”期间全国出版社竞争力评估报告(下)[J].出版广角,2001(11):6-9.

[224]中国产业信息网.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票房人次统计[EB/OI].(2016-03-16).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3/395715.html.

[225]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调查报告(2015版)[EB/OL].(2015.8.27).http://book.sohu.com/20150827/n419915148.shtml.

[226]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编辑实用百科全书[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227]中国知网.“百佳”图书出版单位闪亮出炉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全记录[J].中国审计,2010(21):2-3.

[2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5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29]周蕾.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1):21-23。

[230]周奇.编辑主体在审读加工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J].出版科学,2003(2):21-26.

[231]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关于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J].史学月刊,2003(10).

[232]朱杰人.学术出版的策略选择[J].现代出版,2007(4):10-13.

[233]朱杰人.学术出版的春天还有多远[J].出版参考,2007(27):1-1.

简 介:皮书是智库报告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同一主题或同一机构(团队)智库报告的聚合。通过对皮书本身的分析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深入了解皮书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智库成果的撰写、评价、宣传等提供借鉴。《中国皮书发展报告(2019)》全面分析了皮书发展的历程、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以专题形式对皮书的数字化、国际化和未来传播方式...

作者: 谢曙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