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7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关系图书

Ethnic Relation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SSAPID:101-7750-5319-65
ISBN:978-7-5097-8959-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世界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也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的族群关系问题。本文集收录了近年来作者陆续完成的相关论文、谈话录和短评,当中的各篇文章都与“社会转型中的族群关系”这一主题密切关联,希望书中提出的观点能够引发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在集思广益中逐步增进共识。

相关信息

丛书名: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作 者: 马戎
编 辑:孙瑜;刘德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序言

 旗帜不变,稳住阵脚,调整思路,务实改革*

  一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社会与思想背景

  二 旗帜不变,稳住阵脚

  三 调整思路,务实改革

   1.强调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

   2.明确我国民族工作的目标

   3.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明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5.关于干部问题

   6.加强依法治国,把我国民族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7.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

   8.高度关注跨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问题

   9.在青少年中加强“四个认同”的思想教育

   10.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11.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12.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结束语

 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权建设与民族关系*

  一 贯穿中华民国38年历史的三条主线

   1.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2.中华各族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内分裂势力进行斗争

  二 帝国主义别有用心地向中国各族群输入“民族”意识

   1.帝国主义列强分化瓦解中国的步骤

   2.晚清政府的应对

  三 民国政府如何应对民族分裂势力

   1.放弃“十八行省建中华”,主张“五族共和”

   2.“九一八事件”后,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民国政府调整“民族”话语

   3.统一全国行政体制,培养和吸收少数族群精英进入国家政权

  四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1.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国体设计

   2.1929年的“保卫苏联”

   3.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少数族群政权方面的实践

   4.1935~1945年期间,逐步从主张联邦制改为主张民族区域自治

   5.日本投降后,如何应对内蒙古的“独立自治”运动

  五 研究中华民国史必须关注边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

 1940年的盛世才与他治理下的新疆*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 盛世才对新疆形势的分析和自我表白

   1.该案发生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

   2.涉案苏联人员的“社会主义”是托洛茨基派的“社会主义”

   3.为什么新疆不能马上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盛世才对斯大林的效忠表态

  三 盛世才对“国际阴谋暴动案”案情的具体陈述

   1.反驳苏联内务部来新疆参加审讯官员对盛世才亲信提出的指控

   2.对人犯审讯中提出的对自己不利的供词予以反驳

   3.强调新疆与中亚的特殊关联和相互影响

   4.给该案主要嫌犯戴上“日本间谍”的帽子

   5.在阴谋策动者的名单上除日本外,再加上英国

  四 盛世才在新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实践

  结束语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演变*

  一 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和发展态势

  二 我国人口的跨地域流动及族际交流

   1.来到西部地区的汉族流动人口

   2.西部城市中来自本地农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三 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1.藏族人口的跨地域流动

   2.维吾尔族人口的跨地域流动

   3.蒙古族人口变迁与跨地域流动

  四 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跨地域人口流动和族际交流

   1.各族劳动者在全国各地逐步均布和经济结构中相互“嵌入”

   2.逐步建立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五 在城镇化进程中开展城市民族工作

   1.对进入城镇就业的少数民族劳动者采取扶助措施

   2.政府应在东部城市加强民族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

   3.努力在各地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4.在东部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清真饮食业

   5.来到东部城市的少数民族儿童教育问题

   6.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度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结束语

 族群分层、文化区隔与语言应用模式

  1.社会学关于“族群分层与流动”的研究

  2.中国的“族群分层与流动”需借鉴西方学术成果,但应避免“路径依赖”

  3.美国“族群分层与流动”研究的特点

  4.中国几个主要少数族群与美国族群问题的不同之处

  5.中国西部地区的“族群文化区隔”

  6.中国少数族群聚居区的语言使用格局

  7.绘制全国及各省区的“语区分布图”与“理想型”语言使用模式

  8.语言工具性比较中的效用权重

  9.学习与就业语区

  10.公立学校中的语言教学模式

  结束语

 我国藏区青年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研究报告*

  一 调查问卷的结构设计和问卷要求回答的主要问题

  二 被调查师生的结构性特征

   (一)总样本的结构性特征

    1.总样本的师生结构

    2.总样本的性别结构

   (二)被调查学生的结构性特征

    1.被调查学生的年龄与性别结构

    2.被调查学生的学历结构

    3.被调查学生的院系专业分布

    4.被调查学生的政治面貌

    5.被调查学生的家乡分布

   (三)被调查教师的结构性特征

    1.教师的年龄结构

    2.教师的职称结构

    3.教师的政治面貌

  三 被调查学生对于所在学校学习环境的评价

   1.学生们对学校学习环境的评价

   2.被调查学生对所在学校硬件条件的评价

   3.被调查学生对所在学校软件条件的评价

   4.被调查学生对所在学校人际关系的评价

   5.被调查学生对在学校的个人发展机会的评价

   6.被调查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

   7.被调查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本方面的看法

   8.被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多样性的看法

  四 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1.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整体评价

   2.学生对家乡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评价

   3.学生对家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

   4.学生对家乡社会公平情况的评价

   5.学生对家乡就业情况的评价

   6.学生对家乡人口素质情况的评价

   7.学生对家乡“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

   8.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资源条件”情况的评价

   9.学生对家乡实施的“国家政策”的评价

   10.学生对家乡“社会风尚”的评价

   11.学生对家乡“政府机构工作”的评价

   12.学生对家乡“政治氛围”的评价

   13.学生对家乡“少数民族发展空间”的评价

   14.学生对家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情况的评价

   15.学生对家乡“地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情况的评价

  五 藏族学生的语言学习

   1.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时间和掌握汉语文能力

   2.藏族学生学习藏语文的时间和掌握藏语文的能力

   3.如何看待现在藏区中小学校推行的“双语教育”

   4.中学阶段是否在“内地西藏班”学习上

  六 藏族学生的经历和个人交往情况

   1.藏族学生离开家乡的外出经历

   2.藏族学生与汉族的交往情况

   3.藏族学生对配偶和亲密异性朋友的族别选择

   4.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5.学生平时喜欢看的影视节目

  六 藏族学生对周围群体的印象和未来工作地点的考虑

   1.被调查学生对所在学校教师的印象

   2.被调查学生对身边汉族市民的印象

   3.被调查学生对家乡政府干部的印象

   4.藏族学生对未来工作和生活地点的考虑

   5.藏族学生对国家民族政策的建议

  结束语

  附件1 藏族学生和年轻教师职工调查问卷

  附件2 问卷开放题变量提炼及编码设置

   一、学习环境的评价

   二、家乡发展评价理由

   三、内地班评价理由

   四、交往理由

   五、工作地点选择原因

   六、政策建议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一 近期爆发的群众抗议事件是不是黑人反对白人的运动?

  二 美国种族关系演变历史

   1.奴隶制

   2.种族隔离制度

  三 20世纪中叶的民权运动和“民权法案”

   1.对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种族隔离制度的抗议

   2.对学校种族隔离制度的抗议

   3.黑人争取平等政治权利的抗争和《民权法案》

   4.黑人运动中的两个倾向

   5.“民权运动”的推动力量

  四 美国新一代黑人精英阶层的出现

   1.“民权运动”后涌现的新一代黑人精英的特点

   2.新一代白人精英人士如何看待美国种族关系

  五 美国“族群分层”的整体发展态势

   1.白人群体和黑人群体在受教育水平上的差距

   2.白人群体与黑人群体之间的失业率差距

   3.白人群体与黑人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4.黑人群体与白人群体的犯罪率差距

   5.黑人与白人在婚姻与家庭模式上的差异

  六 社会底层黑人的“文化模式”

   1.黑人贫困社区的学校与日常生活图景

   2.美国的福利制度和部分黑人对社会福利的依赖

   3.黑人社区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4.黑人与警察之间的互动

   5.底层黑人社区的现状与部分黑人精英的腐败相关

  七 美国黑人群体内部的阶层性断裂与空间、心理区隔

  结束语

 民族平等与群体优惠政策*

  1.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演化出三大种族和各类群体

  2.平等竞争的公平性取决于竞争双方能力是否具有相似水准

  3.两类族群政策:所有各族成员一视同仁 vs.不同群体差别对待

  4.在思考族群平等时使用的比较单元

  5.法律上的平等与“事实上的平等”之间的性质差异

  6.列宁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7.必须从消除“族群分层”中结构差异的角度来理解族群间的“事实上的平等”

  8.区别开族群整体性结构差异和个人因素引起的个体差异

  9.群体权利与个体权利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吗?

  10.作为群体权利之一的文化权利

  11.“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和“团体的多元主义”

  12.群体优惠政策将导致“被歧视群体”反弹:人口代际更替将扭转对优惠政策的民众支持

  1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群体差异政策不以个体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14.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优惠政策的“公平性”开始被社会公众所质疑

  15.西方学者对一些国家实行族群优惠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16.对于优惠政策社会效果的总体分析

  17.关于我国少数族群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总结

  18.今后我国如何帮助弱势族群尽快发展并实现共同繁荣

   (1)谁是真正最需要帮助的人?

   (2)如何帮助这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3)逐步从族群优惠过渡到区域扶助

   (4)最需要帮助的领域是什么?

   (5)少数族群学生高考加分的问题

   (6)少数族群干部问题

   (7)计划生育政策问题

  结束语

 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译后记

 国家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问题*

 附录 中国的“族群分层与流动”研究亟待加强

 附录 建议改称“汉语”为“国语”*

 附录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

  一 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四方面难题

  二 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是我们剖析中国民族问题的切入点

  三 “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研究

 附录 不必将民族主义贴上负面标签

 附录 “一带一路”各国的跨文化交流应从我国西部边疆做起*

 附录 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人才工程建设*

都永浩,2010,《华夏-汉族、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族工作研究》2010年第4期,第11~21页。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9页。

郝时远等,2013,《构建新型民族关系》,《领导者》2013年8月总第53期,第79~100页。

胡鞍钢、胡联合,2011,《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2页。

列宁,1914,《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5页。

列宁,1916,《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7~150页。

马戎,1996,《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

马戎,2000,《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32~143页。

马戎,2004,《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2~133页。

马戎,2010,《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93~103页。

马戎,2011,《21世纪的中国是否面临国家分裂的风险》(下),《领导者》2011年4月(总第39期),第72~85页。

马戎,2013,《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15页。

朱维群,2012,《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 2012年2月13日。

安德鲁·内森,1983,《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载费正清主编,1983,《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8~315页。

蔡东藩、许廑父,1973,《民国通俗演义》,北京:中华书局。

常安,2010,《从王朝到民族—国家:清末立宪再审视》,《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72期。

陈慧生、陈超,2007,《民国新疆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陈天华,1903,《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陈锡祺编,1991,《孙中山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

费正清主编,1978,《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费正清主编,1983,《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1979,《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1939a,《“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益世报》1939年1月1日《星期评论》。

顾颉刚,1939b,《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1939年2月13日《边疆周刊》第9期。

顾颉刚,1939c,《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益世报》1939年5月8日《边疆周刊》第20期。

郝维民主编,1997,《内蒙古革命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黄建华,2003,《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黄兴涛,2002,《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年2月创刊号。

黄兴涛,2011,《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蒋介石,1943,《中国之命运》,重庆:正中书局。

解学诗,2008,《日本对战时中国的认识——满铁的若干对华调查及其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00~721页。

金炳镐、王铁志主编,2002,《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李国栋,2009,《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晓霞,2009,《新疆民族知识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

李云峰,1986,《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实施及其特点》,《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梁启超,1902a,《论民族竞争之大势》,《饮冰室合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文集之十第10~35页。

梁启超,1902b,《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文集之七第1~114页。

梁启超,1903,《政治学大家伯伦之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文集之十三第67~89页。

娄贵品,2014,《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国族”观的批判及其影响》,《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64期。

马克思,1871,《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1~389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7,《论波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9~41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1~504页。

马戎,2012,《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1~12页。

马勇,2008。《章太炎筹边考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61~1588页。

毛泽东,1940,《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39~747页。

秦亮,2009,《以不同方式唤醒民众的国家意识——追记安健和他的〈劝滇蜀桂黔土司文〉》,《中国民族报》2009年11月27日第7版。

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2007,《民国内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沈松侨,1997,《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第1~77页。

沈松侨,1999,《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65期,第37~72页。

沈松侨,2002,《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兼论民族主义的两个问题》,台湾《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3期。

孙中山,1906,《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6~318页。

孙中山,1912,《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孙中山,1924,《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孙中山,1981,《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

王春霞,2005,《“排满”与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建朗,2008,“战争·集权·民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92~218页。

王柯,2001,《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柯,2009,《日本侵华战争与“回教工作”》,《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87~105页。

王柯,2014,《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北:政大出版社。

王宇,2009,《中国民族关系的近代转型》,《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2日第7版。

吴明,1982,《内蒙古人口的历史概况》(未正式出版论文)。

吴忠信,1953,《西藏纪要》,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

夏新华、胡旭晟等编,2004,《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薛衔天,2008,《是推进新疆革命,还是维护自身安全?——关于苏联调停三区革命的民族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45~359页。

牙含章,1987,《班禅额尔德尼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余元盦,1958,《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大军,1980,《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社。

郑观应,1894,《盛世危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央统战部编,1991,《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2008,《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2011,《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华书局。

周崇经主编,1990,《中国人口·新疆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朱慈恩,2010,《蒙藏委员会与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中国民族报》2010年6月18日。

朱进彬、蔡红燕,2011,《滇西土司在滇西抗战中的作用及其贡献》,《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74~82页。

邹容,1903,《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Johnson,Chalmers A. 1962,Peasants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1937-1945.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rasenjit Duara,1995,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包尔汉,1984,《新疆五十年》,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陈慧生、陈超,2007,《民国新疆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黄建华,2003,《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柯,2014,《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1930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王智娟,1999,《现代国家:民族国家的组建》,潘志平主编《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第3~32页。

薛衔天,2008,《是推进新疆革命,还是维护自身安全?——关于苏联调停三区革命的民族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45~359页。

张大军,1980,《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社。

张大军主编,1997,《盛世才上莫斯科斯大林报告书(1940)》,台中:中亚出版社。

赵常庆等,2007,《苏联民族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阿里木江,2013,《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47期。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1985,《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1993,《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司,2002,《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司,2012,《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哈尼克孜·吐拉克,2013,《维吾尔族农民工内地城市生存与适应研究——以武汉市维吾尔族农民工为例》,《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37期。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戎,2007,《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第23-35页。

马戎,2008,《“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41~46页。

马戎、马雪峰,2007,《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135~175页。

马戎,2010,《外出务工对民族混居农村的影响:来自内蒙古翁牛特旗农村的调查》,《社会》2010年第3期,第107~129页。

佟新,2010,《人口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平、李江宏,2014,《乌鲁木齐市多民族混合社区建设研究》,《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62期。

顾颉刚,1996,《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菅志翔,2009,《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马戎主编《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就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60页。

蒋介石,1943,《中国之命运》,重庆:正中书局。

喀什地区统计局等编,2002,《喀什地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乌鲁木齐:新疆统计印刷厂。

列宁,1913,《给斯·格·邵武勉的信》,《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00~503页。

马戎、潘乃谷,1989,《居住形式、社会交往与蒙汉民族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第179~192页。

马戎,1996,《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

马戎编著,2004,《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戎,2012a,《少数族群的现代化发展与双语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第136~156页。

马戎,2012b,《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戎,2013,《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15页。

马戎编,2010,《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忠才,2012,《西部少数民族的社会变迁与族群分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论文)。

宋才发主编,2003,《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S.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约翰·霍普·富兰克林,1988,《美国黑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委会,1986,《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Glazer,Nathan and Daniel Moynihan,eds. 1975,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impson,George and Milton Yinger,1985,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5th edition,New York:Plenum Press.

B.罗贝,1988,《美国人民:从人口学角度看美国社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艾伦·布林克利,2014,《美国史》,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安德烈·莫鲁瓦,1977,《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纪安,2002,《美国法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黄绍湘,1979,《美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密尔顿·戈登,2015,《美国社会中的同化》,马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托马斯·索威尔,1993,《美国种族简史》,沈宗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凡妹,2009,《美国“肯定性行动”的历史沿革——从法律性文件的角度进行回顾与分析》,《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53期(2009年7月)。

文森特·帕里罗等,2002,《当代社会问题》,周兵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约翰·霍普·富兰克林,1988,《美国黑人史》,张冰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Ellison,Christopher G. and W. Allen Martin,1999,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Rea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Los Angeles: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Glazer,Nathan 1975,Affirmative Discrimination:Ethnic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Basic Books.

McLemore. S. Dale,Harriett D. Romo,and Susan G. Baker,2001,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America(Sixth edi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Popenoe,David 2000,Sociology(11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

Schuman,Howard,Charlotte Steeh,Lawrence Bobo,and Maria Krysan,1997,Racial Attitudes in Americ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niderman,Paul M. and Thomas Piazza,1999,“Pictures in the Mind”,C. Ellison and W. A. Martin,eds.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Rea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Los Angeles: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pp.230-237.

D.波普诺,1999,《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D.霍洛维茨,2010,《减少族群冲突的优待政策》,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49~371页。

N.格莱泽和D. P. 莫尼汉,2010,《关于族群研究》,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3~42页。

M.戈登,2010,《种族和族群关系理论的探索》,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7~121页。

龚小夏,2014,《种族隔离与黑人社区的人才流失》,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us-segregation-loss-of-talent-20140824/2427316.html。

顾颉刚,1939,《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年2月13日)。

R.康奎斯特主编,1993,《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列宁,1913,《拉脱维亚边区社会民主党第四次代表大会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4~103页。

列宁,1916a,《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7~150页。

列宁,1916b,《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4~354页。

列宁,1919a,《再论按民族分校》,《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52~554页。

列宁,1919b,《俄共(布)党纲草案》,《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5~115页。

列宁,1922,《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28~634页。

马戎,2000,《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戎,2010,《略谈列宁、斯大林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第23~25页。

马戎,2011,《21世纪的中国是否面临国家分裂的风险》(上)、(下),《领导者》2011年2月(总第38期),第88~108页;2011年4月(总第39期),第72~85页。

马戎,201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民族”和“民族主义”》,《中国学术》第3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46~219页。

马戎,2013,《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15页。

裴钰,2009,《当代中国汉语七成是日货:日本汉语无处不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2月9日。

宋才发主编,2003,《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中山,1924,《民族主义第一讲》,《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王凡妹,2009,《美国“肯定性行动”的历史沿革》,《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53期(2009年7月10日)。

Bridgwater,William and Seymour Kurtz,eds.,1963,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3rd edi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lazer,N,1975,Affirmative Discrimination:Ethnic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Basic Books.

Horowitz,Donald L.,1985,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Nan,2001,Social Capita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lzak,Susan and Joane Nagel,eds.,1986,Competitive Ethnic Relations,New York:The Academic Press.

Portes,Alejandro and Ruben G. Rumbaut,2001,Legacies:The Story of the Immigrant Second Gener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mith,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Thernstrom,Abigail and Stephan Thernstrom,eds.,2002,Beyond the Color Line:New Perspectives 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Waters,M. C.,1990,Ethnic Option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杜赞奇,200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金耀基,1999,《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秩序的构建: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潘乃穆等主编,《中和位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613~627页。

卢露,2010,《区隔化制度的失败和民族国家的胜利》,《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55~66页。

马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戎,2004,《族群问题的“政治化”和“文化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刊》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3~89页。

王柯,2001,《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