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庐山论坛图书

SSAPID:101-7736-1622-16
ISBN:978-7-5201-175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四个主题展开:一,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从世界格局的角度对中国佛教自身建设和走出去进行反思等;二,九江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具体包括对高僧影响力的破译、对民众佛教社团的解析等多个方面;三,禅法与止观修习,分别围绕禅法的解析、天台谱系的追溯等展开研究;四,净土、唯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净土影响入手,回应中国社会“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信仰平台,以及佛教于外三教合一、于内诸宗融合的气象。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九江市佛教协会
编 辑:袁清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文前彩插

 序

 在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上的致辞

 秉承地藏法音 再次解放思想

 在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上的致辞

 在庐山文化论坛上的讲话

 在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上的致辞

 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

  一 庐山开先寺善暹禅师

  二 庐山圆通寺居讷及其与士大夫的交游

  三 佛印了元和周敦颐、苏轼

  四 东林寺常总与苏轼

 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一 中国人保存了佛教文化资料

  二 中国人弘扬了佛教文化

  三 中国人丰富和发展了佛教文化

 佛教伦理可为全球伦理构建之基石

  一 佛教伦理有构建全球伦理取之不尽的资源

  二 佛教伦理的中心主轴与十大核心理念

  三 佛教伦理十大核心理念的内涵

   (一)慈悲与智慧

   (二)忍让与包容

   (三)自省与忏悔

   (四)中道与圆融

   (五)和合与共生

  四 结语

 佛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

  一 佛教属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体系

  二 中国是佛教的主人

  三 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走向世界:当代中国佛教应有的自信与担当

  一 佛教界应当志存高远,具有世界眼光和进取精神

  二 佛教界要有文化自信,展现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

  三 佛教界要提升自身素质,彰显独特作用和良好形象

 信仰背后的哲学

  一 净土宗的核心理论问题在哪里

  二 几个净土理论问题的断想

  三 净土理论的重要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佛教界大有可为

  引言

  一 佛教健康发展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重要的支撑

  二 佛教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整合

   (一)佛教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整合

   (二)利用休闲文化做好弘法文章

   (三)做好弘法文章——寺院的硬件与软件建设

  三 佛教界要协助做好区域文化的调查与规划

   (一)佛教界要协助做好区域文化的调查与规划

   (二)利用文化促进多元经济的发展

   (三)九江可以打造“休闲文化”这张牌

   (四)避免商业气息的浓重

  结语

 中国佛教的圆融、自信精神及其价值

  一 中国佛教的圆融境界

  二 中国佛教之自信精神

   1.自信之依据:人人皆有佛性说

   2.自信之实践:日用心行处即是道

  三 佛教精神与中国文化自信

 九江禅宗法脉衍扬及历史影响

  一 禅宗肇起因缘与法门宗旨

  二 禅宗法脉九江衍流

   (一)东山法门九江肇起(五宗未分)

   (二)五宗法脉九江衍扬

    1.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2.临济创宗及九江演扬

    3.沩仰立宗及九江衍扬

    4.曹洞立宗及九江衍扬

    5.云门立宗及九江衍扬

    6.法眼立宗及九江衍扬

  三 近代云居祖庭中兴与丛林修行体系

   (一)虚云和尚重振真如祖庭

   (二)云居丛林修行体系

    1.续佛慧命,重视传戒

    2.学修并进,研习经教

    3.农禅并重真参实修

   (三)云居国际禅修院建设宗旨及远景展望

 大觉怀琏禅师生平事迹略述

 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对后世的影响

  一 入社人数析疑及结社所涵摄的意义

   (一)入社人数析疑

   (二)结社所涵摄的意义

  二 “结社念佛”对昙鸾“临终开晓”的影响

  三 “结社念佛”对道镜、善道“助念”的影响

  四 印光大师开示的“临终助念”

  五 结语

 庐山慧远的弟子考索

  一 道祖、僧迁、道流

  二 昙顺、昙诜、僧翼

  三 慧观、道温

  四 昙邕、僧济、法安

  五 僧彻、法庄、慧要等

 九江佛教对佛经汉译的贡献

  一 前言

  二 对经典的汉译贡献

  三 对律典与论典的汉译贡献

  四 结论

 慧远与“南国律学道士”:《佛影铭》撰写因缘新考*

 梁《高僧传》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

  一 梁《高僧传》作者慧皎“葬庐山禅阁寺墓”

  二 六朝僧人的墓葬

  三 南北朝中后期的僧人墓地崇拜

 偶然、必然与无尽因果*,慧远的果报哲学

 白云守端生平及其禅法思想

  一 序言

  二 宋代的社会和佛教

   (一)社会背景

   (二)佛教状况

  三 守端的生平

   (一)白云守端与茶陵郁禅师

   (二)白云守端与杨岐方会

   (三)白云守端与圆通居讷

   (四)守端住持过的寺院

  四 守端的禅法思想

   (一)从方会到守端的禅法

   (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

   (三)呵佛骂祖与修行不离日用

   (四)守端对“平常心”的再发挥

   (五)守端颂古的禅学思想

  五 守端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五祖法演

   (二)云盖智本

   (三)琅邪永起

   (四)保福殊

   (五)崇胜珙

   (六)提刑郭祥正

  六 结语

 智者大师及其弟子在庐山的弘化和修行

  前言

  一 老僧托梦,智者大师第一次上庐山

  二 智者大师二上庐山,护寺安僧

  三 普明禅师在陶侃瑞像阁行请观音三昧

  四 智锴禅师住庐山影不入俗

  五 修苦行舍身的庐山大志禅师

 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 智者大师的庐山之行

  二 智者大师二上庐山

  三 东林寺佛教社团模式对天台宗创立的根本性影响

  三 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智菩萨戒思想研究

  一 智弘扬菩萨戒的原因

   (一)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对菩萨戒的推崇

   (二)慧思弘扬菩萨戒对智的影响

  二 智弘扬菩萨戒的思想根源

   (一)止行二善与止观

   (二)观心持戒

  三 智与《菩萨戒义疏》及其授戒实践

   (一)《菩萨戒义疏》为智所撰

   (二)智的授戒实践

  四 智《菩萨戒义疏》中的菩萨戒思想

   (一)将梵网菩萨戒提升至天台圆顿大戒的地位

   (二)梳理六种菩萨戒仪

    1.梵网本

    2.地持本

    3.高昌本

    4.璎珞本

    5.新撰本

   (三)列明五十八条戒律名称

 中国初期禅门中的《维摩经》*

  一 达摩与《达摩论》中的《维摩经》

  二 东山法门与《维摩经》

  三 北宗禅法中的《维摩经》

  四 《维摩经》与保唐系

  五 南宗禅门下的《维摩经》应用:以慧能与菏泽系为例

 庐山弌咸与《禅林备用清规》

  一 清规产生的意义

  二 《禅林备用清规》梳理

   1.关于编者

   2.编辑缘起

   3.时代背景

   4.《禅林备用清规》的内容

   5.《禅林备用清规》的特色

   6.《禅林备用清规》启示

 东林常总与圆悟克勤禅法合论*

  一 东林常总禅法辨析

  二 圆悟克勤禅法辨析

  三 常总、克勤禅法合论

 效法东林遗事的庐山净土结社活动拾影

  一 宋代归宗寺青松社

  二 元代东林莲社和晚明东林寺重开莲社

   (一)元代东林莲社

   (二)晚明东林寺重开莲社

  三 晚明五乳七贤峰下逸老莲社

  四 晚明开先寺丫山社、归宗寺莲社

   (一)开先寺丫山社

   (二)归宗寺莲社

  五 清初开先秀峰寺莲社

  六 清末归宗寺梅社念佛会

  七 近现代大林莲社与青莲寺莲社

   (一)大林莲社

   (二)青莲寺莲社

  八 简要小结

 憨山德清的《观老庄影响论》

  一 叙意

  二 论教源

  三 论心法

  四 论去取

  五 论学问

  六 论教乘

  七 论工夫

  八 论行本

  九 论宗趣

 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可行模式

  一 从南京、厦门到香港不同模式的演进

   1.南京金陵刻经处(祇洹精舍模式)

   2.南京支那内学院(法相大学模式)

   3.厦门南普陀寺慈宗学会模式

   4.香港佛教法相学会(加拿大安河佛教法相学会模式)

   5.慈氏学会(香港)模式——2003年至今

   6.香港慈氏文教基金模式——2009年至今

  二 慈氏文教基金传播与弘扬慈宗理念及其实践

   1.慈氏文教基金的成立目的

   2.弘传慈氏学的历程

   3.著名大学、重点寺院讲座模式

   4.助建海内外慈氏图书馆

   5.捐建奖助学金

   6.刊印出版慈宗从书、修学丛刊

   7.出版珍贵版本佛经

   8.举办慈宗国际学术论坛——2013年第一届,每五年一次

   9.举办慈宗青年文化节——2016年第一届,每十年一次

   10.举办2018慈宗青年论坛暨第二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今后每五年一次

   11.举办慈氏学青年师资培训营——2016年西安、2017年香港

   12.举办慈氏学青年师资初阶/中阶/高阶培训班——2017年成都/厦门/杭州/新加坡

   13.举办2019年第一届慈氏学青年师资进修营

   14.举办《瑜伽师地论记》专修班,编撰现代语译本和英译本

   15.编撰《汉文大藏经教材选编》

   16.出版《慈氏学研究》

   17.出版《瑜伽师地论汉译日语论文集》

   18.建立“慈宗讲堂”(微信)公众平台

  三 慈氏学会及慈氏文教基金对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启示意义

   1.慈氏文教事业的总结归类

   2.慈氏文教事业区别于宗教的特征

   3.慈氏文教事业对都市佛教发展的可能启示

  四 总结

 “虎溪三笑”的文化成因与文化策略

  一 “虎溪三笑”的本事、图像与传说的象征寓意

  二 “虎溪三笑”传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成因

  三 “虎溪三笑”传说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四 “虎溪三笑”传说的僧讲与俗讲问题

 海印老人与海会寺净土宗风

  一 中兴海会,高扬净土宗风

  二 由华严以入净土:经典依据

  三 结莲社以导净土:地域背景

  四 处末法偏弘净土:时代因缘

 普度众生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坛学术总结

  一 论坛研讨主旨与意义

  二 论坛特色

  三 感恩与祝福

 《庐山论坛》编委会

本论文集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其一,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从世界格局的角度对中国佛教自身建设和走出去进行反思、从全球伦理构建立场对佛教文化资源共享进行展望、从传统文化弘扬视角提出佛教文化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积极作用等。其二,九江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具体包括对高僧影响力的破译、对民众佛教社团的解析、对宗派辐射圈的阐述、对译经事业的溯源等多个方面。其三,禅法与止观修习。分别围绕禅法的解析、天台谱系的追溯、菩萨戒律的分析、丛林清规的展望等展开研究。其四,净土、唯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净土影响入手,回应中国社会“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信仰平台,以及佛教于外三教合一、于内诸宗融合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