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图书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China's Path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转型与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构建及模型解释、经济特区实践与中国道路形成、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贡献分析、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制度贡献、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中国梦与经济特区的新使命。书中以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诠释实现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道路的选择与路径,是了解中国经济特区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前言
后记
总论
一 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理论问题
二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一)经济特区的产生与中国道路的形成
(二)经济特区的成长与发展观念的特征
(三)经济特区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
三 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及经验分享
(一)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
(二)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分享
1.选择、引进并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
2.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3.尊重与拓展对人的解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解放生产力开始的,而对生产力的解放的实质就是对人和人性的解放。
4.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
5.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宽容失败,营造宽松、包容、自由、分享的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
6.以要素禀赋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型
7.走向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四 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
(一)从沿海开放到沿边开放的历程
(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点
(三)开放战略拓展的意义
(四)新老经济特区功能及比较
五 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一)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要求深圳继续秉承“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气概,以排头兵的责任感,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感,很好地完成新时期赋予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二)勇当“四个全面”的排头兵,要求我们的政府既要有远见卓识智慧,又要具有担当的精神和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气度。对于转型社会而言,先有勇于改革的政府,才会有坚持改革的社会;先有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先有开明的政府,才配有制度文明的社会
(三)勇当“四个全面”的排头兵,要求我们的社会必须把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福祉的普遍提升鲜明地写上社会发展的旗帜上。实现“四个全面”的过程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以人性解放为目的的,人的自由发展过程和社会福利均等化的过程
六 选择了“前海”,就再造了一个香港
(一)借鉴香港体制优势,让国际惯例真正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制度力量
(二)继续凭借“先行先试”的政策“特权”,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
(三)建立服务型政府,让制度环境成为生产力成长的核心保障
七 从特区到自贸区:中国自贸区的特殊使命
八 法治政府的定位与职责
第一章 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一 英国的现代化道路
(一)英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二)英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制度性创新,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
2.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是英国现代化的推进器
3.英国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殖民地,殖民地是英国的生命线
4.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是英国现代化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 美国的现代化道路
(一)美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二)美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政治实践创新能力卓著
2.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互为促进
3.经济跨越式发展
4.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化进程
三 法国的现代化道路
(一)法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政局多变的政治民主化路径
2.工业化进程相对迟缓
3.思想革命推动政治革命
四 德国的现代化道路
(一)德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二)德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政治与经济进程合一
2.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3.两次统一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五 日本的现代化道路
(一)日本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二)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1.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
2.“政府替代”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善于汲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成果
六 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经验与启示
(一)要建立并完善具有自身特点的市场经济模式
1.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2.美国的“调节市场经济”模式
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4.法国的“计划市场经济”模式
(二)现代化进程中须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现代化
(三)现代化发展需要制定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
(四)抓住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
第二节 新兴市场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一 印度的现代化道路
二 韩国的现代化道路
三 巴西的现代化道路
四 南非的现代化道路
五 新兴市场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经验与启示
(一)强化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促进经济现代化腾飞
(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民族经济现代化与外向型经济现代化共同发展
(三)政府对现代化进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
(四)发挥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转型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
一 转型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一:工业化与计划经济
(一)政治上通过革命建立政权,经济上推行强制工业化
1.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东欧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3.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转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
二 转型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二:制度变迁与体制模式转换
(一)制度变迁与体制转型的现实必然性
(二)苏联、东欧国家转型的具体路径
(三)中国改革的具体路径
(四)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绩效差异
(五)不同经济转型模式的评价与启示
第二章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构建及模型解释
第一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基础
一 非均衡发展论及对中国道路的路径解释
二 “点-轴”开发与增长极论及对中国道路区域开发模式的解释
(一)在目标上,增长中心转向创新中心(孵化器)
(二)极化方式有所转变
(三)从构建增长极到建设黏性区
(四)从发展策略上看,强调竞争优势、合作优势和本地化战略
(五)从增长极到网络开发
三 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与历史偶然事件论及对特区设立的解释
四 经济集聚与扩散理论及对中国道路空间路径形成的解释
(一)经济空间集聚
(二)经济空间扩散
五 计划与市场关系论与中国道路的制度背景
六 制度变迁与市场形成理论及中国道路的制度环境形成解释
第二节 中国道路:初始条件与路径属性
一 中国道路初始条件
(一)短缺现象与短缺经济
(二)软预算约束
(三)强大的政府积累和动员能力
(四)“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重属性
(五)M型组织结构
二 中国道路的路径属性
(一)特许改革或试验推广
(二)体制外改革
(三)政府主导、强力推进型改革
(四)局部改革、边际改革和渐进性转型的结合
(五)关系型与规则型治理模式
三 中国道路中的经济特区:属性与特性
(一)作为“市场集聚地”与“交换中介地”的经济特区
(二)中国道路的“特”与特区的“特”
(三)资本积累的特区方式
(四)中国道路的“计划性”与特区的“试验性”
(五)特区在中国道路下的公共性
(六)中国道路下的改革家与改革家精神
第三节 中国道路与经济特区:范式与理论架构
一 中国道路:范式的缺失与融合
二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架构
第四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模型解释
一 中国道路: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二 中国道路:动力、诱致与路径的模型比较
三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模型修正
第三章 特区实践与中国道路形成
第一节 中国道路下特区的选择与职能定位
第二节 特区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机制
一 特殊政策下的要素集聚
二 独特区位下的外向型经济
三 特区先行先试与追赶效应
四 特区自组织的作用发挥
第三节 特区促成中国道路的机制与途径
一 特区引发诱致性制度变迁
二 特区意识形态变革的影响与冲击
三 特区要素溢出与福利补偿
四 特殊政策下的先行试验与经验推广
五 特区经验的交流与学习
六 “特区精神”的创造与激励
第四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空间路径
一 特区及衍生路径
二 特区衍生与中国道路空间路径的形成
三 中国道路的空间路径变迁
(一)以经济特区为起点,沿海岸线由南到北
(二)沿长江由东向西
(三)由内陆到边境
(四)全面的开放开发: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与中部崛起
第四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一 经济特区确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
(一)改革开放前的初步探索
1.“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
2.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3.中外科技差距
(二)经济特区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方向
二 经济特区实践并试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经济特区所引发的关于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争论
(二)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与试验
1.改革的起步和开局阶段(1978~1984年)
2.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
3.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1993~2002年)
4.改革的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三)经济特区的实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产权理论和分配理论的贡献
一 经济特区产权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
(一)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是产权改革的首要问题
1.关于所有制结构的不同认识
2.经济特区内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3.经济特区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微观基础
(二)经济特区的企业股份制改造率先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1.经济特区开展股份制改造试点
2.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证券和产权交易市场
3.经济特区率先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二 经济特区探索并发展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的市场化
2.按劳分配的货币化
3.按劳分配主体的多元化
(二)经济特区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1.特区率先建立了形式各异的基本工资制度和工资分配形式,改革高度集中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
2.特区建立了新的工资决定机制,打破了企业工资分配的两个“大锅饭”
3.特区建立了以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工资保障体系,打破单一的工资保障体制
(三)经济特区最早建立了允许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1.资本要素参与分配
2.土地要素参与分配
3.技术要素参与分配
4.管理要素参与分配
(四)经济特区的分配制度改革丰富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内涵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理论的贡献
一 经济特区率先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初步探索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边界的界定
1.调控宏观经济,因势利导,合理规划
2.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制度创新
3.按照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的要求,重点做好退位工作
4.提供公共物品,治理外部效应
5.培养中介组织,适度控制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效率
6.调节和再分配收入和财富
(二)经济特区对政府职能边界的探索
1.探索市场覆盖领域和范围
2.探索国企管理体制改革
3.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4.先行先试准公共品供给机制
二 经济特区对建设有限型、有效型和服务型政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限型、有效型和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经济特区对建立有限型、有效型和服务型政府的探索与贡献
三 经济特区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和手段
(一)经济特区的探索表明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经济特区的实践经验为全国明确定位宏观调控主体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参考
1.政企分开,转变政府管理者职能
2.政资分开,转变政府所有者职能
3.建立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
(三)经济特区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1.计划手段
2.经济手段
3.行政手段
4.法律手段
第五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制度贡献
第一节 经济特区是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窗口
一 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二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经济特区起改革开放的先锋作用
(一)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经济特区起到了改革开放的先锋作用
三 经济特区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一)科学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二)经济特区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第二节 经济特区推动中国政府探索公共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
一 提高政府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清理审批事项,健全审批管理机制
2.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组织
3.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职能体系
4.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三)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大部制改革和政府绩效管理
(四)文化体制改革
二 先行先试,土地使用与住房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一)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1.最初的改革
2.“第100号令”
3.“第三次革命”
4.“深水区”改革
(二)住房制度的探索
1.《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
2.《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
3.《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纲要》
(三)土地使用与住房制度改革的贡献
三 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医疗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一)医疗制度改革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社会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贡献
一 行政三分权的探索
二 公开招聘和“票决制”的干部选拔机制
三 直接选举的民主选举试验
第六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经济贡献
第一节 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背景
第二节 经济特区自身增长现状:规模和速度
一 经济特区在经济、产业层面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一)深圳市发展趋势分析
(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大经济特区发展现状分析
二 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转换水平情况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宏观经济的推动和辐射作用:宏观视角
一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的选取(先进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值)
(二)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二 检验的结果与说明
(一)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二)变量的协整检验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四)VAR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第四节 评价经济特区的产业引领和示范效果:产业层面
一 经济特区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可操作性原则
3.代表性与动态性原则
4.引导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 定量评价过程与结果
三 评价分析
第五节 经济特区未来产业转型发展
第七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文化贡献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功能扩展与文化创新功能的生成与发展
一 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功能的扩展与延伸
二 经济特区文化创新功能的生成与发展
(一)经济特区的功能与使命激发特区文化创新
1.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在客观上驱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进文化创新
2.经济特区要坚持改革创新,承担历史使命,必须推进文化创新
3.经济特区要完成中央赋予的新使命,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二)外来文化观念催化特区文化创新
1.深圳毗邻香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渠道较多
2.中外文化的多元融合,必然导致文化创新和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
(三)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特区文化创新
1.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
2.高档文化设施带动市民的文化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提升,激发了市民的文化创新意识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四)文化自强意识推进特区文化创新
1.城市竞争格局的形成与深圳面临的压力,促使深圳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发展
2.城市发展战略提升了文化自强的思想高度,从根本上推进深圳文化创新
三 经济特区文化创新功能导致特区文化角色的转换
第二节 经济特区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
一 经济特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二 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与文化创新的不断提升
(一)深圳特区初创与城市发展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新
1.自觉更新思想文化观念
2.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全面认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影响
4.积极倡导“特区文化”理论研究
(二)增创特区新优势、增强城市竞争力阶段的文化创新
1.制订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2.规划建设“新八大”“新六大”等高档次文化设施,建构国际化城市文化形象
3.创办“读书月”,营造城市书香氛围,建构新的文化传统
4.率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大文化管理架构
(三)率先科学发展与深圳城市功能扩展提升阶段的文化创新
1.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
2.建设“两城一都”,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
3.努力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第四支柱产业
5.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6.强化文化创新功能,建设当代新型文化
7.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中心,争当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杰出贡献
一 创立了充满活力的“文化流动理论”,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
(一)“文化流动理论”为全面认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现状,推动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
(二)“文化流动理论”对于推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 形成了全新的观念文化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文化样本”
(一)“深圳十大观念”是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是“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
(二)深圳观念的表达方式与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生动样本”
三 创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为弘扬中国文化主权、彰显中国价值开辟了新路径
(一)“市民文化大讲堂”搭建了一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
(二)“读书月”创建了一种推广全民阅读、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新模式
(三)“文博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四)交响乐《人文颂》成为传播中国价值的文化特使
四 创造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模式,为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一)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精心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四加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形态
五 构建了富有创意的“文化愿景”,为当今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深圳文化发展十大愿景”的文化内涵
(二)从“十大观念”到“十大愿景”
(三)“十大愿景”是发展理念和文化蓝图的有机统一
第八章 中国梦与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第一节 中国梦是民族的复兴梦
一 中国梦的内涵与本质
(一)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探索
(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民族复兴
(三)中国梦的目标
(四)中国梦的阶段性
二 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一)实力特征:综合实力强大
(二)富民特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和谐特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开放特征:与世界文明大道交融
三 中国梦展现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
四 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
(一)根本动力在于深化改革
(二)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基础是依靠制度和体制凝聚和约束人的行为
第二节 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特区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一 经济特区改革与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宝贵的先行探索
二 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特区先锋示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第三节 经济特区:新挑战、新机遇、新使命
一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政策优势弱化
(二)发展速度减缓
(三)改革锐气减退
(四)资源环境恶化
二 经济特区的新机遇
(一)特区扩容,拓展一体化发展空间
(二)综改试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三 双重新使命:在改革和发展上继续充当开路先锋
四 新举措:全面推进制度创新
(一)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转变方式,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三)力促公平,构建新的社会公平模式
(四)转变职能,建设高效廉洁政府
(五)创新管理,建设绿色生态低碳城市
(六)积极探索,完善民主法治体制
1.Alexander Gerschenkron,
2.Baldwin,R.,P.Martin and G..Ottaviano,“Global Income Divergence,Trade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Geography of Growth Take-off”,
3.John M.Litwack,Yingyi Qian,“Balanced or Unbalanced Development:Special Economic Zones as Catalysts for Transition”,
4.Li,S.,“Relation-based versus Rule-based Governance:an Explanation of the East Asian Miracle and Asian Crisis”,
5.Martin,P. and G.Ottaviano,“Growing Locations:Indusstry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6.Paul R. Krugman: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NBER Working Papers Series,Working Paper No. 3740
7.Skarstein,Rune,
8.Wei Ge,“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hinese Economy:Some Lessons for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9.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美国农业经济杂志》1968年第50期。
10.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R.科斯、A.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
1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
12.〔丹〕奥勒·诺格德:《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孙友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3.保健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14.蔡拓:《探索中的“中国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15.陈恩、周科选:《外商直接投资对深圳特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6.陈平:《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转型实验中的作用有限》,《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17.〔美〕大卫·科兹,费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美〕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9.道格拉斯·诺斯:《论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当代国外经济学家论市场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2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
22.樊纲:《论均衡、非均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23.樊纲:《论改革过程》,载于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4.樊纲:《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昨天和明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5.冯绍雷、相蓝欣:《俄罗斯经济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冯舜华、杨哲英:《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7.高继文:《二十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8.高进田:《特殊经济区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料学版)2009年第3期。
29.高进田:《增长极理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30.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刘宇飞、王长青、蒋怀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1.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的地方政府功能》,《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32.胡利民、崔美荣:《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审批的新动向》,《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1期。
33.《蛇口炸响舆论监督春雷》,《晶报》2008年第4期。
34.金丽国:《区域主体与空间经济自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5.金太军、汪波:《经济转型与我国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36.靳涛:《转型的悖论与悖论的转型———基于“中国模式”对新古典转型经济理论的批判》,《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7.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8.孔田平:《东欧经济改革之路》,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9.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0.郎丽华:《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中国的特例》,《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41.梁柱等:《历史指挥的启迪——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历史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2.厉以宁:《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9期。
43.厉无畏、王振:《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4.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5.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6.林毅夫:《“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理论导报》2010年第3期。
47.林毅夫:《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IT时代周刊》2008年第14期。
48.林毅夫:《现有理论尚难解释中国奇迹》,《人民论坛》2008年第4期。
49.林浣芬:《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及其历史特点》,《党的文献》1995年期2期。
50.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0。
51.吕炜:《基于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分析方法研究——兼作对“北京共识”合理逻辑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52.卢新波:《论学习型体制转型——后发国家市场化进程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3.罗必良:《学习机制、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4.罗海平:《我国市场经济形成与演进中的特区模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
55.罗海平:《源自中国模式的特区模式——兼论转型经济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换》,《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第4期。
56.罗海平,陶一桃:《经济特区与市场经济的形成——基于市场起源论比较的理论启示》,《学术论坛》2010年第10期。
57.罗海平:《特区模式下的改革家与改革家精神》,《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58.罗海平:《经济特区与中国的转型路径》,《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59.罗海平、钟坚:《基于原生市场和转型市场的特区模式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60.罗海平、陶一桃:《“特区奇迹”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基于深圳数据:1980~2007》,《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61.罗海平:《“深圳奇迹”形成的实证研究——兼及五大综合性特区发展因素的差异性解释》,《产经评论》2011年第5期。
62.罗荣渠:《20世纪回顾与21世纪前瞻──从世界现代化进程视角透视》,《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63.马春辉:《深圳住房制度改革与房价走势研究》,《南方论丛》2010年第3期。
64.马福云:《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困境及其求解——以成都户籍制度改革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6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6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8.毛立言:《从现代化视野对中国道路的整体认识》,《经济纵横》2010年第2期。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114页。
69.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经济学译丛》1989年第9期。
70.彭小辉、史清华、朱喜:《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认知、现实影响与改革取向——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5期。
71.钱学锋、梁琦:《FDI、集聚与东道国利益:一个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72.钱颖一、许成钢:《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M型的层级制和非国有部门的进入与扩张》,《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年第1期。
73.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4.沈坤荣:《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75.盛洪:《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程的研究》,《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76.苏东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研究》,《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08年第1期。
77.苏东斌:《中国经济特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09年第1期。
78.苏东斌、钟若愚:《中国经济特区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
79.《深圳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80.孙景宇:《开放体系下的转型经济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81.陶一桃:《科尔内与短缺经济学的产生》,《特区经济》2000年第6期。
82.陶一桃:《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83.陶一桃、鲁志国:《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4.田炳信:《历史不止一只耳朵(广东改革开放口述实录1)》,广州出版社,2004。
85.田春生:《理解“中国模式”的制度视角》,《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86.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87.王关义:《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8.王京生:《文化是流动的》,人民出版社,2013。
89.王黎民:《转型经济的初始条件》,《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90.王志锋:《创新区域治理机制推动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3期。
91.魏晓文、刘志礼:《近期国外的中国模式研究、趋势、困境与启示》,《理论视野》2010年第10期。
92.文哲:《公共住房政策改革》,《中国房地信息》2000年第12期。
93.吴敬琏:《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94.巫文强:《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2008年)论文。
95.熊瑛:《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比较与启示——以上海、深圳、成都、重庆为例》,《探索》2013年第4期。
96.姚中秋:《作为一种制度变迁模式的“转型”——以中国三十年制度变迁为例》,《中国三十年变革的理论分析——奥地利学派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97.于东山,娄成武:《省级政府竞争之弊与跨省区域治理》,《东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98.张艳国:《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论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99.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00.郑景胜:《深圳土地经营的现状与思考》,《管理世界》1987年第2期。
10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102.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103.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104.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105.钟坚:《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6.周峰:《“中国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建设》2012年第3期。
107.周泳宏、徐现祥:《外溢效应、绩效差异与转轨》,《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6期。
108.朱金海、陆德明:《论中国市场化的区域渐进》,《学术季刊》1995年第4期。
简 介:本书内容包括: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转型与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构建及模型解释、经济特区实践与中国道路形成、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贡献分析、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制度贡献、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中国梦与经济特区的新使命。书中以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诠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
简 介:《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出版的研究集刊,反映了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本书是总第11期,包括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经济特区发展范式研究、“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研究、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研究、湾区发展研究、动态与评...
作者:
袁易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
简 介:本书总报告是对中国经济特区,包括改革试验区和部分新特区一年来发展状态的整体评述;专题研究报告,对特区所面临的转型问题、资源的使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科技创新问题、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文化产业问题等进行了综述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特区发展分述报告是对五大传统经济特区及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
简 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连续出版的研究集刊,集中反映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
作者:
袁易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
|
简 介:《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出版的研究集刊,反映了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本书是总第11期,包括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经济特区发展范式研究、“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研究、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研究、湾区发展研究、动态与评...
作者:
袁易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